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90後這一代?


首先,任何試圖用幾條性質去概括一個群體然後自認為了解了這個群體、從此可以替這個群體發言的行為,都是錯誤的,是把這個群體變為了他者。從男性替女性發言,西方殖民者替被殖民民族發言,到樓下的某人自信滿滿地用幾條「規律」替90後發言,都屬於一個性質的問題。

我自己就是個90後,我想從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說。我出生的房子是職工宿舍,三代同堂,類似於《我愛我家》里表現的那種典型的第一共和國遺產。而我一兩歲的時候家裡就搬進了市裡的第一批商品房,第二共和國的浪潮在80年代末開始進入東北,而我們家是很幸運地意識到了時代變化並順應了浪潮的那批人之一。而那些不那麼幸運的人,比如我爸的兄弟,則仍然安然地生活在東北國營重工業企業自成一體的世界裡,在那個世界裡連娶的老婆都是同一個工人宿舍區的,婚禮的時候迎親隊伍從夫家出發之後不得不先出宿舍區繞一圈然後再走回來去妻家,因為兩家住的實在太近了,不這麼繞一圈的話迎親過程花不上十分鐘。90年代是我年紀最大的表姐的青春時代,她連中考都沒參加,因為在自成一體的國營企業世界裡未來是被許諾過的,不需要用上學去改變命運。

然後,在90年代末,許諾被撕毀,他們所有人都被第二共和國背叛和拋棄。但是,那時候我還不到十歲,對這些事,我是沒有印象的。春晚里那句刺痛了東北一代人的「咱工人要為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我連一點記憶都沒有。

類似地,南聯盟大使館被炸,南海撞機事件,這些事我雖然有印象,但那都是在我的小學,雖然也寫過想像王偉烈士沒有死、遊覽美麗的海底世界然後回家了的作文,但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這些事情是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鳴的,寫完作文扔下筆,惦記的還是跟幾個小夥伴玩耍。

90年代,價值觀被解構,社會解體然後重建,最劇烈的社會分層,這些是80後青春的迷茫與憤怒的來源,是毛左陣營的思想的濫殤,而對於國力尤其是軍力衰弱的切身感受形成的對國家尊嚴的補償性的強烈渴望則是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思潮的起點,對於西方與中國之間極其鮮明的國力對比、社會發展程度對比和對比中顯示出來的西方的不可置疑而且不言自明的所謂優越性的直觀感受,則是自由主義旺盛活力的基本土壤。但對所有這些,我,還有很多與我類似的90後,都是沒有切身體會的。

而我的人生觀開始形成的時期,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家是很幸運的,我小學時候就從市裡的第一批商品房又搬進了市裡的第一批高檔小區,但是接下來因為一些非常神奇的原因,卻沒能像別人那樣,完成90年代的原始積累之後開始財富爆炸,讓我慨嘆自己果然是沒有當富二代的命。但即便如此,現在家裡的生活仍然應該能算是中產階級,而我爸媽的幾個兄弟,除了一位仕途亨通的,剩下的都在第一共和國的世界破碎之後苦苦掙扎著試圖追趕上時代而步步落後。我的人生觀開始形成的時候,90年代的那一輪最劇烈的、決定性的社會階層分化已經結束了。

從小學那次搬家到現在的十多年,我們沒再搬過家,大學離家之前的十年時間,構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沒有斷裂,沒有衝擊,沉靜而似乎永恆。這十年也是中國國力增長和地位上升的十年,我印象里第一個感興趣的國家新聞,就是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我們這代人的國家意識的啟蒙,是08年的西藏新疆動亂和西方媒體的不公正報道,以及同一年的雪災、汶川地震、奧運會。這種啟蒙與九十年代的大使館被炸是完全不同的,九十年代是屈辱於西方世界的強橫,08年則是震驚於西方世界的偽善和荒謬。由之產生的情緒勾畫出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面貌。

而與此同時,這十年時間裡沒有任何一種意識形態能真正深入精神世界去給我深刻的影響。我們這代人已經沒有接受過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高中政治書在哲學部分雖然有一些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碎片,比如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但並不系統,而政治部分則沒有任何階級分析的內容,經濟部分也基本不提剩餘價值、資本與剝削,考試的重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而自由主義思潮呢?我們中學的時候正是「日本夏令營小學生」和「德國油紙包」的段子最風靡的時代,但這些以及一切民主制度優越性的種種表現,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和消遣閱讀的材料,卻不能進入任何人的認真的思考。同樣地,對第一共和國的記憶已經遙遠,我們校高中頗有幾個歷史老師以在課上講老毛的黑歷史為己任,而大家也都覺得他們挺酷的,但是,沒有人認真地去重視他們。挺有趣的,僅此而已。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雖然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是網路在中國興起的十年,但還在上中學的我們,上網的機會是很少的。我們對00年代網路上的種種爭論和話題,接觸並不深,更不是爭論與話題的主力。我們對網路的接觸,是從微博豆瓣和人人開始的,而之前的整個論壇時代,我們基本是缺席的。

這十年時間裡,我身邊的同齡人的家庭,在生活水平穩步增長的同時,幾乎沒有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出現過根本性的變化。長達十年的雖有生活水平的提高、卻沒有根本性波動的,連續而平靜的生活,構成了我接觸到的這一群人的青春時代的共同基調,有迷茫,卻並不憤怒。我們讀著韓寒那一批80後對世界的嘲笑和怒吼,但那種情緒並不真正是我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接觸到的這一群人里,在中學時代形成了最基本最核心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幾乎全部都是基於對生活本身的深度和穩定性的感受,在此基礎上,一部分人又受到了國家層面的實力上升的影響。 而另一方面,我知道的同齡人裡面,幾乎沒有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基於某種意識形態理論體系構建起來的。

當然,進入大學之後所有人的思想都在劇烈變化,但中學時代奠定的思想上的基調和底色是很難改變的。

至少,90後群體中90、91、92這幾年的人裡面,很多人的青春期正好被夾在在90年代劇烈的社會變化、意識形態爭論餘波的後面,和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尾巴上興起的智能手機帶來的信息革命的前面,這是一個穩定而又相對閉塞的時期。這種經歷和經驗,讓這批人裡面,至少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身邊的絕大多數同齡人,是對意識形態無感而在思想上傾向於現實和穩定的。包括我在內的這一部分人,和切身體會了90年代社會激變的80後前輩相比,在思想上更加保守。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批人就是以自干五運動為代表的、在11年左右的網路上興起的保守主義思潮的主體。10年11年12年,我們這一波人正好剛進入大學、有了智能手機,第一次接觸到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在網路上由60後70後引領而以80後為主體進行的自由主義和毛左之間的爭(si)論(bi),被最後在爭(si)論(bi)中佔據了絕對上風的民主自由派的意識形態狂熱、道德優越感和一部分人的逆向民族主義深深震驚,並因為我們在生活本身之中獲得的經歷、經驗和常識在這些人的論述中被置於一個完全失語、被忽略和無視以至於一文不值的地位,而被這些人激怒。而90後中的這一批人在上了大學之後作為生力軍進入網路意識形態的爭論場,則可能是10年以來網路輿論風向改變的原因之一。

