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此多男性蟄居的社會原因?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8日報道,如今,日本約有100萬男性正蟄居家中,「蟄居」在日本已成為一種社會健康危機。他們逃避社會,隱蔽於卧室之中,有時長達幾年之久。醫生們正在努力避免「蟄居」對下一代造成重要影響。

日本衛生部把「蟄居(hikikomori)」定義為超過半年不接觸社會、不上學、不上班,不與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閉。蟄居族在日本很常見,當對成功的期待遭遇現實的挫折,年輕人就選擇了「蟄居」。

——分割線——

看到的新聞,對日本所謂的宅男又一次刷新了認知,想問一下有了解的人來分析一下社會原因。

另外在中國和日本文化同源,現在也有很多人深受日本宅腐文化影響,中國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嗎?

補充:請區分家裡蹲和宅男。


—————2015/10/27更新————大家熱情的點贊說明大家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人就是這樣,對於不同於自己或者普通大眾的所謂異類生活,總是懷著深深的好奇。所以,君不見,知乎上,下面一些話題,均超過萬人關註:

1.終身不結婚的人是怎麼個生活狀態

2.沒有孩子是個怎樣人生體驗

……

可是,我想說的是,蟄居也是一種人生選擇,我覺得我不會也沒有資格去judge這種生活方式的好壞。當然,對於社會和蟄居者的父母而言,這真的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國之未來在於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少年蟄居過多,不僅國家生氣不足(勞動力不足),而且後勁不足(生育率低,少子化)。

所以,儘可能的,不要蟄居,而是,要跑啊,少年,要跑!

還有,有知友問,自己也有一種對於人生失去慾望的兆頭,想知道該怎麼辦?!我想,慾望之所以一點點消磨殆盡,恐怕是因為自己積累的挫敗感越來越多的緣故吧!這個時候,首先應該做的是,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同時改變對不如意的看法。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為什麼家境不好的人不是奮鬥而是沉迷於遊戲?我大學時候的同學,的確有人家裡很窮,卻首先買個電腦然後沉迷於遊戲。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是挫敗感作祟。出身貧寒,初入大城市,難免不太適應,而且在許多方面不如城裡同學,所以自然而然有種挫敗感,這種心理落差久了需要發泄,於是虛擬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那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首先,最重要一點,你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即便努力拚命也贏不了某些人,這不是悲觀主義,這是知己。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想法:

城裡同學是比你容易找到好工作,或者比你提前幾十年買上房,可是這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城裡同學本身比你能力強很多,而是因為他的社會平台比你高很多。而,這個平台,是人家幾代人努力拚命換來的。在那些應該奮鬥的時代,你的父輩們沒有抓住機會或者能力不足,最終導致了你這一代的差距。你可以選擇去麻痹自己,去憤憤不平為什麼沒有好爹,你也可以去選擇好好努力,拚命工作。對於你,自然人生很辛苦,工作累,房貸累,可是你想一想,任何一個想出人頭地的家族,都必然和必須有一代或者幾代人辛苦的拼搏,才會換來後面幾代人的相對舒服的生活。如果你的家族,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拼搏,那麼就從你開始吧!你可能過的辛苦異常,可是你們的家族需要你這樣一代人的努力做墊腳石,才能夠提供更高更大的平台讓你的下一代去繼續努力。

所以,你這麼想一想,你的努力多麼有意義,對於你,對於你的家族!你如果這麼想,慾望之火又怎麼會熄滅?!北上廣的我雖然是個小不點,雖然我能力不高,可是正因為如此我才要更加努力奮鬥,為了自我,為了家族,更為了能夠哪怕縮小一點點與你們少爺們的差距!

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句話——要跑啊,少年,要跑!!!

