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書使人讀之前和讀之後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

比如有的人會因為一些成功學的書籍並因為樂不疲憊的奮鬥著。

相關問題:有哪些書你看過之後有醍醐灌頂的感覺?為什麼?


看到這個題目我必須要說,《微觀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原理》。

有一次我在圖書館寫作業,抽煙的時候和一個快六十歲的大媽聊天,大媽問我啥專業的,我說經濟學,她說她最近也在看經濟學,最基礎的,感覺看完以後整個人都升華了。最顯著的提升就是,終於能搞清楚電視上那些政客和新聞整天在瞎扯些什麼了。她認為以前很多不理解的政策,現在都能夠理解了。

你可能對GDP,CPI和通貨膨脹這些辭彙比較熟悉,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現代社會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商業社會,而經濟學正是對這個複雜的社會體系的規則的闡述和研究。你也許不需要了解的很深入,但是至少你要知道你身邊在發生什麼。

我覺得對於中國人來說,普及經濟學概念很重要。經濟學不單單是涉及商品經濟,也有社會福利經濟。而國人在社會福利經濟這一塊的認知非常淺薄。而且我覺得正是這種經濟學認知的缺失,造就了一大批不明所以的憤青。(說實話,很多在網上抨擊政策的文章都傻得可笑)

如果有30個贊,我就來做一些粗略的經濟學的分析。

---------我素分割線------

我擦。。。嚇不死我。。。一起床這麼多贊。。。容我去吃個飯,回來就更新。

---------分-----哥------線--------

先回答一下問題相關。

關於作者,我自己看了很多個版本的書,學校的教材是薩繆爾的,但是我最先看的是曼昆的。基礎的經濟學作品基本上每個作者說的都差不多,那些基礎的理論經過長年的推敲已經基本沒有什麼根本上的分歧和差異了,但是我覺得曼昆和薩繆爾的比較通俗易懂。

接下來就是分析啦。做這個分析的目的呢主要是讓同志們看看當我們能夠掌握一定的經濟學知識以後,對事情的認知會產生什麼樣的區別,我不會寫的很專業,方便大家理解,大家也就感受一下好了,要是有經濟學的大牛在請對我邪魅狂拽的一笑就好,不要噴了。

舉個例子,在網上經常有人問,為什麼中國寧願捐幾千萬給非洲,不願意把這些錢拿來幫助窮人,為什麼不像歐洲一樣採用豐厚的社會福利政策。普通人的思維只會想到一句話:肥水不流外人田。那麼政府這種有悖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政策合不合理呢?沒有基本經濟學基礎的群眾是不會覺得合理的:我家的錢,憑啥不給自己兄弟,要給外人。那麼從經濟學來分析,這種政策合理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是可以解釋的。首先,我們必須要從整體來考慮,如果把整個國家當成一個整體,譬如一個人,那麼財富在國家內部轉移,對總體財富是不會有影響的,譬如你腿上的脂肪跑到你肚子上去,對你的總體重是不會有影響的。然而,財富的分配,會對整體結構產生影響,譬如女孩子如果胸上的肉肉全都跑到肚子上去了,我們就會覺得不美觀,不健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同一個道理。財富積累在少數人手裡,這樣的經濟結構是不健康的。那麼這時候我們就有了福利政策,通俗的說,你完全可以吧福利政策想成是抽脂手術,你把有錢人的油水二話不說直接抽掉,然後塞給窮人。這樣的做法好么?一開始,是好的。但是時間長了,就不好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就不會有人想要當富人了呀-激勵機制被福利機制壓制了。經濟學的最基礎的假設就是:所有人都是會受到利益的激勵的-所有人都是自私的。(這個概念很宏觀,也很普世,不要給我舉雷鋒的例子,世界上只有一個雷鋒)。而人們的邊際收益本來就是遞減的,再加上福利政策,人們就更不會傾向於work hard and earn more了。因為達到一定的峰值,邊際收入(每額外工作一個單位所得到的收入)就會少於邊際成本,越工作就越虧。有人可能會問,只要工作就一定有薪水的呀,為什麼會越工作越虧?這裡又涉及到隱性成本和機會成本了。人在工作的時候,一定會付出機會成本的,你工作的時間你本來可以拿去放鬆,休閑,陪伴家人,這些都是你放棄的機會,那麼這些機會在你的腦海中都會有一個價值,當你認為你的額外工作一小時的薪水的價值要小於你的機會成本的時候,你就不會選擇繼續工作了。事實上,希臘的經濟危機就是這麼來的。政府由於實施了太高的福利政策,人們只需要每天工作很少的時間,就能夠獲得足夠的收入,另外的時間,他們會選擇拿來休閑以及。。。遊行。當經濟狀況良好的時候,這樣當然沒有問題,大家每天工作兩小時,然後拿八小時工作的薪水,另外六個小時打打麻將打打鬥地主挺好的。問題來了,(不是挖掘機,不要怕- -),從總體的角度來說,國家的生產力大大的降低了,因為人們都不願意幹活了,生產力降低,GDP就降低了,稅收也會降低,一旦稅收降低到一個閥值,政府就沒有辦法承擔那麼高的福利政策了,希臘政府打腫臉充胖子,跟國外借錢也要維持國內高福利,那麼借錢是要有利息的呀,這麼一來,惡性循環出現了,群眾們不工作---》 GDP降低---》稅收降低----》赤字增加---》希臘作死事件就開始了

