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計件計時如何選擇?
家裡做的是小電器,最近想轉型做線材,藉機走訪了深圳東莞等好幾家大廠,包括中資台資,發現不約而同採用計時,生產效率很低,工人沒什麼積極性,跟管理層的矛盾尖銳,我覺得和採用計時有很大關係。可以用計件為什麼不計件,這是高層管理懶政的做法嗎?關於計薪制度選擇方面有啥好的書籍推薦?感謝啦
謝邀,
生產管理是個很深的學問,我試著答,給樓主作參考。第一,我認為樓主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如果計件的話,那麼是不是記良品呢,還是記良品和總產量的比例呢?可能一個工人的總產量很大,但是良品率不高。繼續深究,那麼是這個工人的能力問題呢,還是他使用的機器問題呢?接下來的問題,不同工序的工人如何相互之間衡量。
第二,以生產而言,發展的方向一般而言是用機器替代人工。當實現半自動化或者全自動化生產的時候,計件生產就幾乎是一個更難的事情。那是生產實際上考驗的會是整個生產組的團隊能力。(例如如何做包養,如何維護,備件管理,如何排班,糾錯能力,一句話,如何提高生產率)
第三,有時候管生產的藝術就是管人的藝術。即使是操作工團隊,我認為也應該力求追求穩定。計件的模式就像在公司裡面對拿提成的銷售的管理模式。但是,這樣的模式對管理需要穩定的生產部門是不是有利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認為,這樣的模式會很大的增加人員的流動率,無疑推高了用人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走了一個人再去找一個人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
這有點像為什麼很多公司都實行工資保密,就是為了讓大家不要盲目的互相競爭,推高人才流失和內部矛盾。計件制會很容易讓大家知道對方的工資,容易產生團隊內部矛盾,增加管理難度。
第四,不知道其他的公司,以寶潔而言,我覺得是更推崇類似馬斯洛金字塔模型引申出來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的。對員工而言,工資其實只是一名員工留下來的下面兩層原因,應該但求無過即可。反而應該多下功夫在上面的三層才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寶潔的很多管理方式,例如輪崗等等,都來源於如何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上面三層增加對員工的吸引力。
最後一點似乎說的遠了,我實際上想跟樓主探討的是,- 相信以人為主的管理方式,即使是操作工團隊,保持團隊的穩定也是好事,是公司或者工廠長期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公司就不是很喜歡用合同工)
- 對於日後想要向半自動化或者全自動化發展,計件制只能是權宜之計,計時才是長久合理的薪酬制度。一可以避免團隊內部惡性競爭,二在機器化生產下,沒法用計件來衡量員工,需要用更複雜的工作效率指標。(例如停機間隔,生產效率等等。)
- 如果樓主也認為馬斯洛金字塔合理的話,我覺得工資作為一個基礎其實只要做到不低於同行業水品即可。而增強員工的積極性,應該在上三層多下努力。(詳說的話,肯定是另一個問題了。大概舉兩個可能比較有效的,挑戰性的工作以及員工對團隊或者公司的歸屬感和感情都可以增強一個員工的積極性。)
附上個馬斯洛的金字塔模型:
謝邀,其實不懂。 @鄭磊的答案說的很好,可以帶來一些思考,我謹就我在工作中的見聞說點。
公司計時,首先意味著在合同規定好的上班時間內,工人需要在崗。計件就不一定了嘛,工人可以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在勞工雙方都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比如工廠急等著交貨,懶散的甲工人表示昨晚看韓劇看晚了,今天不來上班了,「大不了今天不賺你的錢了,星期六回去補上。」 甲工人負責的A工序,之後有BCDEF多道工序的工人在等著,于是之後數道工序的工人受甲工人的連累,干坐著沒活干,於是只好也回家去了。工廠由此蒙受生產力下降和無法按期交貨信用受損的雙重損失。從工廠方面,計時給酬,實際保護的是工廠一個比較穩定的產能。
而在另一個角度,作為一個工人,計時給酬,實際保證了工人一個基礎的收入,是比較有保障的取薪方式。試想一個計件給酬的公司,訂單多的時候工人忙爆,可是奈何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就是不眠不休的干,也就最多做那麼多。可是到了訂單沒有的時候,工人全被趕回家休息,家裡幾張嘴等著薪水吃飯,可是回廠子也沒活乾沒錢賺。活人不能餓死,要不了幾天工人就會自己給自己找出路了,攔是攔不住的。除非你的工作簡單到路邊隨便拉個人都能幹(比如搬磚,有點力氣就行),工人的替換不對生產能力構成威脅,否則光新手期做壞的那些工作,就夠廠家吃一壺的了。由此可見,計件給酬,必須是工序極度簡單,或者是一人完成全部工序的工作才有實行的可能。工廠越大,工序越複雜,計件就越不適宜。- 如果你的工廠計時計件兩可,那麼在計時的基礎上,可以有合理的計件考評標準。設90%的人一人8小時可至少完成X件良品,50%的人一人8小時可完成Y件(X&