———————原回答—————

小熊同學已經回答得很詳細了。

蟄居,不錯,感覺就像一直冬眠在家裡一樣。這些人,的確也是幾乎足不出戶的。

我同事嫁了日本人,他弟弟就是這樣,跟我同齡,從20歲起宅在家裡,啃老,各種遊戲,目測此生就這樣了。

如果問他為什麼宅?原因很多,主要是自我。他沒有精神疾病,只是心理承壓嚴重不足,可是看起來好像是個答案,其實更加深層的原因是,沒有慾望。

沒有慾望,才是讓一個本該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宅在家裡的真正原因。外面的社會很辛苦,日本更加是這樣,工作在日企,承受的壓力相當相當大,有慾望,就會妥協去承受,沒有慾望,如何承受的住?換句話說,他根本不想承受,我不求富貴,不求賺錢,甚至不求多交往幾個妹子,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所以還是一切隨我意的話,虛擬世界,熟悉的家,多好,多舒服。

那,又是什麼讓這些年輕人失去慾望?自身性格,成長經歷,家庭教育都是可能原因。還有,重要一點,社會因素。

日本社會已經幾十年沒怎麼變化了,十年前這個樣子,十年後還是這個樣子,想想看是不是很沒有意思?!人生也是如此,進公司,一干一輩子,就是個螺絲釘,十年前每天加班辛辛苦苦,十年後還是加班,辛辛苦苦,然後結婚生子,退休老死,有多少意思在裡面?!

叔本華說,人生就是苦楚。可不是嗎?

讓人迎著苦楚而上的就是慾望,而沒了慾望,根本沒有心思去哪怕品嘗一點點苦楚。

去年年底回老家,有幸參觀了一番老家最大的寺廟,跟裡面幾個90後出家者聊了一下。在我看來,20出頭,多好的年華啊,人生剛剛鋪開,財富美女,放手一搏,可對於他們,卻講紅塵看的透透的。財富,美色,子女,到頭來還不是黃土一堆。你無法讓他們回心轉意,就如同他們也無法讓你看破紅塵一樣。

人沒了慾望,很可怕(?Д?)? 可是就是這樣,什麼樣的人都有,你覺得他們蟄居不可理解,其實他們覺得你這樣拼死拼活工作才是不可理喻呢。


轉侵刪

標題:《肉食系老人》

作者:近藤大介

這段時間我每晚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奧運會比賽,為選手們加油助威直到天明。奧運會的主角是全世界「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們,年輕的生命是如此地精彩和美好,這正是奧運會帶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誨。

想想看,在現今世界,由「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們擔任主角的,可以說只有體育界和演藝界了。其他的行業大抵是長年累月的努力而造就的「滴水穿石」,年輕人難以贏得過經驗豐富的長者。

尤其像日本這樣奉行年功序列的社會裡,給年輕人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在現今的日本,一個職位有兩種人參與競爭已經成了常態。其中一種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另一種便是剛剛退休的老人(在日本,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齡均為60歲)。中國人退休後大多會牽著孫子的手悠然自得地生活,而支撐了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40後」一代卻有一種「沒有工作等於人生終結」的錯覺。

日本是一個不能以年齡、性別、學歷來將人區別對待的社會,所以「40後」和「80後」在面對同一個職位的時候會展開激烈的對決。也可以說成是「肉食系」與「草食系」的戰鬥。在戰後的生育高峰期出生的日本「40後」一代,從幼時到成年一直經歷著激烈的社會競爭,可以說成是「肉食動物」。與此相比,在泡沫經濟崩塌後「失去的20年」里長大的「80後」日本年輕一代,則胸無大志,樂於關注眼前小小的幸福,就像「草食動物」一樣溫順。

作為「肉食系」的「40後」們擅長向雇方展示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經驗和成績,而「草食系」的「80後」們對於自己的未來卻只是草草略過。所以,當這兩種人在一起競爭時,「40後」的一代往往會取得勝利。實際上就在最近,同樣作為「40後」的我的父親,也在一場銀行接待員的職位競爭中漂亮地打贏了「80後」。「即使只給我市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也沒關係,請讓我獲得這崗位吧!」——就是我父親這關鍵的一句話,打動了比他年少30歲的面試官。

