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非常厭惡劇透,而有的人卻喜歡先看結局再看內容?

包括小說、電影還是電視劇。


有時候看書的時候很喜歡先看結局。然後倒著往前看,或者從後往前隨便一段一段翻看。

結局並不是故事的全部,尤其在你不看開始的時候結局也完全可以成為開頭。所謂倒敘就是這樣。

直接看結局你看到的都是很零碎的信息,然後從後往前一點一點補全信息,把整個故事重構還原,這樣更像是推理演繹的過程。看到結局你會更好奇為什麼會這樣,進而逆向探索。

很多時候看電視劇也是從中間看起,就像你認識了一個陌生人,不知道他的過去,相處了一段時間才得知他的過去,你會感到:噢!原來如此!

這也是一種很獨特的樂趣。

當然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的可能在意過程,有的可能在意結局,所以感受也會不盡相同。


謝邀。沒了解過相關的心理學,也沒探究過別人怎麼想的,從個人經驗和習慣來聊下。

比起提問中設定的「非常厭惡劇透」或「喜歡先看結局再看內容」的兩種類型,我是屬於中間派,有時厭惡劇透,有時喜歡先看開頭和結局再看內容。

當一個故事未能展現全貌時,就像進入一片森林或一個隧道的入口,探索未知所帶來的冒險般的刺激、興奮、恐懼等情緒所產生的快感,是閱讀小說和觀看電影、電視劇的樂趣之一,劇透會直接削弱和破壞這種快感的產生。偵探、推理和懸疑類的情節設定,很多擺死了是劇透完了就沒多大看頭。所以面對此類小說及影視的時候,我會「非常厭惡劇透」,還有些早就聽聞情節精彩動人的小說及影視作品,也是不看劇透留到看的時候慢慢欣賞。

故事的開頭和結尾的設定,能看出作者及製作團隊的功力。在不確定看的小說、電影和電視劇是否值得花時間看,我會先看下頭尾再考慮要不要完整地看一遍。觀看中長篇小說、10集以上的電視劇和超過兩小時的電影時,我常會做這個選擇。作家和編劇們深知我這類觀看者的心理,在我觀看故事的頭尾就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看了結尾等於白看,精彩的部分都在中間的情節上。比如電影《禁閉島》,美劇《羅馬》和《絕命毒師》光看結尾無法體會整個故事的深意。好的情節編排,能讓觀看者無法錯過其中任何一個章節或片斷,錯過了整個故事就沒有連貫性或讓人感覺缺了點什麼。毫無尿點的電影說的就是這種類型的故事編排方式。


我不喜歡看悲劇,很多書不告訴你是不是悲劇,而過程又寫的很棒,結果最後是悲劇,感覺跟吃了屎一樣。

所以我一定要確定是喜劇結尾,我才去看。


除了作品本身的編排是否引人入勝,和觀看者的性格也有關。

這種性格差異,如果用MBTI性格分類來說明,就是看最後一個字母是Judging(J)還是Perceiving(P)。

Judging類型的人是目標導向的,喜歡有目標的做一件事。他們喜歡儘快看清一個事物的結果,再有條不紊的安排過程,按計劃達到目標。對他們來說,既定目標的實現過程的可控性是最重要的。

Perceiving類型的人是過程導向的,不喜歡過早確定結果。他們喜歡開放式的、靈活的過程,在過程中不斷收集新的信息,希望結果能保有更多的可能性。對他們來說,結果的開放性過程的體驗感是最重要的。

理論上來說,J型的人更有可能想先知道結局,從而心裡有底的體會過程;而P型的人更有可能會厭惡劇透帶來的可能性的喪失。

沒有實驗支持,僅僅是一個基於性格理論的猜想。


我看非懸疑推理類電影時,有時會先去豆瓣看影評,了解故事主線、好人壞人,那樣看電影是就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到細節、彩蛋上去了。

因為有時看電影得看兩遍,第一遍看故事,第二遍看細節,我覺得如果不是非常經典、值得反覆回味的片子不值得這樣做,於是第一遍就省略了,換成影評了。

我是細節控~


喜歡被劇透的人控制欲比較強?喜歡什麼事都在掌握之中?

