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是如何做到西紅柿每平米產量達到 70 公斤的?

荷蘭的氣候並不適宜種植西紅柿,但是通過建設陽光房,程序自動控制光照、溫度,並進行無土栽培,使得西紅柿產量達到70kg/㎡。對比國內的設施農業,荷蘭的這種陽光房有哪些進步和優勢?對比國內的生產成本和西紅柿質量,荷蘭在這方面有哪些不同?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農村金融

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


謝邀,第一次受邀回答問題,還是有點受寵若驚的,對於這個問題查了一下資料,可以參考下山東齊魯網上的視頻傳送門荷蘭農民的西紅柿溫室大致總結如下:

1.首先就是品種上,根據視頻中的畫面可以看到他們所採用的品種跟國內的絕對不同,國內的是不可能長到十米長的。另外一個就是荷蘭種植的品種結出的西紅柿是比較小的比我們吃的聖女果大一點點。

2.生長基質,荷蘭採用的是岩棉,吸水性很好,有利於根系的生長,能夠充分吸收水肥;國內的一般採用的是鬆軟的木屑,或者土壤。

3.先進的灌溉系統,採用的是自動化控制,水肥這些自動配置,上個月也參觀過一個農場,他們的灌溉系統也是來自以色列(眾所周知以色列的節水農業全世界出名),優勢自不用說,但這個東西並不是所有農場用的起的,在國內的這樣的環境下,很少人會願意採用這樣的系統,原因就是成本太高。

4.精細化管理。管理方面很重要,但在國內,懂得精細化管理技術的農民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對於農場來說招到這樣的人很難,但又不太願意去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所以導致管理方面不是很到位。

5.基礎設施。荷蘭的陽光房比國內的先進很多,首先就是無土栽培;水肥控制方面和很好,直接灌溉到根部,浪費的很少,就算有流失的也會進行回收,重複利用。

6。最後說一點其他的,國內的生產成本是沒有荷蘭高的,無論是基礎設施成本,還是人力成本,但為什麼人家農民的收入比我們們高呢?主要是因為價格方面,從視頻的末尾可以看到,一斤左右的西紅柿可以賣1歐元(按照現在的匯率折算成RMB是12元),另外銷售方面農民是不用管的,因為有合作組織來包裝銷售。另外他們的產品不僅在歐洲銷售還可以出口到亞洲等其他地方。但國內的農產品出口比較難,因為國外的檢驗檢疫標準比國內嚴格的多。

暫且就說這麼多,有點混亂,還望海涵啊。


@吳俊善說得很全面,從品種、基質、灌溉等方面說,那我就從具體的種植技術層面,把荷蘭番茄種植的核心技術要點說一下。

1、荷蘭的番茄種植採用吊蔓種植,充分利用空間。

2、打杈。這項技術國內也一直在用,為什麼我專門提出來,就是因為打杈去除側生芽,保持植株的頂端優勢。保持頂端優勢就能讓番茄一直處於生長狀態,通俗的講就是「番茄樹」,使其能長時間的結果。

(引自百度圖片)

3、落蔓。長時間的保持頂端優勢,番茄就會越長越高,溫室的空間不夠,果實也越結越高,不利於採摘,因此發明了落蔓技術。就是將下部老化,已經結完果實的藤蔓平鋪於地上,使其高度下降,保證番茄上部的生長空間。

(圖片來源於歐洲荷蘭番茄溫室栽培)

總結:荷蘭番茄的種植就是把植物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番茄樹」能長期維持生長,結果的狀態,形成源源不斷生長出果實的「番茄森林」


這個從三大方面來說吧:番茄,溫室和管理。

一。首先澄清一下,年產能夠達到每平米70千克的估計是單果重200-250克的番茄,10+、20+的小番茄打死也達不到。【滑稽

在荷蘭,溫室種植的都是無限生長型番茄,長到10米以上很容易。在荷蘭一般夏末開始育苗,一年種植一茬。在這一年內,番茄植株不會封頂,頂芽會無限制的生長下去。這就保證了果實生產不斷檔,能夠在一年內不間斷的生產果實。導致了總產量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荷蘭的種植者還會選擇種子公司的優秀品種,再交由專門的育苗公司進行育苗、嫁接。為之後的高產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此外,這些番茄不是生長在土壤中,而是一種叫做岩棉的基質里。岩棉是一種化學活性非常低的物質,很難與植物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發生反應。做成條狀基質後,還可以保持大量的水分。種植者通過定時定量的精確滴灌,將營養與水分注入岩棉基質中,再由番茄所吸收。這個內容後面會詳細補充。

