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否捆綁了階級再生產?
現存的教育體制,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是否都是階層固化的助推力?教育在階級再生產中到底承擔了什麼樣的角色?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階級再生產的問題?附問一篇開發時代上的文章:底層、學校與階級再生產*
轉發下我發表在少中評上的文章教育與就業:階級再生產http://youngchina.review/archives/283
「再生產」通俗地說就是自我複製,「階級再生產」就是屌絲和高富帥分別自我複製。這句話的重點是「分別」這個詞,意思是說,屌絲只能再生產出屌絲,而高富帥永遠是高富帥。
這跟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並不一致,我們的傳統觀念是「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然而這種觀念正在資本主義現實面前瓦解,這種瓦解的表現就是屌絲文化和「負能量」。讓我們先來讀幾個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段子:
「1、又一天過去了。今天過得怎麼樣,夢想是不是更遠了?」
「2、只要是石頭,到哪裡都不會發光的」
「3、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別人的收穫是成功與快樂,你的收穫是認識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功與快樂」
「4、社會精英階層一邊啃著心靈雞腿和心靈雞胸,一邊為我們送上了心靈雞湯,說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你掙了多少錢和外在是否美」
「5、我追逐自己的夢想,別人說我幼稚可笑,但我堅持了下來。最後發現,原來還真是我以前幼稚可笑」
「6、女生們寧肯做高帥富的備胎,也不肯接受屌絲的行為,從基因上保證了人類的進步。」
「7、老師您好,請問像我這樣的,沒有背景的北大畢業生應該如何定位自己?" 「社會底層群眾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人。」
這一類負能量段子,普遍有兩個特點:1、對夢想和個人奮鬥信念的破滅;2、對心靈雞湯式的「勵志」的反感和嘲諷。
「勵志」總是要告訴你你是有可能成功的,只要你足夠努力。背後隱含著這樣一個意思:這個社會至少有最起碼的公平、個人奮鬥上升的空間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屌絲們」對於負能量段子的推崇反映了中下層已經意識到了上升通道的堵塞,但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很多負能量段子把問題歸結為基因。
一、義務教育的空心化:教育產業化的隱蔽形式
今天我們是從教育和就業兩個方面談階級再生產。對於教育問題的批評,很多對社會現實不敏感的、遲鈍的左派會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公辦)學校高收費、亂收費;二是教育資源在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之間不均衡。前者很符合90年代大陸的情況,當時公立中小學擇校費、贊助費明碼標價,差多少分就捐多少錢「買分」,但現在已經整頓得差不多了。而後者其實都不算個問題,教育資源本身不能在短期直接提供社會產出,當教育資源有限的時候,從提高效率的角度出發,將優秀的資源分配給優秀學生,較差的資源分配給成績較差的學生理所當然,好鋼用在刀刃上嘛。
這兩年真正的問題是義務教育階段,尤其在大城市中,公辦學校的空心化。具體表現,在素質教育和減負的旗號下,公立小學、初中少教、不教很多知識,學生只能通過私立學校、補習班、家教等來學東西。
我們可以看下面幾個報道:
鳳凰網:內地擬廢除小學書面家庭作業 四年級前取消統一考試
內地擬廢除小學書面家庭作業 四年級前取消統一考試
家長聯名要求中學恢復寒假補課 稱學校不負責任
家長聯名要求中學恢復寒假補課 稱學校不負責任
英語退出統考難降溫 家長稱減課就報輔導班
英語退出統考難降溫 家長稱減課就報輔導班
一方面學校要減負,一方面家長進行抵制。如果實在不行怎麼辦,就自己掏錢補教育。公立學校的減負/教育縮水直接促進了課外輔導產業的繁榮。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補習需求的不斷增長也使得補習價格節節攀升。根據京華時報09年的報道,類似於少兒英語口語的小班化培訓課程,平均價格超過一萬五千元每年。廣州日報2009年的報道中,少兒英語的平均培訓價格達到了1.6元每分鐘。
這還是09年的數據,實際上本人也長期做家教掙錢,不僅大學期間做,大學畢業後乾脆開起了私人輔導班。各種收入層次的人都見過,並不局限於富人。可以說,大城市中,只要你不是破罐子破摔,你還是會在課外給孩子搞搞補習。其實道理很簡單,減負在現有條件下是徹頭徹尾的偽善。社會的競爭不會因為學校減負而弱化或者消失。我們這一輩那麼努力讀書拼死拼活學那麼多硬功夫也才勉強混口飯吃,我們的孩子輩輕輕鬆鬆玩兒幾年就能過上好日子?根本沒人信嘛
所以,公立學校的減負,就是教育產業化的新的、隱蔽的形式。
理論上來說,政府只需要對「基本公共服務」免費或少收費,教育領域也是如此。但教育領域政府提供了多少「基本公共服務」,並不僅僅看義務教育有幾年,更要看具體教了什麼。有的國家搞12年義務教育,但高中教的東西跟中國初中一樣,我不覺得他們在教育上提供了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務」。
通過課內教學的縮水,教育領域原先的「基本公共服務」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市場上去。比如,在我開補習班之後,我發現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學生們任課老師開的雙休日補習班,到底有多少老師把原先的課堂內容轉移到了私人補習班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二、階級再生產:富人的孩子註定比窮孩子優秀
這種通過公立學校空心化迂迴進行教育產業化,日本、美國比我們先行一步,而所造成的後果也比我們更嚴重。
觀察者上有一篇文章《教育「減負」夢已在西方碎了一地》教育「減負」夢已在西方碎了一地裡面有很多數據觸目驚心。比如,東京大學2009級新生來源前十位的中學中只有一所是公立高中,而進入私立高中就意味著支付昂貴的費用。
東京大學2006 年調查了入學率和家庭收入的關係,結果發現相關性非常高。年收入400 萬日元以下家庭的學生升入四年制大學升學率為31.4%,而在超過1000 萬日元的家庭中,該比例為62.4%。
在1984 年,東京大學入學學生的家庭中,年收入為750 萬日元以下的家庭較多,這些中下階層的比例約50%,但1995 年就降低為19.9%。到2003 年,來自950 萬日元以上的年收入富裕家庭的學生占的比例約50%,450 萬日元以下的家庭的比例僅僅是13.9%。現在,東京大學入學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為935 萬日元(2005 年的日本工薪階層的平均年收入為436 萬日元,就是說,現在三分之二的東京大學入學者的家庭屬於上層階層,而屬於下層階層的家庭僅僅佔全體的七分之一)。
這裡,大學資格被富人壟斷並不是因為走後門,而恰恰是在「公平」的考試下出現的,甚至可以說,最有利於富人排擠窮人入學資格的,就是公平的考試。教育的實質產業化決定了,有錢就能夠買到優質教育資源,從小打好基礎,在每一輪升學考試中都佔有優勢,進入更好的大學,培養起更優質的社交網路,找到更好的工作,獲得更高的收入,有更多的錢投入下一代的培養,成為一個良性循環。而沒錢的就只能獲得劣質教育資源,可能從小就培養了不好的習慣和較差的基礎,每次都考不過別人,進入較差的大學,結交狐朋狗友,畢業找不到好工作,收入低,最後在培養下一代時沒有足夠的錢,只要讓下一代也重複這個循環。
總結下來就是屌絲文化中「毅種循環」。
上面我舉的是日本的數據,實際上日本是個收入差距相對較小的國家,相應地,即使教育產業化,國民教育水平、國民素質的差距也會小一些,畢竟大部分人都有點錢能上補習班。而像美國這種貧富差距極端分化的國家,教育產業化就造成了驚人的愚民效果。
很多交流或留學美國的同學都會反映美國人很蠢,但是具體有多蠢呢?
