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進行過耳機或音質的盲聽試驗?

大家總是吵來吵去,320k和無損有無差別,100塊耳機和20000塊耳機有沒區別,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歷史上有沒有人進行過相關雙盲測試?(此處刪除各位認為引戰站隊的一句)

請各位不要在此答案下爭吵是否有無差別, 這不是本問題關注的中心, 所以是"沒有幫助".


聽感是主觀的,因人而異。所以也不要鄙視參數黨。

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觀點是,我聽不出來,不表示真的沒區別,更不表示別人說聽著有區別的都是裝。


雙盲測試是擊敗一切裝逼犯的最好手段,只是很可惜,不同耳機之間的雙盲測試很難實現,相比之下音箱就好操作得多。

原因:1. 耳機佩戴的舒適程度會影響受試者的主觀感受,干擾結果的可信程度;2. 耳機佩戴的不確定性顯著存在,無論是客觀的人工頭測試還是實際使用的情況;3. 研究者沒法替受試者以統一的方式進行佩戴(由於佩戴是否舒適是否良好只有受試者自己知道),那受試者就不可避免的要自行觸摸和調整,從而破壞所謂的「盲」測條件,導致結果出現偏差。

關於原因2,貼兩個圖供參考,一個是innerfidelity的測試結果,一個是自己動手測的結果。

fig 1. 下方的灰色曲線是5次佩戴位置微調的重複測量結果 (cited from http://innerfidelity.com)

fig. 2 這個測試故意跨張了不同泄漏程度的幅頻響應,實際重複測量下低頻的變化沒有那麼大。

P.S.

a. 鑒於看到回答中很多人對「雙盲」到底啥意思不太明確,這裡附個wiki的鏈接:Blind experiment

b. 一些耳機大廠商的研發部門當然做過盲聽的實驗,還會在AES上發主觀評價方面的會議文章什麼的,不過得到的結論必然是他們給出的Target Response Curve是主觀聽音結果中得分最高的,那麼潛台詞自然是「因此我們的產品比其他家都好」。當然我不是在否定他們研究成果的可靠性,畢竟人家做得相當嚴謹認真,對加強主客觀評價間的聯繫與統一是有貢獻的,而且又沒有真的去赤裸裸的打廣告,只是未免有夾帶私貨之嫌。還是附個鏈接,有興趣的自己挖掘:Harman Researchers Make Important Headway in Understanding Headphone Response


2006年的時候跟同事玩過一次,測試耳機線的,轉給你看看吧。

以前小弟也寫過一些對自己系統的評測~但是從來沒有試過盲聽。。。。。。所以一直以為自己的耳朵還是比較「發燒」的~結果。。。。。。


天值班~正好一個年紀相仿的同事和小弟關係不錯,又分在一個班裡(他燒DVD和搖滾流行cd的~我燒古典音樂正好和他互補~),於是晚上乘領導在樓下打牌
的機會我和他到樓上辦公室作策劃已久的「盲聽發燒測試」(呵呵~五一期間,小弟的器材全部搬到辦公室,擱在辦公桌的玻璃板上)~

器材還是那些~

cd機:松下SL-P1000

耳機:森海600

二房:8pr

線材:DIY電源線(二房)、機線(cd)、AQ quartz(信號線)

對比線材:600原線、zu線

測試方法

(1)被測試者用眼罩蒙上眼睛,並且聽電腦放的MP3,保證聽不到換線的聲音(和春節趙本山崔永元那個小品學的)~

(2)測試者每次換線後,都將二房聲音調到最小~然後讓被測試者選擇音量~確定以後重放曲目~

(3)測試者爭取保證被測試者身體接觸不到耳機線(因為zu線和600原線的軟硬還是比較好感覺的)

