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部分台灣同學貶低簡體字?

在美國交換,有一門課讓介紹各自的家鄉文化,班上有5個台灣同學,每人上去都不約而同放了所謂的台灣國旗並強調自己是一個獨立國,心裡有點彆扭。

其中一個台灣同學向別國同學介紹繁簡,舉例說明簡體字是沒有沒有文化感沒有內涵的,所以如果有外國人想學習中文,一定要學繁體。這樣就有點不開心了。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有資格評判繁簡?當然繁簡各有優異。但他們這麼說很讓人生氣,畢竟當初我們化繁為簡也是有歷史原因而且確實簡體更適合生活。而且絕大多數人也不會去貶低繁體字啊!

本想 以不談政治的前提 來正常相處,可是在大陸同學並未率先提政治的情況下,他們看起來是在挑釁阿。


如果是台灣反而使用簡體字,大陸用繁體字,那台灣人的反應會很有趣:

「他們真的很土捏

那麼複雜的字是想怎樣厚

生活在原始時代嗎

可能還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吧

真的很機車誒」 是不是沒有什麼違和感?重點不在於簡繁孰優孰劣,而在於黑大陸的一貫態度。 p.s 引號內的話來自豆瓣八組某帖的回答。


首先,文字首先是要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工具屬性」,滿足了這個,其次才能去追求「文化屬性」

所以,簡體字在島內的使用率並不是那麼低

蔡英文的書信:

陳水扁的

當年國民政府推行過簡體字,後來因為跑到台灣去以後,大陸推行簡體字,他們玩所謂「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把戲,繁體在台灣保持到了今天,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個政治「遺迹」

最後,簡體字確定過程中,大量的依據都是從書法中相對較高端的「草書」里摘結而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細細體會,會有驚喜。

當然,台灣人向來自命不凡,看不上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造詣也是不難理解的。

====================10.6修改==================

感謝指正


部分台灣人眼裡,日本簡體就是高大上,日系小清新。中國簡體就是殘體字,支那語,沒文化沒內涵。


反駁這種小屁孩觀點很簡單,你只需要懂一點歷史即可:

1)只有變化的才是永恆的 英語有古英語法語有古法語 他們在不斷發展變化 所以他們的生命力才如此強大。事物的變化有兩面:繼承和發展 過分強調哪一個都不對 我們試過拼音化漢字 失敗了 因為其過分強調了後者;但一味繼承也是不對的 你能想像中國人一萬年用繁體字嗎?古人的智慧比後人的智慧之和還厲害嗎?

2)台灣今天仍然用繁體字 是因為當時大陸率先用了簡體字 所以台灣用繁體字完全是出於政治目的。而並不是文化因素。結婚去教堂穿婚紗、看病吃西藥做手術,我看不出這裡面有什麼中國的傳統文化。

3)繁體字本身就是簡化小篆的結果。如果要論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小篆比繁體字更好。比如「車」 小篆里的車 有車的一切零件 而繁體字就剩個車軲轆了 這不是殘體字嗎?再比如「塵」 小篆里 三鹿兩土為塵,因為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三生萬物,三表示眾多的意思,繁體字將其簡化為一鹿一土 完全丟棄了我泱泱中華的傳統哲學思想。將圓潤美麗的小篆簡化成醜陋的直角,這不就是在破壞我中華文明嗎?

4)文字系統的任務 就是傳遞信息和記錄信息,能更有效地做到這兩點的就是更為先進的。我們為什麼廢掉了文言文?「妻有恙,速歸」 vs 「你老婆病了,趕緊回來」 哪個更能體現我中華文明?很顯然是前者: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請問台灣小朋友:你們為什麼不恢復文言文?文言文包含著的中華文明 比把小篆簡化成殘體字的繁體字要多得多得多!所以 台灣是不是先做個表率恢復使用文言文?

