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應該怎樣正確契合?

最近學生好像都很喜歡西方思想,但總是被學校死板的做法「打」了回去,究竟中方人應該學習西方教育還是保守傳統?

真的

真的

要爆照了

求關


學生好像都喜歡西方思想?

學生喜歡的總是和學校家長希望的不一樣?

怎樣能讓學生接受西方好的東西,保留傳統好的東西?

怎樣教學生鑒別糟粕?把西方的蒼蠅蚊子和傳統的封建殘渣摒棄掉?

然後融匯貫通成一個統一的、正確的、實用的、具有哲學深度的三觀,完成這個五四以來沒人完成的任務。

——我想,題主想問的是這些問題。

首先我要問大家幾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青少年喜歡的歌總是很難聽?

為什麼青少年喜歡的偶像都又蠢又丑?

為什麼青少年喜歡買丑得毫無目的、毫無追求的丑衣服?

為了節約大家的時間,我先說結論,然後舉例分析。

這個結論就是:他們就喜歡你看不慣他們,又不得不把社會主義建設交到他們手裡的樣子。

青少年想要的是什麼?

為了避免這變成一個「殺馬特是亞文化還是腦殘」的討論,我主要舉外國的例子。

中國改開的時間太短,還沒形成被社會廣泛尊重的亞文化。當然,後面我們會看到,那些亞文化之所以受到尊重,並不是它們變得高深了,只是喜歡那些亞文化的人長大了,變成受社會尊重的人群。而以前打壓那些亞文化的人退休進了養老院,失去話語權了。

現在我們看來,貓王的歌曲調深沉、情緒悶騷、鄉村金屬,是情深不壽和美國鄉土主義的最佳結合。而且根本稱不上是「搖滾」,他反叛什麼了?

然而在50年代貓王剛出道的時候,是被看做異端的。因為他唱的是黑人歌曲,「毫無格調」,而且他唱歌的時候喜歡擺「性感」的招式,比如現在已經很常見的這個扭胯姿勢。

這不是一個靜止姿勢,是跟著節奏,左-右-左-右,用腹股溝抽筋的力度去扭。

50年代,連天主教會都出來說,要注意Elvis這傢伙的不良影響。然而那時候他唱歌只是抖和扭而已。

(不許抖!要規規矩矩站成一排唱,分四個聲部,一二三起~~)

當然,貓王之所以受到50年代的青少年追捧,還因為他富有雄性荷爾蒙氣息的個人形象。

當時社會中堅力量是二戰退伍軍人,就是《廣告狂人》主人公那一群人。他們對自己保衛住的自由世界非常驕傲,正享人人各安本分的太平盛世。結果,一個沒上過戰場的毛頭小子,打扮地油頭粉面,光靠唱歌和自戀就把他們女兒拐走了。還有王法嗎?

貓王極端的男性氣息,對當時社會潛意識裡的大家長心態是一種挑戰,所以少男少女才喜歡他。

貓王的年輕粉絲進入社會以後,他們年輕時喜歡的搖滾樂就成為大眾媒體的新常態。到了60年代,流行歌手不抖都不會唱歌了。然後這一招就過時了。

青少年突然拋棄了貓王這種「大男人」,轉而喜歡嘻嘻哈哈勾搭妹子的調調,包括現在看來人畜無害、歌曲經典、愛與和平、歡快健康的披頭士樂隊。

我們說的是,在變成反戰鬥士以前的,四個死不正經的逗逼青年。

披頭士的歌迷是戰後出生的第一代青少年,相當於中國的80後。他們從根本上反叛上一代的生活方式。

比如一首有名的歌《I want to hold your hands》(我想握你的手),在60年代引起道德爭議。這歌詞看上去沒什麼,但裡面傳達出更石破天驚的暗示。

如果說貓王的潛台詞是:「我一所有,我只能愛你一輩子,跟我走。」

那麼披頭士的潛台詞就是:「寶貝,我想和你拉手,我的車給你開,我愛你,愛完你,我送你回家。」

責任是什麼?

