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心誠醫生集團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跟張強醫生集團的盈利模式一樣嗎?華醫心誠看起來名氣很大的樣子,他們怎麼賺錢的呢?


張強醫生這些年稍微安靜了點,這種現象我們業內明白人一點都不意外。

要承認的是,在「營銷」的戰術問題上,張強醫生是很強的,但是戰略層面,張醫生肯定略遜風騷,目標自然是那個他說的目標,但是面對困局,具體在實施路徑上,他根本沒有找到適合國情的方法論。

實施路徑的問題,是這個圈子現在面對的最大問題,不管是誰,都要面對。張強活躍的2014-1015年,是陌生單詞Physician-Hospital Partnership(PHP)的高曝光年,作為美國醫生集團多年以來的商業模式之一,大有拷貝不走樣帶領國內醫療圈飛上天的態勢。如果了解政策導向,PHP的被熱捧就很好理解。伴隨PHP高頻出現,是國家政策對「醫生自由執業」的強勢推動傾向,那麼PHP的模式就很清晰了:醫生和醫生集團簽約,由集團扮演醫生經紀人,與醫院進行服務簽約,利益切分清晰後,大家的定位和利益取向確認,對接第三方保險托底,多贏局面就形成了。

只可惜的是,風也許是這個風,但是豬很可能不是那個豬。

不說固化的醫生執業體制,單說投機倒把了30年的商業保險公司也缺乏真正的保險人才,絕不可能推出針對PHP模式的專門責任保險啦(在美國則是PHP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環)。

所以PHP水土不服是必然的,本質上是PHP背後的複雜管理實踐和國內的醫療生態不match,叫好絕不叫座。政策當然不可能只賭一個籃子,它在調整。

2016年開始,政策開始走向有中國特色的PHP,即主導出了傾向於醫院管理實踐的改革策略(「醫聯體」和「分級診療」之類),出發點是兼顧醫療改革風險的同時,給足醫生-患者地位變革的緩衝時間,在確保原本資源大格局的前提下,驅動醫療資源自發流轉(坊間傳言所謂的「八小時外自由執業」)。

對這一政策導向的理解,引導了近兩年醫療創投圈的走向。

比如說本題中的華醫心誠,算是一種典型的想在「八小時外自由執業」中尋找商機的機構。利用頂級資源背書,目標是偏遠/中小醫院臨床業務的資源對接,去契合國家對「轉診」和「分級診療」之類整體醫療資源的再平衡戰略。

同時它還能延伸出一部分比較硬性的業務,比如CME和葯企marketing下沉(並不是什麼壞事)。

但問題是,在我看來,以上並不是什麼新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應該是更高位的),更像是具體的賺錢途徑,總結一下包括:

  1. 政府立足於「自由執業」推動的「分級診療」項目(如XXX醫聯體),作為項目分包商賺點小錢——承包就不要想了,沒看到他們任何的信息化和醫療管理背景,政商背景也就是23個掛名的大爺而已;
  2. CME,沒啥好說的,有國家項目(I類學分),也可以靠專家背書推出商業項目(II類學分),前者有紅杉投資的先例(說明賺錢)、後者么——遠著上鉤吧!
  3. 給葯企做Consulting;
  4. 至於樓上同仁說的「號令天下(牽頭胸痛中心)」,那是不太可能的了,這23個人的能量沒有大到那個水平,說實話吧,這事情上海中山醫院去做也未必能服天下,華醫心誠做?這……?想來最多是回歸「1」撈點小錢吧?

整體來說,上述賺錢途徑都挺沒出息的,不過基本上和年初華醫心誠只拿了1億人民幣的體量也是合拍的。而且,即便是以上的1/2/3/4,華醫心誠用僅有的1億元人民幣砸不砸得來一支能實操的配套隊伍(給23位大爺和若干小醫生服務),是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至於如華醫心誠官網宣傳的,醫療管理和XX中心之類的業務,那更是水中月鏡中花,這種業務只圈了1億的盤子,要麼是資方腦子不正常,要麼就是存粹的吹牛不打草稿文案,忽悠小白呢!——當行外人明白了醫療管理人才多麼匱乏傳統管理模式多麼強勢的現狀之後,自然會同意我的結論。

實際上,華醫心誠就是個玩票的,盈利模式?賺錢都不一定,模啥式啊?要我說,張強醫生生於政策死於對醫療管理實踐的理解不力,但是至少人家不吹牛。同樣,華醫心誠也將生於政策死於對醫療管理實踐的理解不力,但是因為它不懂行還吹牛,終將論為行內笑柄。

並不看好這家公司,也就是2-3年的樣子。當然,背書的大牛們毫髮無損。

更多該公司為何獲得大牛站台,可以看其他答案。說實話,中國醫療管理實踐的缺位這些大牛有著不小的責任。


到處都在問華醫心誠怎麼賺錢的…

先看看華醫心誠官網怎麼說:

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

用大咖專家的名氣吸引一大批業內醫生,給這些醫生培訓一下,讓他們去縣醫院和私立醫院。具體做什麼呢?就是幫助大家學習。

(不得不說這家公司的宣傳寫的很有水平…把這麼簡單的話寫的像個八股文一樣,不仔細看完去看不懂,還拗口)

這個盈利模式筆者都能看懂,為什麼大家還在問呢?