5)簡體字帶來的方便是有目共睹的,寫一篇兩千字的文章 用簡體字可以少寫將近一萬筆。誰想學繁體字,來試著寫這句話:壹隻憂鬱的臺灣烏龜尋釁幾羣骯髒變態的囓齒顎鱉,幾羣骯髒變態的囓齒顎鱉圍毆壹隻憂鬱的臺灣烏龜。

6)簡體字結束了漢字書寫系統的混亂 ----- 中國人民在長期書寫文字的過程中,早就開始簡化複雜的繁體字了,但一直沒有官方的統一標準,以至書寫系統越來越混亂,出現了「茴香豆的茴字有六種寫法「的問題;官方確定簡體字後,這種問題得以終結。

================================================

在對繁體字進行簡化時,是有章可循的,大概有一下幾條原則:

1)習慣。

有的人說,言字旁的簡化不好,因為容易和三點水混淆。而事實是,我們之所以這樣簡化,是因為人們早就習慣了這樣寫言字旁,這種寫法是經過中國人長期實踐的結果、是中國人民自己的選擇。正因如此,我們寫了幾十年這樣的言字旁,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 就是因為它本身就已經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了。再比如,對「專」的簡化,我認為這些都沒問題,就是因為這些本來就是中國人自己長期書寫漢字而做出的簡化,已經成為習慣。

2)繼續運用漢字造字的「六書法」繼續造字。

了解漢字的人都知道,古人造字是遵循和使用了「六書法」。那麼我們在簡化漢字的時候,當然可以繼續運用這個方法了。比如「淚」、「塵「、「護」這樣的字,我認為這樣的造字非常好,表意明確且書寫簡單。古人可以造字,為什麼今人不行?古人都是高智商人才今人都是蠢貨嗎?

3)使用更古老的漢字(甲骨文)。

漢字在從甲骨文到繁體字的演變過程中,經歷了一個「由簡至繁」的過程。之所以有這個過程,原因有二:一個是人們試圖讓漢字的每個字承載更多的視覺信息,比如甲骨文的「雲」變成了繁體的「雲」 ---- 這樣的目的顯然是讓這個漢字附加更多的信息,以使得它和其他周邊漢字,如雨、雷等更加統一和一致;二一個是讓一些漢字的表音部分更加複雜化 ----- 這樣做的目的似乎是避免產生信息誤導,讓人看到一個漢字後,如果他發現有個部分非常複雜,那麼他就可以認為這個漢字的讀音有很大的可能性和這個複雜部分是一致或者極其接近的。所以在繁體字中的表音部分都很複雜,比如繁體字的「遠」、「讓」等等。

在簡體字中,為了追究簡化文字,則將上述這兩個原因的考量去掉了。我認為這樣做也是沒有問題的。在今天這個早已普及全民教育的時代,文字並不需要去承載過多信息,說白了,既然我們每個人很早就開始學習了,那麼對於文字的書寫,很簡單:記住怎麼寫就好。我們對文字的記憶不需要其他信息去幫助。繁體的雲真的提高了學習這個漢字的效率嗎?我並不覺得。

另外要注意,我們只是捨棄了「用複雜部分表音」這個考量,而非捨棄了「表音」。用「元」表音而不用「袁」、用「上」表音而不用「襄」,這些都極大地簡化了漢字的書寫成本和學習成本。說到這裡,我要表明我是支持對一些漢字進行繼續簡化的,比如「鑲」、「嚷」、「瓤」這些字原本和「讓」一樣,都是用「襄「來表音,既然「讓」已經簡化,那麼其他也應該都可以這樣簡化。

4)使用某些繁體字的一部分來代替這個漢字。嚴格說起來,如果非說簡體字是「殘體字」的話,那麼原因恐怕也就是在這裡了。比如「醫」是「醫」的一個部分。這種簡化方法的確被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所批評,但是,請你要注意,這種簡化方法恰恰是漢字從小篆簡化為繁體字的一種方式,最典型的就是「車」這個字。繁體字就是把小篆的「車」里的一部分拿出來代替了這個字。因此,你非說這是殘體字我也懶得與你爭辯,我就是要告訴你:這種簡化方法也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的體現。

