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四世同堂》好看嗎?
好看,非常好看。
我始終認為,想要了解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日佔區的情況,《四世同堂》能提供一個非常不錯的視角。
同時,四世同堂的寫作風格,介於駱駝祥子和牛天賜傳之間,將原本壓抑的歷史描繪得市井化,諷刺跟寓言都非常到位,甚至有些詼諧,這一點非常可貴。
遺憾的是最後十三段原稿已經遺失,現在的出版版本是,美版翻譯回來的(老舍先生四十年到游居美國,好友曾把這部作品翻譯成英文,所以四世同堂的英文版,幸而得以保存),所以結尾筆里明顯不足。
多說兩句就是,如果讀老舍的話,長篇小說,初嘗的話,推薦牛天賜傳--老舍作品裡面少有的喜劇,說儘管道路曲曲折折,而結局充滿希望。並且文筆非常詼諧,較之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推薦的,深沉而嚴肅的駱駝祥子,更適合青少年閱讀。
第二篇我推薦正紅旗下,同樣具有濃厚京韻的詼諧和戲謔,而整體情節更加厚重。
第三篇就可以考慮四世同堂了,四世同堂描繪了大時代沉重的車輪下面,小人物的人生百態,筆調活潑和沉穩兼顧,多條故事主線,加上一個讓人唏噓,而又充滿希望的結尾,細品三番而不厭。
然後我覺得才是駱駝祥子,駱駝祥子是悲劇,徹頭徹尾的悲劇,我閱讀過最為深沉的悲劇,他跟哈姆雷特的生命的摧毀不同,他所泯滅的是人類內心最積極最美好的東西,他沒有生命被摧毀時的綻放和悲壯,他是把任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樂觀,理想,希望,勤奮,誠實,質樸,一點一點揉碎給你看。你看著變為行屍走肉的祥子,會感到一種無處釋放的悲涼。
之後是離婚,再之後是貓城記,這兩個就推薦中青年閱讀了。
就這樣。好看,貼上當年自己讀書時記下的一些句子:
她的眼看不清誰丑誰俊,她的心也不辨貧富老幼;她以為一切苦人都可憐可愛,都需要他們老夫婦的幫忙。
一個真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象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
五分鐘的熱氣能使任何人登時成為英雄,真正的英雄卻是無論受多麼久,多麼大的困苦,而仍舊毫無悔意或灰心的人!
我說他是詩人,他並不會作詩;我管富於情感,心地爽朗的人都叫作詩人
人類最大的慘劇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計價值,象熊或狗似的老想試試自己的力氣,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價值的,與真有價值的。
生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個文化是什麼,象水中的魚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麼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觀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夠客觀的來觀察的旁人,又因為生活在這種文化以外,就極難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點胭脂,斷定他美,或幾個麻斑而斷定他丑。不幸,假若這個觀察者是要急於搜集一些資料,以便證明他心中的一點成見,他也許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對擦胭脂的閉上眼。
人肉不是為鞭子預備著的。誰都不高興挨打。不過,剛強的人明知苦痛而不怕打,所以能在皮鞭下為正義咬上牙。與這種人恰恰相反的是:還沒有看見鞭子已想到自己的屁股的人,他們望到拿著鞭子的人就老遠的跪下求饒。
