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對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有多大?


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意識到了自己價值觀的兩個部分:競爭性部分和創造性部分,並丟掉了大部分競爭意識。

我在山東讀中學,過著跟別人比考試排名的生活,自然就接受了世界是個零和遊戲的觀念。接觸並逐漸進入西方移民社會的文化後,才意識到世界多麼大,人與人多麼不同,也才有機會真正想通世界不是零和的。無意義的事情不做,無趣味的朋友不交。不定剛性目標,也不在乎什麼比較。

當把比較意識拋棄之後,我覺得生活簡單了很多,而省下的精力真的能為世界做點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出國,生活更簡單,也更有意義了。為此我期待擁有更廣闊的世界。


哥們八年前去美國玩,他本欲到郵局寄明信片

後發現在美國給郵局貼郵票每小時25$的時薪 遂貼了一天的郵票

六年前我去了泰國,吃著可口的食物 享受著奢侈的服務

花在國內一半的錢

四年前在新加坡的朋友的親戚和我說,這邊食物漲價了 以前20塊(已換成人民幣)的米粉現在要24了

那年昆明的米線價格從八年前的2.5變成了10塊 什麼,你問工資?當然沒漲

兩年前朋友去了朝鮮,他說朝鮮人民一心想走出國門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美國人民 ╮(╯-╰)╭

一年前朋友去了韓國濟州島,那裡一頓海鮮也不過300元人民幣

去年我去了尼泊爾,那裡60人民幣的牛扒在舊金山要200美元

那裡的雪山沒有垃圾和那麼多人

今年我穿了馬來一趟,一碗炒麵18人民幣

但是今年,我喜歡的那家昆明炒麵價格已經是4元變成20元一碗了

然而,工資未漲

幸運的是出國前我就猜到會是這樣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可是我是人 我嚮往更好的地方 我渴望給我的孩子一個更好的環境

我在北京不能呼吸上海不敢吃雞 回家到昆明還有工廠要建到家門口

你讓我不出國還能去哪兒

要麼

去發達國家給人打工

要麼

去落後的國家賺他們的錢

這便是出國後的三觀

分割線20170126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

在這三年里我每年都去了不同的東南亞國家

我看到了我們國家的發展

我生活在昆明 看到家鄉天沒以前藍了很心痛

但是看著家鄉發展好了 自己工資漲了

有許多外國資本主義的外國朋友來到這裡留了下來

不是什麼都是外國好

我出國了 去了許多國家

我也還是愛著我的家鄉 雲南

這裡的岩壁和美景讓我深深沉醉其中

或許是我恰好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

所以經濟上,我也很開心

-----------

上面是分割線

不好意思大家,我最近長工資了,收入也提升了,以前的回答對應的是回答那個時間點,現在我去國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到處都是支持支付寶支付,我深感自豪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何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要經濟負擔得起,後者比前者愜意多了。

而且國內的教育太整齊劃一,不出國的人很難真正明白人生活法有各種不同選擇這麼一回事

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去了趟西班牙,

發現原來人家滿大街的柴油小車,晚上十點之後想喝酒人家都不賣

覺得自己英語學得挺好

羨慕人家生活悠閑,下午2點吃午餐,啤酒比水便宜,半夜還遛狗。

挺佩服人花100年時間建一個教堂的...

同時當時覺得國內的經濟發展真的挺猛的,有西班牙女孩抓著我老婆聊天說我的衣服是中國產的,裙子也是中國產的,啥都是中國產的,旅館的老頭基本一句英文都不會但是說China economy的時候豎著大拇指。

順道拐去了葡萄牙,

去了趟Roca角,體驗了把天涯海角。

發現歐洲人吃蛋撻還有放糖或者放鹽的

好同情他們大多數的快餐店裡都只賣薯條+肉排+蔬菜沙拉的組合。

去了趟台灣,

發現人與人之前原來可以如此的真誠,

電視台的政治類節目原來可以如此口無遮攔,

而台北市政府這樣的地方連我這個遊客都可以進去圍觀人家辦公。

同時也覺得國內的所有台灣小吃都是無差別坑爹。

去了趟美國,

發現居然有人用SUV當計程車,油價真便宜,司機都愛大腳油門,推背感杠杠的。

但是很多地方地廣人稀計程車只能用電話叫。

重新理解了人與人的平等,發現這裡大家都自己動手因為請人裝空調比買空調還貴,

辦公室里打掃衛生的保潔跟白領們照樣有說有笑絲毫不怯。

理解了吃飯給小費的好處,那就是服務員都特熱情。

發現國內的所謂奢侈品在這邊基本上都是大街貨。

發現原來啤酒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口味...

