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劍在現在被大多人認為是雞肋或者是象徵物,劍刺不如槍且難以劈砍,又不如刀棍易上手。劍贏人靠什麼?

古人為什麼說贏人器具是刀槍棍劍?劍憑什麼和刀槍棍相比,優勢在哪兒


形意門壓箱底的東西被你們這麼看輕會哭的

劍的拿劍手法是需要專門訓練的(知乎手機端居然還不支持上圖),為了劍法的真諦——刺做準備。說實話刺不是人的本能動作。

劍的運動是用劍脊滑,用劍尖點,我看見好多練劍的直接用劍身直接格擋。都不知道這劍都練到哪去了

優勢:運動過程短,迅速,角度靈敏,對體能要求小,難以防守


謝邀

中國傳統單手劍不好上手是真的,也不太適合群戰,自漢代以後,劍就沒有大規模列裝軍隊了。但是並不等於說這玩意就是裝飾,劍在小規模鬥毆中其實還是很好用的。劍走輕靈,贏人靠速度,靠技巧,看剖面形狀就能很好理解劍比同等長度的刀輕,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速度更快。你要拿把重刀,你刀剛抬起來,我劍就點到你腕子上了。當然這也對使用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出手足夠快,足夠准。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刺的速度顯然是要比揮砍快,但是點人手腕和砍人手腕的難度差別顯然是非常大的。雖然劍法不是只會點手腕,我只是舉個例子,但是道理是一樣的,你想精確刺中移動對手的特定位置,顯然要比揮砍過去難度大很多。當然劍也可以挑劃割,但相對於劈砍來說同樣技巧的需求更高。你練好了贏人很輕鬆。練不好,那就被人揍,沒啥可說的。但你不能說你自己練不好,就說這玩意不能實戰。


首先,劍是小槍(我這麼說不知道會不會被罵……不管了)。

劍脊、劍刃、劍格、劍尖都有其獨到的用處。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了,我也只是懂點皮毛而已。而且,腕力不夠,暫時練不了劍,耳聞目見多一點而已。

劍的抹刺用好了可不得了。截腕抹踝,廢了四肢就GG思密達啦。劍走輕靈,不是其他兵器能比的。雁翎刀練好了,也有點劍的味道。

胡咧咧的,就這麼多吧。


發兩個自己視頻,你們感受下(求求你們給真定老人放天假吧)

殺心比較重的中國劍法實戰【中國劍VS迅捷劍】基宇(撩陰嘴)vs罡_運動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歐洲長劍vs中國單手劍】格里芬 vs 撩陰嘴


不請自來。

題主其實只要考慮兩點就可以知道劍為什麼會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地位了。

一,劍是如何退出歷史舞台的(時間來分)

1,戰陣之上為什麼劍比刀應用早?因為刺永遠比砍快。最早的人類戰爭以步兵為主,而步兵作戰中,遠程兵器是弓,長兵器是戈,短兵是劍。因為就短兵而言,兩軍相接,刺省力,時間短,自己存活率提高。同時期東西方都是以劍為主,以刺為主,而且都是以寬脊為主。

2,刀出現並取代劍的戰場地位。

漢代,中國鐵器發展以及戰爭方式的改變,步兵軍團已經不適合與北方游牧民族機動作戰,從而最早的中國刀(環首刀)出現了,弧線的產生會加大騎兵作戰殺傷力,從而刀進一步發展並且漸漸成為中原騎兵與草原民族的制式裝備。但那時的主流 ,仍是步兵與步兵手裡的劍。

三國時期,是劍大規模應用時期,也是刀興起時期。

因為漢代實行中央精兵強將,地方巡防郡兵制度,也就是中央的兵都是軍官訓練,配置高,鎧甲什麼的都最好,劍也是最好的,地方就是應付地方強盜的。中央是鐵甲,地方就是皮甲。中央百鍊鋼,地方十煉剛之類的,所以三國後,隨著北方騎兵的湧入,晉王朝的失敗以及北人南遷等事件,劍的成本越來越高,也越來越不適合與北方游牧騎兵作戰,所以大規模戰場上,劍漸漸被刀取代。但不是劍的殺傷性不如刀,而是戰爭形式變了,大規模作戰劍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但這時期,劍仍然完克刀,甚至特定時間還完克騎兵。譬如東晉與南北朝的南北戰爭,南方都是以漢軍為主體的軍隊,並且經常以少勝多。而劍,因成本巨大,也成為貴族子弟秘而不傳的貴族武技。將領還是佩劍的。

