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戈戟的下面兩隻戈沒有內?
謝邀
我曾經找鐵匠打過一桿戰國戟,到手後我就發現戟頭比我想的沉重,只得又車了一個尾鐏裝上作為配重,這才感覺勉強能作戰了。然而整體重量上去,依然非常消耗體力。這還是用的鋼鐵,青銅密度更高,會更重。頓時明白為何漢代鐵戟為何那麼小,看起來根本沒有戰國戟好看。要知道能拿起來揮幾下和能拿來作戰是兩碼事。能作戰必須你揮舞的速度讓對方難以躲開,以及對方的攻擊你能夠及時的做出格擋。我習武十年,並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宅男,我覺得以我的營養水平和訓練強度來說,如果我都難以做到,古代半農半兵的那些普通士兵也不太可能玩的比我還溜。所以這種三聯戟,我個人從實用角度來說認為這玩意根本不是拿來打仗的。只是儀仗器。如果只是儀仗器的話,就很好解釋了,下面的兩片戈,並沒有穿過杆子用來固定的內,只是草草綁在杆子上,因為只是裝飾作用。至於為什麼不直接用有內的戈裝上去,美觀角度沒太大區別。這是因為杆子上如果打了三個孔插內的話,作為密度大而較為沉重的青銅戈頭,會對杆子的強度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可能連儀仗的功能都難以做到,比如嚇唬人的時候舉起來往地下一砸,杆子直接斷了。而且有內的戈頭也更重,舉起來可能都挺費勁的,能減輕一點就減輕一點吧。至於為何第一個頭是正常的戈頭。我猜測即便儀仗器也得有點實戰功能,畢竟萬一有刺客啥的,至少能湊合打一下。不能一碰戈頭就歪了對吧?
這是明器吧 陪葬專用 不反於地上 必反於地下
因為戈最大作用是把戰車上的人勾下來,而不是用來揮舞的。具體古代長兵器怎麼用,可以看看日本戰國電影。長兵器都是集團作戰,分工明確,三連戟能增加勾中的概率,勾下來後面的刀兵會上前補刀或者抓獲。後兩個沒有內,估計是為了不干擾別人作戰取消的。
我覺得內上的孔是用來穿類似紅纓之類的織物,揮舞的時候效果比較華麗,也容易迷惑敵人,那麼三戈戟上也只要一條紅纓就行了,內加在最上面的戈上,揮舞的效果最好
武器不開刃一般有幾種情況。一種是用來做禮器擺樣子,二是用實戰中用來格擋,尤其是騎兵兵器。在騎兵作戰中,由於速度大,一般比較刃比較薄的兵器在高速移動中如果有開了刃是很容易折斷的,所以中世紀騎士的重劍往往前端開刃,後面都是不開刃的,防止被對方砍斷。青銅非常軟,小到一定程度再開刃很容易在實戰中被折斷。
有說法 這是一種禮器,看起來炫酷。類似於網遊中等級越高的武器造型越誇張。
不確定三戈戟是給人舞動用的,看著感覺太重了,可能是戰車或者馬戰時候,直接把戈橫過來固定住直接開過去的。這樣內的作用配重其實用不上,主要還是榫型的固定作用,一個夠了。
至於為什麼沒有更多的戈,估計還是工藝上的問題,多了鉍會斷。
猜的。
推薦閱讀:
※想練練冷兵器,不知道大家有哪些可以推薦?
※長弓和短弓的區別是什麼??
※傳武中徒手與器械格鬥技巧和指導思想有無異同?
※設想下:以明朝軍隊實力能否阻止同時期伊斯蘭軍隊對其奪城?
※指虎的來源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