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維為教授的演講《中國人請自信一點》各位有什麼看法?
中國人請自信一點:張維為教授演講
我有些疑惑想請教一下:既然中國像這位教授說的,發展得那麼好,為什麼我們還會不自信?(比如教育、福利、機遇都是國外的聽起來更好,海歸總是更有話語權)以及,西方的制度真的是三流的嗎?小布希真的很沒用嗎?
弔詭的是,恰恰是因為中國還有些人不自信,才說明我們正是處於上升期,而且空間還挺大的。
首先現在的中國並不是最不自信的時期。上世紀初大概是最不自信的階段。後來解放了,我們又變得過份自信了,經過蘇東波和改革開放,中國人的自信水平的波動從大到小。但總體趨勢仍可以認為是逐漸上升的。
另外,西方在逐漸發展超越東方的過程中其實也經歷過這類集體的心理過程,從君士坦丁堡陷落以來,西方文明其實也是經歷了痛苦的蛻變才逐漸開始追趕並一舉超越其他文明的。現代西方文明的整體自信感的確立也不過兩三百年的光景。
反觀一些堅持對自己模式自信的,比如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塔斯馬尼亞人,等等等等,現在的印度和伊斯蘭文明不知道算不算,這些要麼就徹底消失了,要麼也明顯不如中國混的好。
也許保持適當比例的不自信才是成長中的常態吧,這樣你才能不斷向外界學習並發現自己的不足。等中國人都對自己的文明和制度自信了,那就該輪到別人不自信了。參考當年日本接近超越美國的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日本發現它有全面超越西方的勢頭的時候,轉而強調是自己的東方文明的特性,特別是儒教文明造成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感才是其能實現在經濟上超越西方的原因,而當時的西方,尤其是美國,不自信的情緒則開始廣泛瀰漫。當然日本後來由於經濟規模有限和國際政治上的尷尬地位最後不可避免的被摁下去了。不過東方肯定會有一天超越西方的,看來這個任務現在最可能是由中國實現了。當然即使那一天中國真的代表東方超越了西方,也不是永久的。斗轉星移,世事變遷,潮起潮落,事物變化總離不開這些基本的規律。好在我們現在正生活在中國的上升期,至少我是很享受這一過程的。至於對中國的未來缺乏自信的國人,他們其實也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罷了。完整的看完了張維為教授的演講,能在2014年就這樣講,真的非常不容易。
作為一個去過很多國家,和數十個國家公民打過交道的人,我對此表示深深的贊同,那就是中國人要自信!
當前中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和美國實力的對比已經超過了當年的蘇聯,
現代國家的力量來自於製造業,我國製造業產值2010年就超過了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而蘇聯在頂峰時期也不過只有美國的70%,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產值則從未達到過美國的70%,
當然我國高端製造業產值離美國還有差距,但是過去百年來,相對於德國,蘇聯和日本,我國已經是力量最接近美國的國家。總的來說,我國國民心態的變化和自信的增強要慢於實際實力的增強十年甚至更久,我這裡想列舉幾點事實給大家提振點信心。
1:如果地球上只有5個人,中國是其中1個,那麼只有1個人比中國人有錢。
2015年地球上有72億人,人均GDP比中國高的只有歐洲7億+美國3億+日韓台馬2.3億+澳新3千萬+阿根廷巴西墨西哥3.7億+中東國家5000萬, 共計大約16.8億人,就算17億好了,只佔世界總人口的23.6%
下面這個表裡的數據來自2015年10月IMF發布的2015年人均GDP的預測,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人均GDP是8000美元級別,那麼從8000-10000美元這個區間,人均GDP領先中國的國家有墨西哥,土耳其,巴西,俄羅斯,馬來西亞。
這5個國家加起來有多少人口呢?墨西哥1.27億,土耳其7500萬,巴西2億,俄羅斯1.44億,馬來西亞3000萬,共計5.8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8%。
中國只要保持6.5%的增速,考慮到他們中有些還負增長如俄羅斯,超過他們輕而易舉,那麼5年後,中國GDP增長37%,屆時全世界只有15%的人比中國人有錢。
這裡說的是全中國平均的情況,如果你有幸住在中國的城市裡面,又或者你受過大學教育,又或者你是年輕人,你將會高於平均值。
2:2015-2025年是美國的最後十年
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很榮幸生在這個時代,和國家民族一起走向復興,這個過程我們本身很多並沒有意識到,那就是中國超過美國只有最後的十年了。
在1990-2015年的25年時間裡面,主要發達國家裡面,美國是發展速度最快的,
1990年的GDP世界前三位,美國為5.98萬億美元,日本3.05萬億美元,德國1.71萬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2倍,是德國的3.5倍
2015年美國GDP 17.87萬億美元,日本4.12萬億美元,德國3.36萬億美元,美國變成了日本的4倍,德國的5.5倍!如果看絕對差距,那麼優勢擴大的更多。
可以說,如果沒有一個偉大國家的崛起,那麼過去的25年世界格局毫無變化,一超將會更強,美國更進一步擴大了自己超級大國的優勢。
1990年中國只有可憐的3570億美元,2015年就增加到了10.42萬億美元。
中國人習慣了每年或者每兩三年至少加薪一次,不然一定會跳槽,收入大概五到十年就要翻一番,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常態,但是在全世界90%的國家,過去的25年裡面收入停滯或者龜速增長才是常態。
我們就以過去二十多年新經濟欣欣向榮,人均GDP不斷進步進入了世界前十,擴大了與主要發達國家優勢的美國為例,從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時間裡面,美國人的收入增加了多少?