5)使用簡單的「漢字元號」來代替複雜的部分。比如,「鄧」、「雞」這類漢字。我個人認為只有這一點,是簡化漢字沒有做好的地方。這樣的簡化方式過於簡單粗暴了,似乎是「為了簡化而簡化」。「又」這個符號承載了過多職責,這是不妥的。與其這樣簡化,還不如為「登」和「奚」重新造字。

最後,我要奉勸某些台灣小朋友,你喜不喜歡共產黨我毫不關心,但是漢字簡化,是中國人民自己的選擇(當然你不把自己當中國人就是另一回事了),民國政府早在1935年就要簡化漢字了,不是嗎?因此,不要把簡化漢字這件事和某個政黨和政治乃至意識形態扯上什麼關係。簡化漢字,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事情,只不過這件事情是在共產黨手裡實現的而已。

================== 針對評論區朋友的回復 ====================

既然有朋友提到了美醜,那麼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美醜的標準是誰制定的;更本質的問題是:文化是什麼 ---- 因為審美是文化的一個要素。

在我看來,文化,就是經過時間檢驗的一群人的習慣。你習慣於用hello打招呼,我習慣於用你好打招呼,兩者都是習慣,沒有優劣之分;一切「劣文化」,說白了就是「不好的習慣」,都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

因此,現在有人覺得繁體字「美」,簡體字「丑」,其實根本原因,無非就是繁體字看久了所以習慣於看繁體字而已。如果給簡體字足夠久的時間,那麼人們一樣會覺得簡體字丑。在這裡我想問覺得繁體字美簡體字丑的人一個問題:你們如何評價日語,日語的書寫美嗎?

對於不同意二簡字里的「停」的朋友,那麼想必有不少簡體字你都是不贊同的。那麼這裡就有必要談一下文化的定位。在我這裡,文化的核心,永遠是人;即文化是依附於人、服務於人而存在的,而不是顛倒過來人去依附文化。在這裡舉個例子:我們中國人過節日都喜歡紅色,但是對任何哺乳動物來說,紅色都是警戒色,紅色預示了警告和危險。為什麼?很簡單,因為紅色和血的顏色一樣。我們中國人之所以喜歡紅色,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過節的時候,會在門前粘貼和擺放紅色的東西,以表示「嚇跑壞東西」之意,久而久之,紅色就和過節聯繫在了一起。如果你非要爭出個對錯,那麼紅色表示喜慶很明顯是錯誤的,但是我說了,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文化,就一定不是「壞文化」。因此中國人喜歡紅色完全沒有問題。一句話:紅色這種文化,可以很好地服務於中國人。

全世界的只是分子,除了真正信仰 ---- 注意,我說的是真正信仰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外,都有個通病,就是總認為自己認為的一定正確,這個正確的標準,完全是他在獲取大量知識後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了,這些標準有的對,但有的錯。當年民國要推行簡體字,有老學究表示堅決反對,為什麼?因為簡體字在他們的標準里,是錯的。他們不會顧及當時的四萬萬中國同胞到底是個什麼情況,不會顧及文字終究是要服務於社會大眾,他們在意的,只是他們心中的那點非常高深的東西 ----- 我們必須承認,知識分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他們可以帶領人類前進,但同時這樣就意味著他們的東西是「不草根」的。他們守護繁體字,原因不必多說,但是請問:在這些原因里,有多少是為最廣大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考慮的呢?繁體字使用了兩千年,人民群眾早就自己開始簡化漢字了,你們為什麼就不能接納?如果把你們放到更古老的時代,你們是不是一樣不能接受紅色表示喜慶?對於明確反對簡體字的朋友,我強烈建議你們好好了解一個人:吳宓,以及要讀一下《吳宓日記》。此人知識非常淵博,他當時極力反對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他反對的理由,要比反對簡體字的人的理由強大得多,但結果呢?我想請問反對簡化漢字的朋友,你們讀過吳宓的日記後,是否打算立刻拋棄白話文使用文言文?

