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超過一半人口住在五環外」,這是合理的城市發展過程嗎?
北京首次披露環線人口分布情況 超過一半人口住在五環外
這是否符合城市發展的正常趨勢?其它特大城市在這一階段也呈現同樣的分布規律嗎?
謝邀。個人觀點,先說答案:不合理,但是幾乎所有大城市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也可以理解為合理)。別的大城市我不是很清楚,東京起碼現在仍然存在這樣一個問題。
但是首先,個人表示不是很理解抽樣調查的具體標準(也沒有查到,可能是我太不用心了),這種擔憂緣自中國曆年來人口普查都有很多問題,六普還湊合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而這個抽樣調查到底是什麼標準我也不是很理解。是僅計算城鎮人口還是非農業人口,尤其是五環以外怎麼算的問題,因為五環以外很多人口很可能(只是推測)與北京市中心聯繫不是很緊密,一些郊區化、過度蔓延的問題這樣也就很難歸咎於此……
簡單說說吧:題主提到的問題實際上和郊區化有很大關係,但有不完全是。北京的問題在於既有大規模通勤的類似郊區化的表現,同時城市中心仍然具有較高的集聚效應。先說郊區化:郊區化實際上只是一個現象,但伴隨著它往往有很多問題:- 居住地工作地分離導致通勤距離過大;
- 中心城區衰落,導致貧民窟的誕生(歐美比較常見,我國並沒有真正歐美類似的貧民窟,但是由棚戶區)
- 通勤距離過大導致空氣污染、能源消耗等問題;
- 社會階級對立等等
其實郊區化進程另外還有北京的城市蔓延問題:這個問題也不是很懂,說一個很小的方面吧:交通成本的影響。老師課上的例子:之前東京有很多公司報銷通勤費用採用的是實報實銷,就是花多少報多少,於是很多員工住的很遠,甚至有的通勤時間能夠達到4小時。後來也是日本經濟衰退的影響,很多公司採用了包干制,就是每個月固定金額,這樣就極大的限制了過度的通勤。
其實北京也是這樣。地鐵漲價對於限制過度通勤還是有很大意義的。簡而言之,郊區人口多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過度的通勤等衍生問題。如果在北京周圍建立合理的人口反磁力中心疏解人口,郊區人口多反而是件好事兒。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比如東京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東京依然存在著交通過度擁堵等問題。但意識到這個問題總還是好的。很正常,絕大多數人無法承受北京中心城區的高房價,向外遷移是正常的人口流動,但目前還只是居住外擴,至於就業會不會隨著這個過程發生變動還是需要觀察。
我認為這是正常的 我是北京人 我老家在南鑼鼓巷
從小到大我經歷了從南鑼鼓巷搬到2環(東直門) 3環(紫竹橋)到北5環仰山橋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我居住的房子從最早的不到100平到180平到300平
我的很多發小同學都有類似的經歷
我的理解 這是主動改善生活居住質量的需求,由於發展時間晚,城市規劃經驗更豐富,北京五環外(這是08年後的建設區)商圈分布,城市綠化分布乃至車位分布都科學的多。
同時,可以觀察國外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大量的中產和富裕階層會選擇住在suburb區域,住在城裡的通常是巨富或者剛畢業的年輕人
我認為是合理的,並且還應該繼續擴張,這樣人民的居住水平才能進一步提升,但可能因為土地政策的原因很難。企業和其他基礎設施是會隨著人口的遷移而遷移的,雖然也會反過來吸引,但前者是主流。國內現在主要是反過來,基礎設施吸引人口,而不是人口吸引基礎設施。但隨著範圍的繼續擴張,通勤成本突破臨界點,企業和其他基礎設施必然會隨著人口而遷移。
以我所在的芝加哥為例。整個大芝加哥地區面積是北京的4到5倍。而且在市區上班的人,多數是金融機構,很多企業也建立在郊區,特別是機場附近。