經合組織(OECD)有一個「成人能力測試」,綜合考察一國國民數學、技術、讀寫等能力,美國不僅常年在測試國家中倒數,最有趣的是別的國家都是越年輕文化水平越高,美國人則是反過來,「美國年紀最大的一批測試者們比較接近國際水準,但到了年輕人這輩兒,就堪稱是一個比一個差了」。US adult skill test results
這就是說,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美國人反而變蠢了。
再給大家補充一個材料,譯言網《2025年,大學教什麼?》譯言精選-2025年,大學教什麼?裡面提到:約有36%的(美國)學生在就讀大學的四年時間裡,知識上一無所獲。另據《高等教育紀事報》及美國公共媒體市場的數據顯示,過半的僱主稱他們近年招聘不到合格的應屆畢業生。
如此低劣的基礎教育水平嚴重影響了美國勞動力的素質,所以美國這兩年也開始反思教育,出現重新回歸應試教育的傾向。比如這份材料,《美國10年來最重大公共教育改革進入課堂》http://cn.wsj.com/gb/20130827/bus152247.asp
「大多數州不僅開始貫徹更嚴格的數學和閱讀標準,其中包括被稱為「共同核心」(Common Core)的標準,而且也越來越多地將教師評估與學生考試分數或其它衡量學生成就的指標相掛鉤。」
就是說,當我們在搞減負、所謂「素質教育」的時候,美國在搞加負、「應試教育」。
於是就有人寫文章提出這樣的問題:《凱瑟琳·蘭佩爾:為什麼富家子弟反而有獎學金?》
凱瑟琳·蘭佩爾:為什麼富家子弟反而有獎學金?
獎學金和成績掛鉤,成績和家庭收入水平高度一致。當富人的孩子註定比窮孩子優秀,那麼階級再生產的循環就完成了。
這就告訴我們,「公平」和「奮鬥上升的空間」是兩回事,兩者不一定一致。
我們還可以舉個例子,就是科舉。科舉是不是公平?至少發展到彌錄滕封以後,科舉本身還是比較公平的。問題是,農業社會識字率一般不超過10%,建國初期大規模掃盲前,文盲率也有80%,這還是在清末、民國興辦了一些現代教育的情況下。在一個只有10%人口識字的社會,科舉這個所謂的「上升通道」必然是跟剩下的90%絕緣的。
那麼我們進一步要問,為什麼90%的人不識字?
供一個人讀書識字就意味著佔用他本可以投入勞動的時間,如果是有志考科舉就必須「寒窗十年」。其實十年也算少了,正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考進士五十歲能考中也是不錯的了。讀書的時間如此長,讀書的質量上則要求是全脫產,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其他人從生產剩餘中勻一部分來供養他。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大多數家庭僅能維持溫飽,長期供養一個全脫產的人,實在不可行。
這樣一看我們就能夠理解,科舉為什麼必然是地主階級內部的遊戲、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的工具,因為讀書在當時成了檢驗一個人階級的門檻。同樣在今天,教育產業化就意味著,進入頂尖大學可能就是一個人的階級門檻。
三、越窮越讀,越讀越窮:學歷貶值比深造更快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教育不是窮人翻身的渠道,相反成為了階級再生產的機制,但就算如此,普通中等收入群體也只能投資於教育,現代社會相比農業社會,大多數人普遍有點閑錢,但又不是特別多,投資別的都不夠,就只能投資教育。
比如說你在大城市讀私立中學,學費是一學期一萬多,但貸款買房,還款一個月一萬很常見,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你可能很早就知道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充滿了商機,但是你沒有資本,最後只能做馬雲手下的程序猿。
甚至你可能是紅極一時的大黃蜂打車的創始人,但是你沒傍上大資本,所以很快被擁有巨額補貼的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干翻了。
所以沒辦法,最後你還是只能投資於教育。中等收入者熱衷於投資教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知識分子」=「統治階級」的觀念,長期以來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剛才我們說過,農業社會絕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只有地主階級能供養子弟讀書,反過來說只要是讀書人幾乎必然成為下一代統治階級,必然是統治階級預備隊。幾千年來,腦體分工和階級分化確確實實就是保持一致的。所以中等收入群體積極投資教育,也是舊觀念的延續,這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一樣的思路。
這件事情其實很要命,大多數人有點閑錢但又不太多,只能投資教育,同時社會的進步又需要提高勞動者素質,這就造成了教育的大擴張、大爆炸。比如這份報道《699萬大學生900萬個崗位 2013史上最難就業季來臨》699萬大學生900萬個崗位 2013史上最難就業季來臨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對比數據,2003年全年新增就業崗位是大學畢業生人數的4倍,而2013年這個數字只有1.29倍。
這個比例關係某種程度上就是決定了大學生畢業第一份工作的起點,照03年這個比例關係,大學生畢業後絕對是按照統治階級預備隊來使用,但2013年這個比例關係,大學生去端盤子也不會有什麼奇怪了。
從2003年到2013年正好十年,在大陸一個人從本科入學到博士畢業一般也是十年。我們可以想像一下,2003年一個入學的大學生,按照當年的就業形勢,必然覺得自己一畢業至少就是統治階級預備隊,起點不同凡響。四年後畢業,忽然發現差了一截,遂發奮讀碩士,三年後發現差兩截;遂發奮讀博士,三年後發現差三截。學歷貶值比深造還快,大學生就此「民工化」。
但大學生民工化也不能阻擋中等收入群體追加教育投資,形成了一個「越讀越窮,越窮閱讀」的死循環。
《美國MBA泡沫是否離破滅更進一步?》美國MBA泡沫是否離破滅更近一步?
