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虎嘯龍吟大結局?


這是一部宣傳五禽戲的電視劇。

第一集,華佗死了,將五禽戲圖譜交給司馬懿。之後每逢有些變故,都會打兩套。比如進獄了,打兩套。不被曹丕信任的時候,在家打兩套,此類鏡頭不勝枚舉。打著打著,熬死了曹家幾代人。就連最後一集,也是以五禽戲收尾的。

打著政治權謀的幌子宣揚健康養生,真是頭一回見!


原回答見 我的知乎回答:如何評價新舊三國以及軍師聯盟里的司馬懿?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895801/answer/293923575?iam=0d591c7a6e5a9a02035f81372d07d1af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此回答有輕微刪改。

【多圖預警】

我覺得,這一集是《虎嘯龍吟》拍的最好的一集,沒有之一。

這一集不僅沒有高平陵那集司馬懿瞪人就沒人射箭這種的細節硬傷,沒有忽然虎嘯的強行魔幻,也沒有像之前的女裝讀《出師表》之類的屁股不正,更沒有明顯想強行洗白司馬懿的意思。

關於38集高平陵相關見。

我的知乎回答:如何評價《虎嘯龍吟》第38集,司馬懿起事的部分?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107240/answer/289491335?iam=0d591c7a6e5a9a02035f81372d07d1afutm_source=com.android.mmsutm_medium=social

44集,從司馬懿告老還鄉開始,之後是我上面放過截圖的,侯吉煮烏龜湯點醒司馬懿,隨後司馬懿給侯吉主持冥婚。第二日侯吉和司馬懿一起放生心猿意馬,兩人先後死去。

作為長達86集的《大軍師司馬懿》的大結局,我認為非常不錯了,

44集的《虎嘯龍吟》,我真正想誇的也就這一集了。

司馬懿告老還鄉後,走下台階,夕陽西下,好!

回到家後,侯吉給司馬懿煮了一碗湯,詐稱是用他那個「心猿意馬」煮的,於是兩人開始吵架。侯吉和司馬懿的這一段爭吵,我認為拍的非常好。

侯吉和司馬懿去放心猿意馬,但是侯吉駕車駕的很慢,結合此前小沅的死,以及「洞房夜」司馬懿離去後侯吉的痛哭,可以推斷出來,侯吉大限將至,於是侯吉就這麼死了。

對不起,恕我直言,侯吉才是這個劇的真女主。這位常江編劇,她對於男人和男人的感情的描寫,遠勝於正常的戀愛。

故而,司馬懿和侯吉,曹叡和辟邪,是這個劇最出色的兩對CP。

侯吉走了,司馬懿放走了他的心猿意馬,這一次是真的再沒人陪他了。

隨後,司馬懿開始打五禽戲。

《大軍師司馬懿》此劇,始於華佗給司馬昭接生,終於司馬懿打華佗的五禽戲,結尾點題了。

一邊打五禽戲,一邊伴隨著《十五從軍征》,往事逐漸回顧。月旦評,鷹視狼顧,曹門立雪。這一次走的,終於是司馬懿他自己了。

這裡的《十五從軍征》很有趣。上部里曹操死之前,聽到的也是這個。

似乎是有意將兩人對比吧。

那挺簡單的,

司馬懿比曹操差遠了。

最終,定格在了司馬懿的這個眼神。

毫無疑問的,此處是點此前「依依東望」的點。

那麼他是在望什麼呢?

雖然劇中第一次提到「依依東望」時,我在忙著吐槽養寇自重。但不得不說,這個「依依東望」是一個很迷的點。可以從中解讀出很多東西,具體則因人而異,我在此就不談了。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這是大結局開頭,司馬懿最後一次到朝堂。他向小皇帝告老將權力交給司馬師後,即將走下殿台,忽然停住,站在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階上,抬起頭望向台階下邊,面對眼前俯首群臣做了一個充滿內涵的表情:滿足了,感動了,做過了,做到了,成全了,心安了,疲憊了,可以了,無所謂了...於是司馬懿標誌性的挑了下眉,笑了一下,不知是嘲笑自己還是眾人,然後拖著老步,從中央的皇帝御道,艱難地挪向旁邊的臣道,從臣道走下台階,離開了朝堂大殿,離開了風詭雲譎的權力中心...

最後這一笑,點出了司馬懿晚年轉變的心境:一個在朝堂上才智無雙,卻始終被人當槍使,「壓抑了一輩子慾望」的老人,終於向自己證明了「我也可以自己執劍」。執劍以後呢?無所謂了。

他對再往後的結果是真的無所謂,所以才會有這最後一瞥一笑。他追求的並非一定要從御道走下,而是他有選擇走哪邊的權利。當他實現了完全可以從御道走下時,他反而無所謂得走回臣道。就像他說自己與諸葛亮的區別時,他說自己不夠執著,無論是對權力還是對忠誠。

司馬昭與司馬防吵架時,司馬孚說:「你爹一世的聲望就毀在你手裡,你懂你爹嗎?!」司馬昭回了一句:「三叔,是你不懂我爹。」司馬懿回來後,對司馬昭的做法是支持態度。這裡司馬昭到底懂司馬懿什麼呢?司馬昭之前跟鍾會說過:「父親已經參透了人心」。

他和柏靈筠最後一次吵架時大喊:「你瞧不起我?一國軍政,盡在我手,我做什麼不做什麼,不是為了讓你瞧得起!」最後幾集,他握刀大肆牽連殺人,排除異己,不惜毀掉一世聲望。甚至連柏靈筠也覺得不理解他了。因為柏靈筠一直以來對他的理解是,他最後的奪權是要匡扶社稷,是要保存家族,是要青史留名,開啟功業。如果司馬懿是想將來取代曹氏,或許柏靈筠也是能夠理解的。她一直以為自己理解和支持的,是這樣的司馬懿。所以聰慧的柏夫人想要輔佐走到權力巔峰的丈夫,認為他應當博得士族之心,博得民間聲望,博得史書芳名,認為他身居高位,做事更應該有底線,應以收攏人心為重。

但最後這一笑,把柏靈筠對他的理解也戳破了。他們都理解錯了,只有司馬昭理解對了。司馬昭口中的人心,絕不是柏靈筠口中的民心。司馬懿一直以來,並非要當架刀在人脖子上逼人效命的梟雄曹操,沒想做萬世聞芳的忠傑諸葛亮,也不是要像曹丕那樣御宇登極,通過權力尋獲安全感。最終他甚至無所謂被扣上一個「奸」字。