愛上了吃Nacho。

同時也覺得天朝的高鐵真是業界良心便宜量又足!

以上算是一些世界觀吧。

人生觀的改變說不上,不過對於一個有好奇心的人來說,去看看不同地方不同人的生活狀態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也決定了這一生想要去更多的地方生活。

至於價值觀嘛...

從此不屑於吃哈根達斯以及國內的台灣小吃,不在國內買的CK,GAP之類的牌子算么?


我16歲來到加拿大讀高二,經歷過很多事情,做過不少錯事。

  • 剛來加拿大第一年(2008),還深懷國內16年教育的愛國情懷。在這裡的國際文化周上受到朋友慫恿,撕下了青天白日旗。結果一天放學被大概10個台灣流氓(戴著金項鏈的那種)圍毆,被一個像老大一般的人從脖子用手抄了起來、眼鏡被一拳打斷,最後好不容易逃了出來。警察趕到,我因破壞兩國關係被學校停課,直到領事館介入才恢復正常。作為一個從小沒打過架的男生,當時被嚇得連哭都不會了,到了家才發現渾身都是傷。至此,無論在加拿大還是在國內,連見到了染髮比較誇張的人都會一陣心悸,大概到了2010年才沒有這種心理陰影。
  • 被打了之後,我開始思考,愛國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可是為什麼我的愛國會收到如此激烈的反抗?直到我有一天突然明白:他們當時做的,也是愛國情懷的表現。其實我們都一樣,只不過由我幼稚的行動帶來了他們暴力的相應。突然,我對他們沒那麼恨、也沒那麼怕了。
  • 我有段時間很迴避政治。如同台灣問題、中日仇恨,我們的觀念中夾雜著太多的政治,卻忘記了我們只是一個個普通人。我有很好的台灣朋友、也有很好的日本朋友。當我們都只把我們自己當做一個個人時,政治似乎就消失了。
  • 學校的十一年級(高二)課程將一本叫做《紫禁城》的june(和諧)4日記作為必讀書目,我對多倫多教育局做出這種「干涉他國內政」的舉動非常不滿,當時一度認為(並宣揚)這次事件是由美國暗中煽動支持的,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有勇氣站在一部坦克面前。直到現在大了5歲了,我才發現:為了自己與愛的人的幸福,什麼災難立在面前都有勇氣迎面而上。Never was anything great achieved without danger. ——Niccolò Machiavelli.
  • 2008年還在國內時,去北京大學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臨行前,媽媽囑咐:「做事不要太張揚,上海人容易拉仇恨」(當然原話不是這麼說的)。我很小心翼翼,覺得大家都差不多。到了加拿大,發現國內的地域之爭鬧得比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當世界上最多的民族到了一個人口還不如一個上海多的國家反而變成了少數族群後,那種要體現自己城市的優越感早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井底之蛙的感覺。上海再優越,卻遠遠算不上真正的優越,進步之路還長著呢。同樣都是由移民建立,有些上海人還在愚昧地盲目抵觸外來人口,卻不知道自己的祖輩也是來自那裡,也不知道其實自己抵觸的是不同的價值觀而已。

  • 這裡的華人對中國的態度很複雜。有的認為自己的膚色說明了一切,以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願意說中文、交中國朋友。也有的對中國有興趣,可是如同白人一般隔著遙遠的距離表示欣賞。而隨著對「青天白日旗事件」的釋懷,我對文化的興趣超越了政治,而當時國際文化周由我負責的中國展區在學校里極為轟動,所以我想要成立一個中國文化組織,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墨泉」。「黑白水土」,包含一切。
  • 建立一個非盈利組織比想像中的難得多了,剛好又是高三畢業,進了大學,就進了CSSA,官方的「華人學生學者聯誼會」。沒想到一個學校社團就有如此嚴重的官僚主義,發生了一些事情後,非常失望,慢慢淡出了。
  • 大二,學著自己不喜歡的經濟,覺得和周圍的朋友氣場不和,厭學了,休學了,創業了。一個人開了1000多公里的車從多倫多到了波士頓找朋友,也一個人飛到舊金山看矽谷。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國人的優越感和上海人的何其相似,也切身體驗了美國的「大熔爐」和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不同。
  • 大三,回到學校,轉到計算機系。因為我想要追求我自小喜歡的東西,也因為創業需要了解自己所在的行業。我又出現在氣場不和的朋友們面前,因為我珍惜的是一起經歷過的東西,而不是他們是否能夠成為未來的「革命夥伴」。我又在學校里申請成立了一個文化社團,叫做「墨泉」,對西方人宣傳中國文化的。
  • 現在是2013年了,我做的事和2008年的還差不多。可是你說我還是我嗎?