說到這兒,我們應該能夠得出結論:社會福利是會對整個國家整體會造成負面影響的。而這就恰恰是和我們想當然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完全相反的。

當然,社會福利也有其正面的一面,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中間找到他們的平衡,使得負面的影響要小於正面的影響,即另一個宏大的話題:社會最優效益

這麼長的文章,代寫論文也得50刀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算是個半干半濕了,大家輕噴,拋磚引玉爾…

做死的再來一個,如果破千贊我再給大家講講關於社會財富的基礎原理好了…到時候順便再給大家推薦點基礎的經濟讀物,都不會很難,但是很能引發人的思考...

------------分割------------------

本來是想偷懶才說個千贊的,但是感覺太壞水了,哈哈哈,索性來點乾貨,給大家貢獻點書單,經濟相關的讀物。

1.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亞當斯密斯。

這本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基石,我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裡面的理念簡直不像是1776年的人能想到的。他對於人類社會財富的思考,對於生產力的思考,對於商業社會的思考,都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作者那種老子為了研究掙錢啥都不管的虎逼執念。哈哈哈,開個玩笑,但是話糙理不糙,現代經濟學就是一門不帶道德色彩,理性研究的科學,拋開一切階級鬥爭,拋開一切政治正確,全心全意探索財富的真理,這就是我輩學經濟學的理想心態,其他的東西,交給政客吧。

2.《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Stephen Cecchetti and Kermit Schoenholtz

這本書推薦有基礎英語能力的人去讀,我不知道有沒有中文譯本,這是我大二一門經濟科的課本。看到評論裡面有些同志希望了解貨幣政策和金融方面的東西,這本書完全夠用了。但是因為每個國家的政策不一樣,所以這本書裡面有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東西和我國國情是有出入的,但是仍有較高的借鑒意義。該書對於金融市場的講解也很到位,很全面的闡述了整個金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包括股票,債券,貸款等等基本的金融概念。很推薦以後想要設計商業領域的同志們看一看,家裡長輩有一句話,在未來,脫離了金融的實業是沒有競爭力的。所以,我們很有必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

3.《Applied Statistic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Doane and Seward

又是一本英文的。還是一樣,我也不曉得有沒有中文譯本。(懶癌末期,不要打我)