日本企業長年來一直採取終身僱傭制。通常,新員工在剛進入公司的10年時間是培訓期,在之後的30年時間裡才開始被委以重任,正式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但是,長期的經濟蕭條,使日本企業用於培訓員工方面的費用,在近20年間減少到原來的八分之一。對於如今的日本企業來說,最希望員工具備的素質就是「戰鬥力」。據統計,如今在日本34歲以下的170萬人最終無法轉成正式員工。如今的日本,就連一個便利店店員的職位都有比以前高10倍的競爭率,簡直讓人無法相信。

現今日本社會的主角已經完全由老年人擔當。「肉食系老人」們將金錢、權力、地位一手掌握,「草食系青年」們則彎著腰覓食地上的草。甚至最近開始流行的「暴走老人」(對年輕人施以暴力的老年人)更是成為了一種社會問題。前幾天,我就在地鐵里親眼目睹了因為不經意被碰到而向年輕人大聲咆哮的老人。

正因為如此,在觀看倫敦奧運會時我會有一種新奇的感動。雖然日本並沒有像中國那樣獲得多塊金牌,但是我卻看到了年輕人拚命努力的身影。

然而,看到馬術比賽時,我不禁驚呆了。日本的馬術代表竟然是位71歲高齡的老人。解說員也在一旁解說道:「這位最年長的參賽者在倫敦引起了強烈的關注……」

以後,這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日本「肉食系40後」們說不定會轉戰中國?


這一看就是給我準備的題啊!(摩拳擦掌)興奮臉(? *`?′ * )??

首先讓我來科普一下好嗎!題主描述的日本衛生部(這麼翻真的好嗎)的定義是不完全的,因為最明顯的沒有年齡描述。我們來看一下。

圖1。

圖2。

圖3。

圖4。

我們現在上課基本是接觸不到蟄居這個單詞了,一般都是ニート和引きこもり於是就有了圖2描述的這兩個概念的重複。一定要區分的話,ニート(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在我們的理解中更偏向「啃老」,引きこもり也就是宅,更偏向把自己藏起來。這就是為什麼排第一位置的答案說蟄居≠宅。宅可以是不善於交際喜歡二次元嚮往憧憬二次元但依然打工。

由於兩者相通概念形態太多現在已經統一成同一類型人群。題主說的應該就是這個,neet。

(因為單純的宅還有一個詞叫otaku,你們都懂的嗯(? ̄? ??  ̄??))

圖123是日文對neet的解釋,圖4是中文解釋,很顯然中文百度的詞條解釋是有混亂的部分的。

最好的解釋就是在一定年齡內(15~49歲)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定義里會有一條說,「不做家務」這一條就把家庭主婦這個群體排除在neet之外了。

好了科普完概念,我們來分析理由。

neet里排除心理疾病,生理疾病的群體剩下的我們來簡單分析下。

社會原因

這是題主主要問的。

?就業環境難:這裡的就業難並不是說很難找到工作而是「找工作」本身的環境很難。

?人際關係難:這包括職場的各種「騷擾」,「壓迫」,「排擠」。

?工作壓力大:加班是家常便飯,這種加班不是老闆上司命令你加,不是同事拜託你加,不是你積極爭取要加,是,「好像很忙我下班不太好吧」的無理加班。

?網路發達:一種可以滿足所有慾望的虛擬世界,你可以是神是妖是美是丑你可以是所有。

etc.

心理原因:

?社會環境的心理影響:針對上文說的社會環境原因,①求職過程中的自我懷疑開始不斷的被無視後自我存在自我價值的自我否定。②日本的人際關係一直是老大難問題,看到line對方已讀卻沒有回應有些人就可以被打擊的心裡崩潰一點不開玩笑。這種人際關係包括和家人,朋友,同事,戀人等等各種。③網路的發達內在龐大虛無慾望的滿足以及現實的巨大壓力,使得這些人群對工作,學習,生活的動機缺失。

?基本共有的心理特徵:陷入在承認失敗與害怕失敗不斷重複的矛盾中。

etc.

