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超級工程第三季之縱橫》?


我是工業黨,所以特別喜歡超級工程,簡單梳理一下

超級工程截止今天已經出到了第三季,其中第一季是按照單個工程來講的,分別是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路、海上巨型風電、超級LNG船。第二季以交通基礎設施上的建設成就為主題來講,分為路、橋、車、港。第三季目前出了兩集,主題分別是糧食供應和能源供應,個人預計後面幾集里肯定會有網路和通信建設這塊兒。

從上面三季我們可以發現,超級工程系列紀錄片從各方面都是在不斷進步和優化的,我從以下幾點來分開講:

1、更加著眼於整體上的謀篇布局。前兩季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對工程本身的困難程度、龐大程度、技術複雜度、建設中取得的成就進行了重點描寫,尤其強調世界第一或者行業第一。而第三季卻對此著墨要少很多,反倒是選取的好多工程,從難度本身來講,並不是最難的也不是代表中國最高技術水平的。但是這些工程在經過有效的組合之後,卻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副優勢互補、相互協作、動態平衡的超級系統,讓我們能更清晰的從整體上來了解這些工程給我們國家和個人生活帶來的意義。比如第三季的第一集:食物供應。從北菜南運到南菜北運,再到山東壽光的溫室大棚;從北大荒的水稻種植到河南的小麥種植;從安徽蚌埠的現代化產奶到山東煙台的海上養殖;從東北的飛機噴洒農藥到新疆無人機噴洒農藥;從雲南傳統的人工水稻種植到袁隆平團隊對海水水稻的技術試驗,再到深圳的國家基因庫。食物生產覆蓋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種類,技術上從對傳統經驗的傳承到對新技術的探索;各個部分相互交替,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共同為我們現在和未來的食物供應提供堅實的保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要保證一個13億人口國家的食物供應,其工程的龐大程度和複雜程度,需要政府在多個方面進行系統規劃、統籌全局。但是從工程本身上來說,無論溫室大棚還是現代產奶工廠,這些都不是最難的,但是這些工程組合成一個有效的食物供應系統之後,就產生了讓人震撼的效果。

2、更加註重對未來的探索,科技感更強。前兩季雖然很多工程偉大卓絕,技術難度上前所未有,但是由於很多技術屬於我們補課的內容,比如地鐵和LNG船等,加上我們在基建上這些年成就卓越,很多都司空見慣,所以在科技感上給人的衝擊要小一些。第三季的第一集由於主要講農業,加上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長期給人的落後印象,所以當畫面中出現飛機和無人機噴洒農藥、自動化的溫室大棚管理系統、海水水稻種植、國家物種基因庫等這些先進生產技術時,給我的震撼是很大的,我不禁感嘆,原來我們國家也有這麼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再加上第二集裡面的可燃冰開採,充分顯示了我們在探索未來技術上做出的努力和成就,進一步堅定了我對國家農業和能源未來的信心。

3、心態上更加自信。如果說前兩季,尤其是第一季,我們拍片的用意主要還是在向國內和國外宣傳自己,尤其宣傳我們在突破國外技術封鎖以及做出了外國人沒有做出來的成績等這些點上。雖然這樣的宣傳無可厚非,我們的工程和建設者也應該得到全世界這樣的讚美。但是總給人一種要證明自己的感覺(個人看法,勿噴)。從第三季開始,這種感覺就幾乎沒有了,因為我們在工程的宣傳上,不在一味的追求大、難、世界第一,而是著重表現這些工程如何在保障國民食物供應和能源供應上發揮的作用。所以,從這一點上講,第三季是進步的,時至今日,中國在諸多工程領域和技術領域已經獨步全球,我們也越來越不在意世界對我們的看法了,因為我們足夠強大。這表示我們在心態上更加自信,更加具有一個世界大國的氣度。

