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這個片子到底有多大的水分?

大國重器昨天播完第五集了,基本感覺是一個弘揚主旋律的,意在提升民族產業士氣以及公眾對於未來期許的片子。對於機械工業確實不了解,但是記得就在不遠的幾年前還在網上看過很多篇討論國內機械行業發展情況的帖子,真是被國外虐的體無完膚啊。但從這部片子來看,似乎最近幾年中國的重工業有了很大的提升,片中提到的很多跨越性、突破性成果都是11-13,這幾年完成的。

我當然希望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成果,但基於對國內宣傳口慣用的手法的懷疑,所以我的疑問就是,這部片子到底有多大的水分,片中提到的很多世界一流甚至世界第一點成果是否果如其言,是否更多是忽悠外行人的東西?其實內行人看,並沒有這麼的價值?


正好我是干機械這行的。

這麼說吧,這幾年國內機械工業有了迅猛的發展,貌似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也只是局限于軍工、航空等,這些地方都是拿錢堆出來的,關鍵還是看成品率,能不能市場化。

宇文鋒列舉的這些清單我有幾個了解的,徐工、三一、太重、山推等全國的重工行業,包括機床行業,可以看看瀋陽機床、大連機床、齊重等廠家的配置,發動機、電機用的誰家的?液壓系統用的誰家的?油缸的密封件用的誰家的?電控用的誰家的?這些是工業最核心的東西!就國內現狀康明斯、博世西門子、AB、ABB、力士樂、parker等進口元件還是佔據國內幾乎所有的中、高端市場,甚至在低端市場里也佔有很大份額,這些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狀,這些也是我們機械人所努力的目標。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得到國內這幾年的發展,有一些企業在這些基礎行業做出了不少成績,起碼就液壓來說普通換向閥國內做的相當可以了,進口產品該類閥的銷量一直在萎縮,但是比例國內還有一定差距。國內這幾年也有一些軍工技術發展成熟,在國家的支持下已進入民用市場。基礎行業的突破遠比其他高科技行業的突破更具意義!

國內工業發展已經出現覺醒的苗頭了,我們感覺已經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開始擯棄單純的抄襲,開始考慮自主發展新產品,當大部分企業都開始走這條路的時候,就意味中國真正邁入了工業強國。但願這一天不會來的太晚。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在各個領域都會有『進步很大』和『還很落後』並存的現象


只有踏踏實實的去做,否則吹上天,貶到底,對於實際的情況都沒有任何影響。如果因為螺釘用的日本美國的,發動機用俄羅斯的,加工的機床不是國產的,我們就不造飛機了?這什麼理論?

至於你說的這個水分,有水分是什麼,沒有水分又是什麼?造出水分是共產黨向人們邀功?我看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吧!

軍工人八九十年代吃糠喝稀,好不容易緩過勁來,我們新一代軍工人正準備大幹一場,為的是這個國家的未來更好,為的是子孫的幸福,難道拍一個展現我們努力成果,激勵新一代人,吸引更多有志青年的片子還不行么?下到基層,下到生產線,我們能不知道我們製造業的問題?難道因為巨大的差距我們就辭了工作去賣保險?

這個片子是對我們所有前輩的肯定,是對於所有為了心中夢想堅持努力的人的紀念。

你同樣可以問J20J15J10有多少水分,我也可以按照很多人的角度來答,可答出來意義在哪?讓這些所謂的「水分」一夜就沒了?

我們做軍工的,每天想的不是當世界第一,我們每天想的只是超越昨天的自己。

人騙誰都騙不了自己。


謝邀,然而這問題不加個釣魚標籤不太對吧?


其他行業不清楚,家裡有人在高分子材料領域,簡單說下吧。

據家裡說,近些年材料有突破是事實。比較著名的是碳纖維,國內之前的碳纖維材料性能差,中高端完全不能自主。國家也一直在扶持有前途的企業,但很多事情不是砸錢就能立刻岀效果的。現在中端的碳纖維逐漸走向成熟,但離高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軍用的碳纖維比如J10戰鬥機上用的到底如何,那就只有軍工方面清楚了。民用的話,現在家裡放著就有碳纖維的樣本。

另外家人也提到,低端的國外不是不想做,在中國掌握技術之前,發達國家也一直在做,利潤也很高。只是中國突破了以後拉低了成本,國外做不下去了放棄的。低端到中端的突破花了大約二三十年,家裡的估計是高端的也還需要差不多的時間。

就我個人來看,中國的發展道路很類似韓國。區別在於韓國工業起步階段有大量外援,而中國缺少相應的條件,自身體量又太大,被迫只能走蘇聯剪刀差剝削農民的道路完成原始積累。此後的發展道路一直很相似,韓國也是在大約二十年前結束了高速增長期,此後直到工業化後期之前,Gdp年增速大約維持在5%左右,中國目測經濟新常態也是同理。


