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代技術條件而言,老婦鐵杵成針可能嗎?如果可以,要磨多久?
以唐代老婦的能力和技術,真正磨的出來嗎?需要多久?
計算一下不就得了。
設這根鐵棒的直徑為2厘米,長度為1米。又知道鐵的密度是 ,我們來簡單計算一下:
鐵棒的體積:
於是這根鐵棒的重量為:
也即這根鐵棒的重量是2.4667千克。
一根針的重量是1.5g,於是這位老婦需要磨掉:
2466.7-1.5=2465.2g。
這位老婦生活在唐朝,她只能利用河邊的大石頭來磨鐵棒。假設老婦每磨一次能磨掉0.01g,於是這位老婦需要磨的次數為:
次
再假設老婦每磨一次需要1秒,則老婦需要246520秒,摺合為小時數為68.48個小時。再假設老人家每天只工作一個小時,則老婦最多只需要兩個多月,就能把鐵棒磨成針!
這個故事的本意根本就不是講多長時間能把鐵棒磨成針,更不是討論磨鐵棒的方法和效率。故事藉助於老婦磨針來說明做事情要有恆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這個結論是人人皆知但未必能身體力行的。
許多例子看起來似乎很難測算,但真動手計算會發現其實極為簡單。
例如古希臘的國王問過阿基米德說整個宇宙能裝下多少沙子。由於當時人們認為宇宙的最大距離就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阿基米德經過測量日地距離後,再計算總體積,最後計算出沙子的個數,並創造了書寫大數據的方法。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許多事情只需要簡單計算一番,就能得到結果。
說來有趣,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讀過兩篇課文。鐵棒磨針是一篇,還有司馬光砸缸是一篇,這兩篇課文總覺得有些不對。
小學時候,我做過很多試驗,其中也不乏用鐵絲擰成某種物品。若鐵絲過長,就把它放在水泥地上磨,沒多久就把鐵絲給磨好了。因此總覺得這篇課文的內容不實:鐵絲雖然沒有鐵棒大,但鐵絲能磨,為何鐵棒就不能磨?而且鐵棒的磨製速度未必會低。
司馬光砸缸也是。小時後到寧波老家去玩,看到各家各戶都有泡年糕的大缸,人都能站進去。缸里放了大半缸的年糕,用雨水泡著,有蓋子。
記得當時我在缸外站著,要踮著腳尖才能看到缸內。我當時想:課本里畫的司馬光缸比這要小,裡面還有荷花,可見缸里是有泥土的,怎麼可能會淹人?
慢慢地我有些明白了。原來這些課文並不是講事情該如何解決,而是探討從事情中獲得何種教訓。換句話說,這些文章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更象是思想實驗。
某次在北京酒仙橋ABB總部,和某位老外吃飯時,也談到這個問題。這位老外對中國文學很感興趣,他覺得中國古代文學很符合儒家的口味:不需要了解過程,只需要知道思想試驗的結果即可。老外認為,這種思想也反映在中國國畫里。中國國畫沒有透視感,無需繪製出嚴格的前後關係,最終成畫需要人去想像。
和老外辯論了一番,老外卻舉出了更多的例子。可惜午餐時間太短(ABB的午餐時間只有1個小時),最後大家各自散去,再也沒有機會探討這些問題。
後來又看了伊索寓言,以及若干歐洲的古代寓言,發現其實老外也和中國人類似,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還更加離奇。
也許,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畢竟,文學作品不同與工程技術文檔,文學作品是不需要實際數據為依託的。
====================
看了評論,感覺知友們似乎對如何加工磨製這根鐵棒十分感興趣,而不是把著眼點放在故事本身上,有點意外。
既然如此,就談談如果我們真的要來磨製這根鐵棒,應當如何來做。當然,條件是沒有任何現代機加工裝備,甚至沒有銼刀和台鉗。
1)我首先要在鐵棒上截取合適的長度。所以我會把它燒紅,然後用鐵鎚把鐵棒的端頭砸扁。然後取下合適的一小段鐵片。
2)接著用鏨子截取合適寬度的小鐵片。同時,趁著鐵片紅熱時,用冷態的鐵釘在針胚的尾端穿孔。
我問了鐵工師傅,他告訴我,穿孔是做得到的,不存在問題。
4)關鍵的一步到了。就是淬火。這裡面依靠的就是經驗。
5)剩下的當然就是磨製了。在磨刀石上慢慢磨製,直到最後成型。
至於加工時間,我覺得磨製的時間應當最長。具體多長沒有概念,感覺至少半天是要的。
這裡用到的工具有:鐵鎚、鐵砧、鏨子、穿孔鐵釘和磨刀石,當然,還要有淬火的盆子等等。這些工具在古代唐朝應當是鐵匠們必備的。
至於老婦直接用鐵棒磨針,這不過是文人編的文章而已,不足為信。我在前面也說過,此文的意義不在於磨製鐵棒的手段和過程,而在於磨製的精神,表明做事要持之以恆。