「青史留名,那是書生意氣!從我起兵那一日起,這身前身後的虛名,早就不要了!」

他要的到底是什麼?就是最後站在朝堂御階之上,登高俯望,睥睨眾生的片刻。但也只圖片刻而已。否則他不會忍到70歲,才把小心翼翼地守護了一輩子的家族當做籌碼去豪賭。他不會救人救了一輩子,不惜這積攢了數十年的聲譽,全部用在最後時刻殺人清路上。但他對那最後一刻觸手可及的權力或名譽,都沒有著強烈的執著,所以才釋然得離開朝堂,被眾多人不理解也無所謂。他僅僅是想向自己證明,自己也能擺脫如履薄冰,被人當劍的無奈命運,也能像三曹諸葛那樣,做一個自己嚮往已久的「執劍之人」。

站在朝堂高處,站在皇帝眼前去俯瞰眾生時,老邁的司馬懿終究只是留給自己一瞥一笑,他已經滿足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至於皇位、權力、聲望、青史、民心...從來就不是他的目標。因為他不需要別人看得起自己,無論是他忍辱裝孫子時,還是他背信做權奸時,他從來都不是要別人看得起自己,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但他太聰明,是君王難捨又難愛的一把有生存之憂的利劍。為了家族與生存,他總是壓抑著實現心智慾望的一面,小心的活著,按照別人認為的、喜歡的一面活著,總是低著頭弓著腰,謙卑得活著。這正是三代魏帝都說看不透他的原因,因為他們都不明白他真正想爭取和追求的,只與自己的內心有關。在他遠望曹操與諸葛亮的眼神里,始終閃爍著從來未消失過的欣羨。最後幾集的殘忍,只是他突破了謹慎和道德,放下了曹丕、曹睿兩代施以他緊箍咒般的囑託和約定,實現最後的一瞥與一笑,順從了他壓抑了數十年,騷動的執劍之心。

司馬懿對司馬昭說:「人最難克制的是慾望,長起來容易,壓下去難。我這一輩子,都在與慾望作對,可沒想到,我拚命壓下的慾望,報應在我兒子的身上。」

真正懂他這一面的,是司馬昭。司馬昭在高平陵之變後對鍾會說,父親的心力已經用完,該由晚輩們做後邊的事情了。他知道司馬懿對佔位峰頂再往後的事情不感興趣。當然,他也在用心算計,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司馬懿的眼。43集,司馬懿對猴急說要殺司馬昭。夜裡去司馬師屋子裡叮嚀第二天埋伏的同時,卻在與司馬昭擦肩而過,互相狼顧時,偷偷教給司馬昭明天如何應對司馬師,就是那句:「你怎麼知道,這一切不是爹讓我乾的?他就坐在那,你去問他...」這麼一場戲,化解了兩個兒子的關係隱患,還有猴急心裡可能生出的芥蒂。司馬懿的一生,都在謀算,謀出他與家族最後的平安。為了實現所懷之才智,不負一生的時間,不負思必所達的無悔之心,他從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甚至,他用一個可能讓司馬師記恨他的謊言替司馬昭過關,保住家族的牢固,也不在乎兒子怎麼看自己。

這一謀,保住了司馬昭,消除司馬家分裂內訌的隱患,也教會了司馬師,應守護什麼,又該提防什麼。要知道,是司馬倫在夏侯徽身上留下那枚作為證據的司馬師玉佩,司馬懿既然能把小沅之死和夏侯徽之死想通,想必也明白這玉佩意味著什麼...這一謀,司馬懿也是賭上司馬師會以家族為重,他低著頭不敢直視司馬師,直到司馬師說以家業為先,不再追問他,做出最終抉擇:「粥快涼了,你快點吃了吧」,他才抬起頭,流下淚...

全劇的結尾,司馬懿在河邊打五禽戲,配著董冬冬史詩般的主題曲交響樂。這套五禽戲:鹿式,他回憶起高平陵之變,一夜之間,不再是別人的劍,而是成為執劍之逐鹿者。熊式,他回憶起陣前熬斗諸葛,欲建功業又畏狗烹的屈伸與死生之間。虎式,他回憶起兩度背起曹睿,扛起國家,卻屢受彈壓的驚恐,最終化為面對曹爽殿外伏兵的怒嘯成虎。猿式,他回憶起追隨並輔助曹丕代漢建魏,及推行新政的崢嶸歲月,意氣風發。最後一式,鳥式,他打出飛鳥騰空的動作時,他回憶起走進曹操眼帘的那次月旦評,回憶起自己不願出仕,卻為家族被迫出仕的事業起點。是曹操的強勢與強迫,讓他開始了喪失選擇權的,不得已的一生。最後,當他打完全套五禽戲,坐在地上,合上雙目,司馬懿想起了曹操挾天子以令百官時的霸氣,想起了曹操臨死揮舞長槍,感慨壯志未酬時的悲烈...以及他當時欣羨動容的目光。也想起了,高高在上的曹操猛然回頭,與匍匐在地的自己狼顧回視時的,最初的對望...

這對望,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終於平等了...他用一生的時間,換取曹家無法再強迫自己...

在曹操悲壯舞槍時,司馬懿的眼神里就充滿敬畏、羨慕、相惜。也許,那時他就明白自己的目標與志向為何了。卻在三代曹魏強主時期,懷璧有罪,心智難伸,通常都是習慣性裝孫。連搞死張郃都是捧殺方式。再回看第一部司馬懿當初那抓咪咪的虎式,是真的想把柏靈筠推到河裡,殺掉柏靈筠。他心裡那顆若隱若現的壞蔥,一憋就是四十年,表面上卻總要一副孝順的孫子樣,對老婆都是。他勝在了時間,到了六十多歲,熬死了曹操、諸葛這樣的俊傑,熬死了曹丕、曹睿這樣的強主,熬死了楊修、曹真這樣的對手,終於熬到豎子無謀,天下再無人企及的才智、地位、資歷、名望...他終於望到了他壓抑一生,卻總算實現的慾望與心志。這才是看似公忠體國又總擠眉弄眼的背後,真實的他。

司馬懿:「夫人,陛下現在最為擔心的,就是宗族將軍們的勢力如此之大。唯一能與陛下解憂的,就是再有一支力量與之抗衡。那,就是士族的力量。」

張春華:「那你可以藉助崔、荀,那樣的士族大家的力量與之抗衡啊?」

司馬懿:「他們不姓司馬...仲達與夫人,也只有師兒、昭兒兩個兒子,仲達要的是學生。這些寒門精英,就是明日的朝堂棟樑...」

在河邊,司馬懿放走了被迫自斷雙腿時收養的叫心猿意馬的烏龜。這烏龜象徵著隱忍,象徵著知行難一。放走它,則意味著他不再矛盾得活著,沒有南轅北轍的人生遺憾,不再心猿意馬,表裡不一,做縮頭烏龜。他真正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實現自己想實現的:不受操控的軀體自由,不困名欲的心性自由。