「這篇報道指出,本世紀經濟衰退以來,擁有MBA學位的畢業生收入減少4.6%,可過去三年的學費增長了24%。」 價格提高意味著供不應求,間接說明讀MBA的變多了。
經濟一旦不景氣,大家就幻想用更高的學歷讓自己脫穎而出,每個人都這麼做,便意味著依靠學歷「鶴立雞群」的門檻進一步提高。於是在教育市場上,MBA的供給邏輯顯得非常特別:文憑越貶值,對MBA需求越是上竄。眾人明知是泡沫,也無可奈何,因為(在現有的生產關係內)似乎沒有其他出路。
四、知識分子無產化:階級不按行業分
這十年來,大部分人都預見不到學歷貶值比深造快,首先這就產生了一大批科研民工。現在我們瀏覽社交網站,會發現很多反映研究生文化、抒發讀博士苦惱的各類惡搞短文、圖片,研究生文化逐漸出現。比如這篇《讀博士和大便的相同點》:
1. 都是憋出來的
2. 肚子里有貨才爽
3. 即便肚子裡面有貨 也得有paper(論文)才行
4. paper越多心裡越踏實
5. paper上的都是屎
6. paper不能是別人用過的
7. paper雖然是別人用過的,但是只要看不出來也可將就
8. 運氣夠好的話可以接到paper
9. 沒有paper的話
如果你很有錢也能解決問題
10. 實在沒有paper,拍拍屁股直接走人是很需要勇氣的
研究生夠多了,才有研究生文化,側面反映了研究生多到什麼程度。博士這麼多,而學術界的坑就這麼少,導師我就是把你當民工使又怎麼樣呢?愛乾乾不幹滾。而且學術界是絕對的學霸專制的體制,學術權威佔有一切審判、決定和分配權,所以學霸高度剝削你們,科研民工也必須一個勁兒地抱住導師的大腿,以求傳得衣缽(學術地位)。
教育大擴張、學歷快速貶值,第二個結果是熱門職業從業人口快速過剩。過去十年,收入增長最慢的就是外資企業和傳統高薪行業。四大會計事務所的德勤,03年給應屆生開出的工資是5000一個月,現在是6000一個月。這十年正是收入高速增長、通脹也較大的十年,結果你只增長了20%的收入,相當於實質降薪。為什麼會這樣?人才多了,不稀罕。
08年入學時很多專業的學生還在羨慕軟體學院的學生畢業起薪高,但是這批人還沒畢業,IT民工這個詞就已經獲得了普遍的認可。沒日沒夜的加班,收入也不特別高,往往工作所在的城市房價也不低。但這些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沒有希望。
軟體這個行業知識更新太快,新畢業的學生反而會比畢業一兩年的要吃香,我有位同學在華為工作,他就承認在華為新招進來應屆生的會比早一兩年招進來的工資高。
軟體行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天然的自動化傾向,比如華為內部大力推廣工具化,就是自己寫軟體來代替自己的工作,反正自己的工人寫軟體也不需要額外付錢,按照這種趨勢,這些碼農們干兩年就把自己的工作乾沒了。如果不能升職或成為管理層,未來的前途其實黑暗得不敢想像。
知識貶值,白領工作流水線化,腦力勞動者的可替代性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一份腦力工作,換你來做也行,換他來做也行,利用產業後備軍來強化剝削的這套辦法對付白領甚至比對付藍領還管用。
這兩年公務員熱、師範生熱部分受到了這些因素的影響,既然干本職工作沒有前途,何不找份穩定的體制內差事?可惜體制內差事也不再是資本主義的避風港。工作量越來越大、收入低、分配製度死板是通病。
對於公務員來說,社會管理日趨複雜,業務量不斷增加,而不幹活的老油條還不能趕走,任務都壓在新人頭上,薪酬制度又極端死板,收入和級別掛鉤,但基層單位總級別就低,一個大學生可能到退休都不能提拔級別。
人民滿意是公務員的最高榮譽 李克強對公務員提四點希望
人民滿意是公務員的最高榮譽 李克強對公務員提四點希望
「以壯士斷腕的精神,義無反顧,勇挑重擔,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
北京公務員:租房花了工資一半糾結要不要回老家
北京公務員:租房花了工資一半糾結要不要回老家
當年國企改制時也曾大談「壯士斷腕」,然後就是國企工人「被斷腕」。包括公務員,任何行業的中下層都遠非統治階級,最多是統治集團的走卒,更沒有參與分蛋糕的權力。當統治集團需要他們推動自身利益發展,或者打手與走卒妨礙到統治集團利益時,他們會被毫不猶豫的挑選出作為炮灰。
學歷貶值(比深造)快,不僅是造成大家收入低,如果在學費昂貴的美國,還造成沉重的債務負擔。例如《有價值的文憑:讓大學上得物有所值》
http://cn.wsj.com/gb/20140127/opn083429.asp?source=whatnews2
裡面的一張圖片:
現在,階級不按行業分、不按學歷分,必然就是其他的東西決定了你的前途和發展空間。比如我們看《中國「海歸」一半為一年期碩士》這個報道
教育部發布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報告:一半為1年期碩士
英美的學歷定位,本科通識教育,博士搞科研,碩士則是本科和博士的過渡階段,為正式進入科研學習做一年的準備,單獨學一個碩士回國是很成問題的,而且其中很大比例是商科。商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國外好的商科碩士都要求幾年工作經驗作為入學條件,但往往對中國留學生網開一面。大量的中國大學生一畢業就進入歐美的商科學個一年回國,誰都知道這本質上就是我們鍍金、人家賺錢,鍍金的要求也很簡單,至少三十萬一年嘛。而且別人還嫌中國留學生不夠多,請看:
《卡梅倫盛讚英國華人貢獻 對中國留學生人數不設限》
卡梅倫盛讚英國華人貢獻 對中國留學生人數不設限
當然一年制碩士三十萬的花銷一般中產也負擔得起,但是海歸的貶值也是不容置疑的。
《去年「海歸」增幅是留學增幅的八倍 國外就業難催生回國潮》去年「海歸」增幅是留學增幅的八倍 國外就業難催生回國潮
花了三十萬卻沒有收益,對中產的確是打擊,但對於出去鍍金的上層階級這就不是問題了。歸根到底,鍍金的關鍵是有人把你這個鍍金的當作真金來用。
正所謂「二代學金融,操縱牛與熊;屌絲學金融,體會啥叫窮;二代學新聞,政府發言人;屌絲學新聞,熬夜累死人;二代學金工,回家當股東;屌絲學金工,閥門擰到瘋;二代學經濟,入股分暴利;屌絲學經濟,敲門賣安利;二代學會計,操縱GDP;屌絲學會計,按爛計算器;二代學土木,買地蓋別墅;屌絲學土木,搬磚打地鋪。」。重要的不是學歷,而是階級,階級可以改變你的學歷,但學歷不能改變你的階級。
五、知識分子無產化的後果
現在,在每個行業的底層都匯聚著大量無產化知識分子,他們接受了比父輩、領導更好的教育,經歷了信息化的整個過程,擁有新思維、更開闊的視野,但就是沒有未來。這就是知識分子無產化。無產階級知識化就是知識分子無產化。
知識分子無產化帶來兩個問題,一是社會不穩定,二是啃老。
知識分子無產化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東西,其實中共和國民黨早期也存在一個知識分子無產化的情況,因此兩黨黨員的成分初期也都是小知識分子。清末新政的確辦了不少教育,但是殖民地經濟容納不了這麼多小知識分子,當時大學生造反的來自兩類學校,一類是復旦這樣當時的野雞大學,二是交大這樣的的確確提供人才的學校,問題是沒有對口的重工業。你學了船舶中國有多少造船業給你就業?你學了鍊鋼當時中國有多少鋼鐵業給你提供崗位?這批人沒有奔頭,就跟著國共兩黨搞北伐鬧革命了,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到「結合產業升級開發更多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說明中共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能不能解決,這還另說。
在中國早十年、二十年,其實是年輕人很有希望的時代,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在國際上的大擴張,為當時的青壯年提供了大量的中層崗位,大城市的土著三十歲掙到二三十萬一年很常見。現在這輪擴張已經停滯,中國的工業已經把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都消滅光了,再擴張也沒有空間,但是他們的坑不可能讓給你,而教育擴張大大降低了知識的稀缺性,年輕人知識水平確實比老一輩、比領導高,但是跟同齡人比其實都差不多。所以在勞動力市場上,年輕人不斷流動,卻總是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
