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 Apple 可以從 PowerPC 順利轉換到 Intel 平台?

開發者社團沒有抵觸嗎?為什麼這樣大的改變對 Apple 而言幾乎沒有壞的影響?難道說是因為 Rosetta 虛擬機的性能太好嗎?整個轉換過程用了多長時間?


1、在2009年之前,蘋果的開發者和使用者社區都比較小。所以外部世界對於開發者社區里的反對聲音並不敏感。

2、對X86轉換持反對意見的開發商只可能是積累了相當數量特別為PowerPC優化代碼的開發者,這類開發者數量很少,且多為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其實主要就是Apple自己,微軟,還有Adobe;Macromedia在2005年時被Adobe收購)有足夠的資源進行這一轉換。而對於遊戲開發者來說,X86轉換反而讓其將Windows上的遊戲移植到Mac OS X上更加容易。

3、Core處理器性能優異,與Rosetta轉譯器配合良好,帶來的性能損失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當時對於Rosetta轉譯的評測有許多。

http://www.mactech.com/articles/mactech/Vol.22/22.05/Office2004Benchmark/index.html

MacBook Pro Benchmarks 2: Adobe Apps in Rosetta

First Look: Benchmarks: Rosetta apps bolstered by OS X update

4、對於蘋果來說,轉換至Intel處理器是維持Mac產品線的唯一出路。IBM的PowerPC G5由於功耗和發熱的問題,幾乎沒有可能安裝在筆記本電腦里。這也是蘋果為什麼選擇Intel而非AMD作為X86轉換的合作夥伴,因為Intel在移動處理器上的實力要比AMD強許多。

5、對於用戶來說,Intel處理器帶來的額外附加值彌補了他們對轉換的不滿,通過安裝Windows系統可以一機兩用,對於用戶來說還是蠻有吸引力的。

6、蘋果開發者的大幅增長至少是在2008年夏天,也就是iOS 2.0出現之後。此時蘋果的平台轉換已經基本完成,新進入的開發者往往從iOS起步然後才接觸到Mac OS X的開發,沒有歷史包袱。

總體來說,蘋果在2005年進行轉換時,現實需求很強(蘋果迫切的需要合適的移動處理器),歷史包袱較輕(用戶和開發者數量本來就不多),合作夥伴給力(Intel當時在桌面市場上受AMD打壓多年,同樣尋找新的機會,而且還攢著Core 2這一大招沒放。)轉換就進行的比較平滑。

====================================================

蘋果從PowerPC平台轉換到Intel平台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從2005年轉換開始到2009年可以算作第一階段,逐步將用戶和應用程序向X86架構遷移,到2011年才基本放棄PowerPC架構的維護。

2005年7月6日,蘋果宣布進行平台轉換,並向部分開發者提供開發者轉換工具(Developer Transition Kit),同期發布的Xcode 2.1支持生成通用二進位(universal binaries)格式的應用程序。

2006年1月,蘋果發布15寸Macbook Pro和Intel處理器的iMac。

2006年1月~3月,iWork 06,Logic Pro 7.2,Final Cut Pro 5.1以通用二進位形式發布。

2006年4月,Firefox 1.5.02以通用二進位形式發布。同月,蘋果推出BootCamp,使Windows XP可以運行在Intel處理器的Mac電腦上。

2006年6月,Opera 9.0以通用二進位形式發布。

2006年8月,蘋果發布Intel處理器Xserve,完成產品線的轉換。QuarkXPress 7.0以通用二進位形式發布。

2007年3月,Adobe CS 3以通用二進位形式發布。

2007年10月,Mac OS X 10.5發布。這是最後一代可以安裝在Power PC處理器上的Mac OS X。同期發布的Xcode 3.0增強了對64位處理器的支持。

2008年1月,Office 2008 以通用二進位形式發布。

2009年8月,Mac OS X 10.6發布。10.6以及更新版本的Mac OS X無法安裝在Power PC處理器的蘋果電腦上,但仍然提供Rosetta轉譯器使用戶可以繼續使用為Power PC處理器編譯的軟體。

2011年3月,Xcode 4.0放棄了對PowerPC處理器的支持。

2011年7月,Mac OS X 10.7發布。從這一版本開始無法繼續使用Rosetta轉譯器(同時該版本取消了對32位X86處理器的支持)。

2013年8月,蘋果結束對PowerMac G5的支持。


很久,用了好幾年,先是一個哥們給jobs演示了一下os x在x86上的bootloader,然後jobs批了幾個人,這個team異地工作了好幾年,完全差不多了才公布的。

為什麼要轉到x86架構上,還是因為18m在cpu的發展戰略上跟不上蘋果當時的要求。

對用戶的影響我是這麼看的,apple的用戶很習慣apple廠商就支持3年的作法,3年的過渡也就是10.4 - 10.6,就結束了,完全轉過來了,也沒沒什麼不適的,不過就是多買一台mac。大體就是這個感覺。

我手上還有ppc的筆記本呢,現在還能用,可以當作一個ssh網路終端用,也不錯,也不熱,就是屏幕差了點。


可以參考 王越 的這篇回顧性文章:《Mac OS X 背後的故事(九)半導體的豐收(上)》和《Mac OS X 背後的故事(三)Mach之父Avie Tevanian》


印象中好像當時提供了轉換工具,同時創新地讓一個二進位包能同時運行在2個平台。這樣給用戶和開發者順利過渡


不用過度分析,其實主要是歷史包袱輕,換句話說市佔率低。這時的用戶往往是先鋒型用戶,能夠容忍轉換平台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因為他們幾乎100%擁有Windows PC這個「備胎」。如果當時Mac佔95%你再讓它試試?


推薦閱讀:

為什麼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
如何看待小米從英特爾手中購買332件美國專利?
如何看待蘋果混用高通和 intel 的基帶晶元?
如何看待英特爾第八代cpu仍然沿用14nm製程?
晶體管快千倍處理器頻率能上升多少?

TAG:蘋果公司AppleInc | 英特爾Intel | Powe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