「我跑過了武帝,也跑過了文帝,但我總是跑不過,跑不過心裡的恐懼...」

青年時,「依依東望,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望的,是畢其一生的榮耀;是畢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中年時,「依依東望,望的是時間。」

大結局,熬過了時間,將死時,「依依東望,望的是人心。」

這個人心,並不是得到士族與百姓的天下人心,而是看穿人心,參透人心,不再執著人心,遵從己心。而這顆最後的心,已經無所謂他人評價下的抱負、榮耀、成就,只為超越心裡的恐懼與壓抑,超越一生的謹小慎微。

劇里把這一點說的很含糊,因為有點不積極,有點黑暗,有點三觀不正。所以故意說的模稜兩可,估計道德家們越到最後越覺得演的怪怪的,怎麼沒有把司馬懿對自己暮年行徑的悔恨表達充分...?因為編導壓根兒就沒想表達他有悔恨,最後幾集的他只有不被理解,也不需要被理解的任性...但劇中又不能明說...才有了「回望人心」這樣用來修飾「無畏他人評價」的說辭。這劇說來有趣,司馬懿最終的成功全是拋棄人心,逆著人心的,卻臨了悟出「回望人心」...如果還原它本身的意思,可能是「回望那總困人於虛名褒貶的所謂人心」。避重就輕,光腚總局又被糊弄過去了。

「做都做了,還怕罵嗎?身處亂世,何來無辜?」

我寫了兩篇《大軍師》的答案,都在強調,就劇說劇,不說歷史,害怕被較真的人盯上。電視劇有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物設定,電視劇里的司馬懿,並不是史書中的司馬懿,也不是歷史中的司馬懿。這個司馬懿,是編劇、導演、演員,甚至服飾化妝等人,都添進自己影子的司馬懿,是一個戲劇形象,文學形象。就像《三國演義》里的司馬懿,是羅貫中理解司馬懿時,投射部分自我而虛構出來的一個影子而已。

這劇其實暗諷了很多罵它的人。因為最後,依依東望的,是人心。此人心並非民心,而是如川之悠悠眾口,是常人不免在乎的他人對自己的喜好與評價,是虛妄的「名」。劇中的司馬懿,反覆被身邊的人說有洗不清的濫殺之罪,但司馬懿最後卻是安然於心,無愧於己的離世。編劇所說參透人心,正是參透了所謂青史芳名與昭著臭名,都是虛名。青史留下的好名或壞名,也許根本不是歷史中真實的那個人,而只是一個供人品讀的被不斷添油加醋的歷史形象而已,一個符號而已。有些人愛好歷史,卻看不懂人心,看到的全是自己執著的情緒。即使這些人靠經年累月,記下了些書本上的死東西,也只會析出一些脫離了人心與人性邏輯的雙標怒罵。他們粗糙的閱讀理解能力,或許連一部電視劇想表達什麼,都沒看出來吧的。不知時情的人總在高調評人,入不了戲的人總在高調評戲,歷史至今的一代代人,要麼長跪成粉,要麼執噴成黑...編劇把「一切名為虛」這一點表達的非常含糊,但總有蛛絲馬跡,或許是因為三觀不夠符合社會主流的道德正確。但結合司馬懿和司馬昭的幾段對所謂參透人心的表述來看,編劇明明在說:人言不足畏,愚氓不足謀。如果有人罵這部劇,卻沒有看出它通過主角在表達「何必在乎被罵」,那真的是理解上少想了一層,即使罵也不夠硬氣啊。

我挺喜歡這部劇,我從來不是為了解歷史、對照歷史才看去電視劇。因為劇就是劇,它有屬於自己的表達和涵義,看劇當然不應偏題到史書。這部劇各方面都做的挺到位,挺細膩。

———————————— 最後五集出來前的一篇回答 ——————————————

「依依東望,望的不是成就,而是畢其一生,是時間。」

就劇說劇不說歷史。這部劇與其說是在講述歷史,不如說是在品味生命的時間。大概也只有司馬懿,把這樣的歷史人物一生作為藝術素材,才能代入這樣一個循環的道理:滄海桑田的並非是海與田,而是人。

全劇大致整體結構是:

  • 第一篇章,奪嫡線,上有曹操,前有楊修,司馬懿處於逆勢一方。
  • 第二篇章,改革線,上有曹丕,前有曹真,司馬懿處於逆勢一方。
  • 第三篇章,戰爭線,上有曹睿,前有諸葛,司馬懿處於逆勢一方。
  • 第四篇章,輔政線,上是弱主,前是庸敵,司馬懿處於逆勢一方。

《大軍師》的故事是起於嬰幼兒的司馬師和司馬昭,青年的司馬懿、曹丕,中年的梟雄曹操。加上纏鬥半生的曹真,壯志未酬的諸葛,這兩個對手,全劇隱約閃現著英雄們同樣面對的循環與無奈,那就是勢。

第一篇章,青年司馬懿雖然聰明,但難稱上有多偉大的抱負。老婆孩子熱炕頭,顯然是他最想守護的美好。那時最耀眼得,是正當意氣風發之時,掃蕩中原的曹操,一個已經成功的中年明白人。司馬懿開始像只螞蟻一般渺小,他能做到的,僅僅是用盡其極的不摻和到不甚明了的大勢中,代價甚至是不惜雙腿殘疾。但曹丕那簡單直接的欣賞與邀請,還是讓他不可避免的卷進大勢之中了,而且是成則登頂廟堂,敗則牽連家族的太子位之爭。

這個時候,他只能審時度勢,借勢找勢,因勢利導。最終把曹丕扶上去。

第二篇章,壯年司馬懿因擁立之功,站在朝堂頂上。開始有了自己的理念和藍圖。這是魏國較為平靜的一段修養時期,也是英雄氣較為沉寂的時期。他與陳群,頂著宗室與軍方的巨大阻力,推動新政,為自己積累了士族間的名望。但代價是一度被罷黜,如果曹丕沒有早逝,隨著曹丕的權力被加強,他的前途也未卜。

這個時候,他已經開始為自己造勢。但總體上,他的能量仍然是寄於皇權。皇權有新政、牽衡之志,他才有足夠推動新政的大勢作為依靠。

第三篇章,中年司馬懿重回廟堂,接管兵權,開始得到建立軍功與聲望的機遇。與此前他欣羨的孔明,成為和能夠同局對弈的平等對手。此後,兵權也成為他屹立朝堂不敗的籌碼,而不必要憑藉天子之勢,只能一時風光的幸臣。

這個時候,他的大勢已成氣候。即使機敏寡恩的曹睿,也無法完全撼動他。他已然具有游刃駕馭於大勢之間的能力。

第四篇章,晚年的司馬懿,又遭逢曹睿早逝,再度受託孤輔少主之命,達到人臣的頂峰。但這個階段,直到高平陵之變前,他履歷傾覆之險,在形勢實際上一路滑坡,形勢急轉直下。按說,上無強主,前無勁敵,他應該更如魚得水才是,可為什麼這個階段反而是他在形勢上的低谷?