統計學。統計學是真正意義上把經濟學帶到科學之路上的重要因素。俗話說,一切不做實驗的paper都是耍流氓。經濟學中的理論,大多數是沒辦法在現實中實現的。現實世界中的經濟活動太過於複雜,而且經濟學設計的對象又過於龐大,動輒覆蓋整個市場或國家,很難想像如何能夠安排合理的實驗。然而,當我們有了統計學以後,我們就可以化繁為簡,從亂象中找到真相,從龐大的數據中獲取我們需要的東西。很早接觸經濟學的時候,我就有一個疑問,就是經濟學中那些公式的參數,我們是怎麼獲取的。譬如一個最簡單的的demand公式,Demand=10income-5Priced+50.(參數都是瞎編的,真實世界中用的demand公式會更為複雜)我們能夠知道demand和income是成正相關,和price成負相關,但是中間的參數10和5是怎麼獲取的呢?當我學完統計學以後就知道,答案是萬能的線性回歸,把數據收集起來,函數打進去,然後抓取income和price的correlation就能夠獲取中間的參數了,計算過程一秒都不到。當時第一次看到抓取參數的時候,心裏面興奮得不行,心中許久的疑問被解開了,感覺自己觸摸到了世界的真相,那種狂喜,學理科的同志們一定都深有體會。

先推薦3本,之後我再慢慢更新。我還會回來的!!!(^o^)/~


《平凡的世界》路遙

少平,少安,潤葉...深深的被打動了!!!

孫少平,一個農民家的孩子,因為愛讀書,結識了田曉霞,一個改變她並且影響他一生的人。他堅忍,富有朝氣,熱血,熱愛生活,接受生活,在每個崗位上都工作得踏踏實實,無論是在工地搬磚挖泥,還是後面到煤礦,挖煤學技術。中學的時候,被郝紅梅甩了。結識了田曉霞。展開了他們的愛情長跑。愛的無比熱烈。

田曉霞:一個出身顯赫的幹部子弟。從小受父親,田福軍的影響。閱讀了很多進步向上的書籍,同時啟發並且影響了孫少平的一生。她敢愛敢恨,熱愛著孫少平熱愛著他的煤礦。最後選擇了。做一名記者。再一次報道洪水的現場,為了救一名落水的小姑娘,獻出了生命。

孫少安:以獻禮第三名的成績考入高中,但是因為家庭負擔,沒能去上學。從小跟父親承擔起家裡的農活,供自己的弟弟還有小妹妹上學。不怕苦精明能幹,是村裡種田種地的一把手。同時思想前衛,具有創新精神,在改革開放之後,最先提出了,自己村中的,土地承包生產責任制,不在吃大鍋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之後,又創建了當地的第一個專場,是當地的第一個,生意人,實際就是企業家。同時,對愛情存在著一種,世俗的思想,沒能跨越愛情中,貧窮與富貴的界限。為了避免愛情中的門不當戶不對,多次拒絕了深愛著自己的田潤葉。給對方,造成了心理上和生活上,無法抹去的傷害。選擇了一個,同樣深愛著她的,能吃苦,結婚不要聘禮的山西姑娘。一步一個腳印的,經營者自己的農村生活 ,經歷了貧苦中的各種磨難,經歷了,生意場上的,大起大落。同時熱愛著石圪節村民,懂得回饋社會。最後他的老婆是一個,善解人意,能吃苦耐勞,有頭腦,能夠理解和支持自己丈夫的好女人。孫少安唯一的遺憾就是拒絕了潤葉……,在愛情面前,無奈的妥協了…

田潤葉:我,從小,與,孫少安,青梅竹馬啊!愛情在心中萌芽之後,就熱烈地愛著孫少安。不嫌棄他的家庭貧苦,多次照顧他的弟弟妹妹。無奈多次的表白,還是,沒有?得到孫少安愛的反饋。你,最終,對生活,政治以及家庭,也進行了妥協。嫁給我嗎?自己並不喜歡但是卻深愛著自己的,趙向錢。兩個人婚後一直分居,是男方的感情一直壓抑得不到釋放,最終釀成了車禍。然後,日夜,趕到了,心理上的愧疚。開始嘗試去愛,照顧這個兩條腿被截肢的丈夫。同時工作上,他選擇了一個人民教師。後面,在,教育局工作。青春,默默無聞的奉獻給了社會。他最初,選擇你自己的愛情,但是,沒有得到完美的結果。她的婚姻是不幸的…