首先看看1991年的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4.087萬美元
2015年9月,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最新年度報告顯示,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家庭收入中位值為53657美元,在25年的時間裡面,美國人的家庭收入僅僅增長了31%。
我們再把時間放近一點,從偉大的柯林頓下台後開始算,
2000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為5.588萬美元,也就是說,2015年的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比起15年前還下降了4%
工資15年不漲反跌,各位同胞,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中國,你會不會把政府罵翻?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作為人人嚮往的燈塔國,
2015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為5.36萬美元,差不多35萬人民幣,中國的白領家庭,夫妻倆只要年入35萬,就可以比一半的美國人收入高,這還不算,中國人收入的增長,房產的增值速度都比美國人快。
現在還有想移民美國的國人,固然能馬上享受到更好的自然環境,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
但請在心理上一定要做好兩項心理建設準備:
1:移民後10年工資不漲,而國內同學的工資翻了一倍
2:移民後10年房價不漲,而國內同學的房子價格漲了一倍甚至兩倍
再看看中國,
根據世界銀行,IMF等的數據,2015年中國GDP佔世界比重大約為15.5%,按照每年增長6.5%,那就是增長1個百分點,隨著基數的增大,還不只1個百分點,因此只要中國保證6.5%的增速,2020年就可以佔到世界GDP的20%,這是相當穩妥的。
名義值的增長是快於GDP實際增長值的。
我們把目光回看到2005年,彼時中國GDP才2.23萬億美元,到2015年達到10.42萬億美元,名義值10年增長了4.7倍,假設未來十年名義值增長速度是過去十年的一半,那麼到2025年中國GDP也將達到23.46萬億美元
美國GDP 2005年是14.5萬億美元,2015年為17.87萬億美元,10年間名義值增長僅為23%,我們假設未來十年美國的發展速度比過去十年加快四分之一,達到30%, 那麼到2025年將達到23.23萬億美元,低於中國。
實際上,中國應該能提前完成這一目標,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是被低估的,
中國目前是按照SNA 1993 GDP 核算體系,但是以下三個內容沒有執行:
首先,根據SNA1993 GDP核算體系,美國是把住自己的房子也按照市場價算成虛擬租金計入GDP,2014年此項就高達1.6萬億美元,佔到GDP的9%。
而中國住自己的房子則是以房屋折舊和物業費來算的,舉個例子,城鎮的房子2005年50萬建造,乘以固定比率2%,一年折舊一萬,計入GDP,實際上這個房子到2015年早就漲到300萬了。
其次中國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只統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也就是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人民幣以上的收入
然後中國不把非法和地下經濟計入GDP,如賭博,色情等,實際上這些都是SNA1993 規定要統計的內容。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賭博業,還有部分州的色情業都是計入GDP的
另外中國還有龐大的境外代購產業,也並不計入GDP
我國現行沿用的SNA1993核算體系,以上的統計項中國都沒有執行,更新版本的SNA2008 GDP核算體系,中國原定2015年執行,現在也沒有這樣做。
而美國的GDP,早在2013年就執行SNA 2008 體系了,把研發支出也計入GDP,美國2012年的GDP一下就增加了5600億美元,增加了3.6%
如果中國按照SNA2008 體系核算,GDP也會增加數千億美元
同學們,這個世界90%國家的人民,他們社會的生活是靜止的,緩慢的,工資是20年不漲的,是一個慢節奏的社會,也可以說是一個一潭死水的社會。
巴西是如此,俄羅斯是如此,美國是如此,我們隔壁的日本,香港,台灣,都是如此。
而在中國,你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向上的社會,你生活在一個積極向上的國家,在和世界霸主美國競爭,而且能在10年內毫無疑問的取得勝利。
3:中國和美國是世界科技第一陣營強國,比日本德國英國強
1) 自然指數
2014年11月,自然出版集團首次以全新的「加權分值計數法」(WFC,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指數方式發布了全球「自然指數」。自然指數的分析是基於前一年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68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它追蹤了約6萬篇優質科研論文的作者單位信息,涵蓋全球2萬多家科研機構。
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這68種期刊在自然科學期刊總數中佔比不到1%,但其產生的引用量約佔自然科學期刊總引用量的30%。
2014年的「自然指數」統計結果,美國第一,18643。中國第二,5206。德國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相對於2013年,中國增長14.9%,美國下降0.8%,其它國家基本增長都不超過2%。
中國2015年1月至12月的年度數據變為6480,增長24.5%,呈加速爆發增長之勢。
如果能保持這樣的速度,意味著中國發表在世界頂尖雜誌的的高質量科研產出在5年內就超過美國。
2) 1% 論文高被引頂尖科學家
湯森路透集團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根據2002—2012年自然和社會科學領域論文進行分析評估,並將所屬領域同一年度他引頻次在前1%的論文進行排名統計, 我國(含港澳)共有134人入選2014年「高被引科學家」,僅次於美國(1702人)、英國(304人)和德國(163人)。
2015年度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是根據2003年—2013年在全球各領域引用次數前1%的高質量論文科學家,全球共有2975名(3125人次)科學家入選,中國共有148位科學家(含港澳台地區)入選168人次。
可以看到,2002-2012,2003-2013,僅僅是把2002年換成2013年,人數就增加了15人,增加了11%以上。
3)前沿科學核心論文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美國湯森路透集團統計了2015年10個科學領域中100個熱點前沿和49個新興前沿的數據。美國在143個前沿中有核心論文,其中108個前沿的核心論文數排名第一。中國在82個前沿中有核心論文,核心論文數排第一的前沿有16個,超過英國(10個)、德國(8個)以及法國和日本(2個)。
世界第二毫無懸念
4) 1% 高被引論文數量
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高被引論文數量突破1.2萬篇,佔到全世界高被引論文總量的10.4%,在美國(6.2萬篇)、英國(1.6萬篇)、德國(1.4萬篇)之後,居世界第4位。
中國各學科論文在2005—2014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數處於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有15011篇,佔世界份額的11.9%,排名世界第四位
請注意,上面兩篇報道的高被引論文量是十年的總和,按照我國科技的爆發成長,數量肯定是前低後高。
兩次10年數據的統計有9年是相同的,僅僅是把2004年換成了2014年,高被引論文數量就從1.2萬變成了1.5萬篇,增加了3000篇,考慮到中國的增速遠遠超過英國和德國,世界第二當之無愧。
4:中美是世界舞台的中心國家,而其他國家更看好中國
我們自己看好自己,那外國人是否看好我們?
