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慈」作何解?難道是「慈愛」嗎?不與「不仁」有所背卻?

《道 德 經》 第 六 十 七 章

天 下 皆 謂 我 道 大 , 似 不 肖 。

夫 唯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細 也 夫 。

我 有 三 寶 , 持 而 保 之 。

一 曰 慈 ,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慈 故 能 勇 ﹔ 儉 故 能 廣 ﹔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長 。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儉 且 廣 ﹔

舍 後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以 戰 則 勝 , 以 守 則 固 。

天 將 救 之 , 以 慈 衛 之 。


昨晚安慰一個喪子之痛的母親,還是再想說點,希望她能看到。

仁者,親其近也,親者私也。慈者,舍己資人。世上除了父母誰能為子女無私以資?慈母護犢,願以身代之。能戰餓虎,能通幽冥,此非大勇乎?即為父母,當知父母心意,將心比心。若欲孝順高堂,必先善待己身,勿令父母操心,後有安奉之義。如此上下往來,氣息悠長,生生不息。此賢人之道也。而聖人更進一步。身正家治親安,恕而達遠,無遠弗屆,親百姓而贍足萬物。遠近皆同,再無私親,故曰不仁,其德配天,運而不積,予萬物而無私,故天下歸之。

世人嘗謂道家自私,其實不然,萬物皆天生,天不能助其一而損其餘,反之亦然。聖人不縱私情而背道,看似無為,實無不為。己身亦是天生,善待家親乃至萬物,必由身治方能達遠。是故存天理以養身,滅人慾以去私。公私之別,理欲之分,天人之壑。修道之階梯。朱子之說,入門之學,實無可非難也。而惟聖人治身達遠,而不獨親私以至慈,天道至公,太上忘情。儒道豈非一理同源乎?

道人向天行,由儒而道,由人而地乃至天,由俗而賢乃後聖,由地厚而至高穹,由仁親而至無私。歷歷在目,事事分明,拾階而上,真實不虛,方至無間。何來異說?俗儒之陋見起於道門之不肖。道門之不肖,起於教法之不精,雜於旁門,不以先儒之忠恕仁孝為基。如此而已。孝道守根,久而參天。講孝道,是抱一不離之所需。道家家法其實不悖此意。世人見分明則怪之以分別心,豈知聖人者,耳口王也。不分不別,焉知其同?口耳不別,又何以分之以口耳?此人之所貴,別於蟲也。自用不休,卻言弊之,妄也。知其別而能和,近賢也。而丈人之道,聖人之極,由天而道,方言昏昏默默,窈窈冥冥。卻非閑人俗儒可敵之。南華固然高逸超邁,非常人入門之學。鳳毛麟角之資,淺談素儉之質,亦非我輩能及也。何必自尋煩惱?以矮就高,心上用力,欲拔高而根不實,過則兩斷。此誠不足也。不誠於己實也。己所觀者,格物也,觀非用五感六識之亂名。不用心而自現。彼之所謂觀也。 @師賢

上面兩位基本都是這個意思,我不過多說幾句哈。只有一點不同,並無正反,吾道一也。^_^


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正好有一點點謬論,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這個「慈」不能孤立起來看,要結合全文來解讀,而全文的解讀亦要結合全書來看。這一章開篇就說「道」大,而不像一般的事物。在全書裡面論述「道」的地方很多。而「道」這個概念是不能被解釋的(道可道 非常道)。但是可以從這個「大」字體現。在二十五章裡面也有「道」的描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雖然不能被描述,但「道」也是存在一些可以察覺的屬性的。譬如這裡的大、逝、遠、反。竊以為這裡用「曰」來連接則是說明大、逝、遠、反是一體的,在於解釋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所以「道」是萬物產生的總原理,而道在萬物內是以「德」來體現的。「不仁」的來源正在此處,大道生養萬物而不主宰,不偏不私所以謂之「不仁」。這是天道的屬性。

在《老子》中不斷地提到對立轉化的觀點,這也是天道的一個屬性。但這個屬性對於人道來說,是「或利或害」的。所以全書很多章節是在教我們如何利用和避免這種轉化。所以對應全書來看,這裡的「儉」可以與五十九章的「嗇」相同看待;「後」可以看做是「不爭之德」;而「慈」我們可以在三十一章、七十一章(帛書版)看到端倪:「殺人眾,以悲哀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莊子》秋水篇中說道:「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所以心懷慈柔,不以己貴而他賤。對他人他物心懷悲憫則不會讓自己走到慈柔的對立面,而剛強則是加速滅亡的通道。如水,水是慈弱的,但「攻堅者莫之能先」。這就是慈則勇的意義所在。

慈與不仁是不矛盾的。慈愛萬事萬物,與萬物相利而不爭。而天道也正是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著萬物。可以說慈與不仁是一體的。當然以道觀之,皆是一體!