4、更加凸顯對人類和自然的終極關懷。相比前兩季充滿鋼鐵和水泥味道的大工程建設,第三季在農業生產和能源開採上,運用了很多新技術,比如自動化的溫室大棚、可持續的海上生態養殖、海水水稻種植,太陽能技術、風能技術、新一代核電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可燃冰開採等。這些技術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更加綠色、環保、可持續,對自然更加友好。今天,人們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飢餓問題和能源的可持續供應也是世界難題。而中國在環境保護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我們對太陽能、水電、風電的運用世界領先,我們還率先實現了可燃冰的可持續開採等等。這些新技術的運用,體現了我們國家保護自然環境的決心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同,此外,我們探索海水水稻種植、可燃冰開採等技術,為解決世界飢餓和日益緊張的能源供應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體現了我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這些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

此外,超級工程在配樂、鏡頭運用、對一線工程人員的描寫等這些大家公認的做得好的地方,我就不再詳細闡述了。

最後,超級工程系列紀錄片是很好的國民教育題材,不但向國民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建設成就,也向國民進行了國家戰略的通識教育,畢竟國家是靠國民來建設的。希望超級工程系列片能一直拍下去。在此也表達我對央視劇組以及千千萬萬個奮鬥在各個工程領域的建設者們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他們。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天鵝堡之芯(來自豆瓣)

來源:超級工程——中國的縱橫捭闔與自信宣傳

轉載自己剛剛完成的豆瓣影評吧,下面是正文:

本文含一定劇透,慎點。

實至名歸的評分:

國慶假期之後,新一部的《超級工程Ⅲ:縱橫中國》,如同去年《超級工程Ⅱ》一樣,給新一歲的中國獻禮。截止我寫這篇影評之時,豆瓣上的評分是9.2,較之第一部的8.7和第二部的8.9分,觀眾的評價進一步上升。在一秒鐘不落地欣賞完全片之後,我覺得這部新的《超級工程Ⅲ》的高評分的確實至名歸。

全新的選題角度:

從整體來看,第三部重回五集,更全面豐富地展現了日新月異的中國。如果說,第一部的「海上巨型風機」、「北京地鐵網路」、「超級LNG船」等內容,還是從單個的工程,由點切入,展示中國現代的超級工程。那麼,我們從第二部就已經明顯地體會到了李炳導演在選題和整體內容把握上,嘗試由線來展示——「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某一座橋、某一棟樓、某一條船的單體工程,而是將這些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的中國現代奇蹟清晰分類,多角度展示給觀眾。這種趨勢,早在第一部的「上海中心大廈」中就有體現:不單單介紹一座上海中心大廈,而是全面展示了上海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那一座座刷新城市天際線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的過程。全新的《超級工程Ⅲ:縱橫中國》,更是從全新的整個面入手——「食物供應」、「能量之源」、「交通網路」、「中國製造」、「城市24小時」。第二部的分類把單個的工程分類,將這一個個現代工程的珍珠由點串線,第三部則是從完全不同的——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面,例如食物與能源的供應、城市生活等等,更系統地詮釋了超級工程——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此前的兩部《超級工程》,固然是一片讚譽之聲,但仍然有人質疑這些高大上的超級工程並不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有點曲高和寡、單純展示國家力量之嫌。導演李炳這次顯然是想從更貼近普羅大眾的角度,想講清楚「這一個個世界紀錄收割機般牛哄哄的超級工程其實就是為咱們老百姓服務的,它們的貢獻就在咱們每一天的點滴生活之中」的道理。顯然,導演的選題和整體把握有了進步,從結果來看,他也做到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從時空跨度和素材量來看,這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工作量,而這份最終成品也足夠精緻。雖然有一些片段略顯得有一些剪輯混亂,但導演的選題角度始終體現得很好,而且每一集的線索也始終前後貫通、連接緊密(這一點在最後一集「城市24小時」中最為巧妙)。更不用說鏡頭的運用、畫面感和配音、配樂等硬體配置,完全對得起紀錄片國家工程的身份。還有不得不提的一個細節:2012年推出第一部《超級工程》後,導演李炳四年磨一劍,在2016年才推出了《超級工程Ⅱ》,但僅僅時隔一年就完成了第三部,足以說明導演對素材和主題的運用成熟度大大提高了。而且神奇的是,雖然難免有一些鏡頭重複,但真正的內容的重複卻極少,這顯然體現了導演和創作團隊的出色功力。