不是只有老百姓因為郊區房價便宜才跑去的,企業也會。而隨著老百姓向郊區的擴張,也會進一步推動企業擴散,兩者是相互推動的。而且隨著老百姓和企業的擴展,生活設施也會跟著一起擴展。市中心就變得不再重要。芝加哥郊區的很多老百姓可能幾年也不會進城一次。當然有些關鍵問題中美很不一樣。比如中國土地是政府供給,郊區很多土地是不能該住宅和辦公樓的。否則國內的城市擴展速度會快的多。還有戶口問題。芝加哥絕大多數的部分,早已延伸到Cook縣以外了,甚至很大一部分到了印第安納。但國內的戶口問題,導致如果出了北京,醫療教育就差別巨大。美國的學習和醫院的質量是隨著人口流動的,當然也會反過來帶動人口流動,不過前者是主流。美國沒有地級市的概念,只有縣,城市是比縣小的存在。所以只有富人去哪,哪裡的稅就多,學校自然就好。醫院沒有那麼容易搬遷,但美國看病比中國難,一般都是從小診所開始,小診所看不了就讓你去大診所,大診所不行,讓你去小醫院這樣的。不像國內一股腦去大醫院。美國直接去大醫院看病是極其貴的。我同學肚子痛,去了大醫院,等了3個小時,肚子不疼了。這時候才輪到他,然後看了3片葯,他因為不疼了沒吃。最後賬單1000+刀,醫保報完也有500+。所有即便是富人區,也不需要什麼大型綜合醫院,有幾個醫術高明的全科大夫開的小診所就夠了。所以人口外遷決定了學校和醫院質量,而不是反過來。不僅僅是學校和醫院。包括道路,園林,治安,素質都是跟社區有關係。有錢的社區帶來了這些,而不是這些東西吸引來了有錢人,前者是主流。芝加哥這些年一直在發展South Loop區,該區地理位置極佳,有眾多博物館,靠近市中心(其實本身就可以算市中心),兩條高速主幹道從東西兩邊穿過,靠湖,兩條地鐵從區中穿過。要是放國內,這可是絕對的寶地。而且想想芝加哥是北京的4倍+,更可以想想這是什麼樣的寶地。而且這幾年政府一直主打這片地方,各種政策資金的傾斜,然並卵。
只可惜這麼多年了也沒怎麼發展起來,除了Roosevelt附近還可以,其他地方還是以黑人為主。而且街道上感覺還是冷冷清清,許多店鋪門口都放著罩住轉售的牌子。城市已經轉型,在想回來,難。芝加哥現在的人口和1910年的時候持平,當時是美國第二大城市。1950年達到高峰。現在的人口只有1950年的一半。不是人都去其他城市了,而是人都去了郊區。而且芝加哥本身除了Loop附近,也差不多都是郊區。其實芝加哥的市區還沒有北京的二環以內大,不過都是世界級的建築,每一座都非常漂亮。然後比北京大四倍的地方都是郊區了,內部小紅圈是正兒八經的市區,高樓林立,出來這個小紅圈幾乎沒啥高樓了。紅色細線圈出的範圍是芝加哥市的範圍外部大紅圈是芝加哥的郊區範圍,基本上是完全連成一片的二三層居民樓和零散的辦公樓,沒有農田。越往郊區空隙越大,綠化越多。
市區到郊區邊界的距離可以超過100公里,基本上快從北京到天津了。芝加哥的面積基本上相當於把北京管轄範圍的所有地方都蓋上房子(其實也沒這麼大),這是什麼概念?這幅圖可以看出市區和郊區的關係。這是北京。和芝加哥那幅圖的比例尺和截圖範圍基本一樣。小圈是市區的範圍,遠遠大於芝加哥市區。大圈是六環和六環以外的範圍,其實很多地方還是農田。可以看出倆個城市發展的區別
我拍的連綿不絕的郊區我拍的擁擠的市區。以我的感覺,美國大城市的市區,基本上是按照步行的範圍形成的,各個單位之間的通勤主要靠步行。所以密密麻麻。而郊區,基本上是按照開車的範圍形成的,所以非常稀鬆。公共交通不太發達也僅僅起個輔助作用,即便是芝加哥這種美國公共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每天上下班高峰,地鐵上也沒多少人。無論多麼發達的公共交通,都是無法覆蓋整個郊區的,而市區就用兩條腿吧。
而國內的城市範圍,基本是靠公共交通的範圍而擴展的。整個城市的發展比較平均。無論是開車還是步行,都沒有公共交通方便。
北京五環外只是住了一半的人,而芝加哥市區外住了95%以上的人。我認為北京的發展趨勢是沒有問題的,但因為中國土地政策等原因,是不可能發展到芝加哥這樣大的範圍。順便說下,北京的人口是芝加哥的2-3倍,面積是1/4-1/5,也就是說密度是芝加哥的8-15倍。很多人說北京多大多大,在我看來,其實北京實在是太小了。北京
一環線 周長 16.9公里 環內面積 18平方公里二環線 周長 32.7公里 環內面積 62平方公里三環線 周長 48.3公里 環內面積 159平方公里四環線 周長 65.3公里 環內面積 302平方公里五環線 周長 98.6公里 環內面積 667平方公里六環線 周長188.0公里 環內面積2267平方公里其實五環也不大,深圳原關內395平方公里,
加上深圳郊區只有西北 北 東北 三個方向。住在新安 石岩 龍華 布吉 就相當於五環吧。這些地方在深圳也不算太偏。
五環內面積750平方公里,六環內2000多平方公里
推薦閱讀:
※馬布里經常說的「love is love」是什麼意思呢?
※北京工裝公司排名?哪家裝修公司更靠譜?
※哪裡的海邊適合北京周末去?
※在北京用自來水燒開水之後形成的白色沉澱是什麼?對健康有害嗎?
※為什麼北京西海禁止釣鰱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