我不認為我和我接觸到的90後人群能代表90後或者代表90、91、92這幾年出生的90後,我只想說,在政治傾向領域,90後之中,確實是有這麼一部分人存在的。


最近,我接收了一名來實習的90後小朋友。為了測試一下水準,我給了她一個可大可小的任務:組織一群她的小夥伴兒,對國內各家以兜售生活方式為主題的「逼格電商」進行購物體驗,交給我一份體驗報告。我開了一張單子給她,上面是這一段時間以來我和我的朋友們、包括媒體公認的此類模式中的佼佼者。
收到她的作業那天,我打開製作的怪漂亮的PPT,一頁頁翻動,看到一半時,已經忍不住倒吸涼氣、抓起電話對著一位著名風險投資人八卦:你肯定想不出來,你知道90後是怎麼評價某某品牌的么?然後,就是兩個70後老傢伙在電話兩端各自充滿自我懷疑的唉聲嘆氣。
比如,他們體驗了向來以逼格高著稱的某海派美學電商,這個品牌一向將「有愛的商品」打造成自身一個鮮明的標籤,但是小朋友的評價是:這是「賣愛」,而不是「有愛」!而對於另一家70後心目中的文藝聖地,他們的評價則是:充滿了老男人式的緊繃的無力感!總之,我提供的清單上的品牌,無一不慘遭毒舌,要麼就是沒有愛,要麼就是不好玩,總之,所謂的高逼格就是另一種說法的:無!力!感!
而在這之外,他們也選出符合90後心目中體驗最佳的國內外電商品牌推薦給我,說實話,作為一個非常關心這個話題的人,我一個都沒聽說過。打開一個個鏈接,撲面而來的混亂感、嘈雜感搞得我暈頭轉向。我面對他們的推薦,也點評了幾個關鍵詞:亂糟糟、可參與、有彩蛋。
最後,當我們坐下來,一項項去交流感受的時候,我深深的被他們的真實和自信打動了,這就是兩個代際之間的巨大差異:對於70後來說,我們的體驗首先是受到審美需求的驅動的,而審美必然是需要距離的,因此,70後才會把「逼格」掛在嘴邊,在我們心目中最美的往往是最觸不到、遠遠掛在在天邊的那些人或物;而對於90後來說,刺激他們消費慾望的頭號驅動力則是「參與」,對品牌的需求是好玩、可玩,甭管三七二十一,先讓我一頭撲進懷裡玩鬧一番再說。總之,你若端著,我就無感。
在那之前,作為一名管理顧問,我已經無數次的和各公司的高管們一起吐槽,雖說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但是,眼下的後浪們也太不好管理了:特別是85後和90後的自我中心、情緒化、不合群、物質主義、缺乏遠見,等等等等。直到這個瞬間徹底擊中了我:打住,也許事情並不是像我們所吐槽的那樣簡單?
早在1970年,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就已經在《代溝》一書中這樣寫到——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無愧色地訓斥年輕一代:「你應該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曾年輕過,而你卻未老過。」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在此刻這個世界上,我是年輕的,而你卻從未年輕過,並且永遠不可能再年輕。」
米德將整個人類的文化劃分為3種基本類型: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並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前喻文化,即所謂「老年文化」,是數千年以前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徵,事實上也是一切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在這樣的環境中,整個社會的發展十分緩慢。人們根本不可能設想自己的生活能和父輩、祖輩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在他們眼裡生活的意義是既定的,前輩的過去就是他們的未來。因此,老人是整個社會公認的行為楷模,當然更是年輕一代的行為標準。
老一代傳喻給年輕一代的不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還包括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公認的生活方式以及簡樸的是非觀念。與此相連,就構成了前喻文化能夠得以保持的兩個基本條件:缺乏疑問和缺乏自我意識。人們都把他們生活於其中的文化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這種縱向、單向、封閉的文化傳遞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排除了反叛和變革的可能。
並喻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文化,它發端於前喻文化的崩潰之際。由於戰爭失敗、移民運動、科學發展等等原因,使得先前的文化傳遞中斷,文化體系被迫「開放」,從而使年輕一代喪失了現成的行為楷模,他們只能根據自己切身的經歷去摸索和創造,只能以在新的環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為自己仿效的楷模,這就產生了同輩間文化傳遞的並喻方式。
後喻文化,即人們所稱的「青年文化」,這是一種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傳遞過程,即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的過程。如果說在前喻文化(即傳統社會)中,社會化的對象是社會中尚未成年的個人,那麼,後喻文化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反向社會化」。「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
無需成為專家也會明白,此刻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被科技進步所震蕩的全新時代,一個必須也只能是後喻文化的時代。特別是中國社會,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了一場罕見的高度濃縮的變革歷程,從整體上來看,我們從農業文明瞬即進入工業時代,然後,幾乎僅僅在十年間,就迎面遭遇互聯網時代的對撞。對撞之中,技術成為最大的變數,所謂變革與進步,往往是以某一領域技術的更替為標誌的。而在理解、接受和掌握新技術方面,在這個「閱後即焚」的時代中,年長者的經驗不可避免地逐漸喪失了傳喻的價值。
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之海的形成,全人類的文化傳遞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英國普特茅斯大學的漢弗萊將此概括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就是說從任何一點,都可以擴展出無數的信息鏈接,頗似佛教中所喻的因特羅網。在這張無邊大網中,我們都成為一名「時間的移民」,進入了時代的新大陸,不斷被新生事物所衝擊,而這種衝擊卻激發了年輕一代前所未有的活力,因為,他們是新時代如魚得水的原住民。
在時代發展的劇變面前,「時間移民」的不忍舍舊和「原住民」唯恐失新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釀就了全球性、全體性的代際對立與衝突。
對於大多數完全競爭領域的中國公司來說,他們將會在未來的幾年持續面臨的變數是:90後正式進入職場,85後成為職場主力。也就是說,我們將不得不著手於解決和適應全球範圍內最為複雜的代際衝突。
因此,帶著用人類學啟發管理學的好奇,在過去的一年中我試圖展開一次針對85後職場人的浸泡式研究,我在微信上建立和加入了若干由85後組成的群組,在線下則和85後一起打球、吃飯、喝酒、跳舞,義務擔任他們的職業顧問傾聽他們的煩惱,無恥的打聽他們的情感隱私了解他們的情緒,試圖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對他們的全息認知。當然,這一過程並不夠嚴謹和科學,因此我稱之為「偽田野調查」。
為什麼選取85後職場人作為研究對象呢?因為在中國這個特定的社會中,22歲至30歲之間的一代人具有更強烈和明顯的共性特徵。而22歲以下的人們大多數還在校園,其行為模式尚不穩定,30歲以上的人群則幾乎都是跟我一樣的「時間移民」。
其實,無論是迷惘的一代還是任何一代,每一代人都在試圖尋找自己的存在感,而在85後身上,由於過去三十年中國社會中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顛覆,他們建立存在感的坐標徹底變了。
此時,聽到收音機里傳來QQ最新的廣告語:「我想要的,現在就要,因為,我,不耐煩。」騰訊真不愧是對年輕世代理解最深刻的一家公司。
為什麼?
雖然人性「貪嗔痴」的本質不變,但是,在這一代人身上,貪嗔痴將會披著全新的外衣重新附體。這是由於三大因素同時交互所帶來的突變:
第一,是時間感的改變。
在真實世界裡:過去的二十多年在極度密集的時間內,中國社會發生的變革對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影響之巨大,堪稱是一次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突變。而這次突變最深遠的影響,是改變了人們的「時間感」。什麼叫做「時間感」呢?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在50後、60後甚至大部分70後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環境的變化是非常緩慢而且微小的,上小學時走過的那條路,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時仍然可以約上三五同學去徜徉一番。在這樣氛圍中長大,當然會比較傾向於相信時間本身的充沛而因此對環境產生較強的耐受能力。
但是,在80後、90後的成長曆程中,整個中國社會的節奏完全變了,折子戲變成了硬搖滾,兩年的時間,他學校門口的那條路甚至學校本身都可能已經完全不見,變成了房地產,他童年玩耍過的田野已經變成了度假酒店。特別是完全成長於92年之後的一代,物質財富搖身一變成為全社會最鮮明最共識的身份標籤,這導致人們對工作、職業等長期關係的心理契約的牢固程度大大減弱,經濟壓力與自我包裝成為指揮棒,在這種生存焦慮的干擾下,人們更容易輕率的做出變化或放棄的決定。
而在虛擬世界一邊,最重要的精神消費從電視劇轉變為網遊,這個轉化對人們時間感的影響也將是長期持續的。因此,除了用XX後這樣的年齡標籤來標示,我提議不妨用「腦殘劇的一代」與「網遊的一代」來區別今天的移民和原住民。
今天職場中掌握權力的人們依然以60、70後為主,在中國,這剛好是「腦殘劇的一代」:青春期的成長曆程,是電視劇統治娛樂市場的年代,電影衰落、圖書不振、戲劇稀缺,腦殘劇當仁不讓的扮演了價值觀佈道者的角色。因此,每當人們指責年輕的小朋友們腦殘粉、動漫控的時候,輕輕一句「83射鵰」、「東愛」、甚至「士兵突擊」,就好像一個神奇的密碼,讓一個個時間移民在茫茫人海中兩眼放光的彼此相認。
腦殘劇養大的一代,在行為模式中自然留下了相應的特點:節奏一定是循序漸進的、結局一定是大團圓的、主角一定收穫最多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有自己的背景的。所以,這一代在職場上普遍而言會比較忍得住寂寞,服從性好,容易接受過程中的「磨練」,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早晚會變好,願意為即使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大團圓埋單。
而網遊一代呢?
網遊成癮的關鍵在於「即時反饋」機制:無論動作對錯,網遊都會即時提供視覺或者聽覺的強感官刺激,並且通過巧妙地積分回報體體系,讓遊戲者越陷越深欲罷不能。因此,在職場中,他們不再像前輩一樣喜歡通過漫長的等待換取一個超大的回報,而是傾向於即時反饋和激勵,反饋速度越快、激勵周期越短,對他們的影響力就越大。遊戲給人們帶來的快感甚至變成了一種針對真實世界無聊無助的「補丁」。
因此,網遊一代並不是變得「短視」,而是他們的心理反應機制變得更為「即時」。
在這樣的潮流下,某家自創業以來都以高額虛擬股權為激勵殺手鐧的公司,也遭遇「激勵疲軟」,新員工對長期激勵興趣缺缺,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與組織之間的長期心理契約,甚至很多人都從未打算堅持到有資格拿到虛擬股權的年限,這與公司好不好、薪酬高不高都關係不大,而是他們的「時間感」變了。
因此該公司不得不順應潮流做出調整,對外宣布斥巨資提高新員工的起薪點,其實是調整了薪酬結構,調高短期激勵在薪酬中的比重,而降低長期激勵的相對份額。而這裡的「短」,並不是一個長度概念,而是一個頻率概念。從「高額」變成「高頻」,這是後喻時代管理變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第二,是距離感的改變。
以往我們提到「距離」這個詞,通常還是以肉身接觸為準的。但是,在現在的社交網路中,虛擬接觸的深度、密度和廣度都遠遠戰勝了肉身,這是人類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現象。
比如,2014年春節期間,我加入了一個由90後職場人為主組成的150人大群,該群一個晚上產生的信息條目可以超過兩千條,而這種活躍狀態則已經保持了兩個月之久!而從話題的類型來看,我對這個群組的總結是:晝夜宣淫——尺度之大、熱情之高,超乎想像——你能想像兩三個有名有姓的男人在微信群里遠程輔導一個姑娘使用跳蛋么(以下略去500字)?
我的問題是:當人們之間的交流從熟人之間、肉身交流(包括電話其實也是肉身交流的一種)遷入陌生人之間的虛擬交互,是不是意味著在真實世界中所建立的若干禁忌和規則,也因為介質的變化而自然被打破了?
在偽田野調查中,一大方法是要求看對方手機上安裝的APP,你會毫不意外的發現微博、微信、陌陌、知乎的並存,而在不同的應用里,那個你所認識的結結巴巴的屌絲直男,完全可以同時是知乎大神、陌陌炮君、微博段子手,或者朋友圈雞湯達人。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在心理學上,潛意識與意識的衝突而導致的人格分裂都是有可能的。不過,今天的變化在於,當人們在虛擬世界沉浸的時間越來越長,當智能手機使得我們24小時在線,那麼,原本隱藏在潛意識中的人格分裂可能會以虛擬人格的方式浮現出來,而且,由於介質、應用的不同,引發更為複雜的角色扮演和多重分裂。或者說,虛擬世界的多種介質鼓勵了某種意義的「人格分裂」的發生,虛擬人格不再被壓抑,而是得到釋放。
當人們能夠以虛擬人格在虛擬世界中獲得存在感,那麼,在真實世界中的不協調、挫折、對立都有可能被因此消解,這種代償作用,看在前輩眼中,那就是一種玩世不恭和不負責任的態度。當然,如果出現過度代償,那麼,就必然會導致遁世、啃老、二次元、反社會化、拒絕成長等主動遁入虛擬世界而迴避與真實世界交互的行為。
第三,位置感的變化。
這是一個全世界獨有的社會現象:如果是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環境中,個人本能的會有一種「爭取關注」的傾向,這就要求個人對其他家庭成員的狀態有所觀察、對自己的行為舉止有更多的覺察與控制以使自己更符合長輩所設定的標準。因此,在傳統的大家庭中,家庭秩序會更接近「前喻文化」,小孩和年輕人被更多的規矩所要求。
但是,421家庭結構在1985年之後成為中國社會的絕對主流,所以,從出生開始,孩子們就是在其他家庭成員的高度關注中長大的,原有倫理秩序被顛覆,他們就是獨一無二的家庭中心。關注,不再是一個稀缺的、需要爭取的資源,而是迅速過剩。高關注度所帶來的自我中心主義,本身就是他的一個自然生存狀態。
因此,這樣的個人進入職場之後,會表現出對周邊環境缺乏探察、對他人情緒反應不夠敏感、過於執著於自我感受的傾向。同時,他們又寄希望於家庭生活中的高關注度能夠延續到工作環境中,產生了一種「你為什麼不點贊」的情緒需求。
這就給今天的管理者帶來的一個很大的挑戰,比如,前一段時間,在對一群85後優秀職場人士進行的調研中,當問到「如果你的上級能夠作出一項可以讓你士氣更高的改變,你希望那是什麼」時,異口同聲的回答是:「他們應該更關注我」。
同時,社交網路塑造了一個「扁平化世界」的幻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年輕人,也可能因為一次機靈的留言或者一句難聽的謾罵而與「大V」接上火,這在真實世界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這種「平視假象」,必然會讓人對自己的位置感產生漂移。
而網遊文化也助長了這一點:網遊的體驗讓人們極度追求獨立,什麼權威、專家統統過時,「我」才是絕對的主宰,在虛擬的世界裡,屏幕前的人手握神器,「我」可以是任何人,想滅誰滅誰。因此,投射在工作中,他們對「獨立作業」、「自成一格」的熱情遠遠超過他們對「權力」的慾望。在管理職責和獨立作業之間,後者更能夠吸引他們。在同一家公司中,那些工作能夠在自身職權範圍內形成小閉環的人,其士氣普遍高於那些需要開展更多橫向溝通協同、與他人共同協作的人。
當時間感、距離感、位置感同時處於高度變動之中,小宇宙自然要爆發,年青一代因環境而發生了重大的突變。
讓我們再次向米德致敬:「現代世界的特徵,就是接受代際之間的衝突,接受由於不斷的技術化,每一代的生活經歷都將與他們的上一代有所不同的信念」。
停止教化,啟動對話,將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作者: @脫不花妹妹