「雅」是中國藝術的生命泉源,也是中國文化上最賤劣的油漆。曉荷是地道的中國人,他在摸不到藝術的泉源的時候會拿起一小罐兒臭漆。
歷代,在政府失去統制的力量,而人民又不會團結起來的時候,都有許多李空山出來興妖作怪。只要他們肯肆意橫行,他們便能赤手空拳打出一份兒天下。他們是中國人民的文化的鞭撻者。他們知道人民老實,所以他們連睡覺都瞪著眼。他們曉得人民不會團結,所以他們七出七入的敢殺個痛快。中國的人民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也培養出消滅這文化的魔鬼。
知識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這情感的泉源是我們的古遠的文化。一個人可以很容易獲得一些知識,而性情的深厚卻不是一會兒工夫培養得出的。
在大處,日本人沒有獨創的哲學,文藝,音樂,圖畫,與科學,所以也就沒有遠見與高深的思想。在小事情上,他們卻心細如髮,捉老鼠也用捉大象的力量與心計。小事情與小算盤作得周到詳密,使他們象猴子拿虱子似的,拿到一個便滿心歡喜。因此,他們忘了大事,沒有理想,而一天到晚苦心焦慮的捉虱子。
老舍說過,「情種只生於大富之家」,那意思就是說,吃穿不愁的主,又悠閑得無聊,才會考慮這種比較奢侈的情感。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微信搜索「夢在飄逸」或chuanqi_354,謝謝。
老舍的《四世同堂》好看與否,在於個人口味,我個人覺得還是很好看的,也是這幾天比較完整地看了看,有點自己的感觸。不才學識淺薄,歡迎討論。
這本書很容易拿起來,但是不太容易放下。因為某些原因,我讀過一些抗戰時期的歷史作品,給我的感覺,「傷亡慘重」、「生靈塗炭」的直觀表達就是一串數字,每當提起來,總是搖搖頭念句「太慘」而作罷,或是抓著我痛斥侵略者的罪狀,慷慨激昂,抑揚頓挫,我則是魂飛魄散。
老舍先生的筆總是神奇的,平實而不平淡。小羊圈裡的四世同堂無非是些家長里短的平凡事,固執善良的祁老太爺,隱忍睿智的瑞宣,錚錚鐵骨的錢默吟先生……彼此不同,卻又和諧相處,隨著抗戰的到來將北平人民推向舞台,各自的特點愈發鮮明起來。
小羊圈的百姓真正認識到戰爭的陰雲籠罩了北平,反應各有不同,以冠曉荷一家為代表的親日派,錢默吟先生那樣的抗日派,大部分人或懂或不懂得選擇了沉默,中間還有像丁約翰那樣的親英人士,一個小羊圈,可以說有點像當時社會的縮影。
錢權當道,剜心而行。每次看到大赤包還有瑞豐巴結日本人的嘴臉,心裡先是憤怒,而後是悲涼。他們不是愚昧之人,是教錢權蒙蔽了心,認真的把海市蜃樓當作天堂來崇拜,卻不管離中心越近引火燒身的危險越大。欺壓中國人的可能更多的是打著「中日 親善」旗號的同胞,他們不清楚中國亡了國有什麼後果,不知道血流成河是什麼景象,也看不到自己奴顏婢膝的態度在別人看起來多麼悲涼。「有錢就是爺,有奶就是娘」成了信條,活動活動就是幾圈麻將,三兩熱鬧。而日本人在他們看來是可以提供一切所需的源泉,不太通順的文法,搶掠的本性甚至成了一時風尚,他們斷然不想被北平困住,卻也貪念北平的安逸。真真是一群無心之人登台演出了一場鬧劇。
血性忠孝,難能兩全。小羊圈不乏有膽識之人,瑞宣每逢戰事膠著,渴望尋機離開北平,卻屢屢收到家庭的牽絆,他是家裡的脊樑,撐起別人的生活,卻夜夜輾轉反側。理想與家庭的天平,在任何時代都是考驗人們的利器。錢默吟先生在這點上,既是不幸運的又是幸運的。
老舍先生不算是仇恨日本人,至少他還看到了人性的閃光點。住一號的老太婆,像是侵略者中的異類,談天說地,好像明白一切,但也忘不了自己是個日本人的事實。就像我的長輩,提起日本人來,給我講過一個小故事,請允許我偏題講一講:日軍進過她們的村子,正巧趕上她的腳受傷,「借住」她家的日本軍醫幫她治好腳疾,洋火之類的小物件也在離開的時候贈送一些,家裡人很害怕,畢竟是手無寸鐵的百姓。本以為相安無事,卻不料有戶人家貪小便宜,偷了軍隊的毯子,拒不歸還,結果被殺。老人講故事的時候很平靜,那時候她還小,這些事情卻一直印在腦子裡。直至後來,我的父輩連我看動漫,追番劇都要罵我,我自學日語險些把我電腦砸掉。老舍先生借著瑞宣的口:「如今你們連一個老太婆都要欺負么?」都是人,也有好人和壞人之分,請不要隨意貼標籤。