3,府田制興起,民兵役取代貴族武士役

雖然自秦代取消分封制,但是直到隋唐仍有封建制的存在,集中表現為門閥制。即使唐初,門閥制下的貴族武士仍然有很大的比重,譬如裴家,程家,薛家。。。武將也幾乎是用劍的。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門閥制衰落,貴族武士也由府田制代替,在兵員問題上,為了保障兵員戰鬥力,劍與刀開始融合。劍加長左右開封,形成陌刀。而普通軍刀則是唐刀(斧與刀,劍結合)。所以這個時候與其說是刀取代劍,不如說是刀與劍結合,形成刀劍。但是因為此時劍已經有了刀的劈砍功能(左右開封),譬如青蓮劍法已經有了劈砍功能。

4,刀與劍再次分家與兵器大發展

宋代,中原再次面對嚴重的游牧威脅。此時的游牧民族已經不是一千年前只能射劍為主,簡單劈砍的匈奴,而是裝備馬蹬,解放雙手,打造鐵器的契丹,女真等。此時,卻與三國後期面對同一問題:刀劍的成本太高了,而且不適應戰場。

於是陌刀被大刀取代,馬槊被槍取代,劍被刀取代。但不可否認,劍的殺傷,還是比刀大。

如果仔細看《精忠岳飛》這部電視劇,可以看出此時的刀,與日本刀相似(與劍相似),還多少可以看出劍的影子。隨著戰爭發現以及元的建立,步兵刀最終定型為大刀。

5,劍的第二次定型

到了明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戰爭需要(東南平倭),戰爭不再是大規模廝殺而是小規模單位作戰,同時也因為明代武術大發展,劍,漸漸成為民間武術門派的隨身武器。因為劍法具有比刀法更適合小規模作戰,殺傷比刀更大的優點,也促進劍的第二次定型(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劍型)。

這一時期的劍雖然威力大,靈活。但因為周期長,不易學,脫離戰爭,漸漸成為了個人技擊之術。也是有些人說現代劍術實際上就是刀術的由來。

6,個人認為,劍到50年代又重新被中國應用於戰場,就是軍刺。但是因為功能不健全等原因,漸漸被刺刀取代。

二、劍的威力

劍的威力,一直都比刀的威力大,不論是戰場還是個人技擊。之所以被淘汰,要不是因為成本太高,要不就是適應不了功能越來越多的要求。發展到明清,威力有所減少但起碼更加攻守兼備,打不過也可以保存自己。

但是中國多災多難,至現代,幾乎看不見真正的劍術,而是披著劍術外衣的刀術。所以很尊敬於承惠老先生,起碼他還原了一部分中華劍術的本來面目。

隨口一說,歡迎指教


題目里說的現在被大多數人認為是雞肋或者象徵物的劍,指的應該是單手劍。所以我下面的回答就只討論單手劍了。

劍,能讓老前輩們排能正兵前四,肯定是能贏人的,不是什麼象徵,也不是用來帥氣地抹脖子的。

劍有尖有兩刃,本身又輕,肯定是走輕靈的路子的,輕靈要勝厚重,就必然不能硬拼,故劍法肯定不能像槍法那樣憑功力硬吃對手,單手劍不勝劈砍不是因為人的力量原因,而是劍本身的配重造成的,這樣的配重走的必然是「巧」的路子,而要巧,就必須敏感,故而對於劍法的技術發揮依賴的是聽勁

如前文所說,劍有尖而有兩刃,技術發揮應該是取其中正、能融聽住勁先求周全而後伺機而進,此之謂中正。聽住之後,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都可視乎情況而用,這一長串用法涵蓋了大多數器械的發揮,此之謂能融,應對技法繁多,故而機敏靈動。

口說無憑,上個視頻:鄭曼青-楊式太極劍

如視頻中所展示,鄭曼青其實動作幅度並不很大,也沒有很剛猛的發力,給人感覺只是在走路似的,但對方就一直在躲閃逃脫,這就是先聽上勁兒,而後以身帶勢,以勢逼人。

另外說一下,真定老人視頻中展示的是雙手劍的用法,雙手劍是可以劈砍的,因為雙手劍一般都是重劍,而其理念更接近刀法(西北馬家器械的其中兩大絕技就是雙手劍和破鋒八刀),所以才出現了與鄭曼青完全不同的風格。

好了,我繼續改卷子去…………


手槍射程不如步槍,射速不如衝鋒槍,破壞力不如噴子,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咧?

