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行業,BIM 最終會取代 CAD 嗎?

目前BIM非常火,大學有專業課,社會有培訓課,是否有一天會取代CAD


刻舟求劍——死抱著現有的工作模式,指望一款或幾款軟體就能實現BIM,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BIM的大浪已經打過來了,傳統的工作方式一定會受到衝擊,就像當年鍵盤滑鼠換掉尺規圖板一樣。但尺規圖板並沒有消失,我們仍需要它們作設計推敲。

其次,BIM是一種新的工作方式,而不是一款牛逼轟轟的軟體,與CAD不是一個概念,並無替代關係。BIM的最終成果是含有完整信息的建築三維模型,使建築結構水電暖各專業實時溝通協同,而這些信息可以流轉給業主、施工單位、物業公司,以供更新查詢。或者說,BIM就是一個容器,信息就是裡面的水,大家可以方便地共享。

現在一提BIM,一想到Revit,二想到翻模,三想到碰撞檢查,或者是一處修改、處處修改。。。耍完這三板斧,BIM似乎無堪大用。但這些其實都算不上BIM。

中國人很喜歡把事情倒過來做,先做施工圖後做方案,先開工後審圖,先建成後出圖。。。BIM這件事也不例外,先把二維圖紙做完,再用翻成三維模型查錯,美其名曰BIM——難道不應該直接做成三維模型,規避這些可能的錯誤嗎?

應該,但是道阻且長。BIM進入中國其實已有十年了,但總是邁不開步。問題不在技術上,而在於中國的建築設計仍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階段,而非精細化設計。二維圖紙上的信息是預設的,兩根線就能代表一堵牆,但在BIM中要區分牆的標高、類型、材質、功能。。。含有大量信息。前者能很快出圖,後者費時費力。處於這樣的環境下,BIM很難鋪開。

但在牆外其實早已鋪開。與美國的建築設計公司談合作,人家使勁說他們的設計好,我們卻使勁說他們的BIM牛逼,老美也奇怪了,BIM不就是日常嗎?牆內也有能鋪開的,不過都是國有的大院,比如,在今年AU大師匯上北京院牛逼地show了一把,不論高樓大廈,還是鄉間學堂,從設計之初就採用BIM,並研發了一套全專業的BIM軟體。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一半人員做項目,一半人員做研發。如此投入,讓我們這些不加班就會餓死的建築狗淚流滿面。。。

Revit不是BIM的全部。能共享信息的都是BIM的一部分,CAD、Revit、Rhino、Dynamo。。。都能納入BIM。包括像國內自主研發的廣聯達、魯班、柏慕、天正的TR。。。都是BIM的一環。這些本土化的軟體,對於施工單位來說是非常好用的。

BIM本來就不是高大上的東西,心心念念地想讓BIM接地氣,一是不了解BIM,二是自己不想做出改變。有次聽到業主說,我覺得跟你們比起來,效果圖公司的BIM做得又快又好。。。真是要吐血不止啊。最近去施工單位,地下室該留的孔沒留、不該留的多留,剛建好就開始滲水了。跟讓們提起BIM,興趣滿滿,雖然好像把BIM錯當作專門做深化的了,但起碼是想改變了。

PS:最近成都出了一項關於BIM的政策,無BIM不能過審圖。可謂是大跨步了,雖略有些蛋疼,但也說明了一個趨勢吧。。。


回答一下吧,怎麼也算先驅了,實在看不下去這些固步自封的人。

先說答案,肯定能。

個人專業背景土木工程,用cad在設計院畫過6年施工圖,做到專業負責人,也算cad快槍手。當年,cad,pkpm,探索者,天正比我玩的溜的沒幾個,當然現在不行了。08年接觸revit,感覺這貨絕對符合設計思路啊,設計真的是花時間在做設計,而不是一遍遍的畫圖和改圖。還能協同工作,效率提高不是一點半點。現在是bim設計的忠實推動者。我一開始接觸三維設計就覺得欲罷不能,實在不明白怎麼有些人一看到新技術,不經了解就說不行是啥情況。

總有人認為三維建模再出圖肯定比二維出圖慢。真的嗎?你慢只說明你不行。就不談質量的提高,就單純比速度,我也首選revit。當然bim不光是revit,這是另一個問題。更何況,出完圖紙後,我還能剩一套模型呢,還能再賣給業主一次,而且業主絕對願意買單。模型的用處可比圖紙大了去了。現在業主哪怕翻模都願意,可見一斑。

再退一步講,你們這些畫圖民工就以為設計出圖就是恆古不變的嗎?誰說模型就不能直接用於指導施工?看看機械製造行業,還有二維圖紙的地位存在嗎?建築信息模型取得二維圖紙同等法律地位的那天,就是cad死刑之日。各位,時間不多了。

以上的cad都是指AutoCAD這個軟體,不是指什麼「計算機輔助設計」,就用用cad還真別說自己是在「輔助設計」,那就是輔助畫圖罷了。


取代CAD類的軟體是不可能的,因為BIM的用途之一就是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所以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是BIM平台的組成部分之一。

