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精髓與契合點是什麼?如何運用到中西方文化對比上?

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中西方文化對比


蘇格拉底與孔子分別是古代西方與東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聲譽的代表人物之一,千百年來他們的名字一直為人們所銘記,他們的品格一直為人們所稱道,他們的思想一直閃耀在歷史的星空中。儘管他們分處東西方,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有著眾多的共通之處。世界上這兩個偉大的教育家,至今尚為世人稱頌不已。蘇格拉底與孔子,分別是西方和東方歷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從事講學的教育家、思想家,兩人都被譽為「人類的導師」,孔子還被稱為「聖人」,一個是代表古希臘文化中的思想家,開創哲學研究新方向的跨時代;一個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影響華夏兒女幾千年。在人類文化的歷史的天空,他們猶如兩顆熠熠生輝的奇異碩大的雙子星,向我們閃耀著智慧、仁愛之光。

蘇格拉底和我國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有人將他比做希臘的孔子。從若干的事實對照起來看,蘇氏和孔子確實有不少類似之處。他們倆出生的時代也很接近。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我國周元王七年),恰當中國孔子死後十年的光景。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孔子那種憂道不憂貧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說的毅力,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蘇格拉底在世時,經常批評社會流弊,那種至死不屈的精神,深為後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蘇格拉底終日苦口婆心教導雅典青年的熱誠,都不愧是古今教師的楷模!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人有太多的相似,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積極的,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地學習,獲取智慧。他們共同之處都是幫助人們不倦地追求人之為人的完美。他們的不同之處是,兩人主要從不同的方向進行思索。一個從人的「自我意識」,喚醒人的「反思」,一個從人的「群體意識」,呼喚人們之間的「仁愛」;一個從人的內心的思想核心理性思維,去求得對普遍概念的認識,一個從人的外在的行為方式,躬行「仁」與「禮」;一個追攀心靈的真善美,一個實行「仁」與「禮」的融合的盡善盡美,在對人之為人的的追求中,開始了對自己的塑造。他們兩人都曾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思想,並對學生進行教育,但都沒有留下自己所撰寫的著作,而只有由學生所記述的言行。因此,研讀《論語》及《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對話》等著作,聽其言,觀其行,思其人,或許能幫我們知其一二吧!

蘇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終生為維護真理而奮鬥,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邪惡對抗,抱著寧死不屈的決心。蘇格拉底要挽救當世墮落的人心,慨然以教導青年為己任,不怕危險,不顧譏辱,每天照例走到十字街頭或眾人聚集的地方,和一般青年人討論人生的種種問題。這位大師終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廟前,和一般青年講學論道,既不要束脩,也沒有其他謀生的職業。他批評當時的詭辯派之領導青年,有如盲者引領盲者,焉得不同歸於盡呢?他痛詆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嘲罵貴紳與強豪,終於招致小人的忌怨。到了蘇格拉底,哲學的研究領域開始注意到人類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問題。他曾說,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對於哲學家來說,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這是些什麼問題?是心靈問題,是人生問題,是道德問題,是知識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片刻也不能分離的。蘇格拉底就這樣開創了人生哲學的新領域。蘇格拉底常引用德爾斐廟(Temple of Delphi)所鐫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Know thyself)」來告誡世人,實可為現代人類愚昧行為的箴規,陳腐觀念的藥石。蘇格拉底一生沒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圖和齊諾芬替他記述流傳下來的。蘇氏謂幸福即至善(The highest good)。蘇氏以智慧(Wisdom)統攝諸德,以「知即德說」(Knowledge is virtue)為倫理理論的主旨。他認為明智之人,能明是非,別善惡,在平時的行為實踐中,就知道為善去惡。因為故意作惡,可使他本身感覺不快。凡人的作惡,皆由於愚昧無知,所以智慧為唯一之德,愚昧是唯一之惡。這就是蘇格拉底著名的「知德合一」,他把知識和道德二者,看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蘇格拉底出身平民,生活刻苦,而且平易近人,熱情洋溢,加之幽默風趣,妙語如珠,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風,自然潛移默化。蘇格拉底是天生的幽默大師,無論在甚麼時候,他都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蘇氏的妻子名叫燦蒂柏(Xanthippe),每當燦蒂柏大發雷霆的時候,這位大哲學家總是默默的抗議,使強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據說有一次,在蘇氏仍作無言的抗議時,他的妻子氣悶不過,在盛怒之下,將一桶水潑澆在丈夫的頭上,這位大師只微笑著說:「我知道在陣雷之後,一定會有疾雨的。」當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消息傳到他妻子的耳朵里,燦蒂柏便痛哭不已,淚流滿面。到這個時候,這位哲人仍然很輕鬆的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勸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見女人流眼淚了。」她的妻子哭著說:「蘇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無罪而死啊!」卻想不到他回答說:「我無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難道要我有罪而死嗎?」當他面臨死亡的一剎那,他的弟子們都痛哭失聲,他仍然是妙語如珠,沖淡了不少的悲哀氣氛。有一位弟子勸他在臨死前換下那件破舊的長袍,他堅持不肯,同時說:「我生前即穿著這件破舊的衣服,難道穿著它,死後不能見上帝嗎?」他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克雷多(Crito)說的:「克雷多,我還欠阿克勤比斯(Asclepius)一隻雄雞,請別忘記還給他。」在雅典,被判死刑的人,如果有機會逃出國外,就不予追究;也可以出錢贖罪。有的弟子勸他藉機逃走;有的弟子和朋友願意代他贖罪,都被他拒絕了。為了維護真理和正義,他表示不能這樣做,潛逃和贖罪等於向邪惡屈服。臨刑前說:「服從國法,是市民的義務」。於是這位七十高齡的大哲學家,為真理而殉難,在弟子們的嗚咽聲中與世長辭了。蘇格拉底堅持著正確的理想,勇敢奮鬥,不受威脅,不為利誘。他的人格已光耀後世,他的聲譽已永垂千古。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蘇格拉底和人討論有關問題時,常用詰問法,又稱蘇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蘇格拉底交談法是一種談話方式, 一種自由愉快的社交。蘇格拉底提出問題,誘導別人思索、回答,以便對自己想說的話存疑和對別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有人叫這種方法為「產婆法」,為知識接生的藝術(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為知識原存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蘇格拉底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蘇格拉底偏重於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是非常謙虛的,他常說:「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個愛智的人。」蘇格拉底曾說,「管理私事與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區別。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所以,你不應該輕視善於管理家務的人(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為古代希臘思想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他首先樹立了西方偉大教師的風範。柏拉圖非常敬愛他的老師,他常說:「我尤其要感謝上帝賜我生在蘇格拉底的時代」。

