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找工作 networking 有多重要?
又是新的一天哈哈哈,健忘的我想起來有一些東西忘了寫了呢,想要補全這篇文章好給更多人更完整的找工作體會。
首先,有人說我講話中英文夾雜太多了。Sorry昂,純粹是為了圖方便不是想裝逼。我學的傳媒,天天想著怎麼用英語跟美國人打交道,很多東西英語說起來最順口最有效率,要是看不慣的還是關掉吧。畢竟我只是想寫給真正想看的「在美國找工作的同學們」噠。而且知乎好像有很多這樣的討論,不妨多看看那些再來指責我???
為什麼有些人寫文章或聊天的時候中英文混合使用?
然後補充一點找工作心得:一定要趕早呀同學們!!!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也沒想著要找工作。在紐約,怎麼才能不天天吃喝玩樂呢,答案是不能(圍笑 )。所以什麼是info session,networking event,career fair,coffee chat,follow-up thank you email,我統統不知道好嗎!更不要說recruiting season時候大公司們的timeline了,腦子一片空白,只想努力做一個food-blogger(然而兩年多過去了也並沒有成功,求關注Instagram昂 danniyaaaa,哈哈哈哈還能不能給自己打個小廣告了,我都沒有公眾號是不是)。咳咳跑題了,恩,所以,真的來美國念書,尤其是短短兩年的grad school program時候,一定要想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以後想做什麼工作,然後一開學就是招下一年summer intern的recruiting season啦。summer intern給return offer給的超級多好嗎,請打破頭去跟business school競爭,不要讓華爾街技工學院的學生們鼻子仰到填上去哈哈哈哈哈哈哈。總之,sign up學校career center的郵件,讓他每周都給你推fulltime/intern 機會,然後找他們給你改簡歷,做mock,不要浪費了學費喲。
還有一點,我覺得對我來說有點醒悟太晚,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我保送上的大學昂,學的英語昂,大學四年仗著自己英語好晃蕩晃蕩就過去了,也沒人逼著我做實習,也沒人告訴我要多讀一個專業,不光是為了以後找工作好找,也是可以拓寬自己的思維寬度和廣度,no one told me shit。於是,很慘的,申請研究生基本只有文科可以申請,還是很有限制的文科比如傳媒,然後找工作沒有analytical skills沒有人喜歡你,然後不是STEM專業OPT還只有一年。所以,真的,一路走來所有的坑我都自己跳進去了一遍,沒有家人告訴我應該怎麼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辦啊 &> &<),沒有學姐學長給我提好的建議(怪我沒有多問問啊 = =)。沒辦法,自己選的路,只能比別人努力十倍,爬也要爬完咯。
還有一點小tip,定時發郵件可以用一個Gmail插件Boomerang,但是一個月只能免費發十封(開玩笑十封怎麼夠,我一天就能cold email發20封),所以cheap如我還是定鬧鐘早起發郵件吧。還有我同學推薦一個工具叫做job scan,可以把JD複製上去,然後複製自己的resume,來快速匹配關鍵詞。網站嘛,盡量用學校career site啦,還可以filter掉不能sponsor的公司,節省精力。不用學校網站的話,我就用的Ziprecruiter, Glassdoor, Indeed, EFinancialCareers這幾個了,不用sign up太多,不然一早起來看到那麼多opening卻沒有一個想要你,應該分分鐘就要freak out了。然後查sponsorship可以用myvisajobs這個網站。
最後,關於怎麼建立meaningful relationship,怎麼follow up,怎麼在LinkedIn上勾搭別人,請大家先Google好嗎,想要找工作怎麼能連一點research skill都沒有呢,網上寫這個的已經很多了昂,難道要我翻譯一遍再貼在知乎上嘛。。。還有一本書推薦給大家,用我的話講就是《交友指南》,哈哈哈哈開玩笑的其實是非常有名的Dale Carnegie寫的暢銷書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寫在裡面了。
---------------------------------------我是修改分割線-----------------------------------------------
在美國找工作這個事情,講起來真是非常的一言難盡(長文多圖預警)。
我準備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然後在小小的分享一下我找工作的經驗(沒錯,在畢業132天之後,我終於拿到offer了 ⊙﹏⊙b 捶胸,流淚,撒花)。在投了將近200份工作之後,終於有一個offer了,心酸。昨天剛剛簽了合同,有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
我只說自己的經歷和自己的想法,Networking 有多重要嘞,我就給他60%重要性吧。不想overrate這個東西,雖然大家都覺得啊我要趕快出去多多認識人啦之類的,但是,不是隨隨便便喝喝咖啡聊聊人生就算了的,最重要還是要建立meaningful relationship。想想人家為什麼要幫一個剛認識半小時的人,你能給別人帶來一些什麼。Refer別人很煩的,要填一堆表格:你怎麼認識他的啊,你覺得他哪兒好哪兒值得你refer啊等等。人家就跟你喝個咖啡,真的沒必要浪費這麼久填一堆表格refer你,況且,let"s be honest,你真的有那麼好值得refer嘛 (ouch)。但是啊,搞finance的確實需要多多network,校友太多了,其他行業嘛,就聳聳肩meh ( ̄. ̄)
好了我先說一下我找工作的大招吧:我有一個OneNote,裡面建立了一個Hunting的notebook,下分無數tag,每個tag都是在找工作時候我做過的或者需要做的事情。比如,我申請了什麼工作,什麼時候申請的,在哪裡申請的,我需要寫什麼cover letter,interview需要做什麼準備,還需要提升一些什麼技能等等。啊,硬生生的把我逼成了一個如此organized的人,不容易,這個表格我真是忍不住要拿出來分 (xuan) 享 (yao) 給一萬個人哈哈哈。這個一會再分tag截圖給大家看。
Networking 這件事情啊,超級考驗人的心智 -- 勇氣、毅力、隨機應變能力。「我好想自己呆著啊,去什麼event啊,喝什麼咖啡啊,為什麼要去見不認識的人啊,好怕怕啊,不能自己在家安靜的看Netflix嘛」 是不是很多人這樣想的。哈哈,我懂。但是找工作的過程就是要不斷逼自己的過程,你要是覺得在家在電腦前隨便點一點「Apply」就能申到工作,也只能說是太naive沒有見過世界的險惡啊。還是要多出去見見人,哪怕不能給你refer,給你提出一些職業建議或者行業insight也是好的嘛。
關於Network 101,首先就要想,怎麼樣network,肯定先要看人LinkedIn嘛,好好的狠狠的stalk他一番:什麼公司,什麼職位,什麼學校,你們有什麼共同點,你有什麼問題想問他,怎麼聯繫他。說回networking呀,我叫他professional stalking,如下就是我的OneNote頁面。
先收集資料,然後figure out怎麼樣reach out,我一般就是LinkedIn InMail和Email,當然email比較困難,因為你要去狂猜別人email是什麼,然後寫好一封subject為 "Greetings from Danni and Questions about Career in XXX" 的email,然後在工作日早晨exactly 7:25 am sharp 發出去,這樣你想要network的professionals們就能在7:30一起床以後迷迷糊糊查郵件的時候第一眼就看見你的郵件,回復的幾率也是比較大的。我就是這樣孜孜不倦地給Blue Apron的VP of IR發郵件發了一個多月,有一天7:30她終於回我郵件了(嚶嚶嚶,想去Blue Apron 或者 HelloFresh 或者任何食品/送菜公司工作,有誰可以refer我一個昂,哭哭)。跟我出來喝過咖啡吃過飯的,都是校友小姐姐,大家都是人美心善,給了我很多建議,超級感激,比心心??????。也正是因為這些小姐姐們,讓我決心要做一個nice的人,以後別人約我喝咖啡我也去,ummm 我喜歡茶和Iced Americano,just so you know (wink wink 。出發去見人之前,你真的要仔細想你要問些什麼,聊些什麼,講真,不認識的兩個人尬聊半小時還蠻難的。最後,很重要的,在聊完以後回去第二天一早發一封thank you email,說一些你們談話中的你覺得印象深刻的點,以及表達你的感謝。Email要短短的,3、4行最多了。最後關於network的就是你怎麼樣maintain這個relationship,這可是一個持久戰,不是一杯咖啡就完事了的。還有建立你個人的professional reputation,你可不想別人回去說「哎呀我昨天跟一個巨傻的學生coffee chat,她竟然。。。。。」。
總結一下:Be proactive, be professional, be sincere。
-----------------------------------我是「找到工作請吃飯」的分界線-----------------------------------------
關於我自己找工作的經驗,我想分四個部分來說:
1. 簡歷修改
2. 提高自己
3. 面試經驗
4. 一點想法
1)簡歷修改:
(簡歷模板千千萬,但是非創意行業建議大家用 Education -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Skills 的 business模板)
OMG,你們簡直不知道我的簡歷改過多少遍,就在我拿到offer之後,我還把它又改了一遍,真是噩夢,看吐。但是我的簡歷被NYU的career coach誇是perfect resume,嘿嘿,所以,一點小建議,大家看著玩。
首先呢,你要明白自己要申請什麼行業的工作,可以是很多行業,那樣的話你就要準備不同版本的resume。然後你的resume要找行業內部professional來改,這樣更appeal to那些行業的recruiters的套路,也就是所謂的stand in other people"s shoes/speak their languages。粗略數了一下,我的簡歷是改過10稿的。第一稿是找我在finance行業工作的男朋友改的,第二稿是找我朋友的hedge fund manager 哥哥改了,第三稿找了我的intern boss改的,之後的就都是我自己吭哧吭哧一點點的改的。每次改完都覺得,啊完美就是你了,過兩天再看就是屎,再來。
所以我改resume的經驗是:1. 根據你這個職位的人的resume改;2. 根據你想申請的職位的人的resume改。哎呀好像不是很make sense,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子吧,咳咳,敲黑板了。
我們拿網上隨便搜的John的resume做例子,這是一份非常標準的business resume,當然我建議學生或者剛畢業都把education寫在最上面。
可以看見他最近一份工作是financial analyst,那怎麼修改這個工作內容呢,從兩點入手:1)找同公司相同職位的人的簡歷,對照修改;2)Google 「Financial Analyst Resume」,對照修改。明白什麼意思吧,找同公司相同職位的人的簡歷,可以是你的同級同事,可以是你的senior,可以是你的manager,看看他們簡歷怎麼寫的,你會很驚訝大家是怎麼吹噓自己做過的事情的,你也會很懷疑這是我們做過的工作嗎,為什麼大家寫的這麼fancy。Exactly,這就是你要做的事情,polish你的工作內容。第二點要做的,就是上網搜相同職位的人的簡歷。Google上會有很多求職網站比如Monster之類的給簡歷打分,你會看到各種不同銀行的Financial Analyst的簡歷,對照別人的簡歷修改自己的,會好看很多很多喲。
把自己的每一項工作經歷對按照上面說的兩個步驟改完了以後,你覺得已經perfect上天了是吧,nope,呵呵,繼續改喲。還拿John的簡歷做例子,比如他想轉行,不想做analyst,想去asset management做,怎麼改呢,一樣的,兩個步驟:1)看看各大asset management 招聘 job description都寫了什麼,強調工作什麼responsibilities,candidate需要什麼skills,對照修改;2)在網上搜 "asset management resume",對照修改。這個就很好懂了,相信找過工作的都做個這個事情,對照JD修改簡歷,很基本的東西,然後看看其他的asset management簡歷都是什麼樣的,你做過什麼類似的事情可以更appeal to他們的需求。
然後寫cover letter也是要對照著公司的JD要求來,總體框架可以一樣,但是細節一定要對照修改。我的cover letter OneNote頁如下,左邊是JD,右邊是CL,對照來。
這一條基本上就這樣了,不過要注意現在找工作有很典型的catch 22現象,即你要找一個entry-level的人,你又要人家有3-5年工作經驗,想怎樣,想上天嘛,很無奈,聳肩
2)提高自己
唉呀媽呀,第一點終於說完了,我發現自己真是話癆,開始了就停不下來耶,寫了一天了才寫兩點怎麼行
這就說到第二點了,我朋友 @丁鵬 之前說我是「簡歷驅動型學習」,簡直講的一點都沒有錯啊,我實習的時候第一天培訓Bloomberg還沒學會呢,就已經急吼吼的把它加到簡歷的skills裡面了。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看你想申請工作的job description,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會什麼軟體,然後對照著自己去學這些。不管是SQL,proficient in Excel,working knowledge of CRM,統統都可以拿下好嗎!答應我不要懶,因為找工作的戰線拉得非常長,我找了三個月,我還有朋友找了4、5個月的,這中間你可以實習,可以學習來提高自己,千萬不要浪費了。為了自己的簡歷能夠更好看,拼了好嗎!
3)面試經驗
找工作是個numbers game,意思是你投大概15封簡歷能有一個面試,投100封簡歷,說不定能有一個offer。面試這個事情,也是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由生疏到熟練的。我一般都是在Glassdoor上搜這個公司的面經,然後自己mock。下面是我的OneNote的面試準備頁,列出會問的問題,寫答案。我一般找我男朋友給我mock,真是一段尷尬的經歷呢,他是business school畢業的,一說要mock就由傻大個mode切換成professional mode,然後還要問我問題,要求我跟他握手,eye contact,還要挑我的錯,簡直翻白眼了 。不過之後發現真是面試技巧提高超級多。還有我會去找學校的career coach做mock,他們最主要給你提的建議就是behavior question要用「STAR」模板回答,即situation - task - action - result。用這種邏輯講你的小故事,recruiter更容易follow,也更容易達到你想要的結果。總之,準備充分的人有肉吃,就醬!
4)一點想法
要養成隨時記錄的好習慣,就像我用的OneNote,我記下了我所有申請過的工作,哪些給了我面試,哪些面試完了不要我了,哪些連回復都沒有(哼壞人!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在哪裡!)
總之,要記錄喲,所以我最後才能有1/200的拿offer數據。
然後就是不要放棄,不要放棄,不要放棄。工作是真的很難找,我承認,但是周圍好多人都找到了呀,所以並不是不可能。一定要相信自己,努力投簡歷,network,do whatever you need to land a job。壓力是真的,breakdown也是真的,深夜在家裡的放聲大哭,半夜想著grace period要到了還沒有找到工作整夜整夜的失眠,不想給家裡打電話,不想被別人說這麼大認了還要花家裡錢很丟臉,約朋友出來抱怨,躺在床上一天什麼都不想做。。。。。。這些都是我真實的經歷,很糾結很痛苦,搞到我媽跟我視頻的時候都不敢問我工作找的怎麼樣,怕給我太大的壓力。不過,還好,我是一個很堅強的人,也感謝一路幫助過我的朋友: @丁鵬 謝謝在我breakdown的時候給我加油打氣,謝謝我的室友Veronica和她的男朋友Jason給我的精神支持(每周比我媽都勤快的check我找工作進度,說是怕我一撂腳就跑回國不要她了;還有雖然怕的要死,吐得要死,還陪我去六旗坐遍所有過山車),謝謝我的男朋友Sky教我各種business etiquettes陪我度過好的壞的每一天(講真business school的學生真是我們不能比的呀,他們freshman就開始去各種info session開始積極networking找工作了,可怕!),還有我爸媽金主大人們給的財力支持。小女能找到工作養活自己簡直太不容易了昂。
最後一點就是,沒有人能幫你找到工作,能幫你的只有自己,不要寄希望在別人身上。有你覺得超喜歡你的教授答應幫你寫reference letter,轉眼一個月、兩個月,你發郵件問他的時候他已經不回你郵件了。有在LinkedIn上答應要跟你coffee chat的,你再follow up的時候已經不理你了。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太多了,沒有人有義務幫你,所以雖然相信人性是好的,但是要知道大家都很忙,no one gives a fuck。靠自己,最靠譜!
