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書或者電影看不懂究竟是什麼不懂?

經常看到很多問題或者很多人說這本書或者這部電影會有很少的人看懂,很好奇這種看不懂是看不懂什麼。是主要人物,主要情節還是主題思想看不懂呢?因為我個人覺得不存在看不看得懂的問題,都是人寫的東西,很少存在在理解方面差別很大的問題吧。


1、邏輯。比如電影里你不知一個情節為什麼跳到另一個情節,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書里所有的字你都認識,但是連成一句你就不知所云 了。比如很多哲學書,康德的,甚至馬克思的。

2、內容與表達。你不知他表達的是什麼,即使知道了,但是你不知這內容有什麼意義。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哦向日葵,我知道,但是他為什麼這樣畫向日葵?他想表達什麼?

3、語言。你可能認識了所有的字,但是連成一個詞你就不知啥意義了。比如古文,醫學術語。

4、作品背景。你知道《黑客帝國》的人名都是從宗教教義里來的嗎?

5、讀者背景。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品之間都有差異。每個人的生活、視域、思想、興趣,比如我說理性的局限,你知道我為什麼有這樣的表達嗎?我是針對什麼來說的?

6、情感體驗。情感體驗的差異應該小一些,但是也可能產生很大的差異。也許你說你可以理解,但是理解與體驗是千差萬別的。你知道安娜和沃倫斯基的第一次之後安娜為什麼那樣看著他嗎?

每個人都有局限性,經驗的、思維的、情感的。就像生活在三維里的人永遠看不到第四維。你以為自己啥都看的懂,那是你自己看自己。但是讓外人來看,可能只是對你笑笑。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小看所謂的理解的差異,千差萬別。

1.主觀上不懂,那就是真沒看明白,稀里糊塗的!

2.客觀上不明白,看完後,理解過於膚淺和表面,只見表面,這也不是他理解錯誤,是體悟不夠深,也許是電影或者書寫的難以讓人理解,也許是理解能力欠佳。

總之,理解雖然千差萬別,但有的是比較符合情理和有意義的,有的是個人臆斷妄想或者走馬觀花。


創作和接受一部藝術作品是兩碼事。讀書、看電影完全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你以為這幅畫在你眼裡和在他眼裡看到的一樣嗎?根本不一樣。然而我想這才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共同魅力吧。

小時候,老師說看四大名著。你能看懂嗎?你只會覺得很無聊,看《紅樓夢》頂多看到「寶玉初試雲雨情」會振奮一下。可是過了幾年,你再讀呢?咦,書里這個誰誰誰,跟我認識的誰誰誰,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嘛。等又過了幾年,你再讀呢?我靠,原來我們每天都經歷的事情,古人身上也會發生的呀,小時候怎麼就看不出來呢。。。

電影也是一樣。譬如我很喜歡的《搏擊俱樂部》,你覺得大家對這片的理解都一樣嗎?顯然不同。我第一次看的時候還小,只看到打架和爆炸了,我覺得很無聊。可是前兩年再看時。。。叫我熱淚盈眶。還沒看完這片,我已經渾身槍孔了,中槍無數。。。我第一次看時顯然無法理解的,你不可能用語言告訴一個沒吃過鹽的人,什麼是鹹味。

樓主要問的其實是,這種理解上的差異是如何存在的,即為什麼你跟我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對於電影,和想像文學,這些直接傳遞「經驗」的作品,我覺得就像一面鏡子,它反映出我們自己的生活,以及對生活的認識。不同閱歷、不同環境、不同認識的人,從中看到的東西,當然是不一樣的。就好像新聞里播出了一條國際新聞,政治家看到的是國際形勢,企業家看到的是自己行業受到的影響,而一個中學生看到的,只是一段可能會出現在期末政治考卷上的文字。

另一類作品是說理性的,他們不傳遞「經驗」本身,而是向你解釋背後的道理和本質。就好像心理學,經濟學之類。

我覺得在每個領域都有非常明顯的層次差異,不同層次的人看到的東西根本不一樣。我常遇到一些朋友,非常自信地說:「我從來不看書,我覺得這些書都是扯淡。我注重實踐。」 毛澤東把這種人叫做「經驗主義者」,你真的以為你靠經驗就可以成事嗎,沒有摸到本質、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純粹的經驗只是表象,是非常危險的。

對一個領域了解的層次差異,造成了我們讀一本書,是否讀懂的差異。

匆匆寫完,有些邏輯上不太好的地方請見諒。

補充:

(為什麼有的好書未必容易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24569/answer/15833736)


我可能是單純的傻

不是什麼情節啊 世界觀啥的看不懂

我就是有的時候看不明白這些字放在一起在說啥 表達了什麼意思

電影里 這句話是說啥了 聽見了但是聽不懂

就廣告有時候都得再看一遍…


人生

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擁有足夠的經驗自然就懂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鹿晗粉絲大吧將蔣介石、汪精衛、杜月笙等革命爭議人物稱為為國獻身的英雄?
無聲電影時代,為電影伴奏的樂師,會專門為一部電影創作配樂嗎?
《鬼吹燈》兩部電影今年都要上了,書迷怎麼都那麼淡定?
《生化危機》裡面那種憑藉病毒來促使人類進化的形式是否能夠真的實現?
如何評價電影《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

TAG:電影 | 閱讀 | 電影史 | 思維方式 | 技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