那一代父母要爆炸了。所以少男少女們更喜歡披頭士。

附送1956年的道德教育漫畫《搖滾裡面沒有浪漫》。

故事大意是,一個金髮女孩雪莉和一群聽搖滾樂的朋友一起玩,並且交了個男朋友(棕西裝的)。她的父母非常悲傷。雪莉逐漸認識到,搖滾樂只是青少年想向成人世界彰顯自己的重要性,這個行為又虛偽又中二。

在一次生日派對里,雪莉遇到一個梳著大背頭、穿著一本正經、喜愛古典音樂的男子(黑西裝的)。她突然覺得搖滾樂很難聽,深深愛上了大背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這種毫無邏輯的教育思路很眼熟吧。

60年代的青少年進入社會後,純情搖滾也不火了。當然,因為披頭士1969年巔峰解散,他們並沒有經歷下坡期。

70年代的風氣是嬉皮士,和硬搖滾(龐克、金屬等)。可以說是反社會的兩種形態。

嬉皮士要自由、抽葉子、反資本、非暴力、崇尚自然,是後來白左的幼蟲狀態。實現國產化以後是小清新。

硬搖滾要自由、抽白粉、反資本、要暴力、衝擊性強,是後來所有地下偏鋒音樂的幼蟲狀態。國產化以後是……北漂?殺馬特?

這股風氣對前面所有文化又是一個反叛,因為它主張反社會秩序,甚至有反政府和顛覆整個西方文化的野心。

想過嗎,當年那些逃學去看貓王的少女,那些半夜捂著被子偷聽搖滾廣播的少女,那些愛上搞搖滾臭流氓的少女,是後面這些小清新和小阿飛們的媽。

而那些陪著她們逃學的少年,那些幫她們買唱片的少年,那些被當做臭流氓滿街追打的少年,正是後來嘲笑嬉皮精神、打壓先鋒搖滾的死板中年人。

每一代青少年都要反對上一代青少年,更要反對他們自己的父母。所以70年代的社會風氣,是反叛二戰後的現世安穩,反叛經濟騰飛促成的一代中產階級。反對他們的價值、他們的意義、他們的存在。歲月靜好,靜你給鬼啊!(這裡可以進音樂)? 磅磅磅磅-磅磅磅-靜-靜-靜---靜你個鬼啊~~~?

時代越接近現在,流行文化看上去越中二。因為你也在慢慢變老。

40年後看來,當年的嬉皮運動固然是 蚍蜉撼大樹。而且這些嬉皮士進入社會以後,也都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並用中產階級的方式養育了西方的80後。

80年代,追著披頭士的一代生下的孩子成為青少年,這是一道送分題,他們還能怎麼反叛呢?

嘻哈……哥特……電音……

嘻哈的流行,是中產階級少年徹底背叛自己出身的表現。它最大的衝擊力在於粗俗、貧瘠、膚淺、暴露動物性。當然,什麼曲風裡都有精巧深刻的作品,我們說的是大體上。

電音,是在根子上顛覆音樂秩序,它掀翻了流行音樂的旋律性、欣賞性、演奏性,而單純強調跳舞的功能和節奏感。

哥特……我也不太懂,我老了……

90年代,這是一道送命題,嬉皮士和硬搖滾一代養出的孩子,會怎樣反叛他們的父母?

前搖滾時代的偶像團體風格竟然又火了!搞什麼啊?

90年代青少年的父母、叔嬸、祖父母、評論家都瘋了:你都聽些什麼垃圾啊!這叫音樂嗎?這群人有會作曲的嗎?為什麼都這麼歡樂啊?年輕人不要革命嗎,革命你懂不懂?

青少年: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的樣子。

2000年以後,這是一道很累的題,還能怎麼反叛?

現在這一代青少年的父母,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人。

因為還沒有文化專家總結出來寫成書,所以我根據自己的觀察說一下。現在西方青少年的反叛文化是:唱歌的,有胸有屁股就行了,走開我要打遊戲。

父母又瘋了:你在說什麼?音樂是一個嚴肅的東西,是個性的體現,是情感的歸依。你聽過麥克傑克遜嗎?看過麥當娜演唱會嗎?過來我給你講講先哲們「make love not war」的故事……

青少年:走開,我要打遊戲。

為什麼青少年總要反抗他們的父母?