家庭原因:

?家長的期待值:這裡包括,①家長本身對孩子的期待值,②把這種期待值在孩子面前的表現程度。

?家庭條件:有答案說還是養的起。事實上,在貧困家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窮引發的自卑,校園暴力,導致的長期曠課,把自己關在家。有提供生活費的家長也有不提供生活費的,這個社會,不出門也能搞到點速食麵錢的。

?家庭教育:日本來說,以高中大學為契機,與家長別居的生活就此開始。@Reek Zhang說了很多父權的東西,但是,說日本父親的育兒參加率是發達國家最低一點不過分,所以事實上父親只是因為拿錢回來有一個威嚴的空殼。於是一個日本社會上較弱勢的「母親角色」在輔佐孩子,這個母親角色大多是不會逼逼,你給我滾出去上班上課啊。因為這是家暴。。更不會私自撬開你鎖住的門,把你揪出那個可憐的黑暗的十幾平方這豈止家暴,簡直侵犯人權!(媽媽,你倒霉了!罒ω罒)但越軟弱的母親,越可能被孩子反家暴(孩子對家長施暴),甚至「一家心中」(就是全家一起死)。

?福祉支援:一般來說滿足三個條件就可以領失業金。(大概就是有工作能力什麼的)有很多社會機構立志於支援這些NEET們,幫助他們走出房門,走出家門,建立信心,找回動機。


蟄居≠宅


我很贊同上面有一個答案說 是因為沒有慾望 真是一針見血!

另外日本男性真的是壓力太大了,我就說兩個在日本看到的廣告。

一個是去年聖誕節在地鐵車廂里張貼的,題目叫「元彼は今年のサンタ―」(前男友是今年的聖誕老人),整張海報就是把前男友送的名牌包,手錶等等的價格算式一列,得出一個和,然後一個等號等於chanel的新包。

好吧,這是一個中古奢侈品店的廣告。(這個廣告真心覺得和「在寶馬車裡哭」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日本好像是理所當然受到大部分女性接受的文化觀點)

另外一個是電視里看到的,一個保險廣告。畫面先是切入一幢普通但精緻的房子,兩個孩子和母親都打扮得很得體顯然是準備去參加入學式之類的正式場合,這時候孩子們在屋外呼喚母親快走吧。母親於是走上二樓,對著一張四人照片說,爸爸,我們走了哦。 (原來老爸已經掛了)這時畫外音來一句,為了您家人以後也能過上美好的生活,請加入XX保險。

這兩個廣告讓我覺得日本人三觀不正啊!!說什麼男權社會,難道不是在剝削男人嗎!!難怪現在的年輕男人都家裡蹲,賺了錢最後都被女人和孩子拿走了,那還有什麼意思呢?不能為了自己活,生活沒有樂趣啊。


大概是因為男權制吧,老一代人依舊掌握絕對權力,政府對社會保障採取消極態度,實在逼急了,就把錢直接發給老人,老人再拿錢讓年輕人啃老。幾乎日本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和男權扯上關係,因為男權就是日本這個國家最鮮明的特點,日本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男權國家(而且他還一度試圖使用戰爭等方式將其推廣到全世界)。這種男權的表現包括但不限於:

  1. 將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行為準則、規範、文化的少部分人看待成異類,賦予他們精神病的標籤,通過精神病學的方式,將社會責任推卸為個人責任,簡化社會問題。
  2. 上層男性佔有大量「女性資源」(這個詞本身就有問題,這是只是為了節省篇幅)。與此同時,為了安撫底層男性,而給予他們虛擬的性服務。這種性服務的「虛擬」,並不是在於形式上的,有些形式很真實,甚至可以模擬整個戀愛過程。但是,這種虛擬的性,與真實的愛,永遠有著一個根本的區別,那就是他生不出孩子來。子墨子曰:「男女失時, 故民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有些直男會很反感這種「非理性」、「情緒化」的批判方式。為此,我今天不得不裝出一副學術范來。