首先,改變是巨大的,但是這只是就我個人而言,因為在國外生活這麼多年,我周圍的人有呆了10年都沒太大變化的,這都是個人的選擇,有時候改變是客觀的,有時候也可以是主觀的,這個在國外呆久的人都會懂吧。

這裡就說一些明顯感覺到的變化吧:

1.跑了很多國家有時候是旅行有時候是出差,覺得世界變小了,覺得從地球的一個角落飛到另外一個角落也就那麼點時間,會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其他國家其他文化,去過的國家不全都是發達國家,但是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寶貴的經歷。

2. 看問題會習慣從東西兩個角度,更加客觀理性,用批判思維同時看待西方和中國,有時候不是身在其中,反而能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到中國好的地方,同時對西方國家的認識也在不斷的糾正和完善。很多出國前想當然的事情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

3. 越來越獨立,包括經濟人格精神生活等各方面,從而也越來越有安全感,因為有一種可以依靠自己的踏實。出國前由於某些原因還是有部分依賴男人的思想糾結,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情徹底明白了一些道理,可以活得比較透徹了。

4.對於國內一些不好的現象有一個從厭惡到理性到寬容的思想變化過程。同時會客觀對待一些現象,如果外國人有一些對中國的疑問不會一味的為自己的國家辯解,而是通過平時自己的一些insights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

5.本來就不是一個很拼的人,現在會更加不拼,但是對自己的要求還是有的,只是會比較relax,習慣了不加班,習慣了一年有很多假期,所以如果回國工作估計會扛不住壓力。

6.回國沒有什麼優越感,面對親戚和父母的朋友很怕他們不停的說父母以後怎麼辦的話題,有些人就是赤裸裸的增加我的愧疚感。

7.時間久了會越來越跟國內的生活脫節,由於每天上知乎,覺得很多人在國內都混的很好,不知道是不是真是假。

其實有些變化不完全跟出國有關係,只是日漸成熟畢竟的過程,只是剛好這個階段我在國外。


剛剛從希臘回來,隨便說點感想。

國外無論餐館服務員還是售貨員,哪怕是公交車售票員,對待任何人任何情況都是客客氣氣的,面帶笑容。

我們那團有一次去海邊,逛完了大巴出了問題沒能來接我們,大家頂著烈日到了一家餐館門口,想找個地方坐坐。當時餐館只有零星幾個客人,生意並不好。餐館老闆聽說我們的情況,立刻把桌子椅子擺好,給我們拿出十幾瓶礦泉水喝(1歐一瓶也一百多人民幣了)。末了,我們問他how much should we pay you?他笑笑擺手說,Free,My friend,welcome to our country.團里好多人都唏噓不已。

以小見大,我覺得如果一個地方的人,每天都是笑嘻嘻地生活,不斤斤計較,那就是一種真善美,希望我們國民有朝一日也能這樣。


在美國Palo Alto工作,來這邊最大的感觸是開始覺得國內人真的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生活,每天勞勞碌碌,辛苦幾十年,掏空雙方家庭積蓄,還只能在北京的高樓里買一套70年產權的房子,每天毒大米、地溝油、交通擁堵,甚至最近連校長都開始帶小學女生開房的新聞見諸報端,我覺得自己想法改變了太多,開始想著如何好好的去生活。

這邊環境特別好,雖然是世界科技最發達的地方,但是很難看到高層建築,到處是綠樹縈繞,鳥語花香,空氣特別清新,甚至上周末到Google旁邊的一個小山坡上都能隨處看到野兔、地鼠跑來跑去,生態環境保持得特別好,住在這邊發現房子真是理想中的那種類型,一層或者兩層,四周小花園圍著,房樑上各種花草開得鮮艷奪目,樹很粗壯,遮天蔽日,到周末去旁邊社區逛逛,心裡別提多舒服了。


梭羅的《瓦爾登湖》:

很多人,即使探尋遍了全世界,也沒到過自己的內心深處。

如果沒有直視內心深處的思考,到過全世界又有何用。


  1. 大家都是朋友,不論任何國家
  2. 語言只是一個交流的工具,從此對發音不再自卑,只要能說清楚,誰管你啊。
  3. 人人平等的社會不存在,只有相對平等的
  4. 去過國外能讓你充分了解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不是義務。而且知識改變命運的例子一堆堆。
  5. 大部分人不會因為你是中國人而怎麼樣你,不要裝作自己是各種亞裔乃至於ABC,你裝不來。。
  6. 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國家,為他的所作所為而高興,而難過
  7. 想回家
  8. 融入當地的生活,不要怕走出去,不怕不會玩,只怕玩不起


最大的影響就是,越來越愛國。


來多倫多快兩個月了,說幾件有意思的事情吧:

1. 火車不檢票。去坐一次火車,當時先買了票,就到處找檢票口,沒找到;於是去問工作人員,告訴我說到點去指定站台就行。到了時間,我們直接去站台,無人檢票;火車到了,也沒有乘務員,直接上車,直到最後出火車站也沒有任何人查票。只看到一個說你如果逃票罰多少錢的牌子。不光是火車,市內去列治文山的公共汽車也不檢票。這個系統能夠運行起來,完全依賴於人們的自覺和榮譽感;從另外一方面說,這些系統能在使用最少監督的情況下運行,節省了人力,效率更高。相反國內不知道浪費了多少人在做監督,實際上是一種浪費。

2. 簡單有效的公交系統。多倫多室內的公交系統叫ttc, 包括公交車和地鐵,我做了一個多月的公交車,總結出系統的設計原則如下:1)一條路上只有一條公交線路,直走不拐彎;在十字路口拿transfer ticket免費換乘。多倫多室內的道路是網狀結果,基本都是橫平豎直,所以一次換乘基本能保證你到目的地。2)公交車和地鐵站無縫連接,公交車的路線上如果有地鐵站,那麼這個地鐵站就是車的終點/起點,無須出戰,也不用買票,直接換乘。3) 公交和地鐵的路線不重複,如果這條路上有地鐵,那麼就沒有公交車。 基本上就這個三個原則,例外的情況不多,是不是比北京的公交系統簡單多了?為什麼我們的會那麼複雜了?

3. 對人的重視。說些例子吧:馬路上上行人最大,如果行人綠燈時過馬路,右轉車輛必須等,法律規定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這點我剛來時很不習慣,總是等右轉車過,結果就是大家一起等,然後司機揮手讓我過我才過。對小孩子更是重視,校車停下來上下人會給出一個stop的牌子,兩邊車輛都得停。對殘疾人更是周到,還是拿ttc的公交車來說,車身一邊可以傾斜,和路邊台階平起,方便老人和做輪椅的殘疾人上下;如果車身傾斜了,和地面還有距離,那麼前車門可以彈出一快鐵板,形成斜坡,讓輪椅滑下;所有的商店都有無障礙設施,所以這邊看到不少坐著輪椅的人獨自到處跑。

對我來說,這些事情和我過去的經歷都不一樣,肯定對我有改變。這些事情不可能通過讀書,或者是道聽途說來體驗到;而且即使我在這兒碼這麼多字,讀者也不能完全體驗到我的體驗,因為我的表達能力有限,文字的表達能力有限。所以萬卷書也要讀,萬里路也要走。去和不同文化和觀念碰撞,才能出火花。


16歲就做交流生來到德國,至今已經呆了五年。我的經歷未必有普遍的參考價值,但大體是應該有說服力的。

因為出來時的年紀小,加上當時交流項目會安排學生入住當地家庭,為期一年,我算是在非常快的時間裡融入了當地的生活環境,隨後也繼續在這邊上完了大學。

我與許多交心的德國友人一起長大,這幾年間的經歷對我的人生觀產生了巨大的改變,說它是我人生目前最大的轉折點也不為過。我回想過,如若自己當初在國內讀完高中,隨便考個二流大學,那之後的我一定與當下的我有著天壤之別。