恩,大概就是這樣了,很開心自己戰勝拖延症能把心路歷程寫下來,算是mark一下新的人生新篇章的開始吧。也希望這篇文章對在美國找工作的小朋友們有幫助。我很不喜歡現在的全民finance 全民CS風氣,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追求理想,做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噠。
眾所周知,美國是非常注重運用networking來找工作的,但對於中國學生來講可能還不太習慣。我在這裡講兩個主流途徑。第一個是LinkedIn,第二個是學校的career centre。
1. 如何正確的使用LinkedIn來進行networking。
1) 我推薦大家儘可能的添加你的校友為好友。這裡有一個中美的文化差異需要大家知道。在美國職場,攢人脈是個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使你完全不認識或者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人,但只要你們有一定的關聯,比如你們都是同一個學校的校友,或者共同參加過某一次活動,或者是屬於另一個LinkedIn的某一group,都可以成為認識的理由。哪怕你只是一個學生,而對方是一個非常高級別的職場人士,你都可以去勇敢去加他為好友。美國人非常喜歡提攜那些來自於同一個學校的人,因為這樣有助於提高他們學校的聲譽。
2) 大家可以在LinkedIn上搜索你希望去的公司和希望去的location。比如我現在是在紐約,我想去花旗銀行。那我就在裡面搜索Citi Bank和New York,這樣就會出現非常多的職場人士。一般來說工作三到五年的人士,對於職業的發展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了解,也願意和新人分享他們的知識。但是做內推的話,可能還需要更高的級別,比如manager,BP,甚至更高。
3) 另外有一些小技巧。
- 首先,LinkedIn允許群成員之間互發郵件。只要你能夠和對方加入相同的group,就可以馬上在group number里找到他,跟他取得聯繫。而且加入group的門檻一般都是挺低的,有些甚至是秒加。所以,你可以加這個group和他取得聯繫以後秒退,但是你依然可以和對方取得聯繫。
- 第二點,我認為最佳的發送時間一般是每周二的上午八到九點或者是下午兩到三點。因為根據我的經驗,周一和周三大家一般都會忙著回郵件,開各種會議,所以周二的這個時間段是比較合適的。
- 第三點,你要學會不斷地follow up。每周你發十封裡面可能只有一兩個人會回你。但你可以再下一個星期或者第三個星期follow up,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可能第一周你發郵件的時候,對方沒有看到。可能他因為不認識你所以把你的郵件刪掉了。但是如果你第二次進行follow up的話,收到回信的概率會大很多。
4)接下來講講發郵件的要求。
- 首先你要盡量做到簡潔明了,沒有人願意去花大段的時間去看非常多的文字。所以這個郵件一定要寫的相當的簡潔。
- 第二,你必須明確地提出你的目的和要求。
- 第三,你需要表現出來就是你對這個職業的興趣和愛好。
- 最後,有禮貌也是必須要做到的。
5)如果你通過了郵件關,接下來就是簡短的約談。約談的地點盡量讓對方來定,因為你給他留的選擇餘地越大,他越有機會跟你談。我建議最好是在他的公司附近,比如說在星巴克喝咖啡。最好不要第一次就說我們吃個午飯或者是晚飯,因為這樣稍微有點冒失。
那麼和對方談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 首先當然是你要對他的個人經歷和公司情況有一個了解,然後對你所要進入的這個行業,要有比較明確的認識。
- 第二,最好準備幾個問題,這個問題最好不要specific,不要問太多關於他公司的內部的情況,可以是比較寬泛的。這個問題的目的並不是一定要得到答案,而是讓他說的更多,因為他說的越多,可能心理上對你越信任。那當然同時你要常穿插講些自己的情況,比如你的個性特點,一些過去的經歷,和一些特長,這樣的話對方更容易記住你。
- 第三,大家一定要問一下:Can I keeping in touch with you?或者是add you LinkedIn?因為你作為networking的發起者,你非常希望和對方保持聯繫,但是對方並不這麼認為,所以你必須明確提出來,你希望和他之後繼續保持聯繫,這是一個networking的重點。
- 聊完以後,要記住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馬上回家寫email來感謝他和你見面。在這個email裡面可以簡單的說一下你們在這個約談的過程中,大概說了什麼,然後你學到了什麼,這樣的話可以加深對方對你的印象。同時可以在以後聖誕節感恩節等一些特殊節日裡面給對方發一些祝福的簡訊,或者祝福的郵件,這樣的話可以大大加深對方對你的印象。
2. 如何利用學校的就業中心來幫助自己找到第一份實習。
1) 我建議大家儘早的開始聯繫學校的career centre,來讓他們幫助你修改簡歷和熟悉求職的流程。
resume是career centre幫你最大的一部分,因為大家簡歷可能還是申請學校時候的版本,會有好幾頁,而且內容特別詳盡。但是注意一下這個用來找工作肯定是不可以的,所以必須要修改。career center幫你的是語言和語法上的錯誤。
其次就是cover letter,大家可以理解成對於簡歷的補充說明,因為簡歷其實是一個非常簡短的東西,所以如果有些部分HR不能通過你的簡歷中了解到,這就需要你通過cover letter來展示自己。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明確的收信人。你不能說Dear HR。cover letter裡面你必須要緊扣你要投的職位JD,充分向HR展示你。一般就要說三個方面:首先你為什麼感興趣;然後你為什麼覺得你能夠勝任這個工作;最後是為什麼公司要選擇你。
2) 因為學校和外界有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那裡能夠投上職位的公司肯定都是對該校培養出的畢業生有認可的公司。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千方百計的去好學校的原因。相對來說,通過career center投出去的簡歷能夠拿到面試以及拿到offer的機會肯定是比你在社會上其他一些網站投的可能性會大非常多。
3) 在拿到面試以後,學校career center同樣會幫你進行mock interview,提出意見和整改方案,從而幫助你儘可能的提高通過面試的機率。有的career center會提供workshop的機會,針對職場中可能需要的技能提前進行培訓。
充分用好以上兩個主流networking的渠道,相信你可以儘快適應美國職場環境,收穫理想的offer。
———————————————————————————————————————————————————
以上內容來自麵包求職的導師。想了解更多關於諮詢行業實習、行業內容等的寶寶們可以約導師進行一對一的課程,歡迎添加我們的顧問(breadoffer811)了解更多信息。我們能通過梳理簡歷、面試輔導,幫助你拿到心儀的offer哦~
我在美國長大,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工作。每個階段找工作,全職也好,實習也好,都有很多人脈的成份在其中,有時候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大家可以在下面的陳訴中慢慢體會。很多部分被轉載過多次。每個段落都是我在不同階段寫的。敘述我從大學開始的一些找工作的經歷。我沒有刻意去體現人脈的作用,但是描述都是真實案例。人脈作用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但是有一點要說明,這種人脈的積累並不是很多小朋友想的那樣,多參加所謂的network event,多刷幾個微信,然後人家有機會的時候就能想到你。那你真的想多了。其實還是要經過長期的了解,建立友誼和信任。人家才會為你說話。如果想找我特別具體的諮詢職業發展需要預約時間!
(1)我的第一次工作面試,是在美國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的經濟分析部做一名科研助手(Research Assistant)。
本人的本科專業是經濟和數學,所以也算學有所用吧。當初是通過學校投的簡歷,也沒覺得有什麼可能。 一,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只有大學成績和為教授做科研的一點經驗而已;二,當時我還比較年輕,所以沒寄太大的希望。 但兩周後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問我是否還對在美聯儲工作感興趣,我馬上回復說有。 就這樣,我得到了一個面試的機會。 我的父母都是金融界的,當然覺得能在美聯儲工作對我的前途會有幫助,所以也都鼓勵我去碰碰運氣。我想自己掙點零花錢也是好事,就跑去面試了。 面試是定在下午3點,我提前到了10分鐘。經過檢查後,一位人事部的女士把我帶了進去。一共有3個人面試了我,每人大概20-30分鐘左右。主要是問我一些應該知道的專業應用知識(比如我在簡歷中說我會用一個統計軟體,他們就問一下使用方面的問題)。 記得,當時的一位經濟師問:「如果我想寫一篇『美國新移民大概多久可以趕上美國本土人的經濟狀況』的文章,你認為應該如何開始這項研究?」 我就把我的想法一步一步的說給她聽——那是最長的一個面試。 結束後回到宿舍,自己也說不出是好是壞,父母來電話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但一周後,我收到一個電話留言,說希望我有時間回個電話,我還暗想:「這幫人還不錯啦,即使不要你也跟你打個招呼。」 電話剛接通,那面就說:「謝謝你來面試,當然,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人申請了這份工作。」 ——我一聽,完了,八成是沒戲了,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接著她說,「我們對你的成績和面試表現都很滿意,希望你可以考慮加入美聯儲。」 ——那瞬間,當時差點沒笑出聲來,但還好,硬是裝酷忍住了。回答了一句「謝謝,我有幾天時間考慮?」 在得到兩天的答案後,我就把電話掛了。那天是周五。然後給媽媽打電話的時候,我就原形畢露啦!媽媽很高興。 就這樣,我進入了美聯儲,那年我20歲......(2)就這樣開始在美聯儲上班。工作日很清閑,早9點晚5點,也學習、體驗、收穫了不少東西。
但不知為什麼,總是覺得應該做點別的。我把這個感覺告訴了我大學的導師。 其實,我的老師們都認為我應該留在學術界,至少應該成為一個經濟博士。但是,當我表示,有點厭倦學術研究時,他們都鼓勵我去外面看看。 還記得後來的談話。 導師:你想做什麼呢? 我:不清楚,但我很想知道,我出了學術界能掙多少錢?都說搞學術不是為了錢,但我不希望有人說我是掙不到錢才留在學術界的。 導師:那你去街上看看吧,比如去投資銀行,那時你會知道你的「錢」途。不知道你看到錢後,還會不會再回到學術界。來,把你的簡歷給我,我幫你打個電話…… ——我沒有想到,就是那次很短的一段對話,讓我進入了華爾街。(3)一周後,我在辦公室接道一個電話。
「你好,我是XX投資銀行的,和XXX(我的導師)是高中時的哥們兒。我們要找一個分析員(analyst),他對我說,你是他最優秀的學生。你對這個工作感興趣嗎?」 「當然,謝謝你打電話聯繫我。」 「那好,我希望你可以和我們當地辦公室的一名同事見個面。如果可以的話,我會讓她聯繫你。」 「沒問題。」 兩天後,我和投行的一名女士吃了午飯,期間沒有任何技術面試性的提問,只是隨便聊聊。 「你的簡歷我看了。你很優秀,但好象更適合學術界吧?」她說道,「比如,你沒有在街上做過實習生,一點經驗都沒有。為什麼要做投行呢?」 我當時是打算實話實說:「我其實一直都以為,我會去讀博士的。但是最近突然想看看,自己的教育值多少錢。聽說投行掙錢多,所以想看看到底是怎麼樣的。」 「你對投行了解多少?」 「我不了解投行。」 「你可能更適合學術界……」 就這麼一頓午飯。之後,我當時覺得是沒戲了。(4)劉德華在《賭俠》中最經典的一句台詞就是:「人要是走運,城牆都擋不住。」——我就是比較走運的。
本以為沒戲了,但不到一周,就又收到一封電子郵件。發信人說想和我通過電話談談,想問我一些技術問題;他說他比較忙,問我能不能早晨六點談談。 我本來想說,這樣不好吧?但後來一想,算了,不就是早起一天么?豁出去了,我奉陪! 電話響......我稀里糊塗的從床上爬起來。一上來,他就劈頭蓋臉的問:「假如我賣債,你是債主。5年期限,市場給我的定價是年利息5%,但是我說將來限期到時,你可以選擇,讓我還錢或拿走我公司的50股股票。你認為這樣的債的價格(年利)要比5%高還是低?為什麼?……」 就這樣來來往往,我們談了20分鐘左右,他的問題是理論上的一些概念問題。 最後他說:「不錯,你的思路很清晰,我會讓人事部的和你聯繫為你買機票,希望你可以儘快趕到紐約來,我想讓更多的同事面試你。」 我又爬回床,一直睡到12點(那天我請假沒去上班) 本以為沒希望了,就這麼又讓我迷迷糊糊的弄出點希望來了!(5)就這樣,我來到了曼哈頓。這次面試從早九點到晚七點。中午時,公司請我出去撮了一頓。
在面試中,技術問題和閑聊的都有,我就不一一重複了,但有一個有趣的經歷問題和大家分享。 一般在每個面試快結束的時候,面試官都會問「你有什麼問題沒有?」 問我的,是一名很漂亮的女士。她說:「你回答的很好,你有沒有什麼想問我的?」 我:「聽說做投行很掙錢,請問大家都什麼時候金盆洗手?」 女士:「……我不大清楚,錢好象永遠掙不完……比如,你的同事都有快艇,那你也想要快艇,所以你又要再接著干;或者,你新在海邊買了一個房子、你的子女要去私利學校……」 我:「我們可以炒股么?」 女士:「一般不可以,如果炒的話,會有很多規定。」 我:「我會有時間去看NBA球賽么?」 女士:「買聯票你肯定沒問題,但你不一定有時間去。」(後來我才知道,從來沒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 還有一位先生問:「你為什麼想來投行呢?」 我:「我其實想打NBA來著,但可惜我水平有限,也沒什麼別的好乾的,所以才打算來投行的。」 最後,累了一天,終於要回家了。一位老闆告訴我:「我們對你很滿意。我雖然不能現在就給你正式的OFFER,但請放心,我們只需要幾天時間整理一些細節。」 幾天後,收到電話,告訴我,他們希望我的加入。我就這樣進入了華爾街。那年我21歲....在街上幹了兩年,公司問我有什麼打算,也提出送我去香港分部去工作。
會中文是我的一大優勢,有人可能會問:「難道投資銀行沒有翻譯么?」我也這樣問過香港分行的同行,得到的答案是:「如果翻譯可以把投資銀行的業務翻譯明白的話,他就不做翻譯了。」 於是,我選擇了回到學校,讀博士。 臨走的時候,老闆說:「如果暑假沒什麼事的話,考慮一下回來賺點外快,要比你的獎學金多。」 我:「謝謝。這兩年我學了很多,我想趁著年輕讀完博士……」 就這樣,23歲的我離開了紐約,離開了曼哈頓,離開了華爾街,繼續學生的生活。我是2006年夏天離開投行的。當時金融界正是形勢一片大好,所以很多同僚不太理解。我就再在這裡講個故事好了。希望能對某些人有些幫助。當故事看也可以。
我在投行工作不到一年的時候,一位很有資歷的老銀行家請我們幾個新生吃早飯,算是關心一下晚輩吧。在飯桌上他問我們有沒有去讀mba或博士的打算。很多同僚可能是由於剛從學校出來不久,都說沒有太大再讀書的興趣了。而且說讀書太貴了(並不是學費太貴,而是在投行一直干可以掙更多的錢)當然是用當時 2005年的預算來看。有個同僚大概算了一下,我們這樣的人如果去讀mba(兩年),保守的算會損失50-60萬美金。如果讀博(4年)的話,損失會至少在100萬美金以上。這時候這位前輩對我們說「不要為了錢而放棄學習的機會。很多人可以拿走你的錢,但他們不能拿走你在學校得到的知識和經歷。當你們到了 40多歲的時候,你還會在乎你的百萬年薪是從28歲開始還是30歲開始嗎?你們會在乎你是在35歲而不是34歲邁入千萬身價階級的嗎?」我認為這位前輩說得挺對的。大家認為呢?
