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勝的原因有哪些?
rt,,看到了國共戰爭中,國軍戰敗的根源是什麼?這個問題,裡面主要講的是國軍失敗的根源,即國軍面對的難題和犯下的錯誤。因此想要從另一角度了解一下解放軍的優勢,例如政工之類的。最想了解的是,「依靠人民」這個說法到底真不真實。如果真實,是否準確?如果準確,對戰爭起到了多大幫助?
邀請了幾位答主,若有叨擾,萬望海涵。若能賜教,再拜頓首。另外,本題的回答都著眼於重與45年以後的解放戰爭,但是如何分析20年中共軍的大潰敗和長征呢?
土鱉很能打?土鱉很狂熱?土鱉有蘇聯?美爹不給力?
為啥戰上海國民黨軍戰鬥力特別頑強?給與我軍較大傷亡?因為大買辦們死到臨頭捨得給官兵發現洋、發大米啊
KMT這種渣渣運營的把工農、小資、中等資本家以下所有人逼反了,這樣「成功」的三流運營還被某些人稱之為「漢室正朔」?天天意淫要是當年解放戰爭打贏了如何如何?為啥要叫解放知道不?來啊啥這位「漢室遺民」兩捆金圓券回家蹲坑用,我大KMT可是第一個印假幣比真幣還貴的政權你懂么
——————好了抖機靈完,上硬菜
1月18日,蘇維埃國家銀行接到轉移的命令後,開始收回發行的「紅軍票」。蘇維埃國家銀行貼出布告,通知社會各界人士持紙幣到指定地點兌換銀元。部隊撤離的前一天,國家銀行工作人員在鬧市區丁字口、萬壽橋、獅子橋等處,擺上銀元及布匹、棉紗、糧食、食鹽等貨物,通宵達旦讓群眾兌換或選購。交易中規定,以白區通用紙幣2元或銀幣1.2元收兌蘇區紙幣1元,並以大量食鹽平價供應,換取蘇區紙幣。
為維護「紅軍票」的信用,黨和紅軍還堅決杜絕亂用現象,要求「不在沒有兌換處的地方使用蘇幣」,避免損害群眾利益。1935年2月10日出版的《紅星報》發表《不要亂用蘇維埃國幣》 明確強調:「最近在我們的部隊中,有些同志表現著不重視蘇維埃國幣,亂用蘇維埃國幣的現象,甚至有請運輸員、請嚮導也用紙幣的。這不僅是浪費,而且是脫離群眾的現象。我們國幣應該是有信用的,更是十足兌現的,但我們不一定每到一處都設有兌換處。假使不設兌換處的地方,也用紙幣,必使群眾受到損失,而發生對我們不滿,結果是幫助了敵人。因此,為了爭取群眾,維護蘇維埃國幣的信用,必須反對浪費,節約蘇維埃國幣來買必需的東西。」——不是傻子都知道選誰了吧
吶,二戰後,美蘇雅爾塔分贓
東西德。南北朝,後來的南北越啊,以色列和中東啊等等,中國也想南北中(絲襪救國方繼華好像就達到了這個效果讓中國分裂了,恩,他在山地用一堆集群坦克打敗了解放軍輕步兵)
然後主席說:抗日戰爭急不得,解放戰爭慢不得
哪怕無數敵人混進革命隊伍也認了···
不然以後就無法統一了
三大戰役就是卡著美蘇柏林危機的時候打的啊····
那麼怎麼贏的呢,共諜蔣公幫忙肯定是幫了的···
1、我軍能夠收糧食上來,國軍那裡錢多,沒糧食,錢花不出去就是廢紙···國軍是除了海關等幾個地方,剩下的錢和糧食不夠地方上的儒家子弟官員們貪污的···軍隊越多越供應不上,最後我軍幾個豬肉包子就換來幾個團跑過來起義··
2、以前比如遠征軍,是美國人負責後勤,打的很不錯,後來呢,抗戰勝利後,國軍將領終於把後勤的權力搶了回來,然後····················底層士兵就慘了
3、戰爭迷霧,國軍根本不敢派小部隊出去偵查,出去就回不來了,都是拉壯丁來的,有機會就跑啊。然後經常作出錯誤的判斷
4、廖耀湘啊黃維啊,都跑出來了,要是他們的兵團跑到長江以南,渡江戰役還真不好說,然鵝,蔣公命令他們又回去了···回去了···你把電台砸了蔣公都能派飛機空投信件讓你回去··
5、最後美玲去美帝要援助,美帝表示,我給你了要麼你們自己貪污了,要麼轉手就給共軍了··(杜魯門口述自傳:他們都是一群賊!)(美國人給的二十四門大炮,那十二門你們在東北繳了,這十二門也請查收)。然後美帝一個媒體評選什麼美人給了美玲,表示物資上沒了,精神上還是可以給你的。
6、雜牌軍離心離德,一路從東北起義大西南···比如高樹勛,在敵後堅持,給蔣公保留了一個集團軍(八路軍也就是一個十八集團軍啊),結果蔣公說你來重慶吧,我給你授勛,高樹勛剛去重慶,部隊就被胡宗南給收編了,高樹勛氣的啊,直接就投了八路了··
7、蔣公最後帶著國父的小姨子跑了···········
大家沒有辦法,只好拿著美國人的貨物抵工資,原價幾十刀、幾萬刀的飛機大炮,現在統統二十,統統二十····
你蔣的立身之本黃埔軍校是你俄爹幫忙建的。
你蔣的北伐是你俄爹出錢出力出顧問一手贊助的。
你蔣在國際共產掛銜。
你蔣送兒子去你俄爹那深造,順便還送一個俄羅斯妞當兒媳。
抗戰時德國撤回軍事顧問,是你俄爹出錢出人出顧問幫著中國人打日本(知道崔可夫不?)
抗戰結束後你蔣為了獲得你俄爹得支持以承認外蒙古獨立為條件開始打內戰。
渡江前夕你俄爹為了你蔣專門派人勸TG劃江而治不要過江,你美爹都沒這麼干啊。
解放軍開始渡長江的時候連英美大使都留在南京沒走,只有你俄爹巴巴地跟著民國政府跑到廣州。
--------------------------------------------------------------------------------------------
綜上所述------你真要認清你爹不要走錯家門啊!
共fei抓了國軍的俘虜,宣傳教育方式一發入魂。
召集俘虜大會,訴苦,訴自己在老家是如何被地主欺負,訴自己在國軍那邊是如何被推出去當炮灰,讓之前被改造了的前國軍戰士說自己被抓了壯丁想回家看老娘,告訴大家,打贏了戰爭就能回家看老娘,還能分到田地過上好日子。
文藝宣傳活動再一跟上,舉個栗子,白毛女一演,但凡是個苦出身的前國軍戰士,多少都有些共鳴。共鳴深的還衝上去揍黃世仁演員。這樣的宣傳效果,以非常直白的方式告訴新戰士們,我們解放軍是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打仗時候軍官黨員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官兵一體,俘虜兵和新戰士才能相信解放軍這個集體,相信人民的軍隊不像國軍那樣拿他們當炮灰,才有戰不旋踵的士氣。
靠著貼近群眾來建立情感基礎,以及堅定的建設整個國家的未來的遠大理想,讓俘虜們和新入伍的戰士們對未來有了盼頭。這樣的軍隊,比起剋扣軍餉、視戰友如炮灰的國軍,戰鬥力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更遑論能發動群眾做後援的能力。
真正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是共產黨奪得天下的關鍵。也正是經過人民軍隊這樣的思想改造之後,在內戰里一觸即潰的前國軍戰士,才能在朝鮮戰場上以解放軍的身份和美帝剛正面。
共產黨得了天下,不是偶然的。國民黨據說最怕的不跟共產黨打仗,而是怕共產黨大喇叭宣傳隊,早在紅軍時期,紅軍徵兵口感就是「老鄉,參加紅軍可以分到土地」
遇到國軍,紅軍就大喊,同志們,窮人不打窮人啊!我們是窮人的隊伍,同志。你家都分了土地了,還給蔣介石賣命幹嘛?快回家過好日子吧?
1解放戰爭時候,共產黨部隊每次進行大戰前,都會統計哪個部隊有這個地方籍貫的戰士。沒有具體村子的,是這個縣城的也行。或者是這個省的也行。然後讓他上台控訴地主和國民黨保甲和縣長幹部暴行!然後提出的口號就是「同志們!我們今天來到這裡為了什麼?為了解放某某同志的家鄉!某某同志的父母被地主殘害。今天我們窮人終於有機會像惡霸地主土豪劣紳討回血債了,同志們,為某某同志父母報仇!」
2淮海戰役,一個剛被俘虜來的國民黨士兵差異的看著身上纏著手榴彈的營長說。長官要跟我們一起衝鋒么?邊上的解放軍戰士說,我告訴你。我們解放軍是人民的隊伍,官兵一體。我們營長每次都是第一個衝鋒!
3遼瀋戰役,鳳凰衛視黑山阻擊戰紀錄片,多少年後記者採訪一個參戰老兵。老爺子已經年紀很大。記者說,同樣是較量,為何咱們解放軍最後獲勝?老爺子神采奕奕的說:因為俺們有信仰啊,我得為我得黨,為我信仰的主義去戰鬥啊!國民黨士兵沒信仰啊!頓了頓,老爺子臉上漏出一起詭異的笑容,接著說「再說了,俺們家分了田地了,我為了我得田地不被再搶走我也得拼了啊」啊啊啊啊……哈哈哈
戰勝的根本原因當然是對面太弱太弱啊思密達!說腐朽你們覺得太虛,說人心你們覺得太假,說組織術呢又聽不懂,那就換種方法說:
首先是位置
從純軍事的角度而言,抗戰結束後的國軍是遠遠勝八路的,從人心的角度而言被看作是王者之師,從武器的角度而言——國軍在除掉東三省以外的全部中華地區各種受降以及接收武器,由戰前的170萬人迅速擴充到600多萬人,武器裝備換了一個次代,在整編過後,國軍依舊有430萬大軍,你別看戰爭開始的時候都是整編師,那一個師好幾萬人,相當於戰前的"軍「。這個不難說明,直接上數據吧
有人說能打的都死了,都被打死了還能算能打的?!!戰場上活下來才是最困難的吧?國府七七事變前軍械較差,只有部分德械裝備,而戰後呢:
不僅如此,國軍接收了全國絕大部分大中型城市,並且與銀行家資本家合流。而此時的八路雖然也擴充了好幾倍,可惜天花板只能夠到對面的地板,但八路抓住了抗日的時機對農村進行改造,在進行游擊戰的同時把自己的理念傳到了千家萬戶——這個不難理解,之前百姓如果和八路在一起,抓著就殺頭,抗戰爆發後,八路在中國境內的一切行動基本上已經合法化——不合法你也打不過,為什麼說軍民魚水情呢?少了老百姓這個」水「,八路這個」魚「是活不下去的。
因此這裡的結論是:八路在純軍事角度上遠遠落後於同時代的對手,而此時八路的位置是」農村「,而國軍的位置是」城市「
至於說蘇聯支援的,雖然我無力吐槽,但是還是做了一些功課的,事實上蘇聯在戰爭初期是站在國軍一邊的!!因為蘇聯在二戰中流幹了血,他害怕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是不敢明目張胆的挺代理人的——這一直持續到後來的朝鮮戰爭時期。對比後來的「一五」計劃,那些個日本武器簡直就是打發叫花子:
其次是資源
位置的不同導致了資源掌握數量的不同。不願意看《論持久戰》沒關係,國軍戰神蔣百里早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就闡述了農業國和工業國資源分配的特點:
須知我們是農業國家,並非工業國家,後者全部國力集中幾點,一個紐約可抵半個美國,一個大阪可抵半個日本。中國因為是農業國家,國力中心不在都會,即使佔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鬆散的,沒有要害可抓。敵人封鎖了內地隔絕的上海,只是一個死港,點綴著幾所新式房子的南京,只是幾所房子而已,它們與中國的抵抗力量,完全沒有影響。
蔣百里在這裡意在表明,工業國例如法國,所有的工業原料和戰爭資源均來自於城市的工業區,丟失了城市就丟失了資源,失去了」戰爭潛力「那麼這個國家基本上也就歇菜了。而中國不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玩的是小農經濟,幾乎所有的資源都來自於農村,例如小農產品和具有極大規模的勞動力都來源於農村,換句話說守住了農村就佔據了中國的資源,得農村者得天下。
這就是為什麼當戰爭初期,國軍氣勢洶洶的殺過來,八路利用」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術,幾乎讓出了所有佔據的城市,而且毫不介意的一頭扎進農村。因此,縱然1946年國軍兵鋒犀利,不過是重拳打在棉花上,根本不起作用,而真正凝聚中國國力的農村,被緊緊的掌握在八路的手中,此時土改的開展用土地從中國廣大的農民換出了他們手中的資源,並且讓他們積極的加入到八路的隊伍中來——這就是教科書上說的」土改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
所以多讀讀教科書還是有好處的。
而此時的國府,雖然佔據了所有的大城市,不過是幾套房子而已,不但要養活龐大數量的高消費人口(資本家、知識分子等)還得支出高昂的軍費開支。全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都在吃美國運來的救濟糧。知識分子在民國的地位和工資是相當高的,而其餘職員拿的錢很少且經常被拖欠(有個被拖欠的後來造反了),他們之中也有很大比例的人需要救濟糧的供應,例如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朱自清先生,依舊過得窮困潦倒,當然他比較有骨氣,放出話來:「寧可餓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這就別說下面的老百姓和士兵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淮海戰場上,老大娘用一鍋豬肉燉粉條俘虜了一個營的國軍士兵,根本就沒有資源好嗎沒飯吃就會餓好嗎?這相當於把八路關進糧倉,每日吃糧,把國軍關進廁所,每日吃翔。關三天之後讓他們出來打架,結果吃糧的把吃翔的打的滿地找牙,就這麼簡單,坐錯了位置,別說八百萬蔣軍,就是1600萬,還是一個輸字。
當然,這是國軍以及他所屬的KMT自己選的,怪不了別人。
最後是經濟
一個國家的財政主要來自他的稅收,而民國的稅收實際上是非常糟糕的,稅收要靠基層幹部身體力行,民國的基層崩潰導致了它與農村的脫節,而其中的原因,不能說完全不怪日本人,但主要怪常凱申的4.12,4.12屠殺將KMT在基層的左派全部清除,國府的基層因此而分崩離析,以鹽稅為例在下圖的1927和1928年中,稅收和後來是兩個世界。
之後國府要重整基層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依靠鄉紳地主——也叫還鄉團,還鄉團是個什麼樣子我想不用說了吧,因此此時靠搶的國府是相當不得人心的,但畢竟江南魚米之鄉,勉強能夠維持。另外,當時美國羅斯福的白銀法案導致銀本位大國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法幣應運而生,雖然給後來抗戰中的經濟立功不少,但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還是上面那張圖,聚焦在1937年前後的稅收情況,1937年前,國府收稅的能力有高有低——其實還是很低,但1937年以後,稅收情況簡直不能看——1937南京城破,這帶來了兩個影響,首先江浙滬是當時中國的錢袋子,南京陷落後,很多僅有的民族工業都淪落敵手。更重要的一點是——遷都重慶後,對於基層控制力度更加孱弱,因為常凱申的基本盤不在這裡。令不出江浙滬不是說說而已,你的全套班子都在江浙滬靠上海財團起家的,忽然跑到武漢甚至重慶,你連方言都聽不懂,更不要說指揮誰了。
你經濟出問題是因為你短時間內收不上稅來,收不上稅問題出在對基層的控制力。所以,明明是你自己離了家就收不到零花錢,這特么能怪日本人?