突然想到我在雲南出差時看過農村打鐵匠,加工的都是觸頭鐵犁之類,倒是沒在意到他們有沒有加工針。下次去雲南出差,一定要去觀瞻一下鐵匠們的加工物件。若有針,再來修改帖子讓大家共同觀瞻。
說來有趣,在國企工作時,企業對職工進行技術考核,還真讓鉗工去做縫衣針,並讓我來驗收。鉗工們如何製作沒看見,做出來的針不敢恭維,長長短短歪歪扭扭,不成樣子。儘管如此,針該有的特性一樣不缺,材質是45號鋼,加工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給他們一個技能良好的評判。據說,最難的就是穿針眼,可惜當時沒現場目睹,遺憾。
看到這個問題,沉默良久。
先給我的答案:不能。別說就唐代的技術條件,現在的技術條件也不能在不作其他處理的情況下,用鐵杵做出合格的針。
0. 預備知識
- 0.0 針的概念
0.0.1 現代漢字「針」:
a. 縫織衣物引線用的一種細長的工具:~線。
b. 細長像針的東西:時~。
c. 用針扎治病:~灸。
d. 注射用的器具和藥物:~頭。
0.0.2 古代漢字「針」(來自《康熙字典》)
《廣韻》之林切《集韻》《正韻》諸深切,音斟。《說文徐註》俗鍼字。所以縫也。《易·乾卦各從其類疏》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天寶遺事》唐宮中七夕結彩樓,瓜果酒炙,祀牛女。妃嬪各執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爲得巧。
又姓。明隆慶舉人針惠。
又《方書》針灸法。互詳後鍼字註。
又蟲名。《古今注》蝌蚪,一名針。
又書法。有垂露體,懸針體。《庾信·謝趙王啓》垂露懸針,書恩不盡。
又《廣韻》之任切《集韻》《韻會》《正韻》職任切,枕去聲。《集韻》縫也。
又刺也。
0.0.3 針的猜測
古語「針」中,沒有明顯提到針狀物這個概念(即今義b),注射用針更不可能。
而針灸針,看一下《黃帝內經》。如果硬要說磨成針灸針,那……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閗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日大針,長四寸。閗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因此,猜測老婦應該需要一根縫衣針。
- 0.1 鐵的概念
一般,我們認為鐵是指生鐵。生鐵是含碳量大於2%的鐵碳合金,工業生鐵含碳量一般在2.11%--4.3%,並含C、Si、Mn、S、P等元素,是用鐵礦石經高爐冶煉的產品。根據生鐵里碳存在形態的不同,又可分為鍊鋼生鐵、鑄造生鐵和球墨鑄鐵等幾種。
(這裡還有個概念叫熟鐵:用生鐵精鍊而成的比較純的鐵。含碳量在0.02%以下,又叫鍛鐵、純鐵。熟鐵質地很軟,塑性好,延展性好,可以拉成絲,強度和硬度均較低,容易鍛造和焊接。唐代肯定是沒有這種「鐵」的,唐代的「熟鐵」雖然也是指較純的鐵,但最多達到低碳鋼,即碳含量低於0.25%的碳素鋼……)
- 0.2 生鐵的性質
堅硬、耐磨、鑄造性好,但生鐵脆,不能鍛壓。
- 0.3 對於鐵杵材質的猜測
生鐵中的白口鐵或灰口鐵。
公元前6世紀前後,中國就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塊煉鐵和生鐵冶煉兩種工藝,幾乎是同時產生,這兩種方法在我國歷史上曾長期平行發展,在不同情況下發揮各自的作用。 在戰國早期,我國創造了白口鐵柔化術。即通過長時間加熱,將白口鐵中的碳化鐵分解為鐵和石墨,消除大塊的滲碳體,這對提高鐵的柔性起了良好作用,戰國中期以後,鐵器已取代銅器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
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後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鍊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雜煉生鍒的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
1. 材質選取層面:為保證工程結構或機械的正常工作,構件應有足夠的承受規定載荷的能力。
- 1.1 強度要求(抵抗破壞的能力):
灰口鐵:含碳量較高(2.7%~4.0%),碳主要以片狀石墨形態存在,斷口呈灰色,簡稱灰鐵。熔點低(1145~1250℃),凝固時收縮量小,抗壓強度和硬度接近碳素鋼,減震性好。用於製造機床床身、汽缸、箱體等結構件。
白口鐵:白口鑄鐵是不含石墨的鑄鐵,幾乎全部的碳都與鐵形成碳化三鐵,具有很大的硬度和脆性,不能承受冷加工,也不能承受熱加工,只能直接用於鑄造狀態。
那麼,問題就來了,請問老婆婆手裡的棒棒是白口鐵還是灰口鐵?