但是如果題主說的是取代自動桌公司的Autocad,那麼到是有這個可能。

Autocad之所以在中國流行,和自動桌放任盜版的政策是分不開的,新版本一出來,官方版算號器就滿天飛了,給你白用。所以才把其他CAD軟體,打的潰不成軍。但是這種政策並不能改變Autocad在CAD軟體里,功能不怎麼地的事實。Autocad到2014版,Nurbs曲線才支持的完善,在這之前都是B樣條。這是其他CAD軟體10年前的功能好不好。所以機械磨具行業石油道橋等,用的都是其他CAD軟體,比如Bently、達索,以及自動桌的Studis系列,AutoCAD在很多是時候只是的電子畫圖板的功能。

而今的rhino在畫圖方面和autocad功能一樣,操作習慣都一樣,只是缺少適合國內市場的二次開發插件而已。如果只是用AutoCAD畫圖功能,rhino完全可以勝任,而且建模功能甩Autocad幾十街


自已是搞BIM的,研究方面、實施方面、開發方面都做過一點微小的工作,算不上有多少經驗,但大致也了解一些東西。當前關於BIM的爭議確實還是很大的,@枝垂螢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並不是完全沒道理。這裡我就說一下自己想法吧,儘可能通俗,想到哪說到哪,不一定對,有興趣地看,沒興趣的摺疊就OK了。

1、什麼是BIM模型?

嚴格的概念就不說了,隨手一查到處就有。說說我自己的理解,BIM模型可以看作一個集成了各階段、各專業信息的一個「資料庫」,這個資料庫裡面有幾何信息(三維)、非幾何信息(材料信息、構件信息、施工計劃信息、質檢信息、運維記錄信息等),非幾何信息是「綁」在幾何信息上的。有了這個資料庫,就可以增、刪、查、改信息,而這個增刪查改是細化到某個BIM信息元素(如某個構件、某條材料信息)程度上的。

2、BIM為什麼比圖紙 NB?

把BIM看成「資料庫」,傳統的圖紙可以看成「文檔」。對於資料庫,你能開發程序對它增刪查改,而對於文檔,你就只能看了。例如,基於BIM模型自動檢查碰撞,實際上就是從資料庫里查出「幾何數據」,然後再進行計算得出的碰撞結果。而基於傳統的圖紙,你只能肉眼找碰撞了,因為圖紙上的信息計算機壓根不認識。有了這個資料庫,你可以開發程序做很多有想像力的事情。

3、BIM還有什麼NB之處?

一般的非BIM軟體,也用資料庫管數據,也能進行增刪查改,而BIM的優勢有在哪呢?BIM不光是個資料庫,它還是一個集中的資料庫,所有的信息都放在這個資料庫里,都能被其他專業、其他階段人員增刪查改(前提是有許可權),這就是常說的信息互通(information interoperability)。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做完設計後,設計結果可以直接導入成本計算軟體從而自動獲得項目成本,不用再進行重複建模了。帶來的好處一方面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保證信息的一致性。前一方面很好理解,後一方面指的是如果你的設計成果改變了,項目成本也能自動進行改變,計算出的成本與設計成果是相對應的。

3、BIM的收益?

業主是BIM最大的獲益方。BIM的收益是綜合性的,包括成本、質量、工期等等。就先說最簡單的工程變更吧。馬里蘭大學的skibnewski教授(BIM界最NB的期刊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雜誌主編)統計了美國實施BIM的20多個項目,工程變更成本由項目總成本的10%降到了3%左右。國內的工程項目變更成本占項目總成本的比例一般是10-13%的樣子,上海中心用BIM技術將其降到了4-5%,你可以算一下省了多少錢。可能有人說上海中心的案例都說濫了,那我就說說自己參加的一個小項目吧,項目總成本2億左右的樣子,通過碰撞檢查節約的成本粗略估算是500多萬,此外還帶來工期上的減少、質量的提高等收益。

當然,BIM技術還會帶來其他很多方面的收益,比如工程質量、工期、後期運維等,這些比較難量化統計,就先不說了。

4、為什麼用不好BIM?

人:懂BIM的不懂專業,懂專業的不懂BIM。坦率的講,目前BIM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總體還是偏低。

錢:用BIM省了的錢是業主的,作為BIM的實施主體設計方與施工方沒動力用BIM,即使用也是浮於表面。而我做的那個項目之所以能省錢,很大的原因是業主、施工方、設計方是隸屬一家公司的。

5、BIM有前途?

大大的有前途。看看萬達在幹什麼就知道了。

  • 王健林年會上單獨強調了BIM技術的推廣

  • 一年投入兩個億(聽說)

  • 開發BIM平台

  • 建立BIM標準

  • 集團全員進行定期BIM培訓與考核(據說考的還很嚴)

  • 年薪百萬在行業內挖人(一個師兄去了,沒問有沒有給百萬)

  • 集團每個系統內(成本、工程、採購等)均配一個BIM總監。

但需要指出的是,BIM本身只是個工具,並非萬能。萬達這麼狠地推BIM,其前提是配合萬達的交鑰匙模式以及輕資產模式,BIM只是服務於這兩種模式的工具。

5、BIM從業人員有前途?