不服的話你看看1945年國府的稅收是多少?是1937年的上百倍都不止。這特么叫「日本人的侵略沉重打擊了民國的經濟」?不存在的嘛。可是為什麼之後一年就不行了呢?還是因為基層,剛剛勝利的時候,國府的聲望達到頂峰,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以凱申為人生偶像,民眾對國府的印象開始有所好轉,具體可以看《血紅雪白》裡面的描述。
可此時,國府於1946年還都南京,接收大員開始橫徵暴斂,原有的一點凝聚力又沒了,根本抽不上稅來,就盲目自信開始打仗,一開打,軍費升高花錢如流水,基層失控的惡果就顯現出來,而此時八路的細作間諜各種滲透,國軍情報源源不斷的進入解放區,加之戰略戰術上屢屢出現重大失誤,導致前方戰事吃緊,後方人心惶惶,導致資本家惡意囤積物資使得物價飛漲——最終前方打敗仗,後方物價漲,物價漲,前方買不到糧草彈藥,再吃敗仗——惡性循環出現。
此時國府徵稅萬分困難,美國在7.29開始武器禁運,國府開始通過提高稅率搶最後一波錢,並派出美玲在美斡旋,希望能夠再多裝備幾個美械軍至少打幾個小勝仗吧。
這也就是為什麼電視劇里的國軍在1946年全年幾乎是地毯式的搜索八路的主力,他已經集中全力放手一搏,並且把很多美國支援中國的糧食拿去當軍糧,連朱自清這樣的高收入階層連口糧都沒有,因為唯有一次或多次主力的殲滅才能安定人心,此時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策略簡直神了,國府的希望再一次落空,雖然兵鋒犀利但是幾乎是重拳砸空氣,什麼也沒有得到。不僅如此,華中,陝西,東北甚至屢遭敗績。
1947年5.26美國開始解除武器禁運,待到軍購軍援到達的時候,「運輸大隊長」已經將八路養成了一個和他勢均力敵的壯漢,東北的製造業和土改已經卓有成效。此時八路第一步,就是在實力最強的黑土地上發動總攻,1948年,遼瀋戰役爆發。緊接著,華北的兩支強軍順利合流並肩作戰,同年,淮海戰役爆發。兩戰均以國府大敗告終,從此長江以北連成一片紅,再無大戰。
不僅如此,這還使得之前提到的惡性循環已經達到頂峰,法幣已經無法挽救惡性通脹,金圓券應運而生,金圓券不但沒有遏止住通脹反而使其加劇,資本家囤積物資,做著「民國夢」,醒來的時候已經在台灣了——也可能在戰俘營。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說從4.12揮起屠刀砍斷與農村聯繫的那一刻開始,一切的結局都已經在開始被寫好。你選擇了在全世界最大的農業國和農民過不去,那隻能是君以此始,必以此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怪不得誰太強,只怪你站在了廣大農民的對立面。
「你選的」
早都總結好了還問。
我黨獲勝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試問誰的回答還能超出這三點?
以前寫的一個文章,湊個熱鬧。
—————————————分割線—————————————
什麼樣的力量,讓這支軍隊與眾不同?
蕭武
前一段熱播的電視劇《三八線》中,許多人都認為該劇的戰術動作等軍事方面的細節比較靠譜,因而評價比較高。但我認為,更讓人感動的,不僅是志願軍的戰鬥精神、戰鬥意志、戰鬥作風,而是志願軍能夠像在國內一樣,愛護朝鮮的一草一木,儘可能的幫助朝鮮的普通人民群眾。
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個說法,原話現在記不清楚了,但意思還記得,大概是:軍隊嘛,全世界都通行的主要功能就是殺人。但全世界的軍隊里,要說哪家殺人的功夫最好,可能不好說,但要說救人,解放軍敢說是第二,大概沒人敢說是第一。全世界的軍隊里,也只有解放軍把救人放在和殺人一樣重要的位置上,乃至救人比殺人更重要。
為什麼呢?用共產黨自己的話說,因為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
軍隊與群眾的關係,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如此清楚的認識。在井岡山初期,朱德與毛澤東之間就曾經發生過爭論,核心問題就是軍隊要不要做群眾工作,要不要建設根據地,還是軍隊只管打仗,不管別的?爭論的結果是朱德率原南昌起義部隊下山,到湘南一帶尋找戰機,毛澤東率原秋收起義部隊留守,各自按照各自的想法搞。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朱德率軍下山後,離開了根據地,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損失慘重,還不好意思回井岡山。最後又是毛澤東自己親率一個連下山,把朱德部接回井岡山。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折騰,付出了血的代價之後,共產黨和紅軍才認識到,作為一支裝備、人數都不佔優勢的軍隊,要想戰勝各方面都比自己更加強大的敵人,除了依靠群眾,依靠根據地建設,別無出路。
不僅要在戰場上以血肉與敵人拚死戰鬥,還要在相對和平的環境里承擔起「為人民服務」的任務。在行軍打仗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要盡自己所能的去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在解放戰爭中,為了阻止解放軍南下,國民黨曾炸開黃河,將黃河下游的千里沃野變成黃泛區,無數村莊、田野和老百姓葬身水底,給躍進大別山的晉冀魯豫野戰軍造成巨大的困難。即便如此,解放軍還是在艱難的行軍途中,儘可能的救助沿途的老百姓。
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無論是叫紅軍還是八路軍,都是如此。因此,對志願軍而言,幫助戰亂中的群眾是一件「理當如此、必須如此、只能如此」的事。用毛澤東譴責黃克功槍殺女朋友劉茜的那封著名的信中的話說,不如此,便不僅喪失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立場、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立場,而且喪失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基本立場。
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三八線》中,飢餓難當的李長順和他的戰友們本來是到朝鮮的村莊里去「借糧」,但當看到村裡的朝鮮老人自己也沒東西吃的時候,他們都默默地把自己身上僅有的乾糧拿出來交給了那個老人。面對個別戰友的遲疑,李長順沒講什麼大道理,只講了一句話,「在成為一個合格的兵之前,我們首先得是個人」。這之後,在長途奔襲穿插到敵後的路上,碰到南朝鮮軍官的孩子,他們並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孩子不肯留在朝鮮老鄉家裡,要跟著他們,他們也就一直帶著。
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不僅要儘可能的幫助人民群眾,甚至還要儘可能的去救助已經失去戰鬥能力的敵人。如果是已經負傷的俘虜,還要拿本來就嚴重緊缺的藥品去救。不過,相比於對群眾的幫助,救助敵人的事迹在共軍的回憶中往往很少提及。提到的比較多的,主要是對俘虜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抗戰期間對日軍俘虜的政治教育。而這種生活上的幫助,則一般很少提及。反倒是敵人的回憶里,會不經意的提到。
比如曾任志願軍代政委的開國上將李志民,在回憶錄里雖然用不算太多的篇幅提及對敵政治工作,也提到了對俘虜的工作,但卻沒有提供什麼能讓今天已經遠離那個具體環境的人們敢動的細節。反倒是敵人的最高指揮官、曾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上將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提到:
中國人釋放俘虜的做法與北朝鮮人對待俘虜的做法截然不同(北朝鮮人往往在俘虜腦袋後面補上一顆子彈)。有一次,中國人甚至將重傷員用擔架放在公路上,爾後撤走,在我方醫護人員乘卡車到那裡接運傷員時,他們沒有向我們射擊。我們後來體會到,中國人是堅強而兇狠的鬥士,他們常常不顧傷亡地發起攻擊。但是,我們發現,較之朝鮮人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有很多次,他們同俘虜分享僅有的一點食物,對俘虜採取友善的態度。這樣做,很可能是想讓俘虜深深感到,生活在共產主義制度下要比資本主義制度下好得多。我們在奪回漢城時發覺,中國人並未恣意毀壞我們運到漢城準備用以修復這座遭到轟炸的城市的建築材料。
把敵人的重傷員用擔架抬到公路邊,在敵方的醫護人員前來接運傷員的時候,並不攻擊,把自己僅有的食物拿出來與俘虜共享,乃至把更好的食物留給俘虜……雖然「殺俘不祥」,古有名訓,但自古以來,並沒有多少人願意遵守,大規模殺死、虐待俘虜的事情史不絕書。這是共軍與中國歷史上所有軍隊都不同的地方,也是共軍之所以為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式軍隊軍隊的「新」之所在——相比之下,共軍的武器裝備的「新」反倒是很晚才實現的,但在思想上,他們早都是最「新」的了。
不僅是與國內的縱向比較,就是與同一時期的國內外其它軍隊相比,在戰場上對敵人和俘虜的這種態度,也不是所有軍隊都能做到的。無論是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抗美援朝戰爭,共軍的醫院都曾遭到敵人的進攻、炮擊、空襲,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在國內革命戰爭中,因為國民黨軍隊的戰鬥意志很薄弱,所以一旦被共軍包圍,就會喪失戰鬥力,所以共軍經常衝上去對被包圍的敵人喊「舉起手來,繳槍不殺」,然後便以自己對待俘虜的方式對待對方。久而久之,共軍就將這種情況當成了戰場上對待敵人的遊戲規則。曾有共軍在回憶錄中提到,初到抗日前線,共軍還像對待國內革命戰爭中的敵人那樣,經常衝上去圍著一些被包圍的日軍大喊「舉起手來,繳槍不殺」,卻完全忘記了日軍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繼續拚死抵抗,造成共軍自己的傷亡。直到吃了一些虧之後,共軍才終於明白,自己的規則並不是敵人的規則,敵人的規則可能與自己的規則正好相反。
吸取了抗日戰爭初期的教訓,在入朝作戰之前,共軍在基層部隊里普遍教了朝鮮語和英語的「舉起手來,繳槍不殺」,所以,我們在《三八線》中看到,漢字才只能認識一百個的李長順也會用英語對美軍喊「舉起手來,繳槍不殺」。
從衣衫襤褸、武器原始的農民武裝到擁有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共軍之所以能夠從弱到強,從小到大,除了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的戰略戰術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他們從一開始就是擁有最先進觀念的軍隊。所以,他們雖然在武器裝備上落後於敵人,但無論對國民黨軍隊、軍閥軍隊、日軍還是美軍,他們在思想上都始終是優越於敵人的。這也就是共軍自己常常帶有自嘲意味的說的「精神原子彈」,也是朝鮮戰場上美軍想像中共軍的「秘密武器」。而之所以能夠擁有並保持這種思想觀念上的先進性,最重要的無疑是共軍的政治工作,把支部建在連上。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三八線》與其它反映共軍的影視劇不同的地方就在於,該劇以正面的態度認識和反映了共軍的政治工作,而沒有像近年來流行的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中那樣有意貶低和抹黑。如果有一天,共軍也和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一樣,輕視乃至反對政治工作,反對把救人當成自己的主要業務之一,那麼他也許就會失去這支軍隊自建軍以來的真正軍魂:人民性。
中共方面,我覺得有這麼幾點。
第一,政府結構的優勢。
中共的政府機構,直接深入到農村,一直達到最底層。這意味著,首先政府可以直接對基層進行動員。這樣出來的部隊,其作戰決心和主動性,都要明顯強於國軍抓壯丁產生出來的部隊。
其次,政府直達底層,意味著政府進行物資徵收能力更強。國府徵收物資,要麼征不上來,要麼搞的雞飛狗跳、民心思變,這顯然不是國府想要的。但問題是,國府的力量無法深入基層,只能靠士紳控制的基層政府組織來進行徵收。士紳能虧待自己么?絕大部分壓力都轉嫁給了農民。而中共就算不打土豪分田地,這種政府結構在物資徵收時都有絕對的優勢。
第二,軍隊的優勢
中共的軍隊是現代軍隊構架(這個問題我在另一個問題里詳細講了國共戰爭中,國軍戰敗的根源是什麼?)。
宏觀上,軍隊服從指揮,敢打敢拼。
微觀上,軍官與士兵同吃同住,接受批評。聽上去這好像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國軍可不是這樣。我看過一些國軍投降士兵轉變為共軍士兵的自述,裡面就講到,看到這種情況,就真心相信了「這是我們窮人自己的軍隊」。
在衝鋒時基層軍官帶頭沖。有人笑言,中共衝鋒是「同志們,跟我上」,國軍衝鋒是「兄弟們,給我上。」
共軍重視訓練,重視總結基本步兵戰術,重視把戰術、經驗、理念用最簡單的形式傳達給最基層的官兵。所以共軍在戰爭中可以迅速成熟,而國軍反而越打越差。三猛戰術、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三快一慢,至今仍有實際意義。話說國軍又留下來了什麼呢?
