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分析碎片化學習的利弊?


我覺得,不要為了浪費那點時間就覺得有負罪感,然後把學習這件事情搞到那麼複雜。完了你還要研究怎麼在碎片時間裡面學習,又浪費了大好青春了。該玩玩,該睡睡,有心情了再用連續的時間來學習就好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與大家探討一下

Q1:碎片化學習是什麼?

時間上的碎片化?內容的碎片化?

時間的碎片化是怎麼衡量的?一個小時?幾分鐘?

內容碎片化是指【人腦不能將學習的內容與現有知識建立聯繫】,還是說是【單純內容主題的獨立性,不是成套理論而只是幾個點】?可有的專家還在批評看某些書知識體系不完善啊(特別是某些譯本,譯的系列不全)?

還有,時間的碎片化和內容的碎片化有必然或偶然的因果關係嗎?

Q2:碎片化學習的效果有哪些主要影響因素?

以下變數如何影響碎片化學習效果?

不同學習者(對主題熟悉程度,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是否事前有計劃等等)

不同學習內容(從學習主題、結構化程度、等性質來看)

不同學習目標 (獲得知識、錘鍊技能、改變認知,請baidu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不同學習階段(記憶、理解、練習、拓展等,請baidu加涅的學習過程模型)

......

Q3:很多碎片化學習效果如何?為什麼效果好?為什麼效果壞?

舉下例子:

一個高考學英語的,利用課間記憶和回顧過去學過的英文單詞,有沒有用?

一個行業研究員,抽10min空看了不是自己研究的行業的深度分析文章,有沒有用?

一個諮詢顧問,看到了一個自己專攻行業的一個分析模型,有沒有用?

一個人花了一整天的時間逛知乎,有沒有用?

一個人堅持利用碎片時間聽完了VOA初級的英文磁帶,有沒有用?

一個人在微信看到了一篇文章,有沒有用?

blabla

請根據你自己的生活經驗再枚舉幾十個,把上面的情況效果綜合歸納一下,總結一下一般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你自己定義的碎片化是有效的或無效的,有效的都有什麼特點,因為什麼而有效,無效的都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無效,最後總結區分有效無效的最核心因素是什麼?

Q4:噢,終於到您這個問題了,碎片化學習的優劣利弊?

1、有人說碎片化時間不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恩,sorry,我就是那種微波爐型的人,一分鐘不到就能忘掉周圍聲響專註學習,而且我通常都謹慎選擇碎片化學習時間所學的內容,都是我感興趣能快速入定的東西。

2、有人說碎片化主題讓人不能建立知識體系,哦,sorry,我比較擅長拆書,一般是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方法分析脈絡,然後就是喜歡一章章幾段幾段得看,通常我手頭都有三本書,十幾分鐘輪流看,不怕無聊,我啊,還故意碎片化了呢,而且大多數時候我知識體系已經有了,現在就是在利用碎片化時間看看財經新聞、微信文章,補充一下原有基礎

3、有人說碎片化導致了學習的膚淺,就像逛知乎,完了啥都沒學到,沒法控制啊,抱歉,我這個人一般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遇到一個新的問題,喜歡查資料看文章,更有甚者去看書

Q5: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碎片化的問題,本質還是人學習能力的問題:

1、你整天浸泡在網路世界,對信息不加規劃篩選,獲得的信息都是初步膚淺的,非結構化的,即便事後毫無效果,而你依舊甘之若飴趨之若鶩,是吧?

2、你時間安排糟糕,沒有提前準備好一個個結構化之後被碎片化分解的學習任務,比如你要背下一千個單詞,按照聯想先分了類,打成包,幾個幾個的造句子啥的記憶,分配到每天的幾個時段,沒有是吧?

3、你缺乏好奇心和學習敏感度,遇到一個新奇的問題,給你一個膚淺的答案就很滿足了,覺得自己牛逼了,也不想想裡面還有什麼別的玄機,所以你大概不會想到要去調研一下,搜羅一下書單什麼的吧?