不一定。

  • 高端人員有前途:比如BIM總監、BIM系統開發人員、懂BIM的工程管理人員、懂BIM的設計人員。

  • 低端人員無前途:無工程背景,只會用BIM軟體的人員,簡稱模農。

6、BIM的發展前景?

互聯網化、大數據化。這裡可扯的就太多了,先寫到這裡,有空再寫。


  1. 首先明確一下問題,BIM和CAD都不是指軟體,而是一種工作模式,一種生態。提到BIM就想到REVIT,提到CAD就想到AutoCAD,太狹義了,而且並不應題。
  2. 既然BIM和CAD都是一種工作模式和生態的話,那麼典型的區別在於什麼?不是三維,不是可視化,不是管線綜合,不是算量,不是參數化,因為CAD也能做到,那是協同?其實CAD也有自己的協同模式,在BIM概念還沒有被推廣和普及之前,CAD用的充分的話,BIM的典型應用CAD都能做到。
  3. 因為本質上,是一種工作模式,是一種生態,那麼兩個工作模式和兩個生態中,其實並不存在大量的此能而彼不能。關於是否命題,兩者的差異很小,但如果考慮都能的狀態下,誰更好,更有優勢,那差異還是比較清楚的。
  4. BIM的核心是信息屬性,CAD在原本的概念里也從沒放棄過對信息屬性的管理,BIM講求的是數據的延續性,即所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但在CAD的生態中,又何嘗不是文件被不斷的沿用和修改?
  5. 那典型的區別在於什麼?在於人心,在於發展遇到了瓶頸,希望大家能運用一些歷史觀來看這個問題。
  6. 如前文所說,CAD能做得三維可視化、管線綜合、算量、參數化設計、協同、信息屬性管理在CAD已經延續了30多年的今天,有多少企業完整地實踐過呢?不說實踐,嘗試過的又有多少呢?
  7. 但CAD徹底完成了一部分歷史使命,即主流和主要的設計工作,脫離了手繪。
  8. 在CAD中我們逐漸發現越來越有價值的各種新的應用和模式升級、生態進化在當前下已經很難繼續高效地持續推進了。不要說是軟體自身的局限性,典型的反例是bentley,20多年來堅持一個平台,而且越走越穩。
  9. 既然在既有的內容上改進難,那麼時代應運而生了一個新的土壤,讓原來難發芽的種子重新生長。
  10. 在BIM中,工作模式、生態強調了原來CAD中沒有被廣泛應用的部分,讓人為之一新,而且工作模式較原來有了針對性的增強,因為CAD其實是廣泛行業(機械、土木、服裝、圖文...),BIM專註在建築與土木行業,生態也更強盛,上下游銜接也更明確。

BIM說得類比一些,就是新區,原有的大都市已經缺乏足夠的活力來拉動更大的經濟增長,那麼開一片新區,精心培養,讓它成為新的世界之窗。

綜上,CAD會不會取代,取決於我們對BIM這塊新土壤能不能完全接受,很多在CAD時代中的晚來客或者失敗客,都希望借這塊新土壤成長自己,很多人都在押寶在新土壤上。

退一萬步講,如果BIM失敗了,CAD還是會被取代,會有下一個模式和生態,被創造,被提出,因為,歷史總是這樣。

-----------------------最後,首次,以後也會為自己打個廣告----------------------

我和我的團隊希望得到您的青睞。承接以下類型業務(我們皆有成功案例):

①不安裝AutoCAD,用Revit完成特級項目全專業全套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

②融入一流設計團隊,幫助團隊完成高複雜度的BIM正向設計項目。

③知名涉外項目,BIM本地化。

④EPC項目的信息模型與數據管理分包。


建築信息模型

取代

計算機輔助設計

你覺得呢?其實二次開發的天正那些東西掛載的凹凸cad就是bim,這就好比有族庫支持的bim軟體才能用。只是政府和甲方不知道罷了。

裸體的凹凸cad都用不明白就說人家要淘汰了,也是自視甚高。99%以上的autocad使用者所使用的功能04就有了,之後的新版本對你們是無意義的。


——趕緊學BIM吧,否則明天就被顛覆了,不會BIM,就被淘汰了?

——學個鎚子哦!那東西就是騙人的!

該怎麼辦?

BIM技術進入國內市場有十幾年的時間了,關於這個建築行業的「新」技術,我們經常能聽到兩種聲音。

第一種就是,趕緊學BIM吧,否則明天就變天了,不會BIM,就被淘汰了。

另外一種聲音, BIM那東西,無非就是一個模型而已,學了也沒什麼用。

經常聽到這些矛盾的聲音,有沒有陷入一種雙重焦慮呢?不學,擔心新技術會取代自己的工作地位;學,面對海量的教程和培訓班,我們又拿不出那麼多的時間來學習。

近年來,我們能感覺到政府對BIM的推動力度不斷加大,使得BIM異常火熱,建築行業的各方都蠢蠢欲動,再加上一些BIM概念被炒的火熱,使得不少業主和想要使用BIM的企業越來越迷茫和不解,BIM到底能幹啥?我們要不要推廣BIM?是不是需要承受推廣BIM帶來的成本?