如果男權制這個詞會讓人感動困惑,那麼我們就換一個說法——父權制。

還不行?那就再換一個說法——家長制。

男性家長掌握社區、企業和家庭的一切權利,通過壟斷財政大權來保證自己的絕對權威。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政府寧可直接把錢輸血給老人,也不肯將其投入到就業促進和勞動安全等領域,讓年輕人去造血。家長制的社會下,社會保障制度呈現明顯的「家庭化」特點,年均年齡支出比例(ENSR)則居高不下。讓我們來看相關數據:

以下數據來自亞洲開發銀行所建立的,亞洲31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保護指標(Social Protection and Labor)。亞洲開發銀行由美日主導,相信他們不會故意造假數據去黑日本。

上面所提到的ENSR指標,也就是年均年齡支出比率,指的是老齡人口的社會支出與非老齡人口費用支出之間的比率。需要特彆強調的是,ENSR指標是剔除人口結構影響的。也就是說,日本的老齡化人口是很多的,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老齡人口的社會支出自然也會相應增加。而ENSR指標已經將這種相應增加的部分剔除掉了。也就是說,人口老齡化並不會直接影響到ENSR指標。

那麼,可能有人會問,老齡化會不會間接影響到ENSR呢?也就是很多人聲稱的,日本的老齡人口福利奇高,是因為他們一人一票的民主,由於老齡人口多,所以通過民主決策,也就提高了老齡人口的福利待遇。

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為了回應這種質疑,讓我們再看一下下面的數據:

這是東亞四個號稱民主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人口老齡化和ENSR並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韓國人口老齡化也很厲害,達到了9%,但是ENSR卻很低;台灣人口老齡化並沒有韓國嚴重,ENSR卻是韓國的12倍。

那麼既然ENSR奇高並不是因為日本的民主,那又是為了什麼呢?要我說,恰恰是由於日本的不民主。顯然,不到20%的老年人口選票,並不能左右社會政策。之所以會產生老年福利奇高的現象,要麼就是這個國家不民主、要麼就是老年人的權重更高。或者是由於整個國家都崇尚一種家長制的價值觀。當面對老年人對自己的欺壓時,不是去思考如何反抗,而是去講這種壓力繼續專家到年輕人身上。弱者拔劍指向更弱者,每天都在期盼,自己終有一天能夠「媳婦熬成婆」。然而現實中的日本,並非僅僅是上述一種情況造成的,而是所有情況的混合。

當我最開始就批判日本ENSR過高的時候,肯定會有人覺得我是不孝。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孝」是什麼意思?在現代中國人嚴重,當我們提到孝,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一個步履蹣跚的老者,需要年輕人的攙扶,這是一種對弱者的人道主義。但是在古代,「孝」其實是和「忠」並列的,表達的是一種對強者的服從。關於這一點,可以讀一下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

而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就建立在這種家長制的、封建的「孝」的指導下。日本的當權者一貫將社保制度和經濟發展對立起來,每每提到社保制度,就會說影響日本產品、日本企業的競爭力。整個國家的經濟,靠的是投資拉動,只注重資本的積累,注重物質的再生產,而完全忽視勞動力的再生產。即使後來的經濟停滯,導致當權的右翼不得不屈服,他們的思想依舊沒有改變,依舊以為社保制度,只是左翼單純想跟國家要錢。再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日本的社保制度就是一味地給老年人輸血,卻完全忽視了就業促進、職業培訓、勞動安全以及婦女的生育保障等造血功能。

日本曾經以其家長制的成功傲視全球,高經濟增長,低社會福利,西方學者將這種模式稱之為「生產主義的福利制度」。韓國學者則極其反感這種說法,因為韓國也曾經歷過家長制的階段,但是韓國學者認為,這並不足以稱之為一種穩定的社會保障模式。這種總特性的實質,只是一種發展型資本主義的成長之路,雖然這種發展之路給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曾帶來經濟騰飛,但東南亞金融危機深刻揭露了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病。而韓國,由於其八十年代末成功的民主化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及時調整了自身制度。