我在評論區對言字旁的簡化進行了簡單的闡述,有朋友以下例來證明言字旁簡化得不好:

前方設有路障。
前方沒有路障。
前方沒有路障。
前方設有路障。

其實我已經在評論區說過了,我曾經也一度認為這個簡化的確有問題,因為容易和三點水混淆,但後來我不這樣認為了,就是因為我想到了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言字旁的這種簡化,並不是1949年後人為創造的,這種簡化古已有之,這說明了,這種簡化已經經過了長期的實踐的檢驗,因此這種簡化是沒有問題的。至於這位朋友提出的這個例子,我要說,這個例子,非常好,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的頭腦和智慧,但是,對不起,你已經脫離了草根脫離了實際。在真實的漢字的運用中,你真的遇到過「前方沒有路障」這種提示嗎?換一種說法,假如你在路上看到了這樣的標示:「前方____路障」,中間兩個字被大風吹走了,請問你如何解讀這個信息?我覺得正常人只會解讀成「有」,不會解讀成「沒有」。因此,這個例子其實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它根本不存在。

這個例子,其實恰好證明了一件事:在成句的文字信息中,每個文字的比重是不一樣的。

在此例中,比重最大的辭彙,是「路障」,其次是「前方」,最後是「設有」。「設有」的比重非常輕,以至於扔掉他都不會影響完整意思的表達 ---- 我再說一次,文化即習慣。只要全社會都習慣看到「前方」和「路障」後,只會理解為「有」而不會理解為「沒有」,那麼這個「設有」的比重自然就是最輕的,甚至扔掉這個詞都可以。而假如,為了應對人類某種活動而出現了「大量需要出現『前方設有路障』」這種社會需求,那麼其結果就是:「路障」將進一步升級,成為動詞。為什麼?因為人總是想偷懶,每天都寫「前方設有路障」,而「設有」的比重最輕,因此久而久之,「設有」就會被丟棄,而只剩下「前方路障」,那麼「路障」就成為動詞了。這種現象在全人類的語言里都有出現,比如英語中你可以說:you can message me. 漢語里你也可以說:你可以簡訊我、你可以微信我、你可以qq我。當然,我們現在依然使用的是「發簡訊」、「發qq」,這是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因為「發」這個動詞已經足夠簡單而且「簡訊」、「微信」和「qq」還沒有完完全全地、長期地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再比如「打掃衛生」,這種錯誤,知識分子有沒有打算糾正一下呢?

說這麼多,就是要表達一個意思:文化即習慣,習慣會改變而且永遠都在變。繁體字用了兩千年,勞動人民早就自己開始各種簡化漢字了,你還非要守著什麼東西......這讓我想起了郭德綱的一句話:我說相聲,就是讓大家開心,我根本不想什麼地球毀滅了宇宙中還有一段郭德綱的相聲在飄揚。說實話,我不管郭德綱怎麼作,反正這話的確很實在。

知識分子會研究並且擅長研究人類的各種行為和習慣,久而久之,就會脫離人民群眾、脫離那些每天工作在創造財富第一線的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形成一套看似很高大上的理論,這些理論都是有意義的、有指導性質的,但是請知識分子們別忘了,你們的理論,終究要服務於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

delicious:「lic」表示「直的」、「de」否定前綴,delic表示「彎曲」、「拐彎」,ous形容詞後綴,添加i為了不讓c後面緊跟o而發成k(發k就違背了英語的發音習慣)。這個詞描述的是「人聞到香味後會改變自己原來前進的方向」。我想問問有幾個英語是母語的人知道這些詞根的含義?恐怕根本沒幾個,但是這完全不影響美國是世界第一、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用腳投票表示他們嚮往美國。如果再說得大一點:英語這種在法語和德語面前根本上不了正席的純草根語言,現在居然是世界第一通行語言。

immortal的意思是「不死的」,是因為法語單詞的詞根:mort 表示死亡。pork是豬肉因為法語單詞porc......英語里這種現象多了去了,但我怎麼沒見有英語法語方面的知識巨擘出來說英語丑啊?