第三,意識形態優勢
國軍可以說幾乎沒有意識形態,靠的是暴力和情誼來組織軍隊。
而共軍是有意識形態的,不但有,還是一種民粹主義意識形態。民粹主義這東西,別的事情未必專業,動員能力絕對一等一。加上中共那是身體力行,導致內戰中出現了神奇的「即俘即補即教即戰」。就是說,共軍俘虜的國軍士兵,經過宣傳以後,可以迅速補充到共軍的戰鬥序列中,然後進行作戰教育,迅速投入戰鬥。整個過程都在前線進行。如此強大的意識形態給與了中共極大的優勢。
再者,之所以「邪不勝正」,是因為邪的一方總要顧忌自己的利益,而正的一方往往願意為正義獻身。一方不敢拚命,一方敢拚命,自然後者就有優勢。當然,我們不能說共軍就是正,國軍就是邪。但是大量共軍士兵恐怕真心相信自己就是正義的一方。國軍呢?有幾個士兵真心相信自己是正義的一方?
更何況共軍本身約束軍隊的方法,還在不斷強化士兵的這種想法。比方說不準拿百姓的一針一線。大隊人馬進城,不準進老百姓家裡,睡覺都在街上。國軍士兵投降了,不準打罵,還要給與回家的路費。讓士兵看看自己,再看看國軍的一些做法,當然會更加堅信自己就是正義的一方。
讓看慣了軍閥亂戰的普通民眾一看這種軍隊,當然會心生敬畏。這種心態再反饋給士兵,士兵就更堅定的。
第四,土地改革
土改讓農民有了自己的地,這讓共軍動員起來更容易,而士兵為了保衛家族所獲得的土地,也往往捨生忘死。
也有人認為,土地改革讓農民和地主徹底決裂。如果國軍或還鄉團打回來,必然會殺死參與土地改革的農民。因此經過土地改革以後,農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這大大加強了共軍在動員力和戰鬥力方面的優勢。
——————————————————————————————————
至於蘇軍的武器,反而不是決定性要素。蘇聯給的,主要是關東軍繳械後得到的一批日式軍械。
這些都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共軍的優勢。
兩邊剛開始在東北打的時候,國軍一路勢如破竹,後來怎麼就不行了。現在國軍的說辭是「都怪馬歇爾,要求國軍停戰。」其實這是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說法。當時國軍在東北一路勢如破竹,但是呢,每過一個城市、縣城,甚至村鎮,就要留下來一部分部隊防守。到最後鋒線部隊不但人困馬乏,而且力量已經佔劣勢了。如果繼續追擊而被共軍反撲,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只能停下來轉入防守。
那好了,為什麼共軍從來不需要這麼搞?因為共軍是民粹主義的一邊,共軍底層動員能力極強。國軍部隊不控制的地方,很快就會被共軍滲透、控制。基層里不知道藏了多少地下黨。國軍要是敢不分兵佔領,分分鐘升起紅旗,然後國軍補給線就抓瞎了。
國民黨的一大弱點在於沒有基層。當年就不重視,基層組織往往是中共在兩黨合作期間替它組建的。412清共以後產生兩個結果,一個是基層組織崩潰了,第二個是不知道自己內部有多少共產黨——國府人員大都是從基層提拔上來的。
———————————————————————————————————
綜合了意識形態和政府結構,還產生了另外一個戰略優勢。
現在有個名詞叫做「戰場單向透明」,意味著作戰雙方中,一方兩眼一抹黑,另一方對敵我分布了如指掌。如今這講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偵查、監視,打掉對方的偵查、監視。實現了這一點,就算裝備、力量比對方弱不少,也往往能打勝仗。這就是說,一方實現了知己知彼,而另一方知己不知彼(甚至有時候連己也不知)。
其實內戰期間,中共就常常能做到戰場單向透明。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大量的共諜以及漫佈於鄉間的無數基層黨組織,通過人力實現消息傳遞。共軍對國軍什麼時候來、多少人、部隊番號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不但阻擊戰、圍點打援沒有後顧之憂,共軍小部隊甚至可以輕輕鬆鬆地從國軍之間穿過去。這讓國軍怎麼打嘛……我爺爺解放戰爭被抓壯丁三次,一次是根據國民黨規定每家必須出一個,另外兩次是自己逃回來後,替代地主兒子當兵,一次換了80斤大米。第三次的時候,我爺爺當上了排長,他後來建國後,特別在三年困難時期經常去學校做彙報,批評國民黨和蔣賊時說到這一點:國民黨大部分都是抓壯丁的,他是排長,上面為了防止壯丁逃跑,用鐵鏈子把他們銬著,只有打仗的時候才能解開銬鎖。試問,這樣的軍隊哪來的戰鬥力。我爺爺當時伏擊過一小隊走散的共軍散兵,師里當時為了鼓勵士氣,著重表揚提拔我爺爺當了連長。我爺爺是個農民,連長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用,連長根本啥也享受不了。後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有一次兩軍對戰,共軍散發一些傳單,連里識字的一個人看到後說共fei 給地啦,共fei 給地啦。我爺爺趕緊把他拉回來,問怎麼回事。他說參加共軍的貧下中農,沒有土地的都按照人頭的貢獻分土地,人人有份,土地永遠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老子死了給兒子,兒子死了給孫子,打仗額外獎勵的土地,永久給咱自己。這紙上說,咱們現在洗心革面,投降共軍,也能享受給土地。我爺爺聽到土地世襲罔替,兩眼放光。土地啊土地,貧農的命根子啊,我爺爺隨後找了其他幾個連長商量,都是抓壯丁的連長,聽到土地後就跟眼前有塊大肥肉一樣,各個都演了一口吐沫。大家都合計怎麼投奔共軍,哪還有心思打仗,農民有了土地,自己死了子孫還能繼承,這是千古以來的奇事啊!對了,家裡以前還有這個傳單,不過後來被奶奶當柴火燒了,不然得多值錢啊。後來,兩軍交鋒後,自然國軍潰不成軍,大部分都跑去投降共軍,把武器全部獻出來,共軍也講信用,每人都分一塊地。而且還跟降軍說,如果你們打仗不用心,等到蔣賊反撲過來,土地就會被他們收走。農民軍一聽,老子好不容易得到的土地,蔣賊說拿走就拿走,門也沒有啊。這些降軍非常害怕土地丟失,甚於自己性命,打仗跟玩命似的,生怕蔣賊反撲。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國軍投降分地,蔣賊早已潰不成軍。所以,解放戰爭初期,共軍人數絕對佔劣勢,然后土地大招一放,哪個農民不心動,哪個農民不投資,哪個農民不賣命。土地是自己的,為自己的土地豁出性命也在所不惜。殲敵50萬,共軍農民能死100萬,還有500萬農民迫不及待參軍分田地,請問蔣賊你還能抓250萬壯丁么。你抓多少,共軍就能得多少,主動投降主動送裝備,得了土地後跟蔣賊玩命,蔣賊你能撐幾年?
這原因實在太多了,但可以肯定一點,就是軍事力量佔了極小的比例,在初期甚至於是劣勢。雖然解放軍的軍事體系佔優,但他直到戰爭後期開始才建立起包括數量裝備等等在內的直接軍事優勢。其勝利主要靠人民支持,而這可以體現在共產黨執政的幾乎每一個方面。
有人說抗戰八年把國民黨精銳消耗掉很多,這個說法在微博上或許行得通,但玩知乎的人就完全不會理這個說法。八年抗戰的主力是國民黨不錯,但中國人的稅是交給國民黨的,中國的兵是國民黨征的,來自美國蘇聯甚至早期德國的軍援是國民黨接受的。既然國民黨心安理得的拿了中國的一切,他就應該扛起保衛中國的責任,然而是他明顯不合格。
有人會說打仗了肯定要多加稅多徵兵,這對執政黨而言仍然是個考驗。但是戰爭真來了人民對於徵兵加稅的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就像那個年代的順口溜一般:當年小伙逃兵役,人人誇做腦子活;現在小伙逃兵役,人人罵做賣國賊。對比一下抗美援朝,我們就能明白共產黨做的有多好。
事實上,戰場是最好的練兵場,八年時間使得國民黨建立一支至少相比共產黨而言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隊。國共剛開戰時,粟裕手中那些和日本人多年打仗磨出來的中原部隊還有戰鬥力,在山東尚能與國軍相持。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大多是剛剛拿起槍的農民,啥戰鬥力都沒有。雖然他們有不少接受的日軍武器,但是完全沒有戰鬥經驗甚至是訓練。為了和共產黨搶地盤,國民黨集結了其為數不多的北方軍隊。就是這樣仍然從北平一路殺到哈爾濱,將共產黨打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有興趣可以查一下國民黨1945年底至1946年初的攻勢,國軍把共軍完全打出翔,用一個國軍將領的話說就是「繳槍都繳不完」。當時問題就嚴重到了這一步,然而共產黨卻翻盤了,恰如他無數次的翻盤。只不過,這一次他終於把對手打趴下了。
造成這個翻盤的原因有很多,但總結起來完全是民意,而這個民意的組成包含了幾乎所有的方面。
首先是利益關係,共產黨的支持者大多是農民和工人。所以共產黨所到之處一律進行土地改革,將田地重新劃分,消除地主階級。共產黨不是不向這些農民徵稅,而且理論上比國民黨還重得多。但是共產黨治理下沒有地主階級,所以即便加上這樣的稅收,農民能夠保留下來的糧食也仍然多了很多,這還不算國民黨的層層貪腐與各種額外稅收。所以,共產黨統治下的農民能夠保留下來的糧食足夠他們養家糊口度過災年。沒有比這更加能夠贏得人民支持的了,因為有了這樣的糧食他們就不用擔心挨餓受凍這些會危及他們生命的問題了。所以對於他們而言,他們就願意拿命出來保住這一切。
而國民黨的支持者是資產和中產階級。這一力量在中國本來就對抗不了無數農民,而國民黨卻把他們的唯一的支持者也丟了。抗戰結束時一紙兌換令將日佔區的貨幣兌換降到一比二百,使得在重慶買兩根油條的錢可以在上海辦幾桌酒席,報社形容「一夜之間將敵占區的人心全丟光了」。尤其是當戰事開始要錢時,國民黨就發行了金圓券,強行要求人們將黃金拿出來兌換成紙幣。這種做法要是能保證金融秩序還好,然而事實是金圓券很快就瘋狂貶值。許多中資產階級全部變為赤貧。後來國民黨還發行銀圓券,結果還是一樣的結局。
而且,國民黨治下的金融秩序也極其混亂,法幣的貶值速度可以說是肉眼可見。稍微有能力的人,都會想辦法把錢換成美元金條。窮人就只能儘快把錢花出去。而共產黨統治區則強行發行自己的貨幣來幫助百姓抵制國民黨的瘋狂通貨膨脹,實在沒辦法了甚至直接以物易物,將糧食布匹作為貨幣使用。
再說另一個評判政權的槓桿貪腐。雖然貪腐是每個政府都不可免俗的事,但共產黨在那個年代的貪腐可以說幾乎絕跡。所有的兵沒有軍餉,因為幹部也沒有。軍官和士兵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衣同行,連毛主席也只是吃的飽一點住的寬敞些而已。以至於國民黨一旦俘虜了共產黨兵,完全分不出來誰是軍官誰是士兵。
相比之下的國民黨,腐敗的手段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四大家族擁有很多企業,試想他們如果在市場上競爭,誰能打贏?上樑不正下樑歪,下層的軍隊與官員,特務局,地方勢力與軍閥那也就不用說了。而且人們不是常說「接收變劫收」么?那是什麼情況?就是日統區的人在那個年代肯定或多或少要和日本政府有所接觸。而對於國民黨而言,只要賄賂沒給夠,那麼任何形式的接觸就會被定義為漢奸行為。台灣二二八事變就是這麼來的。想想看,這些行為老百姓都看在眼裡,至少國民黨官員住別墅開豪車是人們看得到的,共產黨人吃土也是百姓看得到的,他們怎麼想?他們會覺得誰更清廉?