所以韓國學者金淵明(Yeon-Myung Kim)提出了超越倫,認為韓國已經超越了家長制的階段。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將,韓國是民主的,而日本是非民主的。韓國最近又是加入亞投行,又是跟中國簽訂自貿協議,這就是韓國民主的鐵證。亞投行作為新興力量的代表,亞洲只有少數的獨裁國家(比如朝鮮、菲律賓),其中就包括日本。亞洲之外的民主國家都紛紛踴躍加入,反而日本這個亞洲國家不加入,說明他已經僵化掉了。而韓國,能夠通過她的民主制度,順利的完成權力的代際轉移,當老一代人思想僵化之後,新一代人能夠勇敢的站出來,接過太極旗,繼續為了這個國家去奮鬥。是80年代末的民主化改革,能夠了韓國能夠在90年代日本經濟停滯後,依舊保持者高速的發展。

而日本不行,日本已經僵化掉了,不僅僅是說他存在問題,而且是因為他僵化的體制已經無力去解決問題。哪個國家會沒有問題?就拿我前面提到的日本這三個問題來說:

  • 「用精神病學將社會責任推卸為個人責任」的問題在西方也有,但是由於西方經歷了70年代左翼運動高潮中的反精神病學運動(Anti-Psychiatry),西方心理學已然更加的以人為本了。
  • 家長制,之前說了,韓國也有,但是韓國已經成功超越家長制了。
  • 「男女失時」這種事情,哪個國家沒有過?誰都是這麼過來了,唯獨日本能夠將它發展為「特色產業」,也是蠻拼的。

西方和韓國能夠及時改正、與時俱進,但日本就不行。日本從民治維新開始,經歷了一戰和二戰,掌權的一直還是那群人,以及那群人的孫子。麻生之所以能當首相,只不過因為他是另一個麻生太郎的孫子,麻生這個孫子在日本政壇存在一天,我們就一天不會相信日本是民主的。據我所知,日本二戰之後唯一一個算得上是出身低微的首相,就只有田中一人,沒錯,就是唯一向中國道歉的那個田中。

日本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家,他能夠在這個現代社會,依舊保留著各種腐朽、落後的東西,還能給他披上一層現代工業的外衣,美其名曰「東方特色」,東學為體、西學為用。只可惜,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層畫皮終究會脫落。

PS:13年鳳凰衛視有個紀錄片,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反日的時候,我們在反什麼?」而我的回答很簡單:反男權,反日就是反男權、反父權、反家長制。反日與愛國無關,不能夠因為愛國,就說反日是不對的,愛不愛中國,都應該反日。日本這樣一個男權國家的存在,是整個全人類的威脅。因為男權有一個特點,他可以通過戰爭等各種手段,將你拉到和他一樣的水平線,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擊敗你。反過來說,如果反日脫離了反男權的核心,而已民族主義為目的,讓反日發展為打砸搶燒,那就不再是反日了。那隻不過是,男權另一種形式的勝利罷了。


我相信國內只會更多。中國人有家醜不外揚的傳統,所以他們在現實中會更加低調,加上輿論導向因素,所以一般也很難為社會所重視。城裡的下崗二代、破落子弟,農村的留守兒童,還有就是進城打工碰壁、困在城郊結合部鬼混的,都是這類人群的主力軍。他們要麼背靠家當混吃等死,要麼斷斷續續干點臨工度日。

點開上面的文字框,搜索「家裡蹲」;或者百度「三和大神」、「殺馬特」,你會發現另一個世界的。


如今,人們都以「剩女」、「敗犬」來稱呼那些不論相貌還是頭腦都令人讚不絕口,卻在婚姻大事上遲遲未果的女性。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如此優秀的她們被婚姻拒之門外呢?對此,日本戀愛網站「凄戀」在徵詢男女讀者意見的基礎上,就總結出了此類女性的8項共同點,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日本「剩女一族」的成因吧。