對於個人來講,我們的焦慮就更要嚴重。希望通過學習新技術提高自己而不被時代拋棄,同時又擔心自己投入的時間成本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這種焦慮,有沒有正在折磨你呢?

我們先來拋開BIM,專門說說學習焦慮這個問題。

比如,你覺得人工智慧是不是一個值得焦慮的事情呢?

從AlphaGo擊敗了李世石的那天起,就有很多的聲音說,人工智慧越來越厲害,也會在今後越來越多的取代人類的工作。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人面對人工智慧這個大概念,無所適從,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進行學習。

其實,其實人工智慧早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了。人工智慧不是很多人腦海中想像的那種冷冰冰的機器人,只要是應用了深度學習演算法的程序,配合一些硬體產品,都算是人工智慧。

比如,電腦和手機上的輸入法,只要在聯網狀態下,總是能出現一些你沒有輸入過的常用辭彙,這背後的大數據和演算法,就是人工智慧。

比如,微軟的語音助手小娜,蘋果公司的siri,還有很多其他公司提供的語音服務助手,這些也都是人工智慧。

我們看不到人們在使用這些產品時表現出什麼焦慮,而只是看到兩種人:那就是享受這些技術帶來的便捷的人,和利用它們來賺錢的人。

只能說新技術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

再來說一說我們都在用的智能手機。

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機名叫IBM Simon,是早在1994年在美國上市的。而從1994年一直到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hone這十幾年的時間,大部分人都沒覺得智能手機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最早開始玩智能手機的人中,有一部分人覺得這是不錯的機會,開始學習智能手機中軟體的開發,還有一部分人去鑽研智能手機硬體的開發。

慢慢的有第二批人開始進入智能手機領域,一邊享受這第一批人創造的成果,一邊研究新的領域。他們開始學習國外的APP和網站,後來就有了社交app、音樂app、學習app、照片app等等。

後來又有了第三批人進入這個領域,他們在微博、微信上經營著各種賬號、在手機上進行直播、通過O2O把我們現實世界的衣食住行都和智能手機連接到一起。他們一邊享用前兩批人創造的紅利,一邊創造新的價值。

直到今天,我們已經在享受著智能手機帶來的便利,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停地告訴我們,智能手機不是個好東西,它改變了我們的習慣,佔用了我們大量的時間,他們呼籲我們放棄這些便利,回歸到更原始自然的生活中去。

然而,大多數人不會去聽這些聲音,時代也不會因為一小部分人的反對而倒退。

我們現在看到的整個智能手機領域的版圖,不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單獨的公司創造的,而是無數的人在一個很大的領域中,不停地深挖出新的創新點,而逐漸形成的。智能手機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1994年,智能手機剛剛問世的前夕,你會不會覺得,智能手機馬上就要改變世界了,不學慣用智能手機的人,馬上要被時代拋棄了呢?

那個時代即使有人這麼想,也會在第一代的智能手機問世的時候,感到無比的失望。這不就是多了兩個很炫的功能的手機嗎?哪裡能改變世界了?那些鼓吹智能手機的人,就是一群騙子嘛!

說到這兒,也許你會對新的技術的出現和普及,有一個比較靠譜的概念了。

我們回來再看BIM這個領域的兩種聲音:第一,BIM將馬上顛覆建築業,不會BIM你將一無所成。第二,BIM沒啥用,很多人都被騙了。

在之前的視頻中,我們了解了BIM這三個字母的深刻含義,在我給大家講述的內容背後,有一個隱含的道理,BIM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就能搞定的,它既然參與了建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那就需要整個建築從設計到建設到運營的全員進行參與。

BIM的核心是中間的I,即信息化,BIM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提供相應的信息。

它可以提供場地跟環境信息,提高設計深度,幫助建築師設計出更加合理的設施,讓使用這些設施的人更加舒適;

它可以提供施工動態信息,模擬施工,避免施工流程中的錯誤;

它可以提供幾何信息,供工廠預製化生產,提高施工速度:

它可以提供一個預估的造價信息,供甲方參考控制等等。

BIM的目的是使建築過程的每一段信息都能有效的傳遞到下一個工作流,甚至下一個項目,實現技術的積累和傳承,同時使每一個人都是可替代的,更大程度地削減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誤。

真實的BIM,是每一個環節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它,並且給下一個環節的人帶來便利。下一個環節的人呢,又繼續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再把信息流傳導到更下一個環節中去。

BIM就像是我們剛才說到的人工智慧和智能手機,不是一個團隊說,我搞智能手機了,就把世界改變了,同樣不可能有人說我搞了BIM,其他人靠邊站吧,我能夠把建築業顛覆,讓其他人都失業。

