如何評價薩鎮冰?

薩鎮冰是一位經歷了多個歷史時期的見證人,對他的評價以讚譽為多,認為他是一個愛國、有德之人,但也有人認為其海軍業務方面水平有限。請對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海軍史比較了解的高人們結合歷史事件的進程來解答一下。如果可行的話,可以在回答的其間或最後對他的心理歷程做一揣摩。


從親眼看著日本從漢城開始逐漸打下半個中國,到臨終前看到志願軍攻佔漢城


作為少有的活到民國、唯一活到解放的北洋海軍軍官,薩鎮冰就是一本活的歷史百科,他親眼見證了北洋艦隊從壯大到覆滅、清朝滅亡民國成立、日本的戰敗投降、新中國的建立,他的人生有著太多太多一般人所沒有的故事。

薩鎮冰經歷了清末、民國與共和國成立初的各個歷史時期,他出身於清朝政治腐敗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逝世於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崛起的初期;年輕時親眼目睹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耄耋之年看到了日本的投降。解放後拒絕蔣介石的去台邀請,轉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以年邁之軀為共和國建立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薩鎮冰既是中國近代史中一位在國共兩黨都享有名望的人物,也是中國海軍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才。同時,他一生扶貧濟困,廣造福祉,被人民大眾稱為「活菩薩」。真可謂是「生前享有隆聲,活時享有讚許,死後享有美譽」。

摘自百度


怎麼評價,誰知道他的為人真實是怎麼樣的呢,畢竟他也不算太偉大的歷史人物,留下的資料很少。就算專門研究,恐怕也不能得出貼近史詩的結論。

隨波逐流,隨風而逝。

唯一的歷史價值就是活得長,是歷史的見證人。

他的一生讓人激動人心的是這一段

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後打進了漢城,薩鎮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當即作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 這首詩別人無法寫出來,只有薩鎮冰能寫,有資格寫。

1952年4月10日,薩鎮冰於福州病逝,享壽94歲。臨終前不久,薩鎮冰寫道:「國疆昔小而今大,民治雖分終必聯,人類求安原有道,俗情狃舊尚無邊,忘懷富貴心常樂,從事勤勞志益堅,所望群公齊努力,相扶世運順乎天。」

-- 這首詩也很有價值,體現了一位體驗過世事滄桑的老人的經世智慧。


轉自天涯[評論隨筆]薩鎮冰——最窩囊的海軍上將

觀滄海者 2007.7.31

-----------------------------

  不少書將薩鎮冰描繪為中國海軍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其實不然,許多史料隱去了薩鎮冰在民國時期的許多不光彩經歷。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薩鎮冰——

   薩鎮冰,字鼎名,海軍上將。先祖為色目人(蒙古族),原籍雁門(今山西代縣),元末南遷入閩。薩鎮冰1859年生於福州(與袁世凱同年),1869年入馬尾船政學堂第二期學習,1877年被清政府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1880年回國,此後在北洋水師服役,先後任管帶、游擊、幫統、總兵、統領、提督,1909年任清海軍統制。(觀滄海者按:薩的早期經歷,沒什麼好掩蓋,對這段歷史,各種史料所述基本相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薩鎮冰站在清政府一邊,率艦炮轟起義軍。11月初,全國反清運動風起雲湧,逐漸波及到清軍,薩鎮冰既不敢參加反清革命,亦不敢在清軍中繼續呆下去,遂化裝成商人,逃回福州。(觀滄海者按:這段歷史,正是薩氏最不光彩的經歷之一,1949年後編撰的許多史書都刪去此段不談,或以模糊語言一筆帶過,例如有的是這樣寫的:「當時革命軍雖已得武昌,而清軍與革命軍仍在對峙。由於海軍官兵皆心向革命,他便引退,所屬的海軍遂易幟參加革命。」 )

  1913年8月14日,袁世凱任命薩鎮冰為內閣海軍大臣,薩未就職。(觀滄海者按:薩氏此時仍心向清皇室,袁氏稱帝,在薩氏看來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

  1914年5月9日,薩鎮冰任黎元洪內閣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辦事員。(觀滄海者按:堂堂海軍將領,區就小小辦事員一職,為五斗米折腰,薩鎮冰骨氣確實不怎麼樣。)

  1917年6月,張勳的傀儡李經羲內閣任命薩鎮冰為海軍總長,7月張勳復辟,溥儀登位,授薩鎮冰為海軍部尚書。前海軍總長程壁光在上海發表討逆聲明。復辟失敗後,馮國璋代理總統,任命劉冠雄為海軍總長,薩鎮冰擔任海疆巡閱使。(觀滄海者按:張勳心中有數,復辟後的海軍尚書一職,只有保皇派的薩鎮冰才有可能接受任命,其他海軍將領不可能。)

