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雷鋒網《New MacBook證明Mac換蘋果芯是大勢所趨》這篇文章?
New MacBook證明Mac換蘋果芯是大勢所趨
- x86 CPU 是否真的如原文作者所說的那樣不堪?
- ARM 陣營是否真的如原文作者所說的那樣強大?
- 跨平台跑分是否可信?
希望各位理性討論,不要互相攻擊。
到了這個年代,連靜態TDP都不能代表性能了,唯有瞬時功耗才是性能的上限。
移動設備CPU(ARMv6, ARMv7, ARMv8)的發展史就是一直在拿功耗換性能,從最初的200mW*量級,到現在滿載瞬時8W*(沒錯我說的就是 Apple 和 Samsung)。SIMD,OoO,Superscaler, Level 3 Cache 引入,性能是越來越強,功耗也是越來越大。
桌面CPU(Intel x86 為例)則是不斷向低功耗努力,從 Core 回歸 Static CMOS 開始,精簡流水線,引入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的 Power / Clock Gating, DVFS。Perf/Watt 已經比單純 Performance 更加重要了。
隨著各家設計目標的趨同,對微構架的取捨也趨向統一。在同一工藝下,(單核)性能幾乎跟功耗的相關性最大,而跟其它因素的關係就不那麼明顯了。原文說 Intel 遇到瓶頸,那是因為自從 Core 之後 Key Stages 基本就不變了,也基本變不了什麼了。原文說 ARM 陣營進步神速,那是因為還有大把空間把之前沒引入的提升性能犧牲功耗的方法引入。相同瞬時功耗下,也許有因為發射寬度不同,SMT 造成的 Perf/Watt 取捨差異,但並沒有質的區別。
另外,拿多核拼雙核本來就不公平。單核性能的線性增加是要以 P^3 為代價的。同代35W的雙核與四核心 CPU,四核心往往頻率很低,但多核計算性能幾乎一定比雙核心強不少。要使得多核心測試完勝 Core M,拿一眾 Cortex-A7 不僅秒殺Core M,而且只需要其若干分之一的功耗。不過,90%*的用戶在90%*的時間都不是在做 Intensive 運算,90%*的程序也不會對多核心做出很好的優化。對用戶體驗負責,Prefer Big Core 應該是很好的選擇。另外,說出 14nm Quad-Core A9 能完勝 Core M 這樣的話,是不是還忘記把功耗加倍了? 先進位程的優勢多半全用去提升核心頻率了,多加兩個核心的功耗可不是白給的。或者只能降頻了,那時候恐怕是開個程序比 Core M 還卡不少。
所以這樣說來,拋開所有其它問題,Apple 分分鐘都可以把 Intel 換掉, Apple A8X @ 3.0GHz 將會帶給你無比「熾熱」流暢的桌面體驗。只是問題是,它會這樣做么?
反倒是生態限制了它短期內不會這麼做。OS X 的軟體生態已經如此豐富,如今互聯網的輕量級應用早已是全平台,辦公、媒體、科學計算等專業軟體幾乎均有原生版本,Mac 的硬體也跨越了從 Mac Pro 到 MacBook 的各個層次,用戶群從專業到大眾。所謂「大量 iOS 應用就可以簡單移植到 OS X」 只是一廂情願,暫不論其交互將會是有多糟糕,其影響能力也是未知數。Apple 就為了區區30億美金就要去摘掉什麼「高端上網本的帽子」,還要讓「Intel 的處理器性能最強」走入歷史,還要讓「CPU產業迎來全新的篇章」???
恐怕近期是有能力也沒動力做這件事了,況且換芯也不可能全面超越 Intel,只不過是換上了性能相近(極有可能拼不過 Intel)的處理器而已。有這閑工夫,倒不如留著 Mac 的產品線好好賺錢,繼續出大號 iPad,或者類似產品,這才是 Apple Ax 繼續滲透的方式。也許若干若干若干年以後,整個生活被 iOS體系接管,比什麼 Mac 換芯,更有可能吧。
* 可能不具有典型代表
我覺的你應該換個科技媒體網站瀏覽了......