牽強附會,生拉硬拽,胡言亂語,不知所云!請大神批評指正!


題主說的不仁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謅狗」的不仁吧!這句話的說的是平等的意思!

也一方面是大愛無愛(個人理解)的感覺!

個人理解慈是一種守護的感覺,對應道家的正反論證方式!心裡有了守護的目標便會勇而無敵!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利用楊朱的一毛不拔的故事來解釋:愛惜自己,等同於愛惜天下,愛惜眾生如同愛惜自己!所以守護天下眾生,便是守護自己,便會勇!(個人理解,望各位大神不吝糾錯!)


老子是人又不是天,他有心,所以他選擇慈,仁慈,因為仁慈而有勇氣,因為有所慈護,而具備勇氣。

天地不仁,但天地也不暴啊。天地不是好人,同樣也不是壞人。天地只不過是無情而已,但無情未必就是殘忍。天地之無情,是無所動心。


這個問題很奇怪,天地不仁,與慈有什麼關係?

不仁就不能慈?


你可以把這三寶理解為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

什麼叫做慈?

簡單說就是吳起愛兵如子,所以魏武卒甘願死戰,這就是慈和勇的關係。

翻譯:密切聯繫群眾。

什麼叫做儉?

儉的本質是豐富精神和稀缺物質的妥協,理論和實踐不一致,不一致所以要有妥協,儉就是架起的橋樑,包含著最優化的意義,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能拓寬理論的應用範圍和自身發展,也能促進對客觀現實的深刻認知,因此儉而能廣,廣取廣博之意。

翻譯:理論結合實際。

什麼叫做「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夠長久,很直觀也很深刻的歷史經驗積累。

翻譯:批評與自我批評。

備註:韓非子寫下解老和喻老的時候,他可沒有說該方程組是封閉的哦^_^


這段說的是《歸藏》中的坤卦。

一 曰 慈 ,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可看坤卦的卦辭: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坤厚德載物,故天生之,地成之,可名之;坤曰陰雖有美,含之可貞,可名之;坤者先迷後得主,故曰不 敢 為 天 下 先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輕死為勇,慈有大養,故可輕死犯難。故「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此雲聖王如坤地,善養百姓,故百姓輕死樂從,此「慈故能勇」之所以然。

能悟此道者,吾與之歸!


這章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但多被後人曲解。要理解這段話,就必須對《易經》,尤其是後天八卦有深刻的理解。首先要搞懂的就是:何為「慈」?何為「勇」?何為「儉」?何為「廣」?何為「不敢為天下先」?

何為慈?《說文》曰:慈,愛也。但這裡我必須指出:專指上愛下,老愛幼。在《易經》中為乾卦之靜,其靜也專。為健(通「鍵」),為金。

古語曰:父慈子孝(孝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參同契》曰: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胞。子,在八卦中為坎卦,為柔,為水。

《黃帝內經》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又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乾,天下之至健。戰,從單,從戈。單,陽也;戈,金也。故以戰則勝:即兩金相遇,至剛至健者勝。

以守則固:固,堅,專一專一:即守一。何為一?一即後天八卦中的坎卦,為柔,為水。《易經·繫辭》曰:夫乾,其靜也專。故曰:夫 慈 以 戰 則 勝 , 以 則 固 。天 將 救 之 , 以 慈 之(衛,即守) 。

何為勇?,通「恿」,本義:果敢,膽大;《說文》曰:勇,氣也。在《易經》中之乾卦之動,其動也直。故曰:勇往直前。動以靜為根。故舍靜且動,舍慈且勇,勇將不繼矣。

何為儉?儉,從人,從僉。僉 qiān,從亼(ji)從吅(xuan)從從,亼( jí),集合。吅( xuān)、從,都表示人多,為眾。在《易經》中即坤卦之靜,其靜也翕(翕即閉,斂藏)。坤,即眾,順從之義。為立秋時節。這裡儉,有收斂、斂藏之義。

何為廣?易曰:廣大配天地。在《易經》中即坤卦之動,其動也辟。也即,坤,動之則廣。

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即坤卦,地道也,至柔至順。《易》曰:坤作成物。又曰:坤,地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道德經》曰:大器無成。為何?因為坤道,至柔至順,無思無為。物壯則老,而坤卻始柔終柔,無思無為,故一直在成長。

