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說「中國是熟人社會」?這個觀點正確嗎?

自己觀察:人們習慣和熟悉的圈子交往,有時這個圈子形成後還有排異性;人們在節日互通友好,維繫著以情感或利益為基礎的關係;你同一位陌生人交往,當談到共同認識的一個人時,就好像特熟特親切。這是中國特有的熟人社會嗎?中國人更注重關係(or聯繫)?


謝邀!

我試圖提幾個標準,來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誰更符合「熟人社會」

一、公權力運行是否嚴格按照寫在明處的規章制度來。如果不是,那就很可能偏向熟人。

二、社會上人與人依靠正式契約處理經濟及其他事務是否普遍,契約的實施是否得到公權力的保護,社會的契約精神強不強。

契約精神不發達就會導致在很多大事上很難依靠陌生人,那就只能依賴熟人了。

三、社會對陌生人是否熱情友善?陌生人有難是伸出援手還是充滿警惕(例如覺得對方是騙錢的)

如果一個社會過度警惕陌生人,那就只能剩下熟人互相照顧了。

——————————

題主可以用這三大標準來衡量我國與某個外國,看看哪國更符合熟人社會。


謝邀。

傳統上,中國更傾向熟人社會。

越到近現代,色彩越淡。

將來這種氛圍應該更稀薄。

流動越少、圈子越小、公權越不著地的地方,越熟人社會。

大致如此。

費孝通先生以前論述過。熟人社會自有其道理。中國以前是農村經濟。傳統農村,則公權到不了村裡,公共服務基本靠大家,小圈子,抬頭不見低頭見。此時熟人之間的關係、對長輩耆老的尊敬、一些基本的道德規範,基本起著民法的仲裁作用。

因為務農,人被綁在土地上,人口流動少;又農業時代,重農輕商,商人被認為是外來人口,不如本地人踏實。所以對熟人的信賴,也就是起著不成文法的作用。

雖然許多人從上一代開始已不務農,但有許多遺風流俗,至今有過農村或郊區生活經驗的長輩們身上會有。包括但不限於:

——相信熟人勝過相信法律。

——對「踏實,老實」有極強的偏好。

——強調社交和情面。

——覺得需要簽訂契約(商業社會的文件)是「傷感情」。

——相信父權和血緣。

——「都不是外人嘛!」

所以說未來氛圍會更稀薄,是因為城鎮化後,人口流動多。

越是發達的地方,公共服務相對越有保障。宗族勢力相對瓦解。仲裁則交由法律。

社交已經無法完全代替法律、契約與商業擔保信用了。

熟人社會勢必會在一片「哎呀現在都是親兄弟明算賬了真是傷感情啊」的哀嘆中,日益勢弱。

越是開放的社會,越是如此。

在某些法律契約管不到的地方,熟人社會依然存在,會一直存在。包括但不限於幫派黑社會。因為許多情分來往無法記錄,卻可以靠彼此打哈哈來來來再喝一杯我先幹了您隨意來暗示服從與威壓。

像下面這種,就是一個小圈子裡熟人社會常見的事兒。


是的

但不只是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也是熟人社會比如非洲和南歐

但一些人只了解中國

外國啥樣只存在於他們的想像中

這個外國一般指美國

但其實他們了解美國也是通過電視劇加想像


必須的,因為我們國家的各類制度建設還很不健全。

個人認為熟人社會就是社會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人們自謀出的一條生路。

如果那些衙門那些制度都很人性化很有效率,那我何必去到處托關係,正常途徑不就辦好了?相反,如果很多事沒有辦法明確量化,制度本身存在灰度,那麼這就有了「熟人社會」的發展空間。


人民的名義剛看到三十多集,裡面除了反腐問題,提到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

高育良的漢大幫。高育良在漢東大學當老師,他的幫派里多數是他的學生,以前的同事。為什麼呀?當然是因為熟啊,不熟怎麼發展裙帶關係?知根知底才敢任用,從別的地方調來的幹部,誰知道是不是中央派來搞反腐的。劇中各方人物一直在強調小圈子,幾乎每個人都在小圈子裡,不都是為了圈子裡的人好辦事么。

高育良在省委會上說任用熟人是因為性子互相了解,搭班子時好做工作。如果用不熟的人,需要磨合一段時間,開始時工作不好做。另外,一把手二把手不熟,工作時會產生矛盾。雖然他是為了自己袒護祁同偉才說出這番話,但是這確實有著他的正確性。

朝中有人好做官,像李達康那種改革幹將還得稍微借一下趙立春的勢,那些沒能力的幹部不混個臉熟怎麼能盼到陞官呢?