本答主就在第一集的某企業。看截圖吧。

這就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核心部件之一的發電機還是進口的,最終價格還便宜。

裡面有句話說得好,國外基本退出了勞動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的市場。

再有就是吐槽這個紀錄片,至少在本人單位的講解部分,圖不對文。

給外行看個熱鬧吧。起碼開始有工業類的紀錄片了,好的開始。


不算正面回答lz的問題,感覺lz對中國工業還缺乏基本的自信呀,中國在幾年前工業總產值就超過了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工業國了,中國擁有了工業產業鏈的絕大部分的下游,相當部分的中游,當然還有極少數的上游。後發國家的工業的發展就是從下遊走向上游的一個過程。

兔子已經不是10年前的兔子啦,上一幅圖,這是在@君臨 的2014 年,你的行業、你身邊有哪些事能印證現在經濟蕭條?這篇帖子裡面看見的,對說明中國工業製造能力的變化,感覺很有說服力,先上圖:

「這張圖,很清晰的給我們展示了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玩具和家居飾品等份額在萎縮,電腦、家電、電信設備等中端檔次商品在提高。直至2013年,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4400億美元,其中電子和電器產品1175億美元,機械設備1004億美元,佔了整體進口額的一半。相對應的,同年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金額只有406億美元。中國,早就不是以賣褲子來換飛機的國度了。」--君臨

為什麼以前老是感覺很低端,高端的總是突破不了呢?

  1. 第一個原因是外國長期的技術封鎖,雖然改革開放初期和西方有過一段蜜月期,但時間太短,也沒有基礎(人才和工業基礎)將想學的學到手,當然這個是外因,沒辦法的;

  2. 第二個原因是2000年以前,產學研一體化的進程尚未激活,國家同樣也很窮,所以國內的科研環境是很差的,人才流失嚴重,之後才慢慢變好等等;

  3. 第三個原因是在想要向產業高端進軍的時候發現,缺乏技術金字塔體系裡面很多來自中低端的支持(很多東西是一環扣一環,一個零件不能製造或者不能達標,導致之後的所有物品都沒法製造了)。

為什麼現在很多技術迎來了突破呢?

還是得從這三個角度來解釋:

一:金融危機從一定程度上打破的技術封鎖,西方好多企業混不下去了,一部分技術也沒辦法再封鎖了,能從中國搞到錢,企業才能維持嘛,(溫家寶總理歐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二:國家終於有錢了!這得從國家加入WTO開始說起,之前各種宣傳,悲觀論調嚴重,認定中國是沒法和這些外國的大型跨國企業競爭,所以認為中國完蛋了,『腐。敗』的國 企什麼的能和身經百戰的外企競爭么?一部分想看中國好戲的外國人也持樂觀態度。當然,事後我們都知道,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結果真進了全球化大家庭,才發現,是龍入大海,中國的巨大人力資源優勢得以徹底釋放,外向型經濟拉動模式成型。

  • 首先是中國紡織業,每年穩穩為中國政府賺1000+億美元的外匯,

  • 然後是整個機電產業鏈的形成,使中國成為中國製造,

憑著龐大而廉價的工業人口和土地,在全球產業轉移的浪潮中,中國開始逐漸像黑洞一樣將全世界的工業產業鏈都吸入中國,這個過程中,

  1. 是為中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和財政收入,

  2. 是整個中國龐大的人才資源得以徹底激活,還進一步提高,培養了大批的從低到高的工程師,管理人員,民營資本等等。

  3. 產學研一體化,那些停滯在科研院校的高級人才資源得以激活,開始良性循環。

三:國家有錢了,產業鏈齊全了(大部分不會缺個關鍵零件了),人才有了(自己培養的,海歸的),大把大把的錢投向軍工產業,大專院校,研究院,有的是為了國家安全,比如:打飛機;有的是學習日韓大企業配養產業鏈,比如光伏。

這個集體作戰的方法帶動了大量的產業升級,打個比方,現在搞的大飛機項目,整個產業鏈包括3000多家企業,為了造某個零件,一個企業就得研究,各個技術就這麼給突破了,這些看不見,沒人說的一點點的突破,在最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紀錄片裡面的效果,在長期媒體唱衰中國的聲音中,這個感覺當然很突兀,很正常的。但工業產業發展到了這個階段了,不管是外力還是內力,輕輕一推,門開了。

所以從整個工業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這些個突破真心是應該的,沒有突破就只能說那些人是吃乾飯的,基本上限制技術發展的客觀條件都突破了,還搞不出東西,只能是自己的問題~

另外,不要老瞧不起國企,雖然有很多不爭氣的,但也有出類拔萃的~比如:格力(準確來說是混合所有制)現在已經差不多是全球空調業的王者了,它大到壓縮機,小到電容,PCB板,IC,模具全部自製,是中國家電企業里,唯一一個掌握全部核心技術不受制於人的企業.去年銷售額一千億,利潤88億.去年全球市場,包括中國市場萎縮,但格力逆市上揚,多年技術積累暴發,家用空調市佔率高達58%,中央空調市佔率14%,均遠遠甩開競爭對手美的,中央空調市佔率,美的只有格力的一半不到,海爾只有格力的五分之一...以前的全球空調老大日本大金空調去年營收一千億人民幣,利潤約43億人民幣,已經不如格力了.