他曾說過,他羨慕孔明,因為孔明不僅是蜀國的一把劍,孔明自己也是執劍的人。而在高平陵的前夜,七十多歲的他拔出寶劍,對柏靈筠說:這次他要做一次執劍的人。這句台詞實在是點睛之筆。而幾大篇章的層次也就基本完整地被展現出來。

曹操、曹丕、曹睿都是強主,都是執劍的人,是最終決定諸多人物命運的人。他們才是魏國真正的「勢」。而司馬懿無論多有韜略,始終只是一把鋒利「劍」,任人揮使,自己隻身處大勢之中。而曹家三代君主無論多少次對他動殺機,他始終是局勢的調和劑,沒有被三代強主真正試圖摧毀過。但失去了君主,失去了頭頂執劍的人,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從度勢借勢,到起勢造勢,再到成勢馭勢,司馬懿明白,最後的自己,就是最後的「勢」。他最終突破心志、道德、謀略、謹慎,這些他長期賴以順勢趨勢的天賦,「趁著還活著」,用一次對結果並無把握的賭局,把自己變成了如此前欣羨的曹操與諸葛亮一般,執劍之人。成就了自己這股笑到最後,也最為強力的「勢」...

老三國里,司馬懿就是個負責襯托諸葛的綠葉。新三國里,司馬懿開始與群雄平分秋色。大軍師里,司馬懿作為絕對男一號,本應是一枝獨秀的,但似乎從來都不是。前有曹操為豪邁雄傑,後有諸葛為天縱英才。司馬懿一直被刻畫的謹慎,膽小,更像是小聰明,而缺少大氣魄。甚至在中年時期自己也是這樣評價自己。

一三兩段爭雄,二四兩段政斗...編劇很明顯,第一部抬曹操,第二部抬諸葛,總要將同為人精的司馬懿,比下去那麼一點點。讓他雖顯得足夠重量級,卻又十分被動。

這一構造手法,實在是頗顯高明。曹操臨終一曲高歌舞槍,奪下觀眾眼淚,感嘆鼎足大勢已成,遲暮英雄再也無力一統山河的悲壯。諸葛臨死一篇出師名表,惹得觀眾哽咽,憐惜丞相為漢祚最後的存苗,做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遺恨...劇中每階段的靈魂人物之命運,無不透漏著對生命時間不公的感嘆。表面上,他們的光芒總是蓋過了司馬懿,但實際上,他們都做了司馬懿成長路上的鋪墊。

當垂老枯黑的面龐,飄散著皓白的亂髮,當高平陵兵變後,那雙時而怒目圓睜,時而細眯難張,已經七十餘歲的眼睛,陰冷得盯著所有有威脅的人時,司馬懿已經超越了曹操與諸葛,以及自己心中一道道高山,成為最終且唯一的勝者。這最後不惜後果的一搏,不為信守諾言,不為國家大義,不為家門親族,不再心猿意馬,左右矛盾,只是為趁還活著,成為執劍之人,且是最終的執劍之人...

滿滿80多集,就是為表達這句「畢其一生,依依東望」,望一生而不悔...從司馬懿為了家人安寧不願做官,到為了家門安生而追隨曹丕,再為了報答曹丕知遇之恩而逆風改革強大魏國,又為了兒孫不受狗烹之災,與諸葛纏而不讓,斗而不破...直到最後,司馬師被曹爽下獄,老妻急火攻心而死前,他的思謀和忍耐都是以穩妥為先,為全族著想,也始終按捺著內心對「執劍人」的嚮往。直到最後,38-39集吧,他對柏靈筠所說不告訴她是因為她不會同意。因為這件事情根本就是拿著所有人在「賭」,而不是他此前事事縝密推導的「謀」。那一刻他道出的,是他真正突破了自己的這個心結:不為別人而活,只為遂心遂志,為自己而活...

「依依東望,望的不是成就,而是畢其一生,是時間。」

所有演司馬懿的劇,都在強調他的「忍」。這部劇更像是在強調他的「熬」。熬死了曹操、諸葛這樣的英雄,熬死了楊修、曹真這樣的對手,熬死了曹丕、曹睿這樣的青壯。但他真正熬了七十多年的,是自己艱難的升華。張春華陪伴著他的一個矛盾面,愛家人,想做好丈夫、好兒子、好父親。柏靈筠陪伴著他的另一個矛盾面,愛功業,想成執劍人,實現才智,不被操控命運。從韜略過人,羨慕英才,卻無心官場,留戀小家的好丈夫司馬懿,到功業無悔,承諾可欺,遂心而為,不為名困的大奸雄司馬懿,這一點,僅就這心智的自由而言,為家而困的曹操與為名而困的諸葛都沒有做到。

這大概就是,畢其一生,回望時間的味道。這也是現實中,多數人會經歷的心態變化吧,只是沒有戲劇中那麼藝術誇張而已。

這部劇,還有一點給我感觸比較深,就是著墨家庭頗多。幾十年的時間跨度里,從第一集一開始司馬昭出生,到緊接著司馬師、司馬昭長成天真無邪的孩童,再到兩人成為英姿勃發的少年,後來隨父爭戰的意氣風發的忠勇,不羈輕狂的接受現實教訓,到最後欲求不滿,手段陰毒的城府...