而內部權力體系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共產黨從始至終都能做到內部權力統一,打仗令出一門。國民黨內部派系之多就不用說了,各個地方有地方軍閥勢力,軍隊分桂系廣系土木系等等,連國民黨的二把手汪精衛都能直接選擇背叛國民政府投靠日本,這是一種什麼情形?
直接的對比就是當年淮海戰役快結束時中野已經很疲勞了,兄弟部隊接替他們打仗時,中野二話不說將武器全給了他們原地休息。而國民黨呢?孟良回戰役,整編七十四師被完全打垮,原因是援兵遲遲未至。
三大戰役很大程度上敗在國民黨多處分兵。這樣的布局本來也談不上大錯特錯,但當共產黨各個擊破時,剩下的完全沒有救援的意思,或者出工不出力。這些還只是軍事,對於政權而言,政令難以推行更是讓國民黨幾乎無法執政。
甚至於,民主自由程度也是共產黨高。共產黨看似沒有言論自由,還有三反五反,但是共產黨卻能很大程度地包容政策的反對意見,身邊也聚攏了很多民主小黨派。正因此,共產黨才不僅能在貧窮偏僻的農村地區生存下來,還能建立起足以推翻國民黨的政權。
最重要的是,共產黨在當時從來沒有因為有人是前國民黨的官員而有所排斥。甚至於剛剛建國時,六個國家副主席只有兩個共產黨人,剩下的都是民主黨派甚至國民黨人,還是殺過共產黨的國民黨人,宋慶齡更是成為名譽國家主席。民心對此會是什麼看法?
反觀國民黨,看似民主,卻絲毫容不下共產黨這個在野黨,甚至於將不少本來只是同情共產黨或者和共產黨有所接觸的人清除出去甚至直接殺掉。就這樣偏偏允許言論自由,將自己的問題宣揚的全世界都知道。
而公道大義也在共產黨手裡。當時的國共衝突,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國民黨先發難:四一二事變,突然對共產黨下手;共產黨退到農村地區,就發動五次圍剿;共軍敗退後,一路壓著打迫使他們長征;一直到戰後國共談判,撕毀雙十協定的也是國民黨。這些,老百姓都是看在眼裡的。
在民族大義的問題上,國民黨賣國協議可以說是一個接一個的簽。濟南慘案時國民黨一聲不吭,早先對日本九一八事變一槍不發棄土,後來又簽訂《秦土協定》,《何梅協定》。抗戰贏了,雅爾塔協定將蒙古割出去,將東北和新疆的港口鐵路和各種特權拱手送出去。甚至於連英美也簽了協定,《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條約》就是一個例子。規定是「雙方互免關稅」,試問百廢待興的中國的工業如何是美國的對手?一瞬間無數商行公司倒閉,失業無數(這使得共產黨非常容易從失業者中徵兵)。還有諸如「互相允許軍艦進入內海」,「互相允許開礦,擁有鐵路」簡直不用吐槽了,完全是殖民時代的翻版。
共產黨又是怎麼做的?渡江戰役時只有竹筏,可是共產黨就敢向長江上的英國紫石英號戰艦開炮,拒不承認賣國條約。這麼做其實是很有風險的,且不說解放軍需要保護那些根本不用打,一撞就翻的竹筏,英國的那幾艘軍艦的總噸位幾乎能超過整個中國艦隊。然而共產黨就敢拿出拚命的勇氣。結果對岸的國民黨兵看的熱血沸騰,架炮幫著一起打,沒等共軍殺過來就聯繫投降了。後來包括旅順大連青島港,包括中長鐵路等等全都是共產黨收回的。香港澳門多等了一陣子,但最終還是收回了。
這一切對於軍事的影響十分直接。山東是粟裕的主戰場,國共兩軍多次交手,許多城市與農村反覆易手,因此當地百姓能夠最清晰地對比兩黨的差距。他們對此是什麼態度呢?淮海戰役時,共產黨沒費什麼勁,就從那裡找了足足五百多萬自願為共產黨輸送補給充當勞工與民兵的老百姓。
而士兵又是什麼態度呢?投降共產黨的國軍幾乎是上午投降,中午改造,下午就可以幫共產黨打仗。至渡江戰役時,解放軍兵力構成的80%是原國民黨降兵。國民黨曾試著用過共產黨降兵,結果是孟良回戰役,一個由解放軍降兵組成的炮兵陣地在共軍接近時集體反水。於是七十四師立即被動了很多,促使蔣介石三令五申不得用共產黨降兵。對於士兵而言,一邊是剝削你的人,另一邊給你分地,給你公平的勞動環境,讓你能夠通過勞動生存下去的人。他們會怎麼選?試問人民的支持到了這一步,還需要別的么?
所以,長征中僅僅十萬人的部隊,面對十數倍於己的敵人,沒有兵源武器補充,沒有糧餉彈藥補給,一過草地山地時就凍死餓死無數。部隊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連走兩萬五千里,減員超過七成,卻仍然得以倖存。西方之所以將其視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是因為在他們的理論框架里,這樣的部隊完全沒有生存的可能。可是這支部隊不僅硬是挺過來了,而且到了陝北後就地一坐就又發展了一片陝甘寧根據地,比《文明5》中的定居者還好使。
再看國民黨,三大戰役一輸,儘管共產黨仍然只控制著全國不到五分之一的國土,然而全中國都相信國民黨的敗亡只是時間問題了。長江天險,向來是天下兩分隔江而治,然而共產黨用木筏過了江,沿路擁有重炮軍艦的各部國軍全部投降;川陝之地,多個王朝在此龍興,結果國民黨與其聯合的軍閥在這裡部署的近百萬大軍傷亡八千,剩下的全部投降。
所以總結起來,即便是共產黨優秀的軍事組織體系與戰術體系也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原因,主要在於共產黨贏得了民心。得人心者,方能得到天下。
你要是這個月業績到了280萬,公司送你一套房車
共匪:「同志們跟我沖!」
國軍:「兄弟們給我上!」我就開個玩笑1,解放軍改造俘虜為我所用,兵越打越多;
國軍虐待俘虜拉仇恨,抓壯丁拉仇恨,兵源越來少。2,解放軍是新式軍隊,有組織有紀律,士兵知道為何而戰,部隊能聚能散,各種戰法都能貫徹實施;
國軍是老式軍閥部隊,士兵聽命個人,不知為何而戰,部隊只能聚不能散,一散就跑了,各種戰法如偵查、奔襲等無法實行,多數時候只能被包操挨打。3,解放軍有群眾基礎,部隊到哪紀律嚴明、軍民魚水情深,群眾積極支援前線,兵源、物資、情報都有保證。
國軍紀律渙散,人人避之不及,無人相助。4,解放區生產、生活有序,所有人員和力量都能組織和動員起來;
國統區財閥林立,花天酒地,卻民國政府卻收不到他們一分錢,百姓生活艱難卻被橫徵暴斂,沒有意願幫國軍。5,解放軍支部在連上,幹部隊伍政治覺悟高,經過十幾年戰爭洗禮和內部自我培養,軍事素養普遍較強;
國軍無中樞組織,幹部只想升官發財,不學習無進步,逢事先想著甩鍋,抗日也沒好好錘鍊,光等著美國出力然後下山摘桃子,軍事素養差。6,解放軍即使在極其困難的時候,如抗戰時期,也沒忘記自己搞兵工廠、造武器,雖然初期缺設備、缺原料成就不大,但帶出了一支人才隊伍,到了解放時期,設備逐步改善,原料逐步增加,武器產量、質量大大提高,用之不絕;國軍買辦思想,初期裝備靠老美遺贈,打到後期,槍彈炮彈手榴彈等供應已經跟不上了。我們這叫解放戰爭,謝謝。
上午俘虜,中午改造,下午投入戰鬥。
打土豪,分田地,這個是最根本的吧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
(一)目前各方面情況顯示,中國時局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即是全國範圍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發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階段。現在是它的前夜。我黨的任務是為爭取這一高潮的到來及其勝利而鬥爭。
(二)目前軍事形勢,已向有利於人民的方向發展。去年七月至今年一月的七個月作戰,已殲滅蔣介石進犯解放區的正規軍五十六個旅,平均每月殲敵八個旅;被殲滅的大量偽軍和保安部隊,被擊潰的正規軍,都未計算在內。蔣介石的攻勢,在魯南、魯西、陝甘寧邊區、平漢北段和南滿等地雖然還在繼續,但是比較去年秋季已經衰弱得多了。蔣軍兵力不敷分配,徵兵不足規定數額,這同他的戰線之廣和兵員消耗之多,發生了嚴重的矛盾。蔣軍士氣日益下降。最近在蘇北、魯南、魯西、晉西等地幾次作戰中,許多蔣軍部隊士氣的下降已到了很大的程度。我軍已在幾個戰場上開始奪取了主動,蔣軍則開始失去了主動。預料今後數月內可能達到殲滅蔣軍連前共計一百個旅的目的。蔣介石共有正規軍步騎九十三個師(軍),二百四十八個旅(師),一百九十一萬六千人,偽軍、警察、地方保安部隊、交通警察部隊、後勤部隊和技術兵種等,都未計算在內。進攻解放區的為七十八個師(軍),二百一十八個旅(師),一百七十一萬三千人,約佔蔣軍正規軍兵力百分之九十。留在蔣管區後方的僅十五個師,三十個旅,二十萬三千人,約佔百分之十。因此,蔣介石不可能再從他的後方調動很多有戰鬥力的軍隊向解放區進攻。進攻解放區的二百一十八個旅中,被我殲滅者已超過四分之一。雖然有些部隊在被殲滅後又以原番號補充恢復,但其戰鬥力很弱。有些補充後又被殲滅,有些則根本沒有補充。我軍如能於今後數月內,再殲其四十至五十個旅,連前共達一百個旅左右,則軍事形勢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三)同時,蔣介石區域的偉大的人民運動發展起來了。去年十一月三十日因國民黨壓迫攤販而引起的上海市民騷動和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因美軍強姦中國女學生而引起的北平學生運動,標誌著蔣管區人民鬥爭的新高漲。由北平開始的學生運動,已向全國各大城市發展,參加人數達數十萬,超過「一二九」抗日學生運動的規模。
(四)解放區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和蔣管區人民運動的發展,預示著中國新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人民大革命毫無疑義地將要到來,並可能取得勝利。
(五)這一形勢,是在美國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代替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汪精衛的地位,採取了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的政策、發動內戰的政策和加強法西斯獨裁統治的政策的情況之下形成的。在美蔣這些反動政策下,全國人民除了鬥爭,再無出路。為獨立、為和平、為民主而鬥爭,仍然是現時期中國人民的基本要求。還在前年四月,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即曾預見美蔣實施這些反動政策的可能性,並為戰勝這些反動政策而制定了完整的和完全正確的政治路線。
(六)美蔣的上述反動政策,迫使中國各階層人民處於團結自救的地位。這裡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在內。這是一個極其廣泛的全民族的統一戰線。它和抗日時期的統一戰線相比較,不但規模同樣廣大,而且有更加深刻的基礎。全黨同志必須為這個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而奮鬥。解放區在堅決地毫不猶豫地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條件下,「三三制」政策仍然不變。在政權機關和社會事業中,除共產黨人外,必須繼續吸收廣大的黨外進步分子、中間分子(開明紳士等)參加工作。解放區內,除漢奸分子和反對人民利益而為人民所痛恨的反動分子外,一切公民不分階級、男女、信仰,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徹底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以後,解放區人民的私有財產權仍將受到保障。
(七)由於蔣介石政府長期施行反動的財政經濟政策,由於蔣介石的官僚買辦資本在著名的賣國條約――中美商約中同美國的帝國主義資本相結合,使惡性通貨膨脹迅速發展,中國民族工商業日趨於破產,勞動群眾和公教人員的生活日趨於惡化,為數眾多的中等階級分子日益喪失了他們的積蓄而變為毫無財產的人,罷工、罷課等項鬥爭因之不斷發生。中國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已經威脅著各階層人民。蔣介石為了繼續內戰,恢復了抗日時期極端惡劣的徵兵、征糧制度,這將迫使廣大的鄉村人民首先是貧苦農民不能生活,因而民變運動已經起來,並將繼續發展。這樣,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就將在廣大人民面前日益喪失自己的威信,遭到嚴重的政治危機和軍事危機。這個形勢,一方面推動蔣管區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運動日益向前發展,另方面影響蔣軍士氣更加下降,增加人民解放軍的勝利的可能性。