是!

但人類世界都是熟人社會,不僅僅是中國。

中國準確來說是親戚社會。因為中國傳統的社會關係是以家族為中心進行擴散。

而西方傳統是以教會為中心,現代則是學校和教會。

人情意味著信任,人更傾向於幫助自己信任的人。這是人性,非中國所獨有。


英美也有熟人社會,只是程度問題

我們的毛病是朋友圈太重要,圈子氣太深,圈子內外區別太大,圈子內部的忠誠測試太苦。


熟人社會屬於關係社會的一種

而一切社會都是關係社會

不同社會中的個體有不同的劃分關係的方式

比如有的人傾向於用宗教來劃分關係(福爾摩斯第一作里那個誰就說那個誰的信仰是正統新教,不是蘑門教,那個誰嫁給他更合適)

有的人傾向於以過去的考察來劃分關係(比如尋求信譽好的長期合作夥伴)

有的人傾向於權力保障來劃分關係(比如你有哈爾濱佛學院的學士學位證書,那麼我就錄用你)

中國人劃分關係的方法到底都屬於哪一種,不太好決定,應該啥都有一些,誰來畫個餅圖來估算一下不同劃分方式所佔的比例?


熟人社會源自於中國的鄉土社會,以前鄉村裡大家平時每天耕地種地,接觸到的人幾乎都是同一批人,所以基本每天一起工作的也都是你的鄰居,他們對你而言都有著多重身份,比如朋友、玩伴、愛人、親家等等。而我覺得現今熟人社會在中國比較明顯,是因為改革開放後無論是工作還是學校甚至是個人婚姻,很大部分都是組織包辦或是熟人之間的介紹,所以生活中可能很多同事,朋友,都是相互鏈接或者說是重疊在一起的。現在也存在著很多這樣的現象,比如類似就近入學的「規定」,也賦予了同學對你而言更多的身份。而正是這套原理會讓附近不在這個群體中的人迅速融入進這個熟人社會。

在中國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國家,無論婚喪喜事大家都會送「人情」,在節假日也會相互問候,有困難相互幫助。而幾乎每一個社會組織都認同互惠原理,大家各取所需。如果這些約定俗成的規定被打破,那很可能會被迅速排擠出這個群體。而這種發展完全的償還體系也恰恰是人類文明獨有的特性。也正是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交往方式讓很多人樂此不疲。

而共同認識一個人,我覺得是由於雙方的同質性,也就是共同認識的這個人會使他們有很多關於這個人的話題可以聊,而隨著對話的進行兩個人可能也會更進一步獲知更多對方與自己的相似處,比如說他們共同認識一個人,很可能他們的出生地,或者生長環境也是類似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越多,他們越有可能成為朋友。這些現象,在全世界都是存在著的。


這個論斷想表達的意思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中國社會在商業利益關係/社會行為規範,與人情世故之間傾向於人情多一些。

上面有人說「任何社會都是人情社會」,誠然不錯,我有好吃的當然是先想分享給朋友呢。而中國現實中往往是吧不該給朋友吃的那些也分享了。人情關係悄悄地在很多方面佔據上風,造成各種不公平現象。

而商業社會是要講合約和利益的,公平交易很重要。商業氛圍濃的地方相對人情世故就淡一些。

總的來說,北方的人情世故更重一些,南方的商業氛圍更重一些。

我也是因為不善於經營人情世故所以呆在南方時更舒服一些。

回到整個中國來看,在文化上還是屬於「熟人社會」,其成因複雜,也是農業文明不可磨滅的烙印之一吧。

想多了解咱們國家的熟人社會讀讀《水滸傳》。


美國常青藤是不是熟人社會?小布希說"我的一半朋友都是我爸的朋友"