個人性格方面,過去的我就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好學生,有點呆,不善表達,縱然心裡有千萬思緒,但受大環境所迫,已經習慣於壓抑自己所有美好的創想,也少與別人分享喜怒哀樂。當時唯一能想到的自己的未來,大概就是做一個平庸上班族,賺錢,生活,足矣。但是後來,歐洲人相對開朗的社會氛圍給了我巨大的衝擊。就為人處世這方面,說歐美地區與東亞地區是兩個世界亦不為過。漸漸解除了常年在祖國大環境下對自我表達的壓抑,我對與人的交際和對自我的認知這一方面可以說是脫胎換骨。歐美地區的人普遍是有什麼不合適,一定會指出來,而且是非分明,不以禮數客套為先,而以事理為重。最初的一兩年,我回國反而會不習慣,說話太直了,偶爾還會得罪人;被得罪的人也不表現出來,我也放棄了亞洲式的「讀空氣」的技能,往往是後知後覺。

另一方面,我自己並不是在德國出生的「香蕉人」(外黃內白),在當地的生活並不算是完美融入,因此可以說有一個階段的我輕度的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歸屬感。這致使我對自己與世界展開了進一步的思索,直到第三乃至第四年,我終於漸漸平衡了亞洲文化的基因與德國文化的經歷。在面對兩地友人的時候,我開始嘗試切換不同的文化模式。這兩種不同的自我給予了我一直」國際化「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自己常常對自身提出許多苛刻的批評,不論是文化習俗還是社會時政,我卻開始將此中許多無害的部分視作是一種中性甚至優秀的文化屬性。而國人常常崇拜的所謂德國文化、嚴謹精神,我從中也發現了許多癥結。總體而言,因為選擇了新的視角看待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我對不同的文化屬性的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進一步也懂得去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只不過對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者的短見,我更加無法包容了。

直到現在,我反而疲於這種「切換文化模式」的把戲了,不同的文化屬性在我的體內逐漸融合,產生了新的自我。而當下的我開始嚮往起國內的生活,回憶起往昔在國內如同煎熬的學生時代,亦是無比懷念。我認為自己對國內生活的嚮往與對德國生活的厭倦,並不如同過去那樣是來自於生活時間的累計,而是因為在較過去更加客觀的視野下,我發現了針對自身的文化屬性更加適宜的生活環境。我明白了自己終究是一個愛熱鬧的人,也註定不是一個會甘於庸俗的人,而長期生活在平靜如水、經濟保守的德國,大體上是難以滿足我的;反觀祖國,五光十色,瞬息萬變,我相信自己能在那裡找到更多的生活樂趣。

實際上,出國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僅僅走馬觀花,對異國的認識也僅僅是蜻蜓點水;許多留學生雖然在國外生活多年,但因為不願邁出改變自我的第一步,常年與華人圈混在一起,自然也無法獲得多少新知;「深度出國」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會面臨許多困難與挫折,會被迫與家人常年分離,但這種經歷會使人對自己與世界的認識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是積極的——它不僅優化你自我的「質量",提升待人接物的兼容性,更使你以新的辯證的視野審視你的人生乃至這個世界。

隨筆而書,語言拙劣,望多包涵。如需補充請提出。


恩,18歲出國,沒有高考,然後現在22,在英國四年,從預科讀到研究生在讀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影響的因素很多:出國前是否已經有獨立的,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很遺憾,我沒有,出國前,都是為別人而活,為了父母,為了喜歡的男生,一直有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只要我努力,我會得到我失去的一切」 在大2的時候,拼了命地想去哈佛,每天放棄大學期間的課程,就只看GMAT,回想當年的時光,覺得自己很傻很天真,每次都是把自己逼到崩潰,幾次坐在圖書館外痛苦一生,一次次質疑自己的智商【因為CR總是做不對】然後,最後考試當時是個悲劇,一切都破碎了,因為有研究生學位父母比較好幫忙找工作,大3就找了中介,申請了研究生,還好本科的課外活動比較豐富,又遇到賞識我的老師,把我錄取到了愛丁堡讀碳金融,最開始遇到各種打擊,大家都比我厲害,然後就咬牙堅持,現在發現我愛這個專業,

國外的四年,對我的影響的太大了,這是我的例子,在我看來,英國就是我的家,我在英國4年經歷的,比我在國內18年經歷的都多。

另一個例子,我的朋友,來之前就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國外的學習,對她並沒有造成太大的衝擊,她還是按照國內的思維模式,學習方式,交友模式,也活得很快樂。

出國對人有多大的影響,真心因人而異,並且在個人看來,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來源於人生經歷和閱歷,尤其是那些對自己之前的處事模式有過衝擊的例子.

