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是否都曾經歷了「先發展工業再治理環境」的過程?

英國應該是典型的先發展後治理。

美國的情況不是非常了解。

日本呢?

是否有過發展工業和經濟的過程中環境保護做得很好的先例?


大部分的國家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看下面這張環境覺醒的信息圖就發現,意識往往很大幅度的超越行為。直到你真正認識到了這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行動才能跟上。

所以,除非我們的政府和國民在一個問題的認知到實踐過程能跳躍式的發展。

令人高興的是,由於有歐美的經驗,我們可以縮短犯認知到實踐的過程,但是很難跳躍錯誤。


還有一個原因,對於環境的容忍度,在不同的情況下是不同的,很難用一個恆定的標準判斷環境保護的應該達到的程序。比如我們現在環境污染的程度,在以前說不定就不是問題,或者我們現在認為環境很好的程度,在未來也有可能是無法忍受的。


一個簡單的模型解決問題嗯:

庫茲涅茨曲線是上世紀5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係的一種學說。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現象隨著經濟增長先升後降,呈現倒U型曲線關係。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後,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理論上說,中國的人均GDP水平正達到這個拐點附近。所以在經濟發達地區已經產生了一些污染程度下降的趨勢。像水污染這樣痛感比較明顯(相比空氣污染光污染等)的問題,已經不止是環保部門在抓,地方政府和本地高收入居民肯定也是有憂慮有行動的。所以,不用太擔心。

我自己也認為,先污染後治理,不止是各國的現實,從邏輯上說也幾乎是一個必然的路徑。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山村忽然發現了一個 XX 礦,面對這種激勵,全村人民不計後果地開採是可以理解的正常行為。至於鄰村人怎麼看環保部門能不能接受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村裡人都開上跑車吃上肉過後,人們渴望更高質量的生活,自然就對綠化面積、空氣質量有要求了。這類需求產生後會愈發變得強烈,當超過了村民們攢錢買第二輛第三輛跑車的慾望時,環境惡化的腳步自然就會放緩。所以題主猜測的,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把環境保護得好好的情況,我覺得不太可能存在。只有嘗過環境惡化的惡果,人們才有激勵來改善環境,環保說教大多是無意義的。

似乎說的有點無為而治的感覺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日本四大公害病

日本在高度經濟發展時期,也就是1950年代後半到1970年代,因公害造成當地居民多數受害。其中影響較大的四例被稱為「四大公害病」

水俁病

1956年發生在熊本縣水俁灣,原因是有機汞導致的水污染

第二水俁病(新潟水俁病)

1964年發生在新潟縣阿賀野川流域,原因與熊本縣水俁病相同。

四日市哮喘

1960年~1972年發生在三重縣四日市市,原因是硫氧化物導致的大氣污染

痛痛病

1910年代~1970年代前半發生在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原因是鎘造成的水質污染

日本四大污染病

污染貫穿了日本近代工業化的大部分時間。


從心理學角度來回答一下

根源在於,污染的承受者和獲利者可能不對等。中國很多山區採礦污染,老闆采完礦就走,不用操心環境對他本人的危害

其二,污染行為有點類似於犯罪,當污染行為發生的時候,後果並不會馬上顯現出來,所以這樣的慣性可能持續幾十年直到污染的行為造成深層次的損害後,才會引起重視。很多垃圾食品人類知道不好也照樣吃就是consume first, pay later 的一個體現,所以最好的矯正辦法是污染行為發生的時候即時制止並給予超越污染帶來好處的懲罰力度


德國魯爾區……典型案例,先犧牲環境質量再治理環境污染。


推薦閱讀:

一個國家能不能沒有化工產業 ?
中國的社會向來就是「髒亂差」的嗎?
我認為煤炭發電是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什麼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更多使用燃氣發電和核能發電?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不高?

TAG:環境 | 環境保護 | 發達國家 | 環境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