  7月中旬,得知駐滬海軍將在程壁光的率領下南下追隨孫中山,北洋政府急令薩鎮冰前往阻止。在上海召開的海軍將領會上,薩鎮冰聲稱:「海軍不應干涉內政,要服從中央命令,更不宜鬧分裂,以致受人利用。」程壁光對此極為反感,會議不歡而散。7月22日,程壁光收到孫中山電報後,與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率艦南行,並發表了著名的《海軍護法宣言》,表示「我海軍將士,既以鐵血構造共和,即以鐵血擁護之」。薩鎮冰的阻撓企圖未能得逞。(觀滄海者按:薩全力聽命於北洋政府,阻撓海軍分裂,原因有二:1、程壁光與孫中山有共同的理想:反對專制政權復活。而薩鎮冰的立場是:滿清才是正統,北洋政府是滿清的延續,海軍不能受反叛分子孫中山所控制。2、張勳復辟時,程壁光以海軍總長名義在上海發表討逆聲明,明顯不承認薩鎮冰這個海軍尚書,薩懷恨在心。從這些行為可看出薩鎮冰的一個思想始終慣穿其後半生:反對國民黨。因為國民革命終結了滿清王朝,也終結了他個人在滿清時期的地位、利益以及政治前途,使他失去了奮鬥目標。

  1920年10月,薩出任北洋政府福建省省長,1926年12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入閩,薩不敢對抗,亦不敢棄暗投明,再次棄職逃跑。(觀滄海者按:身為軍人,一生兩次出現過棄職逃跑行為,這足以使中國海軍蒙羞。這種明哲保身行為,使薩鎮冰看起來更象個跳樑小丑。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薩鎮冰眼見北洋政府大勢所去,方才受聘為國民政府海軍部高級顧問。1933年11月,蔡廷鍇等人發動「福建事變」,薩鎮冰全力參與,並出任「中華共和國」福建省政府主席,進行了一生中反國民革命的最後一搏。事變失敗後,徹底退出軍政界,蟄居福州,開始把餘生精力轉向慈善事業。抗戰期間在大江南北及東南亞遊歷。

  1949年薩鎮冰拒絕蔣介石的邀請留在了大陸,並與劉通等發表文告擁護中國共產黨。1950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2年4月10日在福州病世,享年94歲。

觀滄海者點評:

 自1911年起,薩鎮冰的下半生可以用一詞來形容——碌碌無為。1911年薩鎮冰52歲,正是政治、軍事上的黃金年齡,加上前清海軍總司令的身份,此時他在軍中的地位,僅僅稍遜於同樣52歲的袁世凱,其它如吳佩孚、段祺瑞、張作霖、曹錕等人在當時都屬後生小輩。但在民國的紛爭中薩鎮冰卻無所作為,人氣江河日下,被這些後生小輩一個個反超。雖然海軍地位不如陸軍是因素之一,但正所謂性格決定人生,薩鎮冰的一生正是敗給他自已。薩鎮冰生性怯懦守舊、跟不上形勢,強烈地懷念滿清時代,又缺少一種剛烈的軍人氣質,缺乏一種把握全局的能力,他只適合和平時期論資排輩按部就班的升遷,而不適合應對亂世時期錯綜複雜的形勢。這使得薩鎮冰無法在民國時期混出名堂,成為一個有影響力之人。

由於在國民革命時期的不光彩經歷,以及性格的懦弱,能力上的欠缺,使得蔣介石一直對薩鎮冰持有鄙視心理。1935年起,蔣開始對資深軍人綬銜,綬銜標準更側重於各人能力、才幹、以及曾經擁有過的實力,而並不考慮是否曾經反國民革命或反蔣,諸如吳佩孚、曹錕、劉湘等早期軍閥,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閻錫山、韓復渠等實力軍閥,紛紛都被追綬或綬予一級上將或二級上將,而資歷最深的薩鎮冰卻遲至1946年才僅被綬予上將軍銜,且已是87歲高齡,這足以說明在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眼中,薩鎮冰是一個窩囊無用之人。

  新中國成立後之所以要掩蓋薩氏的不光彩經歷,轉而突出他愛國憂民、熱心慈善事業,其實原因只有一個:薩一生都在反對國民黨,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已的朋友。薩1949年拒絕隨蔣赴台,留在了大陸,並發表文告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從此薩鎮冰就被新中國歷史學家們給予了極大的照顧,避短揚長被塑造成中國海軍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一位歷經清朝、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以及新中國的「五朝元老」。


他和鄧世昌這撥人是水師學堂的同學,據說他成績是最差的,黃海海戰,他因為最差勁,所以沒有直接參戰,於是他活了下來。後來陳銘樞等人在福建成立獨立政府,他也參加,並擔任高官,所以蔣介石對於他一直也不是太待見,直到1946年抗戰結束後政府才授予他海軍上將的軍銜。總體來說,他是個很平庸的人,無大功,也無大過。


更可怕是他小時候可能還見過太平天國


活久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鞍山級驅逐艦(「海軍四大金剛」)?
我國海軍發展到什麼水平能和美帝在太平洋上正面對抗?
如何評價AGM-158C (LRASM)型反艦導彈正式投入生產?
古羅馬時期,地中海的二橈船,三橈船,五橈船是如何定義和區分的?
潛艇為什麼不用渦輪噴水機做發動機?

TAG:中國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海軍 | 海軍 | 甲午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