盼望了許久,那一天真正到來時,卻是手足無措。從在北平的日本人開始強制性交朋友,大部分人已經感受到了快要勝利的曙光,彷彿已成定局,只是等待確認而已。每個人心裡都是雀躍的吧,日本戰敗的消息從一號老人那裡傳來,好像沒什麼動靜,本該快樂,妞子卻走了,加上天佑老人還有不成器的瑞豐。仍舊是四世同堂,在小車裡糯糯喊太爺爺的妞子卻走在祁老人前頭,老人心裡沒甚大盼望,只是四世同堂,家裡仍有三月糧。
結局有點短促,然而每次想起來卻是灼心的疼。因為鮮活,所以真的把那人物抹去之時,心裡還是不忍,彷彿音容笑貌仍是時時浮現。我的文字枯槁而無趣的緊,不及作者萬分之一,倘若有時間,建議拜讀。
很好看。一個衚衕看到整個北平城的樣子。每個人活得那麼真實而有自己的樣子。看完,一嘆再嘆。
抗戰是真正使中國轉型為民族國家的事件,而《四世同堂》細緻入微的描述了在普通人的人性里這場轉型是如何發生的。很多年前《南方周末》採訪舒乙,他就解釋了他父親這部書在文化上的意義
後來,人們對《四世同堂》的評價越來越高:雖然沒有描寫八路軍、新四軍,但起碼描寫了老百姓的愛國,描寫了整個民族的靈魂——長孫瑞宣是家裡頂樑柱,抗戰以後,他面臨的選擇是忠孝不能兩全。他得掙錢養活一家老小,他出去抗日,家就垮了。老舍的意思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個很大的包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中國的高級知識分子都被這個包袱壓著:中國不倒霉了嗎?肯定不能迅速組織起有效的反抗,肯定損失慘重。現在清楚了,中國損失3500萬人,遍體鱗傷。老舍先生寫的是文化問題,文化問題過去算老幾啊?階級鬥爭放第一。現在變了:呦,這個作家太有遠見了!
文學上沒能力做適當的評論,但如果對文化問題敏感的話,會深刻體會這方面的意義。
我覺得非常好看。老舍先生非常有幽默感。在整本書的沉痛背景中經常出現活潑調皮的語句調節讀者情緒以及情節展現。同時這本書裡面的人物刻畫深刻。看到最後一章的時候忍不住哭了出來,捨不得結束。
看完四世同堂,感覺自己更熱愛這個國家了!
剛剛拜讀完《四世同堂》,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小衚衕裡面的各色人物的心裡描寫實在到位。特別是瑞宣,從開始的膽小慎微到後來意識到不抵抗並不能保護到家人,從之前的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家裡人到後來即使家裡有困難的時候也一心撲在抗戰宣傳上的轉變。 李四爺,從一個唯唯諾諾的古道熱腸的好人,到後來不惜痛毆日本憲兵,意圖和日本憲兵同歸於盡。還有數不清的各個從開始只顧自家安危到後來明裡暗裡抵抗的角色。如小文伉儷,高第,白巡長等等。他們到後來都是意識到,不抵抗或者是無聲的抗議並不能保護自己以及家人和周圍的人,沒有國家那裡還有小家的道理。還有,老太爺剛剛渡過了軍閥混戰時期,他覺得就算是亂,也不會超過三個月的。沒想到這次亂了這麼久。老太爺經歷的是內戰,頂多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無論誰上台都是中國人。可是這次是日本人佔領的,日本人當然不會管中國人的死活啦!共和面這樣的東西,只有不管被殖民者死活的政府才能敢搞,這件事顛覆了老太爺的經驗了。所以,通過這件事我們知道,亡國奴是做不得的,就算是帶路黨也沒有好下場的。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不過最後實在是忍不住吐槽一下,為什麼一定要在勝利來臨前,要把這麼可愛善良的妞子寫死呢?讓我們閱讀到最後也不能痛痛快快的徹底愉悅嗎?全文讀下來的壓抑在最後也不能徹底的解除掉!難道這是因為悲劇才能讓人有深刻的記憶嗎? 一直看一直看,都在心裡希望妞子沒事妞子沒事。可惜到最後還是失望了。舒先生啊!最後也不能讓我們心裡舒服點嗎? 本人文筆有限,並不能完全把心裡的感受寫出來,寫得不好,求輕噴!