跟據我的觀察,九零後這個群體只有一個共性:

一般都出生在1990-1999年之間。


二十世紀全球動蕩,自1949年起,新中國取公元紀年為正朔,說也奇怪,自那以後,似乎是歷史周期折返之點一樣,每遇逢九之年,必出一件大事,此事之影響,必導致下一個十年社會風向為之一轉。

1949新中國成立。————天下歸元,紅朝立國。

1959廬山會議召開。———經濟建設正式轉為政治鬥爭。

1969珍寶島開戰。————與蘇聯老大哥徹底反目,向西看。

1979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越戰開始。——改革開放滾滾而來。

=1949+40,某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你懂得,對歐美的嚮往達到高潮,長者當立。

1999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襲擊。——對歐美的幻想被打破。

90後似乎沾染了「九」的神秘,自誕生起就受到矚目,九自古被中國人視為至陽之數,是因其為個位數中最大的數,九五之尊是人間至大的帝王的代稱,各種武俠神怪小說里的厲害點的往往也要用九,比如九陽真經,九陰真經,九尾妖狐。古人造字以紀數,起於一,極於九。九是數之極,也是辯證法中的轉折點,因為九再加一,個位數便要歸零而重頭開始了,這也是古語「滿招損,謙受益」的由來之處,「乾玄用九,乃見天則」,九關係著天道流轉,也暗示了變化的奧秘,對90後的歷史評價,我認為遠不能蓋棺定論成腦殘,而仁義禮智的評價則事在人為。

本問題實際上要分成兩個來看,第一點,是90後怎麼看待自身,第二點,才是別人怎麼看待90後,一個人不知道如何看待自己,那麼他也一定不知道怎麼看待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90後看待自身,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大起來飛到九天之上,自卑起來鑽到九地之下,走極端是不好的。

人類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鄙視別人,上海的鄙視河南的,吃素的要鄙視吃葷的,穆斯林鄙視吃豬肉的,吃甜的鄙視吃鹹的,而在同一個族群內部,還有年老的鄙視年輕的,常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以為這都是咸吃蘿蔔淡操心,是一個不良的習慣。

一個人回憶過去,往往只記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對自己曾經的幼稚、墮落和無能,往往就視而不見,大多數人30歲的時候回首過往,他在20歲的所作所為大多連自己也覺得傻逼,而70後30歲的時候,80後正好20歲,部分70後和70後之前的人,在這種臭毛病的作用下,要鄙視80後,說80後們是小皇帝,被寵壞的一代,結果等80後長大,他們居然也開始攻擊90後,說90後「腦殘」,說90後「淫蕩」,說90後「是被寵壞的一代」,說90後「吃不了苦」,大家看看這個情況眼熟不眼熟?這才是一種劣根性。

我希望在九零後這一代身上,能夠做到斬斷這種卑鄙、無恥、下流、懦弱、殘缺的遺傳,當90後面對00後的時候,能對他們的種種「幼稚」「胡鬧」的行為給予寬容,而不是像部分80後面對90後一樣,對曾經的年輕的自己大加攻訐,污衊00後腦殘,這是毅種循環。