呵呵呵呵呵呵呵


取決於國家工業化程度,農業國家都是熟人社會。


我和我的發小阿強

中考我560他557,市一高錄取分數565,他爹是一高校長得意門生

我爹是拉麵的

少我三分的他去一高不花一分錢,我想去要多交5000多

5000塊夠我爹給你們拉一年

無奈之下我去了二高,結識一幫熱血青年

阿強現在央行上班,我在隔壁平安賣保險

誰都別狡辯,就是關係社會!

你麻痹的!


全世界都是熟人社會,不過有的國家畏畏縮縮扣扣摸摸的不敢表現出來比如中國,有的國家則是大膽的直接表現出來讓你感覺不到這是個熟人社會比如日本美國


這不是中國特有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基本的社會規則,但是對比古今中外則會發現有相對的差異。越是工業化的社會,推崇個人主義的社會,注重契約精神的社會,注重官僚主義的社會,家庭越小的社會,這種「熟人」關係就越少越淺越小。比如夏威夷肯定人情味十足,或者其他的落後的島國。

(官僚主義指的一官一職,不是全是官沒人幹活)

文化的影響在日本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日本已經高度工業化契約化了,可是依然注重人情,只能說明東亞集體主義文化底蘊如此,基數就比美國更人情一些。中國特色不知道在這方面會特色成什麼樣,不知道能不能把合作創新弄到人際關係層面,

還有個影響因素是社會階層,社會越底層的人會越注重人情。這個因素在美國和種族是相互影響的,老黑老墨比白人更注重人情,有人指出這樣的「人情」生活方式能夠更好地讓他們在社會底層生存。但這個是同一個社會內的影響因素了。


小時候在鄉下。

買個冰箱,直接去店裡打個招呼就行了,都是熟人。直接送到家。等秋天賣了稻子再給錢。中間合同借條啥都沒有。

現在發展越來越好了。親兄弟借錢都要寫借條。

現在不再是熟人社會,是關係社會托關係找關係,是利益社會,沒有利益關係,誰理你。

還記得小時候,奶奶看到送冰箱的開車路過,大聲說道:現在才賣稻子。還沒拿到錢呢?過幾天再給。

車直接開出去,飄來一句:沒事的,你有錢就給。

那個時候借別人錢,是非常不好意思的。

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會開口借東西。

也特別怕逾期不還。生怕落下賴賬的名聲。


中國是熟人社會?

請問哪個國家不是熟人社會?

最起碼中國的權利轉移大多數時間並不是發生在熟人之間的,而歐美呢?

所有的社會都是熟人社會——社會的本身就是社交,有了社交才有了社會,沒有社交就不叫社會。而,社交的本質就是把人變成熟人。


沒毛病,所以你看在知乎這個網路社區看起來很熱鬧很NICE的同性戀群體在社會上幾乎看不見,偶爾出來幾個也得享受別人的圍觀,至於被目光圍觀心理咋個想法,鬼才知道.我猜他們大概知道熟人社會玩LGBT起碼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吧.

另外北上廣深之所以被人喜歡的一個原因是那裡是弱熟人社會,如果願意可以很方便的選擇一個誰都不認識的陌生人圈子,是龍是鳳是阿貓還是阿狗沒人會在乎你.這個變相的也給了同性戀群體一點點的存在空間.


