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何不向西發展開拓,比如涼州以及西域等地?
嗯,這個嘛……因為工作重心是北伐?其實也並不是沒有這個想法,姜維傳里有提到: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費禕的意思就是:「小甜姜,你這麼屌,能屌得過丞相?丞相都沒法完成統一大業,你瞎積極個什麼勁兒。不如好好守著這一畝三分地吧。」
於是,費禕卒。咦,我什麼都沒說→_→總的來講很難兩面兼顧吧,要是往西打的時候,魏國背後捅刀子……我認為是有這個想法的,但來不及實現。蜀漢軍缺乏戰馬,對陣魏國的步騎混合軍團沒有優勢,但如果搞來隴西,隔絕西涼與曹魏的接觸,那麼就相當於搶來一個戰馬的生產工廠。當然對西涼地區的部落不能搞清剿或者武裝殖民,還是應該以合作為主,這種開發比硬去攻打強得多。軍事上只要剿幾個不聽話的部落就行了,其他的還是應該以通商等方式換來戰馬。
蜀漢如果要搞西部大開發,首先必須要保證魏國無法去背後搞破壞。而要保證這一點,在無法首先打垮魏國的前提下,就要利用好隴山這麼個屏障,把守住連接關中與隴西的隘口。魏國進軍隴西的補給線較長,關中已經不是當年的關中了,只要能穩定地佔據隴西打退幾波援助的魏軍,即使不能殲滅,隴西也基本是拿在手中了。如果這時候有孫權方面的配合,使得魏軍主力向東,蜀漢就更不用擔心隴西得而復失。
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諸葛亮的一伐、四伐和五伐這三次大規模的北伐都有試圖封閉隴西的傾向。一伐中派馬謖去駐軍街亭,明顯就是要隔絕關中與隴西的聯繫;五伐雖然出兵方向是隴東,但並沒有試圖對關中進軍,而是有隔絕隴道的意思;四伐的進軍方向就是隴西,不過這一仗似乎諸葛亮沒有封閉隴道的舉動,也許有一點關門打狗的意思。諸葛亮直到去世都沒有穩定佔領隴西,根本來不及去開發西部,一旦自己主力去開發西部曹魏大軍進入隴西,可能自己這輩子就留在西部了。姜維屢次北伐出兵方向往往偏西,而且時常與西部羌胡部落聯絡配合,大概與諸葛亮的思路差不多,但是也屢次被打回老家,實在沒法封閉隴西去開發西部。蜀漢基本是純步兵,所有的戰術都是依靠山地來抵消騎兵優勢的,所有的戰區都是山區和水鄉。要他們跑出群山到高原上和騎兵軍團較量,那基本是自殺行為。
所以說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目的其實也是很可疑的,他們如果有基本的軍事素養,就會明白蜀軍出了山區基本是被步騎結合的魏軍虐的。但他們堅持北伐,而且他們一定是有軍事素養的,所以他們的目的至少不是為了消滅魏國。個人覺得,所謂的向西開拓,是非常不現實的。
四川向西就是青藏高原,所謂開拓應該是「開發」。但是是在荒地上發展,白手起家啊,開發難度不要太大,開發價值又低(諸葛定南蠻,南方區域一樣沒怎麼開發,諸葛死後還數次叛亂,多虧張嶷)。要開發也應該開發有點肥沃土的地方,至少能種點莊稼吧,而這部分地區幾乎都沒法種。現在來看,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區經濟也仍然是相對落後的。
上面那兄弟提到西南邊的橫斷山脈,的確也一樣。至於涼州,曹操平等馬韓後已入魏之手,事實上正是季漢想攻佔的的主要戰略要地。比如天水,隴西,是諸葛亮出祁山所需攻佔的前幾站。但是並不容易。比如,一出祁山時,數郡響應投降,但是馬謖街亭失守,所以隴右還沒佔領季漢就吃大虧了。後來魏延也曾戰略迂迴過關中,買得近萬騎兵,擊破郭淮。只不過後來魏軍在西部布置重兵,根本突不出去。所以後來基本上都是走終南數谷線路進攻西安、潼關等地了。要開拓西域的話,只能走河西走廊,這還是繞不過涼州,所以沒辦法。綜上,季漢不向西開拓,基本是因為地形因素。蜀漢的目的是恢復漢室,當然北伐。
