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說的時間是永恆的映像是什麼意思?


要理解這個說法,首先你要知道柏拉圖的「摹仿說」。柏拉圖把我們平常看到的這個世界稱為「可感世界」,可感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動的、多樣的,可以被感官把握到。然後他在可感世界之外設定了一個「可知世界」,這個世界中的事物稱為「型相」[1],型相都是單純、純粹、永恆不變的,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理性去把握。柏拉圖說,可感世界中的每一個事物都是對某個型相的摹仿,就像工匠摹仿一個原型製作出的許多摹本一樣。摹本都跟原型相似,但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完美,因此,可以說每個摹本都是原型的ε?κ?ν ——這個詞來自動詞 ε?κειν(相似、相像),可譯為「相似物」,也可譯為「影像」或「映像」(今天英語中的 icon 一詞就從這裡來)。正如陽光下的影子、水中的倒影都是可感事物的影像那樣,可感事物也都是型相的影像。[2]

現在我們可以來理解「時間是永恆的影像」這個說法了。這個說法出自《蒂邁歐篇》(Timaeus)。

(圖為《蒂邁歐篇》拉丁譯本的中世紀抄本。圖片取自維基百科)在這篇對話中,柏拉圖講述了一個創世神話,他把造物主描述成一個理性的工匠,按照完美的原型,把無秩序的原材料製作成有秩序的宇宙。[3] 原型是永恆不變的型相,而宇宙則是個摹本,是可感事物,是被造出來的東西,不可能永恆不變。但造物主還是希望宇宙儘可能地接近永恆,於是——

他決定給永恆製作一個運動著的影像,在為天安排秩序的同時,他就模仿那保持為整體的永恆,製作了一個按著數運行的永久的影像,這正是我們說的時間。(《蒂邁歐篇》37D)

這句話中的「永恆」是名詞 α??ν,這個詞原本的意思是「一生」,即一個生命體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的整個時段,後被賦予了「持久」「恆久」的含義。按照後來亞里士多德《論天》中(279a22–29)的說法,α??ν 來自 ?ε? ?ν(一直是、一直存在),因此它不僅可以指每一個生命體的一生,還可以擴展為一個無限完滿的總體時段,覆蓋所有生命體的一生,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在它之外出生和死亡,這樣一來,這個詞就帶上了不朽和神聖的意味,能夠用來表示整個宇宙的一生。[4] 在柏拉圖這裡,「永恆」的意思跟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類似,但又有所不同。亞里士多德的「永恆」雖然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但畢竟還是有時間性的,確切地說應該是一種「持恆」。而柏拉圖的「永恆」則更加徹底地跟時間截然對立,他說對於「永恆」不能使用「曾是」「將是」這種帶有時態的動詞,只能使用無時態的「是」(《蒂邁歐篇》37E–38A)。這表明柏拉圖的「永恆」沒有流逝,沒有運動變化,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而是保持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5]

那麼,造物主摹仿「永恆」製作出來的究竟是什麼呢?上面的引文最後一句「這正是我們說的時間」當中的「這」指代的是什麼?是前一句中的「數」還是「影像」呢?有少數學者根據後來亞里士多德的定義「時間是運動的數」(《論天》279a16,《物理學》220a25),認為柏拉圖的「時間」指的也是度量運動的數,即年、月、日等。但普遍公認的解釋是:「這」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影像」而不是「數」,柏拉圖的「時間」不是運動的度量,而是某種運動本身。這從《蒂邁歐篇》的上下文也可以得到佐證:柏拉圖說,造物主為了生成時間,造了月、日、金、水、火、木、土這七個「漫遊者」[6],「用來劃定和守望時間的數」(《蒂邁歐篇》38C)。造物主把這七顆星分別放在七個大小不同的圓上,各自做圓周運動,同時還有一個七顆星共同的圓周運動,這樣一共是八個運動。這八個運動就產生出時間的數:七顆星的共同運動產生出一天,月球的運動產生出一個月,太陽的運動產生出一年(38C–39C)。至於其它五顆星的運動周期,柏拉圖說,由於還沒有人充分研究其數量關係,也沒有賦予名字,「以至於人們都不知道這幾個天體的漫遊也是時間」(39D)。[7] 從這幾處說法來看,柏拉圖的「時間」確實跟亞里士多德不同:時間不是運動的數,而是等同於天體的圓周運動本身;是時間按著數運行,而不是運動按著時間運行。