知識分子無產化某種角度就表現為年輕人無產化,他們是一個單位中剝削最為殘酷的群體,企業里最大的利潤來源,但是收入最低。出於維穩的角度,政府必須撒錢,但是怎麼撒呢?發養老金,發福利的最高形式就是直接發錢,發錢給老人也不只是沖著他一個人,而是發給全家的。養老金年年發年年漲,在職工人的收入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而停止增長甚至下滑,但是政府發的養老金卻是雷打不動地年年增長,這些錢哪裡來?就是年輕人工作創造的,所以有工作的年輕人啃老其實算不得什麼,無非是你自己創造的財富兜一圈通過你父母發還給你了。可是父母壽命的長短並不一致,子女干不幹活也都可以啃老,收入再分配講究公平性,大力度撒錢發養老金並不是收入再分配最好的方式。
補充閱讀:
父親反對女兒上大學 稱浪費錢
父親反對女兒上大學 稱浪費錢
「撿垃圾比讀書強」考驗大學回報率
「撿垃圾比讀書強」考驗大學回報率--教育--人民網
42歲農民工讀研究生轟動全國 畢業重回原點
42歲農民工讀研究生轟動全國 畢業重回原點
六、知識分子無產化的另一面:無產階級知識化
說這麼多知識分子無產化,並不是鼓勵大家少學點東西。教育水平提升,顯然促進生產力發展,促進物質財富增長,之所以反而造成多數個體貧困化,是在於生產關係的不合理性,而同時也就在物質財富不斷增長與消費能力不斷下降中醞釀著自己的經濟危機。
但就算如此,知識分子無產化也能看到直接的益處。
首先是人民群眾的統治能力。在階級分化初期,腦體分工與階級分化實際上是重疊的,只有剩餘產品少且高度集中到少數手上時,才會有10%知識分子和90%文盲的巨大鴻溝。有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農業社會,這個問題的答案還真是「有」。農業社會文盲率超過90%,大多數人既不可能幻想、也絕無法做到柴米油鹽之外的事情。他們在能力上與統治階級有天壤之別,這就是為什麼每次農民起義都只能「打擊」舊王朝,最終建立新王朝的必然是地主階級的另一撥。而工業社會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建立了現代教育體系,產生了教育大擴張,大多數人第一次發現自己與統治階級的能力差距如此之小,於是各種不安的心便躁動起來,雖然生產關係本身壓制著他們,但這是第一次,普通人有資格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人民群眾有了自我統治的能力,社會主義國家的官僚化也就會受到很大抑制。社會主義國家的官僚化據說是因為政權長期把持在一小撮人手裡,這批人被稱為先鋒隊。那麼無產階級為什麼要搞先鋒隊呢?一半的原因是無產階級必須組織起來才能對抗資產階級,但僅僅如此的話,共產黨就和工會沒有區別了。無產階級不僅要組織起來還必須依靠正確理論的指導。由於無產階級只有少部分明白了正確的理論,所以產生了先鋒隊。
因此社會主義政權建立後,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對群眾的教育,教育的核心在於建立一套能指數級自我複製的教育體系。這才有自我統治的可能。但是這個自我複製的教育體系批量生產小知識分子的速度要和社會主義政權官僚化的速度比賽。「無產階級知識化」的速度慢於社會主義國家官僚化的速度,便有了政權變色。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畢竟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是建立在非常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的。毛主席發動的文革在理論上非常成熟,在實踐中非常幼稚,一半的原因在於文化革命的社會基礎鋪墊只完成了一半,但天不假年,只能早早發生出這個「早產兒」。
毛澤東手稿有這麼一段:
「今年高中畢業生約有十五萬人、初中畢業生約有一百二十萬人不能升學,從中挑選三萬到五萬人,從今年下半年起,舉辦「抗大」式的政治學校,加以短期訓練,派到農村參加工作或參加勞動,對加強人民公社工作有很大好處。這是一項具有深刻的革命意義的措施。」
為什麼說是「深刻的革命意義」?實際上是耐人尋味的。再看下面一段:
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文化大革命這個火是我放起來的。時間很倉促,只幾個月。跟二十八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七年的社會主義革命比較起來,這個文化革命只不到半年。不那麼通,有抵觸,這是可以理解的,是自然的。很多同志,過去盡搞經濟工作,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或者做一些別的政治工作、行政工作,就沒有設想到搞這場文化大革命。現在學生不是沖得厲害嗎,沒有設想到的事情來了。來了就來了。」
視察華北、中南和華東地區時的談話〔1〕
(一九六七年七月——九月)
「形勢大好的重要標誌是人民群眾充分發動起來了。從來的群眾運動都沒有像這次發動得這麼廣泛,這麼深入。全國的工廠、農村、機關、學校、部隊,到處都在討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問題,大家都在關心國家大事。過去一家人碰到一塊,說閑話的時候多。現在不是,到一塊就是辯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問題。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夫妻之間,連十幾歲娃娃和老太太,都參加了辯論。」
(一九六八年八月)
「如工人條件成熟,所有軍事院校均應派工人隨同軍管人員進去。打破知識分子獨霸的一統天下。」
08年以來,網路上自發的考據黨、闢謠黨很多,很多都是通過微博上批判專家教授的錯誤論調。這個時代是個很有趣的時代,微博提供了一個信息化的大字報、大辯論的平台。許多出版物里還算嚴謹的專家教授,一上微博就原形畢露,而他們放屁,群眾能夠及時發現有問題,並用自己的知識去打臉,亘古未有之事。教育大爆炸一方面導致知識廉價化,不斷消滅各種高薪行業,日益將小知識分子拋入無產階級中,一方面又使共產主義的可行性愈發凸顯。可以說在黑暗中蘊含著希望。
正反兩面的因素都告訴我們,這是個醞釀著巨大變革的時代。
這是我最近做的工作成果之一,在兩個星期的數據清理之後,我把某省某城市(人口200萬級)的初中中考成績做了一個簡單的點陣圖。這裡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在黑色圈內是一個當地的公立學校的成績,換句話說這所學校的所有學生都集中在一個極高的分數段,根據簡單的標準分測算,高考成績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6分,跟2013年全國平均收入測算,這些孩子在35歲時的年收入將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23%,同等的預期壽命比平均水平高6.9歲——而這一切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有這個初中的學區房或者有條件借讀在這所學校。
年均收入是指根據繳納稅費測算的收入,但是實際上收入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是綜合實際國情,如果說年收入超過平均水平十倍我也不覺得奇怪。
(每一個點代表著11個observation, top cut, no round)
可以說明問題了吧?
=========補充說明的分割線=========
我這裡既不討論教育本身,也不討論這裡的是correlation還是causation,我只是簡單的說明:黑圈內的階級,已經和黑圈外完全拉開了,不僅如此,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再補充一點,這個中學是公立學校,學區入學的,不是擇優入取。
據媒體報道,山東高考成績前十名的考生中,有8人是教師子弟。
驚!2017山東高考前十名竟有8個教師子女!為何狀元獨獨青睞教師家庭看這些同學的就讀中學分布,一堆縣裡和縣級市、「縣改區」的學校,山東貌似沒有「超級中學」的樣子。這些同學的家庭出身好像跟現在流行的「姓趙」關係不大。當然,很多教師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示,教師家庭的家教也有很大的偏差,有的家庭子女成才,有的家庭……
2017年高考,山東德州理科狀元李智超同學的父母是農村的豆腐小販,其母身患白血病,家庭生活困難。
愛的「謊言」|愛心捐款達70萬 樂陵小伙李智超:感恩好心人按照一些知乎精英的理論,李智超同學家裡既沒有學區房,又上不起課外輔導班,更不是名校,怎麼可能考上好大學、大概率獲得階層上升的機會?