西涼之地尚未開墾,不適合人居住。羸弱的蜀國根本沒有多餘的力氣去打西涼。蜀漢北伐出兵隴右,曹魏的補給線比蜀漢更長,且長年面對東吳和西蜀兩方的騷擾,東西奔波,消耗極大。而如果蜀漢不北伐,去搞西涼。好一點的話等蜀漢攻下之後之後,曹魏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了來搞疲憊的蜀漢。糟糕一點的,直接就在背後捅刀子了好嗎。
想像一下你玩三國殺做內奸,進入主反內的局,終於搞定反賊,收了3張廢牌,然後一血面對一個屯牌三輪,滿裝備的孫權吧……>_<蜀漢本來就是向西發展的啊,以至於目標太明確,每次都被堵。
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是因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漢一直強調著自己的政權才是正統那麼真正的正統政權是不會偏安一隅的,所以它要不斷地北伐,不斷地向洛陽長安進軍來表明自己才是漢代的延續。 第二,涼州等地相對中原更為荒涼而且人口較少,民風剽悍。在那個時期人口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資源,諸葛亮北伐若是打下魏國的地方哪怕自己沒有能力佔領也要將其全部人口遷移回益州。像涼州這樣不易攻取且好處不大費力不討好的地方,是不會打的。第三,中原地區相對於益州更為發達人口更加稠密,本來耗時間拼發展蜀國就比不上曹魏,若是花費時間攻打涼州給了曹魏更多發展的時間,它們的差距便只會越拉越大最後興復漢室就僅僅是個夢了。
其實有可能還真經營過。有學者認為曹魏前期西域長史府未能恢復,當時樓蘭為蜀漢控制。樓蘭漢文簡牘里有寫做建興十八年,一般被認為是前涼簡牘,但其疑點頗多,似不應為東晉初之物。於是,有學者大膽推論,此建興乃蜀漢之建興。由於蜀漢政令通達於當地須取道羌中,路途遙遠,而西平、陰平一帶又是魏蜀激烈交鋒之地,因此建興年號在樓蘭被一直用到至少十八年。延熙年間,郭淮大破涼州沿邊的羌人,河湟地區基本被被曹魏控制,西平道阻塞,此後,樓蘭被曹魏奪取。總之,這個假說認為蜀漢通過羌中地區經營西域,也就是貼著青藏高原的邊走。因此,陰平、西平一線非常重要,成為了戰事頻發之地。這也符合諸葛亮制定的「西和諸戎」,以達到「軍資所出,國以富饒」的方略。整個說法腦洞頗大,但也不是完全瞎想。也算是提供一種思路。
參考
蜀漢經略樓蘭史脈索隱amp;amp;李寶通
總的來說還是覺得不大靠譜,立論都是建立在似是而非的「建興十八年」上面。
西域不可能控制。隴右都出不去何來涼州西域?隴右羌人的地盤忘記演義裡面車裡吉的笑話了?羌人是蜀魏之間的投機者根本就不服馴化,唯利是圖不足與謀。我們看看地圖,漢中是蜀國能長期控制的幾乎最遠的郡縣,然後需要過秦嶺才能擁涼雍,秦嶺天險即使500年後李白仍有噫吁兮!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悲嘆。以當時供給能力怎麼有控制涼州的可能(況且還有羌人)。而壅涼當地大族又由於馬氏對於當地的屠戮心有餘悸,一股腦傾向曹魏,獨獨姜維一人為了更大的施展空間才來到蜀漢,而蜀漢又有馬家餘黨,這些大族怎麼會讓蜀人統治?胡奮他們家就是例子
我記得書上寫過東漢中後期羌漢之間一直在打仗,以中央政府之力也沒能平定羌人。季漢偏居一隅恐怕不太可能做到。
北邊是曹魏世敵,時刻準備南向進攻;東面是孫吳,明面上是盟友,暗地裡啥時候捅刀子說不清;南邊是南蠻一茬接一茬,根本沒辦法用禮教或者武力征服;蜀漢已經如此艱難,你還要去招惹西邊的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日本光榮對三國里原本沒有名字的女性武將的再命名?(如步練師、張星彩、關銀屏、呂玲綺等)?
※為什麼曹操罵袁紹大事惜身,小事忘命?
※有哪些值得一玩的三國題材的遊戲?
※王司徒到底有何作為?
※為什麼三國時期有如此多的不世出的名將,名帥,謀士。難道只是因為人們對三國時期興趣多,了解的多的緣故么?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