當然是便攜和地形適應性啊~


視頻封面達摩劍法-真定老人視頻 發個視頻,題主感受一下


中國劍在設計理念上走的是通用路線。

最符合中國人中庸儒雅的君子觀,

是最適合中國人對高尚情操理解的象徵物。

它的長度重量都適合單手握持,在

平地山地馬上步下船上開闊地室內都能起到防身的作用。

可以刺擊砍擊和切削格擋,

在中國文化一切冷兵器里最輕最好看也夠長得足以在必要時格擋長兵器。

所以說是萬能地形條件通用防身兵器。

但是由於哪方面特質都不突出,它作為單兵制式武器就很尷尬了。

開闊地不如長矛,

馬上不如馬刀,

守城不如軍用鐮刀,

步兵對騎兵不如鉤鐮槍,

一對多不如軟兵器,

戰損修復不如刀,

甚至捕獸不如鋼叉。

但是中國劍有四大優點:

通用性,美觀象徵性,輕便性,快。

劍如果運用的好,

攻防格纏融於一體,出手和變招快狠刁,快的讓對手即使知道你的招數也來不及反應。

唯快不破。

在開闊大平原上軍陣披甲戰鬥中,細膩輕捷的劍不適用,

但是在日常著便裝的事起猝然的格鬥中,劍必定是防身的上上之選。三國演義里關羽過五環斬六將,有一將在酒宴上設伏陰他,關羽第一反應就是拔出隨身佩劍格鬥。趙雲也遇到過鴻門宴,也是用劍。狹窄室內危險突至是不能指望長刀長槍的。

--------------------------------------------------------------------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中國劍也有雙手劍和斬馬劍等長而沉重的,還有腰帶劍等軟劍,本處不延伸討論那些種類啦,只討論通常防身佩劍,中國劍中最常見的單手劍。


贏人的傢伙就是刀槍劍棍,為何這麼說,因為傷人殺敵,最直接簡潔的動作就是劈刺二法,刀槍劍棍,恰恰是發揮這二法的最基本合適的工具。所以這四樣兵器是兵器之根本。

早期劍也是戰場主戰兵器,這點跟歐洲一樣,後來劍退出了戰場,變為民間佩戴的防身武器,或是貴族裝飾品。這點跟歐洲劍演化成宮廷細劍的意思差不多。戰場逐步讓給了刀槍。劍棍則多出現在民間。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古代兵器種類繁多,這點沒法像日本那樣,日本戰場兵器少,所以幾乎可以每種兵器發展出一種「道」來,而中國則不然,僅就刀劍來說,同一時期就好幾種不同規制的刀劍存在,不同規制的刀劍用法當然不同,有雙手的,有單手的。這點與日本的同一時期只有一種主流刀型完全不同。

而且嚴格說起來,中國真正的主流兵器,是大槍,這裡大槍特指長度3米以上的槍。低於這個長度的,屬於花槍,花槍槍法就是所謂的「夾槍帶棒」,不是純槍法。《手臂錄》作者曾言:「未見真槍,迷心諸器,一見真槍,諸器兒戲」。足見大槍的意義。

而至於刀劍法,在民間則一直處於從屬某拳派的地位。這是我國刀劍法傳承的特點。民國時期始有專門的劍法流派「武當劍」和「青萍劍」傳世。而我國刀法,則傳言在明以前已失真傳,明代受日本刀法影響,才開始有所傳承。這話固然有歷史史實根據所在,但以目前傳世的刀法來看,則我國刀法,未必是學自日本,即便明代是,目前也已與日本刀法差別極大。

究其根本,首先器械規制不同,其次,就是在於我國刀劍都是從屬於拳派這一特點之上。

下面僅就劍法談談這個問題。

劍走入民間之後,脫離了戰陣限制,有了極大的成長空間。以目前我國存世的劍法來看,主要有單手劍和雙手劍(可以視為單手劍放大版),兩種規制;外家劍內家劍兩種主要流派。

目前,單手劍用的多,雙手劍多出現在螳螂門和八卦門。這個姑且先不論。就劍法流派展開談談。外家劍代表就是少林劍,如上面貼出的達摩劍啊等等。內家劍代表則是三大內家拳,形意劍,八卦劍,太極劍。

