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古希臘的詩人與哲人之爭?
本文僅供批判,打臉和指正。。僅僅從一個角度來聊本問題。
這個問題角度很多,問題也很大,實際上從文藝理論,文化觀,古典學等等角度來講,更為直接和明白。。
但是本人僅僅從哲學構思來聊聊這個問題,本題目涉及到的「其他角度」,因為本人不懂,所以不談,立論的對象主要是對於柏拉圖在《理想國》之中的對於「詩人哲人之爭」的一些論述,因為本作的思想是整個古希臘「詩人哲人之爭」中,哲學家視角的立論基礎之一,而柏拉圖本人也是噴詩人噴得很狠,故而從這個角度切入本題目,應該有一定參考性。。
純屬個人理解,僅供批判,僅供參考。。期待有大神更為有力的論述。
其實我們從《理想國》結合哲學史可以發現,整個詩人與哲人的所謂論爭,實則並非「爭論」。因為大多數情況只是哲學家單方面羅列了詩人以及詩歌創作所導致的所謂「弊病」,從而衍生出理論上的批判,實際上不存在太多雙方實質上的互動。因為這種有意思的現象的出現,我們必須想辦法回到問題的「原點」。
《理想國》首先是作為一個政治作品,其次才是作為一部哲學著作。而本作中,柏拉圖正是站在一個哲學情懷的統治者在對詩人之過進行批判。
為此,他構築了這樣一個論辯體系:
1,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擁有知識的,而詩人是無知的。這其實就涉及到一個「知識」的界定問題。
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理念是永恆的。而我們的「所見」無非是「理式」之影。現象世界的所見並不夠成知識,無非是淺薄的認知。而所謂知識存在於理想化的「理念世界」之中。。那麼在這個論斷基礎上。
詩人是「聲色的愛 好者,喜歡美的聲調、美的色彩、美的形狀以及一切由此而 組成的藝術作品」【1】.哲人是「能夠理解美本身,就美本身領會到美本身」【1】。
那麼從認識論上說,
同樣對於「可知世界」詩人認識的是「事物之影」,而哲人卻是「事物本身理念」。在柏拉圖的論斷中,理念是比影像更具實在性,也更接近真理。那麼再加之「尋求知識,真理為至高天性」這種哲人式的價值觀。自然引起了哲人角度的批判。所謂相對於詩人對現象的痴迷,哲人更關注的是現象背後的理念,以求「本質」。那麼在這類整個知識系統中哲人「有知」,而詩人和芸芸眾生一樣不過活在影像中罷了。
2,柏拉圖認為,單純以「人本」的角度來看,詩人對完整人格的培養起了負面影響。
這又涉及到「完整人格」的界定。
二元論者,把「人」以「靈」與「肉」二元分割。而柏拉圖推崇「靈魂」。
那麼在他的認識論中,「靈」無非理智、激情、慾望三分而成。在這組論斷下,柏拉圖如此定性「哲人」與「詩人」:
哲人擅理性思維,崇「理」而「智」以致「完整」。
詩人在作品中往往描繪人之「靈魂」的非理性部分,簡而言之也就是指的激情和慾望。 宣揚此二者會破壞人原本完整的人格。導致的是一種無節制的情感宣洩。
柏拉圖極度推崇他自己的「理性完整人格」,應用到倫理中,他提倡一種「節制」,而這種節制的本身就是壓抑情感。這也是其批判詩人的原因。。
3,柏拉圖也從藝術本質的認識上去批判。
認為詩人有兩種類型。一種即普通詩人,其「創作」本質是「模仿」。模仿的地位本身是不高,他又認為詩人模仿的並不是真實的事物。。「模仿術乃是低賤的父母所生的低賤 的孩子」【1】。用柏拉圖著名的「床喻」來說,「真正的床只是理式的床,工匠根據理式的床 再創造出了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床,而畫家則根據工匠的床進 行描摹,畫出了藝術品的床。藝術創作品與真正的理式隔了 兩層,因而藝術創作者的地位是不高的,甚至低於工匠。」
而另一種詩人不需要模仿,他們靠的是「神靈附體」,詩歌是「神」的載體,而詩人是「詩歌」的載體。
上面已經說了,柏拉圖為代表到哲人對於「理念」的極度推崇,甚至乾脆定義成了「真理」的表徵。那麼遠離理念的東西自然低下,藝術正好撞槍口上。但僅個人觀點而言,藝術被純粹理解為機械的模仿是不準確的,此舉忽視了藝術模仿所具有的表現性,藝術將「可見世界的現象」的實體變得「形式而可觀」,這點本就是最大的美學價值。
4,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認為詩人是城邦管理中的「麻煩」。
大概以下幾個論斷:
(1)認為最佳的居民秩序就是「司其 職、分工合作」,而詩人而言,詩作的創作本質是模仿(柏拉圖的觀點),在情感上會代入不同情感,意境中需求模仿,那麼這種多重角色的組合,實質是不利於柏拉圖的「專業化居民」的建設的。(2)詩人的思想太自由,詩作的言論性和傳播性會導致居民對主體信仰和統治規則的質疑甚至排斥,不利於維持秩序。(3)柏拉圖認為詩歌卻挖掘了人非理性的部分,甚至是內心陰暗的一面 並使這些靈魂中的黑暗不斷滋長,導致人性的扭曲。「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優美高尚的故事」【1】。。額,柏拉圖還認為詩歌的負面內容會傷害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囧)。。故而,如何看待這場「詩人,哲人之爭呢?」,僅個人理解而言,
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家,對於詩人的批判,是對於「理念世界」和「理性認知」之類世界觀推崇中,詩人的創作情懷儼然與此相悖;且各學派對於「知識」和「理想人格」的認識中,也在挑戰詩歌藝術的根基。而在政治管理上,哲學家們認為詩人是不具有「規範性」的存在。所謂的詩人與哲人之爭是其實是非學術性的,只是某種話境下的顯示,雖然帶有強烈的學術成分。個人觀點,僅攻批判。
當然還有「陰謀論」者直接認為這是話語權之爭。。
引用文獻:
【1】柏拉圖著.理想國[M].郭 斌 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 書館。
參考文獻:【1】王柯平.《理想國》的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5.【2】Rosen Stanley.The Quarrel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etry[M].New York:Routledge,1988.朱光潛在他的西方美學史里對這個問題有過探討。有空可以去找找看 這裡摘錄一段僅供參考。
----------------
柏拉圖攻擊詩,並非由於他不懂詩或不愛詩。他認識到詩與藝術的深刻影響,他在制定理想國計劃,不能不嚴肅地對待這種影響,這體現到他的對統治者的教育中。他用政治教育的觀點去看,荷馬史詩以及悲劇和喜劇的影響都是壞的,因為它們既破壞希臘宗教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得人的性格中理智失去控制,讓情慾等「低劣部分」得到不應有的放縱和滋潤,因此破壞的了正義。
他認為理想國的理想是「正義」,即城邦的各個階級都各歸其位,形成一個和諧有機的整體;他劃分的三個等級,代表理智的哲學家,代表意志的戰士,代表慾念的農工商等,後兩個等級都要聽命於哲學家,國家才有「正義」。
–––
事實上貌似在柏拉圖第三次修改理想國的時候就經
認可詩人的地位了。
對哲學的認知僅限於幾本通俗哲學史,就不班門弄斧了。不過這終究是一場世界觀的戰爭吧。可以認為,詩人是希臘宗教的締造者,而哲人是希臘宗教的反叛者。希臘神話的主要情節幾乎都構建在了荷馬和赫西俄德的作品中。希臘宗教的內容和思想還影響著希臘古典時代的劇作家們: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的主角就是神話人物,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貫穿著希臘宗教中命運的觀念。而從愛奧尼亞的自然哲學開始,希臘宗教的觀念就一直被哲人們所修正甚至批判。克賽諾芬尼旗幟鮮明地反對人格化的神;赫拉克利特用「邏各斯」取代了神的地位;普羅塔格拉表示我們對神明一無所知。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多少繼承了這些觀念。正是在阿里斯托芬、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時代,希臘古典文明最為輝煌的時代,這場戰爭進入了高潮。文化意義上的勝負難以判定。就政治而言,蘇格拉底死了。
推薦閱讀:
※《道德情操論》是按照什麼邏輯來寫的呢?
※道,梵,空性,上帝是等價的嗎?
※如何回應意外考試悖論?
※康德將「空間」作為兩種感性主觀形式之一是否合適?
※如何理解「萬物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