(八)以孤立我黨和其他民主勢力為目標而召開的蔣介石的非法的分裂的國民大會及其所製造的偽憲法,在人民面前沒有任何威信。它們沒有使我黨和其他民主勢力陷於孤立,反而使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自己孤立起來。我黨和其他民主勢力採取了拒絕參加偽國大的方針,這是完全正確的。蔣介石反動統治集團已將青年黨、民社黨兩個歷來在社會上毫無威信的小黨派和某些所謂「社會賢達」拉攏到自己方面,並且中間派隊伍中預計今後還可能有一部分人投到反動派方面去,這是因為中國民主勢力日益壯大和反動勢力日益孤立,所以敵我兩條陣線不得不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切隱藏在民主陣線中欺騙人民的分子,最後都將露出自己的原形而為人民所唾棄,而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隊伍則將因為同隱藏的反動分子分清了界限,而更加壯大起來。
(九)國際形勢的發展,對於中國人民的鬥爭,極為有利。蘇聯力量的增長及其外交政策的勝利,世界各國人民的日益左傾及其反對本國和外國反動勢力的鬥爭的日益發展,這兩大因素,已經迫使並將繼續迫使美帝國主義及其在各國的走狗日益陷於孤立。如果再加上無可避免的美國的經濟危機這一因素,必將迫使美帝國主義及其在各國的走狗更加處於困難地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的強大僅僅是暫時的,他們的進攻是可以粉碎的。所謂反動派進攻不能粉碎的神話,在我們隊伍中不應有它的位置。中央曾經多次指出這一點,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日益證明這一判斷的正確性。
(十)為著取得休息時間補充軍隊,重新進攻,為著向美國取得新的借款和軍火,為著緩和人民的憤怒,蔣介石又在施行新的騙術,要求和我黨恢復所謂和談。我黨方針是不拒絕談判,藉以揭露其欺騙。
(十一)為著徹底粉碎蔣軍的進攻,必須在今後幾個月內再殲蔣軍四十至五十個旅,這是決定一切的關鍵。為達此目的,必須充分地實行去年十月一日中央關於三個月總結的指示和去年九月十六日軍委關於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指示。這裡特再著重指出幾點,引起各地同志注意:
甲、軍事問題。我軍在過去七個月艱苦奮戰中,已經證明自己有一切把握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取得最後的勝利。我軍的裝備和戰術,均有進步。今後軍事建設方面的中心任務,是用一切努力加強炮兵和工兵的建設。各大小軍區,各野戰兵團,必須具體地解決為了加強炮兵和工兵而發生的各項問題,主要是訓練幹部和製造彈藥兩項問題。
乙、土地問題。各區都有約三分之二的地方執行了中央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的指示,解決了土地問題,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但是還有約三分之一的地方,必須於今後繼續努力,放手發動群眾,實現耕者有其田。在已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地方,還有解決不徹底的缺點存在,主要是因為沒有放手發動群眾,以致沒收和分配土地都不徹底,引起群眾不滿意。在這種地方,必須認真檢查,實行填平補齊,務使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都能獲得土地,而豪紳惡霸分子則必須受到懲罰。在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全部過程中,必須堅決聯合中農,絕對不許侵犯中農利益(包括富裕中農在內),如有侵犯中農利益的事,必須賠償道歉。此外,對於一般的富農和中小地主,在土地改革中和土地改革後,應有適當的出於群眾願意的照顧之處,都照《五四指示》辦理。總之,在農村土地改革運動中,務須團結贊成土地改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群眾,孤立反對土地改革的少數封建反動分子,以期迅速完成實現耕者有其田的任務。
丙、生產問題。各地必須作長期打算,努力生產,厲行節約,並在生產和節約的基礎上,正確地解決財政問題。這裡第一個原則是發展生產,保障供給。因此,必須反對片面地著重財政和商業、忽視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的錯誤觀點。第二個原則是軍民兼顧,公私兼顧。因此,必須反對只顧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的錯誤觀點。第三個原則是統一領導,分散經營。因此,除依情況應當集中經營者外,必須反對不顧情況,一切集中,不敢放手分散經營的錯誤觀點。
(十二)我黨和中國人民有一切把握取得最後勝利,這是毫無疑義的。但這並不是說我們面前已沒有困難。中國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長期性,中外反動派將繼續用全力反對中國人民,蔣管區的法西斯統治將更加緊,解放區的某些部分將暫時變為淪陷區或游擊區,部分的革命力量可能暫時遭受損失,在長期戰爭中人力物力將受到消耗,凡此種種,全黨同志都必須充分地估計到,並準備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計劃地克服所有的困難。反動勢力面前和我們面前都有困難。但是反動勢力的困難是不可能克服的,因為他們是接近於死亡的沒有前途的勢力。我們的困難是能夠克服的,因為我們是新興的有光明前途的勢力。
TG的勝利當然是依靠人民!KMT的失敗也確實因為喪失人心!
土改後消滅了地主階級,TG從農民身上直接征糧,TG的日子過的舒服,少了地主的剝削農民也舒服,於是農民子弟參軍踴躍,這就是傳說中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你說TG是不是依靠人民?!
而與之相反的是KMT,因為地主剝削,農民都要活不下去了,而政府還是收不上來糧食,只能依靠那點可憐的關稅和美援,後期美援也斷了,想打仗只能靠濫發貨幣騙點錢,然後經濟也崩潰了,這會兒連市民也活不下去了,然後KMT也就活不下去了。。。
你說KMT是不是喪失人心?!
打仗本質上說打的是經濟,KMT經濟崩潰了,你不輸誰輸!
至於說灣灣題主所提到的二十年代,著實因為那會兒TG還沒有成長起來,根據地也沒能有效的大規模開闢,土地革命還沒怎麼實現,TG的軍隊真的只是星星之火,那會兒KMT都沒滅掉TG,更反映出KMT有多麼的廢物。。。中共勝在土改 國軍不是在和中共的軍隊作戰,而是在和整個農民階級作戰,中共軍隊後面站著無數兵源、民工、糧草,事實上內戰初期幾個方向都是國軍主動,但共軍無論受到多大損失都能像泰坦一樣,每次從地上爬起來都變得跟強大。
我給你們兩篇文章文獻資料,自己領悟什麼式解放戰爭,人民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渤海區人民支前運動
(作者系原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理事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渤海區人民全民動員,全力以赴支援前線,對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47年8月,陳毅司令員在渤海區陽信何家坊給區黨委機關幹部做報告時說:「我們在山東戰場上接連打勝仗的第一功,應記到支前民工的賬上……在特定意義上說,我們的勝利是用小車推出來的,再加勁往前推,就推出一個新中國……」同時,表揚了渤海區的支前工作。
渤海區是抗日戰爭後期、解放戰爭時期,山東省的幾個大戰略區之一,是1944年1月由清河區和冀魯邊區合併成立的。南以膠濟鐵路為邊界,西靠津浦路,北抵天津,東部瀕臨渤海。除東部700餘里的沿海地帶外,其餘三面都是國民黨軍重兵佔領的鐵路幹線和城市。敵兵麇集,覬覦著解放區。因此,渤海區處於自衛反擊戰場的前線。特別是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山東發動「重點進攻」以後,受敵三面包圍的渤海區首當其衝。自衛反擊戰爭以來,戰鬥頻仍,從未間斷。
當時,渤海區轄40餘縣,近900萬人口,30%以上地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老根據地。區內平原寬廣,盛產糧食、棉花等農副產品,是華東戰場的可靠後方和戰爭物資供給地。
人民支前運動的發展過程
渤海區的支前工作是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而逐漸發展為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的。從1946年6月到1947年3月,是國民黨全面進攻時期。國民黨軍先後向渤海區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進攻。
我軍處於內線防禦作戰地位,運動兵力,伺機殲敵,先後進行了4次較大的反擊戰:1946年7月,解放濟陽,殲敵千餘人;8月28日,在鄒平縣顏家橋、霍家坡一線阻擊,殲敵1500餘人;11月13日,解放齊東縣城,殲敵1700餘人;3次攻打鄒平縣城,殲敵千餘。這些戰役的支前、後勤供應工作,是根據需要臨時就地動員、組織的。召之即來,完成任務即散。
8月間,就曾動員桓台縣民工4萬人,於10日內將膠濟鐵路馬尚至金陵鎮段全部拆除,遲滯了敵人的進攻。
1947年3月以後,山東成為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主要地區之一,戰爭逐漸升級。國民黨軍和還鄉團的殘酷屠殺、搶掠,激起解放區人民更加強烈的反抗。我軍的節節勝利,大大鼓舞了群眾的必勝信心。與此同時,渤海區黨委、行署,領導全區人民一面反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生產節約運動,肅清匪特,鞏固了人民政權,為更大規模的支前工作創造了條件。
1947年2月,渤海區我軍打出渤海區到外線作戰,參加萊蕪戰役,在周村、張店一帶殲敵3000餘人。為支援萊蕪戰役,渤海區黨政軍民領導機關,代表全區900萬人民、20萬民兵、220萬自衛隊員,致電陳毅司令員:「誓做後盾,全力支援魯南會戰,堅決打壓蔣軍進犯!」並建立了「渤海區支前司令部」。廖容標兼司令員,王卓如任政委。渤海區支援萊蕪前線軍糧400萬斤,區黨委機關、行署等單位,節約獻金1400萬元(北海幣)支前。年底,渤海3專署又向魯中運送小麥5000萬斤。
渤海人民的子弟兵華野10縱,於1947年4月中旬參加泰蒙戰役後,5月,又參加了孟良崮戰役。渤海區地方部隊也接連發動了晏城、滄縣、青縣等戰役,取得輝煌的勝利。渤海人民更加踴躍地支前,提出「要糧有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那裡」的口號,全區掀起參軍和支前高潮。至1947年底,先後有38萬人次民工支前,9萬名青年參軍,支前大車萬輛,做軍鞋40萬雙。利津縣組織了1000輛馬車,將10.3萬斤麵粉、3.2萬斤蔬菜、62萬斤柴草運往前線。桓台縣籌集了420萬斤糧食、480輛大車、百多匹馬,支援了華野部隊。廣饒縣組織了3個民工團,有1.5萬人、3500輛小車參加支前。
渤海區黨委和行署機關的80多名青年、渤海公學的71名學生也報名參軍上前線。
1948年10月以後,我軍轉入戰略反攻,除繼續保衛解放區之外,主要是在外線集中力量消滅山東之敵。2月,渤海區武委會代表20萬民兵、230萬自衛隊員致電華野司令部,要求參軍上前線。3月,我軍攻克周村、張店,殲敵3000餘人;4月,解放濰縣,殲敵4500餘人;9月24日,解放濟南,殲滅敵人10萬餘人。在這些戰役中,渤海區處於臨戰前沿,擔負了大部分戰勤民工和戰爭物資的供應任務。在濰縣和周張戰鬥中,僅廣饒縣就組織支前民工17.4萬多個工日,畜工4.5萬多個,支援糧食450萬斤,柴草138萬斤。
隨著戰爭的發展,支前工作已成為解放區的經常性任務。根據華東支前委員會的統一部署,濟南戰役前夕,建立了「渤海區支前委員會」,主任王卓如,副主任陳放,委員有傅健吾、張應舉、李發、王其元、李文、顧准、王雲生、王荑黎,政治處主任崔振華,糧食部部長張應舉,副部長段忠誠,民力部部長傅健吾,副部長劉東濤,供應部部長趙子謙,運輸部部長李寧,副部長鄭克昌。
為支援濟南戰役,「渤海區支前委員會」組織了800名幹部投入支前工作。一個月的時間就組織了25,738名民工(728591個工日)參戰,供應糧食1743.5餘萬斤、柴草260.6餘萬斤。濟南戰役中有1.14萬名民工立了功。