之前搬磚的時候跟懷二胎的同事有一搭沒一搭聊天。同事說等到老二生下來,就送回老家讓老人帶,將來在老家高考。
我當時以為她是說把孩子送回她老家,說黑龍江不錯,高考分低,但是考山東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不是太容易,當地想迴流原籍的考生太多了。她說不是她老家,是她對象老家。
我說姐你沒事吧,你對象不是山東臨沂的?山東的高考分數多高啊?還是送回你老家吧,差一百多分呢!
她說不好好學習在哪裡考都考不上,還是送山東吧。他對象老家是革命老區的縣裡,尊師重教,小學都是下午六點才放學,六年級的課上學期就講完了,現在準備衝刺小升初。中學有晚自習,班主任和各科老師陪著上,班上哪科考的不好,老師還要在晚自習集體補課。那邊的學校就跟咱們當年上學時候似的,老師特別負責,家長根本不用跟現在似的,每天下午2點就得打算接孩子,老師把該學校教的都讓家長輔導,給家長布置作業……
於是我們共同感慨:山東人厚道啊!
於是你們擔心公立教育空心化,不要緊,把孩子送到山東縣以下的學校吧!那裡的教師很負責任的!而且也能教出高考狀元!
現在所謂的階級固化話題,我認為可能是房地產利益集團的營銷手段。利用一些個小資和精神小資對「階層滑落」的恐懼,讓他們通過買房獲得精神社保。擔心兒子不出息,影響世世代代階層穩步上升的黃梁夢?沒事,生在學區房,贏在起跑線。擔心自己搭不上發展快車,窮忙一世越混越抽?不要緊,你只要買了房子,房價漲得比經濟快!
除了房子,課外輔導機構也是這樣的精神社保,給精神小資們緩解焦慮症病情的。現在輔導機構的情商課都從出生42天開始教了,不上我們的課,孩子沒有健全的人格和學業發展,將來你家就階層滑落,隨著階層固化的到來永無翻身之日!將來可能房子的精神社保不好買了,有些家長就把不花難受的銀子交給了輔導機構,拉動了內需,活躍了經濟。
我一向覺得,那些個成天里自怨自棄、自說自話的精神小資,是一批被提前了的中年危機控制的病人,他們更需要關愛。你神經質,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麼被你過度保護,將來主觀能動差;要麼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你的神經質就會代際傳遞到孩子身上!他早早的就出現了你30歲才有的心理問題,就會念不好書、交不到朋友,長大以後容易抑鬱症自殺!孩子沒有健全的人格和學業發展,將來你家就階層滑落,隨著階層固化的到來永無翻身之日!快來大鐵棍子醫院找捅主任嗑藥啦!
我該支持「教育捆綁了階層再生產論」,然後收一波智商稅:想搞好家教,你們家長的心理和情商得正常!報名參加修靈班,讓自己的精神體驗回歸正途,用好心靈能量創造人生輝煌啦!
一旦某個理論開始不符合現實情況,就會出現很多規約模糊界限模糊的情況,比如什麼叫做「教育捆綁階級再生產?」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這句話背後的問題是因為教育再生產領域並沒有被詳細的規定。
其實我們引入「文化資本」這個定義,把教育這個過程直接帶入「資本周轉」再看看呢?文化資本家對應的就是文化無產階級,也就是未來就是有知識的人剝削沒知識的人。
那些父母有文化的人,本來就是文化資本家,他們的後代自然能直接得到文化資本,這和王健林把錢給王思聰是一樣的道理。
這是傳統的分析方式。
-----------------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資本家或許還需要剝削無產階級,可是文化資本家真的需要剝削文化無產階級嗎?即使是農業以後也可以完全依靠機器人來實現,這一天也不會遠了。也就是文化資本家完全可以依靠自己養活自己,同時互相競爭積累文化資本,最終目的仍舊是壟斷,也就是文化資本家不僅消滅文化無產階級,也消滅小的文化資本家,最終達到自己壟斷一切知識(科學、智慧),而他者徹底無法生存。所以出現了一個詞叫做「無用階級」。
所有人目前的競爭並不是怕階級滑落,而是怕自己再也沒用了。
而且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可能已經不準確了。
最後這個邏輯我是詳細思考過的,在形而下只能通往滅世論。直接一張圖吧。
推動階級固話的不是現行的教育體制,而是學習成本的高昂。這個成本不僅僅包括經濟投入,還包括精力投入,以及很多不可量化的投入,如人脈,家庭環境的熏陶。
現行的教育體制恰恰在降低教育中最直接的經濟投入,是在延緩階級固化。
假如沒有現代教育,子女的教育完全由家庭負責,這種體制才是階級固化的推動力。
從長遠來看,在沒有技術變革的情況下,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教育的投入必然是不斷上升的。這種專者越專才是常態,而且必然造成階層固化。 而當新的技術出現並且引爆了知識或教育資源的分配效率,新的階層就會出現並且衝擊著舊有的階級劃分。
竹簡的出現讓血閥貴族失去了對知識的壟斷,造紙的出現打破了高門的權威,印刷術的出現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可能,並在大陸的另一端引爆了宗教改革,讓古老的教庭失去了對經典的唯一解釋權。而後現代出版業以及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最終引爆了工業革命,並讓依附在土地上的貴族被歷史淘汰。今天,互聯網及MOOC讓知識及教育資源的傳播成本低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未來會發生什麼呢?教育本來就是階級創造的工具。
您這問題問得真的沒有水平。不是什麼東西公平開放了就不是階級的工具了。現代教育最初就是為資本家培養合格工人而設計的。
美國還民主投票制呢,結果現在一個全民醫療保險都沒有,房價反人類,鐵路交通世界最慢,郵件寄丟,駕照要辦幾個月,路面還不如中國農村。這樣公平民主的制度,都主要是為美國上層資產階級服務的。你想,一個高考制度,教育制度能保證什麼呢?
人家家裡條件好父母文憑高,孩子上清華,你還不滿了?