恩,不是內容的碎片化,是人的碎片化,你學習能力不夠,不能把學習時間用好,請別斷定別人不行,小哥半年從不及格衝到一本,靠的就是高度專註的脈衝式的學習,它不碎片化,我也故意把它結構化之後,打成碎片

總結一下,就是說:

先結構化,後碎片化

如果你有辦法使得你的思維不再碎片化,比如提前給碎片化時間安排經過結構化分解的工作包,提前結構化信息架構,定向化獲得信息,深度挖掘單個膚淺的隨機信息,然後建立知識結構,那麼時間上的碎片化信息上的碎片化又怎麼能影響你的學習效果呢?


幾個月前寫的一篇舊文,原地址碎片化的時代,你收穫了什麼,為了閱讀連貫性未刪改,看建議的直接拉到底部看黑體字

近幾年來,一個詞語開始流行,並漸漸成為現實生活中最為普遍的現象:「低頭一族」。

通過手機網路來閱讀,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方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習慣性的不斷刷新朋友圈,習慣性的點開各個公號推送的內容,習慣性將低下頭的地方作為全世界……

到處被WIFI覆蓋的時代,沒有人再像過去一樣擔心流量不夠用。同樣,也沒有人計算過我們究竟有多少時間和記憶隨著流量的消耗而被吞噬。

貼吧,頭條,朋友圈不斷更新,日新月異,我們也在機械的接受者這一切……我們開始習慣了做一個受眾,卻從來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為什麼只能默默傾聽別人的高談闊論,也沒有想過,這一切距離我們想要的到底有多遠?

當我記不清幾天前網路鋪天蓋地宣傳的XX事件的主角的時候,我開始反思,通過碎片化的網路閱讀,我到底收穫了什麼?魯迅先生說過,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為了找出碎片化知識的利弊,我不僅僅研究了碎片化的知識,而且還研究了部分創造碎片化知識的作者。以我們每天必須刷新的朋友圈為例。

打開朋友圈,隨處可見類似這樣的標題或文字:「錢跟著哪幾種人走——頭腦靈活的人……」,「讀書學習好與做生意賺錢是兩碼事,書讀得好,生意不一定做得好,做生意需要頭腦靈活多變,想到就要做到」;「多看多想多做,超越常理,出奇制勝」。乍一看,這些文字都很有道理,但是閱讀之後,對自己的提升並沒有一絲的幫助。什麼是頭腦靈活,要想到什麼,怎麼想到,什麼是商機,什麼又是超越常理的點子,怎麼真正發現隱形需求,怎樣運用信息不對稱……仔細一想,你會發現碎片化的信息根本經不起推敲,它忽略了最本質的方法的東西。

然而即便是類似於「要努力,要學會享受痛苦!」這樣看似正能量滿滿的文字,也有很大的問題,在某種情況下,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它會讓你覺得努力和承受痛苦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成功的條件和方法。王小波就說過,別人的痛苦才是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所以大部分碎片化的信息都是看似有道理卻並沒有什麼用的廢話,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文字垃圾。這種文字隱藏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只講大家喜歡聽的東西,這也是碎片化信息流行的原因。

檢驗你是否以碎片化閱讀為主流的方法就是你刷新朋友圈的次數與其他閱讀次數的比例,這個比例越大,你對碎片化信息的依賴也就越大。和大多數人一樣,我的目光曾經受到碎片化的限制,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自己這種行為一直處於無意識狀態,見識被限制在這個範圍之內牢不可破。

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無意識消遣,一個是浮躁。無意識的將碎片化的閱讀當作消遣,長此以往,人們便會將學習知識寄托在碎片化的知識之上,也就無意識的進入浮躁階段。不勞而獲或者企圖付出極小的努力獲得極大的成功是碎片化時代浮躁的根源。企圖通過閱讀碎片化的知識來增長技能甚至發現全世界便是浮躁的典型表現。浮躁正是吞噬我們時間和精力的致命敵人。

每個人擁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但是如果我們不善於利用,這種能力便會退化萎縮。碎片化的閱讀會讓我們這種能力逐漸減弱。碎片化的學習就像灰塵一般遮蔽鏡子一樣,會漸漸讓我們失去明辨是非和審視真偽的能力,時間一久,會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後來翻開一本好書,你也會缺乏欣賞的眼光。