九關係著天道流轉,也暗示了變化的奧秘,90後們承九之極,應當能擔此大任,不過,如果沒人能承擔,我們只好進入下一個毅種循環,歷史周期,等00後有點出息了。


對比是了解一代人的最好方法。與90後衝突最激烈的是60後和80後,如果能夠深刻理解他們之間的區別,你就會很清晰90後究竟是怎樣一代人。

90後 VS. 60後

60 後是最早開始與 90 後接觸的人,因為他們是 90 後的父母;他們也是與 90 後接觸最多的人,因為他們曾經是 90
後的老師,而今天又成為了 90 後的領導。但是,他們依然無法被稱為最了解 90 後的人,因為只要你稍加觀察,就可以發
現 60 後與 90 後之間存在著最普遍、最嚴重的代際衝突。

對兩代人的比較還是要提到富士康,我從當年富士康人
力資源最高領導的回憶中找到了一則關於 60 後的故事:「那是1988 年,第一批打工妹來到富士康,她們特別勤奮,特別
能吃苦......那個時候,她們每個月的工資是 120 元,管食宿。
很多女工省吃儉用,一個月只花 5 元,其餘的錢全部寄回家。」

同樣是在深圳,2010 年我訪談時,一名 90 後女工說:
「我現在每月的工資差不多 1500 元,最大的固定支出是 800
元房租。」當被問到為什麼不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時,她說:
「人多,太吵,不能上網。」她的其他支出包括服裝及化妝品500 ~ 800 元,話費、上網費及吃飯若干。我問:「那你不是
還養活不了自己,不夠的錢從哪來?」她回答說:「跟父母要。」
我有點兒驚訝:「你出來打工不是想讓父母生活得更好嗎?」
她沒有絲毫遲疑地回答:「就我一個女兒,他們的錢不給我
給誰?」

對於錢的態度,深刻反映著兩代人的差異。當年的打工仔、
打工妹們,雖然他們文化水平不高,卻有著堅定的信念,堅
持用雙手一點點地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他們的子女 90 後一代,
雖然同樣是出門打工,卻已沒有了那種使命感。他們也希望
改變,不過更多地是為了自己,因此,他們不願意再用同樣
的方式去複製父輩們的生活軌跡。

其實作為父母的 60 後們,他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
己一樣活得那麼辛苦,除了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外,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也表現得格外寬容,特別是在個性成
長方面。60 後經歷過傳統文化的斷裂,而他們的子女更多受
到流行文化和西方觀念的浸染。90 後生活在經濟大發展、社
會大轉型的環境中,對政治沒有多大興趣,他們的訴求比上
幾代人來得都更現實。

60 後與 90 後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需求層次上。簡單地說人
類的需求有三個層次:首先,因為人是動物,人具備本能性的需求;其次,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具備社會性的需求;最後,
人還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社會性動物,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60 後是完整接受紅色教育的最後一代人,他們從小受到
的意識形態教育在不斷刺激並激發他們作為一顆「螺絲釘」
的社會性需求,同時也要求他們不斷壓抑兩端的本能性和自
我實現需求。作為一塊「革命的磚」,服從國家和組織的安排就是他們被賦予的人生意義。

90 後是完整接受信息教育的第一代人,在虛擬的互聯網
規則的不斷刺激下,他們的本能性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都異
常旺盛,唯獨中間的社會性需求不突出。90 後作為 60 後的下
一代,他們並非父母的翻版,而是他們的「負片」。

在需求層次上的完全錯位造成了 60 後與 90 後兩代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父母和老師經常覺得這些孩子一無是處,
而一旦他們提起「我們當年......」,馬上就會招致 90 後毫不
掩飾的反感和抵觸。

90 後社會性需求的缺失是我們理解這個群體的一把鑰匙,
而這樣的結果並非是由於 90 後本身缺乏社交的意願,而是在
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社會性刺激不足的結果。在家裡,父母普
遍給予他們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他們只是愛與照顧的接受
者,而無須通過持續的回報來穩固這種關係。在學校里,由
於中國教育的市場化,老師的權威逐步喪失,取而代之的是
一種消費關係,學生把自己看作消費者:「我交錢,你服務,
天經地義。」因此,在 90 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都難以建立
起一種清晰的角色意識,他們更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重要
性,而鮮有意識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這種尊重。他們認
為被尊重是理所應當的,這與他們的父輩時刻扮演「乖孩子」
的人生有著極大的不同。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60 後和 90 後加
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都屬於他們的時代,他們都
有對方身上渴望而未被時代所賦予的東西,他們也都有自我
珍視而無法被其他代際理解的特質。而這些,正是每一代人
獨特的故事。

90後 VS. 80後

對於所有 70 後及以前出生的人,他們總是自然地認為 80
後和 90 後是一類人,因為看起來他們都非常自我。但是,如
果你以這樣簡單的判斷,不加引導地讓 80 後去管理 90 後,
很可能會造成非常可怕的後果,因為他們之間既不相同,也不認同。

80 後與 90 後的區別表面上看起來沒有 60 後與 90 後那麼
明顯,但是當 90 後步入社會,開始逐步尋求話語權的時候,
我們看到的是 80 後與 90 後之間不斷爆發的論戰甚至是相互
攻擊。他們都對對方抱有敵意,極力地劃清界限,這在之前
的任何兩個代際之間是從未發生過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80 後與 90 後自我的「味道」是不同的,80 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卻用別人的標準來衡
量自己的成功;而 90 後完全活在自主建立的標準中,即使是那樣的不真實,他們也完全不在乎。

對他們來說,這種成功無法依靠自己的父母,那些一生辛勞
的 50 後們並未積累起多少財富,而不斷加劇的消費文化正在
把更多的奢侈品變成必需品,空前的生活壓力迫使他們將物
質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但是他們的內心,一旦條件允許,
他們還是願意儘力去迎合社會的普遍價值。

所以,根本的區別在於,80 後是互象徵文化的最後一代,而 90 後是前象徵文化的第一代。當 80 後們還在努力證明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的時候,90後們已經跳出控制,開始 而90後一出生就充滿自信,他們的自信來自他們那些「先建立屬於自己的權威了。因此,80 後與 90 後代際差異的核心,
並非體現在需求層次上,而在於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體系。

價值觀是我們評價外部世界時用到的一種穩定的、持久
的信念,涉及對人、事、物三個層面的評價,而所有這些信
念和標準的總和就是價值觀體系。根據評價的領域不同,價
值觀體系又可以細分為很多部分,在這裡,我們重點討論的
是 80 後與 90 後在組織價值觀領域的差別。

價值觀反映的是「我」與外部世界的實力對比, 對「我」
的認知直接決定了在這些互動中我們會如何選擇。在 60 後、
70 後和 80 後共同組成的互象徵文化陣營中,雖然 80 後已經
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自我特徵,但是,他們依然無法擺脫社會
傳統價值觀的約束。80 後自我表現的目的,依然是希望獲得
主流社會的認同,他們渴望獲得別人眼中普遍認可的成功。

富起來」的 60 後父母們。城市出生的 90 後,基本不用為車、
房發愁;即使是在農村出生的 90 後,大多數也未挨過飢餓之
苦。因此,他們的成功標準很自然地跳離了傳統目標,在他
們看來,那一切太過「世俗」。雖然絕大多數 90 後並不了解
他們作為前象徵文化代表的歷史使命,但是這種幾乎是與生
俱來的自信促使他們相信: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喜歡
做的! 90 後活在自我認可的價值觀體系中,他們並不在乎社
會和長輩如何看待他們。

80 後要求的是「利益」,90 後要求的是「權利」,因此,
他們在組織中遵循的價值觀有三個根本差異:

1. 80 後可以被價值驅動,而 90 後只能被興趣驅動;

2. 如果利益滿足,80後可以忍受與權力核心保持距離,
而 90 後要求平等地分享權力,通過個人聯絡

來影響決策、解決爭端;

3. 如果利益清晰,80 後可以忍受組織規則與目標的不明
確,而 90 後無法接受一切模糊帶來的不確

定性。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感覺 90 後更「可怕」的原因,因為在
管理者們習慣的管控體系中,只要對分配方式適度調整,就
可以滿足 80 後的基本價值需求,而 90 後卻以新的「權威」
形象出現,他們要的是通過分享管理者們的「權力」,來獲
得他們所爭取的「權利」。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由於價值觀是具有社會稱許性的,
人們會通過聲稱相信一些他人希望信仰的價值觀來創造一種
積極的形象。而這種價值觀與我們實際上所依靠的,用以引
導決策和行動的價值觀之間通常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是
信仰價值觀與執行價值觀的區別,而這種差距同樣反映的是

「我」與外部力量的實力對比。當我們認為「我」無法與外
部世界的標準相抗衡時,通常表現出的就是信仰價值觀與執
行價值觀的脫節,也就是所謂的「說一套,做一套」,而對
於 90 後來說, 「敢想敢說,言行一致」正是他們信仰價值觀
與執行價值觀趨於一致的表現。


沒有群體特徵,個體差異巨大。


一出生得到的各個方面比我們先進,比如文明和科技;

接觸的經驗和思想比我們更好;

可是吃苦的平均值少一點;

相對來說更加緊張快速的環境;

而相對少一點冷靜反思和空白。


說沒有群體差異的,就像在說原始人和現代人沒有差異。

時代在變,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怎麼可能沒有群體差異呢?