金波:孫少安,的發小。重感情,仗義,為兄弟兩肋插刀。喜歡彈琴唱歌。中學畢業後,去新疆當兵。愛上了一個。新疆姑娘。一直唱那首,在哪遙遠的地方。退伍後,無法忍受,深深的思念。開車去新疆尋找自己的姑娘自己的幸福,但是,書中沒有結果,懸念…

孫春香:孫家的小妹妹,懂事聰明,成績優異,選擇了,天體物理學,最終成了,中國,登上月球的第一批科學家。愛情是,大學時候同班的一個同學,幸福美滿。但是他小時候的吃苦,懂事,是讓人無限憐憫,和喜愛的。

郝紅梅:在愛情面前非常現實的一個姑娘。是當今社會中,很多女孩子的一個寫照。高中時候,拒絕了,孫少安,選擇了高富帥。但是因為生活中,小小的不足,被高富帥無情的甩了。最終,回到了農村當教師。生活貧苦,早年,丈夫,但是,最終找到了,憐愛她的人。

占坑...


余華的《活著》,不建議看電影,書更有感覺,看完後嘆口氣,然後安靜的過日子,至今沒看過第二遍


《金瓶梅》《肉蒲團》《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廢都》《挪威的森林》《人之初》雜誌 (歡迎補充,包括但不限於各種經典文學、地攤文學、古典文學、網路文學、雜誌期刊、學術報告)

總有一本書,為當初的你,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看見成長的自己》

這是一本改變人的思維方式的書。眾所周知,一件事情對一個人有多大的意義,取決於一個怎麼看這件事。例如,同樣是被老闆罵,有一種人會覺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侮辱,他會很氣憤,內心暗暗咒罵老闆,他不會思考如何將事情做的更好;另外一種人完全不把老闆的批評當一回事,他把這件事當作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他專註於自己能不能從老闆的批評中學到東西,能不能提升自己。

前一種思維方式是僵化式思維,後一種思維是成長式思維。

兩種思維方式的區別在於,前者把任何事情都看成是靜止狀態,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非黑即白,沒有中間狀態;而後者以一種發展性思維看待問題,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是在不斷變化的,自己能做到的是做好自己能控制的那一部分,接受自己不能控制的那一部分。

僵化式思維的典型表現:

1)總是在尋求別人的認可,尋求別人的讚美和尊重,一旦意識到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就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進行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2)總是在做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不敢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害怕失敗,害怕他人的評價

3)消極的自我對話

4)注重事情的結果,不看重過程

5)總是說:應該、要是、假如是、早該是、必須

6)把一切歸咎於智商的高低,而不是技能的熟練

7)不敢犯錯,不敢做沒做過的事情,害怕失敗

擁有僵化式思維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想像之中,不敢嘗試新事物,害怕失敗。而擁有成長式思維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對生活充滿好奇,樂於嘗試新事物,他們把做事情看做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不是證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他們享受做事情的過程,活在當下。

成長式思維的典型表現:

1)以發展的眼光看自己,能力可以不斷提高,技能可以不斷熟練,知識可以不斷豐富

2)樂於挑戰自己,做不同的事情,喜歡冒險

3)認為人要從錯誤中學習,專家就是那些在一個領域犯了全部錯誤的人

4)失敗是人生的常態,失敗證明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5)看見的更多的是事情的積極的一面

6)一切都在不斷變化,壞人可以變好,好人可以變壞,甚至根本就沒有什麼好人、壞人之分


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非線性動力學、量子場論等的正規教材。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辭掉銀行的工作,拋棄妻子,狠棄家庭,遠離安逸的生活,歷盡千辛萬苦跑到孤島上去畫畫。一個偏執的理想主義者追求藝術的過程,這個故事中洗腦的地方在於,他拋棄任何現實中的慾望,對人情冷暖清淡寡慾,對畫畫狂熱激情,比如他討厭身體被某種理想之外的慾望牽制,搞了一個女人之後嫌女人臟……。

這本書看了會使人對現實失去力量,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理想,又沒有雄厚的資源支撐現實,請謹慎。我不是那種矯情的人,但是我差點為主人翁瘋狂了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說的很多了。教會的是一種客觀的歷史思維。