(圖例:白色種植槽上的長條就是岩棉條,也就是番茄根系生長的地方)

二。溫室方面,當然是文洛式玻璃溫室。裡面有種植設備、水肥設備和環控設備三大類。

  1. 所謂種植設備就是一排排種植槽,下有岩棉條與上下水管,上面有著與無限生長型番茄相匹配的弔掛裝置,為番茄的生長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
  2. 水肥設備就是灌溉與施肥一體化的施肥機。施肥機將預先調配好的營養液母液與水混合成一定EC與pH值的營養液,按照設定好的起始、停止時間,通過管道和滴箭,用滴灌的方式把營養液供給每一棵番茄。通常施肥機控制計算機與光照、溫度等感測器相連。
  3. 溫室內裝有環控設備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各類感測器,監測並調節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CO2等。例如,遮陽、通風、供熱等等。
  4. 此外,溫室建設的時候也為作物生長管理做出了考慮。例如,溫室骨架尺寸減少對陽光的遮擋,玻璃選用的真空隔熱玻璃降低與外界的能量交換,頂部則是利於通風、排水的一跨多尖。

(圖例:文洛式溫室著名的屋頂,有利於排水以及設置通風天窗)

三。在有了硬體設備之後,最重要的當然是管理。

荷蘭的無土栽培番茄最重要的當然是水肥管理。用什麼肥,怎麼配肥,與水混合出來的營養液EC值、pH值是多少,什麼時候開始、停止灌溉,一天灌溉多少次,灌溉間隔是多少——這些問題涉及到了番茄的品種、番茄的生長階段、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季節、日出日落時間等因素。經過嚴謹的計算和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荷蘭的種植者們可以在計算機的幫助下調控每一個變數。例如種植者會根據番茄的生長階段調整氮肥、磷肥的比例來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根據季節與陽光強度調整營養液的EC值與灌溉頻率,來應對植物變化的蒸騰速率;等等。這種對水肥的精確控制可以保證番茄在適當時機吸收了適當的水與肥料,幫助了番茄提高產量。此外,荷蘭種植者還會經常把岩棉條中的營養液樣本、植物的組織樣本送去專門的研究機構分析,保證水肥供給的精確適當。

(圖例:灌溉施肥一體機)

番茄有一個她自己適宜的生長環境,而過於極端的天氣環境會降低番茄的產量與果實的質量——例如溫度高於30°的時候就不利於番茄紅素的轉化。而荷蘭的種植者們依靠豐富的種植經驗以及龐大的溫室產業提供的各類環控設備,對溫室環境進行調整,保證番茄能夠達到高產。例如:

在適當的時間打開、關閉天窗來調整溫室的溫度,選擇打開不同方向的天窗來提高排熱、排濕效率;

在合適的時機使用遮陽幕布來避免強光直射對植物的傷害,降低溫室的溫度;

合理使用濕簾風機或其他通風設備來降低溫度,改善溫室內空氣循環;

在計算成本後使用水暖、補光燈等設備來應對冬季溫度低、光照缺乏的問題;

以及利用專用設備生成(或是引入供暖鍋爐產生的)CO2,來直接提高番茄產量。

雖然有這麼多複雜的設備,但是荷蘭溫室里生產番茄的人卻不多,一般一萬平米(一公頃)的種植面積只需要5名工人。因為荷蘭的用工成本很高,必須大大提高每個工人的勞動效率。依靠優秀的勞動力管理系統,這五名工人各司其職每天可以處理上萬棵番茄:落秧、繞頭、打叉、剪葉和採摘。