熟人社會就是同心圓社會,同心圓社會就是氏族部落的進化體。

中國過去的鄉土社會很大程度上還殘留著氏族部落的狀態。李家莊,馬家屯子之類。

原始社會是名符其其的熟人社會,他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他的權力不能維持長久的大規模統治。只能靠血緣和權威以及威信統治熟人。

後來發明出了宗教和禮法,可以鬆散的統治部落聯盟。

文字發明出來以後,建立了法律和城市,權力可以進行大規模的長久統治,人類進入到了生人社會。

但是熟人社會長期並大量的同時存在。那就是農村、鄉下。依然靠著血緣、威信和宗法來進行統治,制度在這裡很難插手。

94年以前婚姻法在中國鄉下都沒法實行。只能向傳統讓步,承認事實婚姻的存在。以及法律向大量陋習和宗法進行妥協讓步。

印度更不要說,制度和法律在印度的農村就是廢紙一張。

然而在城市裡,熟人社會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氏族部落在城市裡改頭換面變成了一種利益共同體。在中國就是族人、外戚、黨人,動不動不是株九族,利益共同嘛。

於是中國發展出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三觀,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能量慢慢膨脹的一個過程。

你就是個圓,你外面裹著一個同心圓,那就是你父母家人,再外還有一個圓那就是親戚朋友、同族同鄉師生,再外一圈就是炎黃子孫,最外一圈就是蠻夷,你慢慢膨脹去吧,窮則獨善其身,達成兼濟天下。——這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同心圓社會、圈子社會。

在古希羅,熟人的影響力也一樣存在,五百人議會就是各個部落選出代表爭取自己利益的地方。

但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歐洲一直沒有發展出一個集權社會。沒有發展出一個超級同心圓。中國早早就發展出一個超級同心圓,那就是皇權。所有小同心圓都圍繞在這麼一個超級同心圓之內,建立了一種鏈條式的人身依附關係。某為某綱,某為某綱,某為某綱。

羅馬這個同心圓早早的就玩裂了,然後歐洲回到了封建時代,封土而建,裂地稱王。然後大嫉妒教一統千年。很像周朝。

也許是因為沒有車同軌書同文?還是因為表音文字不利於文字的統一進而不利於文明的統一?還是因為地中海文明的商業便利性使得集權的力量得不到發展??還是因為沒有科舉制不能網羅天下人才導致皇權式微?

由於歷史沒有假設所以這些個理論全都說不清。

總之,兩種不同的道路。大一統與分裂式。

中國的文明黏度極高,就像橡皮泥一樣。怎麼也打不散,沒有裂縫,而且還同化別人,越打越大。不管經歷多少次的擊打,它TM就是不碎。而且你打他的同時慢慢發現「長大後,你就成了他」

西方文明正好相反。脆、易碎。屁大的事就能分裂。一言不合就獨立。怎麼也粘不起來。

但是他有他的好,他更加獨立,人身依附性不強。周朝時的中國人,人身依附性就不強,經常發表反動言論,而且更有血性,一言不合就殺王。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君不君則臣不臣。良臣擇木而棲。沒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後來科舉後就沒血性了,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之類。

可能由於小國寡民和商業的原因,歐洲王權被各種牽制,無法坐大,但商人坐大了,資產階級坐大了,

商人,最講究契約。商人的社會,就是生人社會,就是不講情面的。就是專門和陌生人打交道。古代不論中外有很多人看不起商人,覺得他們不生產水,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靠投機倒把吸血為生,

但是商人就像你身體里的血液一樣,運送各種營養到你的全身。貨通天下,這是極大的生產力。

他們就是和天下各地人打交道,只能講契約。

從附庸到僱傭,從身份到契約。這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標誌。

我們現代中國當然是契約社會。但是在官僚機構,在鄉土中國,他依然是一個同心圓結構,是一個身份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而契約社會,就夾在其中,就像一個肉夾饃一樣(明明是饃夾肉)

不過鄉土中國正在極速瓦解,就是這些年的事。宗法社會已經幾乎快不存在了。


正確當然是正確的,問題是什麼社會不是熟人社會?

一般來說,能夠長期平穩運轉的社會都是熟人社會。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明還有漢族國度,卻總有人說元清時中國滅亡了?
元朝到底算不算是中國?
金朝統治下的漢族人的生存狀況?
方伯謙被殺到底是不是冤案,最近看了一個叫做《冤海述聞》的描述,上面記載方是被冤枉的。各位怎麼看?
游牧漁獵民族都有髡髮的習慣嘛?

TAG:中國歷史 | 社會 | 社會現象 | 人文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