在野生動物紀錄片中,經常會追蹤一些小動物的成長過程。一頭母熊帶著兩頭小熊,一匹母狼帶著三匹小狼,度過艱辛有愛的一兩年,然後突然有一天,小熊和小狼待不下去了,他們起身離巢,再也沒有回來。

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淚流滿面。為什麼要走啊?媽媽養你們很不容易啊,一家人待在一起不行嗎?

當然,現在我明白,這些動物在成熟以後必須離開家,這是它們這個物種存在的基本法則。

它們要和大自然競爭,取得父母沒有取得的地盤,學會父母沒有掌握的技能,在父母沒去過的地方遇到另一半,才能結合傳下最好的基因。

對人類來說,這種追求進步的本能,就是在適當的年齡,讓反抗現狀的荷爾蒙爆發。在人類身上的表現形式是,青少年會厭惡現世、批判祖輩、上下求索、謀求離巢,為了反抗而反抗,為了創新而創新。

其結果是,我們的兒童的會在成年以前,經歷痛苦的自我批判和反思,吸收學習其他文化,然後意識到自己的極端,再批判其他文化。這每一個轉折都是對自我的否定,是否定自己的知識、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思考過程。

這是一個痛苦的蛻變。然而,只有經過這一痛苦,才能在五年十年以後沉澱下來,用比較務實但與童年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進入社會。

我不是問你的感受。我是問,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誰都不想被時代碾壓,誰都不想成明日黃花。然而,如果成年人的處理方式,是「自古以來」、「不然你祖宗怎麼活的」、「因為我是你爹」,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那麼新一代反叛的還真對啊。

與其說青少年喜歡西方思想,或者說喜歡日本文化,或者喜歡什麼那美剋星文化。不如說,他們只是認識到現狀有問題,並且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每一個青少年的腦子裡,都應該經歷一場小型五四運動。沒有批判過自己文化的少年很讓人省心,但是我無法尊重他們,他們太容易接納一切了。

看起來,每一個青少年都是讀書太少想的太多。只不過其中有些會保持這個狀態,而另一些,為了平復自己的反叛荷爾蒙,會去多讀些書。

青少年如何對抗長輩的壓力?

首先,完成生存遊戲,玩轉成年人設計的遊戲規則。就是上學和考試。

現在活著的大人里,有全面西方派,也有全面傳統派。他們全都是辣雞,都是少年時想太多又沒讀書的人。

如果有人告訴你,先全面繼承、再自己思考,他們只不過想把你拉到他們熟悉的領域,再用豐富的經驗擊垮你。

你只需要學知識,在文化領域,你根本不用玩大人準備好的那盤棋。要作出花來,用他們絕對想不到的方式反叛他們,上面有很多出人意料地流行文化發展,可以作為參考。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啟超

現代漢語(誤):現在眼前一切的錯誤,都是現在活著的成年人的錯。但是不用擔心,他們活不過你們。要記住自己現在的心情,在變成成年人以後,仍然懷著一顆少年的心。只有這樣,中國才不再是過去之國,而是未來之國。不是腐爛殭屍之國,而是青春少年之國。請把他們熬死,然後負起責任。我梁啟超在1900年的現在,託付100年後的你們。

成年人如何精神控制青少年?

青少年的知識面雜而不精,無論他們把你拖到什麼領域,只要用豐富的經驗擊垮他們,一擊再擊,抽打再抽打,他們最終會被馴服,成為你的馬仔。

來幾個例子。

青少年:我不懂馬克思主義,我信仰自由主義。

成年人:你說的是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還是自由意志主義?肯定不是社會自由主義吧?

青少年:走開,我要玩遊戲。

成年人:我剛通關DOOM……對,我知道你買不起,不然我說它幹嘛……求我啊……

青少年:你讀過盧梭嗎?