現在信息化的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快,變化得越來越快,新事物增長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一代代人接觸到的事物,社會關係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差異是肯定存在,並且10年10年地比較,差異會越來越明顯。

這點是必須肯定的。

1.樓上好多說到的「一胎化」;

2.城市化,農村在一步步地向城市發展,孩子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城市化;

3.信息化,信息流通越來越快,它們從小接觸的信息量就比以前要大得多。

這「三化」伴隨的變化是很多,具體哪些變化比較難說清楚。


po一篇關於90後創業者的老文。

倉廩實而知禮節——生於富足年代的90後

作為90後創業者的我們,除了是互聯網的土著外,對更廣義的商業文明究竟會帶來怎麼樣的變革?在我看來,這是富足的一代,對錢更從容,不僅要站著掙錢,更要了解許多事情不只是用錢來衡量。我們對自己是誰,自己的事業是什麼,對社會責任和價值理念,都有著更深層次的覺知。

在浙江,大多數中年土豪大概都會有一個從貧寒農村工匠到苦心經營辦廠的發家故事。在媒體,一窮二白的大學生奮而代碼斬獲千萬估值從此逆襲的故事也從未停歇。創業成功,很多時候被與屌絲逆襲划上了等號,公眾期待看到的是一個有一個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白手起家的故事,彷彿只有這樣唐吉可德式的悲壯,才是值得讚頌的。於是,我們不難理解強東哥上市之後為何苦苦強調自己當初如何貧困進京,更不難理解為什麼陳歐同學就因為父親稍有權力就被黑得面目全非。

如果一個社會一直迷戀「屌絲逆襲」的故事,並將所有出生良好接受良好教育的成功者打上「二代」標籤蓋棺定論,那麼這個社會的文明心態註定匱乏。事實上,今天懷揣幾百元進京從而發家的故事,已經越來越少。創業所需要的技術門檻、知識門檻越來越高,即使是所謂門檻相對低的互聯網行業,亦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作為基礎。相應的,社會資源進一步集中,我們的父母60年代生的第一代,一部分已經成為了中產及以上,而這部分人的後代接受了相對更好的教育。越來越多90後都有出國留學的背景,國內名校也幾乎人人都有海外遊學或交換的經歷,無論創業或者不創業,一部分90後在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感受應該是富足,從來沒有為錢或者為生存擔憂過,全社會性的富足以及個人家庭的富足,也帶給了他們更遠大的眼界,更超脫世俗的抱負——向需求層次的更高處進發,從事所愛,並彰顯個人價值。

有一枚91年的妹子,倫敦聖馬丁畢業回國,做了自己的服裝設計工作室。她的個人風格非常強烈,並非常見的high fashion。她常常覺得無法和70、80後們溝通,後者常憑藉年齡與社會經驗說:「你應該專門給明星做高定掙得多」或「你幹嘛不開個婚紗設計店,市場成熟掙得也多」。年長者們通常認為創業只是等於創富,從而習慣於以金錢回報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而這個妹子創業,只是為了自己想要的作品,通過這些作品來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與風格。雖小眾,卻仍有氣味相投愛好者與之分享。並不是所有服裝設計都需要成為Zara或Chanel,「小而美」的品牌氣質,既是一種自主選擇,亦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舒適堅守。

因為一篇「人生苦短,必須性感」而刷爆朋友圈的90後社會企業家Jacob,留學日本,遊學在英國,有著超級豐富的義工旅行經歷。「一本蓋滿各國印章」的護照,在年輕人群中並不少見,我們喜歡干NGO,喜歡把暑假投入到尼泊爾或者非洲的志願者服務中去,也想要去和這個世界裡那些「看不見」的人群鏈接。Jacob的故事是,做了很棒的諮詢項目,畢業之後拿到2W美金一個月的誘人offer,卻開始思考自己以後的事業,意義何在。他想明白了,回到老家紹興,開始做國內大多數70、80更加無法理解的一件事情——CSR公益諮詢。我們曾在一次路演中遇見,他的項目講完後,台下所有聽眾和投資人一片茫然: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什麼!然後投資人開始反覆問:你的盈利模式是什麼?你能賺多少錢? 這場對話在Jacob講完我們是一個非盈利的項目後,實在無法再繼續下去。頻段不一樣,腦洞差太多,有時候真是沒辦法溝通。有一家VC有一個孵化器計劃,希望邀請Jacob加入,可以給他對接更多客戶和資源——大多數人肯定都會狠狠點頭。可是Jacob拒絕的理由很簡單,這家VC沒有發自內心的認可他的CSR公益諮詢的價值。不會為了所謂的資源而改變初衷,堅持尋找價值觀相符且彼此能夠認可和理解的合作夥伴——這,是90後身上富足心態的又一種體現。

在《中國合伙人》里,許多人看到了第一代中國企業家的影子,並始終以此為標杆來要求年輕一代人。新東方草創當年頗具草莽之氣,倒不是電影里大使館被炸了之後程冬青挺身而出的一幕,而是大多數上過新東方的人都聽說過的一個段子——最開始沒真題,老俞就雇了5個民工去考GRE,一拿到卷子,5個民工立馬起身就跑,就這樣把真題帶了出來,而民工們遭到了終身禁考GRE的處分。而今天的我們,不少人也因為自己背景上的優勢而選擇在留學和教育領域創業,我們的思想和方式都完全不一樣了。這些創始人大多有著非常炫目的名校學歷背景,並且拉上幾個同等背景的小夥伴,就形成了大量小規模但活的非常滋潤的留學機構了。他們絕壁不願意用新東方那一套來教學生背單詞,更加慎重地挑選客戶保證質量優先。我們不再需要跪著掙錢,社會越來越富足,任何方式都能夠掙到數量並不少的錢。我們相信創業不是成全別人噁心自己,而是成全自己也順便成全別人。

更強的契約精神,對規則更加遵守,選擇和價值都更加多元化,也正是社會進步的條件下,一代人的全面覺知。如果說上一代人創業僅僅是因為吃不飽飯被逼到走投無路的選擇,那麼我們不僅可以工作,可以通過任何方式掙錢,而這個時代更美妙的可能性是——你可以知道你自己是誰,並且堅定地捍衛你是誰,而通過你所堅守的價值觀來塑造自己的事業。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他們更喜歡小規模的,扁平化的團隊,溝通成本低,小而美地做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建立更符合自己品味和調性的產品與品牌。他們不想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做自己並不喜歡的產品,亦不願意擴張到太過龐大而難以管理的團隊。在自我覺知的理念和美感,與龐大的市場需求和註定平庸的道路之間,我們更想要選擇一種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平衡。

當你下一次看到XX離開投行諮詢選擇創業的時候,不需要嘆息他腦子進水。是的,創業或許真沒原來再投行諮詢賺得多,那麼光鮮亮麗,可是對這一代人來說,lifestyle的誘惑力遠遠比所謂的升職加薪來得高太多。對於工作的意義,我們有更加深刻的覺知。任何只是為了掙錢的工作,在我們看來是不道德的。在吃飽穿暖以後,我們尋找的始終是一份事業——廢寢忘食不是為了拼個你死我活的輸贏,而是因為喜歡,是因為有一種朦朧而清晰的使命感,所以堅定。我們喜歡創造東西,不喜歡零和的博弈。

這是一個時尚、藝術、設計、娛樂、公益、慈善事業將會全面爆發的時代,我們選擇生活方式,創造新的生活方式,並且以之定義自我身份,再通過消費和創造進行二次表達。我們渴望與倫敦和巴黎的設計師在國際巔峰的舞台上同台競技,我們孜孜不倦地再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契合的價值觀與合作夥伴,我們不喜歡問:「你的工作是什麼」而我們更關注,你是誰,你好玩嗎,你逗逼嗎?

喂,畢竟我們最相信,人生可不是「You are as good as the money you make」呀!