所以現在已經不是10年前數億件紡織品才換回來一架飛機的中國了,這裡給推薦一個13年的帖子,雖然現在看有點過時了,專門介紹中國工業突破的,給你增加點信心,了解下什麼叫工業黨~~~

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 作者:diamond

西西河超級雄文———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連載)(轉載)_國際觀察


實事求是地說,基本沒有水分。


本人也是從事機械製造,說說我的看法。

水分大不大?不大。但是客不客觀。相當不客觀。。

整個中國有數千數萬家裝備製造業,你們可以去看看合個企業的官網,哪家沒有自己門面上的工程。然後綜合了幾個拿的出手的,就是大國重器。

不可否認在發展中國家裡,中國的製造業水準屬於拔尖行業。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並不像影片中所說的,有競爭的能力。

所謂投標,考慮的是整體宏觀把握,並不是說你的製造業能力就是top1。可以這麼說,即便是我自己的產品,所有的軸承,絕緣材料,電子元器件,都是進口的。然後組裝了,配上其他鑄件,就是中國製造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真正的技術在哪裡?是你的大箱體嗎?

就像一台電腦,聯想公司做的再大,全球份額再高,那也是他營銷做得好,cpu全球只有兩家公司,很可惜,沒有一家是中國的。人家斷供,歇菜的是誰?這才是衡量一個國家裝備製造業的能力。

我也做過軍品,不可否認中國軍備的能力,有出口水平。但是,你們可以看看,路上一輛輛綠皮的底盤,是中國的嗎?即便我的公司產品跑在大閱兵的廣場上,我也清楚的知道,減震器是德國的,底盤是賓士的,加工刀具是日本的,管材是日本的,甚至一顆防腐的螺絲釘,都是日本的。我們做的是哪部分?不鏽鋼夾著泡沫板的車體,這是我們自己的。

忘了說了,一輛車的成本驚人,可謂毫無利潤,即便是拋開中間帶走水分的成本。也不是市場化能接受的。

能不能市場化,是衡量製造業的真實標準。舉國之力能建立長城,可是這又能說只要水平高嗎?只能說勞動力廉價罷了。

不要覺得某企業世界五百強,那就是我們製造業崛起了,要知道,我們正享受這人口紅利帶來的優勢。你以為產品成本是靠技術工藝壓下來的嗎????是人力。

所以說不要整天覺得小日本是個很好欺負的國家。人家是發達國家,人家的製造業能力不是我們能企及的。


這個題目,樂觀的大都是外行,內行大都是悲觀。


這麼說吧,我是機械碩士,同學遍布「大國重器」中的大部分企業,還參與過幾個「重器」的研發。

我得出的結論是,大國重器噱頭大於實用,是cctv用來搞宣傳的。所謂的新技術都是扯淡的,我會告訴你我曾經參與的某一項「重器」外觀是國外產品的 性能參數是假的嗎(具體就不點名了)

我只能這麼說國內的重器依然停留在國外90年代水平上,外形靠抄,核心一點都沒學到。而且由於重工行業大多都是國企,官僚主義盛行,即使年輕人再有能力,也沒有太大上升空間,導致大量的年輕血液流失,創新能力越來越弱。

舉個例子吧,某國內排行前3的重工企業舉辦設計大賽,一等獎勉強5位數,還是幾個人分,平均每個人也就2000塊吧。然後名額還按事業部分,保證每個事業部都得獎,不至於太丟臉。所謂的」評委專家」都是非技術線的,對外宣傳的評分標準是設計能力和創新度,實際上看項目的渲染效果和體積大小,只看外形不看內核。不少事業部都是新瓶裝舊酒,用以前的老產品拿來濫竽充數,做個PPT就來參賽(還有人ppt都是以前項目評審的),事實是最後得獎的也是這批人。老老實實按照「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來做的,沒有一個入圍的。

