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英特爾 2017 年 8 月 21 日發布的第8代酷睿處理器?
Intel正式宣布第八代酷睿處理器:首發15W低壓 - Intel,CPU,處理器 - IT之家
好像評論里對8代U高度讚揚的朋友不在少數,從Intel生產產品的角度來看,8代確實比以往厚道不少,25w的i7也確實可以和7dai標壓i5比肩,不過我只能說如果你想要拿輕薄本做視頻剪輯還是有點想太多了……目前筆吧評測室實測過的8代U產品也沒有達到無腦推薦的級別。核心數增加誠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單核心性能下降、相同模具下發熱更難控制都是硬傷,25w的滿血版8代低壓U產品的售價相比7代標壓也沒有明顯優勢,從這些角度來看,為了性能提升而選擇搭載8代低壓U的產品不太合適。對於有剪輯、渲染等需求的用戶,7代U的時候我們也大多推薦標壓i7,所以即使是25w的8代低壓i7,這些工作仍然超負荷。雖然8代低壓產品是現在這個樣子,8代標壓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而在散熱合理的情況下,8代標壓i5也終於可以勝任輕度的渲染類工作了。
首先說結論:預算足夠的話,整個8代酷睿將會是Intel近幾年來最值得購買的CPU系列(不考慮和普通用戶距離太遠的HEDT或AMD的ThreadRipper平台),沒有之一,這個結論可以延續到2019年。
因為8代酷睿將會是近幾年來功耗和性能綜合最好的產品。
如上圖,請注意一個重點,Intel的14nm,分為了14、14+、14++三代,而8代酷睿的製程應用基本上是以下幾種情況:
a. 秋天即將推出的桌面平台Coffee Lake系列,i3/5/7系列分別為4C4T(4核心4線程)、6C6T、6C12T,首次採用14++製程,該工藝性能將會是目前藍星半導體最強,包括三星、台積電甚至Intel自身的初代10nm在內都完全無法與之匹敵(參考14nm初代工藝Intel的5代酷睿,甚至幾乎放棄了桌面高性能市場,專供移動平台),而按照Intel的計劃,比14++更強的10+工藝預計在2019年才會出現;
b. 移動平台的Kaby Lake-U系列,繼續採用14+製程,先行推出的i5/7共計4款產品全部為4C8T,實際產品就是題主提到的這幾款8代低功耗U後綴系列。由於U系列更看中功耗而不是高性能,綜合考慮成本問題,Intel繼續採用了14+工藝,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核心數量,由原先的2C4T飛躍至4C8T,性能出現爆發性增長,從此之後Intel全面進入4C打底的時代;
c. 超低功耗平台的Cannon Lake系列,初次採用10nm製程,利用新工藝低功耗的特點,同時避免了初代10nm性能弱的問題(超低功耗平台性能是次要考慮)。
先不和AMD作比較,Intel自身對比一下:
a. 桌面8代 VS 7代:完勝。區別於前幾代依靠架構和工藝頻率改進帶來的平均15%左右提升,8代酷睿因為核心數量普遍增加了2個,理論性能提升至少在50%以上,由此將會帶來幾乎所有常規應用逐漸對4C甚至6C的支持,2C的老平台將在未來一兩年內逐漸難以應付;
b. 移動8代 VS 7代:完勝。同樣依靠核心數量普遍從2C變成4C,性能獲得爆發性增長。但移動平台有個桌面平台不存在的問題,就是各家廠商自行控制頻率和功耗,設計散熱系統,所以使用同樣CPU的不同筆記本,性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某國內一線大廠曾多次出現自家U系筆記本性能跑不過競爭對手M系超輕薄本的現象,令人震驚)。所以補充一點,某個產品會降頻,其實並不代表整個U系的8代酷睿TDP控制不住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更多測試;
c. 超低功耗8代 VS 7代:完勝。超低功耗平台這名字……一看就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麼,而初代10nm的最大優勢就是降低功耗。
接下來再和AMD對比:
a. 桌面8代 VS Ryzen:各有勝負。不可否認的是,Ryzen的推出確實給了Intel巨大的壓力,讓Intel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閑庭信步地隨便擠點牙膏完事。但請注意的是,Ryzen在絕對性能上依舊無法和Intel同級產品相提並論,其採用的14LPP工藝無法勝任高頻產品,所以Ryzen普遍只能到4GHz左右,而8代酷睿幾乎已經是4GHz起步了。所以AMD的應對方法還是打性價比,同價位8C16T打6C12T,6C12T打6C6T,4C8T打4C4T,力求在多核性能上蓋過對方。桌面平台上Intel和AMD的比拼,歸根結底得看消費者有多看重多核性能,實際應用中8代酷睿應該是領先的,畢竟能夠支持8C/16T的常規應用和遊戲屈指可數,但在能夠充分發揮多核性能的場景中,Ryzen多出的核心數量也不是吃素的。