怎麼區分內外家呢?中國兵器的使用,是非常注重兵器的特質的,也就是說,有尖要極力發揮尖的特性,有刃要極力發揮其刃的特性。其次還要注意兵器的分量,是否能禁其磕碰等等特性,所以才有了刀劍之別。從這裡延伸出去,我們可以看到少林劍的特點,就是我手裡拿了一個帶尖帶刃的兵器,它禁不住跟對手兵器的磕碰,所以我要發揮它的這個特點,如何走巧妙的變化,把兵器遞到你身上,我就得以克敵致勝。是這麼個思路。那麼內家呢,則是更進一步,我手裡拿把劍,這不是一把劍,而好比我多長出了一節帶尖帶刃的肢體,那麼我就帶著這節肢體運動就可以了,你別在我的運動路線上,你在你就挨上了,反之我還得一直用我的運動路線找你。這是內家劍法的特點。從具體技術上而言,外家劍多「崩點刺」,內家劍則重「帶還」。

由此看出,形意劍介乎內外家之間。

所以中國劍法,是由中國兵器的特性而決定的。它的不同流派,是由不同流派身法特點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的。比如形意劍則多乾脆果斷,八卦劍身法走位巧妙,太極劍則在搭劍瞬間多有巧妙。

中國更注重發揮兵器特性的極致,這是中國劍法的特點。


顯然不是象徵物。而是中國傳統理性在兵器中發展得到的。非常體現中國古人智慧和理念的東西。

劍之於刀和大槍之於槊一樣,要的就是那個勁。這個勁要能傷人,還不能自傷。就要求兵器本身有彈性。如果換做錘,槊這種本身長或者重的兵器,人很難克服他的慣性回頭。所以你看三國時期二馬一錯蹬直接就要分出個輸贏。這不僅和沒有馬鐙有關,和使用的兵器也有關。槊的使用必須要藉助馬的衝擊力人馬合一。所以為什麼當時一匹好馬就是武將的身家性命!

劍主要攻擊方法是刺,上面很多人說過了。之前見過武當陳師行的一個視頻,一劍刺穿大概10厘米直徑的竹子。這種勁力的貫穿傷就不同於刀的劈砍。

另外,和大槍比起來劍又便於攜帶。誰成天到哪兒整個大槍端著,和周倉一樣?

——————————————————————————————————————————

陳師行的視頻如下,可以留意52s前後。薄薄的鐵劍有如此效果,真的是駭人。

視頻封面太極武當 武當劍冠軍版 第八集逍遙天地精選-陳師行視頻


我師父無名指和小指可以分開運動,說這樣才能開始握劍練習。你說要有多難吧。

劍指是拇指扣住無名指,用拇指和無名指的力量勒住整個劍的重量,用食指中指挑撥劃壓,控制劍身姿態。無名指不分開,永遠不要學劍。


中國劍在現在被大多人認為是雞肋或者是象徵物,劍刺不如槍且難以劈砍,又不如刀棍易上手。劍贏人靠什麼

劍,靠的是身法。劍薄,長,所以沒有格擋的技術

如果您看任何一個劍的套路,有格擋,那麼這個人是個蠢才

因為劍是雙刃,無法格擋

只能遊走,遊走的意思是,當對方劈砍我,我身體閃開對方進攻路線,近身殺死敵人

刀也一樣,刀也沒有格擋,因為過去,刀,劍都是跟槍對抗的

槍一瞬間可以刺出來2 3槍,格擋?自尋死路

因此武術也講:不招不架,著肉分槍

招架,就死了,所有刀,劍古傳的套路,或者實用的套路

都是身體往兩翼走,避開對方進攻路線

刀要輕磕(對方兵器)劍要洗(用劍脊分開對方來力)

就是在掙一條線,所以形意拳,詠春,都有中線理論

這都是一脈相承,可惜,隨著武術的表演化,劍術,刀術,都成了.......