PS:這是大實話。PPS:正如樓下 @江浩 說的,ARM 與 X86 不具備可比性,文章里拿 X86 的短處去和 ARM 的長處對抗,結果自然是不太好的。看到文章下面一個評論:我十二歲到十六歲長了40cm,再過四年我就能和姚明比身高了
主戰坦克時速不及小轎車,我國軍工技術落後
殲20竟只能裝7噸油,被油罐車秒殺
列數世面上載重超過法拉利430的27輛皮卡
賓士超跑不如自行車——0-10km/s起步賽。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問題就在這,完全比錯了內容……一看作者就知道這篇文章是來搞笑的了。
我的粉絲裡面剛好有一個是雷鋒網編輯,前幾天問了一下他,說雷鋒網自己對這些作者也有很大意見。
我覺得中文傳媒上總是有完全不懂CPU的人來做這些東西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就拿英文傳媒裡面評價可能是最高的AnandTech來說(但AnandTech也犯過搞笑錯誤比如錯解發射寬度之類),給AnandTech寫內部GPU benchmark的人,以前是在牛津還是劍橋專門做GPU高性能計算的PhD,我覺得傳媒還是推行一下專業內容的同行評審、多找一些真正具備專業背景的專欄作者比較靠譜一些。
BTW,可能要提升一下稿費,我得知《知音》雜誌很早就千字千元的時候。。。瞬間就覺得自己的檔次滑落到了搬磚都不如的地步。。。
「發展出自己的Xeon E5級處理器至少還要一年。」
技術八卦小報真敢寫。知道嗎,連AMD都不敢把這句話往PPT里貼。我是雷鋒網編輯,也是題主說的這篇文章的責任編輯,如果這篇稿子觀點值得商榷,我為之負責。還請大家響應題主號召,理性討論。
我們的確正在尋找更多有實操經驗的從業者來給我們撰稿,以生產更專業、更有說服力的內容,如果大家覺得自己在某一領域有發言權,歡迎大家聯繫我(微信號:671500743)開設專欄。
關於這個話題,已經有另一個作者發表了不同意見,Mac系列在可預見的5年之內都不可能換芯不過文章里也有一個如@馬達 所說的觀點,「唯一有可能替換ARM的還是在低端移動系列的Macbook」。如果這篇文章不能終結討論,請大家繼續發表看法,直到把問題掰扯清楚為止。所謂科技網不都習以為常的黑wintel嘛。反正同樣的東西,在某些地方就超前改革創新,放他們身上就一意孤行。放別人身上就不用過渡你接受就行,用戶一旦有異議就不是目標人群。放wintel身上就會說沒有過渡,用戶接受不了,你死定了
別的不說,製程差了兩代的條件下,就算搞Intel微架構和物理設計的是一群是豬也能搞得過A8X。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討論X86 和ARM的優劣,或者討論RISC和CISC的區別,只能說明改作者應該多多看看Paper,少從那些不靠譜的媒體上了解些有失偏頗的笑料。Core M處理器本來就是針對超低功耗去的,重視的是移動性能。Intel的製程技術遙遙領先,掌握著這個星球上最先進最尖端的半導體科技,絕對一騎絕塵,無人敢望其項背。42 nm 的Fin Pitch in production, 估計三爽也不敢說什麼。Apple這些 fabless 的Design House,沒有了先進位造工藝,都是瞎掰。
智商檢測器吧。。。
文章的主旨並不是空穴來風,蘋果絕對考慮過這種可能,但剩下的內容不得不說作者有些異想天開了。