濟南戰役結束後,渤海區人民再接再厲,繼續支援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的戰役,組成了常備民工團,隨軍南下,和解放軍並肩作戰,一直打到江、浙、贛各省,有些幹部和民工就留在當地工作。特別是當淮海戰役進行到第二階段的關鍵時刻,渤海區奉命籌運糧食1億斤,限令1個月內運到前線。全區黨政軍民立即緊急動員,連續奮戰16晝夜,提前10天超額完成了繳糧任務。淮海戰役期間,渤海區出隨軍常備民工52,833人,臨時民工20.5萬餘人。出擔架7450副,挑子35,002副,小推車19,543輛,大車70,960輛,牲口154,350頭,船隻1250艘,圓滿完成了支前任務。
渤海區人民支前的豐功偉績
1. 翻身農民踴躍參軍,保衛勝利果實求解放
渤海區黨委、行署,在發動、組織人民支援戰爭的同時,自1946年初,就在根據地內實行了減租減息、僱工增資和反奸反霸的鬥爭,組織群眾發展生產。1946年5月,中央「五四」指示以後,又在全區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土地改革運動,從根本上摧垮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統治。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徹底翻了身。翻身農民從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解放戰爭的勝敗與保衛他們的勝利果實和生命安全緊密相連,沒有解放戰爭的勝利,便沒有農民的一切。因此,他們要堅決「消滅蔣匪幫,保田保家鄉!」「反蔣保田保飯碗,爭相上前線!」「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
在土改運動的基礎上,渤海區發動了4次大參軍運動。第一次是自1946年7月至12月;第二次是1947年1月至年底;第三次是1948年1月至9月;第四次是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參軍人數最多一年的是1947年,全區有9.42萬人蔘軍;1948年,全區有7.16萬人蔘軍。據不完全統計,渤海區共參軍16.58萬人,佔全省參軍人數(58.99萬餘人)的28%以上。渤海區的新兵,先後組成了兩個野戰縱隊(4個師)、27個新兵團(1分區7個,2分區5個,3分區7個,4分區4個,軍區部隊4個),補充了華野部隊和地方武裝。
翻身農民對參軍表現了極高的熱情。上級布置廣饒縣徵兵1200名,從農曆正月十五到二十五短短10天內,就有3145人報名,實際參軍達2662人,超額完成任務一倍以上。該縣的周家村、商家村由村幹部帶隊入伍,各組成一個新兵連,稱周家連、商家連。該縣至1947年初,有1.2萬名青年參軍。鹽山縣的孟村鎮,在1947年和1948年兩次大參軍中,先後組建了兩個回民新兵連參軍。南皮縣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就組織起3000名青年參軍,僅王寺、潞灌兩區就成立了一個1500人的子弟兵團開赴前線。
34戶人家的小郭村就有31人蔘軍。參軍的方法是政治動員和自願報名相結合,事先進行形勢教育和階級教育,然後集中時間,從縣到區、鄉、村層層召開「動參」大會,迅速掀起高潮。
參軍時間多在春節前後,當時,村村開大會,處處鑼鼓響。一隊隊青年騎馬掛紅奔赴前線,擁軍歌聲、口號聲隨時可聞。參軍光榮蔚然成風,湧現出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和動人事迹。1948年參軍中,1分區送子參軍的父母915人,送郎參軍的妻子127人,兄弟爭相參軍者324人。南皮縣王寺區農民韓景水夫婦雙雙參軍。惠民縣堤口郭村農民郭敬公把一個兒子、兩個孫子一起送上前線。
由於有這種取之不盡的兵員補充,所以,我軍越戰越強。解放戰爭開始,渤海區我地方武裝只有9個基幹團,36個縣大隊,102個區隊。戰爭進行一年半以後,到1947年底,我軍發展到15個基幹團,2268人。全國各地、解放軍的各兵種中都有渤海區參軍的兒女,有的已成為我軍的高級將領。
2. 抬擔架、送彈藥,軍民並肩戰鬥
1947年10月,我軍轉入戰略反攻以後,作戰形式從內線防禦的運動戰、游擊戰轉變為現代化的陣地戰。而我軍的後勤供應仍然靠分散的農村物資,靠肩挑人抬、車推馬拉的落後運輸工具,和現代化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但我們發揚了人民戰爭的優勢,調動了千百萬群眾的積極性,從而克服了困難,保證了戰爭物資的供應。解放戰爭時期,渤海區先後有81.98萬人次支前。在「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下,渤海人民組成了數以千計的「輪戰營」、「常備擔架團」隨軍戰鬥。
據統計,解放戰爭中渤海區出擔架25,679副,挑子1.54萬副,大車652,352輛,小推車630,340輛,牲口97.8萬頭。運送糧食2億多斤,柴草250萬斤,煤800萬斤。據檔案資料記載,1947年3月,全省5個戰略區組織了隨軍常備擔架5961副,其中渤海區的有2270副,佔全省總數的38.1%。全省組織隨軍挑夫16,249人(副),其中有渤海區的3404人(副),佔總數的20%以上。
支前翻身農民把共產黨看做大救星,要報答黨的恩情,視解放軍為親人。
他們離開家,隨軍征戰,新區人民稱他們是「不穿軍裝的解放軍」。
靖遠、吳橋的民工隨軍13個月,經冀、魯、豫、皖、蘇5個省200餘縣,善始善終地完成了支前任務。博興縣馬家村支前民工連長馬道元,在孟良崮戰役中帶領全連,火線搶救傷員50人。他本人7次衝過敵人的火力封鎖線,背下傷員7人。在南麻、臨朐戰役中全連往返7次浮水過九馬河,搶運傷員72人,他來回鳧水過河15次。濰縣戰役中,他隨衝鋒部隊衝進城裡後,敵眾我寡,危急時刻,他揀起敵人的武器與敵人巷戰肉搏,刺死、刺傷敵人各一名,俘敵15名。
他帶領的連隊被評為「鋼鐵連」,1951年他被評為「民兵英雄」。
無棣縣信陽鄉郭打堡村民工排長郭風藻,冒著槍林彈雨從火線上背下一名傷員後,又從炸塌的瓦礫堆中扒出兩名戰士。行軍中用手捧麻葉為傷員接大便,用自己的缸子為傷員按尿,節省下菜金為保管員買雞蛋吃,被評為「特等功臣」,剛複員回家又送17歲的兒子再去支前。鄒平縣支前民工3營8連,在翻身農民傅玉柱(連長)、張立業(指導員)的帶領下,全連192人,隨華野25軍74師後勤處行動,8個月中轉戰4省,戰場搶救傷員300人。為追擊敵人,連續10天行軍1300里沒一個人掉隊,被25軍政治處授予「打不爛、拖不垮的鋼八連」稱號。
支前民工在戰場上是解放軍的得力助手,在平時也和解放軍一樣,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向新區群眾宣傳政策、幫助地方工作和群眾生產。轉移時做到「三不走」,房東院子不掃不走,水缸不滿不走,借東西不還不走。他們把老區人民的傳統和生產技術帶到新區,擴大了我黨我軍的影響。駐村群眾把轉移的戰士和民工送村外,依依惜別。
3. 軍糧、物資送前方,支援軍隊打勝仗
後勤支援是戰爭本身固有的組成部分,沒有必要的後勤供應,部隊是不能作戰的。1948年12月31日,粟裕副司令給中央的報告中說:「地方黨政軍民不顧任何困難與代價,以全力支援前線,這是戰役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戰爭的後勤支援,直接影響著軍隊的戰鬥力和戰爭的勝負,特別是糧食和彈藥的支援,在某種意義上說,「糧食就是子彈」。淮海戰役期間,被圍困的國民黨軍,七八天分不到一斤糧食,到處剝樹皮,挖麥苗、草根吃,連老百姓的雞、狗、貓,甚至老鼠都吃光了。沒燒的,就把槍托、汽車輪胎,甚至墳里的棺材、骨頭挖出來當柴燒。
為爭奪空投食品,自相殘殺。整班、整排的敵兵因飢餓難撐,逃奔我軍投降。而我軍「無論糧食供應和彈藥接濟與醫藥救濟方面都沒有困難……」直到淮海戰役結束,我後勤機關還庫存糧食1.4億斤。
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時,渤海區奉命突擊籌運1億斤糧食至前線,務於1個月內完成。渤海區黨政軍民立即動員,晝夜工作,從1948年11月29日起至12月13日,只用了16個晝夜就完成了任務。解放戰爭中渤海區共支援糧食2.3億餘斤(計萊蕪400萬斤,渤海3專署運往魯中5000萬斤,兗州戰役5000萬斤,濟南戰役1743.5萬斤,淮海戰役1.172億斤)。全省從1947年1月至1948年8月,支援糧食3.067億斤;淮海戰役時又調運3.9億斤,共6.967億斤,渤海區佔33.4%以上。
民以食為天。糧食一向被農民視為寶中之寶,但他們懂得戰爭的勝利比吃飯更為重要,因而慷慨地奉獻出自己用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果實。
桓台縣當時有384個村,26.7萬人,僅在1947年支前中就支援白面100萬斤,小米140萬斤,粗糧1000萬斤,平均每人貢獻糧食47斤。為支援淮海戰役,渤海2分區的群眾邊籌糧邊加工、運送,全分區1.8萬盤石碾晝夜不停,1.8萬輛大車來往不斷,半個月就完成了任務。臨邑縣宿安鎮烈屬袁鎮芬,村裡沒派他碾米任務,他仍把自己的300斤穀子連夜碾成米,送到糧站,倒下就走,連秤也不過。他說:「支前人人有責任,哪分你的我的!」惠民縣何坊區谷家安村是個80戶人家的小村,其中有70戶農民自動報名借糧支前。一位雙目失明的翻身農民,拄著拐棍摸到會場,硬要獻上100斤穀子。他說:「沒有解放軍在前方打仗,連宅子地都保不住,寧可自己吃糠咽菜,也得讓前方同志們吃飽。」
當時,渤海區的大小城鎮鄉村,晝夜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人歡馬叫,一片加工、運糧的緊張熱烈氣氛。「吱咯吱,碾兒響,家家碾米忙。推的推來簸的簸,運的運來裝的裝。為了前方打勝仗,人人出力理應當」;「一串小車一條龍,吱油吱油向前游。一天走不斷,一眼望不到頭」;「碾磨一齊轉,米面送前線。打倒蔣介石,糧食是子彈。」這些流行歌謠,生動地反映了籌運糧食支前的情景。
4. 華東戰場的可靠後方
1947年7月,國民黨像輸紅了眼的賭棍,孤注一擲,豁出血本,調集了6個整編師、22個旅,於8月3日向膠濟路東段、渤海區大舉進攻。渤海區黃河以南地區全被敵人侵佔,在黃河南岸沿線陳兵,向黃河以北打炮、轟炸。我陳毅司令員、粟裕副司令員,率華野部分部隊、兩廣縱隊等從魯南向渤海區轉移,從蒲台縣的道旭渡口北渡黃河,進駐陽信縣、何家坊一帶。華東局和軍政機關1500餘人,由張雲逸、鄧子恢、曾生、魏文伯、舒同等率領從利津縣小街子北渡黃河,轉移至惠民、陽信一帶。
從魯中、魯南撤退的黨政機關、學校、醫院、工廠、幹部、群眾,共計40.5萬多人,都轉移到渤海區黃河以北地區。張雲逸、鄧子恢等駐在陽信縣商店北街,舒同等和政治部機關駐大韓、小韓村,華東局組織部駐黃巾寨,華東黨校駐魏集村。鄧子恢等領導同志至1948年2月才離開渤海區。華野部隊俘虜的100多人的國民黨尉官以上軍官教導團,駐利津縣左王區農村3個多月。
其時,適值寒冬季節,惠民、陽信等縣的大小村莊都駐滿了部隊和幹部、群眾。如此眾多的人員,吃、穿、住、燒、醫藥供應都需當地臨時籌措。渤海區黨政領導機關,集中全區的物力、財力,籌集糧食、衣物,千方百計保證這些人員的供應。並發動群眾擁軍、勞軍,獻糧獻布匹、衣物,捐贈過春節的食品,使轉移來的外地人員順利休整,安全過冬。有的群眾騰出房子、鍋灶,把棉被、衣服中的棉絮拆出來給戰士絮棉衣。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渤海區行署籌集到棉布54.7萬餘尺,做軍衣19萬套,軍鞋16.52萬多雙,軍襪8萬雙。
因渤海區地域廣闊,保存了一片從未被敵人佔領過的鞏固的根據地,所以,不管是急需的糧食、兵員、物資等,需要短期內突擊完成的支前任務,多由渤海區承擔,而每次都能圓滿完成任務,充分顯示了華東戰場可靠後方的作用。
對渤海區支前工作的幾點認識
1. 人民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支援了戰爭
戰爭是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是血與火的熔爐。渤海人民在支援戰爭的實踐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嚴峻的鍛煉。這種教育不僅是理論和說教,而是以解放軍和黨員、幹部流血犧牲的實際行動為內容的;是以解放區和敵占區人民生活對比的現實和國民黨軍隊的殘暴屠殺做反面教材的。
它提高了渤海區人民的政治覺悟,加深了對戰爭的正義性的理解,使支前變為自學的革命行動,從而爆發出無比高漲的支前熱情,數以萬計的民工立了功,湧現出無數個「黎玉運輸連」、「陳毅擔架團」、「支前模範」和「鋼鐵連隊」。
解放軍是座大學校,解放軍的足跡遍及渤海區的大街小巷,80多萬民工與部隊共同生活、戰鬥、學習,軍民一家,融為一體。戰士們英勇戰鬥,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嚴守紀律、擁政愛民的模範行為,給人民群眾以深刻的影響。民工們向解放軍學習,為老區人民爭光。
據1948年底統計,渤海區我軍傷亡5459人,其中3227人壯烈犧牲。民工們跪在烈士墳前痛哭流涕,發誓打不倒蔣介石,絕不回家!
