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句一句來。

先說第一句,「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本意並不排斥「賢者」,他反對的是作為統治者刻意地去推崇所謂的「賢者」。你一推崇,社會上的民眾便有了一個所謂「賢者」的概念,繼而有了「賢者」的標準,那些被推崇的「賢者」也便有了「賢者」的名聲,借著「賢者」的名號也因此有了作為「賢者」帶來的種種好處。這樣的導向必然使得民眾們見利而有所爭,最後實際的結果往往是民眾不是紛紛要爭當「賢者」,他們看重的是成為「賢者」之後的種種好處。就像以前學校里評「三好學生」,因「三好學生」的名號與種種升學「加分」、「免推」掛鉤,直鬧到眾多家長紛紛給學校班主任、教務長、校長行賄了。你人為地、刻意地這麼一推崇,矯揉造作的,來了;沽名釣譽的,來了;欺世盜名的,來了。明朝人鄭瑄《昨非庵日纂》中稱「真廉無廉名」,便是這個理。

再說第二句,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難得之貨,往往屬世上稀有之物。在老子看來,這世上有的東西多一點,有的東西少一點,本是正常的事,自然而然的事。他反對統治者人為地以「難得之貨」為貴,刻意地去炒作「難得之貨」的價格。因為你這麼一炒作,那些沒權沒勢的民眾禁不住誘惑,為了佔有這「難得之貨」,保不住就要挺身涉險,去偷、去搶了。舉個例子來說,某一農戶家為看家護院,祖祖輩輩養狗,給狗餵食的盆子是個元朝景德鎮的青花瓷碗,他們絲毫沒在意。有一天社會上推崇青花瓷,有人聲稱這樣一口碗價值連城,從此以後,這戶人家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了,直到有一天,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此人家滿門被殺。

最後說第三句,「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們經常說,在某個遙遠的山裡,那裡的老百姓生活簡單,人心平和,民風淳樸。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此山裡幾無「可欲」之物。在老子看來,作為統治者,你不要動不動去呈現、去展出、去陳列可能引起民眾私慾的東西,你這麼一撩撥,一刺激,民心就亂了。所謂眼不見,心凈也。你今天聲稱那個山裡有金礦,組織開採;明天聲稱那個山裡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大批遊客進山了。原本安逸生活的山民,或許永遠無法回到原本平靜的生活中了。


尚賢大體有三個弊端:一是會讓這個社會產生大量沒用的人,有賢就有不肖,「尚賢」就會「棄人」。你把某些人視為賢,比如讀書人、為官者,那民眾會擠破頭去學這幾種人,成功的畢竟是少數,於是產生了一大批無用的人,這些人本可以依據自己的特長去從事三教九流行業,這一下「和尚沒當成,媳婦又誤了娶」。

二是盜亦有道那種,以賢為外衣,謀取私利。因為道無所不在,莊子說,道在便溺,上廁所都有道在運用,百姓日用而不知。救人是道,殺人也是道。君子固躬,小人輕命。

三其實也包括前兩點,說到底,尚賢之後,絕大多數人只能學到賢者的行為,卻學不到產生這些行為的大道。聽說有人走路讀書太投入撞到電線杆,於是偏偏有人在家不讀書,專門拿本書去找電線杆撞。讀了牛頓的傳記,對物理沒產生興趣,就記住蘋果樹了。

所以說賢人的賢雖然是表現在外的,但是他為什麼賢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老百姓又怎麼能學會?


第一句恰恰是重點。

不尚賢,這裡的「賢」並不是賢如君子的賢,並不是指道德高尚的意思。放在春秋戰國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了。什麼是賢?蘇秦張儀之流也。憑聰明的頭腦,三寸不爛之舌,各獻奇謀,遊說國君以為己任。而什麼是尚?看看各諸候的國君,紛紛把這些人拜為上賓,這就起到一個很壞的榜樣,讓所人都覺得,其實仁義道德沒有什麼用,所謂竊國者諸候也。有點本領、有點頭腦的人紛紛走上這種捷徑,聰明人把本領不用在正道,用在這種攀附權貴上,這就是尚賢的後果。整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亡國五十 二,弒君三十六。所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這種亂象是誰導致的?除了主事的國君外,剩下的就是圍繞在國君身邊這些所謂的「能臣」和「賢者」了。老子說不尚賢,就是指不要把這種小聰明作為榜樣供起來,而是要教導大家老老實實走正道。