同樣的,英國、美國、日本、韓國這些我們現在看來非常發達的頂禮膜拜的國家,在一段歷史時期也都經歷過貧窮墮落、販賣黑奴、低端產業、工業污染,只是到現在光鮮亮麗。由於各個國家的資源稟賦不同、歷史起點不同,所以發展路徑各不相同。

朱蘇力《法律與文學》。朱蘇力從文學作品切入,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古代制度。

由於古人的壽命比今人短,婚姻就必須早日完成。在狹小的生活環境(同村、同鄉)中,就要通過媒人,考慮門當戶對等因素,以保證婚姻雙方的長遠利益。

古代文學作品中慘烈的包辦婚姻制度,這在交通便利、人員流動量大環境下,同時壽命也比以前長得多的現代人看來,似乎很難理解,但在古代有很強的合理性。

同樣的還有《明朝那些事兒》。分析歷史,你要放到當時的環境。當時的環境,當時的思維,跟現在大不相同。放到當時,你才能理解林則徐相信外國人膝蓋不能彎曲,慈禧相信義和團刀槍不入。


《金麟豈是池中物》。話說在前面,這本書,哦不,這本網路小說,很黃很暴力。全篇充斥著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主角侯龍濤御女無數,心狠手辣,殺人眼不帶眨。

追這本書時是在05年夏末,那時猴子就已在網上連載。後來追更,是去父親單位電腦上下載在好記星上看。

那時恰逢初中,我們省是五四教育,初中四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陪過我少年懵懂期。

由於母親工作緣故,我的童年少與同伴嬉鬧,多與名著為伴。枕邊書籍眾多,但《約翰·克里斯多夫》下也悄悄壓著一本英版的《Penthouse》。

青春期的夏天,夾雜著打完球的汗臭,考試的焦躁,與對青春的好奇。

我記得那時我認真讀完的最後的那本書叫《戰爭論》。克勞塞維茨是我那時覺得最繞口的外國名字,此外還有他那些令人敬仰的戰爭理論,戰略講述,等等等等。諷刺的是,在讀得口乾舌燥,心煩意亂的時候,我便掏出《孫子兵法》,與這本書摻雜著看,到也看得津津有味。

實在讀不下去時,我就會望一眼窗外,熱風把攤在桌子上的物理卷子吹得嘩啦啦地響,我心緒就會飛起來,飛到不遠處的籃球場上,想起王呆逼拙笨的球技與隔壁班花小英遞上的愛心毛巾,我便咬牙切齒。

哦對了,那時候我還單純地相信,球技好,就可以博得青睞,打完球,一男一女喝奶茶會喝到半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口拙,木訥,看到班花走過來,只會更奮力地投球,使手臂弧度保持精準,眼睛只盯著籃筐,不敢用餘光去瞥。班花呢,每次都會笑嘻嘻地露出她的虎牙,給王呆逼擦臉上的汗,偶爾提起我,話題也不過「哎王帥,程的臉為什麼每次都這麼紅啊?」這種。王呆逼這個小白臉不叫帥,只是長的帥;我也不經常臉紅,只是看到班花才臉紅。

在我十五歲的腦子裡,想的不是「先遣部隊的行動方法」,也不是余華《兄弟》里,對文革的那段精彩情節描寫,我像一隻膨脹的河豚,被這些看上去很充實,實際上很讓我茫然的東西,塞得透不過氣。

我把那本珍貴的閣樓雜誌,看得封面掉色。剛開始盯著那些英文小字頭皮發麻,後來硬是逐字逐句翻看家裡那本老舊的牛津詞典,翻譯出一句,再配上那幅插畫,最後用想像補足實在不懂的部分。