我曾試圖將通過碎片化閱讀的知識串聯起來,可是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構建起來。舊的信息不斷被新的信息所覆蓋,我也永遠不可能在碎片化的知識之中讀到優質的信息、深刻的思想和理想的情懷。明白了這一點後,我不再像以前一樣,因為沒有網路而感到恐慌,如果我還把網路世界作為寄託,才是令人震驚的事。

然而,碎片化的時代,並不總是讓人悲觀。「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的開篇語中這樣寫道。碎片化的時代,正是這樣一個時代,可以很美好,同時也可以很糟糕。下面提供的方法,可以讓你不至於因為閱讀了一點點碎片化的知識就吵嚷著毀三觀,即便你不可避免的閱讀了碎片化知識,也不會讓它們僅僅成為你的消遣。

首先,你要建立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碎片化的知識不可能作為你知識的根本,不能慰藉你,也不能幫到你。如果某人企圖從裡面獲得什麼建設性的人生見解或者知識,那麼我只能對他表示同情。我們必須跳出碎片化的給我們的限制,站在更高的位置來審視自己的閱讀和思考。這樣,你就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條「一定能讓你成功」的道路。

其次,碎片化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有一段時間,朋友推薦我去看羅輯思維,剛看了幾集便開始疑惑,如果想要獲得某方面的知識並精深研究,為什麼不去看專著看論文,難道僅僅是因為節目演講還算精彩?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既然在這個節目上花費了我的時間,何不收穫些什麼?於是,我看這個節目的目的便和大部分人不同,我只是為了了解羅輯思維為什麼這麼火才繼續一看。如果因為沒事消遣,就像王小波說的「如果是因為無聊下棋,性質和手淫差不多。」碎片化知識給人的樂趣始終只是表面的,真正知識給人的享受才是深層次的。如果你通過羅輯思維了解到,這個節目這麼火是因為作者深刻了解並利用了人性的不勞而獲,並且你也開始嘗試著運用這種能力,那麼你便達到了碎片化閱讀的目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別指望從碎片化中獲得什麼好的人生建議,倒是可以學學商家是如何利用人性將錢從你的口袋裡面拿走的。不然碎片化的閱讀會一直成為你的雞肋——食之無用棄之可惜,有道理沒用的廢話。

最後,將碎片化的知識作為反面教材,時時警醒自己。回歸傳統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不能汲取歷史經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說:「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但同時我們又無法離開這種背景噪音。」經典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追求真知的價值坐標系。只有站在更高的位置審視自己的閱讀和思考,並通過不斷的閱讀和實踐,我們才能獲得明辨是非和價值判斷的能力。


有回答建議去看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寫的一些關於新建構主義的文章,所以上網找了一些相關的文章閱讀,確實收穫很多~

以下是我看完後結合自己的想法寫的答案~

首先說說系統學習和碎片化學習。

1.系統學習

系統學習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比如說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在專業培訓機構的學習等等,都是系統學習。

對學習者來說,打基礎還是以系統性學習為主,碎片學習為輔;作為某種職業訓練,也以系統學習為主,碎片式學習為輔。

系統學習在下列幾方面很有必要:

①價值觀的形成;

②培養讀寫算和應用信息技術等基本技能;

③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④培養廣闊的知識視野;

⑤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能等。

2.碎片化學習

碎片化學習是通過對學習內容或者學習時間進行分割,使學員對學習內容進行碎片化的學習。

——摘自百度百科

碎片化學習指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碎片化資源、碎片化媒體進行的非正式學習。知識的碎片化與時間的碎片化共同導致學習的碎片化。

——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

所以可以將碎片化學習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碎片化知識的學習;另一部分是學習時間碎片化。

主要說說對碎片化知識的學習。

碎片化的信息與知識往往涉及一些最新和熱點的信息與知識,是眾多網友自發提供的,尚未經過專家學者的結構化改造和系統化整理。

1.碎片化知識的弊端

  • 碎片化知識雖然相對簡單更容易吸收,但知識之間的聯繫被中斷,無法形成完整的體系,因而可能難以發揮作用。

  • 大量的短、頻、快且圖文並茂的碎片化信息進一步加劇信息超載現象增加大腦的認知負荷和選擇難度,導致被動接受、缺少深度思考、注意力分散、甚至產生認知方面的偏差等不良表現。