下面是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在全球40個主要國家的調查,
認為中國已經或者將要取代美國的比例為48%,而認為中國永遠無法超過美國的比例是35%,作為場上在競爭的僅有的2個重量級選手,外國人對中國更有信心。
40個國家有27個認為中國將會取代美國,這個數字在2008年只有6個,在2013年是23個,
中國變強了,形象就更正面了,這個世界果然還是認實力,對35個國家的調查,2015年對中國有正面看法的人為55%,而2014年這一比例為49%,對中國表示負面看法的人在下降,2014為38%,2015下降為34%
在中美的競爭中,其他國家只是台下的觀眾,顯然,台下的觀眾更看好我們。
你生活在一個強大而富裕的國家,而且還在以世界最快的速度走向更強大,作為中國人,有什麼理由不自信呢?
我相信,在未來十年,中國人的國民心態會慢慢改變,自信會逐漸增強,目前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將會逐漸變淡甚至消失,舉幾個例子,看看你是否有以下癥狀:
1:不敢追白人女孩,到國外的中國男人,或者是在國內生活的中國男人,對白人女孩內心有嚴重自卑,潛意識認為自己無論是從外表,還是文化,還是性能力,還是經濟上,都對白人女孩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不敢展開追求。
2:對外國人想當然覺得其幽默/有錢/高端
這點在部分女孩子身上有體現,來中國的外國男人們,是向來不愁找不到女朋友的,部分人更是一年換很多個,哪怕是學歷不高,工作不好的屌絲們也不例外,這就好比,我國只有中專學歷的殺馬特,又或者是在縣城撞球館遊盪的初中無業青年,去了國外被外國妞環繞,僅僅因為其中國臉,想想這是什麼畫面。
3:全民極為優待外國人,做不到中外平等,生怕被人看不起,「丟中國人的臉」。例如幫外國人找自行車,幫外國人翻數噸垃圾找護照,新聞報道以做了某某事受到外國人誇獎為榮。
前不久廣西一個派出所,行政拘留了一個簽證到期非法滯留的黑人穆斯林,派出所專門動用財力和資源貼心的為他準備了清真餐,準備了禮拜室,最後得到了這個罪犯的誇獎,派出所將此事頗為得意的放在網站上宣傳。這個派出所從所長到警員的心態,在中國社會不是孤例。
4:廣告宣傳,你如果多留意在路邊,電視台,網站,超市售賣物品的包裝上,火車站,臨街商鋪,還有各種淘寶店鋪,都會看到大量的白人形象,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白人大部分其實根本不是什麼明星,而是由各種外國來華留學生,無業人員組成,像你我一樣的路人?
2015年底央視辦過一期外國留學生到義烏實習做淘寶的,一個留學生到一家,這些淘寶店鋪包括各種各樣的商品,非常有意思,不管高矮美醜,作為免費實習的交換,這些淘寶商家無一例外讓這些留學生拍照作為自己淘寶頁面的形象廣告
我曾經在一家縣城的餐館,因為曾經有在附近中學教書的外教來吃過飯,老闆竟然把他們就餐的照片列印出來放大掛在店裡面作為宣傳。
與外國形象類似的,還有各種各樣洋名字的樓盤,洋名字的國內品牌
為何中國的商家熱衷於此,自己內心深處覺得外國臉比較洋氣。
5:極為重視外國人的評價,做不到外國人的評價和中國人的評價一視同仁,
以入選了世界科技十大突破的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為例,2016年我國測量出最精確中微子能譜的新聞,我們看看這個叫李大慶的記者是如何報道的
作為主要參與人的國內頂尖科學家對這項成果的評價就刪掉,而作為非直接參与者的外國人的評論就保留,這個記者內心的心態是值得玩味的。自信的中國人,會對本國人和外國人一視同仁,是平視的姿態,而不是仰視的姿態。
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將會重新登頂世界之巔,這是基於事實的判斷,
對於知乎上絕大多數的80後和90後來說,當你們的孩子懂事的時候,你的國家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你的孩子會理所當然的覺得中國很強。
那麼你自己呢? 會如你孩子那樣的自信嗎?中國人,請相信你自己吧。
謝邀。
張維為的基本邏輯是正確的,中國的進步非常快、非常大,在許多方面跟發達國家相當或者有優勢,中國人應該更自信。不過他對發達國家為什麼發達談得太少,這自然會引出一個問題:如果那些國家這不好那不好,為什麼還是有許多方面比中國強得多呢?這減弱了這場演講的價值。我的科大師兄「忙總」有一篇短文《我們不能鼠目寸光》(我們不能鼠目寸光),解釋得很透徹:總而言之,張維為的演講是有價值的,是對自卑論調、逆向民族主義的一種對沖,但論證有粗糙之處,供參考即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信後,要更加理性、清醒地建設國家。我們不要小富即安,我們不要以為手頭有幾個活錢就了不得,如果產業沒有增長潛力,沒有附加值,沒有金剛鑽,光做牛仔褲和運動鞋,不管做得多好,做得多大,都不可能趕上美國。都還是農民工進城。
