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最好看的台灣電影是哪一部?

請指出電影名稱導演名字

如果能簡單介紹一下影片內容會更好。


排名不分先後次序

侯孝賢:

風櫃來的人

戀戀風塵

童年往事

悲情城市

楊德昌: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麻將

一一

蔡明亮:

愛情萬歲

魏德聖:

海角七號

賽德克.巴萊

李安:

飲食男女

推拿

喜宴

鈕承澤:

艋胛

軍中樂園

易智言:

藍色大門

林育信:

翻滾吧,阿信!


童年往事,侯孝賢作品,08年看過,後來基本上每年都會看一次。

雖然同阿孝(很多資料都說是侯孝賢自己的童年)的小時候很不一樣,但是這部電影真切的,將我帶回了童年。

也讓我對童年有了新的體會,對現世的生活有了新的領悟。

親人關係:

童年時候,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在心裡都分別有他們的位置。他們都是形象高大能遮風擋雨的大人,打心裡特別親近,當他們出現的時候,充滿溫暖。

如果收到他們的一件禮物時,都會想,如果我長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待他們,孝順他們,給他們買很多很多的禮物。

而現在,自己從江西遠走深圳,與親人的聯繫都少之又少。

隨著所見世面越來越多,他們在心裡的位置,也被擠壓的缺乏空間。

他們的形象,也不再是童年的樣子。

愛情和理想:

上了學,開始有了朦朧的愛情的念頭,那時愛情就是理想,理想就是愛情。

總是在心裡說,我可以為她變成她喜歡的那個樣子。

愛情就是擁有她,然後一門心思對她好。

愛情是真正的在想並且會有一些小行動的理想,而理想,也只有愛情值得一提。

當自己真正遇到真命天女戀愛結婚生子的時候,卻發現,愛情簡單兩個字,不都是浪漫,痛苦,迷茫,艱辛,壓力,動力充斥其中。

是低頭點滴付出,沒有鮮花,沒有掌聲。

也有了更大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和收穫。

生活

小時候,其實我經歷過很多人生最值得痛苦的事情。

最疼愛我的爺爺過早的離世;

父母在上初中時遠走外地打工,一年才回來一次,98洪水時他們正在安徽,那時糧食短缺,我們都是靠著政府的救濟,以速食麵火腿腸度日,還有紅牛,至今我也想不明白我們為什麼在急需物資的時候,給我們派發紅牛。外公外婆帶著我和弟弟,去到地勢高的遠房媽媽的姊妹家。

計劃生育被牽連,白天不能回家,晚上才能偷偷的溜回家睡覺。

還有很多。

現在想想很多事情,那麼艱辛,那麼難,如果我是那個時候的,在我身邊的大人,我不知道首先我心裡怎麼能接受這些事情。

但是,那時候的我,看到的是從容,積極的大人們,沒有慨嘆,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誰因為這些有了極端的不好的行動。我也因此被感染,甚至每一件現在看來痛苦的事情,我都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回憶。

而長大了,我經常無病呻吟,矯情的慨嘆生活不易,甚至都經常有輕生自殺的想法,因為工作不太順利,因為感情生活痛苦,雖然最後也都因為怕死並不接近真的自殺。

這些跟小時候和大人們一起經歷的人生,又算得了什麼,甚至是,怎麼這麼幸福了還不知足?

一不小心說多了,啰嗦了。

感慨湧上,回答過很多關於電影的問題,但不知為什麼這次被作者的題目牽引,感慨很多。

有時候,我們經常在找勵志的故事,勵志的人,勵志的書激勵自己,但事實上,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勵志榜樣,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都是能聽到的最好的勵志故事。

生活確實會偶爾的宕機和充滿哀痛情緒,這時,要告訴自己勇敢的樂觀面對,未來無限美好,任何時候開始努力,都會有扭轉乾坤,遇見燦爛陽光的魔力,跟隨者你。


一一


《悲情城市》――荒謬而衝突的時代悲劇

作者:曾凱凱

首發於公號:奶牛的牛圈

「歷史不能被忘記,也絕對不能被消費。」

1989的台灣,蔣經國去世第二年,台灣的民主化正式走上了快車道。在蔣經國的統治下,台灣經濟政治雙飛躍,可謂是「黃金十年」。經濟上,「十大建設」和新竹高科園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政治上,八項改革將台灣正式推入民主時代。