By 俞立穎 | 2014/09/10 | 創業 |No Comments |

  • ← 答讀者問:如何保持激情?
  • 實踐出真知:零基礎小白學編程做遊戲的 14 周曆程 →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Recent Posts

  • 為什麼人人都要學編程
  • 實踐出真知:零基礎小白學編程做遊戲的 14 周曆程
  • 倉廩實而知禮節——生於富足年代的90後
  • 答讀者問:如何保持激情?
  • 我眼中這場荒唐的對質

Recent Comments

  • shijia on 留言板
  • franklin on 喪心病狂的90後,喪心病狂的觀點
  • sky on 喪心病狂的90後,喪心病狂的觀點
  • sktask on 喪心病狂的90後,喪心病狂的觀點
  • Thomas Yao on 留言板

Categories

  • 產品 (1)
  • 創業 (2)
  • 技術 (2)
  • 消息 (1)
  • 答讀者問 (1)

Archives

  • September 2014
  • August 2014

Meta

  • Register
  • Log in
  •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 WordPress.org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2.0 Generic License


每當新一代年輕人步入社會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代不如一代的口誅筆伐。記得10年前,80後突然成了社會最熱門的話題,80後被公認是溫室里嬌生慣養的花朵,根本無法扛起社會的大梁。今天人們再次對90後充滿了不信任,公認90後腦殘、非主流、任性難管、毀掉的一代。

90後真的腦殘還是老人對新世界的恐懼?

90後真的是毀掉的一代還是90註定毀掉舊世界?

新人VS老人,新世界VS舊世界,是多餘的焦慮還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1,90後真的腦殘?

90後「腦殘」,與其說是90後的問題,還不如說是舊世界的不安。中國是一個劇烈變革的社會,10年時間整個社會都會天翻地覆,新世界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自然而然會與舊世界的觀念、習俗、文化格格不入。每當歷史的車輪將新一代年輕人逐漸推向歷史的中心時,舊世界的老人就會充滿了焦慮與不安。而這種不安往往使得老人不自覺捍衛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對新世界的文化根本懶得理解,二話不說直接扣個腦殘的帽子以顯示自己的牛逼

當年80後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時,整箇舊世界同樣充滿了不安,80後被扣了無數帽子。韓寒做為80後的代表在被老人批評其作品文學性差時,強硬回應:「文學算個P,誰都別裝逼」,一下子將矛盾激化到了極點。當時整個社會都覺得80後是垮掉的一代,社會交到這幫年輕人手裡就徹底毀了。然而10年後,80後不僅扛起了社會大梁,而且其優秀程度超過70後。當年給80後扣的那些帽子,完全是老人的故步自封、自以為是,是老人對新世界的無知與不安,但再多的不安都無法阻擋時代的進步。

如今90後再次被舊世界的老人想當然的貼上了「腦殘」標籤,幾乎是80後經歷的翻版。舊世界的老人,敞開心扉擁抱新世界吧,再多的不安、不熟悉、不舒服也要慢慢適應,因為那才是未來

2,90後真的難管?

經常有人和偽磚家抱怨:現在的90後真難管,現在90後不比我們70、80後,他們不順心就走人,現在的90後個性太強。偽磚家往往無奈的微微一笑。

關於管理。管理,管的是進度和質量,理的是人力資源、財力投入和其他各種隱性資源。優秀的管理者可以跨越人種、文化、地域,管不好90後,只能說明你太嫩了

關於不順心,如果工作沒有成長也沒有樂趣,換誰誰都會走。成長過程必然經歷的成長痛苦,如果一個人理解不了,不是對待90後的方式錯了,而是你用錯人了

關於個性,任何一個時代,沒有個性的人都終難成人才。平庸者大抵相似,優秀的人卻常常千差萬別。拋開某些欠管的壞習慣和臭脾氣,「個性」往往是對自己能力和見解力的自信,是成長過程中磨礪出的璞玉。

90後的問題也不是90後獨有的,幾乎是所有應屆生的通病。中國的大學,普遍沒有職業教育,再加上初入社會的信息不對稱和荷爾蒙帶來的不知天高地厚,應屆生身上常常表現出非常明顯的自以為是,分不清自己在企業需要擔當的角色,承擔的責任,怎麼去與人相處,怎麼去工作和怎麼去追求夢想。而這些壞毛病,一般經過1年左右時間的磨礪就會收斂,畢竟如果再荒廢一年自己的職業發展就開始走上耽誤之路。本能的危機和焦慮意識會讓他們明白到社會「先做人再做事」。 人都有這麼個過程,並且越是優秀的人初入社會就越所謂的「難管」,因為他們太自信,但對大部分人來講學習和成長都需要埋頭一段時間,說到底是職業教育缺失,也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在心理上必然要走的階段

3,90後更優秀?

總體來講,這些年偽磚家遇到的90後,明顯比前輩更加優秀一點。當然,你得拋開經驗和閱歷因素來看。魯迅先生《風波》里的九斤老太總是嘮叨一代不如一代,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是一代人比一代人優秀,一方面歸功於經濟和社會越來越發達,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則是互聯網帶來的福利

人的競爭,常常不是從大學畢業那一刻開始,真正起決定因素是在他走入社會的前十年、二十年積累了什麼,養成了什麼品質,擁有什麼本質能力。過去的招聘經驗告訴我,大部分人的所謂經驗,用一個潛力好的年輕人,一般三個月到半年就會學會並且超越。70後、80後擁有的經驗必然會被條件更好的90後超越

當時間的車輪不可逆轉的將歷史重擔移交給下一代的時候,我們總會後知後覺,原來是我們跟不上了時代

更乾貨的分析可以關注我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

最敢說真話的中國經濟原創乾貨

版權歸屬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轉載自我的公眾號

小強最近感到很失落,這種日子挺悲觀主義。

前蘇聯那陣兒有個風潮,叫懷舊復古主義,後來學者也叫末日綜合征。勃列日涅夫是個挺了不起的人,至少蘇聯沒在他手裡瓦解。不過據悉他那陣兒自殺的人還不少。

自殺有什麼了不起,咱們周邊幾個鄰國自殺率可比咱們高極了。中國人像龍實蟲,就跟小強一樣,蟑螂不是死不了,而是死過去它又能活過來。

看看手機上新聞,每分每秒這種死而復生的戲碼都在上演。

票販子和經濟學家,廣電總局和新聞輿論,一個黨里還有老鼠屎的折騰。這日子夠嗆嗎?

顯然,如果你生於1995以前,這樣的壓力你完全已經和80後一起消受。

【鄉鎮低職業化90後抱怨的理由】


久以前我在廣東採訪了一個工廠的年輕人,經濟危機對他們來說是最頭痛的。這裡大多數年輕人來自中西部,大多數接受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十二年制的教育對於
他們來說並非遙不可及,甚至觸手可得。可是,他們面對鄉鎮外的煙火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有所浸染,外面的花花世界和大把的掙錢機會使得他們早早的主動放棄接受
那種填鴨式枯燥的學習生活,至少在2012年以前,掙錢對於他們年輕的機體來說是容易的。

3年甚至5年過去了,這裡的孩子有的單身有的已經有了孩子。當我問到,他們對於未來有何規劃的時候,更多的是緘默和嘆息。

有孩子的,和他們擠聚在十幾平方的出租房裡,又臟又臭。這裡的街道狹長而缺少規劃,低矮的出租房裡,也許他們的母親正在從事著另一種特殊的職業。

「這樣來錢快。」年輕女孩如實答道。

可是這樣來錢的速度始終追不上房價上升的速度,追不上地方舉債開發的速度,追不上領導調研的速度。

這裡的孩子們依然喜歡燈紅酒綠的生活。下班以後,他們會去吃喝玩樂。即使成立了家庭,更多時候,這也是一種沒有羈絆的約束,就像風中的消沙,在沒有任何物質保障的情況下,一直到他們步入中年,才算的上命運的輪迴。

農村家裡的房子蓋好了,剩下垂垂老矣的父母祖輩,沒有人也留不住人。

外面沒有房子卻讓他們心心念念,只是這裡有麻痹他們的酒吧、夜店、超市、電影院、美女、社交網路,除了這些,他們什麼都沒有。

小王跟我說,每次他下班摸摸自己乾癟的口袋,想到自己這樣的工裝打扮,就像一場快要做完的夢。

當你看著同齡人在狂歡,怎可不置身其中?消費的主力是你們,可你們只能被消費。這些鄉鎮90後的未來就跟他們手中的智能手機一樣,中產的身子,內里還是農民工的命。

國家想拉他們一把,竟然發現,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才是最大的阻力。

【鄉鎮高學歷90後的尷尬】

我一向很尊重讀書人,尊重學者,尊重有知識的人。

可是國家機器就像一部復讀機,每個人都是只讀一次的音符。尊嚴只有一種,就做平均待遇。

鄉鎮里的鳳凰沒有翅膀。

他們的父母沒有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沒有手眼通天的人際關係,他們背後的資源約等於零。電視節目總給人一種勵志的錯覺。努力就能成功的話,我們早就步入共產主義社會了。黨早就告訴我們,中國人民是勤勞的人民。