看到司馬兄弟,尤其是掐死嫂嫂的司馬昭的成長,很是感慨。

我們每個人赤裸著幼小的軀體,來到世界,甚至沒有心智思維,混沌未開。從嬰兒到孩童,從少年到青年,從壯年到中年,從老年到一生結束...孩子生不帶來,是最純凈的。但孩子終歸要長大,不會永遠保持那份最初的純凈。長大後,每個人會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慾望和想法,會帶著自己的需求,和另一個有某種慾望、想法和需求的人組成財產共同體,一起面對柴米油鹽的生存瑣細,與外部劃清利益界限。人們在不同年齡時期會結交不同的人,從同學,親鄰,到同事,朋友...越往後,越摻雜著利益,越難建立少年不涉目的的互信關係。而每個人組建的家庭,也會有新的孩子誕生。當十幾二十年後,純凈的孩子再次長大成為有著自己慾望和想法的獨立體,以及他們再次分支的家庭...每個成年人的最後,都不會再是最初純粹的自己,而是背負著身後一串連續增長的利益鏈條的一部分。有家庭,就有更大的責任,就有更大的利益訴求。有人群,就有更多的期待,就有更大的認同感需求。因此,每個同樣最初純粹的孩子,都會變成有所取捨與偽裝的成年人...身為次子而總不甘心的司馬昭,其實是在填補劇情中缺掉的對英雄們少年成長的探索。司馬昭同樣是更為聰慧的次子,相比司馬朗在世時內心相對寧靜的司馬懿更為極端。

這是劇中,經常細膩且刻意給出一些圍繞孩童的生活場景的用意吧...司馬昭也是貫穿了整部劇的人物。這部劇不會拍司馬懿死後,也沒有拍司馬懿少年時代,但司馬昭從小到大,司馬懿從中到老,兩人合起來,正是對人心訴求循環往複,對人性完整成長鏈的展現。

眾多的人物形象塑造,近五十年的劇情時間跨度,這部劇駕馭得當,層次分明,遞進有序,也足夠細緻,每個人物都有多面、漸進又能統一的性格刻畫,實在是不容易。

尤其與其他眾多史詩級歷史劇不同的是,其他大劇,表現的往往是屬於歷史畫卷的波瀾壯闊,而這部劇,體現得卻是極其細膩的,屬於個人的,時光的味道。我覺得這不僅是一部成功的歷史劇,也是一部成功的家族劇,家庭劇。

畢其一生,回望的是時間。也許只有這種本來愛好歷史寫作的女編劇,才能在恢弘的三國氣象里,尋覓這麼細膩的心性主題吧。這部劇從頭到尾披著歷史的外衣,其實在表達生命的某種感悟,雖然透著一點黑暗...


貼個看完第二天寫的一段吧

全文在這:

will lian:滾滾長江東逝水zhuanlan.zhihu.com圖標

從柏靈筠之死開始,司馬孚、司馬兄弟、侯吉這些司馬懿身邊的人,逐漸與他離心離德,一一遠去。司馬孚唾棄遺忘初心的司馬懿。而司馬懿的初心究竟是什麼時候忘掉的呢?可能連他自己都記不起來了。

而司馬兄弟和司馬懿的離間,簡直可以說是撕心裂肺了。

這次「夏侯徽」事件的結局,成為了一個三人的羅生門。面對殺氣騰騰的司馬師,司馬昭僅僅以「你又怎麼知道這些不是爹讓我做的呢?」就笑著走出門去。司馬懿要殺司馬昭,究竟是為侯吉伸張正義還是要滅口司馬昭;司馬昭到底是不是被司馬懿命令,不是的話,他這句話直接造成大哥和父親的矛盾得以讓自己脫身;司馬師被父親和弟弟兩邊欺騙,愛妻的死,最終讓他一句「我司馬家要的是無堅不摧」,成為了過去。

那一瞬間,司馬師彷彿又留下了血淚。

真相究竟是什麼呢?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司馬家會延續下去,成為摧毀三國時代的「利器」。真相就像歷史裡無數事件一樣,埋藏在了時間的灰燼里。

邙山血淚斬夏侯的司馬師,不知會不會想起他與夏侯玄結識兩人對談暢懷的那一天。曹爽行刑時,死刑犯隊伍里一直笑呵呵的三歲孩童,彷彿是亂世里最後一抹純真。

司馬昭勒死他一直暗戀的大嫂,後來在稱帝臨門一腳時離世,又不知他會不會想起大哥新婚那天,初見大嫂時的悸動。

司馬倫,後來成為了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一手開啟了另一個亂世的到來。

頗具諷刺的是,司馬懿以前一直口口聲聲說做這麼多都是為了家族和睦,延續下去。等真的到了這一刻,家族可以延續了,伴隨的卻是兄弟猜忌,父子離心,表面和睦的帝國第一家族暗地裡卻分崩離析。遙想到西晉建國不久就爆發「八王之亂」,彷彿司馬懿獲得權力的同時,也受到了權力的詛咒。

換來了後世的千載罵名。

帥成燎原火的司馬師 歷史上是他親手毒死夏侯徽

前兩天看到一個問題,問司馬懿是不是三國最後的贏家。哪裡有什麼贏家?孫劉曹三傢俱滅,司馬家得國不正家族混亂,引來五胡亂華,大漢這個支離破碎的帝國,直到隋唐才迎來了又一次真正的和平盛世。而這,已經是三百年後了。這期間,司馬家族的歷史一次次在華夏大地重演,青年司馬懿的理想抱負,終未實現。

不止司馬懿。劉備,曹操,孫權(???我只想殺張遼),關羽,諸葛亮,荀彧,劉淵(說不下去了對南北朝不了解)等等這些一個個英雄人物,又有誰的理想實現了呢?

只剩下滾滾長江注視蒼生。

這就是歷史輪迴的殘酷。

這解不開的死結,源於「人心」。

這種殘酷,就是司馬懿逃不出的窠臼。

人的貪婪,權欲並不會在達到目的後就滿足。

猜忌,權謀,鬥爭,利益等等,永遠會驅使著一個個被權力附身的猛獸反噬人間。

而你我,又能做什麼呢?


插個題外話,其實這集應該並不是原版的大結局,這個系列上下部據說原計劃是100集,經過了幾次送審最終剪成了現在的86集。司馬懿死後的劇情是有拍的,而且我們根據之前的片花和預告,像司馬昭蓄鬚的形象、鍾會接受劉禪投降、司馬炎禪位稱帝等鏡頭都是有的。

但從另一方面講,現在這個結尾其實還不錯,《大軍師司馬懿》,以司馬懿而始,由司馬懿而終,也算點題了。


最後一集算是做了一個詮釋,讓虎嘯龍吟的邏輯逼格回到了第一季的水平。

從邏輯上,司馬懿最開始想保住家庭,這是他的初衷。而要保住家庭,需要的是不受權力的擺布。而不受權力的擺布,只有兩種途徑,一是遠離權力,二是拿到權力。保護家庭是道,對待權力是術,這兩者在司馬懿的初衷里並不矛盾。

從最開始的月旦評,他為了保護自己的三弟,在上場與不上場、在靠近權力與遠離權力之間猶疑,但最終選擇了接近權力。這是片子中司馬懿一生心猿意馬的起點。

然而隨著武帝的逼迫,文帝相約攜手走到最後的約定,明帝身畔縈繞的對甄后許下的諾言,讓一直不知該如何對待權力的司馬懿,被迫在攫取權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個時期的司馬懿一直在術上糾結不定。然後他遇到諸葛。