成年人:除了腦洞大又圓的《愛彌兒》。

青少年:我給你說個最新的蛤蛤笑話。

成年人:最好是真好笑,我對基本法的要求很嚴格。

青少年:我學會翻牆了。

成年人:找到有村千佳的資源了嗎?……求我啊……

如果青少年說的你實在不懂,讓他教你,也可以成為朋友。

服輸是成年人應該具有的素質。

外表自信,實則彷徨。憤世嫉俗,純真易騙。不屑一顧,一腔熱血。多愁善感,心懷希望。不肯承認你,希望被你承認。什麼都看不起,又一直尋找偶像。這就是青少年。


學好中文學好歷史學好方言,此自身之本


小朋友這個問題很不嚴謹啊。

」西方思想「是指西方哲學家的思想、還是泡酒吧、早戀的現代年輕人思想?此處不明確。

「好像都很」是什麼意思?說你和你的小夥伴還是普遍如此?

「死板的做法」怎麼樣的做法是死板?

"學習西方教育「和」保守傳統「是絕對對立的兩方面嗎?

弄清楚這些問題,你就知道如何取捨中西方文化了,也能據理力爭向老師爭取」思想自由」了。


同學別急,慢慢說,我們會幫助你,你是安全的,到底發生了什麼?


看到這個問題,題主八九不離十是個活在體制教育下的學生,年齡應該沒有我大吧。答主01年,今年初三,小學在蕪湖和上海度過,初中在上海某半私立學校,高中為國際課程,提前錄取,目前在英國做交換生,還有一周就回國,基本上是真正的小白鼠,以親身經歷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所謂中式教育,對我來說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在蕪湖念書的時候,一個班50+人,一個學校有1000+人,第一在學校管理,對於學生心理健康就有很大的一個影響。我記得在二年級的時候就被學校四年級的學生威脅,當時整個世界都昏暗了。第二在學術方面,因為母親找關係把自己送進了一個所謂的好班,作業壓力是十分大的,而且要求還很高,對於我這種從來不會安排時間的人,作業一直就沒給過好臉色,以至於在三年級一度想放棄學業,這也是為什麼轉學原因之一。

同時,因為家長似乎都互相影響,從不操心我學習的母親也是給我報了兩個補習班。那時候生活可謂水深火熱,最近和那群同學聯繫,真是無法想像如何度過如此壓力之大的生活(他們基本都沒什麼時間上網)。

接下來在三年級因為多種原因轉到上海長寧某小學,該小學還是比較與新潮流接軌,有點像實驗小學也不全是。班裡只有20+人,沒有同桌。

由於是父親找的學校,因此他也沒太在意分班什麼的,那時我被分到一個差班(應該是年級最差),大部分原因應該是入學考時考試內容與人教版不符。儘管如此,個人還是比較努力,補了一個學期的英語,成績就跟上了大部隊,並且班前三的成績。聊到這部分,是我最輕鬆的一段,作業日常30-60分鐘,周三學校規定還沒有作業,課上老師也會留時間寫作業,提前寫完可以去操場玩,真的很輕鬆。

又因為班小,老師管理的自然也就細了些,每個人都很被操心,這個我覺得也是一點比較重要的原因。不要臉的給自己定位一下,就是學神,那種不做作業不複習然後考很高的那種(其實關鍵在於課堂能否做到99%的專註度)。這種精神可以算是把整個班都帶了起來,後來我們班成了全年級第二好的班(第一是那種學校最高配老師+最好成績學生類型的)。

初中是在一個普通初中的實驗班度過。小升初,這屆實驗班是第二屆,不過第一屆已經小有作為,理念也很不錯,基本拋棄傳統教育方式的禁錮,在6-8年級大多是不上考綱內容,到了九年級才開始準備中考。

初中是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作業也不會太多,主要是查資料什麼的,不會有過多的書寫作業。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教學主任對於我們一個很高的期盼,就是不迷信權威。因此我們在教科書、古典書籍等中尋找錯誤,並寫成議論文形式作為語文期末成績。總之,這個學校的學習方面理念與西方理念大概是一致。

不過到了初三學生也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因為沒有老師家長的管控,自制能力如果又差,就會對某種東西上癮,或網路或其他(桌游、體育),因而學業有較大影響。尤其是我們班的兩極分化,導致自制力差的學生,看見另一極那些又玩得開心的學生分數又高,然後試著效仿,卻沒有看見人家在背後的努力,最後名次一落千丈。這也是一點比較重要的效應。