在80世紀初,台灣影視業就從《八百壯士》的「主旋律」片時代進入了百花齊放的商業片時代,而侯孝賢也在此背景下拍攝了自己的全台語電影《悲情城市》。該電影以台灣歷史上1947年「二二八」事件為背景,雖然當時電檢已直接放開,但仍舊觸及到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的禁忌。不過最終在辜振甫的幫助下還是成功上映,並問鼎當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說到台灣電影,其實是一個很難評價的存在。雖然金馬獎設置多年,但主要還是為香港人服務的獎項。到最近大陸電影也進入金馬獎評獎範圍,金馬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和大陸電影人廝殺的戰場。台灣電影回到了小確幸時代,卻失去了大格局。這與台灣政治與社會現存的思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台灣人最具大局觀和國際化視野的時代,便是在1980-2000年間,現在世界上出名的台灣導演大都出現於這個時代,例如侯孝賢、李安、白景瑞等。

我在之前關於李安的影評里說到過侯孝賢。相比於李安,侯孝賢的格局更大。他是廣東客家人,既有外省人的視野觀,也有本省客家人的同理心與鄉土觀,但他擅長的並不是去通過鏡頭講故事,他更喜歡用長鏡頭緩慢拉進的方式去推動一個故事,如果你去看他的電影,會發現他經常一刀不剪直接拍一個長達數分鐘的鏡頭,再加上畫面的色彩,配合上切合電影的配樂,直接將電影中陰鬱而壓抑的時代背景表現在鏡頭上。

《悲情城市》整部電影通過一個家庭故事將台灣從光復到1947年的歷史全部濃縮在一起。電影中的林家是一個台灣本省人家庭,通過兄弟四人的人生歷程,描述了一個家庭在大時代下的悲劇和無奈,全片都是一種壓抑而悲愴的氛圍。

1945年,民國三十三年,大日本帝國第四次挑戰世界列強的夢想被破碎,根據《開羅宣言》,國府光復台灣,不僅政府和軍隊進入台灣,同時大量外省人湧入台灣,將大量的物資倒買倒賣。但台灣人卻並沒有感受到國家光復的喜悅,當穿著破爛的國軍踏上這片國土時,國民政府卻並沒有把這片土地當成自己的國土,這片土地上的國民也並不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因為日本人在這片土地上統治了五十年,進行了10多年的「皇民教育」,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當台灣人想加入中國的抗日軍隊時,國內人卻說他們是日本人。而當自己終於回歸,卻只看到了一個軍紀敗壞、腐敗混亂的國民政府,甚至不如之前的台灣總督府。在這個背景下,新政權與舊居民的衝突便日益加劇,台灣的族群矛盾也在外來勢力影響下被煽動得日益嚴峻。

電影中,林家有四個兄弟。大哥文雄是家庭中的商行老闆,也是家中的頂樑柱;而二哥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只說被日本人徵兆到南洋作為隨軍醫生,生死未卜;』而老三文良也是被徵發到上海做翻譯,卻被當作漢奸而被押入獄中;最後梁朝偉主演的老四,雖然沒有任何對白,但卻是家中最有思想的人,雖然自小就是個啞巴,但他的內心卻十分豐富。

一個小小的家庭,卻在電影中早就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性格都集合在了這個家。

文雄作為家中的長子,算是一個小資產階級,有錢和自己的家庭,與電影中的那些士紳很像,誰來當自己的主人都沒事,只要自己生活得好,當個順民就行。但他顯然比那些鄉紳要好,鄉紳們在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是標準的良民,從雲林屠殺,到霧社事件,處處都有這些鄉紳土豪的背影,當國民政府來台,他們就發揮自己在地方事務中的能力,鎮壓各類反對力量,即使在1990年代,他們依舊可以加入國民黨,成為黑金政治時代的領導者。像嘉義林家,台中顏寬恆家族,雲林張榮味都是這些人的典型。

