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頁上的韓國漢字複製粘貼之後就變成中國漢字了?
比如「直」字。http://en.wiktionary.org/wiki/%E7%9B%B4
韓字是:頁面上也是這麼顯示的,可是一複製出來,就變成「直」了。
漢字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字形標準。各標準本來各行其道。
「但是後來有了unicode,非要把東亞的漢字統一起來。」
統一的完成度很差,如「戶」、「戶」、「戸」,三個戶字分別歸入不同的編碼位
(更多異體字的例子還有傳說中的「七劍」:劍剣劎劒劍劔剱)
而「直」字就是不同字形使用同一個編碼。
這個時候就需要符合各地字形標準的字體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收錄漢字的韓文字體(如Windows系統自帶韓文字體Gulim)中「直」字就是題圖中的字形。如果使用大陸標準的漢字字體來顯示的話,就又是我們所熟識的字形了。
按照對應的語言使用對應標準的字體是很重要的事。
按照對應的語言使用對應標準的字體是很重要的事。
按照對應的語言使用對應標準的字體是很重要的事。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參見: 漢字字形辨誤你看到的是不同的 glyphs,但它們是同一個 character。
這個是 Unicode 搞的鬼。
漢字因為政治啊歷史的原因,就像大陸的簡體字,日本也頒布了新字體,韓國官方也有規範字型的,所以會有字形上的不一樣。我們的簡體字和港台繁體字也是同理。但是,後來計算機的出現嘛,為了有一套統一的編碼能夠表示各種民族的語言在全世界廣泛的使用就誕生了 真·Unicode ,當然他收錄漢字的時候,就把 中 日 韓 港台地區 等等各種各樣的漢字,同樣一個字就作為同一個編碼。當然各種簡體字 繁體字還是分開的,主要是有些字各個地區的少許寫法會有不同嘛,所以不管是什麼漢字,就像你上面韓語里的 直 和中文裡的直,電腦的反應 這是一個字的。
為什麼顯示的不同,還是取決於你的系統給他用什麼樣的字體。
在維基哪裡,網頁的源代碼告訴你的瀏覽器,這是韓語喔,電腦就掉調用了韓文字體(一個正規的韓語字體里還是有韓國漢字的字形的),就顯示出來那種 直。 你複製到別的地方,又回到了中文環境就有調用了中文字體咯。系統關於字體方面其實是有一個 Fallback 的機制的。就是推測語言,回落到相應的字體。
這個呢,如果你想體驗各種字體在字形上的不同,你可以用iOS設備轉換語言的呢,在iOS 9 上,設置裡面有一個語言候選列表,那個能夠決定你的字體 要怎麼排隊的 Fallback。
當然不考慮這個,你可以把你的系統設置為日語環境試試看,重啟 Springboard 之後,明顯整個字體就變了。 變得更粗了 ,日本人的審美嘛。一些字的寫法就變了,門就變成豎著插進去的了。當然如果有的字是日語里沒有的,就會 Fallback 到蘋方 中國字體。就會發現這個字和別的都不一樣了。當然如果你換成 韓語環境,是韓語字體了。韓國漢字就會用韓國的寫法顯示,看圖中的平板,全新,部分,都是和我們的簡體漢字不一樣的。 並且這些漢字明顯比別的中國漢字小一圈,因為 在韓語環境下 這些漢字是要和韓字一樣大的 就變小了。看最上面的中國移動的移 。我這個是英文的系統環境,但是在語言的順序里,韓語排在中國語上面,系統看到了漢字就先回落到韓國字體里,韓國字體里沒有的簡化字再去找中國字體,就是蘋果的蘋方啦。以上,默默感覺我又扯遠了,哈哈。因為中日韓越的字形各自編碼,Unicode就太龐大了,於是有了CJK的出現
推薦閱讀:
※文字設計 (Typography) 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所有設計上有水平的網站在 Mac OS X 下用 Safari 瀏覽時網頁字體都是默認的華文黑體,而土鱉網站都是宋體?
※iMac上Safari的默認的字體大小看起來有鋸齒,有些彆扭?
※Tao Chen 設計的這款中文哥特體怎麼樣?
※用哥特體/平尖黑體寫的俄文是什麼樣的呱?
TAG:網頁設計 | 字體 | 網頁瀏覽器 | Unicode統一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