英語完全比不上法語有底蘊有文化有歷史,但這好不妨礙它作為世界第一語言的地位。為什麼?因為人民選擇了它、習慣了它。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再談一下為什麼拼音化漢字和二簡字會失敗。

大陸曾經試行過拼音漢字,我記得當時還有拼音報紙,但是失敗了。為什麼?因為拼音化漢字是典型的「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漢字的同音字那麼多,完全拼音化必定帶來表意不明和歧義。所以這種習慣,不可能為人民所接受。

至於二簡字,平心而論,二簡字里的一些漢字簡化得還是很好的,那些簡化得好的字都是延續了一間字的簡化規則,但是有一些的確是在憑空想像,那些憑空想像的文字不是人民自己的選擇、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自然失敗。所以當時政府也沒太糾結,一刀切徹底否了二簡字。

絕大多數台灣人民,也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他們願意接受的,也是能更好服務於他們的習慣。我沒去過台灣我也敢說台灣人民一定也會使用到簡體字,就看「台」這個字已經在台灣用爛了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了。大陸呢?大陸人民也會用到繁體字啊,工廠名、學校名、報社的名字,常見繁體字。為什麼?因為繁體字可以服務於大陸人民。

因此,文化就是習慣,不要為了文化而文化。


拿這種東西來說嘴說明他們確實沒什麼可吹的了,我很欣慰。

如果真想反駁,教你一句話:簡體字繁體字都是中國人的字,等你們哪天發明了平埔族文字再來扯淡吧!

再惡毒一點: 中國人發明漢字的時候,島上生番還在樹上沒下來呢。

當然,在外面不管政治立場,以和為貴。 只不過碰到主動犯賤的,該打臉還是要打。


憂鬱的臺灣烏龜


你應該回答,繁體字確實很有內涵,但是,「您幾位台灣人」沒有內涵。

為什麼?因為簡體字只有極少數幾個是生造字,但絕大多數是與繁體字一樣古老甚至更古老的。EX:雲,電等字都是,可以給出甲骨文字形讓大家看看。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區別只是規範字的選取方式不同而已,簡體字更多的是選取歷史上多種字形中筆畫最少的那一個。

連這種基本的漢字知識都搞不清楚就盲目自大的人,「沒有內涵」。

切忌攻擊繁體字,繁體字是我們的老祖宗的東西,我們攻擊繁體字很容易掉進對方的圈套。

最後,再給他來個會心一擊:「請問你們國家的國號與憲法分別叫什麼?你的國旗是Republic of Taiwan的國旗嗎?」


這種人內心恐懼的要死,只能嘴上不停的給自己壯膽,這些人也很可憐的,就原諒他們吧


你要知道,當一個人越在秀「優越」之時,其心裡越是自卑的


簡繁之爭根本是假議題,簡繁之爭其實反應了兩岸不友好的氣息。人類史上根本沒有『我國固有』,所有的歷史都被當代人創造出來,以聯繫當代,並且證成當代的合法性。

文字當然也是。臺灣當局多年來嘗試強化繁體的正當性,甚至試圖改名為『正體』,這完全不是『文化問題』這麼簡單,而是帶著與大陸的對峙。這種對峙,拉長來看,可以溯至大陸的文革與同時期臺灣的『復興中華文化』。這是帶著政治的。

而另一方面,確實活著的東西,被使用的東西才有辦法宣稱存在的意義。與此同時,文化或者說人類生活本來就會變,所以強調『正統』是很矛盾的,如果是死文化根本沒人管你正統,它只成為歷史的一個構件。

所以,臺灣的文字其實最近也在變。由於島內局勢,地方文化興起了,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常見將方言用文字表達。這些文字,已經未必是方塊字本來的邏輯了,即使還是繁體,但也證明繁體本身根本不需要將自己抬至『源』的地位。 可是我覺得,當大陸網友強調簡體字體現了文化與生活的變遷時,其實也證實了兩岸確實存在差異。

回過頭來看,兩岸反而應該正視『造成差異的過程』,包括此種差異是如何被賦予意義?如何引起爭論?

