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的英雄不叫英雌呢?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管女英雄叫「英雌」的歷史時期啦。

最早應該是1903年《湖北學生界》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世世儒者,讚頌歷史人物,曰「大丈夫」而不曰「大女子」,曰「英雄」而不曰「英雌」,鼠目寸光,成敗論人,實我歷史之污點也。此誼斯篇特其概說,不知我二萬萬之同胞,亦有聞吾言而興者否?】

——楚北英雌《支那女權憤言》

此後也有一些呼應,比如:

【夫豎盡古今,橫盡中外,能為磊落軒天地之大事業者,曰「英雄」。英雄當無不屬於男子。雖然,豈其然哉!豈其然哉!吾乃拜手稽首,而贈一徽號於徐女士,曰「英雌」。吾更欲求全國熱心國事之女同胞之志節、之行誼,而作《英雌記》。】

——《雜誌·英雌記》,《新世界小說社報》,1906年

【教育方針近若何?我言不畏人譏訶。良妻賢母真齷齪,英雌女傑勤揣摩。

他年亞陸風雲起,蘭因絮果從頭理。素手摶成民族魂,紅顏奪盡男兒氣。】

——柳亞子《題留溪欽明女校寫真,為天梅作》,1908年,載《磨劍室詩初集》

查「全國報刊索引」網站,1949年以前全國報刊上題名「英雌」的文章即有139篇之多:

而「英雌」這個辭彙,至今仍未從我們生活中消失。比如在豆瓣搜一下,就會看到這些東西:

再比如在知網搜一下,會看到這樣一張圖:

據此,建國後報刊上以「英雌」為篇名的文章至少有26篇(數量比晚清民國時劇減,應是女權的要求迫切度降低之故),其中學術研究性的論文最晚是2015年發表,藝術性的命名最晚是2013年發表,生活性的使用最晚則是2011年發表。

最後來個自身經歷,前幾天我去看北京京劇院的《審頭刺湯》,結尾陸炳哭雪艷的時候,有句唱詞就把她稱為「英雌」——具體想不起來了。

因為有過女英雄稱「英雌」的情況,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我下面就按「為什麼把女的英雄稱為『英雌』的用法不流行」來回答了。

——因為「英雄」的「雄」字不作「雄性」解。

英雄二字連用比較靠譜的記載出自漢代,比如:

【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擊秦項。】

——《漢書·刑法志》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卷中《英雄第八》則對「英雄」一詞作了釋義: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者取名於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

在古代背景下女性於社會舞台上的活躍度遠不及男性,更別說為相為將了。因此古人口中的「英雄」大多都是指男性,偶爾指女性時也不忘加個「巾幗」當定語。

而在現代男女(相對)平等的背景下,「聰明秀出」、「膽力過人」不再是男性的專利,因此「英雄」之詞本身即可指代女性,不必使用生造的「英雌」一詞——這大概就是將女英雄稱為「英雌」的用法不流行的原因。

那麼,晚清民國時期的那些創造「英雌」之詞的女權先鋒是搞不懂【「英雄」之「雄」語義不指「雄性」】這個基本事實的文盲嗎?

其實並不是。

——「英雄」的「雄」真的不作「雄性」解嗎?

我們來稍微探究下「英」、「雄」兩個字的字源。

「英」字的古體長這樣:

可以看出「英」與「草」有關。《說文解字》對「英」的解釋是「草榮而不實者」,換言之,就是「花」。

由「花」的本義(草之秀者),引申出「才智過人」(人之秀者)的義項,不難看出,「英」的字義發展並沒有性別色彩。

而「雄」字不一樣,它的古體長這樣:

可以看出「雄」與「鳥」有關。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稱「雄」,《說文解字》對這點講的很清楚,「雄,鳥父也」——雄,本義是「公鳥」。

由「公鳥」的本義,引申出「領頭的鳥獸」的義項,再引申出「膽識過人」(人中領頭者)的義項:「雄」的字義發展,是帶著強烈的性別色彩的。

儘管「英雄」這個詞的性別色彩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已經模糊了,但對晚清時期女權剛剛覺醒的先輩們來說,她們必定能夠強烈地意識到其中蘊含的男權統治意味,以至迫切需要用另一個詞來取代它——或者說,補充它。

正如下面這篇文章所說的那樣:

【草之精秀者為英,鳥之將群者為雄。張良是英,韓信是雄。(答主註:這兩位是劉劭《人物誌》中舉的「英」、「雄」例子。)是男子而稱英雄,女子不得稱英雄也明矣,於是發生一英雌之名。英雌,與英雄對待之謂也。