  【1】獨居生活,寵物做伴

  世界上不會有比寵物更順從的男性了,而且有寵物做伴,可以排遣寂寞,希望身邊有人陪的心情也就隨之變淡。慢慢的,對於結婚的願望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2】精明能幹,領導型的女強人

  工作能力強,經常站在指導的立場上,自己也習以為常,甚至以此為榮。於是,對男性的依賴性越來越小。除非遇到一個可以讓自己依靠的人,否則很難走進婚姻的大門。

  【3】公開苛刻的擇偶條件

  具體言明自己的擇偶條件,或許有助於找到合適的對象。但是如果要求過於苛刻,即使有人想介紹,但因擔心會被貶得一文不值,而猶豫要不要牽這條紅線。

  【4】購買樓房,生活環境好

  一個人連房子都買了,會讓人誤以為沒有想結婚的意思。而且容易給人留下獨立心強的印象,很難讓人產生想要呵護的念頭。

  【5】父母催促時才會意識到結婚,但馬上拋之腦後

  逢年過節,被父母嘮叨不停,再看看自己年齡,也會意識到「該結婚了」。可事實上對婚姻並沒多大興趣,也就沒心思認認真真地尋找結婚對象。

  【6】大肆宣揚自己在「婚活」

  為了結婚,聽到有姻緣靈驗的地方就去拜,每周都參加相親派對等等,太積極地進行「婚活」,連身邊的男性也會被嚇跑的。

  【7】只願做第三者

  有人是沉醉於已婚男性獨有的包容,甘願做第三者,不願結婚。也有人是出於只想戀愛不想結婚,而選擇做「小三」,卻不料深陷其中,無力自拔。

  【8】長久以來對戀愛沒興趣

  有些女性甚至連自己會不會再戀愛都不能確定,就更別談結婚了。


日本很多企業只招應屆畢業生,年齡太大的不要,導致畢業生就職失敗後很難再找到工作,很多人從此只能在家啃老


有一部電影叫《東京難民》,我看了對日本有了新的認識,推薦你也看下


中國沒準已經超百萬了,沒辦法人口基數大

貌似香港有個攝影系列《8平米》,沒找到豆瓣原帖,大概類似這樣的:

唉,相比之下蝸居北上廣還不算最糟,非常保守估計上海單身無業老宅男超萬吧,我就是其中一個嘿嘿……

城市貧民是由來已久的社會問題,根本原因就是:優勝劣汰

只不過日本這樣社會保障不斷進步的地區足以讓宅男們用不著天天出去拾荒乞討就能苟活而已

隨著大陸經濟情況突飛猛進,我這樣的也可以安逸宅了,她喵的竟然還能上網,你說奢侈不奢侈

另外不少女性由於各種原因也過著自閉生活,我就知道個某大教員,離異,幾年下來孩子該高中了吧,,當然她已經混到了不去上班也能照拿工資的地步,外加幾套房,物質上並不差,但是什麼X壓抑心情不好某某症的時候就階段性與世隔絕


日本人在表面上表現出來的特性大家應該也聽過見過。

對別人畢恭畢敬,各種守規矩,各種講禮貌,做事情認真細緻,呈獻的都是最完美的一面。而且最神奇的是幾乎我們見到的每個日本人都是這樣的。

事實上,日本人也不是別的物種,人能做到這樣是有很大壓力。所以日本社會有很多解壓的手段,下班各種喝酒,泡吧,泡妞,宅們就是各種ACG。如果還是受不了這種壓力,做不到完美怎麼辦,那就被排擠,被孤立么,然後就家裡蹲了,或者就自殺了。反正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