這種差異體現的是兩岸長期隔絕,是具體生活的差異,更是政治力量介入的場域。而這與我們何干?如果雙方各自強調自己,那一點意思也沒有,雙方都沒有往前。有沒有可能一層層剝開,看見本來一樣的東西怎麼變不同?然後從變異的過程尋找重新團結的可能性?


簡體字是中國古代人就已經發明,民國期間首次官方推廣的,是標準的正統中華文化,可惜台灣人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真相。

這點說明了,真正影響人獲取真相的是民智,而不是牆。


90年代台灣比大陸富裕很多的時候

基本上這部分台灣人的重點在於「大陸好窮,好落後」

現在這個講不下去了,重點就會轉移到

「殘體字」「隨地大小便」「說投票沒用,就像太監煩惱性生活」「你們可以上臉書嗎」

最後你會發現,這部分台灣人的生活重心只有這幾個:

1、用繁體輸入法(搜狗也有)打繁體字

2、去廁所上廁所

3、去開票所投票

4、上臉書

規律的性生活至少能促進身心健康,還能造人

然而投票並沒有這樣的作用,要有用,台灣的產業就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了

好歹有2300萬人,想要維持現在這樣的生活,是要有幾樣看家寶的


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會憐惜人的尊嚴。

簡繁體之爭就像,法國人看英國人,英國人看美國人

多麼熟悉親切的感覺。


你告訴他們 台灣既然是獨立國家 那麼早就去中國化了 正統中文就是簡體字...都不是中國人了還有資格談論正統?荒謬...只有Chinese才有資格評價自己的文字...你看到哪個正統躲在一個島上?


一、激進之策:

寫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這幾個字

這幾個字是很神奇的,用簡繁的人都能看懂——尤其是當它們與「自古以來」一起出現在台灣海峽時。

二、徐進之策:

學會幾個常用字的甲骨文、草書、繁體、簡體

先寫出該字的甲骨文,驕傲地宣稱此為漢字的源頭,是最有內涵的字體;

然後從甲骨文、草書、簡體列出其字體演變的過程,告訴所有人簡體是從「高級書法家所用的草書演化出來的」,是繼承歷史最有才的文化人氣息最多的字體。

最後單獨列出繁體字,舉例說明繁體字是沒有沒有文化感沒有內涵的,所以最後全中國人民都受不了,經過全國公投把用繁體字的人群趕出大陸,但考慮到人道主義就讓他們在周邊的小島上居住。」

三、不進之策

其實以上兩說都沒用。

通常美國人並不想知道繁、簡字有什麼區別,他們只想知道「為什麼還沒打起來?快乾架啊」;

想知道繁、簡區別的美國人,你只需說一句:要到中國掙錢,學繁體是沒用的

=

註:以上言論,只為解決對手,不代表本人不喜歡繁體字。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台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全世界其他語言民族學中文大多學的是簡體字。

當然,外國學者如果是搞漢語言研究或者中國文化研究,肯定是主要使用繁體字,畢竟漢字難學,簡體字是單純實用的,而繁體字是做研究要用的。

同理,在中國,繁體字也完全只有做相關學術的人才有必要掌握,普通人用這麼複雜難寫的文字自己找不痛快嗎?

不止大陸用簡體字。

新加坡也用簡體字。

國外的中文課程,教的也是簡體字。

這都不算什麼,日本人不僅玩漢字簡化,還玩漢字異化,各種改了面目全非的文字也拿出來說就是漢字,也沒見尊貴的台灣人說什麼。大概他們以為那才是老祖宗的東西,怪今天的中國人搞忘罷了。


純屬那種固有的台灣人比大陸人優越的情結在作怪,相反這種說法正好說明了他沒文化了。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語言文字的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 ----摘自百度百科


我們玩剩下的,他們拿來當寶貝


推薦閱讀:

如果和台灣人換位思考,你有哪些意外的想法?
十一期間,台灣旅遊業如何?
如果某個設備軟體 沒有繁體中文選項 台灣人會選擇英文還是所謂的「殘體字」?
我們應該堅持的不應該是92共識,而是和平統一?
要怎麼導正台灣人對大陸的偏見?

TAG:台灣人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