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要怎樣才能養成說話條理清晰有邏輯的習慣?

演講與口才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過這樣的經歷:自己腦子裡明明有一大堆東西,有很多話想說,可是話到嘴邊就是說不出來,最後臉憋得通紅氣得跺腳甚至能急出眼淚來。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面試、寫作、演講、當眾回答問題、向領導作報告等多種場合,很不幸的是,這樣的場合一般是比較重要的場合,你在其中的表現往往能對你產生較深遠的影響,一旦失敗就一敗塗地,基本沒有補救的可能。

我們假設一個人去參加面試時出現了上面的狀況,一般情況下主考官會怎麼想呢?他會認為你的心理素質不佳、語言表達能力薄弱或者從根本上直接否定你的能力,認為你肚子里什麼東西也沒有。那作為當事人的面試者會怎麼想呢?他一般會十分懊惱,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沒有發揮出正常的水平,認為自己太過於緊張了,如果放鬆一點結果肯定會比現在好,或者他將自己的失敗歸結於極差的表達能力,認為其他人沒有什麼真本事卻巧舌如簧能言善辯,自己就是嘴太笨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再回到上面那張圖中,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個人腦子裡的內容雖然很多,但是是不成體系的、是混亂的,簡直一團亂麻,這樣的人看起來腦子裡很多想法,但往往說出來是東一句西一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讓人摸不清頭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這就要「感謝」我們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了,我們每天都會在社交網站、網路媒體上接觸到大量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的,你並不能將這些七零八碎的東西有效整合、融合起來,其結果就是看起來你什麼都懂,但沒有一樣精通。怎麼辦呢?讀書。相較於社交媒體,書本是比較完善成體系的知識網路。

?上面這張圖與第一張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圖描述的便是有邏輯、系統化的思考方式,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從根本上拒絕碎片化閱讀,既然碎片化閱讀無法避免,我們就要想辦法將碎片化的內容通過我們的思維體系加以整理、融合、吸收。因此,我們需要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混亂的思維變得清晰流暢,因為無論是演講、面試還是寫作,口頭卡殼的根本原因在於你的大腦短路了。

如何有邏輯地思考和表達?答案很簡單: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麼、怎麼說。與上面的答案相對應的,是要知道誰是你的聽眾?他們想聽什麼?他們想怎麼聽?這聽起來是屁話,但真理往往聽起來都是屁話。我們都希望自己在表達時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可是怎麼才能做到呢?金字塔原理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道路。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的思考方式、溝通方式、規範動作,其基本結構是: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要後次要,先總結後具體,先框架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先論點後論據。金字塔原理訓練表達者要關注、挖掘受眾的意圖、需求點、利益點、關注點和興趣點,想清楚說什麼 (內容),怎麼說(思路、結構),掌握溝通的標準結構和規範動作。金字塔最終所要達到的效果是觀點鮮明、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讓受眾有興趣,能理解,記得住。搭建金字塔結構的具體做法是:自上而下表達,自下而上思考,縱向總結概括,橫向歸類分組,序言講故事,標題提煉思想精華。

上面這一段的信息量極大,基本上概括了金字塔原理的全部精髓,這是我在《金字塔原理》這本書中摘取出來的最精鍊的概括。金字塔原理是麥肯錫公司最重要的發明,也是這個公司一直踐行的思維方式,作家馮唐就曾在麥肯錫工作,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對金字塔原理做過經典的概括:

金字塔原則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而此中心論點可由三至七個論據支持,這些一級論據本身也可以是個論點,被二級的三至七個論據支持,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對於金字塔每一層的支持論據,有個極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獨立不重疊,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窮盡不遺漏。不遺漏才能不誤事,不重疊才能不做無用功。

當然,普通人在學習、工作、交流中不可能完全按照嚴格的金字塔原理進行思考交流,但是這畢竟是一個大體的方向,絕大多數的問題只要按照金字塔原理加以組織表達,總不會太差的,一般不會出現思維混亂、腦子卡殼的狀況。

某種程度上來說,寫作是最需要邏輯思維和系統思維的,因為如果不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漏洞百出,難以讓人信服。以我這篇文章為例,首先我意識到了一個大多數人都存在的問題,於是我想寫文章幫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即金字塔原理中關注、挖掘受眾的意圖;其次我以接地氣的故事案例開頭,輔助以圖片,提出這個問題;接著我探討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最後我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如果該理論太過於晦澀擔心讀者看不懂,我加入了馮唐簡明版的論述;最後我還擔心你們看不懂,我以這篇文章的結構為例,為你們剖析一篇文章的邏輯結構。媽呀我真的好累……

因此,很多人在看別人文章的時候回常常想,我也曾經這樣想過呀你有什麼了不起的,沒錯,是這樣的。實際上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你之所以喜歡某篇文章就是因為這種觀念早已存在你的腦海中,只是沒有系統表達出來,而寫作者將其系統表達出來。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有的文章讀起來感覺特別痛快,能把我的感覺,用我能聽明白的話說出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有個回答是這樣的:

因為ta們表達了你早就隱隱明白卻懷胎三年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卻因語言組織能力或因環境無法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事實……如同一個啞巴總算遇到手語翻譯,如同便秘十天終於通暢……你感覺找到了知音,找到了組織,你原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不是獨一無二的傻瓜痛快,酣暢淋漓,爽,恩就是這樣。

所以,你跟寫作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思維,你只能說出來一個結論,寫作者卻能完整論述,你說出來別人不信服,寫作者能通過邏輯體系讓你心服口服。任何認真的寫作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他們訴諸理性,但想盡辦法不至於枯燥;他們想給你講道理,但從不雞湯;他們篇篇都是乾貨,從不寫口水文……

這就是我心目中優秀的寫作者,也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在情感雞湯盛行的時代,我堅守這樣的原則。


0.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說話,想說明什麼?想傳達什麼思想。

1.首先要養成組織語言的習慣,出口之前思考一下(即要過大腦),不要信口開河(像我這樣的年輕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2.說話的目的達到之後則需要及時收口,因為後面基本上都是廢話了,類似縱橫家_百度百科。

3.慢慢留意別人怎麼說話,尤其是領導,政府官員講話,有些用詞及技巧需要不斷琢磨。

4.積累素材,多看一些經典的演講、辯論賽、論文,甚至美劇、電影中的場景,並琢磨為什麼這樣組織。

5.平時多思考,心中不斷演練常見的對話場景,如會議發言,領導談話等。

6.多練習,從現在起,認真對待每一次對話。

語言是工具


推薦閱讀:

勵志演講的套路?
打辯論的時候想打嗝怎麼辦?
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

TAG:演講與口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