即便我這樣自娛自樂了好久,但依舊改變不了生活單一乏味。我的精神不算空虛,但我卻覺得自己空虛得緊。

那些大家名言,傳世詩詞,道理我懂,讓我朗讀並背誦課文,我背得一字不差,要我向那些道德楷模看齊,我心嚮往之。

但我還是追不到我心愛的姑娘,化學方程式老忘催化劑符號,語文課上老師站在講台上,「程X,我大言不慚地說,你的作文寫得像一坨狗屎。」我像吃了一坨屎,說不出話,下了課還要跑到老師辦公室點頭哈腰承認錯誤。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我想揪著普希金這個糟老頭子打,告訴他我被生活當成傻逼一樣,變著法兒欺騙我,我他媽怎麼辦。

牢騷歸牢騷,生活還在繼續。我依舊循規蹈矩,做著老師關照不到的普通學生,姑娘追不到,成績不拔尖,中游水平,撐不死餓不著。

夏末的一天,在王呆逼家抄作業,看到他的電子詞典里TXT電子書里存著一本小說,密密麻麻的都是字。我眼尖,看到這麼幾行,「XXXXXXXXXXX」。頓時我眼就亮了。在答應將我的卡布達借給他玩後,他把電子詞典借我,並神秘兮兮地告訴我,「這本書的作者在美國寫哦,據說為了怕被中國公安逮到。」「我哥哥在他的人民公社裡面下載最新章節,你以後還要借我《阿衰》看,不然我不給你。」

這些話像一串帶著魔力的咒語,鑽進我的耳朵,我只顧看著屏幕上的字,貪婪地汲取著,立刻將所有條件答應下來。

這本小說當時有多少章節我現在記不清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王呆逼的電子詞典被我看空了電,我通宵看完了那些章節。當然,最讓我熱血賁張的一點,它是徹底的無損無刪減版。

雙眼充血,第二天體力依舊。

時隔這麼多年,撇去那些看了只會叫小和尚直立的情色橋段,那些有關侯龍濤人生的主線劇情,到今天還能被我回想起大概,留下的既不是感嘆這本小說「YY鼻祖」的稱號,也不是主角肆意不羈的一生,更多的是對於青春的感慨。

這本書,陪我走過了那段不安分的時間。

後來斷斷續續,忙於學業,到最後放棄追更。10年時,才獲知消息,這本書早已完結。那時讀完它的結局,是一口氣的。但每個字,又看得仔仔細細,像是陪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友,走完最後的路。

我的人生既沒有因為讀完這本意淫小說,自我膨脹,以至爆炸,也沒有畏首畏腳,更加平庸,相反,我對於生活的理解,反而多了那麼幾分真實。在讀它之前,啃過,堆疊過的名著讓我產生反叛心理,看到那些優美的文字甚至會心生厭惡,讀《金鱗》的過程中,我驚嘆過,羨慕過,迷茫過,絕望過,但從未沉迷。

甚至,我最後認定,《金鱗》描述的情節,在現實中,永遠不可能發生。值得慶幸的是,這麼一本看上去低俗不堪的、下流卑鄙的、拿不上檯面的書,在不經意間,擦亮了我對於真實的判斷。很可笑吧?

可笑到,這件事,我一直藏在心裡,未曾想過分享。

因為不但他人,就連我自己,都不能接受,我思想的轉變,沒能得益於公認的名著,反而藉由一本實在為人不齒的小說,施加了積極的影響。

而今天,在寫下這篇答案前,我想了好久。現在,我想通了。

我還要再感謝它。《金麟豈是池中物》,它於我而言,就像是火箭二人組那樣,反派,卻不忘發出「我們還會再回來的」這樣可笑的口頭禪,是有著自己信念的壞蛋,堅定得會逼自己流下眼淚。

它越是描述得讓我眼神迷離,沉醉忘歸,我越是會提醒自己,要實打實,要看清現實。想起此書,發出真心一笑。

它會是我這小前半生,也會是這輩子,讀過的唯一一本YY小說,對我而言,一本就夠了。

感謝你,給我曾經的青春注入幾分趣味,也令我,面對過去與你,可以這麼坦蕩。

謝謝。


厚黑學,鄉土中國,吾國與吾民,江湖中國,潛規則,中國近代史(徐中約),中國文化要義。這幾本書大概構成了研究中國與中國人系列,看過之後,對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認為閱讀是這樣一個過程:你帶著某個疑問去尋找,然後投入到一本書中,這本書給了你一些答案,同時又帶給你更多的困惑,而正是這些困惑讓你開始了下一本書的尋找。應該說,閱讀是一場總有驚喜又總不滿足的旅行