諸葛是司馬懿仰視並想成為且超越的人,他羨慕諸葛可以用權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諸葛的術是權謀,道是報先帝知遇之恩,他的道和術完美的統一在一起。在和諸葛爭鬥的過程中,司馬懿不再猶豫術的問題,他明白了自己一定要拿到最高權力,為自己的理想所用。

但這時的司馬懿,在不斷和諸葛上演內心溝通的過程中,開始問自己的內心:司馬懿這個人,真正的目標是什麼?到底是保護家庭,還是成就一番不朽功業,哪怕這番功業會要了全家的命。他一直問自己依依東望,也就是在問自己到底是要家,還是要天下。

獨守小家,為子為兄,為夫為父,擔起所有的責任;或者拋家舍業,活出一個真正的自己,放下所有的責任。這兩個選擇,大概對任何歲數的男人,都是一個無解的問題。這是一個人的兩面,非此即彼的兩面。這時的司馬懿,在屬於自己的道中開始心猿意馬。

所以,為了夫人放棄權力的是司馬懿,為了權力殺曹爽的也是司馬懿。為了兒子司馬昭擔下黑鍋的是司馬懿,想借司馬師之手殺了司馬昭的也是司馬懿。就是因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司馬懿才告訴侯吉,刀不在我手上了,想借術的不足,推脫自己道上的選擇。

但當司馬懿以為侯吉燉了心猿意馬、燉了他裝孫子保護家庭的象徵時,司馬懿暴起出刀,被侯吉點出刀一直在你自己手裡,如何做選擇,依然要你自己說了算,你逃不開。

司馬懿這時放下了刀,是告訴侯吉,我不選擇。接著又一次在無刀時要殺侯吉,是突然意識到侯吉逼著他做了一次選擇,他又一次沒法掌控自己。而當司馬懿看見心猿意馬還活著,他的心終於安定了,人生的選擇權還在自己手上。

於是,在家裡,作為不被侯吉認可的長兄,作為權傾朝野的丈夫,司馬懿帶著曾經想守護的夫人,參加了他心中的家人侯吉的婚禮,回歸到最初那個一心想守護家庭的書生。只是在這時,他已經不知道誰還需要他守護了。

於是,在朝堂上,司馬懿用自己的幾步路告訴了所有人,在大魏的路,我想怎麼走就怎麼走。司馬懿也用一襲便衣,用向小皇帝告知自己常服入葬在文帝身旁,選擇了自己對大魏的最終態度:我只在乎,那年的曹丕是五官中郎將,那年的我是他布衣之交的朋友。最終從震懾人主的權臣,退回到那個對朋友許下諾言的書生。

依依東望,望的是人心,這顆心不是高票答案里不定的人心,而是司馬懿當年那顆為親為友的心。

在回歸了一介書生後,司馬懿放生了心猿意馬,兜兜轉轉這麼多年,終於又回到最初的本心。整個劇的最後一幕,則是那個走在政治道路最中心的一介書生,帶著迷惘看向自己的未來。

這部劇中,不論曹操、曹丕,不論荀彧、崔琰,不論楊修、司馬,甚至內心最寧靜的諸葛,都得接受命運的安排。它沒有講歷史,只是講述了人一輩子,在無數的選擇下,別太在乎結果,只要做了當時認為該做的,也就無愧於心了。


只想到兩句話。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準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很有野心的一部劇,如果還在糾結洗不洗白,有無捧司馬貶諸葛,是捨本逐末。


《依依東望 畢其一生》

依依東望 望的是畢其一生的 理想:

綠水青山傍 月旦評上 青年才俊 之一辯,

二岸悠水 一葉偏舟上 公無渡河之一語。

依依東望 望的是畢其一生 最大成就:

空城之下 五丈原上 虎嘯龍吟

大都督 大將軍 託孤輔政 奠西晉

依依東望 望的是時間:

恐狡兔死 恐帝不饒

隱忍龜縮 四朝臣

依依東望 望的是人心:

得道者多助

助他

身披紅袍 手持尖刀

殺 !

殺 他一個 掃平前路

殺 !

殺 他一個 清側玉宇

殺 !

殺 他一個 天下歸一

殺 !

殺 他一個 依依東望 畢其一生!

上下二部86載 歷歷涌於心頭

看罷 蕩氣迴腸 心潮澎湃

依依東望 望的是——依依不捨

那曹操——

上來 斬殺漢賊!

我要殺人啦!

悔不該殺那華佗喲!

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奸雄

何等氣勢!

天下九州得其六

老驥伏櫪 這天下卻已三分。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這卻恰恰是 曹操與司馬懿都有的抱負

還天下以太平!

「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這是唐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價

所以該劇也沒有洗

該劇 格局更大的展現了 司馬懿的一生

不在書生意氣 隱忍厚黑 如履薄冰 步步難行!

卻又 逢凶化吉 走到最後。

依依東望 畢其一生

篡魏開晉 八王之亂 五胡亂華

這天下又是誰的天下?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CCIS 真正 寫於 虎嘯龍吟 收官之日

也認同的 請點個讚唄

這天下 終是 天下人的 天下!


作為一個三國迷一直都沒看這個片。刷知乎發現很多黑歷史觀有問題。

大結局朋友圈刷屏,才專門去看看。

發現細節非常考究,而以司馬懿為主角視角的三國題材非常特別。

這又不是正史紀錄片,我幹嘛要考慮是不是符合史實。而且三國演義還不是演義,就算正史也不過勝利者想要後人看到的歷史而已。

作為一個觀眾,一部藝術作品在這個影浮躁的年代值得我買會員去追已經很好了


烏龜養得好,真的能送你走……


雖然這部劇根基於正史,卻更加豐滿人性化的展現了司馬懿跌宕起伏的一生,除了政治朝堂的勾心鬥角,也融入了家庭倫理的情感,讓幾千年的歷史人物一下子就鮮活起來。

男神吳秀波本人憑藉精湛的演技,讓網友好評如潮。尤其是在司馬懿終極黑化之後,網友紛紛留言:連吳秀波的頭髮絲都是戲,感覺每一寸肌膚都在炸裂,甚至一度刷屏,吳秀波後,再無司馬懿。

《虎嘯龍吟》劇集共44集,與其他上百集的劇相比,可謂是匠心出品。

在最新的大結局中,由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在洛水河畔緩緩打完最後一套五禽戲,每一個動作都是對往昔的追憶。

從一介平民到大權在握,從我為魚肉的困境到執刀的霸氣側漏。回顧這每一步走來的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到頭來,功成名就不過滿頭華髮,孤寂到老。

「去吧,我的心猿意馬」,這是司馬懿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張春華和小妾早已離開,父子離心,已經遠遠脫離他的掌控,候吉也在驅車的途中離世,只剩這個最後的一絲牽掛。

有人說,這隻烏龜象徵了司馬懿一生的抱負和隱忍。而他放生了心猿意馬,就相當於放開了自己,放開了自己對世俗所有的眷戀。


張凱:如何評價新舊三國以及軍師聯盟里的司馬懿?