自從回到學校,日子過的很清閑(當然是和工作時比較了)一眨眼的工夫半年就過去了。每天上課、學習、打球,好象又回到了本科,只不過經常需要提醒自己:我不再是19歲了。 聖誕節的時候父母來看我,問我暑假要不要回家。我才開始考慮是不是要利用暑假3個多月的時間做點什麼。 上一次什麼都不做的暑假還是大一那年。前一個多月還不錯,後來實在是一點意思都沒有。雖然學校假期也給我獎學金,但還是要找點事充實自己。我長這麼大從來沒在歐洲生活過,所以就和父母說想去英國看看。要是找不到在英國的假期實習、就再回投資銀行混3個月,父母說:「既然你認為在投資銀行很累,還是算了,找不到就回中國旅遊。」
話又說回來,我對英國可說是非常陌生,我又不是什麼名人,哪來的工作給我呀?但巧的很,我一起讀博的同學裡有一哥兒們,是英國人,牛津大學讀的本科,畢業後也是工作了幾年才又來繼續讀書的。聽說我對英國感興趣,就說願意幫我把簡歷發給他以前的公司。他以前是做經濟諮詢的(Economic Consulting)正好對路。 但他表示,因為我不是英國人,所以公司僱傭我還要辦工作許可證什麼的,好象挺麻煩;而且就一個暑假的時間,公司很有可能覺得不值得,所以叫我別抱太大希望。 我想,人家說的確實也對,但是不管成功與否,都要謝謝他的好意和幫助。 就這樣,冬假時(12月末)我把簡歷給了他,然後就沒怎麼再想這事。一月10號,我收到一個電子郵件。是這家公司來的,說對我的簡歷比較感興趣,在近期人事部會和我聯繫,定個時間來一個電話面試。我一看很高興,至少有點希望了,禮貌的回復了一下,就靜候人事部的聯繫。但遺憾的是,一周過去了,沒信。
這人也是,一覺得沒什麼希望的時候,就不再當回事;但一旦有點希望,就總惦記著。 所以我只好再發個電子郵件打聽一下。 又一周就要過去了,我有點放棄希望了。還是媽媽告訴我,不要急、他們會和我聯繫的,就算不聯繫也沒事,夏天帶我出去玩兒。我的哥們也說,英國的工作節奏比較慢,和投資銀行不一樣。 終於,在一月22號,人事部的人和我聯繫了。說26號九點給我電話考試。我馬上回復,問是倫敦九點還是加周九點,但又沒信了…… 然後,同學又和我說,倫敦早九點是我這凌晨一點,我這早九點是倫敦下午5點——當然是我這早九點了。我覺得有道理。電話響,我睜開眼睛,看看鬧鐘,凌晨一點…沒辦法拿起電話(還抱著說不定是打錯了的希望)
那邊一個先生用純正的英國口音說:「你好,我是XXX Economics Consulting,不知道人事部是怎麼搞的,把面試定在這個時候,真不好意思,我們可以談談么?」 電話都接了,還說現在我正忙也不合適…再說了,還是想去英國首都生活一下嗎,當然要付出點代價了。 這一談就是一個多小時。最後他說,一周後將會再有一個電話考試。 兩點多鐘了,我又回到床上。早晨還要上課呢。然後就又是等待。
說真的,這次是我所有找工作中等待時間最長的。 前2周還覺得是正常,但三周過去還沒消息,我又開始犯愁了,時不常會想為什麼還沒有信呢?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看我的信箱。就連我的哥們都說:「就算按英國節奏也該回信了!」 我想,這麼長時間不回復肯定沒希望了。可是,在二月20號,我居然收到了回復——是人事部的。
對方首先為遲遲沒有回復表示抱歉,然後說他們對我在第一次面試中的表現印象很好。 我以為他會說什麼時候再來一次,沒想到……她說,公司決定僱傭我了,讓我自己選擇一下開始日期和打算工作多長時間。然後就談了一下酬金,而且還會為我辦理工作許可。 掛了電話後,很高興,馬上告訴家人。媽媽爸爸也都很高興,那天是大年初三,是個好兆頭!在電話過程中,對方提出的一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說說自己的答案。
「在經濟學裡,有替代品和互補品。比如說左鞋和右鞋是互補物品,而麵包和饅頭就是替代品。麵包貴了,消費者對饅頭的須求就上升;而左鞋貴了,消費者對右鞋的須求會隨著下降。 請問,哪兩樣物品在什麼情況下既是替代品又是互補品?」這個問題我當時覺得有點難。就說我需要一兩分鐘思考。但電話考試不能讓人等太久,答的比較匆忙,不是最好的答案。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從討論中得到更好的結論。
山地自行車和越野汽車都是交通工具,說是代替品也不算牽強。因為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由於汽車太貴自行車才有市場(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汽車和自行車一個價,你買哪個?)
但在一種(當然是我能想到的,並不等於是唯一的)情況下,它們就是互補品。 比如說出去野營。如果我很喜歡山地騎車這項刺激運動,我就需要一台山地自行車才可以享受這項運動;但沒有好的越野汽車,我怎麼從市區到山地呢?所以如果是等價的汽車,那麼它們之間又成為互補品了。上面是我在電話考試中的答案。
在英國工作了一個暑假後,我離開了那裡,又回到了學校。
他們說希望我考慮下個暑假再為他們效力。2009年暑假實習:
今年的情況特別不好。大方向咱就不說了,反正話說競爭非常激烈。我上個暑假選擇了不工作。跑到中國旅遊和看奧運了。所以這個暑假不打算繼續玩物喪志。在這裡和大家共同分享我找假期工作的經歷。現在剛得到一個。還有幾個在等待。 大家都知道找工作人脈很重要。只不過人脈不是一兩天就能建立的。我雖然還相對比較年輕,但多少也建立了一些人脈。 前兩天剛剛得到的一個offer,就是小時候曾經工作過的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雖然已經離開那裡五年多了,但我和我當時的上司一直保持著聯繫。這麼多年也沒想到以後她還會幫我弄到一份工作。就是覺得她人很好,我在那裡時也都很照顧我,所以過年過節的時候我都會發個電子郵件問候一下她和她的家人。一晃,加上我在那裡工作的一年,我們都認識六年多了。應該算得上是老朋友了。 今年開學的時候,我還是按照習慣和她打招呼。告訴她我的近況。就這樣她知道了我選擇了宏觀經濟,再具體一點是貨幣政策作我的主要科研方向(我在攻讀經濟博士,現在3年級了)。我也提出過如果有可能,我會考慮暑假回到美聯儲(當然,待遇都會得到相對的調整)。有她幫我說話,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但是這個工作就是會耽誤我論文的進展,因為研究題目是人家定。所以一直也沒有正式敲定。冬假過後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導師的指導下寫我的論文,也沒太注意。後來發現是要考慮暑假了,就和導師商量是否可以暑假離開校園。他倒是很好說話,馬上就同意了。還說會幫我推薦我喜歡的工作。
我現在最喜歡的工作無非是在美聯儲或者世界銀行這樣聽起來還比較氣派的地方做自己感興趣的科研。說白了就是拿著人家的錢,干自己的活。這種機會也有,但是可惜不在我以前工作過的那家美聯儲,所以並不是很保底。 但是還不能先報自己喜歡的,然後看結果後再去通知我的前上司讓她幫我安排,因為那時候人家可能也都找完了。如果先敲定了,然後等拿到更好的再改變主意,又覺得可能會給我前上司帶來不好的印象。這樣的經濟情況下幫你搞定工作,你最後還不來,而且還是去其它的美聯儲,提前也不打招呼,這要是放在我是她,我八成也會有些想法。我不知道大家會如何選擇。但我考慮了一下還是打算實話實說。 給她發了個郵件。把我的情況說了一下。還說我最希望的是能用這個保底。但是要是她覺得不合適我就連報都不報了,因為在是否能有暑假工作和我們的友誼之間,我更重視我們的友誼。既然是朋友就不應該玩什麼花樣。過了幾天她回信,說她非常喜歡我的誠實,而且還告訴我作為朋友,她希望我做對我最有利的事情,而且會盡量幫我。如果最後我不能來,她也理解。 就這樣,我回信表示感謝後,就麻煩她幫我把我的簡歷傳給人事部。還拜託她在必要時幫我說些好話。既然是朋友就也不用客氣了。沒想到她回信說今年招人她負責,已經把我的簡歷傳給人事了。我已經差不多了。過兩天人事部會和我聯繫,然後就是一些書面文件上的事了。看完郵件,我想人還是誠實一點好。要是耍什麼花樣,以後可能連這個朋友都損失了。這樣我又有了保底的,還可以非常放心的去申請其他我更喜歡的工作。 ——我今年的第一個offer就這麼到手了。當然,今年找工作也不是一點波折都沒有。女朋友鼓勵我去申請McKinsey,在兩輪後,我就被拒了。
自己不太適合做諮詢,這點我知道。但是,如果不是女友鼓勵我,我連報都不會去報;等報了被拒絕了,我還是覺得被拒有點失落。而且,雖然我沒有花時間準備,但是在等待的過程中還是影響到了我。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覺得一份工作不適合自己,還是不要報。總是會浪費精力和時間的。不管事前怎麼樣,告訴自己,就是試一下,但申請後還是不能保持平常的心態。 我還在等幾個其他的,希望可以得到。也祝大家好運。那個暑假我沒有回美聯儲,而是得到了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經濟師實習機會。
2010年暑假:
我從19歲的時候,就有在世界銀行工作的想法.一開始有這個想法,還是與大學的一位朋友聊天的時候,他提到學經濟的在世界銀行工作應該是一件很牛的事.其實當時我們誰都不懂搞經濟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就像我當時會希望到投行工作,但是根本都不知道什麼是投行一樣.就是覺得好像很酷,所以很想去.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去世行的網頁上投了簡歷,在得到一個系統信息確認申請已經收到之後,就再無任何後話.日子過得很快,我今年已經27了.我的簡歷也從小時候的基本空白慢慢的豐富了起來.可能是由於大學時代的渴望,雖然一直對自己的工作還算滿意,但是我每年都會在規定的時間在世行的網上提交我的新簡歷.而每次都是同樣的確認信息,然後再無消息.我沒有感覺過失落,可能是我一直都有其他的工作機會.到了後來,我每次提交申請都知道希望渺茫,但是卻總是習慣性的提交著我的簡歷.
去年暑假我有幸在IMF做暑假實習,就在世行的對面。我當時和同事聊起我的世行情節,有人笑著回答,世行太大了,所以一般簡歷一定要有關係才可以被審批。想從網上直接申請而得到面試機會是不可能的。我當時想想,這倒也是。就像申請博士需要有老師寫推薦信一樣,要在世行作經濟師需要推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是不在申請網頁上說明,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妥。
在知道了遊戲規則之後,我還稍微的安慰了一下自己。這麼多年主要是不知道規則呀。但轉念一想,知道了好像也沒用,關係是需要碰的,也不能說有就有。暑假後,我又回到學校,繼續我的學業。在無意中發現一位我經常請教論文問題的教授曾經在世行工作過20年。他雖然不是我的導師,但同意加入我的論文審批組。我知道他在世行工作過後,就非常禮貌但也非常直接的請求他的幫助,希望他可以幫我提交簡歷,得到一份假期實習的機會。他也沒有猶豫,一口答應了,但是也說不能保證什麼,畢竟他已經離開世行好多年了。
他幫我提交後,有半個月都沒有什麼消息。他也幫我追問了一次,但是還是沒有消息。他說希望可能不大了。我還是很禮貌的感謝了他。但是在他幫我提交簡歷一個多月後的一個下午,我收到了一封來自世行的電子郵件,主題是要求和我對關於在世行實習(以及工作)進行對話,並提出了時間。在我回復確認後的第二天,我接到了世行的電話面試。
問題都在意料之中,他們先是介紹了一下自己以及他們所在的部門,然後就問我描述一下自己的博士論文,以及在我的描述過程中,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這種問題很利於我,畢竟我在論文上花費了很多精力,所以一般一個剛剛聽到的人能提出的問題我都已經考慮過了,所以回答得很順利。還有就是我除了學歷之外,還有其他的工作經驗,他們也大概詢問了一下。在對話半個小時之後,他們說對我的經歷和面試回答都很滿意,會在下周告訴我他們的決定。面試幾個小時後,我習慣性的發了電子郵件給我的面試官,感謝他們抽出時間面試我。他們也禮貌的恢復了。 到了周一,我又發信詢問了一下進展,就得到了他們決定接收我的回復。按理說這麼多年的希望終於實現了,應該很激動,但是我卻遠沒有我想像的那麼興奮。晚上的時候和大學的那個同學通了個電話,告訴他這個消息。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你終於完成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的那個心愿了!」第一招:利用Linkedln
做一個高大上抓眼球的LinkedIn Profile
Name, Headline, Photo
- 如果你在求職過程,LinkedIn名字最好跟你簡歷上的名字一樣,包括First Name及Last Name順序;這樣方便Recruiter或是任何你的networking對象對照
- 雖然北美的簡歷標準是不可以附帶相片,但是LinkedIn Profile是必須有一個專業的頭像,而且最好是去專業攝影工作室拍攝的。
- 使用一個專業,具有代表性的Headline,儘可能利用你們業內的關鍵字。如果你有很廣泛的職業經歷,你可以選用職業技能。
一些好的Headlines例子包括:
- 已經畢業的:Personal accountant with customer-centric focus and recent CPA certification
- 即將畢業的:Aspiring Financial Analyst Targeting Banking Jobs | Financial Modeling, Forecasting, Transaction Support | U of MN Grad
- 還沒有畢業的:Computer Engineering Major, Texas AM | Multi-Platform Development, Networking, Infrastructure, Product Analysis
Profile Summary
- 根據你Summary填寫的內容,LinkedIn有特別的搜索演算法,所以要關注是否把你最具代表性的亮點、個人介紹都寫上。
建議提及:
- 集合專業經歷亮點+軟硬技能+職業發展/求職意向+展示個人性格的描述
- 你實習經歷、學校負責過而且跟你的求職方向相關的項目及得到的結果,如果有相關的視頻,相片,文件等專業記錄也可以上傳
- 用第一人稱撰寫,這樣讓讀者感覺到親切,覺得你在直接跟他們對話
Skills Endorsements
- 添加至少10個Skills,選擇放跟你求職領域/所在行業裡面的關鍵詞,提高你的Profile被搜索到的幾率。如果不確定放什麼關鍵詞,可以參考一個同行跟你同樣方向但是比你senior的人的Profile,或是打開10個你感興趣的Job Posting,關注這些招聘信息尋找的人才所需要具備的技能
- 開放Endorsement功能,邀請你的同學、Professor、實習前老闆等等跟你共事過的人為你點擊
Extended Information
- 如果你在學校裡面有嘗試過以下的經歷,而因為簡歷長度沒有放上去,可以在LinkedIn加上:
- 兼職工作經驗
- Non-profit或Volunteering經歷
- 詳細學術成就、獎學金等等
- 海外交流項目
- Teamwork、Leadership等軟技能基本上是很多名企招聘需求中的must-have quality,所以如果你展示你的Coursework裡面的某些project,study,research等等,是最好展示你這方面的經驗的方法
Public Profile URL
- 確定你的LinkedIn Profile有公開鏈接直達,並且用一個專業URL,最好是你的全名,比如說 http://www.linkedin.com/in/johnchen
- 選擇Make my public profile visible to everyone,這樣即便對方還沒有是你的聯繫好友,也可以看到你的Profile
發出LinkedIn邀請
你沒見過面但是在領英上查看到他的資歷而希望與他連接。你可以在邀請中說明你看到了對方在LinkedIn上列出的資歷從而希望連接。這樣會使邀請顯得自然而不唐突,對方也更樂於接受。請看範例:
Susan, I was very impressed by reading your professional profile. I look forward to networking with you and getting to know youand your expertise. If I can be of assistance in anything in the future, please let me know. - Kelly Wang
請注意最後一句話是表達你願意為對方提供服務和幫助。這是良好職場社交禮儀的表現,而且也為雙方進一步加深關係提供了可能。
二
第二招:Cold Email
主要是針對知道郵箱地址的校友發出的一封自薦信,相比於cold call也更加簡單,一封郵件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裡面關鍵的門道在於怎樣才能讓對方回復並接受你的請求?這樣的cold email該如何撰寫?
Subject Line:
在說明來意那部分一定要夠簡潔(要記住的是:很多專業人士都是從iPhone 或者Blackberry 閱讀你的郵件的)。在這一部分裡面,你一定要陳述一下你是怎麼知道他的,還有裡面之間有什麼樣的connections,會引起他的興趣。
Intro:
通常以「Dear Mr/Mrs 「開頭。如果他們回信是使用他們的first name, 你可以考慮直接使用first name。但是,傳統以last name稱呼的方式是肯定不會錯的。這稱呼之後,你應該用一到兩行的文字來陳述你的來意。
背景以及你們之間的聯繫:
選擇一些目標人物是跟你相類似的經歷,但不一定只是校友。如果你是畢業於non-target school, 你可以給那些同樣畢業於非目標學校的學長學姐,詢問一下他們是如何在華爾街成功的。這不是絕對的規則,但是給一些跟你有關係的人寫郵件,較容易建立一種personal bond,會增加你成功的機會。
內容部分:
正如上文所說,一定要保持簡潔。解釋一下你是誰還有你發信的目的。詢問一下他是否有時間可以找個時間見面交流一下。用段小的文字來介紹你自己,更加詳細的內容可以留到後面。
感謝:
一定要預先表示感謝,然後告訴他們你希望能夠收到他們的回信。
Subject: Interested in Private Equity
Dear Mr. Smith, My name is John Jones and I am a fellow Michigan alumnus. I』m currently an Analyst in investmentbanking with [XYZ firm] and I am interested in pursuing a career in private equity. I read an articleabout you in [XYZ Publication] and it mentioned that you were an alumnus of Michigan, so I washoping you would be willing to speak with me briefly about your success and what I can do to positionmyself for private equity recruiting.I appreciate any time you can spare and I hope to hear from you soon. Thanks in advance.Regards, John Jones124 Water Street, Apt 24K New York, NY10004john.jones27@gmail.com646.111.1111
三
第三招:Coffee Chat / Informational Interview
桌上的簡歷看起來都差不多:PE實習,Target School,GPA3.8;500強實習,Non-target School,GPA3.7... 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人眼前一亮呢?