實際搏鬥,跟擊劍的動作差不多,發您一個擊劍的視頻,幫助參考

我目前所有解釋拳的東西,都拍了視頻,兵器的還沒來得及

先這樣,以後我拍了視頻,再更新回答

Yuki Ota Fencing Visualized Project - 擊劍 宣傳片

歡迎訂閱:知乎專欄實用形意 - 知乎專欄


借用一段話說明

「1929年大東書局出版了一本名為《七星劍》的書,在書的前言中,作者吳至青自言曾得到李景林的指點,李景林是當時名聞遐邇的武當劍大師。拜師有先決條件,就是那時的吳至青已領悟了「普通劍術為刀化劍,實非劍術也」,其時流通的劍術多是縱橫披砍,揮來掄去,畫出一個個優雅弧線,稱為劍術之美,其實離劍術的本意相去甚遠,不劈砍的劍法才是真劍法——這一點由吳至青以文字披露而出,其實是所有劍術名家的共識。

當時同是大東書局出版《武當劍》為證明此點,拿劍身造型來說明。劍身為向劍尖回攏的兩條流動線,這一造型便證明了劍的功用便是一刺,甚至更極端地提出,寶劍應只鋒利在劍尖,如果把劍身左右都開了刃,就是個沒文化的屠夫。這本書的作者是黃元秀,是李景林的正式徒弟。

李景林的劍法被稱為「李之劍獨以柔勝」,李雖然被稱為「柔」, 卻有古戰場的遺風,簡略言之就是迎頭一刺,如被敵招架,也是滾絞前進。所謂「柔」不是指能將敵之兵器牽來引去,畫出優美圓弧,而是說劍法所本的是「不爭無為」,不爭無為不是柔弱,而是有一擊必中的爽利,不去耗神耗力的拼搏。 」

--- 徐浩峰:武打設計的思維方法—評《卧虎藏龍》


好多人,說得那麼複雜,歪的天南海北。

看戰場配備,士兵配備的刀槍弓弩,將領同樣也是刀槍弓弩,頂多個性化一點兒。只有高層統帥佩劍,但他們輕易不打仗,他們是運籌帷幄的,等到他們都要下場殺人了,那就是已經是必輸之局,要被團滅了。 這時候,劍不能保證你跟對手大戰幾百回合,但能保證你死之前最後多殺幾個人。

劍骨弱,沒劈砍沒格擋,就是一撥一刺,一下一個。


純粹從武術角度說,劍這種武器想要用的好,本來就對使用者有很高要求,不是好入門的武器。可是正是因為這樣才讓劍這個武器多了很多象徵意義的東西。

那些武俠片里大多把劍當成棍子在亂砍,只能夠呵呵了。


對著用劍的高手,你會覺得他的人像影子,他的劍就像纏繞在你身上的繩子。


實際上這是傳統文化弘揚的失敗案例。

現如今大量的技擊運動,為了比賽的可看性,多多少少犧牲了原有的意義,比如傳承的比較好的,日本劍道,倆人打來打去好久,真戰場上能那麼久嗎,也許一次揮砍可能就解決戰鬥了,再看擊劍,那玩意實戰里殺傷力都有限,而且還限定了兩人必須在直道上,這都脫離了「殺傷力」的初衷。但是間接的,「好看」讓他們更好的宣傳和發展,這是和矛盾綜合體。

而提到中國劍術,除了套路比賽,現如今國內也沒什麼實戰劍術的比賽,現如今眼球經濟,這事兒只要不弘揚,很快就會被人曲解的。

你看看格鬥圈就是很好的例子,跆拳道這幾年都奧運會項目了,這就是弘揚的好,實戰里打K1或者籠斗的,大部分是泰拳培養出來的猛人,但是泰拳弘揚的不好啊,就是入不了奧運項目,一樣,散打也是,能和泰拳打打的站立拳種,散打是很大一塊,弘揚的也不好,只能在國內打打。

所以歸根到底,不是不厲害,是因為弘揚的不夠,有真厲害的你也見不著。

但你沒見過就要說它沒殺傷力,我覺得就片面了。


知乎大群的鍵盤武士又要發威了……


這東西小規模團戰好用,刺客,有學士子用的多一點

大規模戰爭就不好用了


推薦閱讀:

太極拳倒下後八卦掌也倒了,還有能站起來的傳統武術嗎?
形意拳的發力方式有多厲害?
滿分100,魏雷、王占海、王占軍、馬保國、馬斌等太極大師的武力值各是多少?
在內家拳的練習中,應該如何呼吸,或者說如何讓氣在身體循環?

TAG:劍術 | 武術 | 太極拳 | 內家拳 | 形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