想趕上美國,不但要有中國自己的通用電氣,波音,也要有中國自己的諾斯洛普格拉曼,霍尼韋爾,洛克希德·馬丁,雷神,湯普森·拉莫·伍爾德里奇,聯合技術,利頓工業,達信,CSC,ITT ,聯合防務,休斯電子,L-3通信,艾連特技術系統,哈里斯,羅克韋爾,阿爾康工業,韋里迪安,西利康圖解計算,布茲·阿倫·哈密爾頓,普利邁克斯技術,米特里,EGG,DRS,泰里達因技術,列·謝格勒,裝備支援系統,蒂坦,安特翁,AM General,電子數據系統,奧什科什,庫比克等等, 更要有中國自己的通用汽車,陶氏,亨斯曼,PPG ,伊士曼化工,孟山都 ,道康寧,惠普和安捷倫,IBM,泰科,英特爾,卡特彼勒, 德爾福,杜邦,江森自控,思科,3M ,迪爾,固特異,施樂,艾默生,惠而浦 ,摩托羅拉,朗訊,輝瑞、羅氏、禮來等等。 上述這些企業加上普林斯頓,哈佛,耶魯,斯坦福,伯克利,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芝加哥,哥倫比亞多等等大學才是美國綜合國力的支柱,才是美國驕傲的本錢,才是美國強大的原因。 經過我們這30年奮力追趕,我們與美國距離雖然不是差十萬八千里了,但是還差得遠,二萬五千里總是有的,舉例來說,在複合材料領域,杜邦積累的工藝數據,就是目前我國已經掌握的數據25倍以上,在渦扇發動機領域,我國做完的材料和工藝試驗數量,不過GE的5%而已。其他領域差距同樣大,尤其是微電子,精密儀錶儀器(現在國內大企業沒有安捷倫儀器的實驗室都不好意思給別人打招呼),感測器,精細化工,複合材料,特種金屬材料,精密陶瓷材料等等,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單單是機械製造領域,我們在高檔數控系統,數字化工具系統及量儀,高檔DCS、FCS和PLC,渦扇發動機智能控制系統與美國就有20年的巨大差距。 在精密和智能儀器儀錶與試驗設備方面差距更大,在高精度、高穩定性、智能化壓力、流量、物位、成份儀錶與高可靠執行器,智能電網先進量測儀器儀錶(AMI),材料分析精密測試儀器與力學性能測試設備,新型無損檢測及環境、安全檢測儀器,國防特種測試儀器等各類試驗設備我們基本全部依靠進口,被瓦森納協定禁運的,只能依靠隱蔽戰線同志們冒險。 至於高可靠性力敏、磁敏等感測器,新型複合、光纖、MEMS、生物感測器,儀錶專用晶元,色譜、光譜、質譜檢測器件;高參數、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軸承、液壓/氣動/密封元件、齒輪傳動裝置及大型、精密、複雜、長壽命模具;高檔(尤其是軍品級別)電子器件及變頻調速裝置等等都只能依靠進口或特殊手段取得。 美國製造業目前結構的優化程度是超出大家想像的,石油煤炭這種依賴資源的產業佔比很低,消耗能源的汽車產業佔比也不高,讓人意外的是化工和機械這兩個產業,佔比非常高,而且這兩個產業,美國在技術上有絕對領先優勢。2013年,化工產品(包括製藥)+塑料橡膠佔全部製造業產值的19.5%;食品飲料佔10.8%;電腦電子佔9%;金屬材料佔8.7%;機械產品佔7.8%;汽車產品佔6.1%;航天運輸5.9%;其他產品4.5%;石油煤炭4.4%。 不要小看美國的製造業,沒有美國製造業,我們的數控機床,電子工業,能源工業,精細化工業和部分軍工產品全部或部分要歇菜或性能大打折扣。 不過只要我們自己國內不亂,繼續前赴後繼,堅持不懈,一定能夠追上去,三十年不行,就五十年,中國別的優勢不大,耐力優勢全球第一。 國內現在明白這點的,只有長三角的上海,江蘇,浙江三地和重慶的省級政府領導。其他都還在混日子,滿足於賣地、租房、雁過拔毛、吃早茶,喝茅台,而已。
看完視頻想說幾句。
1.誰也不能否認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建設成就,也不能否認這樣的經濟建設成就對於一個國家發展的意義。可我們也都知道,前期的經濟發展是以怎樣的代價取得的;關鍵是,這樣的發展速度不可持續。(增長率現在不就的的確確放緩了嗎?)
2.對於張教授來說,儘管說自己做過三年工人,但八十年代便接觸過最高領導人、並且直接為最高領導人服務,後來遊歷過一百多個國家,並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這樣的背景,即便在當下的中國,也算是人中龍鳳,換言之,精英階層。
我想,中國社會當下的最為嚴重問題之一便是階層的撕裂。什麼「美國是由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組成的」,中國難道不是嗎?
我十八歲以前都生活在四川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慶幸自己家庭並不算貧困),讀大學來到北京,有了一些所謂高大上的經歷;就我個人經歷而言,恐怕中國都不止三個世界,還有第五世界,第十世界。
前段時間,微博一件熱議的話題是一位台灣教授說中國某地區人吃不起茶葉蛋,網友各種冷嘲熱諷。可是,和一位技術中心同事吃飯時聊到這個話題,我說我們老家真的有這樣的人啊,真的吃不起茶葉蛋;結果那位同事說,我大學時就是啊,捨不得吃,覺得貴。
(舉這個例子不是論證茶葉蛋貴,而是真的有吃不起的人存在。)
我現在想,有貧困不可怕,政府和社會組織都在想辦法解決;更可怕的在於,一部分人(精英階層+中產階層)對於另一部分同胞的生活狀態的無意識。
他們「不知道」同在一個國家,生存的狀態可以差別如此之大。有這個「不知道」,就是未來社會問題的一個根源。
3.接著上面一點,按照張教授所生活的階層,看病難、就學難、買房難等等等等應該都是不會有體驗的。他所謂「接地氣」,如果只是跟餐廳的廚師、廣場舞的大媽、學生聊聊天,我想是很難對普通民眾的生活有切身體會的。
有次辦公室談到類似話題,有人問武大的實習生給現在的政府打多少分,她說滿分一百的話打八十吧。又問另一位同事,她沒有直接回答,她跟實習生說,等你生過小孩,看過政府部門那些辦事人員的臉色、辦事效率再說吧。
4.張教授說,中國每年實際只有十幾萬人移民,跟波蘭、台灣這些小地方相比,也不算多。但是我想問張教授,看看中國富裕階層里移民的有多少。他們已經掌握了不少的財富、資源,在這個國家基本上都有不錯的生活,問問他們為什麼要移民?即便是一些普通家庭通過技術移民走出去的,他們也都有不錯的教育,在國內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問問他們為什麼要移民?