  1. 落秧:無限生長型番茄的可以無限長高,但是溫室不可能無限加高。植株過高的時候即使有採摘車工人也無法作業,所以需要把吊起來的番茄降低提供生長空間。
  2. 繞頭:將番茄的頂芽纏繞在線繩上保證向上生長。
  3. 打叉:對於種植者來講只需要無限生長型的一個頂芽(極少數某些情況下可以留下一個分叉),必須將多餘的叉子(腋芽)去除掉——叉子會消耗根部吸收的養分,降低果實產量。
  4. 剪葉:老葉子因為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無法接觸到足夠的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導致老葉只能無謂的消耗能量、遮擋需要光照的果實,所以也必須減去來提高產量。
  5. 採摘:當然就是採摘了,會根據種植者制定的標準或是市場需求來採摘。

而種植者本人以及其他技術人員,則負責番茄整個生長過程的掌握、管理策略的制定,對植株果實每日狀態的觀察以及對控制計算機參數的調整,是種植團隊的核心。

最簡化的總結一下,其實就是依靠強大的硬體設備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讓優秀的番茄品種可以在一個非常適宜的環境下生產,才達到並超過70千克每平米每年的產量。

----------------------------------

至於國內這邊,現在只有少數溫室在比較高的投入或者荷蘭人的指導下才能達到這個產量。畢竟國內這邊玻璃溫室產業還不算髮達,也不是所以地方都適合推廣玻璃溫室,真正透徹了解溫室種植理論並且擁有大型玻璃溫室果菜種植經驗豐富的種植者非常少。

其實做過設施農業的都知道,單純追求高產而忽略經濟效益是沒有意義的。對於荷蘭無土栽培蔬菜種植戶來講,因為收購價很低,他們也是無時不刻地想盡辦法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他們靠著背後龐大的溫室建造、溫室設備產業,以及幾代人的溫室種植經驗,才有了現在的高產與收益。


近五十年,荷蘭番茄產量有翻倍的提高,我們可以從技術和管理兩個層面分析。技術上,一是溫室類型更新,環境控制、節能技術的提高,比較重要的包括更有效利用自然光,以及補光措施。二是番茄育種的更新進步。管理上,設備的日常維護,各項環境及生長指標的階段監測,為日常生產提供了保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關注產量的同時,番茄的風味也需要被關注。以干物質比例下降為代價的產量提升,是否能夠被國內市場所接受,也是值得商榷的。


我補充下一些關鍵點吧! 對於你說的產量,以下是必須的。第一:溫室的構造上,基本要在4米高以上,一般荷蘭人認為最優化的應該在5到6米高。要配有增溫,二氧化碳補給,補光系統。第二:營養控制,基本都是用基質無土栽培,有岩棉,有機物等,營養液澆灌系統,肥料施肥系統,每天數次澆灌營養液,營養液回收消毒循環使用,全程ph,ec值監控。


北京中農鑫偉農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建造的智能溫室和無土栽培也是可以實現這項技術的,讓西紅柿每平米產量達到70公斤,利用岩棉栽培技術,選用優質的西紅柿種苗,並保障溫室內部適宜的光照、溫濕度、以及水肥等生長環境,在西紅柿生長過程中加強管理,每平米達到70公斤並非天方夜譚,目前標有北京智慧農夫品牌的智能溫室和無土栽培已經遍布全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考察一下。不要迷信國外的技術,咱們中國人依然可以實現!


這樣的產量需要進口肥料配置營養液,物候控制精細,生產周期9個月以上


說的好像壽光達不到這個產量似的。不就十萬斤嘛!


推薦閱讀:

蛋白質工程能否改變水稻的器官結構從而實現「畝產萬斤」(氣體環境和光照條件用人工大棚和電燈進行調整)?
如果研發農田感測器,感測器本身最需要收集數據有哪些?例如農田土壤水分?肥力?
已經厭倦了在外面漂泊工作,想辭職回家包地種。在中國能像在美國那樣搞農業嗎?
轉基因農產品不強制要求標識的後果是什麼?
僅從營養方面進行討論,現代的「精確「農業是否優於古代的「模糊」農業?

TAG:農業 | 蔬菜產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