蘇格拉底與孔子都熱衷於政治,他們的一生都在談論哲學、道德和政治問題中度過。孔子是一個倫理政治的提倡者,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他認為治理國家應當以道德來感化人民,只有這樣人民才會前來歸附,好象滿天星斗都環繞北斗運行一樣。同時治理國家的人本身也必須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論語?子路》中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當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回答說為政之道在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遵守一定的法度,按照一定的禮節行事。在家裡作兒子的應當為父親盡孝,在社稷作臣子的應當為國君盡忠。如果人人都能夠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各安其所,各司其職,凡事不逾規矩,那麼國家就能長治久安,百姓們就可以安居樂業。在個人生活方面,蘇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張清心寡欲安貧樂道。蘇格拉底說「能夠一無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樣,所需求的愈少也就會愈接近神仙」。孔子也曾對他的學生講,「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與蘇格拉底一樣,孔子講學的方式也是採用對話形式。孔子與人的對話如詩篇一樣,語言簡潔、明快、生動,特別是比喻、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其內蘊豐厚,有很多的話就是人生格言。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對語言的錘鍊,是與他對人的修養要求分不開的。孔子還用很多精闢的格言來教誨人,如「道有三友,擔者三支,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思,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成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以詩、禮、樂等形式以與弟子之間展開對話的形式來追求人之為人的美,孔子以為完美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能「愛人」的人。

蘇格拉底是一個「自知其無知」的提問者和精神助產士;孔子是一個博學的行為藝術的回答者和教誨者。蘇格拉底在自我意識對普遍概念的確證中,從「思」、從「大」開始陶鑄自己;孔子則在強調群體意識中,在「齊之以禮」的躬行中,從「始於定下」行起表現出自己。蘇格拉底側重於啟示人怎樣思,孔子側重於告戒人如何行。


蘇格拉底說:知道就是知道你不知道,這便是知識的真正含義 (to know is to know that you know nothing, that"s the true meaning of knowledge)

最妙的譯解,我覺得不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是契合

蘇格拉底要邏輯,邏輯要辯證,辯證要滴水不漏,1+1=2,大恆大,小恆小,於是他認為,真知即無知。孔子卻說,知是知,不知也是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看似的差異,或許只是符號的西語和象形的漢語本身性質不同的體現。如果要說精髓,那便都是追求知識的無界限。


作業自己做。


蘇格拉底與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較_lihongmei_新浪博客


孔子自認為是孕婦,蘇格拉底自認為是接生婆。所以前者愛搞一言堂,後者愛撕逼。結果證明,人還是不要自大,要開放思辨才能得到智慧。


太多了 論文的架構 自己查


兩者都強調精英。兩者都強調不存在人天生就比別人少技能點。兩者都強調教育中學生的科技樹一定要點對並且儘可能貼近自己的天賦(孔子的因材施教)。兩者都高度強調一定要了解你自己(或者說搞清楚自己的屬性和天賦blabla)

再有就是兩者都具有明顯的教育意識。不過這根他們都是老師而且都不對學生苟刻有關。


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然後,聖人的出現都有對稱性的吧。。不是說基數的問題,而是說的同時代殊途同歸的問題。


推薦閱讀:

人是否該一直保持謙恭有禮的態度,即便自身權利被侵犯?
儒家為何如此看重「禮」?
大家怎麼看《論語》里「毋友不如己者」這個觀點?

TAG:文化差異 | 孔子 | 中西方文化差異 | 蘇格拉底Socrates | 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