5.對比曼谷和上海,的確不難得出中國的治理模式更有效率的結論。集中力量辦大事,可以很快很有效。可如果,辦的是不那麼正確的事情呢?比如,文革的話?
蔡英文12年大選落選致辭里有一句話,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不能沒有制衡的力量。
有反對、有制衡,做事的確會慢,但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有反對、有制衡,出錯、出大錯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6.張教授說美國最富有的二三十人可以左右白宮,中國不會這樣;那如果要說,在中國,幾大CW可以左右中南海;美國也不會這樣啊。
張教授說西方、西方媒體都黑中國、都唱衰中國,可是西方、西方媒體唱衰西方的也不少啊。演講里張教授自己就說了,經濟學人發表的民主制度的弊端,福山(美國國籍)發表的衰敗的美國,不就是他們自己在「唱衰」自己嗎?
7.整個演講的主題是說自信。台下的大媽笑得很舒心。
讓我想起我家一位親戚問我韓國人「真的吃不起肉嗎」時那種親切的、帶有關懷、又有一絲不易覺察優越感的笑。
我說:「那邊豬肉確實很貴,一般的豬肉50元人民幣一斤,好點的100塊一斤。」
我沒有接著往下說,因為大媽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韓國,也不會真的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韓國人有同情。不過是飯後的談資罷了。
我想,如果她的子女去韓國旅遊或者生活,看到絕大多數韓國人不僅吃得起肉,而且到處都排隊,沒人闖紅燈,公廁里都有免費取用的紙巾,車輛拐彎時候絕對會讓人先走,再來談論有沒有自信,可能是比較有意義的。
鏡頭裡的大媽和廚師,出去讀書、遊歷、工作應該都沒有太多機會。但他們的孩子、年輕人會越來多地走出去,看這個世界,西方比我們的好的、壞的都會被他們看到、聽到、意識到,那時他們是不是發自肺腑地對中國自信,可能是比較有意義的。
8.我們的社會,財富在增加,文明在進步,作為國民,我很開心。可是社會上那些讓我不舒服、不開心的問題,也是的的確確存在的,我不開心。我不會覺得中國很糟,但也不會覺得有趕英超美「那麼好」。
自信是對於現在的滿足、對未來的樂觀,張教授的演講讓我對未來更樂觀,我很感謝;
但如果我發現它對於現在沒有改進,我很抱歉,我沒法自信。
前幾天在博鰲聽過他講。
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現在西方這套是冷戰時候的制度決定論,這套東西的歷史很短,就是冷戰後才搞起來的。
30年代大蕭條的時候,西方所謂的主流媒體是熱烈歌頌蘇聯模式的,千萬美國人去蘇聯找工作。
希特勒那套在捷克搞得也很好,英國不得不派特工刺殺德國實施仁政的海德里希。
西方選票民主就是繁榮,不搞這個就是失敗,這套東西在80年代認同達到最高。
但是事實上,後發國家能起來的沒有一個是原味的西方民主,而都是混合模式。有集權有民主,台灣,新加坡強人政治,韓國軍政府。香港恰恰是最有干預的一屆總督發展的最好。
然後在西方的主流宣傳中,它們都被歸於西方民主的功勞。這就是話語權和政治正確的問題。
從小被一種價值觀洗腦,後來這種價值觀就成為主流價值觀,成為政治正確,反過來再影響媒體和電影,反覆強化。
這套東西輸出,就是張所說的忽悠。
高曉松雖然屁股不太正,但是他在美國長期生活,反而看得比較清楚。他描述的美國比忽悠靠譜。
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大學生也好,白領也好,看到的更多的朋友圈描述的西方。
我以前的一個回答說過,很多是自由經濟帶來的問題在中國反而被歸罪於體制集權,真體制集權的時代恰恰沒有那些問題,而有另外一些問題。
這應該是一些忽悠理論的功勞。
對老百姓來說,好日子很簡單。
一是能製造出來(或者掠奪到,譬如你掌握世界貨車,可以剪羊毛,譬如你能打,能派公司去搶,然後交稅)財富
二是能把財富分得平均一點
三是社會各階層都有互相制約的能力,誰也不能欺負誰。
北歐恩格斯路線的社會民主黨目前在世界上算乾的不錯的。
中國從建國後一直在進步,時不時倒退,現在算是中游水平吧。
沿海城市和一些鄉村的幾億人物質很不錯了,內陸和一些落後地區相當於落後國家的中產(有電器算中產的某民主大國),最落後的地區依然是農業時代的生活。
張說的自信是有依據的。
我們和西方(北歐標杆,美國至少貧富差距差的遠,醫療是硬傷)的差距不是有沒有一人一票的差距,而是物質不夠多,分的不夠平均,各個階層的利益制衡不夠。
一人一票怎麼搞,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為了上面三個目標服務的。什麼階段用什麼政治體制最優,這個得干出來。
課本上的話,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目前中國走的路子成績不錯,是適應當前中國情況的路子。
未來搞一人一票,搞出來相應的制度,也是要為這三個目標服務適應當時的情況
最怕的忽悠,是拿手段當目的。搞出來的東西與三個目標背道而馳。
民主後什麼決策都搞不成,用愛發電,製造不出更多的財富
富人控制決策機構,稅收多收窮人的,不給福利,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美國在蘇聯解體後,實際工資停止增長,資本在分配中比重越來越大,所以才佔領華爾街)
制度制衡不夠,一些群體肆無忌憚(這方面美國稍好,中國這方面問題更嚴重一些)
如果被忽悠為了什麼政治正確(宣傳的正確)搞亂了,搞爛了,大多數人會成為受害者,這是老百姓怕得(蘇聯解體後人均壽命下降10歲,經濟倒退,治安混亂)