每個人的閱讀之旅,都有一個起點。

這個起點不是從你讀的第一本書開始的,而是從一本「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書,才真的開始。這個起點是一扇嶄新的門,透過它,你從此走出了封閉的房間,發現了更多的未知,於是開始更主動的探索。

我要推薦的這本書,就是我閱讀的起點——來自林達的作品:《歷史深處的憂慮》

記得那是在我大四即將畢業的那年,一個朋友把這本書給了我。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真心沒感覺。封面素凈,書名平平,作者的名字也很奇怪,翻到後面一看「96年出版」,已是十幾年前的老書,卻知者甚少。

不過當時的我正閑得長毛,也就坐在宿舍翻了起來。沒想到這一翻就沒有停下,一口氣讀到了最後一頁。

我從前接受的教育,一再地暗示我「讀書是一件苦差事,需要硬著頭皮、咬緊牙關,才能挺過去」。而讀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感。

那是一種通體的歡暢和神經的興奮,就像在CS里打贏了一場酣暢的1V5,但區別在於:關掉遊戲隨之而來的是空虛感,而合上書後卻有說不盡的充實感。

《歷史深處的憂慮》講的是關於「美國」和「自由」的故事。

對於中國人來說,美國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於我們的新聞報道和媒體宣傳中總會出現「美國」,而與之並列的是這樣一些辭彙:「帝國主義、種族歧視、霸權、陰謀……」而陌生在於,我們從沒有機會或耐心去真正地了解它。

而林達正是帶著這樣一雙與我們一樣朦朧的眼睛,踏上了那片土地。他想要弄明白:美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美國人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於是,他寫下了關於美國人的故事。這些在今天看來已經慢慢成為常識的東西,當時給了我巨大的震撼。

比如三K黨和言論自由的故事。

三K黨是美國的一個民間激進組織,崇尚白人至上主義,極端蔑視黑人。當時美國的堪薩斯市有一個叫「公眾參與」的頻道,不論是誰只要交錢,都可將自製的節目公開在此播放。於是三K黨錄製了一檔節目「種族與情理」,在其中大談種族主義,這可讓電視公司為了難,到底播還是不播?這家公司附近95%的住戶都是黑人,經再三考慮後,他們拒絕了三K黨的要求。

這件事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最終演變成一場全民大辯論,而辯論的焦點就在於:電視公司的行為是否涉及對公民言論自由的侵害?一些極端的言論是否因為刺耳就可被封殺?

最終的結果是,電視公司敗了,三K黨的節目得以順利播出。整件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來自三K黨辯護律師的一段話:「如果你因為害怕一個不自由的時代,因此就不給他們言論自由的話,那麼,這個不自由的時代已經開始了。是你自己給它開了頭。」

再比如,美國的擁槍自由。

這個問題是很讓國人困惑的,在我們看來,槍會對社會穩定造成極大的威脅,難道美國人就不害怕嗎?

確實,表面上看,槍帶來了更多危險的可能。但美國人之所以堅持擁槍自由,並將其寫進憲法,恰恰是為了防範一個更為巨大的危險:那便是政府權力的失控。

在美國人看來,政府與人民是一對天生的矛盾,難以調和。人民養活著政府,政府是否在好好為人民服務呢?而當政府權力無限擴張,踐踏公民權利之時,誰又能制約它呢?