(4)基本上一個曲目測試5次~線材無規律交換~

第一場

測試者:筆者本人

測試曲目: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貝小協第二樂章

經過:這張算是最喜歡的曲目了~也算是最熟悉的一張~本來以為兩條線區別會很明顯~很有自信的聽了一下。。。。。。共測試5次,第一二四次zu,三五次原線

結果:錯誤兩次,第一次和第四次

第二場

測試者:筆者本人

測試曲目:卡拉揚63貝交第五號第一樂章

經過:最喜歡的一張碟子都聽出差錯以後對自己耳朵多少有些懷疑。於是找600的強項——交響,希望能聽出些許差別來~測試5次~第一二三五原線,第四zu線~

結果:錯誤一次,倒是聽出第四第五次有差別,但是還是說不出來差別在哪~

第三場

測試者:同事

測試曲目:瓦爾特莫扎特40交響曲第一樂章

經過:不能老讓同事幫我測試,看他躍躍欲試,所以就策動他試試~共測試3次,第一三次zu,二次原線

結果:第一次錯誤,第二三次聽出差別,居然指出粗點的線比細點的解析力好一些~主旋律更清楚~小提琴非常不錯等等。。。。。。對長期聽音樂的我打擊不小。。。。。。

第四場

測試者:同事

測試曲目:海飛滋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經過:前一個曲目只測試了三次,而且被我同事聽出差別來~小弟心有不甘。。。。。。這次測試五次,而且小弟準備玩點「貓膩」~第一次,原線接二房;第二次,原線直接接台機;第三次,zu線接cd;第四次,zu線二房;第五次,原線二房。


果:同事告訴我第一二次一條線,第三四次一條線,第四次和第五次他聽出了差別。。。。。。頓時小弟就崩潰了~我同事太強。。。。。吾所不及也~我問他怎麼
聽得~他告訴我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隻耳朵~注意聽背景一段大提琴撥弦的聲音~說zu線表現的更加清晰一些。。。。。。另外就是交響部分,到混響的時
候,zu線能把樂器表現的更加分散一些,高音部和低音部更加明顯而不是混雜。。。。。。

我的神也(最近武林外史看多了),我咋就聽不出來呢?難道聽得碟子不一樣~不過還是很慶幸~他連加沒加二房都聽不出來。。。。。。

第五場

測試者:筆者本人

測試曲目:科崗的柴小協第一樂章

經過:怎麼著也要拚死一搏~我聽音樂時間不短,居然不如一個只聽汽車音響的同事~顏面上不好過啊~於是找我同曲目的另一個演繹。。。。。。同樣測試五次~

結果:小弟拚命聽細節。。。。。。包括大提琴撥弦~號角的迴響。。。。。。但是很遺憾~還是聽錯了兩次。。。。。。不過隱隱感覺到還是有不同的~但是還使狂鬱悶ING~

寫在最後:

小弟把這點經歷寫出來~倒不是想說明什麼問題~只是供大家參考一下吧~

說實在的,差別確實有~我同事都能聽出來~但是並不是特別明顯~

以下是我和我同事的一些一致的意見~

(1)如果關注樂曲本身~這些細節上的差距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幾乎可以忽略~

(2)盲聽得結論是,要想聽出兩條線的差別容易~但是要確定是同一條線的聲音卻很不容易~這個原因和系統本身以及人的心理都有關係~

(3)盲聽得另一個結論是~聽得次數越多~越對自己的耳朵產生懷疑~失誤就有增多的傾向~尤其是連續多次聽同一條線~因為心理作用,幾乎不願意相信是同一條線~

(4)聽不出差距或者聽錯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個是系統還是不夠強~一個耳朵還不夠發燒~另外一個多少和心理有關~

(5)因為系統到手後小弟基本都是聽zu線,原線聽了幾天閑置後送人了~剛剛又弄回來一條~也許是因為兩條線聽得太少,所以才如此不明顯~準備哪天專門對比一下再說~

總結以上一些觀點,發燒確實是「科學」「玄學」「金耳朵」的完美結合~


雙盲測試是有的,網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

就我個人而言,聽不出320k和無損之間的區別,所以至今不明白「素質」為何物。

但是不同耳機的風格取向還是相當明顯,屬於一耳朵就能聽出來的程度。比如我曾經擁有的K314p,中頻和高頻都很甜美,但是低頻殘廢,幾乎沒有。後來314壞了又入手了K315,有了點低音,但是沒有亮點,比較後悔入了這個耳機。