這也是張說的要有自信,不能被忽悠不發達國家,正在走下坡路,國民的心理是自卑。
不發達國家,正在走上坡路,國民的心理是自省。發達國家,正在走上坡路,國民的心理是自信。發達國家,正在走下坡路,國民的心理是自大。所以,自信是與國家是否強大有關的。中國現在就處於自省與自信之間,我印象里,應該是08年為分界,08年前國民對於西方還是處於仰視狀態,但08年地震和奧運兩件大事真是把國民的民族感給激發出來了。自08以後,不再迷信西方的人越來越多,五毛自干五都是這幾年出來的辭彙。網上說TG好話的越來越多,如果放十年前,無論是網上還是網下,基本都是一邊倒的罵TG。但現在罵的與贊的基本各佔一半,這是國家變的強大的體現。如果國家繼續強大,國民生活持續變好,自信的人只會越來越多。這是好事。
看了看張教授的視頻,別的不論,有一點我是贊同的。就是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是遠超西方的。西方的選舉制度讓我想起兩個字--「養望」。漢晉時期,普通人想當官怎麼辦?那就必須有「望」。「望」從何來,找名士(官員)吹牛,你找到名士越多,你的「望」就越厚,累計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人來找你做官了。比如家喻戶曉的諸葛孔明,如果不是有眾多名士向劉備推薦,何來三顧茅廬。選舉差不多也就這麼一回事,只不過你吹牛的對象從名士換成了普通百姓。而且還降低了難度,諸葛亮們忽悠的至少還是官員(專業人士),有沒有能力治國,專業人士心裡還是有點譜的,但現在的選舉忽悠的根本就是普通百姓(業餘人士)。普通百姓是無法分辯競選者是否有這個能力的。
比如說,台北新市長柯文哲,以前只是一個醫生,毫無從政經驗,居然一下交給他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城市來管理,我真想說,台北的民眾,你們膽太肥了。這事換在任何別的行業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比如說,你是一家公司老闆要找一個電商總監,前來應聘的人對你滿口的B2C,O2O,微商,互聯網思維……,嘴上的東西一套一套的,但就一點,這人以前從沒做過電商這一行,你敢不敢把自己公司的電商業務交給這個人來管理?或者你是一個元帥,你要派一個大將出征,有這麼一個人,孫子兵法滾瓜爛熟,歷史戰役點評的頭頭是道,但就一點,以前沒打過仗,你會不會讓他領兵去打仗(趙括馬謖躺槍)?所以說,我覺的柯文哲當市長實在是個坑,如果他不做任何動作,蕭規曹隨,那麼台北畢竟還是有一套完整的運作體系,就這麼平平安安運營到他下台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如果他覺的深孚眾望,必須要搞出點改革來的話,那台北未來的發展只會變差不會變好。
扯遠了,再說本朝官員選拔制度,本朝的官員選拔制度沒什麼新鮮的,就是沿用上千年的官員選拔晉陞制度。自有科舉以來,官員的選拔就不需要依靠名望來判斷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士子科舉金榜題名後,從八九品的縣令縣丞之類的低級官員開始,從一縣到一府到一省最後入中樞,基本上所有的官員都是從低層一級一級幹上來的,自身的能力在官宦生涯中慢慢得到提高。大多數情況下,能成為宰輔的,都是能人。這套制度進化了上千年,到本朝,已經是一個很有效的官員選拔晉陞制度。科處廳部國,每升一級除了要在本級別呆了足夠的時間,還要做出相當大的成就(以及夠強大的上層關係)才能淘汰眾多競爭者脫穎而出,資歷,能力(人脈)缺一不可。這套制度比之西方社會的選舉制度,領先了一千年不止。再比比柯文哲,我覺的哪怕大陸隨便找個處長都能比柯文哲更勝任台北市長的職務。
當然,本朝的這套制度也是有致命問題的,就是容易產生官僚集團。官僚集團依附在國家身上,忽視百姓利益,吸國家的血來壯大自身。在國家走上升通道時,這個問題還不明顯,但如果國家走入下行通道,很容易國家搞的天怒人怨,把國家玩到崩潰為止。但換個視角,月有陰晴圓缺,世上事有漲就有跌,沒有長盛不衰的國家,當一個國家進入下行通道,不管什麼制度,這個國家都很困難。而且本朝的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隋唐開科舉算,到現在已經超過一千年了,這套制度也進化了很多,未來也會繼續進化下去。現在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許未來能解決。
不要妄自菲薄,更不可妄自尊大,自信來自於我們過去三十多年的成就,但同時不要忘記自省,畢竟我們國家還有太多的不足之處。基本上全部的回答都是一味的彰顯自己是多麼的反對張教授的觀點,有數據黨,有故事黨,也有各種三教九流答案。那我就裝經驗黨,身為一個曾經在美帝待過8年,並且在5個城市生活過的中國人在這回答,張教授說的我很贊同,至於期間的論點和數據什麼的,有些不明確,也不想深究,但是的確如他演講所說的一樣:出國後都愛國。當然也有不愛的,那些為了綠卡辦庇護的,或者放棄學籍去當兵的,比比皆是,更不要說那些賣身嫁老外生孩子拿綠卡的。但是,你知道嗎?在這些人眼中和嘴中那個充滿空氣污染和各種不公平的中國,卻是他們最想回去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我認識的那些通過這種途徑拿到綠卡的人每年都會回國過年的原因。他們也曾經把自己的父母,妻兒等家人申請來,但是基本沒有在這生活的。這也是為何他們每年都要回一次那個遍地霧霾,飲食不健康,到處是危險的中國的原因。那些整天在國內唧唧歪歪的人,你們有幾個在外國生活工作過?還是僅僅旅遊了一圈就認為自己懂了一切?