如果是白口鐵,那麼不能承受熱加工,自然不能成針。
如果是灰口鐵,幾種常見灰口鐵的抗拉強度:HT250—250MPa;HT300—300MPa;HT350—350MPa
那麼就算它是D=1mm的針,抗拉強度取常見幾種灰口鐵中的最大值350Mpa(而老婦手中的棒棒應該沒有這個強度,畢竟這個值是現代工藝下的常見灰口鐵的強度最高值)。
拉力: (這裡我們將橫截面積向上近似取 )
彎曲力:
(這裡由於只有較少的材料會給出抗彎強度,而脆性材料抗拉性能比抗壓差很多。因此取抗拉強度來作為抗彎強度設計值)
(我們設這根針有6厘米長,那麼它中間就能抗1.123N的徑向集中力)
好了,這最大彎曲載荷,就不要玩了……拿中碳鋼的抗拉強度來看,為600~1100MPa,馬氏體不鏽鋼熱處理後的抗拉強度≥1080Mpa,感受一下╮(??? ????)╭
- 1.2 剛度要求(抵抗變形的能力)
在剛度方面,灰口鐵表現還行。因為畢竟是脆性材料,沒什麼塑性變形就斷了。
算它達到。
- 1.3 壓桿穩定性要求(受壓的細長桿保持原有直線平衡狀態的能力)
同1.2,在直線平衡轉為曲線平衡前,它就斷了。
- 1.4 正確的針的材料
淬火的鋼,如中碳鋼、馬氏體不鏽鋼等都是可以的。 (..??_??..)
2. 工藝設計層面:這層面上要考慮經濟性,可行性,規範性等等等等
- 2.1 夾具設計
老太太,請問您加工到後半段打算用什麼夾具來定位和夾緊你的針呢?
- 2.2 工藝流程
我就問問,老太太,您老打算把熱處理這個工序放哪? ?乛?乛?
- 2.3 工序卡
哈哈哈哈哈哈……
- 2.4 毛坯設計圖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嗝
3. 科普一下:
- 3.1 現代制針的流程
縫衣針的生產流水線上一共有12道工序,分別是拉絲、校直、切斷、磨尖、制鼻、磨鼻、熱處理、研磨、串亮、精磨針尖、拋光、包裝。」縫衣針的原料是直徑6.5毫米的鋼絲。在多次拉絲後變成適合針精細的粗胚,然後再根據需要切成針的長度。最小的9號針,拉絲後直徑僅為0.55毫米。縫衣針的針尖則是五六台磨尖機從不同角度磨削而成。
制針工藝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制鼻」,也就是加工出針的穿針孔。這一道工序中又包括壓型、沖孔和切鼻三道工序。先是在鋼絲中間衝壓出兩個針孔的形狀,因似鼻孔也稱針鼻,再衝掉針鼻內的鋼皮,最後用磨鼻機將針鼻內外的銳邊稜角磨削光滑。磨鼻機每分鐘可磨針鼻2500根。為增加針的硬度,還要將其淬火,電鍍,然後就分裝出廠了。
- 3.2 古代的制針
明代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古人如何制針:
首先,將鐵塊錘成小細條,在鑽有小孔的鐵尺中把鐵條用力拉過,細鐵條就變成粗細 一致的鐵線。
其次,將鐵線逐寸剪斷,一端銼尖,一端錘扁。在錘扁的那端作為針鼻鑽上孔,並且打磨平整,就出來了針的初步形態。
當然這還是半成品,需要進一步製作,古人接下來把這些針當作菜放到鍋里,慢炒,而且是用細火。再加上土末、豆豉、松木灰等「佐料」。這些「佐料」的量要把針覆蓋住。(我們可以認為是在做「表面滲碳」)
炒完之後,還要蒸。蒸的時候,要將兩三根針頭留在外面。等到外面的針頭能夠用手捻碎時,就不用再蒸了,起鍋。還要最後完成一道工序——淬火。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為淬火決定了針的軟硬程度。
其實,至唐代,中國的鍊鋼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在前面的各種黑科技,有春秋時期的「固體滲碳技術」,戰國時期的「脫碳制鋼技術」,三國的「百鍊鋼」,南北朝的「灌鋼」。
唐朝時,生產力大幅度提升,鋼普遍被用在了農業和手工業上。(づ ̄ 3 ̄)づ
BUT,要想鐵杵磨成針,那是違背科學規律和行業經驗的。因此,鐵杵磨成針是反智的,不馬克思的。??′?.? ? `??