何謂超級工程:

越仔細品味《超級工程Ⅲ》的選題角度,越能體會李炳導演對「超級工程」的深刻理解。何謂「超級工程」?一定要是能解讀出「中華民族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樣豪情壯志的高大上內容嗎?其實,對於中國這個有世界1/5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國土的大國來說,自然環境、文化背景都迥然各異,再多的超級工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國更強大、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而任何民生上的優化,現實中真正實現起來都毫無疑問是超級工程,舉第三集「交通網路」中一個例子:為了更方便地穿越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中國修築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長公路隧道——雀兒山隧道,相較於正常情況下200人次就可以完成的平原隧道,雀兒山隧道則動用了2600餘人次,五年的時間,換來的是一次10分鐘的輕鬆通過。這些震撼的數字,在雷磊富有磁性的聲音中讀出,我們可以體會到為了改善國計民生背後的那份國家擔當。

雀兒山

每一集的觀感:

其實,在剛剛觀看第一集的時候,我甚至有一點失望。因為相較第二季那種改天換地的氣勢,第一集一開始介紹的農田、蔬菜供應,在這點上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當我看到87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不辭辛勞趕赴青島,依然在試驗田裡觀察他帶頭研究的耐鹽鹼的海水稻,帶給我的那份觸動同樣不是一星半點。

袁隆平院士在觀察海水稻

而給奶牛修甲、無人機植保等新鮮有趣的細節,給我最直觀的感覺是更精細、更生活化了。我以為李炳導演本季會選用這種最貼近生活的素材,走《舌尖2》的人文和溫情路線。但讓我驚喜的是,在第一集的最後,「食物供應」向我們展示了極其高端的植物基因組測序及育種改良技術,以及近乎科幻建築的國家基因庫。其實,本季的前三集如果是以「面」來闡述,那後兩集簡直可以用「體」來形容——面面俱到,甚至囊括外層空間的衛星組網。而前三集的每一集結尾都有一個「騷操作」——極其尖端的前沿科技。第二集的結尾介紹了用於操控可控核聚變的托卡馬克磁約束裝置(控制5000萬開爾文的核聚變反應),第三集的洋山港全自動無人碼頭和造型同樣科幻的北京新國際機場。在雷磊那沉穩大氣、看似平靜實則處處無形裝逼的聲音襯托下,全片的逼格都在片尾升華到頂點。

托卡馬克磁約束裝置

第二集里,從煤炭、風冷塔、火力發電到太陽能、風能,以及全球最先進的海陽核電站,全方位為我們揭示了支撐龐大的中國社會運轉的能量之源。而最好笑的就是如此嚴肅高端的紀錄片,央視還不忘抖機靈黑一下日本:「此前,對可燃冰的持續開採,僅僅維持了12天就無奈地結束」,這裡指日本;而中國的科研團隊則在持續可控開採可燃冰上取得了關鍵突破,取得了足夠的科研數據並在60天後「主動」(劃重點)停止了開採(233)。我明顯感覺到雷磊一本正經的口氣下,那抑制不住的笑意和滿滿的嘲諷。

中國科研團隊開採可燃冰

還有,就是那些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掃過的鏡頭,華為榮耀、比亞迪、共享單車、外賣平台、京東等等,央視做硬廣來比起《變形金剛》那是毫不遜色,而且不動聲色渾若天成一點也不像那些突兀植入的妖艷賤貨(233)。