答案是:你的名字。
如果篩選簡歷的人看到簡歷上印著熟悉的名字,想起來幾個月前你們曾在一個公司介紹會上見過面,幾周後你們又坐在一起聊了聊當下行情... 這樣一來,你的簡歷就脫穎而出了。這就是Informantional interview的作用。
同樣,你可以通過LinkedIn,或者發送Cold Email的方法聯繫到你的校友以及你認為有可能推薦你的人。之後,去見面或通電話。提一些優質問題,留下一個好印象,保持聯繫,再在合適的時間詢問他們能否在招聘方面幫助你。
包括電話、見面、Follow-up所有過程在內,花費10-20小時時間可能讓你得到幾個面試;學習500小時時間通過一門金融、會計考試可以讓你在簡歷上多寫一句話... 像一個Trader一樣去思考,把時間和經歷投資在回報最高的選項上!
我們整理了150個優質問題,部分如下所展示。當然,20-30分鐘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里你不可能完成所有問題的採訪,但這個豐富的名單將確保你能夠選擇到你真正想要的答案的問題。
General Questions About Your Interviewee』s Career Field:
- What are the various jobs available in this field?
- What types of training do companies offer those who enter this field?
- In what ways is your occupation changing?
- How is the economy affecting this industry?
- What is the employment outlook like in your career field? How much demand is there for people in this career?
- How quickly is the field growing?
- What are the growth areas of this field?
- Can you estimate future job openings?
All About Your Interviewee』s Job:
- What is your exact title?
- Do other people in your company with the same job title that you hold have the same responsibilities?
- What was your title when you first started here?
- What precisely do you do? What are the duties/functions/responsibilities of your job?
- What is your job like?
- To what extent is it you expected it would be?
- How much job security do you have in this position?
- What is a typical day like?
About Preparing for This Career:
- Does your work relate to any experiences or studies you had in college?
- How well did your college experience prepare you for this job?
- What courses have proved to be the most valuable to you in your work?
- What courses do you wish you had taken that would have prepared you?
- If you were a college student again, what would you do differently to prepare you for this job?
- How important are grades/GPA for obtaining a job in this field?
- What do you feel is the best educational preparation for this career?
- How do you think [name of your college]』s reputation is viewed when it comes to hir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Your Interviewee』s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 Why did you decide to work for this company?
- What do you like most about this company?
- How does your company differ from its competitors?
- Why do customers choose this company?
- What is the company』s relationship with its customers?
- How optimistic are you about the company』s future and your future with the company?
- Has the company made any recent changes to improve its business practices and profitability?
- What does the company do to contribute to its employe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mpany』s/Organization』s Needs:
- In what areas do you perceive there to be gaps in personnel in this company? If the company had unlimited resources for creating new positions, in what areas should those positions be created?
- In what areas do you see the company expanding? Do you foresee the opening of new markets or greater globalization? Do you predict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d/or services? Building of new facilities?
- How can employees prepare for any planned changes at the company?
- What obstacles do you see getting in the way of the company』s profitability or growth?
- If you needed someone to assist you in your job, what tasks would you assign to your assistant?
你也許還不懂得如何獲得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自信、
你也許還不懂得如何獲得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自信、
塑造完美的第一印象讓別人對你產生好感、
跟任何人都能建立聯繫感並快速成為好友、
經營高質量的社交圈並成為核心人物、
讓別人來幫助你完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情……
關注「好好社交」公眾號,即可免費獲取價值298元《情感自由》社交乾貨!
http://weixin.qq.com/r/hkSXjxbEe0sErVLs9xG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前幾天朋友聊天時候說,「招聘時候一個崗位三萬份簡歷,掃一眼都一模一樣,那招誰完全取決於認不認識人。」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我在1L的時候問過很多人找工作最重要的是什麼,大家都說「是成績啊!」現在想想,其實networking跟成績一樣重要啊!之前寫了一篇「法學院應該如何networking」,看到這個問題直接貼過來。
但是什麼是networking?我們為什麼要networking?這對找工作到底有什麼幫助呢?
其實歸根結底,networking的本質就是:認識新的朋友。
這個認知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和你在與人交流時候的心態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人說自己社交的時候會自卑不敢說話,這個時候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員工甚至招聘官,你來到一個reception上面,你希望能夠進行什麼樣的聊天?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希望和年輕人進行正常的交流,回答對方的問題,恰當的傳授人生經驗,並且對聊天對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那麼這個時候有幾種心態就會比較讓人不喜歡。
1. 功利心太強。我經常在reception上面看到一群人圍著一個partner,而associate只能自己尷尬的站在角落裡玩手機。在私下交流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情況,大家對學校好成績好或者找的工作好的學長學姐們趨之若鶩。
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參加reception的時候找合適的人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當功利心太大的時候,人們會趨向於關注社交對象的「標籤」而不是真正能夠給他們帶來益處的東西。比如說你和partner聊天是因為你覺得他做過的很多deal很好玩,你想了解一下這些過程。或者他的工作經歷讓你覺得很有意思,你有一些問題想要問他,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你跟對方聊天純粹是因為對方的title比較好,那問題就很大了。
這種心態帶來的後果就是對方一眼能看穿你的企圖,「你是因為我是partner認為我有內推名額才和我聊天的」,或者是「你就是想從我這裡拿outline吧」。經常會把話題限制在你想了解的領域,「我們就來聊聊法律吧」,或者「我們就來聊聊選課和申請吧」。我們經常會私下吐槽,一些人一上來就問我們要自己需要的信息,要完就消失,平時走在路上不打一聲招呼,怕是把我們當成鍾無艷吧。
這裡需要提一點是,networking這個東西的作用是,你努力了也許會有幫助,但是不要完全依賴於networking。設身處地想一想,你和一個人相談甚歡你有可能會向你的上司推薦他,或者給他一個面試的機會,但是你幾乎不可能因為僅僅是和一個partner相談甚歡而拿到工作機會,除非那是你爸爸。所謂的都市傳說往往隱藏了更多的細節,比如這個人成績也很好,工作經驗豐富符合公司的需求,或者其他的面試官也很喜歡他等等。
2. 表現欲太強。無論是在reception還是私下和前輩們交流的時候,我們都要注意建立一個健康的對話環境,最理想的就是一問一答,彼此找到共同話題與共鳴,從而建立彼此欣賞的態度。比如都不看「權利的遊戲」,那你們就可以開始進行吐槽身邊各種瘋狂的看「權利的遊戲」的朋友們的行為,並且同時表示不理解。
一個表現欲太強的例子是,一上來拋一大堆關於自己的信息,然後讓對方不知道如何接話。有人問「networking或者面試的時候應該怎麼展示自己呢?」我覺得自然一點最重要,可以適當的在話題的最後講一個關於自己的有趣的小故事,又可以順便誇誇自己,但是不要全程瘋狂地誇自己。畢竟大家都是見過世面的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networking?
我覺得主要的有效的方式是以下這幾種,
- Reception/Career Fair
- 學校社團和各種組織
- 自己mass mail校友進行喝咖啡吃飯等一系列社交活動
- 互聯網(知乎,豆瓣,微博,微信群…)
Reception/Career Fair
我們以律所為例子,律所每年會召開很多的reception,一般是在法學院,律所裡面,或者城裡好玩的地方。而其他公司也會有不同形式的宣講會,workshop等等,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宣傳公司,吸引優秀的未來員工。
對於「reception到底多有用」這個話題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回答,每個行業也會有不同的標準。比如小林的公司當時去東海岸各種學校做宣講會等活動,小林一個都沒有去。面試的時候還被面試官問起,他也很單純的說,「我沒有去啊!」。可見對於hedge fund來說,可能單純最重要吧。
但是我覺得律所的reception還是很重要的!首先,你可以獲取很多有用的信息。相信大家也能感覺到,每個律所的官網長的基本上一模一樣。都是「我們很注重diversity啊!」「我們有很多Pro Bono work」「我們的客戶都是大公司」「我們的litigation和transactional都很好!」「我們的文化都很棒!」……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和律所裡面的人聊天才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而reception基本上是最好的機會。
其次,可以把每一次reception的聊天當做mock interview。觀察每個人對你問題的反應和交流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每個人對你問的問題都產生極大的興趣並且樂意回答,這也就說明你在面試的時候也可以提相應的問題來打開話題。如果大家對你所說的不那麼感興趣,就可以相應的調整思路。同時也可以觀察其他的同學們在聊什麼樣的話題,問什麼樣的問題,如何介紹自己等等。
最後,參加過reception能夠表達出你對這個律所很大的興趣。其實律所選人是非常random的過程,尤其是T14法學院來說,面試到後面大家的資質也許差不多,律所就看誰更match律所的文化,對這個律所更感興趣。而這個時候,認識幾個律所裡面的人,參加過reception或者其他活動,就變成了很大的優勢。對於Milbank我是參加了寒假的mock interview項目,認識了幾個密歇根法學院的學姐們,後來我們就一直有郵件聯繫。OCI的時候她們正好回學校來幫忙,我們就順便又聊了一下,面試的時候我也提起了她們,我感覺面試官一下子眼睛就亮了!
我推薦的一些比較適合在reception上問的問題有,
- 為什麼選擇這個律所?
- 你是如何決定做現在的practice group的?
- 你覺得工作中最吸引你/最好玩的一點是什麼?
- 你對法學院的學生有什麼建議?(選課,學習,專業技能的培訓)
- 你覺得對於律師來說什麼特點/技能比較重要?
學校社團和各種組織
首先和學校的career center的人搞好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不僅能夠提供很多的建議,也能夠提供非常多的資源。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五月份的時候還沒有找到1L summer的實習,這個時候機緣巧合某基金(就是那幾家中的某一家)今年突然想來我們學校招1L summer,學校就推薦了他。後來他就順水推舟的去了該基金的御用律所。
其次,如果有時間和機會我也推薦參加學習組織的校友見面會,mentorship program,找工作和networking的workshop等等。尤其是大城市的校友見面會,大家會有更多機會認識人,而去這些活動的校友也一般更熱情更願意幫助學生。
在我進法學院的時候也有疑惑就是:要不要加入社團?因為很多人都說1L成績最重要,於是我就加了幾個以「outline bank特別好,人特別nice,mentorship program很好」聞名的社團,認識了很多人也受到了很多的幫助。其實我是一個很宅的人,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是打遊戲和看書,但是加入社團能夠幫助我多認識一點人,大家平時一起吃吃喝喝買奶茶,吐槽一下法學院和課程,其中很多人變成了我的好基友,而後來他們也在OCI的時候給了我很多建議和幫助,還有人幫我進行了推薦讓我拿到了律所的call back等等。
自發組織的給校友發郵件活動,又稱informational interview
前面說過了我比較宅,所以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約人出來喝咖啡或者吃飯,但是我有朋友嘗試過類似的方法並且認識了很多很nice的校友們。我覺得這方面而言,對於reception上面認識了人以後的follow up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在reception或者job fair上面認識了人,他們給了你他們的名片,而你和他們的背景又比較契合(同法學院,同本科專業,想做的未來的方向一致,特別喜歡他們的律所等等),就可以發郵件約時間打電話/喝咖啡/吃飯等等。最好早點開始約並且給對方充分的時間來改他們的schedule。
對於這方面的networking一定要注意:把每一次見面當做面試。不要有不恰當的行為或者言論,也不要因為「感覺和對方關係好」就問一些讓對方不舒服的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有的人會因為和校友聊的好直接得到call back的機會,也有人表現的太差說了不該說的話被對方一封郵件抄送律所HR和學校的career office。
如果學校有提供學生們的郵箱的話,我覺得約學長學姐在學校里喝咖啡也算很好的選擇。郵件裡面可以說明「我是1L學生我對你們律所/你1L summer的法院/你以前的工作經歷很感興趣,不知道可不可以周五下午在學校咖啡廳聊一聊」之類的,一般如果像我們密歇根這樣nice的學校的學生們,基本是沒有不回復的。我問1L Summer實習經歷的時候,小哥就回了我長長的三封郵件並且表示可以和我出來喝咖啡來回答我的問題。
互聯網
有人在後台問了加了學長學姐微信應該如何networking,我覺得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禮貌。別看這四個字簡單,我的知乎微博微信上面太多的人在我回答完他們的問題以後連個謝謝都沒有,那他們下次再問我問題的時候猜猜我還會不會回?
其次,不要一上來就拋一大堆不合時宜的問題。我之前發過一次群發消息說,很多學弟學妹一上來就是,「學姐我們學校好找工作嗎?」「大家成績都怎麼樣?」不是說這種問題不能問,但是這種問題在法學院還是比較敏感的。你可以問問比較親近的學長學姐,但是千萬不要加了人家的聯繫方式就直接問這個問題。
最後,尊重他人的時間。很多問題自己可以Google的,看帖子的,查閱以前的資料得到解答的,就不要再去打擾別人了,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
在「認識」了以後如何維持和建立長期的關係,我覺得就不要太刻意了。如果路過對方所在的城市有時間的話可以去喝個咖啡或者約個飯,或者準備參加該公司的reception也可以發個郵件說「哎呀我今天要去你們公司reception不知道你會不會在?」大家都很忙,記憶力也不差,每次見面隔個半年八個月提醒一下在什麼場合見過大家都會回憶的起來。
至於如何建立比較close的關係,我覺得這個就看緣分了。不要強求。有的時候看學長學姐比較有空的話可以試著約飯,或者集體約飯,參加集體活動多聊聊天等等。如果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我現在需要一位美服英雄聯盟鉑金選手carry我)…可以一起發展一下,這些都是比較正常的交友流程,不要因為對方比你年紀大/年級大/資歷老/工作時間長,就把過程變的太生硬或者功利化。
最後說一下語言問題。很多人可能擔心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好,在networking的時候吃虧。我覺得完全不需要擔心,因為我自己的口語也很差!我學姐給我說一個故事我覺得特別有用,就是當我們聽外國人說中文的時候,其實他們說的多差語法多有問題,我們都能夠聽得懂交流沒有障礙,對於美國人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你大膽自信的說出來,他們都能夠懂你想說什麼,至於口音,語法,表達等等問題,只要不對溝通造成障礙就可以了。說到底還是自信最重要啊!
2017/05 更新
在溫哥華呆了一周,終於把工作簽證搞定了,過程多有波折但好在結果比想像的更好。想用一句話對這一年的糾結、懷疑、欣喜和失落作結,想來想去也許還是一句Cliche最適合: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
作為一個學Marketing的營銷狗,在美國最終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找到滿意的工作,在這當中networking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段時間對於一路上都順風順水的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一段經歷,特此借知乎記錄下來,也希望與心懷Marketing夢想在美國奮鬥的同行們共勉。
寫在前面的話,
在你來美國讀Marketin/PR之前,或者在讀期間,會有無數人告訴你Marketing找工作很難的,中國人基本上找到工作的都是去做Data
Analytics了, 要做Branding做Communication做Social Media除非有綠卡,否則根本不可能。
現在,如果你已經對這種困難有心理準備了,很好,接下來我要告訴你,實際的困難比你現在想像的可能還要難10倍。這種煎熬、絕望、內疚、擔憂,只有你真正開始找工作了才能深刻體驗到。
————————————————————————————————————————
2016年6月1日,送走了來參加畢業典禮的爸媽,我正式開始了在美帝找工作漫漫長征。
在畢業前陸陸續續,由mentor牽線面試了兩家Dream Company,均以「Over
Qualified」為理由拒絕了我。
因此從6月1日開始,是我人生第一次,什麼也不幹,每天就在家坐著對著電腦脫產找工作。
第一階段,鬥志昂揚
一開始的時候還莫名有點興奮,每天早上跟室友上鬧鐘8點起床,吃早餐,抱著電腦去公寓的自習室開始刷Linkedin刷Indeed刷ZipRecruiter刷學校的Career網站,改簡歷改cover letter(每一個職位都customize),投投投,覺得充滿了希望。晚上照常去健身,回家做飯,跟室友一起看劇,睡覺。
第二階段,緊張焦慮
投下去的簡歷過了一周了完全石沉大海,這時候慌了。開始強迫自己打電話給Career的老師,發郵件給Mentor,聯繫好久沒聯繫過的前同事,大學同學。瘋狂刷Linkedin找感興趣的公司的校友,發Cold Email,打Cold Call。過程中雖然每天都很焦慮,Networking也不是高冷摩羯座很擅長的事情,但是我每一個找的人都非常非常真誠的回應了我並且幫助我-Career的老師讓我去他Linkedin找6個想聊的人他去幫我connect(他在廣告Agency和CPG都工作很多年人脈非常廣);Mentor工作日抽空跟我lunch並且幫我分析找工作的策略,給我介紹他的人脈,還讓我不要不好意思如果他沒有及時回郵件就去催他;國內的前同事、同學都耐心陪我聊天,分析,介紹他們在這邊的朋友給我;Linkedin上Cold Call的校友,一個Uber的小哥耐心的跟素不相識的我打了一個小時電話。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我再三感謝他願意跟我通話之後他說「I just feel there is no harm to help and I
hope you can pass along when you are in my position in the future」. 那一刻特別驕傲being a Trojan!