  • 碎片化信息中大量的虛假、劣質、不完整、不準確的成分產生信息污染現象,佔據了有限的時間,屏蔽與淹沒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與知識。

  • 碎片化學習對系統性學習造成干擾。比如高校里經常出現老師在台上上課,過半學生在台下玩手機的情形。

2.碎片化知識的作用

並不是說碎片化的知識完全沒有用。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識可以拓寬視野、了解前沿信息、輔助系統學習以及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碎片化知識的復原和重構

當然,碎片化的知識,如果定期進行系統的整理也能形成體系化的知識。

總結梳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另一種則是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以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需要為中心。前者稱為復原,後者稱為重構,兩者都是零存整取的過程。可以說,零存整取是解決碎片化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普遍規律。

接下來簡單說說學習時間的碎片化。

學習時間的分割,雖然是利用一小塊一小塊的時間學習,但學習的可能是有完整體系的知識。

時間的碎片化,是現代社會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身在其中的我們,已經很難找到大塊的空閑時間。而充分利用每一塊細碎的時間,不失為很好的解決辦法。但需要及時將碎塊時間學到的知識記錄總結,然後定期梳理和歸納。

小結

總的來說,快節奏的生活和信息的超載正促使我們不得不從系統學習轉向碎片化學習。

而逛知乎微博微信等真正學到的東西卻不多,歸根結底是沒有足夠的輸出,沒有有針對性的學習思考,沒有深入全面的挖掘問題。

碎片化學習最大的問題在於知識的不系統,知識碎片與碎片之間原有的聯繫被切斷或弱化,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因此,如何克服碎片化學習的弊端是我們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針對該問題目前最好的解決方式以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為中心,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有針對性地零存整取式學習。

零存整取式學習是網路時代最好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包括積件式寫作、個性化改寫和創造性重構三個階段。

1.積件式寫作」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學習者首先通過網路搜索或其他方式獲取原始的信息和知識碎片,經過簡單的剪切、粘貼和評述,形成一篇或長或短的文章。這些文章雖然可能包含了個人的某些見解在內,但主要還是對前人知識的複述。因而它對我們將要建構的知識體系還是一個原始的素材,一個小小的積件。

2. 個性化改寫」階段

當知識或信息的「積件」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的思想可能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質變,表現為我們開始對這些零碎的知識形成了初步的認識,發現了其中的某些共性和個性。這時,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相關文章進行改寫。這種改寫與最初的「積件」不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可能是多個「積件」的組合,表現為一個會聚的傾向。其中還包含採用自己熟悉的概念、語言和規則,對這些零散的積件進行個性化加工與改造,以便與頭腦中原有的個人知識體系實現對接。

3.創造性重構」階段

經過個性化改寫的新知識片段與個人原有的知識體系發生碰撞,如果新來的知識片段恰好能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則可能順利被原有知識體系所接納,成為原有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不會導致原有知識體系結構的改變;如果不能有效地納入原有知識體系,則可能暫時遊離在原有知識體系之外。當這種遊離的知識片段越來越多,不斷衝擊原有的知識體系,有可能在某一刻導致原有知識體系結構的變形或重構,通過再一次改寫,可將這些遊離的知識體系與舊有的知識體系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這個新的知識體系的形成對個人來說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創造性重構」可視為更高層次的知識聚合。

附上一張圖說明完整的學習過程。

書籍的閱讀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耐心完整地看一本書,主要還是因為不知道看書要做什麼,也是因為對書中的內容沒有興趣

大家更喜歡微信知乎的碎片化知識,時間短是一方面,最主要還是因為感興趣。微信知乎的信息,不感興趣大家一般不會點開。但是書太厚了,無法避免有些不感興趣的知識,所以難免看不下去。

因此如果想好好高效地看一本書,需要有目的性,帶著問題去看

比如說想看《三國演義》,可以先看看易中天老師的《易中天品三國》等視頻。一是老師講得很有趣,可以增加興趣;二是對於老師講的一些東西,難免會有疑惑或者不理解,就會在心中提出很多問題,這樣閱讀的時候就更加有目的性,也更能夠讀下去,學到的也更多。