現讀於英國某國際學校,學校里1/4的中國人,其餘為歐洲和中東的學生,上的課程為其學校系統自製內容,老師有各個國籍,應該是符合題主所謂的西方教育。

上了一個學期,比較主觀的來說,不好。

我算是一個比較喜歡學習的人,求知慾望還是很強的,所以對於這裡的體系第一點就是,學習內容太淺。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國外的數學題,可以告訴大家那些題目的難易程度屬實,確實比我們國內同年級落後1-3年。此外,學生似乎只學到了題目而沒有學到方法,基本上就是教科書教會你a+b=1,考試內容為b+a=?,而學生遇到了1-b=?就懵比,沒有學以致用能力,並且會向老師抱怨題目太難。

還有一點就是,更加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起初中,大多數學生還是知道分寸,自己不及格會自知。然而這裡的學生,被所謂的「創造性思維」洗腦的太厲害,到了課堂上說說笑笑不尊重老師,學習效率及其低下。

不過由於答主所在國際學校非門檻很高的學校,基本在國內有個50分水平就可以進,再者此學校學生大多為家庭條件很好的那種。我相信國外是有真正的好學校,不過門檻一定很高,像是伊頓公學這樣的。

馬上回國後在一家私立的國際課程高中修讀,95%外教陣容,是一家很不錯的高中,大學也要出國修讀。

瞎扯點自己對於高中的看法。當時父親是想讓我走國內道路,可以最後考研到國外為簡歷氪金。個人是極其反對的,因為本身自己不是一個應試教育的學生(應該沒有人是),留在國內,一定是打死不複習考試的學生,不會有一個好出路。再者自己在初中受影響還是比較大,也看到了西方教育的優點,是比較符合本身的要求以及最大化自己的優點。最後就這麼說服自己父親了。

自己現在也在自學一些大學數學課程,國內外課程也都看過,說實話,對於我這種毫無高中基礎的學生,MIT的課程(公開課視頻)是無障礙的聽懂,甚至在視頻中學生提的問題自己也能解答。記得以前在知乎刷到過一個回答:國外的非大學課程是為99%的普通人而設的。而也許真正使他們拿到諾獎的,只是以前不起眼的潛移默化。

最後拋出我自己對於教育體系的期待,小學可以是在大城市的公立學校,因為現在大城市理念在與國際接軌並且取長補短,甚至會好於西方;初中應該注重於性格培養,學習環境是個比較重要的一點,要選好和什麼人呆在一起;高中就可以注重學術與社交方面,為自己目標而奮鬥。上述,在地理上,個人認為還是國內比較好,不談學術,也能明顯感覺到我們和一些其他國家的學生的素質區別。契合這一點,教育局其實已經做的很不錯了,對於大都市的重點學校,也作為教育局的第一波實驗品,還是算很成功的。


你跟奇怪,為什麼要分中的西的?

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


學貫中西

貫了個西


讓我想到個明星 劉燁家的孩子 從小就先從中國古代文化開始熏陶 諾一的法國媽媽說長大了再接觸西方的更好 如果從小就接觸西方的文化 長大了再想接受中國文化就很難了


這個問題強調的是中西方教育如何正確契合,離開應試教育範圍,完全可以做為一種探討:中西方哲學上的異同;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同;中西方美學上的異同。按照這三個方面去觀察思考,再決定你的選擇就是最正確的契合。八十年代我在讀書的時候學習辨證唯物主義,涉及到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代表人物,想看看他們的書而不得,幾十年後才又知道王陽明,求之不得,知之甚晚,都不能做到正確契合。而且這個題目足可以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不斷增加知識和經驗,不斷思考和嘗試,才是最正確的契合,這個才是辨證唯物主義的精髓。


西方指啥呢。尼采,康德,黑格爾,還是叔本華,還是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還是蘇格拉底?盧梭?伏爾泰?培根?笛卡爾?佛洛依德?榮格?

我估計你對西方的概念就是現在每況愈下的格萊美和奧斯卡吧。


推薦閱讀:

16歲這個年紀有哪些心酸的事?
為什麼部分 00 後感到和知乎上的 00 後群體有代溝?
「00後」這一代人怎樣?
女朋友說我丑,難道我真的很醜???
00後真的對跨性別者更開放更溫和了嗎?

TAG:兒童教育 | 0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