至此,我們終於明白「時間是永恆的影像」是什麼意思了。時間是摹仿不變化的整體永恆(α??ν)造出來的一個永久的影像。「永久的」用的是 α??ν 的形容詞形式 α??νιο?,但此處它的意思顯然不再是沒有運動變化的永恆,而是一直持續的持恆,所謂「按著數運行的永久的影像」就是天體的一直持續的圓周運動。希臘人認為,由於圓周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是同一的,因此圓周運動是最自足、最完滿的運動,是唯一能夠永遠持續下去的運動,而且在運動中始終保持與自身同一。在這個意義上說,圓周運動是最接近不變的變化,是變動不居的可感世界中最接近永恆的東西。所以柏拉圖把天體的圓周運動說成是永恆的摹本、永恆的影像,把它等同於時間。[8]

柏拉圖這套關於時間起源的說法深刻影響了後世對時間概念的哲學反思。亞里士多德和奧古斯丁對時間的哲學探討都始於對柏拉圖學說的批判,在此基礎上分別開闢了反思時間概念的兩種不同進路,這兩種進路可以說是近代以後誕生的物理時間概念和心理時間概念的源頭。

--------------------------

[1] 舊譯「idea」「理念」,但後來普遍認為不恰當,現在多譯為「form」「相」「型」「理型」等。

[2] 這套說法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解決「人為什麼能夠獲得知識」這個問題,在此不詳述,有興趣可自行查找柏拉圖的「學習就是回憶」。

[3] 希臘人說的「宇宙」,不是我們現在說的 universe(一切東西的總和),而是 κ?σμο? (cosmos),這個詞的本意是「秩序」,與之相對的是 χ?ο? (chaos),即「渾沌」——宇宙就是從渾沌中誕生出來的秩序。希臘人認為,有秩序意味著有理性,而能夠自行運動則意味著有靈魂,因此,宇宙是一個有理性、有靈魂的活的生命體。在希臘人看來,宇宙的各個部分並不是像機器的零件那樣機械地組合在一起,而是像一個生命體的各個器官那樣有機地結合。柏拉圖在他的創世神話中採用這套宇宙觀念,是為了給他的政治哲學奠基,用宇宙的理性秩序來為人的理性和城邦的秩序奠基。

[4] 不過也有人認為,亞里士多德這個說法已經不是最初的詞源,而是哲學上重新賦予的新闡釋,實際上 α??ν 的詞源更多地和 ?ημι(呼氣)有關,最初的意思是「活力、生命力」,由此獲得了「生命體的一生」這個含義。

[5] 這個主張可能源自愛利亞派。巴門尼德在解說「是者恆是,不是者恆不是」的時候說:是者「沒有過去和未來,因為它整個在現在,作為完整、統一、連續的東西」(殘篇第8)。

[6]
「漫遊者」是希臘人對行星的稱呼,因為他們觀察到這七顆星的運動與其它星體不同,好像是在其它的星體之間漫遊,於是稱其它的星為恆星,稱這幾顆星為「漫遊者」(πλ?νητε?)。今天的「行星」planet 一詞就來源於此。

[7] 柏拉圖還把這八個運動周期的公倍數稱為「一個完滿的年」,認為這是時間的數當中最完滿的一個。

[8] 「時間是天的運動」這一主張很可能是從畢達哥拉斯派的「時間是整個天本身」改造而來。柏拉圖跟畢達哥拉斯派一樣,把行星的運動視為宇宙理性秩序的體現。


推薦閱讀:

如何證明世界不是在5分鐘前被創造出來的?
如何製作一個「時間膠囊」?
如果還有兩分鐘世界末日,你想說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
是不是分別在過去、現在、將來有三個「我」存在?
古人是如何發現「時區」並加以設置的?

TAG:時間 | 柏拉圖Pl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