寫的非常棒,曾經一度讓我這個也算以文字謀生的人產生過絕望的念頭,感覺一生都難以望其項背。。。
祁家一家人可以說濃縮了中國人的絕大多數特性。不同於魯迅針砭時弊,揭露中國人的種種劣根性,老舍則是通過緩慢而優雅的筆觸,將中國人的性格通過日常生活娓娓道來。祁老爺子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家人能聚在一起。即使北平被日本佔領,他也覺得跟自己無關,日本人很快就會離開北平。直到周圍的人一個接一個地被日本人抓走或殺死,他才切身感受到國對於家的重要性,並最終完成了自己作為一家之長的立場轉變。大兒子作為長子,雖痛恨日本人但總覺自己力量微薄。二兒子從小養尊處優,只圖名利最終自食苦果。讀到妞妞在北平解放前數天慘死,不禁淚如雨下。但結局依舊是光明的,也算是一點欣慰。
整本小說看下來就能理解,為什麼中華民族受盡侵略和磨難,卻始終能夠屹立不倒。正是因為我們有無數個祁家這樣的家庭,才讓整個民族的精神得以傳承和延續。
我覺得老舍最厲害的就是能用最細膩的文字展現出一種史詩感,也就是以小見大吧。很小的事情,不動聲色之間,就能讓你震撼,四兩撥千斤的震撼。
好看,也好讀。
下面分享我最近的一篇讀筆。
昨晚睡前,給燕子讀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一篇,講的是中秋節前主人公祁老太爺生日之前,上街給重孫買兔爺兒玩具的事兒。雖然情節很簡單,但在老舍先生的渲染之下,故都的秋景分外多彩,當我讀到往日秋節大街熱鬧繁華的場景和艷麗奪目的各色商品的時候,感覺彷彿身臨其境,在大街上賞菊、買果、同小販討價還價;而當我讀到祁老人走在被日本人佔據的北平街頭,凄冷蕭瑟又讓我不寒而慄;我又讀到老人同賣兔爺的小販,在你來我往中不失體面地切磋議價功夫的時候,又感覺那麼有生活的氣息,即使在戰爭的重壓之下,人總要生活啊,但這個場景又跟前面往日秋節的熱鬧形成了撼人心魄的反差;接著,我讀到老人看到鄰居家因為兒子英勇抗日而父親被抓走,剩下一個善良的老婦人和一個病得奄奄一息的兒子,錢夫人的悲慘和倔強讓我幾乎是抽噎著讀完這一部分的;最後,祁老人回到家裡,頑童的開心與整個故事的悲傷情調似乎是極其不相稱的,但這種兒童不知世事與老人想自保又不想袖手旁觀的糾結心態,讓整個故事到達了一種高度。
記得大學時候,無意間看到一棟樓的門口貼著一個公告,某某知名劇作家受邀來學校演講。出於好奇,也因為自己一直有個寫做夢,想見見現實中真正的作家,我就去聽了。其中,這位作家講到自己寫一個電視劇的劇本,其中一幕是男主人公死了,女主人公孤兒寡母在墳頭給男人燒紙,他講到,在這個場景,如果要表現女主人公的悲慘怎麼辦呢?他自己回答說,是孩子,孩子是無知的,天真的,孩子不會哭泣,因為他們還不懂得死亡,要讓孩子在哭泣的女主人公旁邊嘻嘻,還要讓他們追蝴蝶。用笑寫出的淚,才是最有力的。這跟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寫祁老人的重孫們懵懂無知、不知亡國之痛,只知玩耍之樂,異曲同工。而孩子是最純潔的,孩子的「何不食肉糜」,更可以襯託人的心酸無奈。
老舍的筆不僅是有力量的,還是及其細膩的,我嘆服於他對各色人物心理的洞察、對故事細節的描畫以及對情節節奏的把控,老舍是偉大的,讀《四世同堂》的過程中,我就確定無疑了。
這本書改變了我,讓我不再是一個冷漠的,只想著自己平安的人。
不能簡單地用好看來形容了,老舍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活的,都有血有肉
