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和點點的熱度差異體現了中國互聯網的什麼特質?
01-15
熱度差異所指為關注熱度,包括對邀請碼的需求熱度等等....我覺得點點比知乎的人氣冷一些還是很容易感知的。另外,所謂中國互聯網特質,此詞恐有不恰當之處,主要內涵包括了不同應用形態的人氣走勢等等,而外延則為社會學特質。
偽問題。我不知道這個熱度差異指是什麼?點點更熱還是知乎更熱?知乎上線不到3個月,點點不到一個月,暫時的差異居然就能體現出某種更大的特質了?
表現了一些網路研究者喜歡把牛和牛蛙放在一起賽跑的特質。
除了產品形態不同不宜比較之外,重大的運營差異也決定了。
點點的產品基因靠誰帶起來?誰願意看李開復這些知識精英發照片?產品靠創造人和夥伴運營不起來也是重要原因。沒那個美女、圖控的基因。知乎好比主餐,大家都需要吃飯,需要從中獲取養料,以便更好的生長,而點點更像是飯後甜點,可以更多愉悅身心,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都需要。本質上來說,點點和知乎沒有什麼可比性,定位完全不同
感覺還是中國人從眾和權威效應。中國人是共性的群體,總是希望尋找各方面權威或者相關經驗人士的指引,而知乎的實名和邀請制度恰恰暫時能夠滿足這一點,知否的整個設計和格調給人以一種沉重厚雅的感覺,展現了一種可信的潛台詞。在知否這裡能夠找到自己各種疑惑的解答,這就是知乎存在的立足點。然而我們獨立性的不足,又容易讓輕薄客這樣希冀於張揚洒脫,追求差異,凸現個性的平台不能良好的發展。如果輕薄客都如知乎這樣平靜,就不是靜謐的湖灣,是一潭死水。問答平台和輕薄客本來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載體,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
關於這個,先提兩點吧,最近小米手機的營銷策略,當初Gmail的邀請制,都是能說明很多問題的,金子永遠是少才可能值錢,而對於點點,圍脖的一種,屬於自媒體,你覺得中國人的內心開放層次達到那個能讓自己成為媒體焦點的層面嗎?我認為是不行,這是一個文明程度的問題,就像在有些地方政府要求男女平等,但實際情況你覺得平等了嗎。再說知乎,我現在作為用戶來說,我相信我的感受對於企業來說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如果早上個3-4年,甚至更短,我確實能在百度知道解決我那時所面臨的問題,最關鍵的是真的能解決,但是現在,10個問題百度知道能幫我解決3個就不錯了,所以,朋友推薦後我來到知乎,基本很少看知道了;必然我們不能說在知乎我就能解決我的問題,但抱有一種科學的心態在這裡討論,儘管結果可能是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但這正是科研的心態,對自己或他人都是受益良多的(有點偏題了……)回正題,這兩個網站面對的是不同的客戶群,不同需求的人,我想多學知識,所以來這裡,我想展現自己,所以我圍脖,儘管他們不衝突,但是人都會劃歸自己的圈子?我沒聽說哪個圍脖達人能在問答社區是百科全書的,說中國互聯網特質,其實就是中國社會的特質,中國人的特質,背後的博弈不多作論述,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無論從筆者角度,或者答者角度,都很難詮釋,更多的是跨度巨大的學問。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這個算不算飢餓營銷啊?我感到進來以後對知識更加渴求了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
因為知乎進不來,既然進不來了,再怎麼熱烈關注還是進不來,還不如關注能得到的。就像喜歡的人結婚了,大部分人還是會另外找一個的。
知乎更能集聚專業性知識的興趣愛好者
知乎和點點是不同性質的網站,各有各的前途,前途看好。
很好的一個問答模式,知道大家最近都在關注什麼問題!了解其他人關於這個問題的想法和建議。支持!
知乎,這樣問答類型,最想的是求知,所以大家都好奇,會有什麼的答案;而點點,更加像一個社交體系,初期不太好奇,因為基本知道賣的是什麼,入門後慢慢玩才會上癮。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以人的知識結構不同,要說講思想及創意,來知乎,要想弄些雜七雜八的事,去點點。這說明網路的多樣性及多變性。
知乎是問答社區,我來這裡很大程度是因為要學東西。點點作為輕博客社區就很個人化啊我覺得這個熱度差異木有參考價值。
知乎,應該是傳說中的饑渴營銷吧。想進來的多但是實際進來的人少,於是大家都在到處要邀請碼想進來一探究竟,在某種程度上說也算是做了個廣告吧。
索取的人多,付出的人少,成功的基本都是付出的人。
推薦閱讀:
※如果喬丹退役時,知乎存在並且認知度很高,裡面會有怎樣的回答和提問?
※如何查看自己在知乎上的匿名提問?
※為什麼知乎上鮮有工程管理方面的問答?
※如何評價高通在知乎的廣告?
※如何看待「如何看待「紫光閣地溝油」上微博熱搜?」問題被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