所以聊到這兒,我們把第一種對BIM的看法講清楚了。

此外,BIM和人工智慧,智能手機一樣,它來到這個世界,改變這個世界,也不是一夜之間的。它們都是通過一點一點的技術積累,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世界。我們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去看,都只有一點點的進步,甚至偶爾還會有退步。但當我們放眼去看五年,十年的變化,就會發現整個行業已經天翻地覆。

而所有對新技術抱有一夜之間就能改變世界的幻想的人,一定會感到失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聲音。

最後,我們放出今天話題的題眼,那就是,在建築業,無論從事哪一個環節,任何時候學習BIM都不算早,也不算晚。

再回到我們的比喻,你可以選擇做第一批從事智能手機行業的人,去啃最難的骨頭,賺取你應得的利潤;也可以做後幾批進入的人,一邊享受前人的技術紅利,一邊去開發新的技術去獲得利潤和成長。

大家在網上很多的教學中都看到,BIM這東西需要用到幾十上百種軟體,可能就被漫長的學習周期嚇壞了。

然而,BIM是在每一個環節中,是由不同的人去整合不同的信息流的,其實在每一個具體的環節,每個人付出的學習成本並沒有那麼可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會其中的一兩款軟體,甚至是只掌握了一款軟體中的一部分功能,就足以讓你加入到整個BIM協作體系中去。

這就好像現在很多的作者,只需要掌握office軟體中很少的一部分功能,就能馬上開始進行寫作是一樣的道理。

面對BIM我們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精神,不要被傳統觀念束縛,也不要被誇大BIM概念的言論所挾持。

做為企業想應用BIM,要著眼於提高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質量,同時為與他人的合作做好介面,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轉化成更加方便實用的工具。

作為想要學習BIM的個人,不複製不搬用別人的言論,實踐出真知,多想多問多做。從今天就開始實踐吧。


三視圖圖紙是對建築這一物體的不完備描述,這是硬傷,在適當的時候會被建築全信息模型取代。

三視圖的優點很明顯,就是因為它的不完備所以成本相對低廉。在設計費被極限壓低的中國當前社會階段,普通民用建築市場仍然會選擇便宜、夠用的三視圖圖紙,而非更好的全信息模型。