小鎮也在城鎮化,小陳指著不遠處的施工現場對我說,那裡曾是他的家。和大多數這樣的鳳凰男一樣,小陳名牌高校畢業,在這個建築單位里拿著3000多的工資,他說由於家靠著市中心,拆遷得了不少錢,可是城裡的姑娘要在城裡買房,農村的姑娘又看不上。

那些塞牙縫的拆遷款和安置房讓他每晚都很焦慮,一個沿海東部城市的房價已經逼近一萬。他一方面侃侃而談現在的經濟形勢,一方面又在說中央出的這些招,他實在看不懂。

他甚至做過一個噩夢,國家要害他。這種大逆不道的思想讓他恍惚卻又無可奈何,「你要知道,住在城裡的,我們都認識,還是以前那批人。」

談及他的同學,小陳說,那些意氣風發創業的,如今都躲在家裡躲債,有一個成功了,「拿著創業初期回收的錢去賣菜了,據他說,這樣才保險。」

工地的灰塵很大,這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已經很完美,可是依然有小陳這樣的一堆人。他們和工廠里的孩子一樣,圍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現狀團團轉。

父母還在交五險一金,曾是農民的他們如今掐著手指去菜市場買菜,兒子相親的過程中不敢表現的太主動。手裡的安置房和拆遷款是他們最後的尊嚴。

談及未來,小陳皺了皺眉,「把父母贍養好再說吧。」

這還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城市中產90後的迷惘】

他們的父母給了他們體面的生活。

旅遊、曬照、美食、音樂、談戀愛、分手,這是他們20歲時的生活。家庭給了他們教養和中國式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他們幸運很多。

小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她父親的皮鞋廠剛剛關停。不久前他們一家還去了泰國。這是第一次小朱感到人生的壓力。

「我相信和我們一樣有錢的不在少數,但是錢是永遠不夠花的。」小朱說,以前上大學不用開口,父母就會給很多。

她會用來買衣服、旅遊、吃飯,這一次的家庭危機讓她覺得以前的生活有點鋪張甚至虛偽。

她說她們這些溫室里長大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生活。爸爸媽媽給他們的美好現在看來就像是夢,在大學裡找一個長得帥氣的男孩然後每天上課睡覺下課遊盪,沒事發發朋友圈。沒有了經濟來源,她就開始和男友分手了。

這些都是物質,物質的供給得按照市場規則。

於是她拚命考證學習,去實習,去出國,就是想讓自己變得優秀。

她如願以償,現在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經理。光鮮體面的生活,還是讓她鬱鬱不樂。

「賺錢對我來說不是目的,我想要有一種可以享受的生活,可是我發現除了聚會唱K的娛樂之外,就是和老闆、同事較勁,心累。」

社會不會淘汰誰,社會只會折磨誰。當古老的奉獻觀逐漸被享受主義替代,拜金就不是錯。

或許這些人不需要抱怨,因為沒有保障的未來、家庭責任的缺失和經濟的不景氣並不是真正的原因。錯誤的價值觀就像一個夢魘,讓這一代的孩子在偽中產的夢裡越陷越深。


作為90後答一下

在醫院,最遵守醫療秩序的,是90後

但是這得益於良好的教育,以及一種冷漠

包括我在內,都是這樣

比如我上公交車,有座位,除非是人特別少的線路,我基本都是站著

沒什麼理由啊,就是煩

不是不讓座會被打么

我不坐就好了

這就是一種冷漠

我管好我自己

你別給我添麻煩

在醫院的時候,有一次碰見兩個90後的妹子,默默的坐在診室門口玩手機等叫號,除了問了我一句「有WiFi么?」以外沒說過話,很安靜,也不像40歲的阿姨總想插隊,也不像70歲的奶奶總想倚老賣老...

大概就是這樣


我覺得大家很無聊。一群80後來評論90後,本人90後。大概聊聊90後的特徵。

1.早熟。

早熟不管在性成熟,還是 心理上。90後基本上是衣食無憂,想買啥就買啥的群體,家裡基本都是獨子,自私,有個性,有想法。特徵很明顯。而且90後的父母往往情感不是很穩定,有家庭離異的很多,所以相對而言,非常崇尚自由,喜歡瘋玩的個性很明顯。

2孤獨感很明顯。其實90-94年的孩子和88-89的孩子差距不會很大。因為他們的玩伴都是那些人。

一個90初的,肯定不會和90末的人玩。這是肯定的。孤獨感也來源於獨身子女,而且我們這代人很早就是從小學開始上各種培訓班長大的 ,所以,更加崇尚自由和不愛學習。

3.職場不穩定,更崇尚自由工作

很多人會問95後很多都在讀高中,但是我能告訴你么 。90後基本是一個非常富有想法的群體。

幹了一年,幹了兩個月不幹了大有人在。

4.不喜歡北漂,大大減少北漂鴨梨

為什麼不喜歡,因為從小生活很不錯,沒有受過苦,受不了在北京一個月3-5K的租房日子,沒有80後那麼強烈的奮鬥意識 。在北京飄了一陣子,會想,為什麼不回家,家裡有車有房,有穩定工作,還有愛自己的爸爸媽媽。

5,呈多元化發展

多元化是你不能把固定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因為這一代人父母基本或多或少教育過,所以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子很嚴重。但是一個孩子的處境,然他們很強烈獨立思考意思和叛逆感。所以,90後,是沒有標籤的一代。

我覺得90後這代人,是很優秀的群體。良好的教育,和獨立的思考,也會像歷代一樣,會把國家建設的越來越好,當然搞不好顛覆一下共產黨也可能。


中國人正在變聰明


身為九零後,雖然自己要承認,沒怎麼「吃苦」,但的確有見過很能吃苦的人,所以樓上答案偏激了一點點。

其他的,我想說,一樣,大體性質上和七零後八零後無異,沒啥好單獨拿出來的。就象《物質生活》中的大學生在玩吉他,現在旁邊宿舍的孩子也在玩。老一代人喜歡樸實勤懇的人,我們這一代除了二逼或者還沒看明白的孩子外也會有相等的好惡。

可能,外語學的多一點、文學作品讀的廣一點,但這些小差距跟人生相比,呵呵,算的了甚麼……。所以,沒啥好突出顯示的特色。等到我們這一代成氣候了,照樣有「韓寒」、也照樣有黨棍,不管到時候哪個黨執政。人嘛,哪有那麼多差距。(僅個人觀點。)

當然,我不得不說,可能與毛時代的人(或說長起來的青年)很不一樣,而且我覺得那是不正常,所以你看,我選了70後和80後來說事兒,之前的60後和50後(尤其50後),有一部分人,人生被杯具了。可參考文獻:父母皆禍害。這裡不多說。


好了,有些答案真是看不下去,跳出來說兩句。

本人1993年出生於北方的一座小城的一個普通家庭,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了。

怎麼看90後這一代,我覺得可以十年十年地看。

從我出生到十歲的時間裡,記憶比較深刻的是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物價的上漲。小時候在老家,一毛錢甚至一分錢都能買到東西,但是到了大概12歲前後就不行了。不過,雖然物價上漲,錢變得不值錢了,但明顯物質條件是在不斷改善的。

然後是從十歲到二十歲這十年。個人覺得這十年內變化最大的是房價和互聯網領域。一般商品的價格也在上漲,但是絕沒有前一個十年漲的那麼快。經濟條件也在不斷改善,但是由於邊際效應,給人的感覺是不如之前的變化大。房價令我這個年輕人體會到了一些很現實的壓迫感,但是由於我現在也並沒有成家立業,所以這事還不至於讓我睡不著。最大的變化是互聯網領域。從當初的撥號上網到寬頻上網,從貓到路由器,從3721到百度,從騰訊qq到騰訊微信,從ebey易趣到阿里巴巴,這十年間的變化,足可以寫一本非常有趣的編年史。

下一個十年會是怎樣的?我能想像的是,中國模式的消費主義文化會大規模泛濫,社會會變得更加開放,但是估計到不了美國那種程度。國際方面,中美之間的實力對比將會達到然後突破一個臨界值,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權力會更大,日本歐盟將會不斷邊緣化。