你不滿,有本事去給人家當保姆啊。。。父母教育程度,所導致的孩子學習成績的分化,早在義務教育階段(中考前)就開始了。
這是在東部某二線城市的top1超級中學的在校生家庭出身統計
70%+的孩子來自於高學歷家庭(本科及以上)
同時,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本市具有大學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為19.9%
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昨天聯合發布了濟南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8455人上升到19914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總人數超過135萬人,人才密度全省第一,人才快速聚集。
換句話說,如果你有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那你中考在本市考上名牌高中的概率,是普通工農群眾子女的3~4倍
那麼有幸擁有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有多難呢。1980~1990年,全國每年本科錄取人數在40~60萬之間。 換言之,如果你的父母上過大學,那他就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要知道在每年2000萬同齡人中考取前40~60萬名可不是隨便什麼阿貓阿狗就能做得到的)
教育的確是階級再生產的工具,但是教育的作用遠不止如此。教育系統是當代社會控制階層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機構,學校為生產、消費和積累各形式的文化資本提供機構背景,可以提供生產符號權力的分類系統,並為知識分子提供符號勞動的場所。
首先,教育能夠直接起到文化再生產的作用,傳承人類文化遺產,傳播知識和技術,將人加以社會化,進而適應特定的社會文化傳統;
其次,教育能夠起到社會再生產的作用,進一步維持或強化文化資本的不平等分布狀況;
此外,教育還可以將文化遺產進行神聖化或合法化,使人們的注意力偏離教育的社會再生產功能,從而對其產生「誤識」。教育可以通過合法的社會再生產加強社會不平等狀況。
教育在維持或強化社會階級地位的過程中起到的是一種間接的中介作用。
與古代不同,當代社會的權力往往很難直接進行世代相襲傳承,需要教育系統提供符號權力,進而為權力繼承提供合法性。由於平等觀念和法律法規等現實的限制,很難被直接繼承的權力資源和經濟財富可以通過教育這一中介把它們轉化為文化資本,然後再「合法」地轉化為經濟資源和權力利益,從而達到代際傳遞的作用。
在社會流動性越低的社會,教育就越重要。基於原生家庭的階級習性和文化資本會深刻影響到個體的在教育系統的選擇和分布情況,個體根據通過家庭培養的階級習性選擇不同的教育策略。不同出身的人對教育成就的期待程度不同,而這種心理期待往往會影響到個體在教育當中所取得的成就,這會進一步增強文化資本的不平等分布。
一般而言,只有極少數的社會下層能夠憑藉天賦獲取到與社會中上層等同的文化資本。比如富人和窮人成為大學同學,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即使不同出身的人接受到的教育相同,但是富人家庭出身的人本身比窮人就擁有不少文化資本,同時階級習性還會影響到自我選擇和投資策略,這會進一步拉開兩者在教育取得的成就差距。社會出身低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比較差。
為了維持或改變自身階級地位,不同階層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教育投資策略。
社會底層嚴重缺乏各種資本,往往只能依靠天賦等因素,進而努力在教育系統中積累文化資本,最終得以改變自身階層。
相比於社會上層,中產階級的文化資本偏少,因而他們選擇大力投資高等教育,積累相應的文化資本,然後轉化成其他資本,從而維持中產地位或實現階級跨越。
而那些經濟資本雄厚、文化資本中等的企業家,通過用經濟資本投資教育,轉化成文化資本,從而合法地進入管理高層,完成家族資產傳承。
那些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都很雄厚的上層階級,通過教育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文化資本,從而維持自身的優越社會地位,並防止成功的中產階級新貴進入。覺得題目描述不準確就改了一下。主要是把「階級固化」改為「階層固化」
① 階級就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不同的大的社會集團。階層則以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地位、權力與聲望的高低而劃分的。 ② 劃分標準不同:階級以個人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所處的位置,特別是與生產資料的關係為基礎,階層則以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地位、權力與聲望的高低而劃分的。 ③ 關係的性質不同:階層和階層間不一定彼此敵對,但階級與階級之間是對抗性的矛盾。沒接觸過社會學的朋友就不要亂評論了。階級class和階層rank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本回答是從社會學角度回答的,不是從你們的階級鬥爭那一套來回答,世界上除了階級鬥爭還有很多很多東西,謝謝。
其一:國內外的理論有「在教育方面的社會排斥」。就是少數階層的子女會主動或者被動地脫離於教育體系。
對於社會底層子女,英國學者保羅·威利斯著名的民族志著作《學做工》中這樣描述:他們是英國古老工業區的工人階級子弟,讀書對於他們可有可無,因為他們很明白自己最終會與父輩一樣在這個工業區的某個工廠中找一份活計,領著勉強過得去的薪水,結婚生子並且讓自己的家族彷彿西西弗一樣重複著滾石般的人生。他們被稱作「傢伙們」,與他們相對立的是,同為工人階級子弟,但渴望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的「書獃子」。可是,「傢伙們」形成的反學校文化從來都將讀書看作令人厭惡的事情,學業上接連的失敗逐漸讓他們形成了嚴重低估自己智力的習慣,他們典型的說法是:「我知道我很蠢,所以我下半輩子就應該待在汽車廠里把螺母一個個擰到輪子上去,這公平合理。」(《學做工》,1頁)學業上的失敗會讓他們反過來加強自身的反學校文。,於是追求「樂子」成了他們在學校生活的意義所在,他們知道自己未來的嚴酷生活,於是學校里的那些輝煌經歷註定要成為他們未來值得回味的人生財富,正是這種想法變成他們嘲笑「書獃子們」的資本:「他們的學校生活能記住的有什麼呀?
在中國,底層子女向上不僅受到社會排斥,而且還會面臨著制度設置型障礙(如戶口制度導致入學難)、市場強化型障礙(由社會成員間的自由競爭分化差異固定化並強化而形成, 由市場競爭這種社會規則與經濟體制維持而強化)。
而對於上層子女,則是主動排斥主流教育。不走高考、就讀國內學校這條道路,而是「國際化」、「精英化」。
其二:教育作為一種「投資」,投入周期長花費大,但回報率高達40%以上,社會上層和中上層不可能不注重,而社會底層沒有經濟條件進行長期沒有即時回報的投資。優質教育和高等教育成為有價資源,優勢階層的家庭通過異地移民、親友借宿、聘請家教、高額付費、權力影響等方式,為子代獲得較好和最好的教育資源,包括較早出國留學,創造了條件,使中上層的教育機會大大有別於底層的子代。
就是在高等教育非常發達的美國,引自斯丹福大學著名經濟學家霍克斯比(Caroline Hoxby)的專題論文。排名最頂尖1%的大學,2006年在每個學生上的年度花費是9.2萬美元,而排名再下兩個百分點(96%-98%)的大學,人均年度花費就不到5萬美元,至於普通大學則只有1.2萬美元。這樣顯著的教育投資區別,自然造成十餘所名牌大學與絕大部分普通大學在教育質量和畢業後社會機會和地位的巨大差距。圖四是畢業生收入與大學排名之間的非線性關係,即便是排名第25名次級名牌大學,其畢業生還是比哈佛、耶魯畢業生幾乎少40%。