因為窮所以我本人主動掏錢入的耳機就只有這兩款。後來又去了耳機店和Apple Store蹭聽了Beats SOLO HD, Creative Aurnava LIVE 2, SONY XBA-10,風格差異都相當明顯,盲聽絕對能聽出來。


以下是我的觀點。

應該注意的是,嚴格的雙盲測試有不科學的地方。 假如讓一個人對比聽兩個音箱,他知道哪個貴哪個便宜,那麼很容易聽出差別;如果是雙盲的話,他能聽出的差別很小。

我試過,讓同學隨機播放高碼率和低碼率的歌,我不知道放的是哪個,結果我聽不出任何差別。但是我自己對比著聽能聽到一些差別。

我的聽力退化比較嚴重,高頻只能聽到14k,所以雙盲的時候聽不出太大差別,我的同學能。

另外還有個事實經驗,閉著眼聽歌更容易帶動情感,或者說閉著眼聽歌會覺得音質好(我個人經驗是感到聲場更開闊,更寫實)

布置聽音室的時候把音箱和功放用幕布遮起來,只用遙控控制,聆j感覺更真實。

我覺得這得需要心裡聲學方面的解釋。感覺閉上眼後會更專註音樂而不是聲音的差別。

很震驚是吧,看似最嚴謹的雙盲其實有不科學的地方。

強烈希望大家檢驗下我上面的觀點,看看是不是盲聽本身有問題。希望能有人解除我的困惑。


之前看過,說國外的有名的一個音響論壇,禁止討論盲測。


盲測


有過,盲聽的結果基本上都是把那些天價耳機的臉都抽腫了。


老實說,20000這個價位已經可以買到中高端定製耳機了。100的的耳機跟20000的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實在沒有討論價值。哪怕樓主聽過500-1k價位的耳機(with好播放器),就不會在題目描述里加這一句了。

然後我確實認同對普通流行樂來說,320k mp3跟無損沒有什麼區別。然而在聽交響樂、樂器觸到高頻的協奏曲、奏鳴曲時,還是有一定的區別。除了這些音樂,我現在習慣下無損後轉成256k vbr的mp3,主要是為了防止渣轉碼。

雖然沒有一字關於盲聽對比,但我覺得我回答了問題。


我自己做過算不算。。。?

我一直覺得非專業前端下是聽不出無損和有損的區別的(注意我的主觀立場),直到有一天跟一個小夥伴爭論起來,我們就做了次不嚴謹但差不多能說明問題的雙盲。

過程是拿了一首歌,馬上又的《有一天》,兩個音樂文件是一個wav無損,一個由這個文件通過foobar2000轉的256k aac,文件名一致,丟到同學的播放列表裡,由他隨機放給我聽,不右鍵查看文件屬性就無法區分。

我們用的耳機還是現在由於降價已經爛大街的 akg q460,普通電腦普通播放軟體。你知道結果怎麼樣嗎?我心悅誠服認輸,因為只放了一遍,我就聽出了有一首中兒童和聲的部分明顯縱向位置更遠。

當然這個區別在不是專門比較的情況下對聽感有多大影響還可以探討,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文件區別尚且如此,至於耳機,你自己想吧。

至於實驗,我不知道有沒有,但我傾向於沒有,因為一:聽感是主觀的,由人來聽,就沒法客觀公正地給出普適的標準;二,身邊對花錢買好耳機嗤之以鼻的人不少,但真聽了之後依然嘴硬的沒有——願不願意付出這個成本在人,但一分價一分貨的道理在這裡依然是客觀事實。

所以,大哥,去耳機店聽一聽,比在這看答案好玩多了。


推薦閱讀:

聲學裡的駐波場和自由場是什麼意思
當一個東西同時發出兩種聲音時,它是怎麼振動的。?
吉他泛音的原理是什麼?如何科學地解釋泛音的發生方式?
聲學裝修:這樣的小房間還有的救嗎??
挑戰不可能里陳燕通過聲波判斷真假人是怎麼做到的?

TAG:音質 | 耳機 | 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