小時候就想拿那麼大一根鐵杵磨,為什麼不先把它切成針那麼大的細條然後再磨呢?這樣既省時間還能提高產量。還有愚公移山的問題,當時很多人說為什麼不搬家非要搬山。我想的是明明先有的山後有的人,為什麼以前愚公的祖先要把家蓋在山裡面呢?作者本身就知道愚公肯定移不動山所以最後派出神仙幫忙,但現實中是沒有神仙幫忙的,我們是不是非要學他這種一棵樹上屌絲的精神呢?還有龜兔賽跑,理論上烏龜肯定跑不過兔子,如果不是主角光環讓兔子睡覺,烏龜必輸,現實中我們是沒有主角光環的,那麼有必要學烏龜不自量力的精神嗎?還有我小時候居然對孟子都提出質疑,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讓其各種受苦經歷各種逆境,但是其實呢?他偉大的母親為了給他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搬了三次家。。上面那些觀點我都在作文里體現過,尤其是孟子那個,完事語文老師直接找我談話警告。
張工答案是對的。我想補充幾句。
以古代的冶煉水平,鑄造出來的鐵杵中飽含各種雜質以及氣孔縮松等缺陷,所以應該相當好磨。雖然因為含碳量高,所以材料的硬度會比較高,但是,以當時的技術煉出來的鐵,裡面的雜質可遠遠不止是碳,沒準與碳含量相當的各種元素就湊出一兩行元素周期表。磨著磨著,遇到缺陷處,鐵杵像酥餅一樣掉一塊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鐵杵經過了多次燒紅和鍛打,其組織結構會被改善,這樣就大大地增加了磨針的難度,但是也就大個幾倍而已,是可以像張工答案里那樣大概估算出磨針時間的。太能了,鐵杵沒多大,當時的鐵質量肯定沒有多好,說個事情,看守所裡面是禁止任何鐵器的,皮鞋都不行包括鞋帶,因為在裡面也要呆好幾個月呢,衣服開線壞了怎麼辦,用壞的眼鏡腿磨出一根針,而且還要搞出針眼,裡面什麼也沒有,只有水泥地和眼鏡腿,不到兩天做成了。
沒可能,中國自古哪個朝代都管制鐵器;
家裡買菜刀都要報備,殺豬刀都不允許有,殺自己家豬都必須要找屠夫;第一,你個老太那麼大一鐵棍哪兒來的?
第二,難得的那麼大一塊兒好鐵,你不打把鐮刀作個鋤頭什麼的,你要磨成針?你浪費不浪費啊!所以要不了兩天,要麼就被官府把鐵棒沒收了還要罰款;要麼就會被家裡人把鐵棍收起來好好做點兒計劃,至於老太,你要喜歡磨東西,家裡那大磨沒人推,都交給你了~
只要功夫深,黃豆磨成粉謝謝;老娘你以後在外邊兒別亂說話教壞人家小孩…嗯,作為一個機械狗,強答一發吧。
之前做鉗工磨小鐵塊,1mm的餘量用銼刀磨了快一個小時,胳膊都要斷掉了。才矬出要求的弧度和斜率出來。並且是在有各種銼刀,台虎鉗的條件下。那麼把鐵杵磨成針大概需要以下步驟1:把鐵杵磨細2:把鐵杵磨短3:在針上打孔4:把針的一端磨的足夠尖李白故事裡的老婦似乎是在石頭上磨鐵杵?考慮到石頭的表面粗糙係數和老婦手能施加的力,要把鐵杵磨細和磨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如果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的話是可以實現的。但是要怎麼在已經磨短的針上磨出一個孔……還真是一件很難解決事情。所以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莫非,老婦磨的是冰魄銀針,而這位老婦,其實是一位深藏不漏的武林高手?話說是呂祖純陽下山,看見一老婦拿鐵杵磨啊磨。呂祖稀奇,問你這干哈呢?