另外,我有些敵視自動桌子公司的Revit,覺得它學習成本高,操作不夠人性化,帶來了設計成本的增加、設計工期的延長。

所以,我認為建築繪圖的未來屬於BIM,但不屬於Revit,而屬於現在還沒問世的更人性化的BIM軟體。


也是嗶了狗,我說在我項目上的實際工作中只用到bim中的翻模這一部分,所以bim不能取代CAD。評論裡面這兩人是不是特么看一半就專門嘲諷別人顯得自己懂得比較多的那一種

~~~~~~~~~~~~~~~~

應該不能。

先說下自己吧,畢業前在某施工單位自己的設計院中的bim組待過半年(後來因為坐辦公室實在太無聊而辭職轉投項目部。。)

在項目上幹了一段時間,由施工員轉技術員後,閑來無事偶爾倒弄下bim相關。

首先,每次在接到一套新圖紙後,我都會抽空用revit進行圖紙翻模,由於精細化建模工作量太大,所以我只是對大構建尺寸進行了比較精細的要求,作用也基本上是方便以後統計用數據。然後。。沒了

以前學過的navis工期統計,材料計劃統計,施工動畫或者是其他軟體fuzor漫遊什麼的,好像都沒碰過了。

再說能不能取代cad,我現在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開cad,看圖,畫圖,看圖,畫圖,根據圖紙做統計,根據圖紙寫方案,至於題主所說的取代cad,我目前看不到任何這種跡象


不會被取代,因為二者的發力重點不同。

我的認識:CAD和BIM根本就是兩個東西。二者的聯繫就是CAD是BIM的圖形數據來源,但是BIM重點要做的事情是後續的信息化管理。

CAD是設計的工具,核心是設計思想,二三維圖形是思想的表達;BIM是建築信息化的方式,核心是工程面向對象化,二三維圖形是信息的載體。

在工程建設行業,未來二者會融合,CAD的正向成果和逆向成果會完美地進入BIM進行應用。


1,從設計製圖等的生產力工具代際切換來看,BIM是CAD的下一代,就像CAD是繪圖板的下一代一樣,所以必然替代。

2,但是從設計的自動化來看,作為計算機輔助設計概念的CAD永不過時,BIM是CAD的一部分。直到進入完全人工智慧設計,即計算機不再是輔助人類做設計,而是代替人類。

3,從建築全生命期信息協作方式來看,CAD只是設計製圖(也有叫做CADD的,design和draft兩個D)這一方面的工作,還有施工管理信息化、運維信息化,及所有這些信息化的整合,這才是BIM。所以這個角度來看,BIM包括CAD。


不光是CAD,現在的效果圖渲染公司,會被BIM打的體無完膚,BIM可以做到直接在模型上渲染效果,將來效果圖公司會倒閉一大片。

我現在和效果圖公司談價格和工期,第一句話就是,我們這個項目在搞BIM模型,基本價格就談下來了,他們自己也知道,一旦一個項目BIM模型建立起來,他們根本沒活干。


1.CAD(此處指非計算機輔助設計,而指製圖)軟體不會被取代,未來使用的比重會下降,使用的目的會變化;

2.BIM軟體是一個統稱,只是工程建設的一個工具,沒有誰取代誰;

3.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過去有很多,現在有很多,將來也有很多,BIM軟體只是其中包含的一部分。

4.BIM的角色是輔助,專業技能和經驗才是主角。


1、BIM和CAD的概念差異

首先,在BIM和CAD的概念上,兩個是明確不同的。現在,對BIM概念的解釋,主要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BIM是指帶有屬性和信息等的工程模型;而廣義BIM是強調以帶有信息的模型為載體或媒介,實現從工程設計、建設到運維管理的全壽命周期的管理。CAD的概念相對比較單一,即利用計算機軟體技術實現工程輔助設計。

顯然,從概念上BIM和CAD是不同的。站在BIM廣義的概念角度,其涉獵的範圍要覆蓋到工程的全壽命周期;而在設計這個具體階段內,CAD技術應該只是BIM的一項技術組成部分。而站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角度,其適用的工程階段是唯一的,即設計階段。但在設計階段內,BIM技術仍然是屬於利用計算機軟體技術進行工程設計的一種方式,只是更強調三維模型的應用而已。也就是說,在設計階段,BIM應該屬CAD的一種技術形式。

因此,如果要對比BIM和CAD的差異,要討論BIM是否會取代CAD,要釐清它們之間的關係,還必須要把討論的範圍界定在某一確定工程階段,還必須回到討論其對應的軟體核心技術的層面上,否則,對比似乎就是毫無意義的了。

2、CAD並不是autocad軟體

一提到CAD,很多人就默認以為是A公司的autocad軟體。首先,CAD的概念是輔助設計,不是特指某一個軟體。儘管在20年前,勘察設計企業甩掉圖板時,大家所說的CAD主要只是autocad軟體,因為那時期在剛甩掉圖板之後,設計人員主要就是使用autocad+滑鼠,一筆一划地繪圖的。而今天,再討論CAD時,CAD是指的那些讓工程設計人員可以在計算機上完成工程設計任務的軟體工具或者軟體解決方案。例如,在建築行業領域國外軟體有Revit、匈牙利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軟體,國產軟體有天正、PKPM、斯維爾等;在道路工程領域,國外軟體有Civil 3D、Powercivil等,國產軟體有緯地軟體和鴻業軟體等。就連用於橋樑等結構計算分析的軟體,也應該屬於CAD的範疇。

今天,大家對比CAD技術發展時,不應再停留在20年前 CAD剛剛起步時的、兩維環境、錄入數據、完成計算或繪圖的層面,不能以20年前的情況和今天BIM願景進行對比。今天,道路交通設計領域CAD技術,早已經發展到了可以綜合利用多種來源的測繪與地質等基礎數據,在數字地面模型基礎上實現全三維、協同設計的階段了。工程師可以在電子地形圖、衛星影像、航空甚至無人機影像的基礎上,直接進行道路選線、平縱橫與道路模型互動優化設計,實現橋涵、支擋構造物、交通與安全設施等全三維、協同設計。當然,還可以完全自動化、批量化統計工程量,輸出各類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規範要求的設計圖紙等。

3、國外BIM解決方案的核心仍是CAD

有人認為,今天國外BIM軟體公司推廣的BIM解決方案不是CAD,而是BIM軟體。錯了!目前所有國內外外軟體公司針對勘察設計企業的BIM解決方案軟體包中,主要軟體均是在市場上推出十多年、甚至更久的軟體產品。在這些軟體的核心部分仍然是CAD,例如:Revit、Civil 3D,或者Inroads,或者在其基礎上更新的版本如PowerCivil等。

當把各家解決方案中與模型編輯、處理、渲染等部分剝離開來時,自然會發現:能夠剩下的核心仍然是既有的CAD軟體!

4、對勘察設計階段而言,BIM等同於CAD

不論大家對BIM概念、理念的解讀到什麼層面,不論大家理想中BIM應該覆蓋到哪個階段,但是,對工程勘察設計階段而言,其核心任務和目標是不會改變的,無非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一個以不同的技術手段創建工程方案、並且對工程方案進行多方面論證、優化的過程。當然,也包括以電子圖檔和模型等新的技術方式提交設計成果。