第五集里的某東

最後兩集給人的感覺是,單純的「面」已經無法滿足李導了,這部紀錄片在逼格是可以說是「先抑後揚」的完美典型。第四集極盡高端大氣上檔次之能事,從比「遼寧號」航母長了近百米的超級集裝箱運輸船,到5G晶元、IGBT晶元、C919、電動汽車和機器人,終於到達外層空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以服裝生產流水線的技術革新收尾。流暢凌厲的剪輯、炫酷的技術,較之前兩部的「炫技」猶有勝之,簡直是技術的饕餮盛宴。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第五集,則把這種大氣和數字轟炸(超級工程系列常規操作)結合在了城市的24小時運轉中,與第一集體現「民以食為天」的食物供給對應,也完美對應了本季的主題——再逆天的超級工程,再複雜精細的系統,都是為老百姓服務,超級工程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前後呼應,升華主題,這是滿分作文啊李導)。第五集中,超市蔬菜生鮮的供應,地鐵運營,南水北調,電力維護,北京新CBD,物流體系,外賣服務,城市污水處理,通信系統保障,以一天的時間線串聯,展示不同時間裡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務和保障,以及這些日益改善和優化的生活細節背後蘊含的巨大而不失精細的一個個超級工程。城市是人類建造的地球最複雜的人造物,某一座運行的城市其實就是一個超級系統工程,而城市的生活質量可以用一個詞概括——見微知著。在生活的各方面的細節里,一個個複雜、龐大的子系統晝夜不休地運轉,支撐著中國人對更高生活質量的不懈追求。

整體感悟:

《超級工程》系列,至此已經完成了三季,而且都是趕在國慶前後播放,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相較於前兩部,這部《縱橫中國》想表達的主題已經發生了改變。導演李炳已經不再局限於展示「國家肌肉」,而是回歸生活本質——一切超級工程都是為了更便捷、更高效,從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中國人的生活品質。而且,就取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展示建築領域和工業——農業,基因技術,新能源,核技術,晶元製造,衛星導航系統,物流系統,外賣服務,給排水,機場、碼頭的建設等,包羅萬象,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力量。可以說,這是一次中國的自信宣傳。如此野心勃勃的期許,如此龐雜的內容,通過精心地設置和剪輯,我們見識了導演和主創團隊的傑出才華。當然,每一個鏡頭背後,每一次震撼的全景展示,我們能感受到背後拍攝、製作的艱辛,以及為了這份宣傳而堅定支持的國家力量。

當代的中國,越發認識到這一點:提升國人和國家自信,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少不了強大的體現主流核心價值觀的輿論宣傳手段。西方引發東歐、西亞和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格局雪崩的「和平演變」的可怕威力猶在眼前,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無孔不入的強勢文化輸出和輿論轟炸。未來的中國,不僅要引領科技和創造力的發展,更要奪取至高無上的話語權。實現這個的第一部,就是這份自信的國家宣傳、民族自豪。以前,我們有《特別關注》、《讀者》這樣的紙質媒體對日本、美國、西方世界的一篇篇「讚歌」;如今,公知大V不遺餘力地宣傳,影視作品、基於互聯網的價值觀輸入更是司空見慣。我們不僅要學會自己辨識,更急需國家這種提高國人自信的宣傳方式,打破如今的局面。國家和我們自己,要教會那群小學生和習慣了奴性的人這個道理——無論是航母殲星艦,還是晶元核聚變,都是為了國泰民安,生活富足。我們沐浴在陽光下,是因為有人用生命擋住了黑暗;我們享受著日益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務,卻很難想像,任何一項數字指標的小小改進,在中國巨量的人口和複雜的自然環境加成下,都是難以想像的超級工程,需要逆天的技術和創造。因此,何謂超級工程?就在我們身邊,隱藏在每次優化中。

結語:

和《明朝那些事兒》以徐霞客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輕靈美妙的旋律和雷磊完美的聲線襯托下,《超級工程Ⅲ:縱橫中國》是以城市的夜晚,一個幼小新生命的出生作結的,就以這段讓我感動的解說詞結尾吧。

「在周而復始的24小時里,每一次輪迴的分秒時刻,總有生命逝去。與此同時,無數的小生命也第一次睜開眼睛,看到了地球上最神奇的存在——城市。」


看了幾集,感覺這一季透露出一種「不自信」:涉及到在城市取景、舉例時,對京滬著墨過多,似乎除了京滬外其他城市都沒什麼工程能拿得出手一樣。


一口氣看完5集,根本停不下來啊!!!