我想如今的大國重器只剩下「重」了吧,什麼世界最大履帶吊,世界最大水壓機、世界最大龍門吊、世界最大xxx,我只想說一句,都是垃圾。


說一點和自己現在行業相關的吧,某分割器發明出來,打破了國外壟斷市場,這個設備的成本下降到1/10。然而整個項目組最後分到的獎金只有100w

某行業前輩發明了現在這個行業通用的某個系統,最後獎勵層層盤剝下來只有500RMB。

國企真實的故事,還是匿了。


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中國,一個外國。


本人自動化行業。屬於機械加工的輔助行業。所在公司為西門子。現階段國內電控行業可以肯定的說還是被西門子,羅克韋爾,施奈德,ABB幾家巨型企業控制。國內公司做集成和機械加工的有。但是靜下心來研究電控底層plc,單片機的很少。

中國現在的集成能力應該屬於世界先進水平。不要小看集成能力。這就好比一堆木料在某些人手裡只能當柴火燒,某些人手裡可以做出好傢具。

所以只能說任重道遠,現在的第一梯隊還是美德日這種國家,我們還要幾十年去追趕。


強答一下,看到這麼多悲觀的觀點真是無言以對。說點樂觀的,只要國內有了同類產品,不管差國外多大距離,老外們也不敢把成本價的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售價銷往國內。


我不打贊同樓上的看法,但我不是業內人士,只靠上網查資料得到的個人感受:中國已經不是以前的加工型工業國家了。所謂完整工業體系,全世界可能都沒3個。

我根據近年來新聞報道查到的中國工業或者科技第一,列表如下。我覺得一流可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第一不可能是忽悠的,人家賣技術給我們,也不是最頂尖的,所以敢稱第一,絕對是靠國人的努力。

世界最快計算機--天河二號

世界承載最重的7500噸全迴轉浮吊--振華重工「藍鯨」號 

世界最大鍛模液壓機--十萬噸級 清華大學已經研發出16萬噸模鍛液壓機

世界上加工直徑最大的滾齒加工設備--中信重工16米齒輪數控加工設備

世界下潛最深的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

世界最大規格、最大承重的超重型數控立式銑車床--武漢重工DL 250型

世界上第一個建成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合肥EAST

世界唯一的JF12超高音速激波風洞

全世界唯一一套正式運行中的20倍音速風洞-JF-10爆轟驅動高焓激波風洞

世界界最大、最先進的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和750噸鍛造操作機-中信重工

世界最大橋式起重機-大連重工2萬噸橋式起重機(泰山)

世界最深鑽井機之一-寶雞石油機械(ZJ120DB)12000米超深鑽井機

世界推力最大電動振動平台--蘇州東菱振動試驗儀器有限公司50噸級大推力電動振動平台

世界性能最強的雙環正負電子對撞機之一--北京BEPCII

世界最大薄膜式LNG船-大鵬星

世界最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國家天文台LAMOST 

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國家天文台FAST望遠鏡

世界高爐之王--沙鋼5860立方米煉鐵高爐

世界最大輪式起重機――徐工集團的1200噸全路面起重機

世界最長臂架泵車――三一重工的72米水泥泵車

世界最大的海上作業浮式起重機――振華重工的8000噸浮式起重機

世界載重最大自卸鐵路貨車――中國南車的載重100噸自卸鐵路貨車等等

世界最大的輪斗式挖掘機――太原重工的WK-75型礦用挖掘機

世界最大的600噸電動輪自卸車

全球最大噸位的履帶式起重機

世界首台全液壓平地機

世界鑽進最深旋挖鑽機

全球最大的上迴轉5200噸塔式起重機

全球提升重量最大且高度最高的6400噸液壓複式起重機等等

當然並不是說中國現在已經很牛,很多東西是人家沒必要做大、很多東西是舉全國之力而為、很多東西實際上我們只是OEM,但我贊同天涯上一位網友的話:中國的可怕之處不在於他是否已經走到世界之巔,而在於他走向世界之巔的速度無以倫比。


一百年前,還很落後指的是我們造不了自行車,一百年後,還很落後指的是我們造不了航發。


基本比較客觀了,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一絲不苟的模仿。這如果都說是浮誇的宣傳,我只能說是看官自尊太低。


文科生寫給文科生的雞湯。

未入社會的菜鳥理科生的雞湯。

奉上一段國家工信部部長的經典名言:

【工信部長:"中國製造"沒想像強】

苗圩說:「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像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製造業還沒有升級,製造業者已開始撤離。此外,

苗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苗圩說,全球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要讓大家改變質疑我國工業的方法,用一種辦法,砸錢,往人身上砸,把60%大學的機械專業撤掉,精英教育,就是給這些人高工資,肯定能搞出高端玩意,而不是跑國外,剩下的讓專科院校去教。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雅克貝漢的紀錄片《地球四季》?
BBC有哪些好看的紀錄片?
感覺BBC這兩年口風開始轉了,是我的錯覺嗎?
舌尖2 《心傳》里的這個跨度很大的長鏡頭是如何拍下來的?
[BBC-室內設計規則]Design.Rules 的主持人是誰?

TAG:紀錄片 | 機械 | 重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