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出土的文物真的會一下就灰飛煙滅么?

看到有人回答問題說,出土的文物 剛開始是好的,沒一會就會成為一堆渣 灰飛煙滅,這是真的么??


看材質。

1.對於考古發掘的出土品來說,由地下水的酸鹼度,地下土壤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地下環境的溫度,氣體、液體組成等環境因素,甚至是否曾經被盜擾過,決定了它們的原生保存狀況。

2.文物出土時的腐蝕損失,主要原因是原地下埋藏環境在和外界聯通後,溫濕度以及光照條件、空氣成分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3.就材質來說:

無機質文物是比較穩定的,譬如石器、陶瓷、玉器等受環境的影響較為微小,他們最怕的是摔砸……

金屬文物稍微複雜一點,貴金屬受環境的影響較小,但是銅、鐵等器物就比較容易腐蝕了。

有機質文物中,無論是漆木器、紙張還是紡織品,都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

最脆弱的當屬食物,無論是馬王堆出土的水果,還是喇家遺址出土的「麵條」,最後都迅速氧化腐壞而沒有保存住。

此外顏料也是非常脆弱的。


這只是一個傳說誤信,但是在密封的古墓中環境已經達到相對的穩定,開啟後若無相應保護措施,如壁畫等古時候的礦物顏料在常年反應後確實會迅速褪色兵馬俑就是慘痛的教訓,看了幾人說絲織品和書畫,其實這兩樣絲織品基本不會出現問題而書畫基本你挖開來之前就沒了,不如來說說陶瓷和青銅器,陶器長時間埋在土中加之水等催化劑會發生鹽化,與到氧氣迅速氧化變得脆弱,但是不直接大力碰觸不會破碎。瓷器不變色但是鹽化同樣存在一個道理不再重申,再說青銅器銅器看著好結實簡直無敵,但是灰飛煙滅就是從這來的,長時間埋藏的青銅器有一種病害叫點腐蝕,一般指粉狀銹之類發展之後的兩種病害叫通體礦化和層狀剝離,聽名字就懂了有些風一吹掉一層。題主么么噠


木器是會的,屍體也會的。我媽年輕時候在農村,村裡的場(陝西方言,就是一大片平地,曬麥子什麼的用)下面有石板,不知道什麼人把石板掀起來發現底下是個墓室,膽大的年輕人都去圍觀,我媽說那個墓室是一室一廳的格局,廳里是圓桌方凳,硃紅色漆,極其精美,還有屏風什麼的,我媽那會做裁縫,她一心想著凳子腿兒可以做個尺子,看著那漆真好,結果凳子桌子一弔上來全都脆了斷了,達不到立刻成灰但是也成渣了。旁邊墓室里是合葬的一對夫妻,男人是個朝官,我媽說穿戴就和現在清朝電視劇里演的一模一樣,屍體不是骷髏,臉上一層皮緊緊的包裹著,像沒有爛一樣,夫人腳穿三寸金蓮的橋跟鞋,就是古代布做的高跟鞋,也跟我媽職業有關她多看了兩眼,漂亮極了,綉工精美。然而那個特殊的時代,你們猜怎麼著,兩個可憐的乾屍被吊出來批鬥!!!吊出來屍體就跨了,也不知道因為見光還是因為吊出來的方法不對。盜墓筆記般的故事最後落到批鬥這個點上也真是沒誰了。真實故事哦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來答,不要問我們是不是專業盜墓,我們實際是全能

這個的確是有的,主要看材質,因為現在科技條件達不到,文物發掘並不能完好保護,所以現在文物挖掘都是以搶救性挖掘和配合國家大型基礎建設挖掘為主,如三峽大壩,南水北調等

材質中有機物最難保存,也最容易發生慢慢消失的情況,我聽我們導師講過,她中午發掘了一件特別精美的文物,然後去吃了個午飯回來就沒有了

至於瞬間灰飛煙滅倒是沒有親眼見過


那要看材質,還有原本的埋藏環境和出土後環境的差異。

紙質,絲質,木質之類的很容易「灰飛煙滅」,石質就不會啊。


由於溫度濕度空氣的變化,文物出土會有形態顏色等方面變化。有些瓷器開裂,有些絲織品顏色會變化,有些農作物會散成粉末。總之一般都是不良的影響。


推薦閱讀:

大家對圓明園了解多少?
文物或古董運送過程是什麼樣的?
莫高窟運用了哪些高科技?
該如何評價國外展出中國文物時,網友感謝當年文物被搶才得以保存的言論?
如何看待大同用這種方式復建城牆?

TAG: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