再下一個十年,我將步入中年,屆時中國可能會面臨比較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如果沒有突破性的技術發展,這個問題還是非常棘手的。而我也可以確信,也就是在這個十年,中國將步入世界第一大國,但不是超級大國。那時中國將會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領域均處於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地位。台灣將會在那時回歸。

90後的標籤應該是什麼?我覺得不是什麼獨生子女之類的東西。老是有人拿這個說事,說實話很煩人。我承認有很多90後是很幼稚,一看就知道是那種被寵壞了的孩子。但這不僅僅是獨生子女的原因,我覺得更多地還是物質條件改善的造成的。而且有更多的90後也不是這個樣子的。我身邊的同學無不是雄心勃勃,紮實肯干,企圖或者正在改變世界的野心家。也有很多出於很現實的考慮,安分守己,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的普通人。如果因為幾個敗類把整個90後都否定,我覺得這種人可以自己給自己養老去了。

90後最明顯的標籤應該是,互聯網的一代,以及完全見證中華崛起的一代。90後毫無疑問是第一批從小就接觸互聯網的人,比起前人,這會給他們更寬廣的視野,但是考慮到00後10後以至NN後也會有這個特點,所以這並不是什麼很稀罕的東西。

真正能為我們打上時代烙印的,是中華之崛起

我們出生的時候,蘇聯剛剛解體。雖然中國一直在韜光養晦,但作為替代蘇聯的美國假想敵,中國可謂是受盡了羞辱。南聯盟大使館,銀河號,南海撞機等事件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很快我們的經濟規模就超過了日本,中國崩潰論也越來越沒有市場,鼓吹兜售民主自由的精神美國人被各種打臉最終消失於各類網站,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變化。

最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參與到這個崛起的過程中,而不是享受中國已經成為第一大國的事實。前面提到,下一個十年或者再下一個十年內,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這都要感謝20後30後40後的鮮血,50後的堅忍,60後的汗水,以及70後80後的犧牲。但是,僅僅經濟規模超過美國,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事情,就是90後和00後的任務了。可能90後的負擔會更重一些,但是我樂於承受。


90後其實挺不容易的,你說我們好歹也是跨時代的好少年,我們也好迷茫的好伐。

我們內心追求的各不相同,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詞,自由。


今年的90後年齡分布為18-27歲,以22歲大學畢業來算,最老的90後也有了5年的工齡,而最年輕的90後則剛剛開始上大學。

在其0-10歲的童年期,對應1990-2005年,大致上中國加入WTO的影響還沒釋放,GDP的紅利尚未到來,但相比80年代,物質上整體是富足的。雖然這個時期向市場經濟的快速轉軌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思潮,但對於兒童期的90後,整體上並無直接的影響。這個時期的90後,生活上衣食無憂,情感上也有父母的陪伴,說他們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大體是沒毛病的。

1、被自我認同所驅動,隨著興趣走

作為先後被社會輿論貼上「自我」標籤的兩個群體,80後和90後的「自我」有著明顯的不同,80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但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功;90後則活在由自己建立標準的世界裡,某種意義上擺脫了主流價值觀的「束縛」。

童 年時期富足而幸福的生活體驗,使得90後對物質和享受有了不同的體驗。相比80後,他們沒有經歷過物質上的匱乏感,對80後盛行的「奮鬥」文化也就難以根 本上認同。比如說,70後中有很多工作狂,80後也積極向主流的價值觀靠攏,用世俗的成功來衡量自己。而對90後而言,可以用興趣驅動,但很難被世俗的成 功驅動,不願意僅僅因升職加薪而犧牲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他們更注重生活品質,更注重生活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跟著興趣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不為世俗的「成功」而動。所以,相比80後,90後普遍表現出一種直脾氣,對80後鄭重其事的情商也表示不能理解。

在其10-20歲的青少年時期,對應2000-2015年,中國加入了WTO,正式步入GDP紅利期,全國人民一心一意發展GDP,相比上世紀90年代的價值觀解構和社會階層劇烈變動,這一時期反而是相對穩定和單純的十年。同時,在這十年,中國先後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90後對國家的印象標籤;2008年雪災、汶川地震和奧運會的舉辦也給很多90後帶來了首次的國家意識啟蒙。和主流看法不同的是,這個時期雖然是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期,但90後在高考的壓力下並無精力上網,對這個時期流行於網路的主流爭論並不熟悉,在互聯網上也沒有開始發出聲音,不過,互聯網畢竟開啟了他們認識新世界的大門。

2、愛國的小粉紅

在 10-20歲這個價值觀成型的重要階段,90後普遍經歷了比較穩定的十年,社會思潮趨於開放,經濟蓬勃發展、國際地位快速提升,加上他們有著幸福的童年, 對於國家,他們的印象整體是正面而積極的。同時,受益於互聯網的開放和國際交流的增多,他們也不再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2010年以後,網路上自干五的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90後開始批量進入大學校園,開始在互聯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很多人眼中,90後也成為了小粉紅的一代。

3、追求平等和對等

畢 竟是互聯網原住民,受互聯網開放和平等精神的洗禮,90後對70後和80後習以為常的等級觀念嗤之以鼻,他們崇尚平等交流,打心眼裡瞧不上所謂的權威,你 若端著,那你算老幾?他們對日常接觸到的「人生導師」也非常無感,因為比你牛的人他們在網上見多了,當然,你若真是個牛人,他們也會打心眼裡服你。

他們更注重付出與收穫的對等,討厭一味地奉獻,也不會輕易進入「夢想」的圈套,可以談錢、談價值,但拜託,少給我畫餅。

在 其20-27歲的青年時期,對應的是2010-2016年,90後迎來人生第一份工作,但又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內經濟不景氣,好工作越來越難找,晉 升通道也越來越窄。同時,這段時期房價的扶搖直上,也讓大多數90後失去了最後上車的機會。在知乎上就有一個問題「90後出生的人是不是永遠無法買得起一 線城市核心區域的房子了?」有個回答比較典型,「有些倒霉蛋是沒長眼瞎跑鑽到了歷史的車輪底下,還有些更慘的倒霉蛋是出生在了歷史的車輪底下」,用90後 的灰色幽默解答了這一難題。

4、早熟

90後普遍顯出了與其年齡不符的早熟,他們的活潑、機靈更多地體現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在真實的世界中,他們一直都在努力適應著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他們雖然是直脾氣,但很多時候都把不滿放在心裡,只選擇向朋友們吐槽。相比80後的「憤青」情結,90後倒是顯得更為早熟。

5、腐萌賤壞怪

幾 乎一切「腐萌賤壞怪」的東西,都深得90後的歡喜。比如,搞一個校花選美比賽,90後最可能選一個最三俗的校花出來,這是高級污。本質上,90後步入社會 後,發現生活中充滿了壓力,他們大膽地去調侃過去屬於禁忌的事物,更多地只是通過這種毫不在乎來釋放壓力而已,在內心深處,他們一樣地重視親情友情愛情, 變的只是表達方式。

當然,90後的畫像特徵遠遠不止上面這些,比如二次元、比如酷潮,筆者便沒有提到。限於篇幅,只能留給後續解讀了。


90後唯一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這個群體太多元了。別小看了90后里面的守舊派,他們守舊起來比60後沒得差的。


每一代都能挑起大梁!

每一代都會受到質疑!

每一代都有其不同的一面!

這裡有所謂腦殘,有農村非主流,有各種門,有........

難道這就是90後天生的?

我們處於這個時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教育體系這個家庭........難免會這樣。

當我們還處於少年時,可能更多的是浮躁是追求新奇是自我是........但是我相信,我們比以往的各代都更有潛力!

我們更早的接觸了互聯網,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過早接觸且沒有合理引導下是一件壞事。但是,人都會長大,都會成長!我們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犯了更多的錯。當然,也會有人一撮再錯。

互聯網可以讓有些人開闊眼界,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眼界!這是任何時代都不具備的。而個人覺得,一個人的眼界有時候就決定了這個人的格局。

我們中的有些人,必然會逐漸強大起來,不亞於任何時代的嬌嬌者。

我們的教育不喜歡犯錯的人,我們的社會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錯誤。

90後是犯錯的一代,但是請不要過早地定義他們!因為他們才開始成長。最大的不過22歲哦。

希望在我們這一代,能找到五四的感覺。


推薦閱讀:

這學期開了投資學這門課。老師讓我們20萬模擬炒股若是虧了就會不及格求大神指點有什麼股票適合短線?
英國有哪些美食?
寵物都做過哪些令你感動的事?
Mac(OS X)有哪些體驗不好的地方?
川普(Donald Trump)在知乎用戶中的支持率有多少?你支持或反對他的原因是什麼?

TAG:調查類問題 | 90後 | 中國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