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廟一帶為什麼動漫店很多?
樓主在上海郊區讀大學,前段時間去老西門,看到文廟前面一條街上有好多動漫店。上網一搜,才知道文廟一帶被成為上海的秋葉原。
秋葉原主打電器,電子產品和動漫御宅文化聯繫還是很緊密,能理解為什麼秋葉原成為御宅聖地。但是文廟附近給人一種很傳統的感覺。所以我有些些好奇,這裡為什麼會形成成規模的動漫店?什麼時候開始有這些店的,什麼時候開始變多、變得有名氣?為什麼會選址在這裡?大家去文廟逛動漫店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課程的期末論文想寫相關主題,希望大佬們多賜教!|?ω?`)
瀉藥。最近各種莫名其妙的邀請真多,總算這個問題我比較能回答一下。
作為從小愛逛文廟的上海本地動漫迷,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就從時間順序上講一講。
首先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發現,文廟裡面有個圖書批發市場?
沒錯,文廟,也就是老上海的孔廟,毗鄰城隍廟,是箇舊時代文化氣息很濃的地方。我的一些朋友至今還保持著逢重大考試去文廟拜一拜的習俗。在這裡開個圖書市場也就順理成章,當然我沒有研究過這個圖書市場的來由,反正似乎它從一開始就在那裡了。以前讀書的時候每到開學必定跑一趟文廟圖書市場,八折買齊所有教輔書,順便約上小夥伴浪半天。
文廟除了這個圖書市場,早前的二手書地攤也很興盛,周末上午來的話可以看到學前街滿地的小攤,啥舊書古玩打口碟小玩意亂七八糟的都有。
文廟周圍居民多,學校多,旁邊就有個中學,所以相應的針對學生的店也開了出來。沿街門面賣文具本子、賣書、賣零食烤串麻辣燙、賣各種學生喜歡的小玩意的小店和小攤鱗次櫛比。
然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動漫文化大肆流行。先是口袋大小的文庫本漫畫書,那時候記得大約5元起一本,學生愛看,零花錢不多但是也能買幾本,回頭跟同學之間交換著就能看完好幾套。既然是書,那麼必然會集中在文廟。我記得那時候文廟的小店裡幾乎每家都會有至少一柜子漫畫放著賣。然後動漫雜誌,也是集中在文廟批發零售,什麼漫畫公主啊,卡通王啊,等等,題主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吧。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VCD出現了!估計題主這個年齡的不一定知道VCD是啥。VCD一開始十幾元一盤(後來降到5元),什麼劇場版tv版ova都有。我第一次看宮崎駿eva攻殼今敏最終兵器彼女就是看的VCD。VCD生意火爆,出盤的速度也就比現在網路出片源的速度慢一點,真是良心商家。小店裡除了漫畫書架又多了個碟片盒子和小電視機,挑完漫畫書再翻翻碟片、扯兩張動漫海報,讓店主放一下碟片看看質量是否過關,反正只要零花錢夠多就能滿載而歸。於是當時的上海小中大學生想到要看動漫就會去文廟,基本不用考慮別的地方。
再後來DVD、遊戲盤(各個平台的)、水貨主機、手辦、周邊,等等。只要年輕人喜歡的,文廟的生意人都有辦法弄來賣。我這一代學生畢業出國出社會工作了,後面還有源源不斷的小孩子捏著越來越豐厚的零花錢前赴後繼地來到戰場。
再再後來網路發達了,片子啊漫畫啊遊戲啊都能在網上直接下載了,我也就不再去文廟了。但是線下的生意畢竟不能完全被網路替代。現在的文廟是什麼樣子,其生命力來自何方,相信題主一定比我了解得多得多得多。
萬歲!我大文廟!!
十幾年來帶過幾十批日本動畫漫畫界人士參觀過城隍廟和文廟,簡單說下我給他們的解釋。
城隍廟古來做香火祭祀,逢祭日舉辦廟會。廟會性質上主要經營的是非生活必需品——玩具、零食和賣藝這些偏消遣娛樂的產品。而經濟發展使得臨時的廟會逐步發展成半永久和永久性的集市(所謂的小商品市場),城隍廟周邊逐漸形成此類從業人員的集散地和此類產品的物流中心。同樣的,文廟祭孔,發展出來的自然就是文化印刷產業的人員集散地和印刷品物流中心。
這兩者發展到九十年代,順理成章地,前者變成盜版玩具中心,後者變成盜版音像製品中心。這是城隍廟作為娛樂類實體產業渠道中心,文廟作為內容產業渠道中心的必然結果。而這個演變也是不限於上海的。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網路的衝擊對於實體較小,對內容渠道則是顛覆性的。所以現在城隍廟周邊小商品市場依然紅火,文廟周邊人跡寥寥。但是就算我表示文廟現在沒啥東西可看,仍然有不少日本動漫人士願意前往文廟周邊一觀,彷彿在享受他們在反盜版事業上的躺贏。
我看選址的原因之前的答主都講的很清楚了,我就隨便扯扯體驗。
現在已經不在上海了,第一次去大概是五年前,最後一次去是三年前了,最開始是不會網購,但入了高達模型的坑,就在網上到處找上海的模型實體店,跑了很多家,最後來到了文廟,記得是地鐵老西門下車,走個十來分鐘,不少模型店都在弄堂里,記得去的最多的一家叫「淘淘」,不得不說,雖然現在網購很發達了,但去模型實體店的感覺是真的不一樣,從地面堆到天花板的整整齊齊的一盒一盒模型,一罐罐顏料,門口展示櫃里大神的作品,良好的購物體驗是網購沒有的,而且價格很便宜,當時基本是五算六算(100日元=5/6人民幣),和網店一個價,不像很多玩具模型的實體店,貴的誇張,十算都是打底的,基本在裡面一待就是很久,選擇恐懼症啊!(qiong a!)。再往前走,到了那條路上,店就更多了,除了模型店,還有很多小店賣各種周邊,夾雜著一些舊書店,基本每次都是現在模型店裡把錢花的差不多了,然後把剩下來的零錢買點周邊,在我去的那幾年裡,店卻是是感覺少了一些了,畢竟實體店越來越少是趨勢,估計他們也網店辦的很好。當時和一群有共同愛好小夥伴們一起逛文廟,真是開心啊,班級里一個人玩高達,後來帶著我們一幫男生都玩,後來上了高中,不在一個學校,就慢慢散了,模型也做得少了,想來也是奇怪,說是死宅,但不一群人在一起,卻根本宅不起來啊!
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有點歪題orz)
再回上海一定要去文廟轉轉。
背景補充:外地人,初中高中就讀於上海,現在天津大一。現在已經不行了。15年前那才叫一個多。
跟日本秋葉原情況類似,只是國內早期ACG產業多依託於盜版書籍、vcd等,所以一般聚集在圖書批發市場附近
推薦閱讀:
※我想學詠春拳,上海有沒有學習詠春拳的地方?
※民國時期的上海市區,市民喝水是像類似現在用自來水水管擰出水來,還是水鋪買水,還是有其他取水方式?
※上海的蘑菇公寓租房怎麼樣?
※在大城市(如上海)租房有什麼技巧?
※在上海租到稱心的房子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