《道德經》曰: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無為靜,有為動。故靜之則為用,動之則為利。所以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即靜故能動,亦即靜為陰,為根,動為陽,為枝葉。而所有這些的根源都來源於老子對道的深刻理解。道,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故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保之,即守之,藏之。靜則能藏,故曰:陰藏。故老子的這三寶,都是養陰之秘訣。陰,即形,即身。亦即養身之秘訣。故曰: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慈為惜人,儉為惜物,不敢為天下先為惜理


這一章節不見於楚簡老子。

——郭沂《從郭店老子楚簡看老子其人其書》

帛書老子中有這一段,文物出版社 馬王堆漢墓帛書 依據帛書老子甲乙本做的復原與傅奕本的一個對讀。

依乙本來看,天下皆謂我道大,帛書本作天下×胃我大,無道字。所以沒必要再對天下皆謂我道大的道字大書特書一番。天將救之,帛書作天將建之。

其他註疏因依據版本不同,各作解釋。

就是只看帛書本,不參照其他註疏,也很容易理解。不需要賣關子。

天 下 皆 謂 我 道 大 , 似 不 肖 。

夫 唯 大 , 故 似 不 肖 。

若 肖 , 久 矣 其 細 也 夫 。

我 有 三 寶 , 持 而 保 之 。

一 曰 慈 ,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慈 故 能 勇 ﹔ 儉 故 能 廣 ﹔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故 能 成 器 長 。

今 舍 慈 且 勇 ﹔ 舍 儉 且 廣 ﹔

舍 後 且 先 ﹔ 死 矣 。

夫 慈 以 戰 則 勝 , 以 守 則 固 。

天 將 救 之 , 以 慈 衛 之 。

天下都說我"大",(但我的行止)又不像。【肖字,高亨先生在依據揚雄《方言》,解釋作相像。參《帛書老子校注》】正因為我「大」,所以才不像大那樣不慈不儉為天下先。如果像大(不慈,不儉,為天下先),那麼我早就小了。

這應該放到春秋戰國時代大小國關係上看。剩下一段不用解釋。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帛書甲本乙本通作天將建之女以茲(通慈)垣之。建是立的意思,這句話大概是說,上天想要建立某樣事物,就像用慈來守護它一樣。

如果還是嫌迂曲難懂,與不仁難以溝通。那換一個角度看。天地不仁,一般解釋作大公無私。

法律在要求上是平等對待所有公民,在保護與懲罰上一視同仁,不可因人而異。從法律角度上,如果一個成年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糾紛時,不能腦筋一熱就做一些觸犯法律的舉動(慈儉天下後)。安分守己的行為讓這個人不惹事生非,安分守己,就像是在實質上保護了他一樣。


慈是「勇於不敢」,亦是守柔之義。


道德經只說天地不仁,沒說人要不仁,但是道家反對儒家的努力理想抱負這些東西,在道家眼裡無為而無所不為,理想抱負這些功名利祿更是腐蝕人心,讓人離自己越來越遠,這裡的慈其實可以和佛家的慈悲相通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慈,慈愛。這種愛超越了自身的生命,處於一種忘我無我的境界,既然無我,何懼我身,何懼一切。

儉,節儉。舉個例子,一分錢一分錢的省出來,時間長了也多了。

當然,這種道書表達的是宇宙的方方面面的泛指,屬於廣義上來講的。


天地不仁,因為天地沒有立場。而人身為一個個體,卻肯定要有立場的,也就不可能做到「不仁」。老子希望有立場的人,能「慈」。(但立場肯定是多元的,老子只是在闡述自己的願望。)


對於慈,古語解釋各有不同,我理解為長對幼的寬容而深刻的含有守護意味的愛,。

所以說慈而後勇,每一位合格的父母,當子女危險時都會特別勇敢忘記死亡的恐懼(忽然想起被自動扶梯捲走的那位媽媽和用身體護住兒子的司機爸爸,眼眶紅了)。

沒有愛,沒有要守護的感情哪裡來的勇氣呢?

天地不仁是另一種反例,因為天地生萬物並不是出於有心,所以它對萬物並沒有任何感情,所以也不要妄圖天地對你有什麼特別照顧。

所以這一段我就是這麼理解的。



帛書甲本里,此字作茲

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推薦閱讀:

土地公公的神職是負責什麼?
儒道佛三家的各自中心思想是什麼?
為什麼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卻不如外來的佛教?
截教和闡教在道教歷史上確實出現過嗎?
有人了解《太乙金華宗旨》嗎??

TAG:道家 | 道教 | 中國哲學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