同時,沒有大學學位的工薪收入日漸停滯,逐漸跌落到大學和專業學位擁有者的一半甚至更低。《紐約時報》的保守派專欄作家布魯克斯說:美國正在退休的勞工的教育水平,高於目前進入就業年齡的新一代,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的現象。高薪勞力者職位的流失加上勞工教育水平的同時下降,是美國中產階級和藏富於民的社會基礎面臨的重大危機。這一社會危機的關鍵動因,除了中小學公共教育質量退化,便是下層階級日益喪失高等教育機會。
參考文獻:1.《階層結構性封閉與中國中產階層的發展》_徐曉軍2.《論教育排斥與教育的階層化》_徐曉軍3.底層、學校與階級再生產*4.階層再生產與代際資源傳遞5.李三達:階級秩序的再生產――兼評兩種「讀書無用論」教育也是一種遺傳,但是否固化了社會階層要看跟什麼比,在沒有科舉之前,奴隸和奴隸主是怎麼轉換的?只有暴力起義好吧!現代考試製度顯然優於科舉,但跟更新的自學成才和市場實踐需求比起來,對人力資源的流動性還是不夠滿足所有的資源堆積都是通過遺傳,優勢基因遺傳,財富遺傳,文化遺傳,包括教育也是遺傳,貴族學校才叫高富帥固化遺傳,公立學校是要保證基礎的,雖然有教化順民之嫌但還是比過去更多的給予了底層翻身的機遇,而要保證人力資源更好的流動,教育制度肯定不是全部,出人頭地和開創性絕不是誰教會的,教會的大部分是知識和方法,而教育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把自然人改造成社會人,這是社會集體遺傳的行為,遺傳的不僅僅是財富或財富渠道(人脈之類)所以,教育本來就不是為了讓孩子們得到公平成才機遇而設計的,其下限是把野人變成文明人,把原料加工成符合社會需求的材料,上限是提供了各種渠道和機遇,包括陷阱。義務教育公立教育是下限為主,貴族教育高等教育是發展性上限為主,要說風險和坑,義務教育階段就算有也是低風險的。而擴展性的高度教育面對成年人,雖然是燒錢讀書但已經算一種工作了,讀博士會有什麼未來那樣的未來你想不想要已經是你自己的選擇了,沒有誰強迫你出國混個博士回來變海帶,讀錯了書就和入錯行一樣,只不過連工資都沒有更虧而已。至於很多屌絲羨慕嫉妒恨的貴族學校,其實也沒多高大上,頂多是比公立學校更歡樂罷了,關鍵是那個富貴圈子,同學互相帶動,能玩出的花樣更多,敗家的機會也多,真的是屌絲送你進去也會逃出來不要天真的把教育當成投資,擴展性的教育更多是一種消費甚至娛樂,和老年大學一樣,發達國家每年一堆基金會燒錢砸教育上,砸的都是擴展性的,就和貴婦人開沙龍資助發明家和詩人一個道理,人家是圖個樂圖個消遣,不是覺得這玩意未來能賺錢,至於百年後賺不賺錢是另外回事。屌絲們請搞清楚哪些類型的知識是生產型的,哪些知識是消費型的,讀錯書入錯行嫁錯郎生錯娃,毀一生在當今受什麼樣的教育受多少教育更加多元化了,如果你家裡窮,適時輟學打工是合理的,如果你家底厚,燒錢搞學問消費教育也合理,教育和經濟產出掛鉤的陳舊觀念應該是上世紀的事情
教育是打破階級局限的最低成本最高效的途徑。
只是學習這個社會的知識似乎還無法成為所有人能夠接受的事情。
很多能能接受的,並不是去讓自己所在的階層躍遷,而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周邊對自己的影響而讓自己形成的世界觀,去過完自己的一生。
將人固化到階層內的方式,反而是排斥教育,不願意去接受教育,只活在自己世界裡面的這種特質。
紐交所上市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前員工回答。
是!
但題主問題的邏輯錯了。不是教育去綁架了階級再生產,而是階級先綁架了教育,然後通過教育再去綁架階級再生產。本質上,依然是階級綁架了階級再生產。我在學而思的時候,和一些朋友吃飯的時候經常談起:我所在的行業,所在的機構,是為中產階級及以上的階層服務的,特別是中產階級,學而思就是要利用中產階級的恐慌心理,賺他們的錢。
同事們都以為自己在「做教育」,其實他們是在做「中產教育」,身邊的同事,懂這些的不多。我略懂一點,那又如何呢?依舊乖乖給公司賣命,依舊幫公司進一步炒作中產教育的恐慌市場(可參見文章《瘋狂學而思》)。我曾經的家長都在說孩子苦孩子累,有的孩子周末上7個課外輔導班,周內作業都寫到10點之後。教育彷彿已經成為一座大山壓在孩子的頭上。但中產階級傻嗎?
圖:家長的心聲《瘋狂學而思》看似搞了個大新聞把學而思批判一番,結果文章熱度以後,是新一輪的學而思報名爆滿。無論是讚揚還是批判,都是市場的熱度。
中產階級不傻,反而是最聰明的人群。他們知道教育的力量,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如此熱衷。但中產教育又能改變什麼呢?通過教育扶搖直上,直達趙九天?不可能的。趙家的通道早早早早就關閉了,真正貴族的教育,中產也是接觸不到的。中產教育,僅僅是讓下一代不至於太快掉出中產階級而已。你以為這是最可怕的嗎?圖樣的朋友,更可怕的在中產之外。
中產可以享受到較好的教育資源,通過金錢買學區房,通過關係交錢上學,甚至請專業老師培養孩子各方面興趣和能力。但中產之外的家長,心有餘而力不足,能為孩子提供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要弱一等或者好幾等的。同樣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獲得的能力,顯然是不一樣的。更可怕的還有。我有一個朋友是西安小學五大名校的老師,她班上的孩子沒有不在外面補課的,五六年級就數學甚至上兩個奧數班。我也有朋友是在西安郊區的小學,無論是興趣、能力、學習方面,班上只有一兩個在外面補課。甚至就連義務教育的課程學習,家長也是不管不問。比教育資源不公平更大的不公平,是教育觀念的不公平。
我上大學時回老家修鞋,和修鞋的大嬸閑扯,聽說我在上大學,露出了哂笑的神態,「上大學有什麼用,我家誰誰誰……」。我不能和她爭論,我爭論不過她,因為她說的,是符合她實際情況的事實。就算有人上了大學,他們也不知道專業的區別,不懂哲學文學出來,不如計算機直接更賺錢。讀書無用論的擁護者,是教育層級中的底層。大概分個層吧:
1.貴族教育,基本接觸不到。2.中產教育,輔導班興趣班多,孩子累,應試能力和學到的能力也相應多一些(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附加)。3.城市較好九年義務教育,中規中矩,一個合格現代人的通識教育。4.落後區域較差的九年義務教育,師資和硬體良莠不齊,遇到好老師全憑運氣。5.較差的家庭教育,家長不重視教育,或者不會教育。6.「讀書無用論」或者「教育無用論」,完全失去了教育。上面的層次,越靠前的,從教育得到的就越多,加速度越大。很明顯的是,越高的階層,越重視教育,越能從教育中獲得較多的加速度。毫無疑問,教育綁架了階級的再生產。
想像一場汽車比賽,起跑線越靠前的,速度越快,這樣的比賽靠後的車如何贏?速度就是個人的能力。
速度是個人能力,加速度獲得速度,那加速度是教育。更可怕的是,越靠前的車,他們速度更快,加速度也更快!他們的加加速度,加加加速度也要更快!那如何解決問題呢?不是本題的討論範圍之內,我不懂,懂也不敢說。
令人扼腕嘆息。首先希望諸君明白階層劃分大致是怎麼回事。之前看過一個階層劃分,(不敢貼全,以供觀摩)
可以找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奮鬥的目標。
其次,弄明白教育與階級再生產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手段,教育無意是看起來最公平、也是最隱蔽的手段來培養和遴選接班人的制度。而且可以毫不客氣的是說,人們憧憬的燈塔國,其教育制度是一個階級劃分極為清楚的制度。而且總的看來,美國的義務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勞動力的工作能力。當然回到國內看,我們的制度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士大夫科舉選拔」二千多年來證明對於階層人員的遴選和階層本身的維護還是很有效率的。我們的傳統精神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放到教育上再合適不過了。因此教育對於階層的意義真的很重要。(不建議題主用階級的辭彙,畢竟階層(strata)和階級(class)嚴格意義上不同的表述,只不過大家經常混用了。 )
再次,之前就看過關於教育制度的報道說,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高考。這樣的現象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他的存在確實普遍的。我們需要找找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較差的學校教育質量以及不穩定的社區環境、戶籍制度以及相關的其它社會政策,限制了底層孩子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進而促使了他們的階級再生產。因此,現有的教育體制,家庭背景以及社會政策等均阻礙了他們選擇與他們父輩們不一樣的生活路徑。