當然,書看完肯定是不夠的,多去交流多去寫作,把書中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個人覺得,相對碎片化知識,書籍還是大多數人最好的選擇。畢竟書籍經過了專家學者結構化改造和系統化整理過,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都是比較準確完整的,可以更好地理清背後的邏輯,節省大量的時間。但可能書籍的知識不夠新,畢竟現在知識更迭太快,知識的梳理和書籍的出版都需要時間,對從事高端新興行業的人來說光看書難免有些不夠。

最後的最後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王竹立老師關於新建構主義方面的論文博客,說的就是碎片化學習的問題。

以下是我回答中參考的網站,大家也可以看下~

中山大學王竹立:如何應對碎片化學習挑戰

新建構主義(6.0版)---網路時代的學習理論


推薦你去看下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的新建構主義,其中分析了碎片化學習,以及他的那套建議性的理論。很全面


學習是需要長時間沉浸的投入精力。當你每天充分利用大段時間認真學習後,仍有熱情與餘力時再考慮碎片話學習。

很懷疑碎片話學習的效果。


那得看什麼樣的碎片信息,其實,每個人接受的都是碎片信息,所謂的自成體系,也是一個範圍內的體系,放到更大的體系中,依然是碎片。

最重要的是,少接觸和接納有毒信息,而不是是不是碎片


前兩天剛好看了篇文章,題目是:收起你的得意,別讓碎片化閱讀毀了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微信了搜一搜)。文章主旨是批判時下因智能機興起及知識焦慮,而流行起來碎片化學習的概念。

成年人的學習無可避免存在時間問題,不學習又擔心被時代淘汰,碎片化學習應運而生,在各類學習型平台的幫助下越演越烈,隨之而來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出現,反對的聲音主要是攻擊碎片化學習會導致知識太過零碎不成體系,只有點而沒有面,也就是知識點在大腦里形不成關聯,無法為己所用。

那麼,碎片化閱讀到底是利還是弊?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那篇文章里舉了案例,一個準備在業餘時間進行會計考試的上班族,充分利用上下班時間、午飯等餐等時間,看書學習,結果越學越覺得會計考試很難。後來她辭職全職準備考試,三個月就輕鬆過了考試。

用這個案例來批判碎片化學習是有失公允的,案例裡面的準會計,不是學習碎片化,她是僅僅只是時間碎片化了,也就是把學習時間切割成小塊,而沒有把需要學習的知識合理分配。考試這種事情,最好還是集中學習,如果上班族條件受限,不能脫產學習,那麼最好也是早上早起1個小時,或者利用下班後晚上一段相對長的時間,集中專心學習,至於上下班通勤時間或者中飯等餐時間之類的不方便集中精力的時間段,用來做練習題或者背公式單詞之類的,是最好不過了。

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從自己的興趣或者工作職業出發,選擇一個具體的方向,比如寫作,比如設計,比如營銷等等,人的精力是有效的,不可能同時關注所有方面,系統地進行主題學習搭建起自己的這方面的知識架構後,關注這些方面的信息更新,不斷鞏固自己這方面的知識。

看到這裡,對如何進行碎片化學習大家應該有了點了解了吧。簡單來說,就是首先要用主題式學習,構建自己的基礎知識體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迭代的,只停留在構建基礎體系上是不夠的,因此要用碎片式的學習進行補充和迭代;而這些學習的時間,是要根據學習難度和自身具體情況進行調節的。(具體的時間管理方法,可以參考我專欄「株株讀書」里寫的《時間管理是門技術活》,很長,差不多一萬字,慢慢學習)

如果用建房子來打比方,主題式學習就是房子的大體框架,包括地基、牆面、窗戶什麼之類的,勉強可以住人了;碎片化學習呢,補充的就是軟裝啊、更新電器之類的,讓你住的更舒服。而時間管理,就是你的錢。你主要的錢肯定要集中化在基礎搭建上,裝飾畫、空氣凈化器,用富裕的錢去買,對不對?