第三階段,情緒崩潰,懷疑自我,開始動搖想要回國
失眠,好不容易睡著了早上六點就醒了。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還沒找到工作,立刻就能大哭一場。
覺得內疚,26歲的人了還花家裡的錢出來讀書,交著1000多刀的房租卻沒有任何收入。不能跟我媽視頻,一看到我媽就要崩潰大哭。
開始投一些不靠譜的,低於自己要求的小公司,去面試後發現像是詐騙集團,或者是傳銷。
自我懷疑,覺得在美國找不到工作了,找到也是去不知名小公司,而如果回國的話大把的知名外企/互聯網企業可以挑。覺得有落差,開始動搖,想要回國。
精神恍惚,去一個40mi以外的不靠譜公司面試的路上還不小心闖了個紅燈收到500刀的罰單。
第四階段,咬牙堅持
挺過最難熬的那一段,前期聯繫的contact陸陸續續開始有回復,有informational interview,也有工作面試,這時候心態會好很多。開始積極準備面試,不斷提醒自己,現在遇到的困難也是Part of the life experience,當初選擇來美國的初心也是為了跳出comfort
zone挑戰自己。
6月下旬,前同事幫我聯繫了前東家近期收購的一個很紅的彩妝品牌,正好總部在洛杉磯,前前後後面試的三輪最終拿到了International Marketing的offer,做這個快速成長的網紅品牌全球市場推廣工作 - 這對我來說是不能更完美的結局。
至此我長達1個多月的痛苦的找工作的過程結束了,總結一些體驗,供大家參考
(先寫這麼多,這周有空再來補充完整)
——————————————————————————————————————————
1.
不要害怕找人幫忙,給人添麻煩
我發現中國學生老是會有一種擔心給別人添麻煩的心態而不好意思寫郵件要求informational interview或者請他幫忙connect另外一個你很感興趣的公司的人。美國人其實都很習慣,以及願意在這方面幫忙。這部分請認真學習身邊那些無所不用其極的印度同學們。
2.
Networking要有針對性以及做好功課
一方面,在Networking之前要做好功課。我基本上會把這個人的Linkedin看一遍,並且去Google TA的名字看看TA最近有沒有發表文章,接受採訪等。接下來根據TA的經歷,和TA所在的公司和職位,結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在本子上列出來至少5個問題。在實際交談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肯定不止5個,要注意根據談話內容進行追問。
另一方面,一定要敢說能說。中國學生經常不好意思,或者說會很謹慎一定要想好了一句話才說出來,而美國及印度學生總是能夸夸其談,經常乍一聽覺得好厲害仔細一想又覺得根本沒有point.....因此在做好功課的基礎之上,一定要敢說能說,即便沒有他們那麼流利,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就行。這些Networking的高管都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你提的問題是真的準備過的,還是虛張聲勢現提的,他們都是能看出來的。
3. 不要為了得到一份工作而接受一個你明顯Over Qualified的職位
相信我,你不會開心的。
我在最絕望的時候,接受了一個Marketing Agency的工作,公司環境非常好,但就是工作內容太沒有挑戰性,我每天只需要花2個小時就能把一整天的工作做完。有一個月的時間,我都覺得我在浪費生命,在浪費OPT的有效時間,對自己來說沒有任何成長,之後即便是回國這段經歷也沒有任何幫助。
4. 不要放棄!不要放棄!不要放棄!
5.
最後,運氣非常重要
剩下的,就交給天意吧。
最後的最後,我奉勸所有在國內有過3年以上工作經驗想來美國讀書的Marketer,千萬不要讀商學院MS項目!誰讀誰後悔!!多交點錢去讀MBA吧!!!
2016年9月於洛杉磯
看做什麼了。當碼農的話,內推就夠了。
不扯那些雞湯,我來寫點乾貨吧
簡言之:不去Networking也能找到工作,但networking是你找工作的捷徑,尤其是對於商科文科的學生。很多中國學生特別不習慣networking,其實這是非常非常好的脫穎而出的機會,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寫一下方法和常見誤區,希望能幫到大家。
1. 首先要明確為什麼要networking?
大家在剛畢業的時候,簡歷上的經歷都很單薄,網申海投是靠機器演算法抓取關鍵詞篩選簡歷,我們在這一點上沒有什麼優勢,而networking就可以幫助我們避開機器篩選,【人為地】突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通過內推進入面試。比如,我的專業是marketing analytics,雖然是找marketing類工作,但我的優勢在於我能夠利用大數據做模型分析,指導business insights,所以我在networking過程中都會發給對方我的working sample,一份通過分析消費者行為模式來指導營銷渠道挑選的報告,包括我非常擅長的做漂亮的數據可視化圖表。這份working sample讓對方清楚直接地看到了我的優勢和特長,也直接展現了我的能力,幫我拿到了很多內推機會。而海投篩選的第一輪都是機器篩選簡歷關鍵詞,我的working sample還沒被HR看到,我的整個profile可能就已經被機器PASS了。
況且,海投填那麼多表格真的很煩誒……
2. networking難不難?
不難。中國學生總是很怕networking,因為大家把networking等同於走後門,在中國的人情社會走後門找人辦事很麻煩,還人情也很麻煩。
然而並不是這樣的。networking並不是「求人辦事」 並不是「走後門找關係」,相反,【大部分的公司員工都是希望你們能networking他們的!都是希望能夠內推你的!】
為什麼?因為有錢拿!!!我們公司refer一個人如果被錄取了,獎金三千刀!!!大家都很想賺這個錢!!同學們,記住,你是上門給他們送錢的!!你!怕!啥!那有些同學要問了,既然大家都想被networking,為什麼我發出去的郵件沒有人理我呢?
簡單來說兩個原因:
一是你並沒有表現出勝任這份工作的能力二是你表現得很煩人先說第一點,
所謂「勝任這份工作的能力」有兩方面,一是專業能力,二是英語!!英語!!我LinkedIn收到過一些networking郵件,一共五句話還有語法錯誤,句子大概是初高中英語作文水平,先不說你的專業能力,就這個水平的英語就沒辦法勝任這份工作。請大家真的好好學英語……好的溝通能力在之後的面試過程中也加分很多,我朋友的team招人,最終輪剩一個中國人一個印度人,要了那個印度人。老闆很明確地講:其實那個中國人技術更好,但英文不好,工作中會出問題。而專業能力就是你需要在networking郵件中展現你的能力,讓人讀完感覺你是優秀的candidate,才會想要回復你繼續聊。否則沒有人願意用自己在公司內的名譽去擔保一個實力不知道什麼樣的畢業生。這個稍後再展開講。
第二點,你表現得很煩人
我收到過郵件寫著「我覺得你們公司很好,我很有興趣,如果有XX相關的職位請通知我」……………大妹子你是誰?優秀的人總是相似的,煩人的人各有各的煩人……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我覺得情商智商正常的人應該不會落到這一類的,不多說了。
3. 怎麼networking
我就講講自己的心得,各個專業不一樣,僅供參考吧!首先是選人,去跟誰networking?
我都是用LinkedIn。1)先搜索你自己想要的工作2)找到心儀的工作後點進去看在這個公司里工作的所有員工3)在員工列表界面,高級搜索在你想申請的那個team工作的人。怎麼知道誰是這個team的人?去看你申請職位的JD,裡面都會講是哪個team招人,用關鍵詞搜索。然後最好找manager職位或者director的人,一來他們更了解這個職位需要什麼樣的人,多數時候他們就是hiring manager,是那個跟HR部門講「老子缺人了,老子要一個XXXXX這樣的人」的那位。二來他們作為團隊老闆,如果他們喜歡你,你最終拿到offer的幾率很大。但如果你有校友在該公司可以優先networking校友,美國人的校友情結都很重,越是名校越是這樣,校友都很願意幫忙。
第二是怎麼networking?
拿LinkedIn舉例子1)發加好友的請求加好友的請求有字數限制,簡單扼要地寫:你對人家team的XXopening感興趣,有哪些經驗,希望能夠 learn more,具體用詞看個人風格,只要不落到「煩人」那一類就好。2)加了好友之後,發一封更詳細但仍然【簡明扼要】的message:
重複你是誰你想申請什麼職位
你的背景和能力(只寫職位相關的)你為什麼能勝任這份工作(自己的大優勢)和你能為team貢獻什麼在這裡要寫硬實力!不要寫那些什麼我會團隊合作啊我很creative啊,這些不是重點,只當作點綴,因為一封email你把自己軟實力寫的再好也沒有任何說服力。你就擺事實就好:我能做啥啥啥,我會用啥啥啥軟體,我做過啥啥啥項目,我在哪哪公司實習過。
最後寫,如果你有時間,希望可以打個電話或者grab a coffee多了解一下team,多了解一下你的經歷之類之類,總之就是約個下一步。
*這裡的小tip我一開始就說過,準備一份自己的working sample。因為推薦人想要推薦你拿錢,但擔心你的實力很差毀了他在公司和HR那邊的reputation,那我們就可以用非常專業的working sample告訴他,我完全可以勝任這個職位不用擔心。
我個人的經歷是,很多人,特別是很多美國人,看過working sample直接回復我說:我覺得你的這個working sample很impressive,你直接把簡歷發給我吧,我發給HR。他們認為這一份working sample已經能證明我的能力,就不需要再費事去跟我打電話聊了。
準備一份優秀的working sample很費時間精力,但不優秀的working sample不如不發,否則對方看了就只會覺得,哦實力一般沒必要多聊了。
working sample不是必須,更適合那些平時project做的多,有某項專長,不愛打電話聊天的人吧~
3)回歸正常路徑,約到下一步打電話聊天
在打電話聊天中聊什麼?1)證明你過去的經歷能transfer到你申請的那個職位和team,你能勝任2)你對行業的了解。3)了解這個team到底是做什麼,你申請的這個職位到底是做什麼過去的經歷不多說,自己做過的東西,簡歷上有的東西,什麼輕什麼重,哪些經歷能體現哪些能力,什麼是自己的絕對優勢,自己都做到心中有數信手拈來,這在後面的面試里也是一樣的。
行業知識這一塊兒是我發覺大家都很欠缺的。大家一定要多去了解行業知識,比如同樣都是marketing的工作,如果你想申請digital marketing相關,起碼你要知道digital marketing都有哪些渠道,什麼是paid search什麼是display,什麼是Google analytics, Adwords;而如果申請social media相關,那你就應該知道怎麼用Facebook Insights, Twitter Insights,Facebook的付費廣告怎麼投放,或者知道像Hootsuite這種整合多平台內容管理的軟體。
學校教的東西是大基礎,而每一個行業每一個track都有它專門的行業知識和軟體應用,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讓人感受到你是一個優秀的candidate,是「業內人士」,是「圈子裡的人」。
這種「業內人士」的感覺,是在拿refer以及後續面試當中,很重要的一點。
而且,你甚至都不需要精通這些軟體,很多時候你知道他們存在,了解他們的用途就可以了,入職了會再教你的。你有足夠的基礎,再加上一定程度對這個行業的了解,就足夠你拿到一份entry level的工作了。
至於你去哪裡學?行業新聞和必備知識Google一下你就知道,軟體教學YouTube有很多。
不過這裡說的僅限行業背景知識,如果你是本專業的基礎應用軟體、基礎技能都不會,那建議你先在學校好好學習再來找工作。
至於了解team的具體職能,這是你在套未來同事的話,然後根據他們的話來調整之後的面試策略。簡單來說,同樣是做digital,如果team著重做social media你就在之後的面試中強調你做過公眾號的經驗,如果他們著重做網站內容,那你就強調你做SEO的經驗,以此類推。而且,如果你能通過這一通電話了解到他們常用的軟體常做的客戶,針對這些去學習和準備面試,相信面試中你一定表現得比其他人更「適合」這個團隊。
4. 總結
個人來講,我目前在美國做過的兩份工作,一份是投簡歷投來的,一份是networking了team的SVP拿到的refer。但單從面試角度來講,我靠networking拿到的面試要比海投多不少。英語+突出個人優勢,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兩塊,具體還是要看個人實力。希望大家都能拿到理想的offer!加油~某一天,我在學校里撞上了V女士。在來美國之前,我就在學校在上海舉辦的新生歡迎會上見過她,當時並未怎麼交談;後來得知她負責學校在亞洲及矽谷地區的校友關係,手上有許多了不得的大牌校友資源,她的工作每年為我們學校帶來價值不菲的校友捐贈,於是心中多了一絲敬佩和驚嘆,「原來學校還有人專門做這個」。她每個月都在亞洲和加州間做空中飛人,在學校里倒也碰不上幾面,偶爾見到,雖會熱情地打聲招呼,倒也從未有過深聊。
不過V女士畢竟是在我來美國前第一個見到的代表我們學校的人,所以即使她對我沒什麼印象,我還是覺得她很親切。於是這回看到她,我便主動與她分享了我剛剛當選年級學生會主席的好消息。慣常熱情的她激動地恭喜了我,甚至還邀請我找時間和她一起喝杯下午茶好好聊一聊,這倒是我以往沒受過的好意,受寵若驚的我立馬答應了下來。
晚飯時我見到了好友M。M是馬來西亞人,比我高一級,跟V女士也早就相當熟絡。於是我開心地告訴他V女士也找我聊天啦,一邊由衷讚美 「 她人真是太好了,跟每個學生都這麼願意交流!」 M聽我這麼一說倒笑了,「 她和人聊天,也是有選擇性的!她願意跟你聊,自然是覺得你有出色的地方,看重你未來的潛力啦。你也沒看她在大街上抓一個學生就聊不是?你一定是做對了什麼。」 這話讓我一驚,因為我只當V女士今天心情好,所以願意當我送上門來的貴人,沒想到我竟在無意中造就了自己的命運?回想起來,我確實主動告訴了她我競選成功的消息。她一貫和中國的學生和家長打交道,知道參與學生活動這麼積極的中國學生並不多,很可能因此在我身上找到了一絲與眾不同?M的話讓我突然明白,原來貴人真的未必是天上掉下來的,生活中多一點主動出擊,貴人自然會送上門來。
之後的大半年裡,我親身實踐了「 找貴人」 的理論,從學校校友到親人朋友再到機場和網路上的陌生人,這理論還真沒讓我失望過。從創造機會到把握機會,尋找貴人的路不簡單,但確實帶我走到了很遠的地方。
從理論到實踐
Step 1: 查找信息
適用情況:和對方算不上熟人 (甚至是陌生人),或者還未確定「 貴人」 人選 (如想進入某行業,但還未摸清行業情況和領軍人物)。
利器:熟人網路,LinkedIn, Google
如果你和對方不熟,就先找找有沒有熟悉的人可以介紹你們 (平日積累小夥伴的重要性)。
如果不清楚對方的生平八卦,那就趕緊上他們的LinkedIn主頁好好研究,他們學歷如何?在哪些公司工作過?同事和夥伴如何評價他們?LinkedIn剛剛正式進入中國大陸,想必未來會有更多人用,查找信息也會更加方便。除此之外,如果真是名人,說不定還能找到專訪啥的。總之是要儘可能了解這個人有血有肉的樣子,試著推測一下對方的性格和做事方式。
如果對行業還不了解,趕緊用搜索引擎和各種網站搜起來呀!
Step 2. 反問自己
a. 為什麼我想和他交流?(是他整段牛逼閃閃的人生吸引了你,還是某次經歷特別有趣?只是單純聊天收穫智慧,還是需要某項具體的幫助?)
b.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長輩還是平輩?高貴冷艷還是輕鬆和藹?工作異常繁忙還是時間自由?) 這時候前面查的功課就有用了!這一步是為後續的邀請和溝通做鋪墊。
c. 我可以給他帶來什麼,即「 如何不做伸手黨」 ?很多人覺得在大牛面前,自己的價值微乎其微,這就錯啦!(假如是微博微信大牛,他最近有沒有提出什麼問題,你正好有相關的信息?即使你唯一能給的只是感激之情,如何最好地表達出來?你有沒有任何特長、人脈、經歷,是他可能感興趣的?) 很多人與人交流時從不考慮這個問題,其實稍加思考,就會發現你的價值相當多!
