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季漢人口為何一直稀少?

如題,劉備時期蜀地人口90萬,後來劉禪投降時人口94萬。季漢在諸葛亮,蔣琬,費禕的治理下,基本上沒有動亂,而且史書上記載的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克定武都陰平二郡,姜維安置胡王治無戴,拔狄道,臨洮三縣民還,等等,外來人口加上本地自然增長的,怎麼就基本沒增長?最近重讀三國產生的疑惑,請各位大佬解答。申明,本人丞相粉,季漢粉,望大家理性討論,客觀討論,以史料為據,任何拿&<軍師聯盟&>這類弱智YY劇做根據來嘩眾取寵,侮辱智商的人,吾誓拉黑之。


這種事咱們就不說虛的了,直接上乾貨。

蜀漢人口戶數確實沒怎麼增長,可事實上東吳和曹魏也沒好到哪兒去,人口一直是負增長的,我們先來看曹魏的。

《通典》卷七《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

「(魏氏)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

而曹魏當時所掌控的十二州,大致相當於東漢的司隸、冀、並、幽、兗、豫、青、徐、涼等州外加南陽、襄陽一帶,而這些地方人口在東漢時是多少人呢,引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的計算,「僅由上舉東漢諸郡國相當區域內的人口數字,既有五百六十四萬八千七百戶口、三千一百三十七萬一千零九十九口,且揚州之廬江郡,荊州南郡之襄陽戶口數不計在內」。

戶數六十六萬對五百六十四萬,口數四百多萬對三千多萬,差了多少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

再來看孫吳那邊,《三國志·孫皓傳》:

「王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孫吳的荊、揚、交、廣四州,大致相當於東漢的揚州、交州、荊州等地,而「據《續漢書·郡國志》,東漢荊州共有一百三十五九千三百九十四戶,六百二十六萬五千九百五十二口,即便減去南陽郡、南郡二地戶口,大致仍有七十萬八千二百七十三戶,三百零七萬八千七百三十口,僅此數字,就遠高於孫吳圖籍所載戶口總數。」

這還只是光荊州一個地方的,還沒算交州揚州那邊,由此可見,蜀漢人口戶數不怎麼增長不是個例,其他兩國也都彼此彼此。

(再加一條,根據評論區@粵蠻寧泊提供的數據,《通典》:赤烏元年,有戶五十二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與平吳之後的數據對比幾乎零增長,更加印證了孫吳戶籍人口蕭條的事實。)

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戰亂迭起十室九空是原因之一,吏戶兵戶單獨分立於民籍之外也是原因之一,可這些都不是導致人口銳減的最重要原因。

其實人口戶數這種東西,並不是對於全國境內所有人口的最直觀統計,這些數字只代表的是國家所掌控的著籍人口,也就是上了國家的戶籍,要給國家繳納賦稅的那種,但魏晉時期正好是流民四起、豪強林立的時候,這些因為戰亂脫離了自己的土地的流民怎麼辦呢?大多數都去作為佣客,投充了那些地方豪強,做了他們的依附民,而受到這些豪強蔭庇的私屬佃農,自然是不需要再向國家繳納賦稅,因此也就不在國家的戶口上了。

就說明面上的,曹魏有屯田民,而在曹魏後期,屯田民是可以賞賜給公卿大臣的,不用向國家繳納賦稅,只需要向私家納租,東吳也有個類似的制度,「領兵復客制」,也是把屯田客賞賜給功臣做客,免除賦役,比如呂蒙受「賜尋陽屯田六百人」之類。

這些還只是國家法律承認的賞賜,至於國家不承認的下層人民,前去投奔豪強的就更多,以至於在司馬炎剛登基的時候,不得不「詔禁募客」,滅吳之後頒布戶調製,更是嚴格規定了各級官員能蔭庇佣客的數量,這固然是一種限制,但也是國家明確承認這種行為合法的一種妥協,事實上,這個法令並沒有太大作用,這種作為封建依附者的客仍然在大量發展。

所以,對於這種大量底層人民都投充豪強大族門下為其僱傭的社會現狀,最終導致國家掌握的編戶齊民越來越少,而戶籍以外的依附民越來越多,因此各國戶籍上的人口戶數,包括能夠收取的賦稅也是只見減少不見增加,出現如同蜀漢戶籍人口幾乎數年不見明顯增長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口籍帳,都是老問題了,考慮的時候不能單一看一個數字,因為史料保存下來的,萬無一在...

不打算長篇大論,只提供一些引路門徑

你只要搜搜西晉初年的人口數據,就會發現增長有所異常

個人不太取信章武那個記載,基本上盡量不會引用;然而,即使單用蜀亡那個數字,也會發現每戶的平均口數異常的低。與曹魏、孫吳,以至《走馬樓簡》呈現的三國戶、口比率都相去甚遠,相信內裡必有文章。

由於三國制度不同(主要是稅收形式),形成籍帳可能出現逃戶與逃口兩種情況,這也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

裡要的樂趣,就留待題主去發掘吧


一直打仗啊!人口自然很難上去。劉備的夷陵之戰,諸葛亮n次北伐,後期姜維一直折騰,蜀國人口自然少了。而且主要還是少青壯年男子,農業生產就難跟上去,想多生孩子也沒人啊!

手頭上也沒資料,不知道當時那幾年的農業情況。三國時剛好是中國氣候比較冷的一個時候,農業的生產應該不是很穩定,所以難以養活眾多人口。

另外諸葛亮挺窮兵黷武的,莫氣莫氣,國內生產自然難抓上去了


戰亂年代,人口不會多的


我國歷史悠久的黑戶現象,以明末為例,經過了兩百多年和平發展,戶口上的人數終於比朱棣時更少了,明末估計人口為1億左右,戶口上只有5000來萬人,這還是和平時期,戶口藏匿都這麼厲害,戰亂時期戶口不少報一半以上才怪


章武元年90萬和蜀漢滅亡時的94萬,是官方能統計到的數據。

要問可信不可信,我認為是可信,因為這個數據本身是不包括黑戶和隱戶的。

那麼為什麼這兩個時期,統計到的戶數少,換言之隱戶變多了呢,原因也不難看出來

章武元年,也就是劉備時期,劉備自從和劉璋撕破臉開打後,就一直是戰狂模式;而蜀漢滅亡時,也就是蜀漢晚期,內部民有菜色,外部段谷之敗。故而這兩個時期不少百姓選擇成為隱戶並不難理解,無非就是逃避徭役亦或賦稅。

至於諸葛亮時期,史書並沒記載人口數據,不過從諸葛亮能率十萬人北伐這點來看,蜀漢的國力是有明顯提升的。(章武年間劉備只能出兵6萬左右,蜀漢末年全國才10萬士兵)


推薦閱讀:

潁川士人集團是否更偏向法家?
東漢末年的黨錮事件,對三國亂世有多少影響?
三國時的陽平關到底叫什麼?
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和司馬懿有沒有什麼關係?

TAG:歷史 | 三國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