我猜的。我就是喜歡被劇透。如果你推薦一部作品而不給我講講它的內容以至於結局,我都不會感興趣。光憑你說好看我是不會去看的。


給個不恰當的比喻吧,有的男人上床喜歡逐件脫掉女人的衣服,因為他認為脫的過程是最大的刺激,也有的男人喜歡直奔主題,立刻品嘗到想要的歡愉。對他們來說,這是最大的刺激。

我知道你想追問什麼。雖然未必全面,對於前者,老司機的幾率高一些,他們更喜歡享受過程,驗證結果。對於後者,生瓜蛋子的比例高一些,他們更看重結果。

但是,書就像女人,你喜歡什麼方式疼愛她就怎麼疼愛她。自己喜歡就好。


大概就是類似發圖不發種,菊花……的感覺一樣糟透了


感覺就是一種習慣吧。

但是不知道為啥會被周圍的人批評。和什麼追求安全感或者控制欲沒關係。

反正我覺得先知道一些劇情然後去看能抓得到重點,而且結合別人的影評書評一起看的時候自己可以思考是不是和別人一樣想的。

這種東西就是個人習慣,大家開心就好了。主要是被別人批評這種習慣的時候會很無語,為什麼非要用自己的來強加給別人呢,並且主觀上由這種習慣的不同聯繫到各種,真的有點鬱悶。

再補充一下,覺得有時候先看看劇情是為了篩選吧,看看合不合胃口,不想浪費時間。


我必須知道結局才會看小說 電影,就怕看到失望的東西


我是那種喜歡被劇透的人。我分析這件事發現跟自己的某些做事風格很像:

大概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喜歡運籌帷幄的感覺,不喜歡突如其來不在計劃之內的意外發生;或者是某種意義上的缺乏安全感。


為什麼有些人討厭婚前性行為?有些人要先同居看合不合適?


只有知道了結局我才能安心看劇,才能不那麼專註主線,才能好好感受下其他細節,全身心領略劇情。一直看主線猜測結局會讓我不停的快進,否則會讓我覺得看的很絕望。


如果結局不好,直接不看。免得鬱悶半天。


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一般會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猜測,要將很多的劇情關聯然而這個過程往往是混亂的,因為在你觀看或者閱讀時一邊在關聯劇情並進行推理一邊又在接收新的劇情,很多細節就沒有精力去關注了。。。

比如一部電影第一次看和第二次看有不同的體會和理解,相對於第一次看第二次看好比被劇透了。大概就是因為當了解了劇情的發展後有更多的精力去發現更多的細節。


通常看動漫可以看看劇透什麼的,畢竟連載的過程很長,要等很久。看電影就不要劇透了,不然電影票白買了。。。


有人喜歡直敘,有人喜歡倒敘或插敘~


絕逼需要先看劇透黨怒答本題。

學習知識的時候需要先建立知識的構架,才能學的更加清楚,看文章什麼的也是一樣的。只有對劇情有了大概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全文。

好吧,純屬胡扯……

就是被小說坑多了,怕遇到雷點或虐點所以不得不看劇透……

同時也是沒耐心的表現吧。

一直覺得不看劇透黨勇氣可嘉,難得不怕遇雷,BE,大虐,爛尾什麼的嗎。


喜歡被劇透的原因是擔心失望,擔心虛耗時間,同時也說明你的控制慾望比較強烈,沒有安全感。

不喜歡被劇透的人一般都追求自由,不願意被一些事物所束縛,而喜歡被劇透的人則希望了解一切,在生活中去給予他人束縛。

兩者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就像一份合約擺在兩者的面前,不喜者會帶有冒險精神的想要去嘗試,而喜者則會在經過深思熟慮,衡量價值以後才會在上面簽字。

再說道,有些人會認為喜歡被劇透的人是因為習慣走捷徑,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有的選擇的情況下,選擇更有效率的路子豈不是更好?

而喜歡被劇透以後再去看一些書籍和電影就已經充分的在別人說道『失去好奇心』時給他們的臉上打一巴掌了。

喜者一樣是帶有好奇心的,但好奇的是在已知結局和已知主線之間的矛盾與有趣的情節,並非完全失去了好奇心。

比如:我知道海賊王里的主人公肯定會當上王,主線也一定是過關斬將越挫越勇,但……光聽名字就彷彿被劇透了結局的這個故事,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去看呢?

說失去好奇心的那位答者,嘖嘖。

說道這裡實際上已經有些偏題了,其實喜歡被劇透的原因無非是『擔心失敗』『想要選擇正確的道路』『不願走岔路』之類的。

猶記得當年我一樣不喜歡被劇透的時候,在看完一部兩小時的國產爛片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我就是喜歡先看結局的人,以前看電視劇一點一點跟著看,看到最後的結局總覺得空落落的,好幾天緩不過來,無論喜劇悲劇都是這樣,後來就看到最後幾集開始先搜結尾,讓自己提前接受一會,是不是這樣的人沒有安全感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喜歡別人看我?
如何寫心理學文獻綜述?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爐石傳說開卡包的方式是否需要改進?
聽的搖滾不被身邊人理解 被說你就不能聽點正常的嗎?你會是什麼態度?是什麼導致很多人會認為搖滾不正常?

TAG:電影 | 小說 | 心理學 | 電視劇 | 劇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