先說說為什麼異想天開:商業方面1. 蘋果賺錢的業務是iPhone,iPad以及APP Store,為了Mac占這麼一點利潤的產品線單獨開發晶元商業上很不划算。且不說ARM用在桌面上實不實際,就算A9X性能翻了倍,放在Mac產品線里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單獨開發。2. 而單獨開發、維持一條高性能CPU產品線來抵消所謂30億美金的採購費,況且製程和供應鏈上還要看TSMC甚至是對頭Samsung的臉色,既不划算也不保險。去問問被坑專業戶AMD和NVIDIA在這件事上怎麼看。3. ARM和Intel目前都想攻進對方的地盤,但是僵持的很厲害。蘋果雖然財大氣粗,但現在何苦為了ARM陣營去跟Intel對著干,為其他公司去桌面端開疆拓土呢。4. 再回來說Mac,它的核心競爭力既不是超長續航,也不是低發熱,更不是低價格。而是軟體平台,質量和設計,這些都跟ARM都沒關係。技術上說
1. 不是黑Apple,Apple確實是一家優秀的晶元設計公司,但還不是一家半導體巨頭。原因是真正優秀的半導體設計是錢買不來的,也不是優秀人才帶來的,而是多年積攢出來的。這也是無論多麼有錢多麼優秀的公司,不能在數年之間從頭開始設計出如高通的基帶晶元,NV的GPU,三星的NAND這種複雜度的產品,更別提難度如Intel的CPU這種級別的了。即便是驚世駭俗的A7,也是通過幾代產品逐漸積澱出來的。要想在數年之間趕上Intel和AMD這種耕耘了幾十年的公司,無異於痴人說夢。2. 總是有人覺得ARM的性能的快速增長可持續下去的,按照過往的增長率來看確實趕上Intel是分分鐘的事。也有人認為如果ARM沒有功耗的限制,用在桌面上性能一定會突破天際。但我個人始終認為晶元性能的上限最終是面積和工藝(AMD的GPU除外),所以絕對性能超過現有x86 CPU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Intel依舊代表著半導體界的最高工藝和設計水準。3. 堆核的話性能提升和效率都不理想,而且還打臉。再說說可能性:
1. 只引入低端產品是很有可能的,因為目標用戶普遍使用輕負載,對續航敏感。藉此降低售價擴大份額,畢竟iPad和Macbook之間的還有很大的空間。參考Surface Pro和Surface 12代的關係,當然還有其下場......2. 不排除Apple使用黑科技,如HBM。3. 試圖擴大在半導體行業的份額和影響力,圖謀遙遠的未來接Intel的班。4. 因為近來Intel混亂的路線圖和跳票而賭氣!總結:短時間內Intel被超越甚至追平的可能極小,文章的娛樂性很強!Apple is merely a creative company that sells SSD.
至於跨平台跑分到底靠不靠譜,我是覺得針對哪個平台的跑分也就對那個平台有參考價值。跑別的會鬧出很莫名其妙的結果。可以去看GFXBench 的 X86桌面顯卡得分,什麼6990隻有 780Ti的四分之一不到,7750 比6990還高……即使高低對了 比例也和公認的水準大相徑庭……唉
什麼時候衡量x86的性能由得著Arm的評測軟體了。敢情這幾代桌面頂級四核六核八核其實做個geekbench就了事了,費那麼大勁跑一連串軟體,各大網站都是吃飽了撐的啊。
3770K 4.5g表示可憐的geekbench只跑到不過20000分。以50倍A8的功耗竟然取得不了5倍的性能,Intel 真是垃圾死了。田忌賽馬嘛,拿最厲害的和最弱的比。還有更厲害的和中等的比嗎?沒有了。
拿A8和coreM比比就算了,還寫出一年造E5,不知道卡秒英特爾u秒英偉達的農企怎麼看
腦殘的果粉圈真是無奇不有:isight秒單反,A8秒i7,一年造E5,三年干英超N——頗有大躍進的意味
雷鋒網、虎嗅網、36氪有一個算一個,都是一群不懂技術的媒體人,拿科技新聞當娛樂八卦來寫,漏洞百出,懂行的人不值一覷,他們卻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慰神器。
1.作為一個科技媒體(智能硬體方向),雷鋒網大多數員工都不是技術出身,像上面的林藠頭,現在算是林軍比較器重的「愛將」之一,27、8歲,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卻能評說整個硬創行業,不是不可能做到,但我相信她的文章和目光並沒那麼專業;