因為說不通呀!

醫療行業的人都知道,這條路走不通,縣醫院生死攸關之中,講究的是盈利性,要活下去別被改建成養老院了。

況且市面上培訓機構、諮詢公司太多太多,還不提國家本身就有自己的培訓學習計劃(聽過醫生每年要修學分這個事嗎?)

這個介紹里還寫著科室管理、體系建設…那人家醫院的科室主任呢?直接下崗嗎?那人家醫院的院長呢?直接下崗嗎?

一個醫生集團說給醫院做培訓來了,醫院給我錢,不符合市場規律好不好!可能一年也沒啥收入。

於是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也算是寫的比較深度的:

這個回複寫的也很技巧,但是跟官網描述的完全不一樣。這裡說的是承接政府項目和葯企項目,按邏輯來說,這條路是比較好走通的,葛均波和霍勇也是各種國家級別機構任職的,自己任職的崗位給自己公司一些項目也是心照不宣了。

葯企一直很喜歡醫生扎堆的地方,想必也是捨得花錢…

張強醫生的盈利模式看看張強醫生自己怎麼回答:

可見這兩個醫生集團的盈利模式沒有什麼共同性。

希望還能有業內人士幫忙再解讀一下…


非常贊同樓上所言,「心血管學科體系建設」這句話要麼就是不懂行情的外行在說(不知道有多難),要麼就是遙不可及的願望(願景很美好)…

這句話既不是盈利模式,也算不上運營模式。感覺也就是醫生會這麼說,管理、市場、運營類人都不會這麼說…(這公司有沒有管理、市場、運營?)

當然,醫療行業醫院管理體系里的人才少之又少,有錢也不見得找得到,想攢一個這樣的team,然後還去做一個「體系建設」,太不靠譜了…1個億都花出去,估計連個響都聽不到…

「23個一線大咖」「頂級心血管專家」這話有點過了… 這麼定位的話,「頂級專家」、「一線專家」估計都站不下了…

看起來甚為不靠譜啊!

當然,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核心點是:一年多的一家公司,什麼模式都不清楚,居然還融資了1個億?whywhywhy?

到底誰在投資華醫心誠?

網上查了半天看到新聞,據說華醫心誠天使輪的資金來自:高林資本、信立泰、天士力

信立泰、天士力不用說了,標準的葯企…

高林資本是一家2014年才成立的投資公司(這跟華醫心誠成立的時間差不了幾年嘛),網上新聞也不多。深八一下發現高林資本似乎是泰康旗下的,泰康是賣保險的…

所以華醫心誠的3個投資方中2個是藥廠1個是保險公司,很想問問,投資方都出錢聚攏這麼多醫生了,那華醫心誠專家為這些藥廠、企業「站台」不?

細細分析來看,華醫心誠自己披露的運營模式根本沒有市場接受度!

那麼這段平價便顯得尤其合理了,可能這公司也不需要出去跑業務…呵呵

畢竟社會是多樣化的嘛!所以有人用這種方式賺———錢,也未嘗不可的。也不失為一種來錢快的方式,誰又能說這種模式就不失為一種模式呢?

不過,因為回答這個問題又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華醫心誠的負面消息還真不少,不是運營模式被質疑,就是公司員工被惡性對待的…

對待員工好不好,不好說…但是這樣被聲討的公司,能有一個做「學科體系建設」的team?萬萬不敢相信…


寫了評價被知乎刪帖了…

其實我也就是好奇網上查了一下,發現這個公司只有認繳資金沒有實際繳納…

2年了…


既然中國的醫生集團都沒有找到盈利的方式,以上各位也就不要苛求了。對基層醫生和醫院來講,原本遙不可及的大咖們,也能過來給大家講講經驗,幫著把把關,不是也很好嘛!

政府、衛計委沒有做到的事情,這些一線專家都在做,很值得欽佩。


推薦閱讀:

有信免費網路電話是怎麼贏利的?
規模大排場大的音樂節一定會虧損嗎?音樂節到底應該怎樣搞才能盈利?
米公益有盈利模式么?如果有的話是什麼呢?他的創始人培養這樣的用戶習慣有什麼目標或者說意圖?
AIESEC作為公益組織為什麼還要對EP收費?國外的AIESEC組織收費嗎?
火山小視頻是如何盈利的?

TAG:醫生 | 盈利模式 | 心血管 | 醫生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