看到祁天佑掌柜投河那一段內心十分悲痛,一個大男人差點淚目了。
很好看!因為記性不大好 所以一開始記錄下來了各種人物和其特徵
後來發現 並不需要!看到後面你會對人物越來越清晰完全沒必要努力回想 人物形象和名字就立馬對上號了!情節也很棒!實在是很好看!剛剛看完。看到最後三章眼淚完全不受控制。大情懷。深刻。文字質樸真實。感受人間各色人等。場景描寫,熱鬧時你能觸摸到繁華的北平,身臨其境。在我看來是地道的京味,心動。言語不像《紅樓夢》一般遠而略晦澀,淺顯易懂的同時也有著濃濃的時代感和歷史氣息。
這本書我看了挺久,有一個多月吧。其一是書很長,其二是看得比較細。一本好書,往往有多方面可挖,今天主要從文化視角與大家交流。
老舍是個細膩人,眼睛細膩,心也細膩。
他寫吃。小羊圈裡的普通人家都吃粗糧,他們把過日子稱之為「奔窩頭」或「掙幾斤雜合面」,日子過的好點兒的,就吃炸醬麵,片兒湯。街上的吃食也怪饞人。早餐買些油條,燒餅。待客時便看出人家裡是殷實不殷實了。冠曉荷有錢,能「到便宜坊叫掛爐烤鴨」,再來點兒洋人送的白蘭地;祁家能讓韻梅做三大碗炸醬麵,或者是片兒湯,老人過壽,拿出家裡面僅有的一點兒白面整了一鍋大饅頭;而再窮些的,拿不出只能擔待得起大碗茶了。
他談穿。祁家人算是普通人家,穿衣樸素得體。祁老人穿的是青布藍布的大褂,年輕一代的就穿學生裝與長衫,就那次過壽,祁老人才穿上了藍綢子福褂。錢默吟老人到大冬天頂著紅呢子風帽。殷實人家,就說冠家,冠曉荷亮相那身「團龍藍紗大衫」與「白地府綢褲子,散著褲角,腳上是青絲襪,白千層底青緞子鞋」就很灼人眼球,更顯得他的影子都漂亮可愛。而大赤包「穿了一件薄呢子的洋衣,露著半截胖胳臂,沒有領子。她的唇抹得極大極紅,頭髮捲成大小二三十個雞蛋卷,象個漂亮的妖精。」還有「她走得極穩極慢,一進殿門,她雙手握緊了斗篷,頭上的野雞毛從左至右畫了個半圓,眼睛隨著野雞毛的轉動,檢閱了全殿的人。」
他說過節。祁老爺過壽時本要把所有親戚朋友都請過來,破費撐幾桌席面,好讓老人開心。而日本人進京城,關了城門,親戚們也進不了城,只有常二爺一人來道喜。祁老爺自然是不開心,天佑「很慚愧的給父親磕了頭」,而瑞宣和韻梅配合著小順子就極力營造歡樂熱鬧的氣氛,以愉悅老人,緩解尷尬。
個人認為,老舍先生對於人物塑造不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大赤包。大赤包,絕對的丑角,她集中了漢奸,強盜,惡霸身上的一切劣質,卻幹練,果斷,豪氣,有氣場,並且將它們發揮的淋漓盡致。她讀來可恨,每次如同西太后般的亮相著實令人期待,直到她最後在監獄裡悲慘死去。這一豐滿,立體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確為本書增添奇異色彩。「她不懂得什麼叫文化,正像與不知道水是什麼化合的一樣。但是,魚若是會浮水,她便也會戲弄文化。」
諸如此細膩而生動的描寫,足以見得老舍先生是個地道十足的老北京兒。日本人已經進城,戰火飄搖,人心惶惶。有很多抗戰時期的文學作品,不少作者會從政治角度出發,把寫作重點放在武裝鬥爭上。而老舍先生把視角放在北京小羊圈裡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從普通人的視角寫,沒有無病呻吟,也無歌功頌德。字裡行間不難發現,他熱愛和平,他希望老北京能從容平靜的立在東方,他希望街上賣油條的能扯開嗓子叫賣,衚衕里的老頭兒能每天早晨提著鳥籠到河邊轉悠,他希望小孩兒一手抓一個兔兒爺,一手握一隻糖葫蘆在街上亂跑,他希望茶館兒里幾個人圍在一起東扯西顛,他還希望傍晚時分,家家戶戶的煙囪里寧靜的吐出炊煙。