- 提高生產技能和改進生產方式,從軟硬體基礎上改善每一個個人的生產能力。一個工人再積極,在他個人的崗位上能夠帶動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怎麼樣將工人積極的正能量放大,這才是一個領導者應該考慮的。甲工人每小時可生產10件,其他工人8件,經過計件鼓勵,甲工人每小時可生產10.5件(已達極限),其他工人9件,計件損耗的恰恰是積極,有能力的工人的利益。如果你任命甲工人為生產組長,要求他傳授技能經營給其他工人,你得到的將是一群每小時10件的熟練工人,這是工人個人軟體的提升。硬體方面,假設手擰螺絲一個要20秒,氣動擰螺絲4秒,如果一個工件有好多好多螺絲要擰,那麼氣動螺絲刀帶來的產能提升將是空前的。如果說軟體提升後,工人還可能離職,那麼帶不走的硬體的提升將是你不二的選擇。不要小看工具的重要性,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越是簡單的工作,越是重複的工作,工具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生產力的提升將意味著單位時間內你的工人的產能的提升,你得以雇更少的人干更多的活(一定要牢牢記住opportunity cost也是cost)。這樣的提升再劃分一個部分回去工人的工資中,就成就了勞資雙方都獲益的雙贏。
中國的人力資本從21世紀初開始,就已經慢慢遠離了人力資本低的過去,你所謂的工人和管理層的矛盾,無非就是管理層想要減成本而工人想要賺更多的錢(被高漲的物價所迫需要更多錢)的矛盾。但是要求一個公司對一個每小時僅可以產生1元價值的工人,開出符合生活物價需要的1.01元工資,哪怕只多出0.01元,也是不合理的。你換一種方式給酬金,無非是主動篩選出生產能力較低的工人並淘汰,當工人的生產力在淘汰後又一次穩定,並意識到他們本身其實並沒有多賺很多錢的時候,他們又會趨向於找一家能讓他們每天多賺更多錢的公司(which很可能就是你的競爭者)。
唯一合理的改善這一矛盾的方式就是改進生產方式,用先進的生產方式淘汰落後的生產方式,使一個工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製造2元價值的工人,並開給他1.5元。我們都說在國外賺錢容易,一樣的工作,在國內一小時賺十幾,在國外就賺幾十,在歐美可能就是幾百。歐美的資本家都是賠錢賺吆喝的么?當然不是,他們不過是有那個方法,讓一個人作用出更多的能量罷了。哥們兒你邀了我兩次了……不回答似乎太那個不過說實話這話題不是那麼簡簡單單的就能說明白的……
上面那幾位說的其實已經不錯了。只是你有沒有深入的看進去呢?
我就說點兒接地氣的吧。中年工人主要是考慮掙多少 年輕工人看的則是乾的爽不爽。你考慮過你們的工人都是什麼年齡段的么? 宿舍怎麼樣美女多不多伙食好不好? 附近環境如何?有沒有娛樂場所和方便的交通?
工人的積極性來說計件肯定比計時好 但是這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定產量的計時你考慮過么?線材 你是做電線 做包膠 做漆包線 做絞線絲包線端子線數據線排線還是什麼線? 具體的績效考核制度應該由你所選擇的行業所用的工藝來判斷。
人工較多 多數半自動 工人之間互不影響的 計件顯然合理 例如單沖。人工相對多 多數半自動 工人之間形成流水線關係的 採用每條拉定產量。沒達到量多少錢 達到了多少 超過了多少數目給多少。例如數據線生產。自動化程度高工人主要是輔助監管作用的 那肯定是計時 可以利用良率和每月產量來定績效。例如漆包線生產。在確定不同的績效方案之前 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產線IE的工作量很大 目前我比較推薦的是攝影法 叫車間主任選人出來做樣板視頻 IE和工程在拍攝過程中監管 確定下標準工時。同時也可以做成多媒體作業指導書和新進員工的培訓資料。很多廠的的作業大綱就有問題 前後人數不搭工作量不搭 當然推行不下去計件了。
對於產品的快速檢測和類似於產品流水號的監管措施 從而做到追溯到拉甚至到人。以保證計件過程中不出岔子。
在推行這麼一個政策的全過程當中如果你作為主導你首先要了解手底下人的工作、心理 做好計劃並且良好分配任務 選擇好一個副手作為監管和收集信息 形成一個小團隊在實施過程中不停地反思和討論出現的問題 一拍腦袋的決定會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的。我來答下,第一次回答,希望對你能有點用. 計時還是計件與行業有關係,和產品有關係. 生產周期比較長,能分解生產單元,可以做集體計件.
在it系統支持下做出各單元生產計劃,產能負荷;系統採集現場數據,每天自動算出每個工人工資,多勞多得.每天生產沒有完成任務,一般情況車間管理和員工會自己安排加班.
案例:有1200人一線操作工工廠,實施後,在產量不減情況下,人員減少到只有800人.無論是集體計件還是個人計件對於訂單的要求都比較苛刻,必須是長期穩定的。單一個長期穩定這點對於製造型企業來說就幾乎做不到。穩定做不到的話,就會有忙閑的區分,這個 @Qiu Mohyee 的答案里寫得非常好了。
我認為記時記件是一樣的,舉例:該產品單件工時1秒1件,假設操作工1件得1塊錢工資,那麼1分鐘60件60塊工資。每一分鐘給操作工60塊錢和讓操作工做一件得1塊錢是一樣的,本質上兩者的差別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計件制不重質量產量不穩定等因素都是因為管理者找不到控制效率的方法。計時的情況下,迫使管理者去探索了效率監控問題,顯得計時制比記件制好。當然也分領域,外賣這種不規律的領域顯然適合計件而流水線這種適合計時。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玻璃大王」曹德旺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對中美兩國經濟的評價?
※如何看待日東電工 1.7 號關閉蘇州工廠?
※舉例說明德國製造的高品質是如何做到的?
※增材製造是不是意味著資源利用率為百分之百?
※中日製造業的差距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