純粹的碎片化學習,其實是把知識碎片化了,比如做銷售的,在形成自己的一整套銷售理念之前,就開始看所謂的銷售技巧,會覺得「哇,這個好有道理」,看到另一個理念,又覺得,「哇,這個也好有道理」,但是這兩個說法居然是矛盾的呢,我該聽誰的呢?就好像現在市面上有反對碎片化學習的,也有鼓吹碎片化學習的,你該聽誰的?這只不過因為你對學習還沒有自己的系統化認知,所以,只好誰聲音大就聽誰的。

不過,還是要為碎片化學習說句公道話,如果真有人說靜不下心來系統學習,就愛用手機不停刷各種技能。有一個詞叫:量變到質變。當你的碎片足夠多的時候,也許你能建起你的摩天大樓,只不過,系統化學習的人,可能1萬塊磚、5萬的預算,就可以建起一棟漂亮的房子,而你,大概要10萬塊磚、50萬的預算,才勉強夠。

至少,不管時候系統化學習還是碎片化學習,都比不學來得好,最差的是完全不學,只是掌握了好方法,會事半功倍。

碎片化閱讀既不是百試百靈的萬金油,也不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沒有哪種方法、哪種工具是萬能的,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針對性選擇、適當改良,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方式。

以上,一點基於自己學習經驗的不成熟建議,請選擇性吸收。


碎片化學習,其實在正確的方法下,是非常適合今天的一種學習方式。

5年工作經驗以下的職場人可以這樣認為:

這是能用最快速度得到最高回報的學習方法,沒有之一。只要你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系統地吸收碎片化的內容,以及知道如何以最少的重複,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習慣。

01

我是怎麼碎片化學習的?

所謂「碎片化」的學習,有兩層基本含義:一層是碎片化的時間,一層是碎片化的學習內容:

第一 時間的碎片化。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在便捷了每個人溝通的同時,也讓每個人可以被隨時打擾,對於大多數職場人士而言,能有一個4小時以上的整段時間恐怕都已經是一種奢望。

第二 學習內容的碎片化。海量信息社會,大量有用的精華信息夾雜在無數的碎片中,同時各類微課也層出不窮,碎片化的學習內容正變得越來越多。

碎片化已經是一個發生的事實,無論你願不願意,都必須適應這種方式的學習。但可惜的是:

有人適應不了碎片化的時間:看到一個學習內容很好,心裡想著我最近沒時間,等過幾天有大段時間了再來學,然後,就再也沒有過時間。

有人迷失在了碎片化的內容中:上班的路上聽著喜馬拉雅,工作的間歇刷著微課,下班的路上聽著英語,碎片化的時間用得很充分,但結果是好像學了很多,但又似乎啥能用的都沒有。

那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碎片化學習呢?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做到體系化的學習。我給這種方法起了個名字:體系化碎片式學習。具體三個學習步驟:

第一步定一個應用目標

這個目標3個月的也行,1年的也行。

沒有目標,就會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上。每天刷著知乎、聽著得到,看似好像什麼都懂,實則啥都不會!

第二步建立知識體系框架

從應用目標出發,分解出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知識,並組織為一個系統的框架。能否構建出一個應用導向的知識體系,是碎片化學習是否有效的基礎。

沒有這個框架,即使是整段的學習,你的知識也會是零散的。想想你的大學經歷,學了四年,你能告訴我你的知識有體系嗎?

第三步碎片化輸入、體系化積累

知識體系有了後,無論學習時間多麼短、學習內容怎麼零散,你都可以根據應用的需要,碎片化地輸入內容,系統地填充在知識體系的相應位置。

我就是通過上面三步,做到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系統地吸收碎片化內容的。其實,只要掌握了體系化碎片式學習的這三步,你也可以輕鬆做到這一點。

http://weixin.qq.com/r/NXTr89PE_I6HrZeQ9yEn (二維碼自動識別)


02

如何以最少的重複形成習慣?