壽光縣「陳毅擔架連」122人,隨軍征戰26個縣,行程1.7萬里。在搶運傷員中摸索出在不同地形、對不同傷勢的傷員抬、放方法,創造了床式、棚式、靠背式、升降式、推抬兩用式等多種擔架,減輕了傷員的痛苦。他們在擔架上搭涼棚為傷員防暑,寧可自己挨淋、受寒,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傷員身上保暖。
淮海戰役時,1分區擔架團提出:「這是建立新中國的最後一次支前,再不立功沒了機會了。」民工馬增任、庄連利搶救傷員,1小時40分鐘抬擔架走了23里,又快又穩。他們一勺一口地為傷員喂水喂飯,口對口地為傷員吸痰。他們說:「都是一樣的解放區青年,人家能把命豁上,咱受點苦算啥!」該擔架團2563人,隨軍8個月,行程萬里,善始善終完成了支前任務。
他們在支前中節約菜金60萬元(北幣),用節省下的錢給傷員買雞蛋、買糖吃;在戰爭空隙,幫駐地群眾鋤地2300畝,砍高粱4800畝,抬糞4060次,種菜78畝,泥屋盤炕2700次,推磨1640次,打場1100次,修農具290件,打紡車59輛。全團評出一等功臣351名,發展新黨員390人,培養積極分子177人,榮獲各種獎旗65面。
靖遠縣的民工在鄢陵一帶駐村時,幫助40多個村建立了農會和村政權,他們學習解放軍的榜樣,既是工作隊又是戰鬥隊,用一切機會,爭相多作貢獻。
渤海區的支前運動是戰爭年代空前廣泛深入的、成功的群眾運動。各行各業、男女老幼都自覺地行動起來了。後方的群眾爭相擁軍支前,提出:「節約一尺布、一斤糧就是向山頭前進一步!」「多獻一元錢、一雙鞋就是向敵人多射一顆子彈!」全區開展了增產節約,獻糧獻金支前運動。老年人獻出積存多年的「箱子底」、「私房錢」,青年姑娘拿出準備做嫁妝的衣服、布料,兒童團拾糞、撿麥穗攢錢買日記本、毛巾慰問解放軍。博興縣小營區牙店聯防婦女主任鄭秀蘭,被選為擁軍委員會主任後,和6個委員帶領3個洗衣組、6個炊食組,一晝夜接待過往傷員700餘人,洗衣服1600餘件,煮麵條1500斤。
人力推磨,每盤磨一晝夜磨麵粉240斤。為支援淮海戰役,渤海區的婦女,10天內縫製糧袋92萬多條。博興縣有的婦女,未等上級發下布來就先用自己的布把糧袋縫好。運糧中,民工們撕自己的衣服,縫補糧袋。渤海區婦女為淮海前線趕製棉被20萬床,軍襪60萬雙。博興通濱區的婦女,晝夜趕製軍鞋200多雙。
國民黨、還鄉團的燒殺搶掠,敵占區人民的災難,從反面教育了人民,激起人民更強烈的憤慨。國民黨第八軍侵佔廣饒後,兩個月內殘殺我積極分子、群眾1500人。國民黨濰縣縣長張哲對部下交代:凡是干八路的和八路聯繫的,可就地處決,不用呈報。他指使匪徒抓捕我幹部、群眾400餘人,綁押到李家營村,用活埋、刀鍘、開膛扒心、零刀割、大卸八塊、割耳、剜眼、剪舌頭等40多種慘無人道的手段,將抓捕的人全部殺死。
還鄉團匪徒楊玉恩一人就殺死我群眾50多人。李家村是個不到200戶的村子,竟有45人被殺,其中9戶被殺光了全家。北紙坊村翻身農民韓在林兄弟3家14口人全被活埋。這些血跡斑斑的獸行,激起人民的萬丈怒火和不共戴天的仇恨。
濰縣解放前,濰北縣委代表全縣人民向解放軍9縱寫公開信,控訴國民黨軍隊的滔天罪行,要求解放軍為親人報仇。濰縣人民說:「只要能打下濰縣,解放軍要啥有啥!赴湯蹈火,粉身碎骨,在所不辭。」該縣泊子區大灣口村群眾聽說解放軍要來,4天之內就磨好了8000斤麵粉,主動把大門摘下來,把箱子、桌子拆了送給部隊修工事。張式村的群眾,把祖塋里的幾十顆百年松伐倒給解放軍當燒柴。
2. 土地改革運動的成功,土改和生產、支前相結合,在政治上、經濟上為支前奠定了基礎
渤海區領導機關堅決執行了黨中央和華東局的指示和各項方針、政策。從1946年秋開始,至1947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區的土地改革運動,使200多萬無地少地的農民滿足了土地要求,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翻身農民從國民党進攻後地主還鄉團的倒算復辟中,更加認清了國民黨是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打不倒蔣介石就保不住翻身勝利果實。吳橋縣於集村一個黨員農民,把僅有的一個17歲的孫子送去參軍。他囑咐孫子說:「沒有共產黨,就沒咱這個家,打不垮蔣介石,你就別回來!」並把這段話寫在紙上,讓孫子帶著,「幾時想家就拿出來看看!」德平、商河、楊忠3個縣的民工團3498人中,91%是翻身農民。濱縣參軍的1900名青年中有1520人是貧僱農青年。
土改運動中,全區培養出積極分子9.29萬人,村幹部3.74萬人,建立了擁有78萬會員的農救會和13萬民兵的民兵組織。在土改中新發展黨員5771人,建立起1709個黨支部,提拔了4553名基層幹部,改造鄉、村政權7807個。各級黨組織和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壯大,對發動和組織支前生產工作起了巨大作用。這些積極分子,成長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幹。
土改運動以前,渤海區的老根據地內就實行了減租減息、反奸反霸和僱工增資運動,組織農民生產互助。解放戰爭開始後,又堅決貫徹華東局提出的土改、支前、生產密切結合的方針,強調農民有地種、有糧吃才有支援戰爭的能力。1948年冬,在各級黨政機關中實施了「三大方案」,落實「生產節約、度過災荒、節衣縮食、減輕人民負擔」的10條要求和《八項禁令》,做到不荒一畝地,不餓死一個人。各級黨政幹部紛紛組成工作隊,深入農村幫助土改和生產救災,與群眾同甘共苦,掀起生產自救,鄰幫鄰、親幫親,區、村互濟的生產救災運動。當時,惠民、陽信等地,各村都派出有工作團,工作組長都是縣團以上領導幹部,對促進土改、生產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渤海區土地改革、生產等工作,成績是顯著的,但康生在1948年2月渤海土改整黨會議上卻誣衊說:「渤海區的土改是打了敗仗的」,是執行了「右傾」「富農路線」的,說渤海區的黨員、幹部大部分是地主富農利益的代表,並據此錯誤處理了渤海區的大批領導幹部(後平反),完全是毫無事實根據的誣陷。
3. 加強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教育,實行正確的政策和科學的組織管理
黨的領導是通過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和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來實現的。當時黨組織處於秘密狀態,各方面的行政法規也極不完善,組織群眾參戰主要是靠我黨我軍的號召力和政治思想動員,尤其是特彆強調黨員、幹部帶頭,要在戰爭實踐中經受考驗,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民工團、營、連、排、班的職務,多由縣、區、鄉、村的主要負責幹部的黨員、積極分子擔任。
如3分區的3400名民工中就有370名縣、區幹部,400多名黨員,700多名積極分子。桓台縣崔樓鄉的糧庫主任,白天過秤、收糧,晚上和民工一道裝運糧食,連續4個晝夜沒上床睡過覺。仍堅持工作。他說:「吃不了苦,負不了責;當幹部帶頭,首先是帶頭吃苦。」黨員張殿鰲帶領的臨淄運糧隊,15天中行程1390里。走山路別人挑45斤,他挑110斤。晚上宿營,讓出房子給別人睡,自己冒著嚴寒在院子中露宿。黨員雖不公開,但從表現上就能猜個差不多。
1947年2月以後,支前委員會中就設立了政治部,各團、營、連、排都有堅強的政治工作幹部,對民工、群眾進行形勢和階級教育,利用訴苦、回憶、對比等形式,進行「為誰支前,為誰打仗」、「革命到底」的教育。「支前光榮,人人有責」,形成了社會風氣,誰「逃亡」「開小差」,或躲避戰勤任務,就人人責備,在群眾中無法抬頭,幹部、黨員就沒法當。這種政治氣氛、輿論力量,對鞏固民工隊伍起了重要作用。
在支前民工中開展創模立功運動,開展建黨工作,把經過實際考驗的積極分子給予立功,發展為黨員。出征前組織歡送、掛花、披紅,訂計劃表決心;執行任務中開展記功、評功活動。提出「五愛」條件:愛群眾、愛傷員、愛糧食、愛擔架、愛勞動。提出「誰英雄,誰好漢,相見在前線」;「模從勞中得,功從苦中生,支前是鍊鋼爐,看誰鋼崩崩」等口號,展開競賽。臨淄民工營392名民工提前完成了7.2萬多斤的挑糧任務,有229人立了功。渤海擔架1團有黨員694人,其中立特等功的6名,一等功的216名,二等功的146名,三等功的25名。
惠民、陽信、無棣、沾化、濱縣5縣的「常備民工團」,評出功臣1703名,發展黨員143人,為159名候補黨員轉了正,並培養出363名積極分子。民工複員回來後,層層召開慶功歡迎大會,鼓勵他們保持榮譽,繼續在農村工作中發揮作用。
堅定不移地實行正確的政策和科學的組織管理,是完成支前任務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比較妥善地解決了支前結合生產的問題。每次支前任務告一段落,立即抓緊組織生產,並準備下一段的支前工作。民工出發後,其家庭的生產採取專人代耕、親鄰互助等辦法包耕包種,實行支前工與後方生產工合理交換。根據省政府頒布的《人民出工條例》,按青壯年的身體狀況,分別組織為常備民工、二線民工和臨時民工三種層次的支前隊伍,常備不懈,從法律上規定了人民的支前義務。
越是任務緊急、繁重,越要儘力照顧群眾的利益,在人力和財物方面實行合理負擔,按勞取酬。如運糧中規定,每個民工日工資糧4斤,每運百里百斤提成8%,水路提成5%。三套騾馬車定額為每車載1200斤,日行60里;鐵輪牛驢車,載量800斤,日行50里,超額完成任務部分提成5%。這不僅調動了群眾的支前積極性,並促進了生產。一時間,飯店飲食業、牲口交易、車船製造,生意興隆。有的群眾為了承擔運糧任務,自動集資買牲口、買大車、小車。桓台縣原有大車700輛,小推車500輛,支前中發展到大車1400輛,小推車1700輛。支前民工既得到政治上的榮譽,經濟上也得到應有的照顧,因而支前、生產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長盛不衰。
渤海人民支前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特別是人民群眾那種聽從黨的號召、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黨政領導、黨員幹部執行政策,關心群眾、以身作則的先鋒模範作用,是我們應當永遠繼承的優良傳統。
解放戰爭時期的遼寧土改
解放戰爭期間,遼寧各地各級黨委,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東北局指示,自1946年5月至1949年春,從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到平分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這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徹底摧毀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極大地激起了廣大貧苦農民的革命熱情,他們深切感受翻身解放全靠共產黨,參軍參戰,支援解放軍,鞏固擴大解放區,為遼寧全境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
減租減息和分配敵偽土地鬥爭的初步展開
抗戰勝利後,我黨的土地政策仍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為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1945年9月底,東北局明確提出在農村要開展減租減息和反霸鬥爭。12月3日,黨中央再次指示東北局,要集中力量發動農民進行減租減息鬥爭,解決土地問題;28日,毛澤東在「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中,提出「群眾工作的內容,是發動人民進行清算反奸的鬥爭,是減租和增加工資運動,是生產運動」。自此,遼寧各地抽調部隊、幹部相繼組成工作隊,深入農村開展減租減息和分配敵偽土地的鬥爭。