老三文良,本身心術不正,他代表著台灣的投機分子。他們沒有地方豪強的能力,卻幻想著土豪的權力,被人打成神經病,當聽到歌聲而復甦,一直想參與爾虞我詐的走私偽鈔生意,最後被人陷害再度落入監牢。

而老四文清和吳寬榮,他們是台灣真正的精英。在那個年代下依舊能堅持自己的本心,堅持自己的理想。在電影中,他們是那些唱著《流亡三部曲》的革命志士。他們有理想,有政治目標,有自己的訴求,當大日本帝國在台灣進行高壓統治時,他們便勇敢站出來反抗,為中日的戰爭踐行了自己作為中國人的尊嚴。到後來,面對黑金政治,面對任人唯親,只知搜刮的國民黨軍政大員,他們也是真正走出來發聲的人。他們很傻,但的確是以民族國家為己任的一群傻瓜,也是「二二八」事件里的真正犧牲者。

電影中真正能吸引人的就是文清和吳寬榮,文清是個啞巴(原因是因為梁朝偉不會說台語),但我之前說過,他是個有思想,有知識的啞巴。面對腐敗,貪污,物價飛漲,他用文字和小學老師吳寬榮討論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他們不反對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但他們確確實實對中華民國這個政權失去了希望。

電影從家族第三代,大哥文雄的兒子出生為起始,以家中頂樑柱文雄的死去為結點。一個家庭的榮辱興衰在兩年間就完成了變化。文雄死在與上海佬的衝突中。上海佬就是外省政府權貴的代表,他看準了文良的貪婪投機和文雄的義氣,將二人陷害入獄,在外省權貴和本省土豪的聯合絞殺下,台灣的平民根本沒有辦法反抗,也無力對抗,這個家族的悲劇也是不可避免的。上海佬這個角色也很有意思,上海作為國民政府的經濟中心,在那個年代進入台灣的,不是青幫洪門大佬就是政府高官。作為蔣介石的文官嫡系,他們保持著一種地位的高高在上,也是掌權者。他們痛恨日本人,認為台灣人都是日本鬼子的附庸,從未真正把他們當作民國的百姓,只是自己搜刮財富的工具而已。文良和文雄,都只是他們的犧牲品而已。

侯孝賢對於歷史的解讀與冷冰的教科書不同,他用小人物表現大時代的悲哀。電影中,九份的平靜,大家族的和和睦睦,但卻難抵基隆港的槍聲。雖互相扶持,但仍舊無法抵抗荒謬的時代。在157分鐘的敘事中,導演在平凡中講述故事,卻不忘將傷口也表現出來,偶爾的爆發和衝突卻張力十足,直接將矛盾和對撞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可以說是鮮血淋漓。平緩的敘事卻難掩背後的殘酷。歷史已經過去,但是歷史留下的傷口卻一直在滴血,慢慢流入人們心中,再慢慢流向社會深處。個體的命運在歷史的碾壓下變得不堪一擊,個體的渺小也在大環境下被展現得一覽無餘。

電影中文雄對上海佬的反抗,吳寬榮進入深山成立新政府,文清也毅然走上對抗的道路,可以說都是他們對這個悲情時代的控訴和反擊,即使這個反擊在當權者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他們依舊站在了歷史的一頁,他們代表了謝雪紅,楊克煌這些敢於武裝鬥爭的人,更代表了2月28日站在台北街頭的那些學生百姓。侯孝賢用自己的長鏡頭將一個家庭的興衰表現出來,也將台灣人從光復到二二八尾聲的沉痛無聲的傳講。

電影開頭與結尾,同樣的鏡頭,同樣的角度,同樣的場景,但早已物是人非,一個偌大的家族,只剩下文清幾人,只有燈光的明明滅滅,為悲情城市台北划下了歷史的句點。而電影中的日式配樂,中國情感,也都代表了台灣不可磨滅的真實和存在的歷史光影。