2.雷鋒網的文章一部分來自翻譯國外同類型網站的內容,另一部分則來自內部員工,很多人只是抱著macbook在各個公司的發布會坐一會,把發布會的PPT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並非沒有參考價值,只是很有限。
3.雷鋒網為什麼愛捧小米,捧大疆???這個問題很簡單,林老闆的老婆與大疆有密切關係,不好好捧林老闆錢掙得不踏實,至於小米嘛,雷老闆的錢也不是白拿的,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不是嗎?樂視還好,一些小公司若不肯給雷鋒網點保護費可能直接就被黑的破產了。這雖然是行業潛規則,但潛規則也應該有底線,這也是做人的底線吧。
4.總覺得媒體應該是社會前進的鞭策,不知道為什麼周圍的媒體都是水蛭,吸著未來之血,而且悄無聲息。就說這麼多了。WinRT笑了
本質上這是商業問題,不是技術問題。當年蘋果A6誕生以前,即便是上面的計算所專家 @泰羅Taro也不會想到蘋果會自己研製強大的ARM核心,更想不到蘋果會是第一個量產ARMv8處理器的企業。A7面世直接打亂了高通和三星的產品布局,安卓陣營被迫提前在手機上應用了A57核心。
搞技術的很多人無法理解商業思維,只是從技術角度判斷一種產品的未來走向。但企業的運作是利潤導向的。蘋果換用自家核心的收益遠大於回報,這就是為什麼它必然會這樣做,剩下的僅僅是時間問題。
你要問 @泰羅Taro,蘋果每年生產多少部Mac,銷售額多少,花費多少錢採購Intel的CPU,他是一下答不出來的。再問App Store每年收益多少,增長率幾何,有多少應用,這也不是太容易的問題。但這些才是蘋果是否替換Mac處理器的關鍵因素,而不是技術。擁有1800億美元的蘋果有足夠的資源追上Intel,問題只在這樣的行動是否有價值。
最早預測蘋果換芯的是行業分析師。最後到底是技術人員的預測正確還是分析師的預言成真,我們不久後就能知道答案。高通和三星已經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下一個會是誰呢?0.是適者生存還是壯者生存?霸王龍為啥滅絕了哺乳動物為什麼活下來了?
1.MacBook是一個商品,是用來賺錢的,不是用來比誰性能牛的。
2.MacBook是否會繼續像以前那樣劃分為輕薄的Air和中高性能的Pro?3.以前的Air和Pro,誰給蘋果帶來了更多的利潤?4.現在出來的12英寸的Core M的MacBook是Air的延續嗎?5.蘋果會推出延續Pro定位的新MacBook嗎?6.操作系統有條件免費化以及Air的廉價化,蘋果是否在有計劃地擴大OS X的佔有率?通過這6個方面的考慮,我認為作者的結論:蘋果的輕薄筆記本將來會使用ARM處理器。這並不是憑空胡說。但是作者使用技術方面的數據做論證,即違背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定位:這是一個商業問題。也讓自己陷入了技術方面的知識沼澤。
微軟、谷歌都已經嘗試過ARM的筆記本了,蘋果去嘗試一下是完全可以想像的,跟前兩者一樣,蘋果也是一個傑出的軟體公司。同時也別忘了,蘋果投奔x86也只是10年前的事情,之前用的可是果粉眼中的驕傲PowerPC處理器。Apple"s transition to Intel processors題主還是換個網站瀏覽吧……
推薦閱讀:
※手機越用越慢是啥原因?
※如何評價麒麟960?尤其是其GPU Mali-G71 MP8 ?
※驗證演算法模塊時,如果數據很大,如果做到充分驗證?不可能每個可能數據都要驗證過吧?
※MCU+wifi屬於一種SoC么?
※為什麼德州儀器沒有推出四核處理器參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