而這個衝擊的頻率,則來自於題主

1)對自己的想法是否堅持2)自己是否自信3)是否願意去接受去面對新鮮事物,

簡而言之,也就是出國這件事情本身,

對題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意義,

在題主生命中佔有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題主願意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如果是因為高考不順,或者大學學習不順,希望學業的發展出國,那麼或許會對題主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有衝擊,畢竟我們都是面對問題,然後發現自己原來的那套模式無法讓自己走得順,然後就改變,在批判中成長,

所以出國只是一個契機,影響的大小,取決於題主自身


國外的人在努力生活,國內的人在努力活著


談一下我自己膚淺的感受吧 在美國

  1. 關於集體主義:you are expected to tell on your friends if they do something wrong(當你的朋友做了違反規定的事情 老師會期望你告訴他). 這是我們的dean(相當於教導主任)在開學第一天說的 作為一個average(普通)的中國學生 我一直抱持著明哲保身的態度 身邊的朋友做了壞事比如說cheating(作弊) 我一般是不支持但是也不告狀 在我們這裡不告狀也要被罰 借作業和卷子給別人抄也是重罰的
  2. 沒有絕對的種族歧視 大部分都是你自己歧視自己...wording可能有問題 大致意思是自己不要多想 比如說你跟一幫美國人談話的時候有時候她們會ignore you(不理你) 我原來就很委屈覺得他們racism(種族歧視) 有天我終於鼓起勇氣問了 其實她們是太專註的想之前的argument(問題)了- -不過我也見過存心ignore我的
  3. 歷史老師不知道為什麼說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朝代 跟她吵她說她學的就是這樣 不知道這個普遍么還是只是我們學校
  4. 關於低物價 美國的日常生活用品物價實在是很低 一gallon(加侖)牛奶2-3刀 牛肉雞肉都很便宜 但是!但是!全是激素和轉基因的東西 我自己現在寧願平時省一點都去whole foods(美國一超市)買organic(有機)的東西 樓主停了2個月的period(月經)一周以後就回來了
  5. 關於健康 大部分我認識的美國人都frequent gym. 吃的很健康 尤其是我彪悍的英語老師...在我們年級發起了sugar free campaign(不吃含糖的). vegetarians(素食)還有no red meet(不吃紅肉)的人遍地都是
  6. 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是醫生和律師要不就是商 這個和中國很像 感謝李敬 現在中國的trend好像是公務員了
  7. 數學好的人好的令人髮指 特別是我們數學課寫critical paper(給我們一個數學定理要我們去證明證明或者說寫那個發明定理的人怎麼證明的 通常跟現實有關)的時候中國人各個敗下陣來 外國人寫的paper真的要大讚 investigation(研究)太through(徹底?)了
  8. 放學早 孩子很小就會有自己的很多個圈子 不像在國內的時候好朋友都是同班同校認識的 她們可以在party上義工上認識 這樣同學之間gossip(留言)少很多 有什麼事跟別的circle(圈子)的人傾訴一下就完了
  9. relationship(戀愛關係?) 這個嘛.......我覺得她們初中就炮友滿地是很正常的
  10. 愛國主義 美國人都很愛國 despite(儘管)他們對各個political party(黨派) 的 criticize(批判)..... 我們每天上學都要起立宣誓的.....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美國人要起立對著國旗把左手搭在胸前 我們外國人要起立不用宣誓 老兵節(veteran"s day)是學校很重大的event
  11. 好像沒回答問題..............
  12. 英文太多了好像.... 已翻譯


那要看你出國前的三觀有多脆弱


遇到愛人。相信愛情沒有那麼奢侈。


在歐洲呆了很多年,給我的感覺其實就是:有人的地方都是一樣, 無論在哪,都是拼爹的社會。還有,國人穿衣服實在太難看:P


去了一次台灣知道那些我們早就不屑一顧的正直理念原來那麼美好,知道比起真正的知識而言國內這些競爭和名氣都是狗屁,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人以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方式生活著,遇見很多美麗的風景和美好的人

最重要的是,可以抽離現實壓力來觀察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為什麼奮鬥。


那些醜惡與美好都是在國內沒有經歷過的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對平凡的人生深懷恐懼?
中國政治坐標系測試的結果如何反應一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
人為什麼而活著,如果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豈不是浪費了這個世界的空氣和各種資源?
想買 iPhone 被父親說虛榮和浮華,我該怎麼表達我只是為了想要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如果得到小道消息,某上市互聯網公司的某HR,過去曾有受賄舞弊的行為,該怎麼辦?

TAG:價值觀 | 調查類問題 | 人生 | 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