b.移動和超低功耗平台8代 VS Ryzen:完勝。這個……主要問題是沒幾個廠商出AMD的筆記本,所以目前Intel在這個領域毫無懸念勝出……等Ryzen有實際產品了再觀察,理論上來說AMD的14LPP工藝還是挺適合低功耗的。
綜上所述,8代酷睿在性能上提供了Haswell以來最大的提升,並且和以往不同的是,它至少在2年左右的時間內都將是這顆星球上最好的選擇之一。
提升是很大的,規格擺在那裡,全線四核八線程,i5是6M l3緩存,i7更是上了8M l3緩存,注意現在的7700hq也才6M l3
不要被基礎頻率嚇到,除非長時間滿負荷,平常用肯定都往上睿頻的,i7 8550u更是達到了單核4G 四核3.7G的睿頻,相當於限制了TDP的7820hq了。
主要劣勢就在於15w tdp肯定發揮不了滿血性能,畢竟架構工藝壓根不變,7代低壓雙核3.5G滿載就把15w tdp吃完了,四核滿載肯定降頻,所以基礎頻率標的很低
可以參考一下大炮村的評測,i5 8250u不解鎖tdp時比7500u強不了多少,解鎖tdp後直接追上7300hq。
8代酷睿首測 4核8線程!i5 8250U移動CPU
我不太贊同那些因為基礎頻率低就覺得沒卵用擠牙膏的說法,要注意一下這處理器的受眾是1.3kg重量級的輕薄超極本,上四核八線程對超極本意義還是很大的,非滿載下15w tdp以及25w 瞬時turbo tdp下還是能四核3G以上堅挺一會的,對於日常使用中的程序開啟網頁載入這些短暫耗時的場景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如果本子散熱好的話,可以自己解鎖tdp進一步提升持久性能。
昨天9點剛剛解禁測評,不過目前也就只有8700k和8600k的測評。而且8600k還不詳細,真正值得關注的消費級1000-2000的i3 8100和i5 8400也沒有測評,覺得很遺憾。
目測第八代除了8700k外其他的不值得買。以8700k為例,第八代處理器性能提升完全來自於核心數的增加,40%只是理論,看測試實際跑程序大概只有25-30%上下,遊戲因為優化問題和7700k不分伯仲。而整個製程架構根本沒變不說,明明依舊是1151針卻非要用戶換主板。價格更是有所上漲,銳龍的AM4好歹可以用到明年下一代。。這還不算牙膏廠嗎狗改不了吃屎的硅脂散熱。說白了第八代不過是被AMD逼得迫不得已拿出來的而已,依舊是擠牙膏而不是誠意作品。。。。 當然客觀的說看測評8700k理論性能已經媲美甚至小幅度超越1800x,c6t12超越c8t16,而且功耗也只有95w,這應該說牙膏廠的處理器能效比還是搞的很好的。
之所以說出了8700k以外不值得買,因為目前公布超頻8600k默頻性能比1600x弱大約10%(CB r15成績差大概100分),而看看價格8600k要2199,1600x不說某寶車價,JD也才2000不到遠遠低於8600k,而且1600x是C6T12,8600k只有C6T6,當然這是在二者基本頻率都是3.6Ghz的情況下即是優勢也是劣勢。畢竟大部分人都不是發燒友不回去搞超頻。所以目前看1600x性價比應該比8600k高。 而真正值得我們大部分消費者關心的千元級的8100目前雖然缺乏測評,但是我敢說他的性能無法超越同價位的R5 1400,因為1400的性能默頻就等於e3 1231v3,超頻3.8Ghz後戰平i7 4770K。如果超到4.0Ghz就等於i7 4790。換句話說8100的理論默頻性能就要等於e3 1231v3=i7 3770k。而這對於一個C4T4的處理器顯然很難(8100基頻也才3.6,僅僅高於1400才0.4,這點頻率很難彌補4個線程的差距。8100應該有第六代i5的性能水平,應該是在6500-6600k這個範圍)。更何況8100還不能超頻╮( ??ω?? )╭ 以上當然有一部分是預測,但是總體是基於昨天大部分首發測評和JD首發價而言。不排除後期某寶開車降價和散片的出現,這才真正威脅到銳龍的地位。
———————————— ————
By the way:看到知乎也漸漸百度知道化,我真是無言以對。同一個問題,順手一搜就搜到三個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就是換了幾個字和換個說法而已,不知道這三個問題的題主有沒有認真找一下?還是就直接提問?呵呵噠知乎也有這麼多伸手黨。一屁股坐在牙膏上了
看到好基友AMD,不小心擠多了
看到 祖傳14nm和 LPDDR3 我就視其如糞土
現在都2017年秋季了,還不是Cannonlake,說明就是在擠牙膏,哼~
16版macbookpro一年內差了2代
一個擠牙膏的梗玩了這麼久都沒膩,我服……
良心
而且機型馬上就鋪貨了
8250U/8550U+MX150簡直輕薄本神器
八代酷睿 - 京東電腦、辦公專題活動-京東
第八代(專指Kaby Lake Refresh)在架構、製程和7代一致的情況下盲目堆核心,實際上和HQ標壓U強行塞到輕薄本上沒區別。雖然是用料足,但還是懷疑性能能真正提升多少。中關村的測評中http://m.zol.com.cn/article/6508169.html ,i5-8250u在滿載時只能保證4*1.4G,甚至達不到1.5G的基礎頻率。在某些情況下甚至不如i7-7500u。即使解鎖了TDP,也對輕薄本的散熱擔憂。建議觀望,等9月份大量出貨後看看更多評測
說好的8代U直接集成雷電3的主控的呢?