5、小結

綜合以上分析與對比,無論BIM在概念上、理論上與CAD有多少差異和變化,對於工程勘察設計階段、對於勘察設計企業而言,其核心任務和目標無外乎均是三維設計、模擬分析和成果提交等三大方面。因此,以上林林總總的實際情況說明,BIM的核心必然是CAD技術;也可以說,在勘察設計階段,BIM就等同於CAD。

所以,結論就是對於勘察設計階段而言,BIM的核心必然還是CAD,或者說BIM是等同於CAD的,因此,也就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了!


既然不是寫論文,我就不嚴謹的先寫個結論,會取代,但這個過程還要若干年。

先說為什麼還要若干年。儘管目前主流的BIM平台軟體,已經足夠支持建築設計、結構設計、機電設計等前期設計作業,但無奈目前國家仍強制規定需要CAD圖紙作為合同文件。因此,不論哪個BIM平台軟體都會碰到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我**居然還要做二維出圖的功能。而且,大多數的BIM平台軟體目前都做的不好,所以,若干年內是談不上取代的。

再講講為什麼會取代。CAD作為一種作圖軟體,它的本質是把曾經的畫圖板搬移到電子屏幕上。你原先在紙上畫一條線或者一根矩形柱,你在CAD中也只是畫一條線或者一根矩形柱。我們把這些線或者矩形柱叫做圖元,它們只具有圖形信息。至於在BIM平台軟體上,你畫的一條線或者一根矩形柱,我們則將它稱之為構件(Element)。它不但具有可視化的圖形參數,還具有許多非可視化的參數(Parameter),EX.關聯樓層、分類標識、成本、抗壓強度、透光率,這些信息封裝組成了建築信息的最小模塊——構件。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為參數添加規則(Rule)來使得建築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比如圖形參數和非可視化參數的關聯,又比如我把一根梁關聯到樓層FL1,它就永遠不會被拖動到樓層FL5上去,還比如我把結構設計的規範(Rule)添加到軟體中去,因為我所有的柱、梁、板、牆都含有諸如長、寬、高、混凝土抗壓強度、鋼筋屈服強度等一系列參數,那麼軟體本身就可以分析這個結構是否存在危險。所以,BIM作為一種技術和CAD相比較,它智慧的多,使構件具有一定的行為,而CAD只是一堆圖元的簡單堆砌。

誰不想自己的工作簡單一些,機器多做一些,所以BIM一定會取代CAD。


實名反對 @枝垂螢 答案

當年CAD剛出現,也有很多冥頑不化,看不清行業發現方向,不肯接受新東西的人覺得電腦怎麼可以畫圖,電腦畫圖怎麼可能取代手畫。

現在BIM的出現也是一樣。建築信息化才是行業發展方向。

就憑節省成本這一點,就有無數甲方推動BIM發展。

附上一個鏈接

https://zm6.sm-tc.cn/?src=http%3A%2F%2Fwww.bim188.com%2Finfo%2Fd419.htmluid=4f6ba7bd30493018cc111999f2c25b0fhid=174248c2ec44f6addcc8d63af21a06f9pos=1cid=9time=1480739756316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104000008402bu=structure_web_infoquery=%E5%8D%81%E4%B8%89%E4%BA%94++%E8%A7%84%E5%88%92+++bimmode=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ei

上海發布BIM「十三五」發展規劃!

中國BIM網 2016年11月08日

簡要:日前,上海市住建委發布了《上海市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推廣「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日前,上海市住建委發布了《上海市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推廣「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上海市住建設委為做好BIM技術在「十三五」期間的推廣應用規劃,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間本市BIM技術應用狀況的基礎上制定了《上海市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推廣「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本規劃明確了BIM技術推廣應用的指導思想、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作為「十三五」時期本市實施BIM技術應用和創新驅動發展的依據。

以下為《綱要》全文:

上海市建築信息模型技應用推廣「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為建設創新驅動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大提出了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體制 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5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於推進建築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層面要求各地加快創新轉型發展。2014年,本市提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20年,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翻一番,佔全市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70%;到2020年,上海信息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能級要達到歐美主流城市的水平。