不貴難得之貨。什麼是難得之貨?就是那種供消遣和玩意,什麼奇石、字畫、珠寶之類的。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注意,重點不是在貴重,而是在難得。難得是因,貴重是果。如果某一天國君說,四片葉子的四葉草很好啊,我們全國的人都應該要在家裡供起來,保證馬上全民動員去挖草,為此大打出手也不奇怪了。這就是「不貴」的真正含義。用現代的話來說,作為領導人,如果給全民的三觀教育本身就歪掉了的話,社會一定會出亂子。你以當今就沒有「貴難得之貨」的現象了嗎?各種眼球經濟、網紅經濟,甚至為了一個水果機去賣腎。這恰恰就是老子說的「貴難得之貨」。

不見可欲。重點在「可」。所謂可,也就是說可以使點小手段、小聰明就可以獲得不當得利的。例如在十幾年前,大家都知道上學、找工作、上醫院,都必須塞點小紅包,這樣可以安排好的學位、好的崗位、安排好的醫生、好的座位、好的葯。這就是「可欲」。不見可欲,重點在於上位者必須要建立這種風氣的引導,確保「民」知道這樣的小聰明行不通。這樣才能「使民心不亂」。


這個不是不是你覺得矛盾,是你把「賢」理解錯了。你把儒家和宗教裡面的「賢」搬到道教裡面來了。《老》書晚育墨子尚賢思想之證。唐蘭辯稱:「"不尚賢使民不爭",更是與墨子的尚賢不相干,"賢"字是當時一個流行底題目,和"道",』德","仁","義","名","實"一樣,各家的學說里都要討論一下,絕不能說某書受到某書的影響。--------------《老子今注今譯》陳鼓應


這個賢有好幾種說。一個是賢:世俗之賢,是去除本質的賢。

打個比方:趙王喜歡細腰,後宮就出現很多嬪妃餓死的現象。趙王喜歡的是身材比例好的細腰,而不是一味的腰細。嬪妃們做的就是去除本質」賢」,因為他們沒有抓到根本,比例,比例很重要。比例才是「賢「,而不是一味的細。如果人民都想後宮嬪妃一樣抓不住賢能的本質,一味的追求表象那這個國家會成什麼樣子。


另一種說法是賢:多財也。不尚賢,使民不爭。這個比較好理解。而且與下文的「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呼應。如果感動中國十佳人物裡面有一個馬雲或者任何一個首富。或許電視台想表揚的是人家的致富賢能鼓勵大家積極致富,但是不是人人呢都有這般能耐,這時大家會怎麼做。任何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用來變得有錢。

說說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這裡的」賢「指的是」財富「。因為道家裡面說的」賢士」「聖人」和儒家、宗教的不一樣。


答案在《莊子》里,他怎麼罵孔子的,那些就是問題所在。

兩個放羊娃,一個玩遊戲,一個看書,第二個上進吧,結果都把羊放跑了。

仁義賢能起的就是第二個作用。看著完美,其實都是人為的機巧。使民眾貪利取巧。心性不定。

所以說盜跖始於堯舜。

人性出於自然的關愛。為何要崇尚仁義,明賞罰,分是非。並把其固定成禮法的表演和森嚴的體系。

不愛爭的爭了。不論彼此的論了,不分高下的分了。和諧自然的人心,變成了相傾相軋的慘劇。

解決之道,在於絕聖棄智。孔夫子俗流那一套,既知其害,那麼不要罵他,讓他回歸歷史的塵埃吧~


這裡是以身為國,以精氣為民,指出應當遠離爭鬥、財富、慾望。這些會使人難以靜心修鍊。


推薦閱讀:

如何改掉嘴欠、背后说人坏话的毛病?
身邊有朋友很強勢怎麼辦?
當跟朋友出去,你喜歡並且想買一樣東西,但是你的朋友說不好看,你該怎樣買你心儀的東西而不至於傷了和氣?
在社交網路產品中的人際關係上,除了add(雙向)和follow(單向),是否還有其他嶄新的建立關係方式?
大家第一次見丈母娘的情景是如何的 ?見丈母娘有無經驗可以談?

TAG:文學 | 人際交往 | 道家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