雄雌雖不同,其為英也則一。男子必如留侯、淮陰,然後稱英雄。女子必如何,然後稱英雌?試與我姊妹一評論英雌。

作女兒身,雌也。才德具備,英也。女兒而無才德,非英雌也。

稟質不與雄同,雌也。事業獨與男同,英也。稟質異而事業亦異,非英雌也。

調脂弄粉,非英雌也。志大量宏,英雌也。裊裊婷婷,非英雌也。轟轟烈烈,英雌也。

工媚男子,非英雌也。比肩男子,英雌也。

懷妒挾嫌,非英雌也。大公無私,英雌也。

專事虛文,非英雌也。力求實任,英雌也。

厚於責人,非英雌也。嚴於責己,英雌也。

惡人有能力,非英雌也。自己求能力,英雌也。

互相攻擊,非英雌也。交相勸勉,英雌也。

無諸己而偏求諸人,非英雌也。有諸己而後求諸人,英雌也。

鬼鬼祟祟,非英雌也。明明白白,英雌也。

要說不敢說,非英雌也。自作自當,英雌也。

女子而至於非英雌,是一無意識之雌耳。若男子而不雄,其雄亦不過無意識之雌,等吾女子也,故不論英雄。有願以英雌自居者,其勖諸!】

——非非雌《英雄與英雌》,《女子國學報》,1912年

百餘年前的文字,局限性當然是有的(比如化妝不是也不該成為女權的對立面,除非只為男人化),但更不可否認的,是其中蘊含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一個被壓抑了幾千年的群體剋制不住的向上的願望。

我們今天已經不用生造辭彙來給作為弱勢群體的自己發聲了(也肯定沒有推廣「英雌」這種辭彙的必要),但我們要知道,今天男女(相對)平等的地位從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我們要尊重先輩們的努力,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我們決不能開歷史的倒車。

因此不嫌繁冗,將《英雄與英雌》一篇全文引錄於上。

望與看到這個答案的姑娘們共勉。


跑個題,英語有「history」這個詞,有些女性便創造出了「herstory」。但她們不知道,history不是his+story,而是借自拉丁語「historia」,並且「story」這個詞實際上是由history演變過來的,而不是相反。


英雄的「雄」,意思傑出的,有力的。而和性別沒有關係。

若論性別,只有男人女人,沒有雄人雌人。只有鳥獸才分雄雌。


這樣問題就來了。

女人中厲害的叫英雌,男人中厲害的叫英雄。

那麼連男帶女里最最厲害的叫什麼?

還是得有一個中性的詞,同時又要有很強的指代性。

叫 "那英"怎麼樣?


Heroine

也不是生造出來的,來源於希臘語hērōinē,hērōs 的陰性格。第一次出現於1609年。


叫英雌就和heroine,zen giga之類的特攝片扯上關係啦。


女的是不叫英雄,叫巾幗。


女屌絲→屄絲


為什麼好男人不叫仔男人呢?


當年帝吧似乎有到底是喊女屌絲還是逼絲一戰,似乎大家對女屌絲情有獨鍾。


先問是不是。

在90年代中期後期,中國的紙面媒體是有用「英雌」這個詞來形容女性的,多用於比較感性的標題和場合。

後來就很少見到這麼用了。屬於已被摒棄的辭彙。


英特納雄奈爾為什麼不叫英特納雌耐爾?這不女權啊。


跟三紅開個玩笑。

所謂「一決雌雄」。人也有雄雌的^_^


有一部電影叫做《太空英雌芭芭麗娜》


性別歧視,女性存在感低。可以男的叫英雄,女的叫英雌,統稱英傑。


古人定義英雄:

聰明秀出謂之英,

膽力過人謂之雄。

這裡的雄跟性別沒有關係的


非黑,SHE 有首歌叫《Shero》,感覺不太妥。


時至今日,女權依然如此流於形式。藥丸藥丸

男權時代是客觀存在的,但終將成為歷史。目前很多辭彙都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含義,追究起來不但不知所云,還毫無意義。

重點是相應的權利,不是這些毫無意義的東西。

矯情。


怎麼沒有啊?《特警英雌》《赤裸英雌》都是經典大作


你不覺得這麼一改,會給某些人(主要是一些女性)一種「女英雄不配叫英雄,只配叫英雌」的感覺嗎?


推薦閱讀:

都抗戰勝利那麼多年了,許多人提到日本人都恨得咬牙切齒,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情節放不下?
如果你召喚遊戲王怪獸參加聖杯戰爭,你會選擇誰?如何設計能力?
為什麼是中國發明了馬鐙,而不是精於騎射的牧族、西亞牧民或歐洲?
如何搞清楚自己是哪一民族的後代?
目前國內哪些地名是無法追溯到古代的?

TAG:歷史 | 社會現象 | 名詞 | 英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