手機答題,簡要一些。
1.發展狀態好不等同於國民生活狀況好。以美國舉例,美國歷史上發展最迅猛並超過英國是在鍍金時代和進步時代前期(gdp大約漲了六七倍),但是當時的民間也是亂象叢生,基本上過去二十年我朝的社會問題都有,描述這個時代的作品比如《美國悲劇》《叢林》。但不可否認的是,那個時代奠定了世界上最大工業國的基礎。2.直面當下的社會問題,抱有憂患意識不是一件壞事,只要不消極處之就行。
3.至於自卑心理,很多意識看法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轉換心態需要時間,歷史上日、德、美在剛發展起來的時候也有自卑時期,只是現在他們很少談而已。況且相比十年前,國人的自信心已經增強許多了。只是,把自信的來源從經濟進步變為社會、文化的進步尚需時日。
4.制度問題太長說不完,說了估計也要被知乎和諧,所以就說兩個:「西方國家」指的是千差萬別的許多個國家;沒有最好,只有最適應。
5.小布希是傻逼,不過是作為我朝人民好朋友的一個傻逼。首先必須承認張教授演講技巧很棒,非常有煽動力。但忽略數據本身是否真實,例子是否以偏概全,張教授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他的政治邏輯上是有硬傷的。張教授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自由民主這個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目前這個紛繁複雜的時代要求,取而代之的新範式應該是良政(good governance)與劣政(bad governmance)。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的政治制度屬於良政。」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學者在建立行政管理這門學科之初,就給出了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即「政治行政二分」。這意味著當我們在討論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諸如國家權力是如何產生的,國家權力是如何分配的,國家權力是如何監督的這些問題時,行政效果本身是不能成為一個考量因子的。而張教授通篇偷換概念,用政府破產,治理能力低下這些例子反襯中國政府近三十年的成就,只能說明在行政層面中國做的還不錯,但不能代表我們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價值觀已經具有普世價值。所謂良政劣政也不過是行政領域的一個標準而已。就如同新加坡一樣,無論它如何社會穩定國家富強,都不能改變政治的威權制度。中國的政治制度改革,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童瑤和張維為之間大概相差一百個鳳紅邪吧……當然我不是說張老人家竊國了,他還沒那麼厲害,只是說看看同樣是騙子,手段真的高了很多……
聽張維為教授講座有感 公心直論周六聽了張維為教授的講座視頻《在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道路》。說實話,我是第一次聽到教授級別的人,這麼理直氣壯、「堂而皇之」地講中國的好話,講中國政治體制、發展模式的好話。一個多小時的視頻里,看到他多次提到中國一些貧困縣小縣城比非洲首都都好,或一些城市比歐美國家首都建得都好。這個由於他基本是即興演講,有的地方還是表述不夠嚴謹,類似過於簡單地對比聽得多了,多少有些不適應。當然,先做事實判斷,再作價值判斷。了解一個人的思想體系、價值觀念,尤其是學術上的觀點,往往需要整體觀之,要前後一以貫之地來看。不顧上下文,不理前因後果,僅就隻言片語,匆忙論斷,難免有失偏頗。
耐心看完張教授的講座,其實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要多平視西方,而不是一味地頂禮膜拜,更不是要在言必稱西方中失去自我主體性。現實中,很多人還是習慣給中國的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出西方藥方,出了問題動輒發達國家如何如何,一味地迷戀程序萬能,以及新自由主義思想,而不顧它所給目前西方帶來的深層次困境。比如在國企問題上,不少人以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有國企,殊不知國企在歐美也占不少比例,一些巨無霸跨國公司,股權結構中都有很大國家股,比如BP石油公司、德國聯邦鐵路公司。一些人談到當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將之與西方經濟學供給學派相對等,其實似是而非。
張教授之論,且先不論對錯。在各路精英、大V所引領的一切以西方標準為俯仰的「呲必中國」漸成潮流的情況下,他難能可貴地發出了另一種不一樣的聲音,啟示我們要以更宏闊、寬廣的視角來看問題,不要一味地以頭腦想像的西方來為中國量體裁衣,不要陷入了自設的西方經驗和價值觀就是顛撲不破真理的「鐵屋子」中,既要正面借鑒,更要批判性吸收。這就宛如在千篇一律的「瞧瞧外國怎麼怎麼樣」式八股文里,突然來了一則蒲松齡的奇幻故事一般令人新奇。原來我們也可以更開放的心態,比照中外。對錯優劣,並不因是中還是西就有天然之別。
當然,這不是說就一葉障目,不正視自己的問題。就像張教授自己說言,「中國也有問題,也不是說中國就好到天上去了」。他沒有迴避中國的問題,比如公民素質偏低、貴族精神闕如、科技創新差距。但這些很難說是體制上的差異造成的,而更多是發展持續時間上的長短所決定的,歐美國家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開始城市化,市民文化的養成已經比較成熟。而科技的發展,同樣也不是朝夕之事。青蒿素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研究成果,但四五十年後才獲得國際認可,可見任何的付出都是功不唐捐,久久為功遲早會獲得應有成就。
張教授還提到要有一個歷史的維度。他說,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過的國家,且在過去2千多年內,大部分時間都比西方發達。這恐怕也是我們在考慮中西方比較時,不能忽略的一點。近代以來,中國有了落後,一度面臨四分五裂的危險。中共實現了中國新的大一統,形成了新的統一的儒家執政集團,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傳統文明的賡續。
張教授說,中國現在不怕跟別的國家比。歸結起來,就是在借鑒和吸收他國先進經驗時,多一些批判性;在關照中外差異時,多一些主體性。通過歷史的維度去看待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而不至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上過分糾纏,讓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建設性和可行性。
管不得是否偉光正了,最後來一段習大大的話吧。「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c3NjE1Nw==mid=413684653idx=1sn=89800d3ad493d0b108c9b93a9049f62ascene=0#wechat_redirect)
創建於 16:43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討論中國現狀,國運的話題下,總是出現各種談情懷的,講故事的。真的想知道,談這些細枝末節能有什麼意義么?一顆草長得好還是差,跟整個森林有什麼關係?
