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赴美上市公司的高管與一些大投資者在上市前期進行一些非正式接觸的目的是什麼?都會溝通哪些信息?


不做IPO有段時間了可能略有胡扯。沒太大必要去看見個新聞就過度分析,都是正常活動而已,行里這都不算個事兒,很難算上新聞。

這就是一般就常說的pre-marketing,Lehman以後世界IPO市場慘淡了些年,投資者IPO需求沒以前人傻錢多時期那麼樂觀了,underwriter和上市公司都沒以前那麼有譜股票肯定賣的出去,所以最近幾年很常見的做法就是投行先帶著公司高管去有針對性地見見本行業比較重量級的幾個投資機構,屬於給roadshow打個前站摸摸底,買方賣方都互相做做溝通。

對賣方來說,主要的好處是感覺一下IPO的需求,投某個行業股票的機構風格大抵相似,如果主要的幾個對你的story有興趣,有可能會投你,你就對真IPO能不能成功,有多少demand有一些底。給這些投資機構access to management也能讓他們對上市公司更有興趣,並「認為」自己有些獨到地了解,同時這些機構會有一些關於strategy和performance的看法,比如我們喜歡哪個哪個行業哪個哪個國家的發展前景,我們喜歡搞這類產品的公司不喜歡那類產品,我們投了同行業的A/B/C公司主要是看重他們哪些哪些potential。這些反饋對真正路演怎麼sell story都有挺重要的指導意義,見人下菜碟嘛。

很多上市計劃pre-marketing回來都會有些方向上的微調,路演側重點啊重點投資者目標群啊融資總量啊之類之類,都是根據需求微調自己的story和IPO的strategy。很多比較邊緣的上市公司如果發現目前沒有需求乾脆就推遲或者不上市了。阿里這種就是去測測投資機構體溫罷了,反正prospectus都發了,主要是keep them warm,沒什麼可分析的,也不是去找cornerstone,就是去跟人家聊聊。

各個國家的證監會規定不一樣,一個確定要上市的公司路演和定價前的規定大同小異就是不能給任何單個投資者non-public information,這種pre-marketing一般兩邊也都很小心不會露自己的牌,對估值啊某機構會投多少這種最多繞圈子試探試探,不可能真談的,主要就是聊聊公司戰略聊聊行業,充滿著團結友好的氛圍。


推薦閱讀:

你會買入阿里巴巴的股票嗎?
現場經歷阿里巴巴 IPO 的體驗是怎樣的?
阿里 IPO 後員工套現 410 億美元,對杭州這個城市會有怎樣的影響?
阿里巴巴 IPO 每股定價為 66 美元,總計 1627 億美元的估值算高嗎?
美林設計的關於阿里巴巴的結構產品具體是怎麼做的?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美股 | 阿里巴巴IPO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