與之前兩季動不動就用「胡夫金字塔」,「航空母艦」,「赤道」 當作計量單位所帶來的震撼不同,第三季給我印像最深也是最值得自豪的是基本上每集都會提到的一句話:


剛看到第一集,和往常一樣,視頻里提到的技術,我都從各個渠道有所涉獵,只不過在準確數字上沒那麼了解。

直到它拉出了全息屏。

第一次感覺自己快追不上時代的腳步了。

——————————————————

看完第二集了,他們說已經找到了聚變實現的方向,這個有點牛逼得過分了。

上一次人類的能源革命,還是電能的發現。其帶來的互聯網已經徹底刷新了人類對幾乎一切事物的認知。甚至我們已經把互聯網本身叫做第三次工業革命。

聚變,毫無意外,將再一次在全部領域刷新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

運輸,人越少,越偉大,越未來。

有想法再更。


港珠澳大橋(交通)、上海中心大廈(金融)、北京地鐵網路(城市)、海上巨型風機(綠色能源)、超級LNG船(化石能源)

第一季從局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來反映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對未來中國的總體規劃。

《車》、《路》、《港》

到了第二季,重點則放在了早已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基礎設施建設。

《超級工程》的每一季都在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反應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到了第三季終於開始討論中國當前的糧食安全問題,前兩季的主題雖然明確,但普羅大眾還是會感覺與自己的生活過於遙遠,無法切身體會,而糧食安全問題恰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現在是能吃飽穿暖了,10年、20年之後,「能不能」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是人民群眾所關心的。

《超級工程》是很能從側面反映中央政府的經濟戰略布局的。「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的方面解決了,當然就要關注一下基礎的東西了。

如果說前兩季反應了「有沒有」的問題,那麼這一季就要說一下「現在能,未來能不能」的問題了。


中央的目標是《中國製造2025》,所以說和世界頂尖水平還有10年差距是客觀的。

單為什麼我很自信?

因為


看完並沒有前兩季那種感覺,而且還發現一個問題,第五集中講上海,高空清潔人員說冬天早上看太陽升起很美,結果放的卻是重慶的景色(在南山一棵樹拍渝中半島視角),作為一個重慶人在看的時候就覺得這個畫面好熟悉,仔細對比還真的是。央視紀錄片都這麼隨意剪輯嗎。


先佔座,整體看完再評價,第一集糧食安全,第二集能源(乾貨滿滿)


一張圖總結B站大多數彈幕!23333


我覺得國家現在很成熟了,中國人早熟的政治素養,加上tg優秀的自省和自我改良能力。我覺得下一次工業革命即使不是我們搶得先機,也必然是我們的。 即使第一台發電機是德國西門子的,但是最偉大的電氣時代依然發生在美國。 現在輪到我們問鼎世界了。


第一集這個鏡頭搞的我很震撼。

不就是個農業紀錄片嗎,搞的這麼科幻幹嘛?

這個片子的資源原來只有央視影音的APP里有,後來團中央在B站傳了資源,在紀錄片下能看到了。

話說為了能看《超級工程3 》我還專門安裝了央視影音。


比起同期央視那幾個滿是個人崇拜的紀錄片,《超級工程》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簡直就是一股清流

尤其喜歡第一集,帶給我的震撼跟以前看《透視美國》第一集一樣大,現代化農業真的厲害


昨天都播到第四集了,知乎竟然討論得這麼少,跟第二季差了很大


當我了解到台灣竟然火車站直接到村!覺得我們的基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中國960平方公里,人口馬上上14億。


謝邀,這是好事,但是要潑一下冷水。

在幾十年前可以以這類大工程作為驕傲,但是作為今天不應該自豪太多。

如果是我,我會建議把中國軸承,中國高級材料,高級鋼材,高級測量儀器,發動機,自主轎車,還有大飛機,等等等,作為炫耀的對象,還有高鐵客車,磁懸浮客車的自主化等等。

自主技術,不再依賴於別國技術,可以採用別國產品和技術,但是不能依賴作為目標!

對了,還有機器人,無人機,環保科技,循環利用,等等等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美籍華人窮游墨西哥失聯,家人向中國大使館求助?
如何看待坊間盛傳的2028年上海奧運會?
你為什麼不想呆在中國?
如何評價《沒有信仰的中國人很可怕》這篇文章的這一段內容?

TAG:未來 | 中國 | 衣食住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