而說到串連全片的「二二八」事件,直至今日,史學界都沒準確的定義。大陸認為是解放戰爭的組成部分;而台灣大部分人(包括南社和北社)認為這是台灣民族獨立運動的開始,民進黨一直炒作這個話題來鬥爭國民黨,而今天的中國國民黨,卻一直沒有從二二八的陰影下走出,即使在李登輝時代認錯道歉,卻依舊被當作外省權貴,在歷史中不能走出這個污點。

但是,祖先犯下的過錯,國民黨後輩不僅要正視,也要去釋然,「二二八」不是南京大屠殺,國民黨也不是日本人。今天我們為什麼要提南京大屠殺,就是因為日本人到今天都沒道歉,我們的國民在那個歷史時代下的悲劇,到現在始作俑者還未道歉!相關的還有慰安婦問題,我們痛恨不明事理的國人,但更痛恨日本人。我們沒有把這些事當成政治議題在鬥爭討論。國民黨已經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卻依舊被台獨勢力把「二二八」當成道德武器來攻擊中國,用這個來刺激族群問題,用來打敗所謂的外省權貴。

「二二八」,其實只是一場在經濟失敗、政府腐敗的時代下,台灣人自發的群眾運動,最後不幸演變成了流血事件。至於運動中的「反獨裁,要民主」,真正對這個訴求的人並不多,更何況那時根本沒有所謂的台獨的說法,大部分人還是站在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經濟來考慮這個問題。

沒有一項社會運動是高尚的,真正有理想的人都死了,剩餘的都是投機分子,能讓不同階層走上一起搞社運的只有日趨低迷的經濟而已。今天的台灣,「二二八」已經成為了一個負擔,成為了政治收割,分裂社會,搶奪選票的工具。

國民黨在這個陰影下一直抬不起頭。在蔣經國死後,他們很快就走上了自己的老路,依靠地方土豪的樁腳搞選舉,就像孫中山不斷依靠各類軍閥,最後卻架空了黨中央,在本土化中也是得了選票,卻真正失去了黨魂黨性。民進黨用這個話題一次次挑動了台灣人脆弱的「民族情感」,反對中國壓霸,反對馬英九,但卻忽視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將台灣徹底圈死在了這個島上,把台灣帶向了民主癲狂的終點――民粹自大。

(台灣的議會已經成了聚眾打架的戰場。衣冠楚楚的議員們打起架來,絲毫不遜於16歲的街頭流氓。若是國父中山先生看見這樣的場景,不知作何感想?)

日本的皇民們,卻藉此大肆宣揚日本殖民統治的美好,將台灣人在殖民時代的血淚真正拋擲腦後。就在電影上映的第二年,台灣發生了「野百合學運」,相比於之後的「太陽花」學運,這些人實在很有理想,也的確是最傑出的台灣世代,無論是進取心,還是國際觀,可惜,也只是最後一代了……

侯孝賢導演為我們展現了台灣電影最美好的一段歷史,他用多線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時代悲劇,用溫和的方式解析了背後的殘酷和血腥。侯孝賢用抒情手法講述了真實的故事,本以為是薩克風那樣的悠揚,沒曾想,卻是短笛奏出的東方悲歌,低沉婉轉,引人悲涼。

但自從這一代後,台灣電影在新世紀只剩小確幸,再無大時代。過度的自由和市場化將資源早已吃光,而政治正確是一道無形的牆,堵住了台灣人的思路。只有社會見到悲情民族情緒,卻只是自尋煩惱;變得小清新卻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動力。有人說文清、吳寬榮代表了民主化力量,這個完全是過度解讀他們從不代表民主,他們更多的是家國情懷,是對民族的堅守和保衛。可能當他們聽到今天的台灣學生說「我阿嫲是自願做慰安婦」,他們會真的絕望。