Step 3. 發出邀請
邀請方式:如果是有機會見到的人 (如同事朋友)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面對面,大部分人都無法拒絕當面提出的請求!如果只能通過網路平台,應該用郵件、LinkedIn信息、微信、還是微博私信?(這就要靠你之前做的功課了,他用什麼最多?你最容易得到他的哪種聯繫方式?) 信息內容還是長還是短,嚴肅還是幽默?(還是跟事前功課有關係,如果是個大忙人,你可不想發好長一段信息;如果他以幽默著稱,那信息風趣輕鬆一點也無不可)。
找共同點:如果你們是校友,老鄉,都是創業者,都熱愛寫作,甚至在大學裡曾加入過同一個稀奇古怪的社團,那成功的可能性就高多了!換了你自己,是不是也更可能幫助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真誠有禮貌:話語間是否真誠是一件很容易感覺到的事,如果你真的做了我前面講的那些功課,那真誠應該不是問題!同時要表達你願意方便對方的時間地點,和即使被拒絕也還是懷抱感謝!
--------------------------------------------------------------------------------------------------------
回答作者Yi Li,三士渡導師。
我先打個比方,假如你的朋友或者校友來找你幫忙內推,而他的能力並不差,你會不會拒絕?
答案當然是不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都是群體性動物,既然是群體性動物,自然會產生關係網,一提到「關係」,基本上都會覺得這是中國特色,很多人對此比較過敏,覺得憑關係似乎為人不齒,總覺得自己頂天立地,唯我獨尊,好像憑關係找到工作就不是靠自己,而是依靠別人,更有甚者,認為托關係找工作會讓人笑話,所以寧可日日不工作,也不願意放下身段,開尊口去請別人幫忙找工作。
在美國,有這樣一句名言: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 ,而他們也秉持著這個觀念在進行各種積累人脈的活動。
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NetWorking都是找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存在。
下面說說我的個人經歷。
我最初剛到美國時,經常在社交場合聽到美國同學主動說出自己的優點,大肆推銷自己,就我本人的性格來說,對這種王婆賣瓜的行為還是比較反感的,後來才了解到,他們有一個主動累積人脈網的觀念。
後來找工作的時候,找了一個月,杳無音訊,我突然想起或許我需要一些推薦,於是我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一些校友的聯繫方式,然後篩選出和我同是金融專業背景的校友(選了差不多20人),再一一寫信,告訴他們我是母校畢業的校友,希望他們能在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和我吃頓飯或者喝杯咖啡,一起聊聊天。
首先說明一點,這20個人我之前並不認識,這麼做只是想碰碰運氣,到最後,我約到12個個校友同我面談。
談話的內容大概就是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和想法,從對方那裡了解一下該市的機會和對方公司的機會,請校友一旦發現有合適的機會能通知我一下,順便要了對方比較詳細的聯繫方式,然後送給他們一些中國結和本校的襯衫作為感謝。
此後繼續關注職位空缺,順便再通過Linkedin聯繫一些可能對我有幫助的人,再看看哪個公司的空缺職位和自己的背景能沾上邊,是否有校友在這個公司,如果有,在網上先遞了簡歷再說,然後找到該公司的校友發信過去,告知我遞了那個職位,jobID是多少,順便附上簡歷,希望他/她能幫我向相關人員推薦一下。
在等待之於,之前聯繫的那12個校友之一終於有了音訊,他們公司正好空缺了一個和我背景相關的職位,這時候突然想起了我,就要了我的簡歷給招人部門主管推薦,給了面試機會,並很快拿到了offer。
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很感謝那位校友給了我增加工作經歷的機會,後來我從他那裡得知,當時那個職位,招人部門主管手上有不下200分簡歷,而他根本沒法一一細看,只挑了幾個內部人推薦的(我是其一),而我的背景又是這些人中比較接近的,所以幸運的拿到了這份工作。
我想,通過我的這份經歷,已經足夠說明NetWorking的重要性了,就連我現在在為我們himycareer留學生求職平台的學生作輔導時,我的networking技巧都對他們有不少的幫助。
根據我的經歷,總結了以下NetWorking的經驗
首先是netWorking該找哪些人?
Network里可以包括你的家人,導師,朋友,師兄弟姐妹,校友,同事,同行等等, 我在介紹個人找第一份工作時已經提到了幾個networking的來源,在這裡我把我能想到的列一下。
1. 學校的校友會
2. 自己部門的校友網路
3. 當地的校友網路
4. 工作過的單位校友網路
5. Linkedin
我個人比較推崇 Linkedin,關於用發,這位答友Kris已經總結的很到位了,我就不多做贅述了。
作者:Kris
鏈接:在美國找工作 networking 有多重要? - Kris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Linkedin里主要有有三種資源利用方式。
1、熟人網路。
就是那些你認識的人,朋友,同學、校友等。這些人其實對你的networking網幫助最大,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多,路也更好走些,因為熟人網路與你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關係,維護起來更容易,以後的幫助也會更大,更容易獲得幫助。
2、和你找的工作或背景有關的人。
你可以從你的熟人網路中的network里發掘一下,也可以用關鍵字直接從linkedin里搜索。通過第一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你能利用第一種方式作為referral,這樣,你將與你背景相關的人納入自己的network網時不會顯得太過於唐突和功利。由於對方和你認識同一個人,就不怎麼會拒絕你的邀請。
而第二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你的目標會比較清楚,專業背景的匹配度比較高。但你的加入邀請會很容易被拒絕。(linkedin里如果你不認識別人而盲目提出加入邀請,而最後如果對方拒絕的話,你的帳戶和功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通過認識的人來network,如果實在沒有,那在加陌生人時最好慎重一些。
3、專業或當地的招聘人員。
Linkedin里附近的招聘人員是很容易發現的。他們的背景和特長往往在個人介紹里已經很清楚了。找到那些有價值的招聘人員,有機會的話聯繫他們,讓他們幫你找工作是個很有效的途徑。
關於和校友談什麼和在哪談?
談話內容
我總結的經驗是,公事80%,私事20%。什麼算私事呢?我把跟我直接找工作有關的事作為私事,而把所有和找工作無關的或有間接關係的作為公事。雖然校友知道你約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工作,但他們沒有義務幫你找工。
他們願意出來見你只是為了確認你是不是他們喜歡的那種人,從而決定是不是願意花點力氣來幫助你,所以你和校友面談的重點應該在展示你個人魅力上,尤其是你的親和力,調和你和校友之間的氛圍,而不是過多的表現出對job本身的如痴如狂。
談話地點
中國自古就信奉飯桌上談事,但是美國人不這樣想,他們的性子都很直,沒這麼多中國的人情世故,如果你一上來就覺得我請他吃一頓大餐,他可能會覺得欠我一份人情而對我找工作上心。我個人覺得美國人比較注重情感上的東西。所以吃好吃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讓他們覺得你是一個很舒服的人。
所以,如果決定去餐館,就讓校友選擇,如果是喝咖啡,星巴克是首選。
最後,NetWork要和每個面談過的校友有後續跟進,感謝他們的時間,順便在email中簡略重複一下談話中的某個或某些有趣的話題。這是讓別人記住你的很重要的方法。
找工作是個辛苦的過程。但是一份付出終有一份回報,而好運總是和努力結伴而行。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有任何問題請私信我
中國有一個風靡全球、又特顯中國社會特色的詞,叫「關係」;其含義有「托關係」、「靠關係」、「走關係」,最後演變成「走後門」、直至「我的爸爸是李鋼」這樣的含義了。原以為西方國家沒有這樣的社會文化,等到我來到美國後,卻發現美國也是一個非常講究「關係」的地方,他們有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詞叫Network,暫且叫做美國式的「關係」吧(以區別中國式的「關係」——西方人發音為「Guanxi」)。記得當時,我有事要聯繫一個在投資銀行做Sales and Trading的校友。這個部門在投行里是非常賺錢,而「門檻」又很高的部門,很多描述銀行光鮮亮麗的電影場景都是在這個部門裡拍攝的。一般能夠進入Sales and Trading部門的人,都必須擁有反映很快的腦子,都必須具有對金融市場的敏銳和對數字的敏感。所以,在這個部門裡工作的金領,大都是學金融並且是數學特好的男生。結果,我的校友卻是一個金髮美女。更奇葩的是,她原來在大學裡學的是女性研究,完全跟金融、數學沒有一丁點的關係。但她也毫不避諱地解釋道:原來她爸爸也是開投資銀行的,她是通過了她爸的「關係」而拿到了面試機會的。當然,最後也是通過應聘篩選後,才得到了這份工作的。原來「有關係就任性」的事情,還真不只是發生在中國!
仔細想想,這樣的情況還真是可以理解的。人們對於由自己熟悉的人所提供的信息總是比較信任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你家要裝修了,如果你的朋友之前曾用過某家裝潢公司,並且告訴你感覺是很滿意的話,那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去選擇這家裝潢公司來裝修;而不會再在網上去搜索其他裝潢公司什麼信息的,因為這些信息都比較陌生嘛!因此,由「關係」所提供的信息,總是被認為是比較可靠的——這是人的天性,在世界哪個角落都一樣。這是「關係」的普遍性一面,但「關係」還有它特殊性的一面。這就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對「關係」會有著不同的詮釋和不同的做法。如果你用中國式的人脈「關係」去理解、去構建北美地區美國式的人脈「關係」的話,那你就會得到事倍功半,甚至是事與願違、令人失望的結果。
那麼,美國人是怎麼來理解和建立這種人脈「關係」的?它與中國人所理解的人脈「關係」 有何區別?這在我前面的描述中已提到,我的校友對於使用「關係」是毫不避諱的。也就是說美國人對「關係」(應稱之為Network)現象是認可的,這種認可是建築在非常「透明」基礎上的;它不會像中國人對「關係」所理解的那樣——是一定摻雜了中國式的利益「關係」的。因此,「關係」現象、「關係」建立,被美國人認為是很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在美國還有專門的場合,讓你去建立這種「關係」,這個場合就叫Networking Event。由此看來,在美國建立美國式的「關係」門檻比較底,似乎比較「純情」。美國社會是不能容忍以金錢或利益為紐帶去建立「關係」或去維繫「關係」的,一旦被披露出來,就會讓你立即垮台或被受到嚴厲處罰,這就是美國的社會、政治文化。例如:去年美國高盛香港投行的2個高管分別為中國高官子女提供了該投行的2個高職,被輿論認為有利用中國高官之嫌,被美國華爾街日報頭版披露,2個高官也因此被開除。再比如:美國政府規定,政府官員不得收取超過25美元以上的禮金,不少企業、公司也有不成文地參照執行。記得我有個學姐,為了感謝她上司給予她的幫助,她送其一個看似貴重的禮品,被該上司當場拒絕,搞得她十分尷尬。因此,以中國式的「關係」思路去構建美國式的人脈「關係」,既行不通,有時還會事與願違。
理解了美國式的「關係」含義後,我們這些遠離祖國的「北美漂」們,在異國他鄉如何與美國人建立其人脈「關係」呢?我見到不少中國留美學生在參加networking社交場合上,不太懂得如何與美國人交朋友。有的抱著太功利的想法,開口就問「有沒有實習或工作的機會」;有的受到國人對「關係」含義的影響,總以為人脈「關係」是建立在「利益」交換基礎上的。事實上,與美國人建立人脈「關係」,只需講究一個「情」字,需在「情」字上下功夫,就一定能事半功倍。一旦他們把你當作是他或她的朋友了,他們就會非常樂意並主動地幫助你,你們的人脈「關係」也就建立起來了。下面是我在建立美國式人脈「關係」中的一些感受、技巧和經驗,與大家共享。
1 不要開口就問「有沒有實習或工作機會?」
這條看起來似乎counter-intuitive,因為來networking社交的都是為了來建立「關係」的,留學生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通過這樣的機會來找實習或工作。這無可厚非,關鍵是要把握好「開口」的時機。我碰到過或聽到過不少中國留美學生在與人剛見面時就開口問對方「有沒有實習或工作機會」這樣的事情。這樣的開場白是很冒昧的,也是很唐突的。你想,你第一次與人見面就開口有事相求,即使你不把人嚇走,人家也會多了一層自我防禦的意識,這不利於雙方初始友情的建立。因此,在初始友情尚未建立之前,千萬不要去詢問對方「有沒有實習或工作機會」。你倆應該在不抱有任何「功利」的情況下去作最自然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是最容易完成你倆初始友情的建立的。一旦雙方的友情建立起來後,你倆自然會聊起實習啦,工作啦,這時對方會自然向你提供其這方面的信息的。
2 交友時盡量讓對方多講,並表「傾聽」狀與讚賞
初始的友情是在雙方交流中建立起來的。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常常有傾訴的需求。不僅是遇到煩心事要傾訴,即使是遇到成功事也要去傾訴,這時他傾訴的主要目的是要與別人共同來分享自己自豪的事。在networking這樣的社交場合,你會比較多的遇到要傾聽對方自豪事的機會。這時,你就要表示出傾聽狀,並不時地表示出你的讚賞,以此來表示你對他或她的關切之情。由此,你還可以了解到他或她的經歷、個性和興趣愛好等重要信息,以使你們的交流更加「投機」,併產生更多的共鳴。例如,我在大學的時候遇到過一個歷屆的美國校友,開始時,我誘導他說說過去學校里的什麼活動讓他感到對現在的工作有幫助?後來,他聊著聊著就聊出了他曾經參加過的兄弟會(Fraternity)。加入兄弟會讓他感到自豪,也為他現在的工作提供了許多便利。熟悉美國校園文化的人都知道,美國的兄弟會和姐妹會是一個社交組織,但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的,它必須是經過層層「考核」(Pledge)被通過後才能加入的。因此,能加入兄弟會或姐妹會也是一種「榮耀」,畢竟每個成員都是經過高難度的「考核」才能入會的。也正因為此,大家常常會抱團取暖——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我們雙方都找到了許多共鳴點,很快完成了初始友情的建立。正巧,在當時的學校里,我所在的姐妹會與他所在的兄弟會經常合辦sorority活動。於是,我常常以此為鍥機,總是提前通知他來參加。如果他因工作關係不能來的話,我總會在活動後給他寫郵件,分享在活動中的快樂事情。直到現在,我們都是很好的朋友,有許多工作上的問題我也會去請教他。所以,傾聽與讚賞是快速建立初始友情的最有效的方法。
3人脈「關係」是由「情」來建立,以「情」來維繫的
我去過很多Networking Event,也遇到過很多學生問我要名片,但是第二天就跟我Follow Up的人卻很少,最後能夠保持聯繫的人就更少了。這其實是一種人脈資源的浪費,是很可惜的!前面2點,我都在具體說明我們應該如何去與初次見面的人建立起初始的友情。這是因為我知道這其實是很難的,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形成人脈「關係」最初、最關鍵的一步。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一步,我們接下來就應該不斷Follow Up才對啊!我有一個學長他告訴我有一個很好的人脈管理辦法:他會把所有的人脈放在一份Excel文件里保存,新認識的人會被他隨時加到這個Excel文件中去。在這份Excel文件里,除了記錄人脈的姓名和聯繫方式外,還加上了不少人脈具體的信息,如:工作地點,個人喜好,最後一次聯繫的時間等等。這樣,所有的人脈信息就一目了然,便於管理和維繫。後來,我也採用了他的人脈信息管理方法,很是見效。放假時,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都會先在Excel人脈信息管理文件里找出他或她的信息來,然後約他或她或大家出來喝個咖啡,聊聊近況什麼的。這樣的見面多了,時間長了,就自熱而然地成為你很親近的朋友了。當然,在同個城市裡的朋友更是經常保持著聯繫與溝通。正是由於在大學讀書期間,我就非常重視人脈「關係」的建立和維繫,我才在畢業時在找工作方面、解決各種困難方面,得到了人脈「關係」的許多便利和有力的支持,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長。
在美國找工作,80%的工作機會,是通過內部介紹(referral)找到的,可見networking的重要性。埋頭寫好簡歷和cover letter, 到各大網站上去猛投一把,很多時候那是在浪費時間。絕大多數簡歷根本到不了招聘的人事經理手裡,已經被機器自動過濾掉了,Sorry!
但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每個招聘職位,人事經理都會受到幾百上千封的應聘信,你的簡歷被他們真正審閱的可能性非常小。
那這個networking, 用中國話說,就是關係,但是,這個關係,不是溜須拍馬或者行賄受賄(這個在美國可是犯法的)來的,而是你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積極的人際交往中建立起來的。
老爸老媽不在美國,你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鞭長莫及,怎麼個network法?
最基本的,要利用自己身邊現成的種種資源,其中,最終要的是校友,開始建立自己的網路,一般學校都有在校生和已經畢業的networking events, 比如紐約大學MBA會定期組織校友會學校和在校生一起參加啤酒晚會等等很放鬆的形式進行networking.
更廣泛的,在美國各大城市都有各種網站,常年針對各行各業,組織不同的networking events,最知名的是http://www.meetup.com, www.eventbrite.com.