在樓主貼的那篇《底層、學校與階級再生產》同期《中國季刊》里,另一篇由清華大學李宏彬團隊發表的文章做了很好的證實。該團隊對2003年六百二十萬高考考生的背景和入學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影響入學結果的主要因素來自城鄉差異。農村學生入讀四年制大學的機會比城市學生少五倍,入讀211高校的機會少七倍,入讀清華北大的機會少二十一倍。即便考慮了區域和經濟發展的差異,這種城鄉差異對入學結果的影響仍然沒有改變。這意味著農民工子女藉助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前景非常不樂觀。假如農民工子女可以享受到和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資源,那麼教育確實可能改變農民工子女的命運。正如李宏彬團隊的研究所示,只要有城市戶籍,家境不同的學生在入學結果上並無明顯差異。相反,在目前存在戶籍壁壘、城鄉教育資源差異巨大的情況下,農民工子女要實現社會流動就變得異常困難。
回到教育,一方面,我們現在終於理解雖然高校規模擴大,但高考被賦予的階級再生產的社會意義卻超過階級上升,從而成為中下層特別中產家庭的核心任務;另一方面,近年來社會問題的惡化,如失獨問題、片區劃分、外地戶籍高考權利以及其他教育權利問題,無不從家庭利益出發,然後動員成一個個圍繞中產階級再生產的抗爭,形成一個完全嶄新的中產階級認知。
在底層,隨後讀書無用論很容易泛濫,如果一發不可收拾社會就會亂了,所以接受基本的,甚至提高年級的義務教育年限是必要的。讀書無用論源於貧窮的巨大慣性,如果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經離校走向社會,我真的不知道他還能怎麼改變他的人生。而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從中國不斷炒高的學區房價和愈發火熱的補習班便可一窺全貌,加上留學鍍金的壯舉,中產在教育這條陣線上的投入可見一斑。農民的孩子很是羨慕中產家庭的孩子,但是中產家庭的孩子長大後過得也不見得有多快樂。
教育的目的本該是引導人們走向豐富的人生,而不是僅僅為了物慾疲於奔命。 狄更斯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當然,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些令人失望的青年。他們也是些足以寄託希望的青年。有多少人願意看到這樣的現象,又有多少人認為這是合理的現象?政府的責任何在?父母該為孩子的階層負責嗎?社會階層的固化,是金字塔結構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徵。在這樣的社會結構里,個人奮鬥很重要,但往往卻是最無奈、最艱辛之舉。
我不知道,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考察其他社會,去看看中國古代以來的歷史,人要完整的過完一生真的很不容易。而階層,固然會影響你生活的質量,但是不應該抹去你對生活的希望和對美好的追求。
參考文獻:
- Shiyou Wu, Qi Wu. Migrant youths in Beijing: a life history analysis of class reproduction[J].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13, 6(1):52-68.
- 金寶瑜:美國的教育制度與階級再生產 - 學者觀點
- 中國一億多的中產階級是怎麼煉成的?
- 梁曉聲:當今中國青年四大階層分析
- 你們怎麼看待「本科出身論」這一問題? - 眉州人的回答-知
首先,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太長,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懷疑是不是所有點贊的人都看完了(吐槽一下不要介意) 其次,所謂階層固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每個階層都有守住自己固有地位的願望,所以就使下一階層向上移動更難。就像在一個事業單位里,局長只有一個。副局長升為局長,就要以局長下台為代價。如果讓局長降級,他必然不願意,如果讓他升一級,那麼他上一級的官員又會面臨同樣的情景。而在忽略其他外部條件的情況下。因為固有的權力大小,局長守住自己的位置比副局長奪取他的位子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這時候大家就要說所謂階層固化了。在非社會變革等特殊情況下,階層是相對固定的。我們要探討的只是階層的流動性大小。而在這一點上,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流動性都相差不多。(請自行搜索社會學相關論文)我們的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性,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教育,這裡,它的作用不可忽視。至於教育會有助於固化階層,是一定的。說句簡單的理由,更有錢的人可以讓子女受更好的教育。就像城市裡的孩子比鄉村裡孩子英語學得好一樣,很簡單的道理。而對於富裕階層來說,如果他們社會地位的優勢不能遺傳給子女,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就像我前面說過的觀點,階層是「易守難攻」的。教育只是這種特點在一個方面的表現。但是同時,教育也給了階層流動的可能性。當然了,是相對平等公平的教育才能起到這一作用。這種對階層流動的作用是絕對的。因為如果沒有教育,階層流動只能通過撞大運,起義,犯罪,或者單純地財富積累等途徑。教育給了我們一個可能性更大的流動途徑。這也就是「科舉制」的偉大之處。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往上流動很難,是因為我們本身並沒有那麼優秀。或者說並沒有優秀到擠入上一階級。每年那麼多畢業生,你覺得自己能勝過其中的多少?所以,不能因為自己無法往上爬,就否定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舉個流動的簡單例子,余文佳,超級課程表的老闆,他一定是完成了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如果有人懷疑:「你說的只是個例」,我可以嚴肅的告訴你,因為階層流動本來就不容易,所以每一個例子在你們看來都像個例。最後是結論:階層一定有固化的趨勢。教育一定程度上促進固化,但同時給階層流動增加了機會(否則他們甚至沒有機會)。
古代能上的起私塾的都是有錢有權的人家的孩子。
今天已經很幸福了,雖然本質沒怎麼變。是啊,多少人家裡原先可富了,後來補課補窮了。
沒有公立教育,階級更固化。
說的對,我們應該抽籤決定人們的職業,最大化階級流動。
講個故事,
有一個地方人們以摘果子為食,個高的摘的多點,吃的就多點。孩子個矮夠不著,父母就摘果子給孩子吃,大一點了就把他們抱起來摘更多的果子。
個高的人的孩子吃的多,長得也就高,人們開始感覺不平衡。有人做了統計,發現父母高的家庭,孩子高的概率要高多少多少。你們見過學區房可以給中考加分的嗎?我見過,我們河南省信陽市重點高中是信陽高中,這所高中的附屬初中周圍的學區房可以給業主子女在中考加40分,40分啊!總分才TM多少!你的孩子起早摸黑再怎麼努力,TMD也抵不上別人家孩子的學區房加分,40分啊!該TM多大的差距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外國男機場等十天,女方去整容」這件事?
※作一个官二代是什么体验?
※坐別人的車喜歡坐後排是什麼心理?這樣會不會顯得失禮?
※如果中國開始收取遺產稅,會造成哪些社會影響?
※男人如何看待,女人不避讳地与男人谈论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