還記得影片最後,文清寥寥幾人,樓房早已人去樓空,但畫面早已不像開頭那樣昏黑黯淡,而是無比光亮,悲情城市,終究還有希望,但台灣電影,卻不知道真正的希望在哪裡……


&<不能說的秘密&>


《第36個故事》

主演桂綸鎂 音樂雷光夏


一一


多桑--吳念真導演的處女作

我曾認為只有日本老一代導演才能演繹出魯迅小說中的悲涼和孤獨,但是這部電影幾乎讓我改變了看法。

一開始的櫻花謠和日語廣播是已經遠去的時代的遺存。他和兄弟們去喝酒,把「我」留在了電影院--多桑第一次唱出了可憐的我命運。

秋子阿姨和阿燦叔的故事--第一遍看的時候完全沒有感覺。秋子阿姨嫁作他人婦的當天,阿燦叔打好領帶,告訴「我」:你是叔叔從小抱大,你要永遠記得叔叔啊。

直到後來已經中年的秋子阿姨回鄉探親,「我」才想起,原來阿燦叔已經被我遺忘了好久好久了。阿燦叔的母親見到秋子,居然還是熱情。以前的事情再沒有人提起。曾經堅決地雨夜私奔的秋子阿姨變成了和善的中年婦女,和卡桑(母親)一起削番薯皮的時候坐姿還是那麼優雅。

還有條春伯,看起來應該比多桑更有文化--第一幕喝酒的時候條春伯醉地最厲害,臉上完全沒有口紅印。溫和的條春應該比多桑更悲哀,他老去之後的沉默讓人心碎,那一句「你知道烏拉圭的總統是誰嗎?」--這句話幾乎就是孔乙己面對頑童時那句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的翻版。一個沒落的本土英才的一生,似乎濃縮在這句話里了。

「我」和父母去嘉義鄉下給當兵的叔叔送行那一場戲也很是發人深省。全體鄰居給配置的行頭,多桑繼母對於多桑青少年經歷的吐槽,還有就是一直沉默的爺爺在最後喊得那句話: 我一輩子養兒子給別人! 失業後的多桑好賭,他打卡桑,他被女兒罵作漢奸,然後回一句巴嘎牙路。長大的「我」問卡桑,搬家要不要問多桑,卡桑說:問他有用嗎?你看他身上有一毛錢嗎?

多桑的日本之行最終沒有成行,他沒有看到他魂牽夢縈了一輩子的富士山和皇居。這個從沒有見過母親真容的孤兒,縱身一躍,結束了他糾結的一生--或許多桑會認為這是他這輩子做過的最有日本風範的事情。只可惜人終究不是落櫻,再凄美的死亡也是死亡。「我」說這幾乎回到了幼時那個場景--多桑拋下"我「和他的朋友們喝酒去了。結尾處,「我」帶著多桑的骨灰來到東京。東京初雪,多桑無語。白字在黑色的屏幕上,簡簡單單。第N遍再看的時候,我注意到開頭那裡多桑聽的日語廣播里播報著美日安保的消息--殖民母國和曾經的敵人攜手同行,徹底告別了過去;而這一代亞細亞的孤兒,被拋棄在一個真實而又虛無的過去,無言而逝。

A borrowed life


《海角七號》


艋胛 這個不錯喲,滿滿滿滿的都是基情啊!哈哈哈哈哈


我還是很喜歡《藍色大門》的,它所講述的那種戀愛的感覺很像我們大部分人的初戀。


不知道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算不算台灣電影。

《飲食男女》肯定算的,《推手》《喜宴》其實是說美國華人的故事。

《一一》當然也是很好的。


《你那邊幾點》蔡明亮


聽幾個人說過楊德昌的《麻將》是最好看的,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看較清晰版本,一直沒看。目前看過最好看莫過楊德昌的《一一》


沒人喜歡《練習曲》嗎?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女朋友男朋友


排名很難,大致有,一一,戀戀風塵,童年往事,紅柿子,風櫃來的人,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稻草人,無言的山丘,香蕉天堂,養鴨人家,,,


翻滾吧 阿信


逗陣 大尾鱸鰻 陣頭


藍色大門 聽說 我的少女時代 不能說的秘密


推薦閱讀:

台灣政治藍綠是如何形成的?
台灣作為華人世界裡最民主、自由、富裕的地方,普通人怎麼樣才能坐上馬英九那個位置?
單車台灣環島東線順時針比逆時針危險很多嗎?
台灣人稱中國遊客為「陸客」,從這個詞來說,是褒義還是貶義?
台灣的電力目前面臨哪些問題?

TAG:電影 | 台灣 | 電影推薦 | 台灣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