各種networking
events可以看得你眼花繚亂呢,eventbrite有免費的,也有收費的,meetup則大多數是免費的,盡量選擇以前組織過的活動,有時候還會有往屆活動參與者的照片,仔細篩選適合你行業的活動,有針對性的去認識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是你在美國打開自己關係網的第一步。
讓LinkedIn成為Networking的敲門磚, 轉自careerprousa.org, 可以去看更多美國求職內容。
萬事開頭難,從沒有工作到有工作這一步的質的跨越,恐怕不是那麼好實現,尤其是在全世界精英都想分一杯羹的美利堅。小編親身經歷而言,用「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來形容,就最合適不過了。「踏破鐵鞋」 – 網申,往往「得來」就是靠在Networking中遇到的貴人相助。再者,Networking盛行的美國,恐怕一味地「踏破鐵鞋」也不是至上的辦法。
特別理解很多同學都對Networking很迷茫,尤其是第一步不知道該怎麼跨出。Networking 的機會很多,如學校的seminar, conference和alumni events,到各類商業組織舉辦的活動,但是往往真正對口的或者能遇上真正屬於自己的貴人的機會是不多的。LinkedIn這一招聘/專業社交平台的推出,讓大家有了一個很簡單而且快捷的辦法來接觸到自己真正想要認識的「貴人」。
說到這裡也會有同學有這樣的感覺。發送出去的Connect Request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或者自己的LinkedIn布滿了蜘蛛網,從來沒有人來拜訪過。
簡單快捷並不代表沒有策略。LinkedIn的用途有很多,這裡要介紹LinkedIn用於找工作目的的Networking的幾個小tips。
首先,完善自己的資料。很多人不屑於花時間完善自己的資料,然而在LinkedIn上cold visit,自己的Profile頁面是很多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連資料都不完備,怎麼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呢?LinkedIn上有很多可以添加的選項,不僅僅是教育信息,工作經驗,學過的課程,參加過的項目,比賽,出版物等等都可以作為資料填上。另外LinkedIn新推出了一項就是可以添加自己的技能並且他人可以以點擊的方式表示對自己該項技能的認可。大家不妨可以先讓熟悉自己的人來推薦一下自己。同時,資料越齊全,內容越多,包含的關鍵字也越多,更容易讓獵頭或者公司HR搜到。很多時候有公司的Recruiter來看小編的頁面並且推薦工作機會,相信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關鍵字搜索到小編的。
另外很多人忽視的一點是自己的Title。很多人的Title寫的很籠統,比如Student at ABC University,小編建議大家可以把自己當時實習項目的頭銜放上,比如: Product Analytics Intern at L』occitane, New York。如果目前沒有實習項目,可以把自己寫成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 Candidate at ABC University,Class in 2015這樣大家知道是什麼專業,什麼學位,何時獲得。
另外不得不說一下頭像的選擇。很多同學過分謹慎,選擇自己的證件照片。這樣的照片人看起來了無生氣,讓人沒有繼續深入了解的興趣。實在要選擇證件照片,就選擇白底的。不要選藍底,紅底或者其他顏色背景的照片。雖然是為了專業,恰恰相反毫無專業性可以體現。只要照片上的自己笑得自信燦爛,背景簡單,穿著正裝或者Business Casual,都未嘗不可。如果有入學時學校為自己拍攝的入學照片,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然後,找人來為自己寫推薦。來到美國讀書的各位相信都知道他人對自己的推薦在美國社會的關係網路中是非常重要的。借他人之口體現自己的優秀之處,要比自己費力地宣傳有效率的多。推薦人的選擇最好不要單一,可以是教授,同學,以前的老闆,從不同方面介紹推薦自己。索要推薦不要完全依賴LinkedIn的發送,要自己親自和對方溝通,獲得對方同意以後再在LinkedIn發送申請。不要到最後一刻才去索要推薦,一般老闆教授都很忙,要提前打好招呼。
當資料已經準備完善了,這時候可以開始發送申請。首先要明確一下自己要聯繫的人,如果是已經見過面的,可以在申請中簡略寫寫初次見面的時間地點,然後表示自己希望可以保持聯繫的意願。比如:
Hi David,
It is very nice meeting you the other day at the conference. I hope we can stay connected via LinkedIn.
Best,
Shawn
「cold connect」是我們主要要講解的部分。畢竟大部分我們要認識的人都沒有見過面,甚至隔了十萬八千里。這時候邀請信息就要千錘百鍊來增加通過的幾率。一般而言,信息要有如下幾點:
? 表明身份
? 聯繫目的
? 相關經驗
表明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我們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心裡很自然有這樣的疑問,你是哪位?所以我們要先表明一下自己的身份。聯繫的目的也要說明,雖然Networking很普遍但是不代表毫無理由就可以隨便認識隨便聯繫。但是也不要說得過分直白,比如「I want to inquire if there is any opening」。相關經驗的說明可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以及增強對方對自己的認可。比如下面一個例子:
Hi Jeremy, I am MS graduate in Economics 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I would like to connect with you getting insights about the A project in abc company. I am also impressed by your achievement in it. I have experience in ABCD. I hope we can connect. Thanks!
開頭的Hi Jeremy可以增加通過率,因為這個感覺更像一個個人化的信息而不是spam。介紹信息字數有限。剛剛提到的三點要以非常精鍊的語言描述出來,所以信息只體現最亮點的。比如大學如果不是很知名的,就不必非要寫上,因為University of ABCDE 就佔了很多字數,還不如寫寫自己懂得ABCDEDE經驗。ABCDE可以是行業認可的某種專業技能,比如data processing, business intelligence等。這裡可以使用簡稱,行內人士都應該懂,也節省字數。內容不應該局限,可以根據對方調整,總之就是擺放最可能吸引對方通過的信息,比如是校友,公司alumni,共同經歷等。
申請發送以後,不代表對方一定會接受。我們修改這段信息,只是為了增加通過的可能,不代表對方一定會接受。即便對方不接受,也是很正常,很合乎情理的。
當對方通過自己的申請,我們再次打開他的頁面,就可以在contact info一欄看到郵箱信息。這是引領我們Networking下一步的關鍵信息,我們費那麼大力氣只是為了獲得這個郵箱,這個說法雖然不完全準確,但是一點都不過分。我們獲取了對方的郵箱以後,Network的漫漫長路,從這一刻開始。我們會在下一期雜誌中,詳談怎麼從發郵件開始,一步一步Network來工作。
有效的networking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適合性」,不管是對於這個「公司」,還是這個「行業」,還是這個「圈子」。當然networking本身也是促銷自己「適合性」的一種最重要的手段。
先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吧。我現在是巴克萊銀行在紐約的Senior VP, 也是我們校園招聘隊南方學組的骨幹 -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是喬治城大學畢業的緣故, 回母校總是親切,所以順手也接管了UVA,George Washington,和其他南方non-core學校。 我自己從大陸來念書,找工作(本人曾在高盛,摩根大通,德勤任職),到現在紮根,對在美國找工作,職業發展,升遷提薪,略有些自己獨到的見解。
剛來美國念商學院的時候,凡是case study講到在中國做生意的,必然要談到「關係」。這在中國很盛行也很普通的理念,被滿嘴高風亮節的美國同學充滿正義感地評論一番,讓我瞬間覺得這概念有點臟乎乎的,似乎和行賄或潛規則一樣,讓人不能啟齒。
開學不久,正好趕上經濟蕭條,就業環境很差,來我們這種非前十商學院校園招生的公司銳減,國際學生更是深受其苦。這時候,我不斷地聽到學校職業指導辦公室,教授,校友告訴大家:想找到工作,一定要著手networking - 這是所有找工作方法中最重要的法子。說實話,Networking 這個詞,在我來美國之前幾乎沒有聽說過,也沒有任何概念該如何運作。問來問去,終於琢磨出networking 就是通過社交活動擴大關係網。 這下子自己更糾結了:中國式的關係和美國式的關係,到底有什麼區別,應當怎樣看待和實施呢?
這個問題在我在接下來十年當中通過在華爾街大機構工作和負責部門招聘的過程中慢慢了解,適應,終於成了最大的信家(也可以說是小小贏家)。在美國找工作,為什麼networking 這麼重要?其中本質的原因之一是產業結構。在美國金融和保險業、專業化和商業服務以及教育服務等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大比例。在這些行業中找工作,不僅靠業務水平,美國人還會很講「FIT」 - 適合性。舉個例子,同樣是投資銀行,culture絕不一樣,那麼適合行就很重要。你比如說,中國同學常說,頭行的文化很「aggressive". 要是泛泛講並沒錯;可相比起來,文化上差異很大:摩根大通空氣里就充滿了火藥味,強勢是生存的必須要求;高盛的」aggressiveness" 正好相反;在似乎很友善斯文的環境下,每個人都在拚命地「out smart"其他人。好像金庸小說里的情節-武俠高手們不動聲色,可背後是刀光劍影,拼得你死我活。和這兩家美國銀行相比,巴克萊銀行是歐洲銀行,所以有些歐洲式的」laidback"。文化里要強調尊重友善,但做起事來要會搞點政治, 要會講話,好像老英國紳士俱樂部里的遊戲規則。所以說,適合性不僅停留於公司網頁上的「our culture";更重要的的是你真正要了解公司的本質,並在自我品牌中體現你的適合性。實話講,像我們這樣每年面試上百學生的面試老手,30秒鐘就大致知道是否喜歡你,2分鐘之內就知道你是否適合,30分鐘的面試結束前基本已經知道你是否能被錄用。後面的爭論只是排名取捨的問題了。總結一下:不僅是你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方向,你的言談舉止,思路模式,職業發展理念,都成了衡量申請人適合性的條件。也就是說,個人品牌成了衡量是否適合的前提。有了個人品牌,networking就成了marketing的手段,通過它來推銷自己,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知乎首答。一個來自投行從業者的回答吧。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先講一個小小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在巴菲特年輕的時候,因為過於靦腆、不善交際,找工作時四處碰壁,只好先在父親的證券公司工作兩年以積攢經驗。後來經哥倫比亞讀書期間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右)提攜,在其投資公司工作,才積累了第一批客戶資源。這就是生動的networking的例子,用中國人的話講,就叫找關係。這裡著重講一下美國的關係和中國的關係是不太一樣的。正如前面的答主提到的,美國在找關係上比較透明,大家默認這個事兒,按照這套規則行事。中國雖然是個人情社會,但大家都不喜歡把這種事情放到檯面上來。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在美國求職networking有多重要?看看下面的。
據一家美國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的一名負責人透露,在美國,80%以上的職位其實並不是公開招聘的,在金融圈尤其如此。為什麼美國公司不喜歡公開招聘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沒必要。美國每座大學、每個學院都會有大量的校友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上,在讀學生能接觸到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與他們聊職業、聊學業、聊各種各樣的事。通過這些活動,校友們很容易在學生中找到適合自己公司職位的人才。某種意義上,這些社交活動代替了招聘會,成為了公司招聘的重要途徑。
就是說,networking非常重要!但是我也注意到前面有的答主說並不是每個行業都那麼需要networking,甚至毫無關係也找到了工作。我只能說這個取決於行業和具體的工作,但金融行業基本上都是需要networking的。而且已經重要到了你必須在進入學校的時候就有這種覺悟和打算。
在美國有過留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在入學的第一天,學院往往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Social Networking,簡稱Social)。在這個活動中,所有人只做一件事——聊天。這是美國大學生們積攢人脈的第一步。美國大學生來自不同種族、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國家,在這種大環境下,學生們從一開始就要學習和不同的人交往,接受不同民族的人文與風俗,這大概也是美國大學教育的必修課之一。
除了剛入學,社交(直白地說,就是人脈積累)還會貫穿整個大學期間。美國的大學流行各種兄弟會(Fraternity)、協會(Association)、俱樂部(Club),要是連一個都不曾加入,難免不會被邊緣化。很多人以為自己的孩子去美國讀書,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學業。其實相比之下,真正最有挑戰的還是大學期間的社交活動,而這些活動所積累的人脈,對於下一步——找工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不要以為兄弟會只有一些不正經的活動,很多兄弟會,例如Beta Gamma Sigma,與學術、職業緊密相關,在這裡認識的人,也許就是未來的商業夥伴,或者是為你提供一份工作面試的老會員。
那麼在美國,該如何培養你的「關係」呢?
1)能和美國人「真正」交流是建立「關係」的前提
把英語學好是積累「關係」的基礎。而英語是不是真的好,不在於你背了多少單詞、記得多少名言名句,而是在於,你的英語是否真的和美國人接軌。
積极參加各類活動、與美國同學聊天,是將自己融入美國語言、文化環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美國,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麼?不是學術、不是職業,而是體育和時尚。在美國大公司招聘環節中的「Pre-interview Dinner」(面試前的晚宴)中,面試官會在與你閑聊的過程中觀察你的社交能力,而最多的話題就是體育和時尚了。如果你對美國流行的橄欖球、棒球、冰球、籃球統統一無所知,你或許會發現和男面試官無話可聊;如果你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時尚品牌和衣著搭配,說不定也會在和女面試官聊天時尷尬不已……
當然,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並不是說你了解美股體育和時尚的常用語就萬事大吉了。在美國的學習過程中,只有美國同學多去交流,你才能練好口語,才能發現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究竟怎樣,才能留意到美國人關注的事物。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與美國人交往時不露怯,更容易受到認可,從而建立真正有效的「關係」。
2)同職業人士建立「關係」,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在美國,能否建立「關係」主要看的還是能力。試想你要是為別人提供推薦,什麼是必須考慮到的?當然是你自己的信譽。如果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實力,誰願意和你建立「關係」,用自己的信譽為你擔保呢?所以在與職業人士交流之前,基本功課一定要做足。
首先,行業內的基礎知識起碼應該掌握,雖然交流過程中不那麼容易聊到,可一旦被對方認為「基本功不紮實」,想要建立有效「關係」就十分難了。
其次,我們也不能躲在象牙塔內,不去認識外面的世界。如果你有志從事某一職業,那麼對於這個職業的基本情況,一定要全面了解。舉個例子,如果你告訴校友想從事石油行業,校友問你想去哪家公司,你卻不知道這個行業都有哪些主導企業,那麼這個對話,還怎麼進行下去呢?