老婦說:我要磨繡花針。呂祖說:你這麼大個棒棒要磨到什麼時候去?老婦說:我天天磨,總有一天會磨成的。呂純陽聽了之後大受感動,同時認出來了老婦就是驪山老母,借磨針點化自己。於是……呂純陽下山買了一包繡花針送給驪山老母,自己成了驪山老公。能!鐵杵不是大棒,針也不是細針大拇指粗的鐵杵就可以做殺豬的磨刀棒了,所以鐵杵肯定不粗!還有磨的也不是繡花針,小學時候的一些語文語文老師十之八九古漢語沒學好,把所有的針都想成繡花針。古代估計不超過手指粗的筆直尖狀物就可以叫針了,而且時至今日還不是有毛衣針么?所以鐵杵成針就是一個小鐵棒磨成一個大釘子這種概念~~磨完叫兒子掄個錘,砸個孔,縫個麻布大衣還是可以的
以唐代的技術條件,鋼鐵的均質化做得很差。鐵棒要磨成針那個尺寸,十有八九,就碎了。
某次我站在台上給大家演講我:我小的時候也貪玩,成績是學校倒數,後來有一次我在河邊看到一個老太太在磨鐵杵,我問老太太你在幹嘛,老太太說把鐵杵磨成針,過後我非常努力,還考上省重點高中。你們知道為什麼嘛。眾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我:不對,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好好讀書,就會和這個老太太一樣傻。
《西遊記》後傳中看到一個段落,大意是孫悟空遇到一個女妖精:
不老婆婆看見鐵棒挺然特出,滿心歡喜道:「看將來果然好一條鐵棒,但恐中看不中吃,且等我試他一試。」忙展開玉火鉗望鐵棒夾來。小行者看見婆婆手腳活溜,也自歡喜道:「虧你,虧你!率性奉承你幾棒吧。」舉起鐵棒攥緊了凝一凝,先點心窩,次鑽骨髓,直撥得那老婆婆意亂心迷,提著條玉火鉗如狂蜂覓蕊,浪蝶尋花,直隨著鐵棒上下高低亂滾。
小行者初時用棒還恐怕落入玉鉗套中被他夾住,但遠遠侵掠,使到後來,情生興發,偏弄精神,越逞本事,將一條鐵棒就如蜻蜓點水,燕子穿簾一般,專在他玉鉗口邊忽起忽落,乍來乍去,引得玉鉗不敢不吞,不能不吐。老婆婆戰了二十餘合,只覺鐵棒與玉鉗針鋒相對,眼也瞬不得一瞬,手也停不得一停,精心照應只僅可支持,哪裡敢一毫怠惰。
又殺了幾合,直殺得老婆婆香汗如雨,喘息有聲。小行者看見光景,知道婆婆又樂又苦。樂是樂鐵棒耍得暢意,苦是苦鐵棒利害恐傷性命。心內想道:「這婆婆神情已盪,不趁此時與他一個辣手,更待何時?」復將鐵棒使圓,直搗入他玉鉗口內一陣亂攪,只攪得他玉鉗開時散漫,合處輕鬆,酸一陣,軟一陣,麻一陣,木一陣,不復知是性命相搏,然後照婆婆當頂門劈下來,大叫道:「老婆子!這一棒拚得拚不得?」老婆婆正戰得昏昏沉沉,忽見鐵棒出其不意打來,嚇得魂不附體,急用鉗死命招架,已被鐵棒在玉鉗背上打了一下,直打得火星亂迸,連虎口都震得生疼,欲要再支持幾合,當不得鐵棒就似雨點般打來,哪裡承當得起?只得拖著玉鉗敗下陣來。回頭說道:「果然好條鐵棒,正是我的對手。今日天晚,身子倦怠,暫且停止,明日再與你賭鬥吧。」
應該用不了多久,要知道古代的針並不是現在大家普遍意義上的那種小的針。特別是窮人的衣服都是粗麻布,針腳估計小不了。所以所謂針應該比錐子小一些而已,用鐵棒磨成完全無壓力。 另外,沒有金屬的時代是不是用骨頭做針,那會有多細。
從前有個很聰明的小孩,叫李白。但是他不喜歡讀書。
有一天,他逃學去荒郊野外玩耍,看到了一個正在磨刀石上磨鐵杵的老太太。李白很好奇,就問老太太在幹什麼。老太太看了一眼李白,神色匆匆地回答:「我,我......我要把這鐵杵磨成針啊」李白深有感觸問到:「為啥你不買一根呢?」