總而言之,就是因為日本社會對人的要求太高了。有些達不到要求閾值的人就得離開這個社會了


和日本人接觸多了就更能感覺到,他們太在乎表面,看上去恭恭敬敬彬彬有禮,不給別人添麻煩,反而容易自己給自己壓力,鑽牛角尖。就我身邊的日本人,好多人小時候都被欺負過,甚至還有個別人到現在做事都畏畏縮縮講話不敢看人眼睛。神經太脆弱,很小的挫折說不定就會刺激他們變成家裡蹲啃老。

自殺、家裡蹲、沉迷二次元都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手段。

很多時候覺得日本人真的很麻煩,說是不麻煩別人,實際上就別的國家人來看簡直覺得腦迴路不同。

覺得一個人吃飯很可憐,覺得不認識的理科生(我是學設計的)很怖い,和不認識的人一起參加活動肯定気まずい…諸如此類的事情常有發生,不是說中國沒有這種事,只是感覺日本更頻繁一點。

之前日本同學問我中國學校里沒有欺負人的事兒嗎,我說也有日本那樣的,但大部分直接就用拳頭說話了,男生之間還搞小團體排擠人這種事,實在是有點low。

總而言之就是日本這樣的社會,導致了很多神經脆弱的可以的成年人,一旦遭遇失敗或者挫折,就呆在家裡逃避現實咯。


日本社會對失敗和犯錯的容忍度很低 這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十年前日本把我們的80後貶的一文不值,什麼經常跳槽沒責任心不能吃苦,日本人一個工作做一輩子,各國國情不同不能比較,日本沒有跳槽的機會,沒有那麼多黑工廠。真是現世報!

我覺得現代網路發展和日本文化太適合蟄居了,遊戲漫畫AV在加上壓力大沒有過強的物質慾望,這些禍害全球少年的時候最先殘害的是自己本國。


社會層面壓力太大了。

日本是一個對「大家都要一樣」很重視,對「大家應該做什麼」有非常明確的規定的地方。

所以在社會生活層面,對不同於「大家認為應該」的行為,容忍度非常低,直接導致人基本沒法做自己。

和日本人聊天時一開始我常驚訝於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會對同一件事有著高度一致的看法,甚至用的詞都一樣。

時尚雜誌永遠把女性分成那幾個類型,你是哪個類型就基本穿那種style的衣服。**歲的女性應該去什麼餐廳,喜歡什麼東西,熱衷什麼事情…基本規定好了的,在社會層面你得做大家認為你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單個的女性絕對不會去吉野家這種地方。

在中國對同一化的要求小很多,單個女性即使去便宜的蘭州拉麵,也不會被特別怪異的注目吧

不停的要在意別人、社會決定的你應該做什麼怎麼做,脫離軌道就會受到極大的冷眼和欺凌,不能做自己的壓力會導致精神問題

在無法強大到承受對抗超越的時候,人就會壞掉,會選擇逃避,就開始徹底放棄社會化,做一個隔離的宅人。


網易公開課,有一個課題 ,建議你看看,會對日本有新的認識。

名字;不要和日本人談sex


通過紀錄片了解,得出以下答案。

日本處於發達國家,各階層人員飽和,想要從底層爬到高層很難。

——身份進階,十分困難,希望渺茫。

人們十分尊重彼此,十分尊重工作,在團隊里只有拚命工作才不會拖別人後腿。

——工作壓力巨大。

物價高,房價貴,娶妻結婚生子壓力巨大。

——生活壓力巨大。(以此很多人選擇二次元人物作為伴侶,結了婚的選擇超晚生或者不生孩子)

反正就是壓力巨大,蟄居在家,算是「逃避現實」吧。

想想其實我中國還是蠻好的。


從失業率和青年失業率兩個角度來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都不太好吐槽日本蟄居的問題吧


日本愛的產業_日本愛的產業

這個裡面說的挺好的


推薦閱讀:

有十幾套房,想儘快脫手移民日本,要怎麼操作?
日本京都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嗎?
感覺抗日劇里喝完酒摔碗是很逗比的事情,你們覺得呢?
在日本留學被人坑,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人際交往 | 社會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