轉自上文。

昨天晚上兩點多,看完了虎嘯龍吟。

心裡有點小難過,畢竟也是自己追了這麼久的一部劇。

看完這部劇之後,拋去對於三國歷史的熱愛,我私以為讀出了劇中司馬懿的可悲。

有多可悲?

一句話總結一下,他被別人罵了一輩子竊國大盜,他試圖改變別人這個看法,最後他真的成為了竊國大盜。

這讓我想起了馮小剛導演的一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

那部電影我認為最可悲的地方,就是冰冰從外面回來,聽到了那個認為自己冰清玉潔的郭濤,把自己當成bitch的那段話。郭濤愛她嗎?愛,但是冰冰為什麼走的這麼決絕?心死了!

你司馬懿,被人指著脊梁骨,罵了一輩子反臣,你裝得像孔乙己的活了一輩子。活的多憋屈啊,就是為了告訴別人,我不是反臣。

最後你反,是因為你要自保!所以我是為了自保!我才反的,我還是個忠臣!

是啊,你是忠臣,但是你裝得再像,有人信嗎?????有人信嗎??????猴急不信,柏靈筠不信,司馬昭不信,司馬師不信,蔣濟不信,群臣不信,曹芳不信,天下人都不信。

上圖,司馬懿站在中間的紅地毯上(皇上才可以走),滿朝文武都認為理所當然,皇上也是默不作聲。

那我就自己走旁道,是啊,你司馬懿,看起來多像個忠臣啊。那也只是像,罷了。

很多人問,曹操也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曹操沒有那麼多的愧疚與折磨?

曹操從來沒有把漢室當主公,他代表的是崛起的群雄,而你司馬懿,卻是曹家的家臣,你權傾朝野,你代表的只能是亂臣賊子。

你司馬懿,想成為曹操,可你一輩子也變不成曹操。

你痛苦嗎?

痛苦!

所以你落淚。

但是,你貌似也釋然了,因為你自己問心無愧就可以了,篡魏的不是我,我只是為了自保,我不是持刀人。

於是你笑了,你原來還沒那麼可悲。

回到了家,我司馬懿安享自己的那一份快樂,世人不懂我,因為世人不是我,我問心無愧。

但是,猴急一通diss,你司馬懿,最後的遮羞布都沒了,你司馬懿,活了一輩子,還是活成了那個你最不想成為的惡龍。

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可悲嗎?最初我想改變這個世界,卻發現到頭來我徒勞無功。

你們罵了我一輩子bitch,我最後還真的成為了你們嘴中的bitch。

那種無力,我只能是一聲輕嘆,隨他去吧。

感謝這部劇,讓我讓我思考這麼多,以上僅代表個人想法,轉載請說明出處。

也希望大家看完,感覺認同的話,點個贊,發現自己還是挺在乎這個的!

以上。


不知道諸位怎麼想,我看這部電視劇,就是在看這個人的人心與命運,我體會頗多。這部電視劇,讓我從司馬懿身上看到了自己。

曾經,我對得國不正的晉朝沒有很多好感。司馬懿是個人。他很聰明,並且不是個聖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割裂和抗爭、以及堅持。

其實這部劇反映了我們中國人的內心,我們向來仰慕功高德邵的聖賢,在人世的變遷中,從滿腔熱血到一步步領會到世局的殘酷,我們漸漸改變了對待歷史,對待人生,對待天地宇宙和人生關係的態度,我知道,我看到了司馬懿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中國人傳統的價值和人性在命運之中的抗爭。

曾幾何時,他不也身懷中流擊水之志,想要慷慨吞胡羯,騎虎掃八荒?

那聖賢的形象多麼完美?一個書生最大的抱負,就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君王,輔佐他平定亂世。

可我在這亂世身不由己,連自己的親朋好友都守護不了,兵凶戰危,我做了那上將,還有皇帝猜忌我,那刀時時刻刻都架在我等宗族好友的頭上,因此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條路的終點,就是高處不勝寒,挾天子以令不臣。

或者,帝王之位。

天才也有恐懼,恐懼與智慧有時並生。並不是每個有智慧的人都有做卧龍那種聖人的機會吧。

總是有力量逼著司馬懿去做後世所稱的司馬宣王。

這或許就是蒼茫光陰之下,人生的無奈和精彩吧。

他,真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或許在最早,還是個好人。這是一個天資聰穎之人對自己的一生抗爭。大義與人情,朝堂與真性,一生割裂,又想要聯合。最終造就了我們看到的司馬宣王。

人世無論如何都不解脫,解脫涅槃的地方可能就是佛陀所說的彼岸吧。

可是,畢竟活過了,因此在江河之上,我等望這畢其一生,那時會有一個答案。


又名

大忠臣司馬懿之都是世界的錯

又名

大傻B司馬師之全家給我背鍋

又名

大壞人司馬昭之全家的鍋我來背


一生魏臣,終入晉史


我養了一輩子王八——存在主義哲學家侯吉


看完了最後一集

把上下兩部都串了起來

曹操在第一部里說,孤家寡人不是白叫的。

還有樂府那首詩歌,家長有阿誰?

通過全部的回憶串在了一起讓整個劇更加完整了

不談司馬懿這個人

只談這個劇

我覺得還是寫的很好的

他把一個人逐步走向權利的最高峰

利慾的逐步膨脹寫的很完整

人心對於權利的追求不過是步步為營的事

他把前20集給了曹操

如果真的想寫全部的軍師其實是不用給曹操戲份的

但是編劇給了 而且給足了

而且於和偉老師演的太過於出彩 出彩到難以忘記

這個先不談

編劇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

一個永不稱帝

一個永為魏臣

他們是一樣的

只是司馬懿的一生更長更慢更難熬

他們都是距離權利一步之遙的人

可是那一步最後也沒有跨出去

我覺得曹操對司馬懿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他應該是最了解司馬懿的人

他能一眼看出年輕的司馬懿的真正內心的人

如果曹操年輕幾十歲或者司馬懿年老十幾歲這兩個人去較量估計才會真正的精彩

可是時間沒給這個機會

所以電視劇腦洞大開的讓年輕時候的司馬懿中年的司馬懿老年的司馬懿對話對視

把依依東望三層意思放到一起

這是人生的三個境界

這是司馬懿的成長的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對於權利認知是不一樣的

這部劇讓司馬懿更加有人性了

不是一出場的定型

正如

少年見風是風

中年見風不是風

老年見風還是風


一直覺得中國人的歷史熱情可以說有一大半是來自《三國演義》,在那個時空里,有亂世紛擾與雄圖偉業,有紅顏傾國美人絕色,也有龍虎猛將豪氣無雙,三國演義絕對可以成為各種東方架空史詩的鼻祖。

然而每次說到所謂的「歷史劇「,總會牽扯到一個永恆的話題:歷史劇到底要不要尊重歷史,或者說史書記載的正史?