能耗比沒有革命感覺說啥都沒有用
感覺這是個假的八代,因為還是應該屬於Kaby Lake (Kaby Lake Refresh)家族,並不屬於原來的第8代14nm Coffee Lake或10nm Cannon Lake架構,Intel的八代U原計劃是2018年第一季度發布的,感覺是Intel 有點急了或者是有點慌了或者為了鎮壓AMD,最近AMD的U很是強勢,Intel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硬堆了兩個Core,性能肯定會提升的,同時功耗也會提高,具體使用情況要看,實際測試。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好事,因為7代U及相關的機器降價了。本人YY,加瞎猜,大神們輕噴。
4/8 的低壓u還有什麼好說的,當然支持了, 我的筆記本上還是2/2。
沒黑科技了,開始堆料了。
首發那個評測的本子好像是聯想的,還是跟miix一個策略聯想的,miix,emmmmmm我看看戴爾和惠普的再說吧
8700K,無腦買,這可以說是史上性價比最高的U。特別是對於做直播,6核12線程完美解決了7700K略顯尷尬的x264「框框不夠」的問題。
顯卡等十一月再搭配個新上市的1070ti,也是性價比賊高的,太完美了。
直接我就笑醒了。。。
8代U系列還是LPDDR3-2133,以為著MacBook Pro系列可能還是用不上LPDDR4內存,DDR4蘋果又不願意用。
我今天搜了一天是不是值得等8700,看各種跑分,單核提升小於5%。官方說提升50%那是多線程。廢話,4核變6核,小學生都知道提升50%。前提是,什麼情況下你能所有核都用上,下邊說。這也意味著核心本身沒有什麼提升,同樣構架,有提升也怪了。
這次8系主要是正面杠amd用的,因為amd核太多了,好多人沖著這個上amd了。8代根本就是7代的杠amd版本。也許i5變4核對打7700很美好,但這代終究是純純的量變。唯一的意義也就是價格降低一檔。
不過我只想討論玩家值不值得等,搜了很多,遊戲里只記得文明6支持6核,其它遊戲4核和6核一樣。記得是一樣,一百多分差一兩分那種。因為大多數開發商沒有針對6核優化。6核是做視頻比較有用,先想想你是不是苦逼設計師,誒好像不是哎。
有人說你多開幾個程序就顯現差別了,我想不會有人沒事撐的開著一堆程序玩吃雞。
有人說以前2核vs4核和現在4核vs6核一樣,一堆人說不用,可是科技在發展,最終有一天會需要。但是寫代碼是靠人腦的,人腦可比cpu進化得慢多了。想做出支持6核的遊戲,需要的投入永遠那麼多。除非引擎和編程語言有質的飛躍,這可比多安幾個核難多了,只要4核用戶還是主流,廠商沒那麼傻。這昏天黑地的一天,中英文,reddit,美國某視頻網站,各種小論壇,搜了很多很多文章。如果關注的多,我會截很多張圖,說明四核以上的瓶頸在遊戲製造商,不在於核數。製造商最大支持4核,你就是100核也高不到哪去。我也很驚訝,不過想想也是。
利益相關,我的7700k在路上,不過國外30天無理由退貨,所以不存在自欺欺人的情況。如果完全同樣構架更低頻率的6核比4核好上天了,或者4年內所有遊戲標準支持6核,請罵醒我,我好退貨,謝謝。
(ps:就這個7系有絲分裂版,還需要300系晶元組,等著明年的z370吧。同樣的LGA1151居然要換主板,說什麼英特爾要讓主板商喝湯,可是主板商也很懵b啊==
有人說牙膏擠多了,看你怎麼說,從核的個數來講,英特爾是被amd搞得股價下滑,被逼著走出了多年不想走出的一步,意義非常重大。如果說核的技術方面,那8代不是擠少了,而是根本一點沒擠。)就多了兩個核心????架構、製程都沒變。懂得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台式機可以試試,筆記本就算了,真機沒多大提升。
推薦閱讀:
※王垠比我們強在何處,為什麼他能找到ABC女朋友?
※把电脑壁纸设置为纯黑,会不会更省电?
※將硬碟上一個程序分成幾段載入內存,是多進程還是多線程?
※嵌入式是大坑的說法,是否與學生的信息不對稱有關?
TAG:英特爾Intel | 中央處理器CPU | 計算機 | 如何看待評價X | 中央處理器CPU計算機體系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