體系化碎片式學習,除了讓我再忙,都有時間吸引大量的新知識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讓我以最少的重複形成習慣。

應用型知識如果不能轉成思考或行為習慣,其實跟沒學基本沒啥區別,也就是老子說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但不幸的是,受限於意志力、可練習時間的限制,大多數人都很難堅持重複以形成習慣,成了眾多「中士」的一員。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因為天然的高頻率、短時間重複的特點,體系化碎片化式學習無意間為習慣的形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1、無需意志力

每一次的碎片學習其實都是被動重複的,比如某個知識在看某篇文章時又提到了,在聽某段音頻時又提到了,不再依賴意志力強迫自己去主動複習,這種被動重複次數一多,就很容易推動習慣的形成。

2、高效複習

在體系化碎片式學習方法下,每一次學習,都要將新的內容歸到知識體系對應的位置中,所以每一次填充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回憶與複習。

運用這種模式的學習方法,既大大克服了無法抽出整段時間學習的限制,又克服了複習效率不高的問題,可以最少的重複形成習慣。

03

做到體系化碎片式學習的關鍵

體系化碎片式學習這麼有效,那要怎樣才能掌握呢?

其實,這套學習方法的核心在於兩個:

第一,能否構建出一個優秀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

這個框架的構建需要嚴格地以應用為導向,同時需要結構完成、邏輯清晰。因此,你在運用的時候,務必要對個人知識體系框架的建立充分重視。就好比,如果我沒能建立一個優秀的標題命名框架:形式上符合「這最好玩」、內容上滿足4大社交籌碼的話,後面再多的碎片化重複其實都意義不大。

第二,學習前期能有足夠的碎片化重複機會

雖然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遇到同樣知識點的次數遠遠大於傳統的大段學習,但如果遇到的重複次數不夠,那對習慣形成的助推效果就會一般。因此,在學習前期要主動尋找相關知識點多的碎片內容。

04

總結

沒有體系化的碎片學習,不但學習效果無法保證,而且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如果能做到體系化碎片式學習,你就可以用最少的重複,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習慣!

要做到這一點,也很簡單,就是3步:

第一步:定一個應用目標;

第二步:建立知識體系框架;

第三步:碎片化輸入、體系化積累

通過碎片化的學習,掌握商學知識,是應對未來生活挑戰、提升現在生活質量的指南。

http://st.h5.xiaoe-tech.com/st/4vFWf0qp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感覺碎片時間用來學習沒什麼效果呢,我就算是集中精力學習能有什麼效果還難說。學習效率才更重要,並不是說學的時間越長就越能有成果。

所以嘛,有些不方便利用的時間就拿來休息好了嘛!玩玩遊戲?看看小說?小憩一會?不都挺好的嘛!


看報紙完全可以碎片化,但如果是看一本專著而採用碎片化學習的話,可能就不太合適了。


首先我認為碎片化學習是對系統性學習的一個很好補充,當然也不是極端的說要把所有的碎片化時間全部用來學習。就好像上下班的時候我會在「得到」app上聽一些文章和書,每天至少多增加了一個多小時的學習時間。第二個就是如果說碎片化學習只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學習了碎片化的知識,那最後得結果就跟寫作文抄了一堆名言警句一樣,看上去很華麗,但其實都是花架子。

特別是對上班人士來說,整塊的學習時間是很稀少的,一周也沒有幾個小時,所以快節奏的生活不得不讓我們利用碎片化時間來學習。

原文:我體驗了羅輯思維「得到」App三周以後明白了一些關於碎片化學習的事 - 知乎專欄


碎片化時間就用來做零碎的小任務 比如整理 查詢 做規劃 還有掃訂閱信息 這一類

就像所有零碎事物的麻煩一樣 除非隨時能保持超高的條理和前瞻性 碎片化工作學習的成果往往需要額外的時間定期歸納整理 這個整理有時候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大小障礙被耽誤 最終變成拖延之路上一座無法逾越的巨型豐碑=_=!

碎片化時間重要是因為大塊時間都不夠分配給那些對連續性和專註程度要求很高的任務了 必須把一些沒有場所要求的任務拆解成小塊來見縫插針的清理掉

可以說這需求是被迫的 如果你時間夠充裕 碎片化的時候就拿來碎片式發獃也未嘗不可


碎片化時間學習沒什麼好處。我現在會的東西都是持續的時間學的,零碎時間學過的東西大多不記得了,也可能我方法不對。


推薦閱讀:

平時上課作業很認真,但是期末總評總是不高,如何判斷自身問題在哪裡?
在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這種快餐店學習看書的人是什麼心態?
如何看待Scott Young的live?
初三還有一學期,能考到650分嗎?
自學英語不請老師真的能學好英語嗎?

TAG: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