從軍師聯盟的上下兩部播出以來,我已經微信和微博上看到N多這樣的文章:「真實的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更強?」「司馬懿那麼厲害為什麼前期被埋沒?」「歷史上的司馬師有多狠?」「司馬昭野心那麼大為什麼自己沒當皇帝?」

當然除了標題黨要搶流量以外,首先我想說的是,把看電視劇當成一種歷史學習方式的習慣由來已久,並不應該站在歷史考證的角度指責人民群眾茶餘飯後的觀影圖個樂,其次即便是正史,對當時發生的真實事件,尤其牽涉到「政治正確「,能否100%如實記錄,其實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軍師聯盟上部中,曹操和司馬懿演繹了「鷹視狼顧「這個經典成語的由來,吳秀波和于和偉老師的演技雙雙在線,司馬懿趨身回首的陰狠眼神與曹操霸道凝視的目光如炬表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關於「鷹視狼顧」本身,其實是出自《晉書·宣帝紀》的結尾,並且當做逸聞來講的:

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丕雖然通過「禪讓」取代了漢室江山,然而曹魏的基業都是他老爹曹操手執刀劍一塊塊打拚出來的,並且在那樣的亂世,曹魏對於漢室皇族可以說已經十分優待,與而後的司馬師廢立天子,司馬昭弒君奪權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司馬家族作為從秦末興起的數百年士族大家,到成為曹魏權臣的時期,無論在士族道德還是人臣忠義上都有著巨大的瑕疵,所以所謂正史,也很難不去編造一些曹魏皇帝打心眼裡就不信任司馬家的「逸聞」來掩蓋司馬家族篡權的血腥內幕。這一點也可以從東晉明帝司馬紹聽完了自己先祖的「光輝事迹」說的那句「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窺見一二。

三國魏晉很大程度上屬於斷代史,直到唐代,史家官方也大都奉曹魏為正統,而並無真正的「三國」概念,「尊劉貶曹」的思想很難說不是之後只佔了半壁江山的南北宋的自我安慰:即便你佔據了中原,擁有長安洛陽,你也不是道統所在。

軍師聯盟雖然還是按照三國演義的路子,但是能夠以曹魏為主軸,對看慣了桃園結義和五虎上將的觀眾來說提供了難得的新視角。

而作為三國演義後期對戰諸葛亮的「反派」配角司馬懿在絕大部分三國影片中非但說不上有多出彩,甚至很多時候為了配合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以說還有些出醜。

於是在下部《虎嘯龍吟》中,我們在諸葛與司馬的對決中,其實更多的只看到了「卧龍」的龍吟而並未看到「冢虎」的虎嘯。

其實「冢虎」這個稱號並無任何官方典故,而更多的是源自宋元以來的評書板畫。「冢虎」按照字面可以理解為身型巨大的老虎,也可以理解為伏在丘陵的老虎,而最讓人望而生畏的解釋則是,墳地里的老虎。

這是一隻什麼樣的老虎,他為什麼會待在墳地里?

當我看到劇中垂垂老矣的司馬懿一身血紅的長袍在戰車上望向何晏時,我想我在那一刻看到了真正的「冢虎」。

這是一個半隻腳都已經踏進了棺材的男人,他經歷了一生的血海征戰與官場詭斗,他曾經的敵人和朋友都已經化成了白骨,只剩下他自己面對命運里再次降臨的新威脅,走向人生最後的戰場。

於是到了最後,這其實只是一個男人和時間抗衡的故事。

他在那樣一個身不由己的時代,被投入熔爐反覆錘鍊。

「我曾經軋斷過我自己的雙腿,那天,我跟我自己說過,我要是再站起來,我要跑過所有的人。」

這段劇中的獨白把一個男人的隱忍與野心說到了極致。

其實即便是司馬懿,在那樣一個亂世就真的能步步皆對嗎?他很可能也沒有真的聰明絕世到能夠抵禦世間所有的明刀暗箭,但是他學會了如何恰當地隱藏自己的懦弱與無力。

又如同劇中的曹丕和曹叡,這是一對歷來被演義黑出翔的父子。然而歷史上他們都是功績赫赫的帝王。曹丕開創曹魏帝王基業,何嘗不是一代雄主?只是命運似乎對他不太公平,讓他有了一個氣吞山河的父親和一個天縱才情的弟弟,曹叡也是擊吳退蜀,平定鮮卑的有為帝王,你何嘗想到他幼年喪母身陷宮闕的孤獨與掙扎?

這是我認為軍師聯盟這部劇很成功也很有「人情味」的一點,歷史它讓我們看到了亂世中人的渺小,被演繹吹上天或黑出翔的人物,諸葛亮,曹操,乃至司馬懿,都無非是洪流中抗爭的凡人,他們有無助,也有懊悔。

我們在劇中看到青年司馬懿對著高台上橫槊賦詩的曹操面露出的複雜表情,這難道不就是劉邦在咸陽見到巡視的秦始皇儀仗的心情?我們也在劇中看到中年的他與孔明對戰時的迷弟一面,甚至在劇中看到了他對「妻管嚴」張春華的依賴和埋怨這些非常細小的瑣事,這都是對司馬懿這個人非常有趣的解讀。

解讀歷史本就是解讀人心,而司馬懿的晚年不得不說是最耐人尋味的。

垂暮之年的司馬懿,他的心大概早已與世界隔絕。暮年的孤獨,朝堂的詭譎,士族領袖的羈絆和皇室宗親的猜忌讓他變得越發陰鷙與殘忍。這是一個被鐵索固定在柱石上的靈魂,你只看到時光毫不留情雕琢剩下的殘軀和骸骨。

然而在你走進的那一瞬間,他卻猛的抬起頭來,用盡畢其一生的力量抬起頭來對你說:

我還未死去。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依依東望,望的是時間。」

「依依東望,望的是人心。」


推薦閱讀:

假如沒有王莽篡漢的話,中國歷史的走勢會是怎樣?
大家對這種言論怎麼看?中國教育真的很low嗎?
三國時期有哪些人是雲台二十八將的後代?
大宅門兄白文氏(二奶奶)的原型是誰?怎麼評價這個人物?
我怎麼覺得余程萬是不是有點問題呢?

TAG:歷史 | 電視劇 | 三國 | 歷史劇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