1946年1月初,遼西省委和西滿分局,召開全區幹部擴大會議,動員各級幹部,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清算敵偽殘餘的鬥爭。1月16日,遼西行署發布《遼西地區清算敵偽殘餘的辦法》、《關於執行康平縣開拓地處理暫行辦法的補充說明》、《土地租佃暫行條例》和《處理敵偽地產的決定》後,遼西省委和西滿分局組成工作團,分赴鐵嶺、法庫、康平和昌圖等地開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和分配敵偽土地的鬥爭。1月10日,撤至阜北彰西的遼吉五地委,將所轄市、縣幹部組成工作隊,調查摸底、宣傳群眾,所轄各地反奸清算和減租減息的鬥爭很快開展了起來。
5月,遼東三地委組織工作團,在撫順、本溪、新賓、清原,瀋陽市委在遼中、新民兩縣及深井子、舊站、李相屯、汪家及蘇家屯、新城子等郊區,以及遼東、遼南廣大農村,亦都開展了這一鬥爭。由於遼寧大部分地區開展了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和分配敵偽土地的鬥爭,這就沉重地打擊了惡霸地主和敵偽殘餘勢力,廣大貧苦農民揚眉吐氣,初步改善了貧苦農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農民群眾由衷感激中國共產黨,從而擴大了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亦為深入進行土改打下了群眾基礎。
貫徹「五四指示」,土改運動形成高潮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下稱「五四指示」),決定將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改為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這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一次重大改變。6月25日,東北局做出關於組織工作團動員幹部下鄉發動群眾創建根據地的決定,要求要在全體黨政軍民幹部中造成下鄉熱潮。
7月7日,在哈爾濱召開的東北局擴大會議上通過陳雲起草的《關於形勢和任務的決議》,即「七七決議」,「號召共產黨員和廣大幹部走出城市、丟掉汽車、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統統到農村去,並確定以能否深入農民群眾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
為了配合土改工作,各級宣傳部門,都把土改工作作為宣傳工作的重點。《東北日報》每天都有土改工作的消息和報道,用以指導土改運動。一個波瀾壯闊的反封建的土改運動暴風驟雨般的席捲遼寧大地。
1946年7月,中共遼東三地委先於東部山區為重點進行試點,7至9月全面鋪開。他們吸收中農參加,不動富農,沒收漢奸和匪首的土地和公地、廟地,「滿拓」、「鮮拓」及地主的土地進行平分,收舊契,換新約。在遼西,中共遼吉五地委帶領各級黨政軍發動群眾,土改鬥爭亦很快形成高潮,並在新收復區開展了反倒算、再翻身的鬥爭。遼寧西部的朝陽地區,在熱東、熱遼兩地委組織下,朝陽、建昌、建東、北票和凌源、喀左等縣「五四」土改也在轟轟烈烈的深入展開。朝陽縣以「斗大戶」分浮財為主要鬥爭形式,許多貧苦農民分到了土地和房屋。建昌縣在鞏固區內各村建立農會,在要路溝、鹼場和喇嘛洞三個區開展了以分大戶為主的土改鬥爭。
建東縣以會代訓培訓骨幹後,決定「罪大地多者人地一起斗,罪少地多者斗地不鬥人,罪大地少者斗人不鬥地」,全縣土地改革很快鋪開。北票縣以清算鬥爭罪惡多端的蒙奸沁布多爾濟王府為重點。朝北、建平、凌源和喀左,也把漢奸、土匪的土地和公地、荒地、申告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錦州地區的錦西、興城和綏中的老區,也都在熱東地委土改工作團領導下,貫徹「五四指示」進行土改鬥爭,不少村建起了農民會、婦女會和兒童團等群眾組織,有的地方還建立了農民法院。廣大貧苦農民吐苦水、伸積怨、與惡霸地主進行面對面的鬥爭,並將民憤很大的地主惡霸遊行示眾,大長了貧苦農民群眾的威風。
6月,中共遼南二地委,以「五四指示」為指導,先行試點,然後在安東地區普遍展開。在這一地區,還對中、小地主和與我黨合作的開明士紳,以及與反動派有矛盾的一部分地方實力派,採取了調解仲裁的辦法,動員他們獻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此外,在遼北解放區的康平,鞍山地區的海城、台安和遼陽,以及營口等解放區,都遵照「五四指示」精神,發動群眾進行了土改。遼西的土改運動普遍開展了起來,廣大無地、少地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牲畜、農具和其他物資。廣大翻身農牧民由衷感激中國共產黨,遼寧的土改運動形成了高潮。
「煮夾生飯」和「砍挖」運動
以清算分地為中心的「五四」土改,雖然形成了高潮,但這場鬥爭在遼寧各地的發展很不平衡,開展好的和尚未開展的地區均是少數,已經開展的大多數地區則處於「半生不熟」狀態,煮成了「夾生飯」。主要表現在:地主階級斗而未倒;積極分子隊伍不純;農民自衛武裝尚未建立,群眾還不能自覺的進行鬥爭。有些區、村出現「貧富推平」;有的地區對地主的土地「明分暗不分,或只分土地不分耕畜、房屋和農具」;有的地區地主勢力依然存在,甚至收回了被分的土地、房屋和財物,公然殺害幹部和翻身群眾,加之國民黨軍的不斷進犯,群眾心裡不託底,退回了分到的土地……
11月7日,陳雲指出了「半生不熟」問題的嚴重性,要求各級黨委加以認真解決。同月21日,東北局發出《關於「半生不熟」問題的指示》,要求各地集中力量解決「夾生」問題,繼於1947年2月1日召開會議,強調各地必須集中力量解決「半生不熟」問題。此後,遼寧各地先後開始解決「五四」土改後出現的「夾生」問題,並根據東北局《關於繼續完成土地改革深入群眾運動的指示》,把這場鬥爭引向「砍挖」鬥爭,即斗財寶、挖乾貨、追浮財階段。這是土改運動中最為激烈的一個階段,群眾發動得更為廣泛。
由於封建地主惡霸世代殘酷剝削壓迫、甚至的殘殺貧苦農民,貧苦農民與其結下了世代怨仇。因此,鬥爭中惡霸地主被打死的現象時有發生。但很快,各地在認真貫徹東北局《關於土地改革運動中嚴禁打人的規定》後,這種現象得到一定的制止。 經過這一時期「煮夾生飯」和「砍挖」鬥爭,考驗了幹部,鍛煉了群眾,黨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黨的影響在農民群眾,特別是貧苦農民中深深扎了根,為平分土地,進行徹底土改,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奠定了基礎。
平分土地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947年7月9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工作會議,總結了全國各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經驗,分析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勢,對「五四指示」關於土改政策方面的不徹底性進行了糾正,並於9月13日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決定實行平分土地的政策。11月3日,東北局做出了貫徹土地法大綱的補充規定,並於12月1日發布了《告農民書》,號召廣大農民群眾一齊動手,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徹底平分土地。繼之,公布了《東北解放區實行&<中國土地法大綱&>的補充辦法》和《關於在農村中劃分階級的一些問題(草案)》。從此,遼寧各地的土改進入了平分土地階段。
早在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公布後,中共遼吉省委便作出《關於學習&<中國土地法大綱&>深入固本立功運動的決定》,即為適應土改和大決戰形勢需要而進行的以查階級、查立場、查思想為核心的整風運動,為全面徹底進行土改打下了基礎。1948年春,遼吉一地委在全地區展開了以平分土地為中心的土改運動,他們「以村為單位、由貧僱農團、貧僱農大會劃定階級成分,貧僱農、中農掛紅條,富農掛黃條、地主掛白條」,階級陣線清楚,農村氣象煥然一新。然後丈量土地,劃等平分。
遼吉五地委,向所轄的彰武、阜新、黑山、北鎮等縣發出《為徹底執行「中央關於貧僱農自己動手全面大發動的方針」給各縣區群眾工作同志的信》,強調滿足貧僱農的要求,搶時間,爭群眾,全面掀起了新的土改高潮。他們以行政村屯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好壞搭配、公平合理的平分土地,截止1948年初,全地區6縣基本上完成了平分土地的任務。錦州地區的綏中、興城、錦西、錦縣和義縣等部分老區,根據熱東、熱遼兩地委「集中力量較大規模地、大塊地展開徹底平分土地運動… …熟中求快,又快又好」的要求,自1947年冬至1948年春,在新老解放區內基本上完成了平分土地的任務。朝陽地區各縣、旗土改工作團深入村屯,形成骨幹,成立貧僱農團或翻身團,制定計劃,確定鬥爭對象,定成分,查土地,平分打樁立標分界。截至1948年春,朝陽、凌源、北票、喀左、建昌和建平等縣,除個別邊緣地區和敵占區,亦完成了平分土地的任務。
1947年夏季攻勢後,東北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共遼東三地委至1948年春,在撫順、本溪地區完成了平分土地的任務。遼南的鞍山、遼陽和營口地區的新、老區,也在1947年秋、冬季攻勢後,經過學習和貫徹《中國土地法大綱》和全國土地工作會議精神,進行平分土地,到1948年春,除敵占區外,以平分土地為中心的土改亦基本完成。
1947年9月到1948年3月,我軍對東北國民黨軍發動的秋、冬季攻勢,將東北國民黨軍全部分割包圍在瀋陽、長春和錦州等幾個互不聯繫的狹小地區,收復了許多失地。在這些新收復區內,普遍開展了平分土地的群眾運動。由於有老區土改工作的成熟經驗,又是在我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展開的,群眾顧慮小,新收復區的平分土地工作進行的較快。截至1948年3月,除瀋陽、錦州等敵占區和邊沿地區,遼寧全省基本上完成了平分土地,遼寧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關於頒發土地執照的規定,保證各階層的土地所有權不受侵犯。
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錦州、瀋陽周圍地區,以及其他邊沿地區的土改也開始進行,到1949年春,遼寧全省整個農村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遼寧解放戰爭時期進行的土地改革,是一次生產關係的偉大變革,它從根本上摧毀了千百年來剝削、壓迫和奴役廣大貧苦農民的剝削制度,廣大農民分得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徹底翻身做了主人。偉大土改鬥爭的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熱情。他們從驚心動魄的鬥爭中,深切感受到翻身全靠共產黨、解放軍,倘若國民黨軍捲土重來,已經得到的土地就會得而復失,被重新套上枷鎖,回到苦難的深淵。所以,他們積極生產,支援前線,參軍參戰,為鞏固擴大解放區,為遼寧全境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