擁槍的意義恰恰就在於,把政府關在籠子里,當它任性而為時,會有所忌憚。

在美國人看來,槍帶來的那些的小的危險是可以接受的代價,而槍的存在所保護的那個更為廣泛的自由,是他們最為在乎的天賦人權。

此外,這本書用了一半的篇幅講述了「辛普森殺妻案」,這是美國司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案件,被美國人稱為「世紀大審判」。

讀懂了這個案件,你基本就了解了整個美國司法制度的邏輯。其核心在於一個信念:寧可錯放一千,不可錯殺一個。因為案件是既成事實,生命已無可挽回,而錯殺就是對公民的二次犯罪。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即使在現場發現了辛普森的血腳印,即使在辛普森家找到了帶有血跡的手套,即使有司機言之鑿鑿的供詞,這一切,只因為一個合理懷疑——即辦案警察涉嫌栽贓陷害,就一筆勾銷了。辛普森最終被陪審團宣告罪名不成立,當庭釋放,開著自己的小白車回家了。

讀過這個精彩絕倫的案件,你會更加理解美國人對於「自由」的珍視。

就像我在開始說的,《歷史深處的憂慮》這本書深刻地改變了我,是我一生閱讀的起點。

它真正教會我的,是一種「懷疑精神」,而且越是在那些你曾經深信不疑的結論上,你越是應該去質疑,去多問個為什麼。不要當一件事被貼上了一個既成事實的標籤後,你就停止了思考。

於是帶著這樣的認知,我踏上了閱讀的旅程,並收穫了更多的美好。

感謝這本書,在此鄭重推薦給大家,也希望各位都能找到自己閱讀的起點!


《遙遠的救世主》主角的某些言論挺有衝擊力。


飢餓遊戲


《1984》 喬治 奧威爾

以至於,看過的幾天後,做了這個特恐怖的夢!夢裡我被組織嚴刑拷打,向組織認錯!那是無邊的絕望。

這個符合題主的要求吧?


直接說說最近在讀的書好了,在認識自我方面感覺到了很大的轉變和不同:

HBR『s 10 Must Reads,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出的一套共十本書,涵蓋多方面的內容,適合各類人士閱讀。

目前在讀其中的兩本:HBR"s 10 Must Reads: The Essentials 和 HBR"s 10 Must Reads on Managing Yourself

還沒讀完,只是有選擇的讀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就已經感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轉變。

先拿其中的一篇文章 Managing Oneself 來舉例吧。文中提出幾個問題並進行闡述:

What are my strengths?

How do I work?

What are my values?

Where do I belong?

What can I contribute?

僅僅通過閱讀這些標題,你就已經意識到需要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和認識自己了。

再來說說其中一篇文章 What Makes a Leader?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Leader,這篇文章仍然值得一讀。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個部分是文中提到Evaluat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評估情商,它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Self-wareness

Self-regulation

Motivation

Empathy

Social Skil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情商的重要性,但是這麼深刻的解讀、分析,甚至一定程度上提醒你怎樣去提高情商的文章,至少對我而言,還是第一次讀到。

PS:回答中出現了很多英文,因為我讀到的是英文版,沒注意有沒有出中文的,在亞馬遜上搜了一下好像也只有英文版。請諒解。


《三體》。


老子天下第一——《道德經》

瀏覽了一下大家的答案,一個明顯的感受,傳統文學已經衰落到不行了

我早晨朗讀《道德經》的時候,總有一種被當做異類的感覺。現在的這個答案,會不會是一個異類答案

不要問我讀完有什麼變化,不要問我讀完有什麼用,老子都說了「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我能說,瓊瑤的書嗎?那時候我才小學,我姐借人家的書來偷偷讀的,我也偷過來讀,哇,好震撼啊,戀愛原來是這樣的。。。

還好後來我又看了三毛、又看了亦舒、張愛玲、嚴歌苓、龍應台。。。也看了余華、賈平凹、蘇童這些男作家作品,否則我的愛情觀得多奇葩。


《推理的迷宮》看完之後我不再輕易相信結論,也不再輕易下結論。


韓寒的《通稿2003》

讓我從一個乖乖聽話的好學生開始知道原來對世界的認識還有另外一種角度,一種獨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的態度。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
如何突破思維的局限?
微博等社交平台有希望催生中國的「文藝復興」嗎?
在中國,人們對自由思想和權威普遍是什麼態度?這種態度是否對科學發展有影響?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種影響?
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怎樣的?

TAG:書籍推薦 | 書籍 | 調查類問題 | 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