所以老舍先生寫道,「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裡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若是被敵人佔據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不難想像,老舍先生從那個時代走來,北京好像一支緊緊握在他手中的花,可那花就在他手中,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一群強盜把他手中的鮮花撕扯個粉碎而無能為力,無力感也參透其中。
究其無力感,從人物中亦可看出。老一輩的人文化水平低,沒有抗爭之心,只想安安穩穩過好日子,求一個四世同堂。少一輩的知識分子好比瑞宣,思想覺悟比較深刻,也能從全局看到與敵人鬥爭的必要性,可在國與家的選擇之中猶豫不決,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家裡的主心骨走了,一家人一個個餓死,而看著北京,看著國家一點點淪陷的無力感,多少也是老舍對自己當時內心掙扎的寫照。又有多少人去做了漢奸,做了日本人的狗,趨炎附勢,苟且偷生,冠曉荷,大赤包,藍東陽等雖然沒一個落得好下場,卻讓人由痛恨到寒心再到譏笑無奈。麻木的人依舊麻木著,可惡的人依舊可惡著,而清醒的人被捆上了手腳。
極少的特例,錢默吟詩人,瑞全反抗了。僅限於那個時代而談,到最後陽光重新照進北京城,打跑了日本人的,說實話北京城裡的尋常百姓幾乎沒有功勞,拿老舍先生的話說,「當一個文化熟到了稀爛的時候,人們會麻木不仁的把驚魂奪魄的事情與刺激放在一旁,而專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節目上去。」恰是那剩下不多的清醒的人,勇敢的人,果斷的人,用智慧和生命與敵人的戰鬥才最終推動了時代的進步。當然,我們也不能站在制高點上抨擊尋常百姓的麻木或是愚昧,就像生活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個文化是什麼,像水中的魚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麼水,更不要苛求他們掀起巨浪打破長空。
我想,此書所體現出的老舍先生的民族氣節與愛國精神,不僅僅能用他的清醒與骨氣解釋,更有力的一點,老舍先生愛北京,愛紮根在北京的文化,他把北京的每一條河流當做他流淌的血脈,把每一條衚衕,每個四合院當做他堅硬的骨架,把頤和園山上的風當成是呼吸,把每一聲喲呵當成是震撼的歌聲。
他甚至沒有力氣去愛惜自己的羽毛,至於祁天佑的死,不僅是心痛,多少也是對北京,對中國包含著熱忱的愛的老舍先生最無力的嘆息。亡了國的人,又有什麼臉面在世上苟且偷生呢。他無奈,於是他借陳野求的口,「我們的文化或者只能產生我這樣因循苟且的傢伙,而不能產生壯懷激烈的好漢!我自己慚愧,同時我也為我們的文化擔憂。」他借瑞宣的口吐出了自己不少心裡話。
對於北京文化,老舍是矛盾的。他愛,愛京味兒,愛人情,愛經歷過大風大浪,見證了歷史變革的老京都。他恨,他恨文化爛熟之下的麻木苟且,他說,「當文化霉爛的時候,一位絕對善良的七十多歲的老翁是會向『便衣』大量的發笑,鞠躬的」他評價冠曉荷,「他是都市文化的一個蛔蟲,只能在那熱的、臭的,腸胃裡找營養與生活。」