老太太沉默了許久
然後回答到:「傻孩子啊,我給你講一個知識點。我大唐以農業發展為主,但農產品產量高,流通價值自然就低。農民雖然能夠做到自產自足,但經濟上並不富裕,這一根針的價格,對我來說還是有一定經濟壓力的。孩子,你聽明白了嗎?」
李白深有感觸
問到:「這麼大一根鐵杵,你咋不賣了多換幾根針錢呢?」
老太太沉默了許久
然後回答到:「死孩子啊,我給你講一個知識點。物品的價值並非只是看原材料,很多時候,人工成本所佔的比重更大。比如這鐵杵,鐵匠用模具就能簡單的澆灌出來,可以輕易的大量生產。而針是需要精心打磨的,以當代的技術沒辦法流水線生產,只能大量僱傭工人,而這些工人的工資不菲,所以針比鐵杵要更貴。孩子,你聽明白了嗎?」
李白深有感觸
問到:「有這磨鐵杵的時間,你咋不去上班賺錢買針呢?」
老太太沉默了許久
然後忽然暴起,一鐵杵就拍到李白頭上:「就你TM事多!」
然後李白就失望地走了,之後老太太的鐵杵也沒有真的磨成針,還有一寸粗就不磨了,老太太滿意地帶回了家。
後來,李白再也不敢和長輩頂嘴了,大家都誇他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
孩子,你聽明白了嗎?
倒覺得老婦得看神經科,為什麼鐵杵不去賣錢換針?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小時候喜歡刻東西,沒有小刻刀用,於是拿了老爸的鋼鋸條,折斷了,用鉗子扭成大概的形狀,然後直接在石頭上磨出想要的斜角,再磨出刃口,一般耗時2-3小時一把小刻刀就弄好了,看到有的回復說一個小時才磨了一毫米,實在不想說什麼了。話說我磨的鋼鋸條可是相當堅硬的玩意,換成一般的生鐵熟鐵速度只能更快。
鐵杵,有多粗。可能只有一公分。
那麼針有多粗,也可以是一公分。
鐵杵和針有啥區別,嗯,只是多個尖尖。
估計連眼都么有。
磨個尖尖磨不出了么。
別用現代要求衡量古代的事情。
小時候一直好奇老婦的針眼該怎麼磨。
後來想想還真可以。
磨成針後不能打洞,然道不能先打洞再磨嗎?
古代的鐵棒質量不好,一定會有一些微小氣泡形成的空洞,如果一來,只要以這個洞洞底為針眼進行磨製不就成了?
再不然直接磨,到牙籤大小後就只磨一邊,只要運氣好,磨到夠薄時用點技巧就有可能出現中間先磨破的情況。其實磨到夠薄時用針刺穿就行。
甚至於真要較真的話,根本不用磨出個針眼來,繡花針沒有針眼也可以縫製衣服。
她拿的應該是小鐵棍,小指頭大小那種,而不是大鐵棍,那個也不經濟。
我想問問只有我覺得浪費嗎?那麼大個鐵杵,只磨成一顆小針,那其它的不就全浪費了嗎?
推薦閱讀:
※到底日系車技術領先,還是德系車技術領先?能否從深層次的原因探討?
※為什麼鑽石切割成那種圓錐體?
※按鈕和開關設計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導彈發射普遍使用按鈕,而電閘普遍使用開關?
※最近網上流傳的一個視頻《牛X的中國工廠》展現的內容,對中國的製造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來說,有多少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