3)主動出擊,「關係」才能實現積累
如果你的「關係」都是被動建立的,或許你該有所警醒了。如何定義「被動建立」的關係呢?很簡單,一切你沒有主動創造的「關係」都是被動建立的。為什麼被動建立的「關係」不好呢?其實道理也很明白,因為這種「關係」能找上你,也就能找上其他人。大家都有的「關係」,不僅數量少,而且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在美國,培養「關係」,你一定要敢於主動出擊。
在美國,絕大多數學校都會舉辦校友活動,給學生提供認識校友的機會。除此之外,一些職業論壇也是不錯的選擇。在美國求職,往往陌生人才會給你帶來驚喜。
除了在各種校友活動中認識職業人士以外,如果你真的希望「關係」能幫你找到工作,你還應該學會好好運用Linkedin,給職業人士留言、請求電話訪問甚至是邀請一起喝杯咖啡。你可以向他們請教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請教一些專業問題。至於該怎麼交流,需要注意什麼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沒有標準答案。雖然網路上有大量文章討論這個問題,但每個人都需要在實踐當中不斷自我反思。
例如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某私人銀行部門的高管提供的招聘案例。這名高管畢業於歷史系,而非金融專業。有一位同校歷史系學生在瀏覽了他的Linkedin個人簡介後,發送郵件表示,希望向他了解歷史系學生如何才能進入金融圈,並約好在空閑時電話交流。在電話交談中,該高管發現這名學生的思維縝密、表達清晰,更難得可貴的是,他也具備一定的金融知識基礎,於是便邀請他前來面試,最終錄用為分析師。
如今的華爾街精英當中仍流行「學徒文化」,專業人士們會從各種「關係」中發掘人才,除了培養接班人,更是為自己扶持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在美國,通過社交聯繫(Networking)得到滿意工作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雖然各自情況有所不同,但這些成功者們都有著這三處相同特點:交流能力強(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總能提前做好充分準備(Well-prepared)、積極主動(Self-motivated)。想在美國找到工作,這些都是我們必備的素質。
美國人普遍比較熱情,喜歡去幫助別人,只要你敢於展現自我,總會有那麼一些熱心的長輩願意為你提供援助之手。當然,也會有很多人表現冷漠,也無需在意,畢竟你的目的不是和每個人都建立聯繫。其實主動尋求「關係」的過程,本身也是鍛煉心智的一次寶貴機會。
有一個蠻重要的事情,忘了說。註:事例內容(三個)均引用自論壇,如侵權,請聯繫。
正文部分內容引用自微信公眾號:himycareer(留學生海外求職指導)
特此補充,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會立刻刪除。
======================================================================
【如何建立network網路】。前面的高贊回答已經蠻清楚的回答了network的事例和一些注意事項。
我這邊再進行一些事例的補充,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network為什麼會重要。
(註:事例內容引用自論壇中網友的真實經歷,如有侵權,請聯繫。)事例一:「記得在學校上學的時候,我作為一個慈善活動的負責人,有個活動需要借用到學校的場地和設備,當時的學校這方面的負責人正好也是校內student employment 的經理之一,在一次閑談中,他得知我是國際學生,沒有社會安全號 (Social Security Number)。在美國,沒有社安號是非常麻煩的,好多的事情都不能處理,對於國際學生來講,沒有社安號,就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社安號,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循環。後來慢慢接觸中,那位經理覺得我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就主動給我提供了一份工作的機會,讓我順利的得到了社安號。再後來,在他的舉薦下獲得了Outstanding Employee of the Year 的稱號,這份工作經歷和榮譽,在我的簡歷中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事例二(節選):
事例來源:在美國找工作 networking 有多重要? - 王一的回答
事例三:話又說回來,我對英國可說是非常陌生,我又不是什麼名人,哪來的工作給我呀?但巧的很,我一起讀博的同學裡有一哥兒們,是英國人,牛津大學讀的本科,畢業後也是工作了幾年才又來繼續讀書的。聽說我對英國感興趣,就說願意幫我把簡歷發給他以前的公司。他以前是做經濟諮詢的(Economic Consulting)正好對路。
在一月22號,人事部的人和我聯繫了。說26號九點給我電話考試。我馬上回復,問是倫敦九點還是加周九點,但又沒信了…… 然後,同學又和我說,倫敦早九點是我這凌晨一點,我這早九點是倫敦下午5點——當然是我這早九點了。我覺得有道理。 電話響,我睜開眼睛,看看鬧鐘,凌晨一點…沒辦法拿起電話(還抱著說不定是打錯了的希望) 那邊一個先生用純正的英國口音說:「你好,我是XXX Economics Consulting,不知道人事部是怎麼搞的,把面試定在這個時候,真不好意思,我們可以談談么?」 電話都接了,還說現在我正忙也不合適…再說了,還是想去英國首都生活一下嗎,當然要付出點代價了。 這一談就是一個多小時。最後他說,一周後將會再有一個電話考試。 兩點多鐘了,我又回到床上。早晨還要上課呢。 然後就又是等待。 說真的,這次是我所有找工作中等待時間最長的。 前2周還覺得是正常,但三周過去還沒消息,我又開始犯愁了,時不常會想為什麼還沒有信呢?每天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看我的信箱。就連我的哥們都說:「就算按英國節奏也該回信了!」 我想,這麼長時間不回復肯定沒希望了。 可是,在二月20號,我居然收到了回復——是人事部的。 對方首先為遲遲沒有回復表示抱歉,然後說他們對我在第一次面試中的表現印象很好。 我以為他會說什麼時候再來一次,沒想到……她說,公司決定僱傭我了,讓我自己選擇一下開始日期和打算工作多長時間。然後就談了一下酬金,而且還會為我辦理工作許可。
突然強烈感覺到network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學校畢業,你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不會孤單,都會有朋友、同學、校友。關鍵是自己要學會珍惜和經營這些關係。其實我是不太會,也不太主張去天天network的人,但是以誠相待,多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朋友是一輩子的財富。
當年我面試高盛的時候,有兩個和我背景差不多的人,後來沒有錄取。我去高盛工作的時候,HR告訴我,說他們很難取捨,然後就給在高盛工作過的和我一屆的斯坦福MBA電話,問我和A,B兩個人怎麼比較。那個同學說我和他喝過啤酒,很友善,"Yi seems like a nice guy. I like him"。另外兩個人沒有和他說過話,就和這個機會擦肩而過了。 去斯坦福之前我總覺得自己smart,要更加smart,才會成功。來了斯坦福以後,我覺得,比我smart的人太多了,我的目標不是超過他們,而是要和這些人做朋友。我不需要做加法,我要做乘法。班上和我最好的就是打高爾夫的一票球友,還有很多和我一起研究股票的猶太同學。 後來在投資銀行這個平台上接觸了更多的各種精英,我都保持聯繫,以誠相待,我現在時代焦點的客戶,很多都是他們給我介紹的,很多他們的孩子也都是我給送到了非常好的學校。
network的重要性體現在:他能擴寬你的「潛在」就業面。就像我們中國俗語說的:朋友多了好辦事,其實是差不多一樣的道理。
舉了network的部分成功例子,前面的回答中也詳細說了network的維護。
那我就再來做個補充,說說在美國【如何建立network網】:
1、選導師。
選到一個好導師,會對你非常有幫助,除了研究上的幫助,還有對你network網路的幫助。因為你和你的導師的其他指導學生會比普通校友多了一層關係,就好比同一個公司中,同一個部門的員工總是感覺比其他不在同一個部門的同事關係更緊密些。或者可以粗略的說,就像是「同班同學」就會比「校友」關係更加緊密些。你們有同一個導師,就更容易建立良好的network網路。起碼你們有共同話題。
在選導師的時候,名氣和能力當然是一部分考量,最重要的還是要盡量選活躍在學術前沿的(對於network的建立上的考量),因為這些導師會更多與學術界前沿的不管是相關公司,或是其他教授等等相關人士的關係會比較密切,對你的network網幫助相對更大。
2、各類聚會(行業聚會、校友聚會)。
美國是一個會「聚會文化」的國度,而這些聚會也是對你的network有很大幫助的。幫助最大的主要有兩個:行業聚會、校友聚會。(1)行業聚會。
美國有很多行業聚會,聚在一起討論討論市場,討論討論動向等,也是信息分享的平台,比如RutbergCompany在矽谷舉辦的「Future」會議。在行業會議上,你有很多機會認識同行業的人,和他們成為「朋友」,對你的職業發展有很大幫助。比如你參加一個計算機行業的相關聚會(舉例),然後旁邊就坐著微軟的高管或者人事,就算是坐著一個算是有點資歷的普通員工,你和他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下次微軟招聘他就可以幫你留意,或者幫你投簡歷,因為很多公司的有些職位往往不對外公布招聘信息,優先考慮內部員工,但如果你認識內部員工,你就可以知道這些信息,甚至請他幫你投遞簡歷,當然,能否得到工作還看你自己的能力。
(2)校友聚會。
很多高校都會有很多大型的或者是小型的校友聚會,這也是一個建立network網的好地方。因為校友往往就很大程度的囊括了你的就業大範圍。而且這比你與一個陌生人建立聯繫會容易很多。3、利用好Linkedin.
作者:Kris
鏈接:有無可能通過 LinkedIn 直接獲得一份在美國的工作?如何做到? - Kris 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Linkedin里主要有有三種資源利用方式。
1、熟人網路。
就是那些你認識的人,朋友,同學、校友等。這些人其實對你的networking網幫助最大,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多,路也更好走些,因為熟人網路與你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關係,維護起來更容易,以後的幫助也會更大,更容易獲得幫助。2、和你找的工作或背景有關的人。
你可以從你的熟人網路中的network里發掘一下,也可以用關鍵字直接從linkedin里搜索。通過第一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你能利用第一種方式作為referral,這樣,你將與你背景相關的人納入自己的network網時不會顯得太過於唐突和功利。由於對方和你認識同一個人,就不怎麼會拒絕你的邀請。而第二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你的目標會比較清楚,專業背景的匹配度比較高。但你的加入邀請會很容易被拒絕。(linkedin里如果你不認識別人而盲目提出加入邀請,而最後如果對方拒絕的話,你的帳戶和功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通過認識的人來network,如果實在沒有,那在加陌生人時最好慎重一些。
3、專業或當地的招聘人員。
Linkedin里附近的招聘人員是很容易發現的。他們的背景和特長往往在個人介紹里已經很清楚了。找到那些有價值的招聘人員,有機會的話聯繫他們,讓他們幫你找工作是個很有效的途徑。另外,linkedin里也會有些工作崗位貼出來,由於這些需求和network/contacts融合在一起,你很容易就能發現是否有認識的人和這些招聘有關。這比起你盲目在hotjob,monster這些網站上遞簡歷要來的有效得多。
好了,說了那麼多,希望對題主和大家都有幫助。
也希望如果對大家有幫助的話,大家可以點個贊,讓更多人看到,同時也歡迎大家關注我。Networking對於找工作來說很重要,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絕對不容易。
文化差異是首要原因。因為,文化不一樣,你們的共同語言會少很多。簡單來說,你試著和別人套近乎,但你們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其次,對於亞洲人的傳統偏見幾乎隨處可見。如果你是女生,長得還不錯,你要networking很容易,一群如狼似虎的白人銀行家會想方設法邀請你加入。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中國男生的話,呵呵!人家不給你使絆子就不錯了,還期待人家幫你?
所以,中國人networking有一些先天上的劣勢。加之大部分中國人的interpersonal skills也確實相比白人弱一點。
看過一個數據,市場上80%以上的工作就是靠關係得到的。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難度不小。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這條路?
答案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你的決心和願意付出的努力有多大。如果你發10封郵件沒人理你,100封呢?1000封呢?我就曾經為了得到滿意的機會,發了將近300封個性化的networking emai。結果竟然真的得到了幾個頂尖公司面試的機會。對,你沒看錯,才幾個。我對自己的networking技巧極度自信,然而,結果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好。(我是屬於那種和美國人共同語言極多,並且談過大量美國女朋友的那種人。個人認為,我算是比較能和美國人打交道的了。)
所以,並不是說沒有希望。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問題是,你到底能不能撐到磨成針的時候?或者說,你到底願不願意花這麼多精力去做這件事?為防止偏題,我先來捋一捋,美國求職networking重要嗎?重要。好了,大家的共識應該是達成了,那就是在美國求職networking是重要的,至於有多重要,正是下面回答的重點。
據一家美國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的一名負責人透露,在美國,80%以上的職位其實並不是公開招聘的,在金融圈尤其如此。為什麼美國公司不喜歡公開招聘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沒必要。美國每座大學、每個學院都會有大量的校友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上,在讀學生能接觸到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與他們聊職業、聊學業、聊各種各樣的事。通過這些活動,校友們很容易在學生中找到適合自己公司職位的人才。某種意義上,這些社交活動代替了招聘會,成為了公司招聘的重要途徑。
就是說,networking非常重要!但是我也注意到前面有的答主說並不是每個行業都那麼需要networking,甚至毫無關係也找到了工作。我只能說這個取決於行業和具體的工作,但金融行業基本上都是需要networking的。而且已經重要到了你必須在進入學校的時候就有這種覺悟和打算。
在美國有過留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在入學的第一天,學院往往會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Social Networking,簡稱Social)。在這個活動中,所有人只做一件事——聊天。這是美國大學生們積攢人脈的第一步。美國大學生來自不同種族、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國家,在這種大環境下,學生們從一開始就要學習和不同的人交往,接受不同民族的人文與風俗,這大概也是美國大學教育的必修課之一。
除了剛入學,社交(直白地說,就是人脈積累)還會貫穿整個大學期間。美國的大學流行各種兄弟會(Fraternity)、協會(Association)、俱樂部(Club),要是連一個都不曾加入,難免不會被邊緣化。很多人以為自己的孩子去美國讀書,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學業。其實相比之下,真正最有挑戰的還是大學期間的社交活動,而這些活動所積累的人脈,對於下一步——找工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不要以為兄弟會只有一些不正經的活動,很多兄弟會,例如Beta Gamma Sigma,與學術、職業緊密相關,在這裡認識的人,也許就是未來的商業夥伴,或者是為你提供一份工作面試的老會員。
那麼在美國,該如何培養你的「關係」呢?
1)能和美國人「真正」交流是建立「關係」的前提
把英語學好是積累「關係」的基礎。而英語是不是真的好,不在於你背了多少單詞、記得多少名言名句,而是在於,你的英語是否真的和美國人接軌。
積极參加各類活動、與美國同學聊天,是將自己融入美國語言、文化環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美國,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麼?不是學術、不是職業,而是體育和時尚。在美國大公司招聘環節中的「Pre-interview Dinner」(面試前的晚宴)中,面試官會在與你閑聊的過程中觀察你的社交能力,而最多的話題就是體育和時尚了。如果你對美國流行的橄欖球、棒球、冰球、籃球統統一無所知,你或許會發現和男面試官無話可聊;如果你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時尚品牌和衣著搭配,說不定也會在和女面試官聊天時尷尬不已……
當然,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並不是說你了解美股體育和時尚的常用語就萬事大吉了。在美國的學習過程中,只有美國同學多去交流,你才能練好口語,才能發現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究竟怎樣,才能留意到美國人關注的事物。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與美國人交往時不露怯,更容易受到認可,從而建立真正有效的「關係」。
2)同職業人士建立「關係」,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在美國,能否建立「關係」主要看的還是能力。試想你要是為別人提供推薦,什麼是必須考慮到的?當然是你自己的信譽。如果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實力,誰願意和你建立「關係」,用自己的信譽為你擔保呢?所以在與職業人士交流之前,基本功課一定要做足。
首先,行業內的基礎知識起碼應該掌握,雖然交流過程中不那麼容易聊到,可一旦被對方認為「基本功不紮實」,想要建立有效「關係」就十分難了。
其次,我們也不能躲在象牙塔內,不去認識外面的世界。如果你有志從事某一職業,那麼對於這個職業的基本情況,一定要全面了解。舉個例子,如果你告訴校友想從事石油行業,校友問你想去哪家公司,你卻不知道這個行業都有哪些主導企業,那麼這個對話,還怎麼進行下去呢?
3)主動出擊,「關係」才能實現積累
如果你的「關係」都是被動建立的,或許你該有所警醒了。如何定義「被動建立」的關係呢?很簡單,一切你沒有主動創造的「關係」都是被動建立的。為什麼被動建立的「關係」不好呢?其實道理也很明白,因為這種「關係」能找上你,也就能找上其他人。大家都有的「關係」,不僅數量少,而且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在美國,培養「關係」,你一定要敢於主動出擊。
在美國,絕大多數學校都會舉辦校友活動,給學生提供認識校友的機會。除此之外,一些職業論壇也是不錯的選擇。在美國求職,往往陌生人才會給你帶來驚喜。
除了在各種校友活動中認識職業人士以外,如果你真的希望「關係」能幫你找到工作,你還應該學會好好運用Linkedin,給職業人士留言、請求電話訪問甚至是邀請一起喝杯咖啡。你可以向他們請教職業發展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請教一些專業問題。至於該怎麼交流,需要注意什麼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沒有標準答案。雖然網路上有大量文章討論這個問題,但每個人都需要在實踐當中不斷自我反思。
例如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某私人銀行部門的高管提供的招聘案例。這名高管畢業於歷史系,而非金融專業。有一位同校歷史系學生在瀏覽了他的Linkedin個人簡介後,發送郵件表示,希望向他了解歷史系學生如何才能進入金融圈,並約好在空閑時電話交流。在電話交談中,該高管發現這名學生的思維縝密、表達清晰,更難得可貴的是,他也具備一定的金融知識基礎,於是便邀請他前來面試,最終錄用為分析師。
如今的華爾街精英當中仍流行「學徒文化」,專業人士們會從各種「關係」中發掘人才,除了培養接班人,更是為自己扶持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在美國,通過社交聯繫(Networking)得到滿意工作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雖然各自情況有所不同,但這些成功者們都有著這三處相同特點:交流能力強(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總能提前做好充分準備(Well-prepared)、積極主動(Self-motivated)。想在美國找到工作,這些都是我們必備的素質。
美國人普遍比較熱情,喜歡去幫助別人,只要你敢於展現自我,總會有那麼一些熱心的長輩願意為你提供援助之手。當然,也會有很多人表現冷漠,也無需在意,畢竟你的目的不是和每個人都建立聯繫。其實主動尋求「關係」的過程,本身也是鍛煉心智的一次寶貴機會。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在美國求職,除了利用好校友網,Linkedin,還可以多關注一些微信公眾號。這幾年微信公眾號也在留學生求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金融行業求職,可以關注himycareer這些做得比較專業的微信公眾號,關注一些行業動態和求職機會,還可以認識一些行業中的導師,說不定就會有意外收穫。
還挺重要的
不僅美國,加拿大也是。你的關係網夠強大,內推一面基本八成幾率可以拿到工作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讓自己學會攻於心計?
※初入大學校園,如何應對來自同學舍友的校園冷暴力?
※初入社會,有哪些人際交往的小細節可以提供參考的?
※怎樣理解那些在社交網路與現實中性格表現差異很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