我想,這不僅是一本好書,還是一個老人與他所熱愛的北京的一部史詩。
當然,書無完書,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評價一本書。
老舍先生太愛北京,人物描寫中太「愛憎分明」,以至於一部分人物形象塑造還不夠立體化。好人有缺點,壞人也有優點。在我看來,錢默吟這一形象塑造連續性不強,個別地方讀起來有些生硬彆扭。
拘於時代,老舍先生仍受傳統觀念與意識的影響。有學者提出,在部分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略顯拘束,其筆下的女性形象如韻梅等傳統的家庭婦女形象,淳樸善良,節儉持家,但身上缺少現代氣息,其對於女性形象的定位還停留在只是簡單的家庭生活,相夫教子,安分守己,恪守婦道,賢妻良母的形象。
這是一個老人,和他所熱愛的一座城的故事。
這是一代國人,和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的故事。
我想,老舍先生真正喜歡的北京人大概是北京土城外的窮苦農民吧。
「這是中國人,中國文化!這整個的屋子裡的東西,大概一共不值幾十塊錢。這些孩子和大人大概隨時可以餓死凍死,或被日本人殺死。可是,他們有禮貌,還有熱心腸,還肯幫助別人的忙,還不垂頭喪氣。他們什麼也沒有,連件乾淨的衣服,與茶葉末子都沒有,可是他們又彷彿有了一切。他們有自己的生命與幾千年的歷史!他們好像不是活著呢,而是為什麼一種他們所不了解的責任和使命掙扎著呢。剝去他們的那些破爛污濁的衣服,他們會和堯舜一樣聖潔,偉大,堅強!」
花了三個下午看完全書 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非常好看 非常充盈的一個故事 一段歷史/ 鄙人沒什麼歷史沉澱 但也能深深感受到亡國的憤慨 瑞宣欲報國而不能的無奈/ 每一個中國式的大家族都有各式各樣的故事 祁家硬爽 冠家卑鄙 錢家悲涼卻大智大勇/ 被油鹽醬醋束縛的人有被束縛的困窘和幸福 起碼能供上一家老小吃喝 能闖出北平投入抗戰的青年有他們的抱負也有不舍 魚與熊掌焉可兼得 自古以來便是這樣/ 只去過北京城一次 便被紫禁城門深深打動 人在歷史面前向來就是渺小的 但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並不渺小 它有時能展現出無法想像的力量/ 勇敢 清白 大愛 這一直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東西 也一直會存在著/ 這些書從小學便列在寒暑假必讀書目里 但從沒有耐下心去嘗試過 也許 正是要到二十幾歲的年紀 才能真正理解/ 不 我不敢說真正理解 只當一知半解吧/ 祝好
起碼讓初中時代的我知道了糧食是多麼重要
引用下三表哥經常回答這類問題時會說的一句話吧:我之蜜糖,汝之砒霜。這東西就算我說了好看有什麼用呢,你回去看嗎?你看了覺得一定也好看嗎?
好看極了,諸如小文,小文太太,都令人難以忘懷,而藍東陽之流,時至今日,仍能在周圍遇到同樣的人…
推薦閱讀:
※老捨不得上茶館,對下聯!?
※如何看待《茶館》中「莫談國事」的標語?
※老舍《斷魂槍》為何不傳?
※老舍與其他中國現代作家的區別?
※如何賞析《駱駝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