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中,信息化與建築業的融合發展已成為建築業發展的方向,將對建築業發展帶來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建築業是傳統產業,推動建築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信息化發展,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業態和創新服務模式,是建築行業謀求改革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建築信息模(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以下簡稱「BIM」)技術是設計與施工的三維虛擬化數字技術,BIM技術能夠應用於工程規劃、勘察、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營維護等各階段,實現建築全生命期各參與方和環節的關鍵數據共享及協同,是實現建築業轉型升級、促進綠色建築發展、提高建築業信息化水平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性技術;BIM技術可實現對工程環境、能耗、經濟、質量、安全等性能方面的分析、檢查和模擬,為項目全過程方案優化、科學決策、虛擬建造和協同提供技術支撐,為建設工程提質增效、節能環保創造條件,實現建築業可持續發展。BIM的深入應用和發展,將有利於整合設計、生產、施工、運維等整個產業鏈,有利於建築業生產組織模式創新,有利於市場資源合理配置,有利於推動行業創新變革。

為做好BIM技術在「十三五」期間的推廣應用規劃,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間本市BIM技術應用狀況的基礎上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明確了BIM技術推廣應用的指導思想、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作為「十三五」時期本市實施BIM技術應用和創新驅動發展的依據。

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其他答案被刪除得只剩下支持不能的,支持BIM的全被刪了(●—●)


"但我知道這世上原本有很多的牆,以前,沒人敢信它們會倒掉;而倒掉之後,沒人敢相信它竟能屹立如此之久。"

--Fview《大,有可為》視頻文案


回答是寫在這裡么?每次都分不清楚。

我認為必須會取代,而且BIMER這個職位只會在施工單位出現,作為一直同時使用CAD和REVIT做設計的人來說,REVIT解決了很多實際應用的問題,而且本人REVIT的畫圖速度比CAD快,為什麼?

1.CAD裡面只看到平面,而REVIT你可以馬上看到你的空間關係,這節省了翻圖的時間。

例子:桁架內管線

2.CAD裡面無力處理剖面和大樣的信息,這節省了畫圖的時間。

例子:衛生間

3.CAD裡面無法進行實時協同,這節省了大量的改圖時間。

例子:這還需要例子?

4.CAD裡面無法實時生產效果圖,這節省了大量的後期製作時間。

例子:各種PPT彙報

5.REVIT模型通用風模擬,日照分析,CAD沒辦法

ANYWAY,默默插個圖,剛給業主做的解釋標高的示意圖


這裡其他的回答基本全是錯的。

這裡回答的大多連概念都不清楚,只是會用軟體罷了。用民工的思維來解析業界的成本邊界,完全不著調。

題主的問題明顯也是沒有概念,明擺著就是問revit能不能取代autocad。下面牛逼哄哄的回答說得就是revit取代autocad的事。

CAD雖然在我們國內是autocad的縮寫,但是真正意義是電腦輔助設計。也就是用電腦軟體來幫助我們把腦子裡的設計意圖二維或者三維,甚至是四維具象出來,方便與其他人交流。這是一個概念性的匯總。

而BIM字面上的意思是建築信息模型,只不過這個信息模型可以拿來做很多工作,包括出二維圖紙。

明白了上面的概念,回頭看BIM能不能取代CAD是不是很可笑?這就是不了解兩者關係的想法。CAD概念遠大於BIM。

所謂BIM是新時代產物,都是一幫賣軟體,賣培訓,賣考試,軟體使用者在不要臉的吹噓。說實在在十幾年前,Autocad平台上就有不少插件已經具備了BIM上所謂的信息模型功能。只不過沒有現在為了突出其特點,生硬的想與CAD撇開關係,並把CAD踩得一無是處。

BIM的思維很難理解嗎?很高級嗎?單憑一套軟體就能將一大幫經驗豐富的業界前輩幹掉?先不說別的,它的界面都還是停留在二維建模上,到處流淌著AutoCAD和MAX的血液。一幫連施工圖的畫不完整的實習生,永遠也別想著能靠一兩個軟體就能走上人生巔峰,說句不好聽的,把BIM玩的再溜,都逃不了【不就是個建模的】的標籤。沒半點施工圖經驗,建出來的所謂信息模型,頂天了就拿來渲渲外立面罷了。

別沉迷於工具的使用,內容才是核心競爭力,至於你用什麼做出來,有絕對關係嗎?

給個結論,BIM工作模式永遠也取代不了CAD模式,但是它會在慢慢侵佔一些本來用CAD模式運行的比例,直到取得一個新的平衡點。

簡單點說,電腦繪圖能取代手繪了嗎?說會的那些請反思一下你水平是不是還不夠。

有時間再補充,方便即將就業的大學生了解透徹一點。


我也湊個熱鬧吧,本人是水利行業設計院一名普通職工,我感覺bim取代二維製圖是大勢所趨。

從我剛畢業那年(2012),剛進入單位就接觸到了bently的三維製圖,當時單位組織培訓,我因為是新員工,沒什麼活,就派我去了,封閉培訓了一個月,天天沒日沒夜,沒周六,就干一件事兒,翻模。我記得自己大大小小翻了8、9個水閘的模型,還組團翻了一個首部樞紐的模型,一個月下來,算是對基本操作有了一個大概得了解,當時就是覺得炫,三維製圖效果好,能唬人,感覺真沒什麼大用,永遠取代不了cad精確製圖。

隨著時間一年年的過去,從我的工作內容上講,由原來的80%的工作需要由cad來做,慢慢的有了變化,領導開始越來越多的讓我用三維計算工程量,穩定計算,結構計算,而且這兩年各種計算軟體也由原來的二維慢慢的轉向三維,大家都樂意去爭取機會用三維進行設計。

那些說施工圖紙還是二維的朋友們,我只想說,你們說的是二維輸出,這裡在討論設計,二維輸出估計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因為在施工現場,肯定是拿著圖紙說話更方便,雖然給施工單位的還是那麼一張二維的圖紙,但是裡面的技術含量可能已經慢慢在變了,之前我們畫出一張平面圖可能需要一星期,現在給我們一星期,我們能吧平面,立面,剖面,結構,鋼筋,全給你出了

我們現在對新來的學生,第一件事就是先學三維製圖。我現在越來越感謝當初讓我去封閉學習的領導了,這種機會真的不是好得來的,在一個小集體中一步領先非常重要,好好學三維吧,這是我們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最後上幾個圖,手機拍的,圖簽就不拍了,免得暴露工作單位


推薦閱讀:

工程造價怎麼能混好建築行業?
有沒有什麼出差神器?
在校生學習BIM有哪些方法分享?

TAG:建築行業 | BIM | 建築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