甚至某些人張嘴閉嘴說的民主,制度,都是細枝末節的問題,重要麼?英國不用君主立憲制就會衰落?美國不用三權分立就會完蛋?呵呵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國情決定製度,而不是相反,這些常識真是懶得再說。中國人應該不應該自信,從一個大視野來說,只取決於你對幾個問題的判斷。一,人類的個體差異不大,沒有本質的優劣之分,所以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基本也能做到,所以歷史常態下,人與人之間的財富產出應該是相近的。而如果說人與人民族與民族有差別,那麼中國人的聰明與勤勞,也只應該處於上游。二,把時間拉開到上千年的尺度來看,近代歷史以來,西方社會的成功,不是歷史常態,而是成為近代科技變革的先行者,產生的短暫領先。現在發達國家的優越生活,是由於發展階段較高和歷史積累較豐富,而非制度或者文化的優越。三,中國由於人口和國土面積,在歷史常態下,最低限度下也是大國。而由於中國人智力與勤勞程度超過平均水平,中國的集權治理能力遠超一般國家,所以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一流大國。四,中國當前階段,主要的任務是提升發展水平,讓人的生產能力發揮出來讓中國人的處境恢復歷史常態,先進位度什麼的都是扯淡,沒有讓發展停下的制度就是好制度。發展才重要,制度沒多重要,社會決定製度而不是制度決定社會,什麼是中國的制度?八十年代的制度和現在一樣??幾十年來中國的制度在不停的變化,正是不斷適應中國發展的證明。與其說體制重要,不如說這個國家能夠及時調整體制的能動力才重要。
中國的體制在不停地進化,你讓美國變一個體制給我看看?哦,人家美國是先進的,人家不用變,是吧?呵呵,幾百年前,中國的體制也是先進的。最看不起的就是現在張嘴一句,「我告訴你啊,這一切都是體制問題」
一股子神棍味道。人嘛,長的帥的就該自信這張臉,但同時學歷高中畢業也沒必要非要吹成研究生畢業。真正的自信是知已所長與所短,學會揚長避短,也要自賞所長、自省所短。中國教育之普及、高鐵高速、城市公共交通的成就,電商的發達,齊全的製造能力,相對安全的治安環境,至少幾乎人人不挨餓,這些都是舉世公認的成就。對此,如果不自信、不肯定,那算別有用心。但同時,對於兒童婦女拐買、食品安全、造假、不尊重知識產權、環境污染,少部分國民素質差些,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或文過飾非,那不是無知,就是阿Q精神中毒太深。
中國大城市的居民,你們比美國生活得還好,所以你們應該自信一點。農村的人?對不起,你們不是人。
「雖然中國的人的平均壽命比美國人低。」
「但是,我們北京和上海這種大城市的居民平均壽命比紐約和洛杉磯的高。」「所以,中國人啊,我們要自信。」
原諒我數學差對於這種站在舞台上聚光燈下的演講者,社會總給他們兩種截然不一樣的評價,
一方面,我認識和知道的很多老師、學者都持不屑的態度,覺得他不學無術論文發了沒幾篇,到國外野雞大學當個訪問學者再回國當特聘教授靠激進的民族主義賺錢。另一方面,又有很多朋友覺得他說的有道理,視頻上很多話說的就是事實,接地氣直扣人心,雖然有誇張和揚長避短的程度。那麼,我們既然喜歡所謂的民主自由,那就應該學會包容不同的聲音。
而且我認為今天的中國需要這種聲音,不論是否對錯,不論是否喜歡,他只是自己的價值觀,並沒有強加到別人身上。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教授都千篇一律的宣揚西方怎麼怎麼好,中國怎麼怎麼爛,鼓勵大家移民(事實上這也是今天很多大學裡的事實),你聽起來還覺得有希望嗎?我是來這裡參觀一群沒出國的人如何評價美國的...As I always said..你們既不懂西方...也不懂中國...尤其不懂美國..
教授說的非常好,如果有下集,可以再講一期《中國領導人請自信一點》,非死不可,推特,優圖逼沒什麼,我們足夠自信。當然如果這條不刪的話……
張教授不是說西方的事三流制度,而是說西方的制度這麼容易選出三流總統,如小布希
說的沒錯鴨。
推薦閱讀:
※「嚴禁劇透」這種文化現象在國內是如何產生及發展的?
※如何嘲諷動不動就說「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渣渣?
※有沒有從小到大從來不吃西藥的人,或者從來不吃中藥的人?
※為什麼非洲很多國家信伊斯蘭教?
※戴黑色圓頂禮帽,用風衣領子遮住臉,只露出長鳥嘴的形象有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