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建築在設計上做到了與周邊環境的和諧互動?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西安城內和重點文物古迹周邊建築限高,限制建築色調,限制建築形制!突出古建築形制,要求與古建築視覺統一:鐘樓至東、西、南、北城樓劃定文物古迹通視走廊,鐘樓至東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50米,通視走廊內建築高度不得超過9米,通視走廊外側20米以內建築高度不得超過12米;鐘樓至西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100米,通視走廊內建築高度不得超過9米;鐘樓至南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60米,至北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50米。

  城牆內整體建築不得高於36米

  城牆內側20米以內的建築物、構築物應予拆除;100米以內建築高度不得超過9米;100米以外,採取梯級形式過渡。城牆內區域整體建築控制高度不得超過36米。東、西、南、北城樓內半徑100米為廣場、道路和綠地,周邊的建築物、構築物應與城樓的建築風格、色彩相協調;東、西、南、北城樓外半徑200米為廣場、道路和綠地,半徑200米外至500米範圍內,建築高度控

制在24米、36米以下,各以60米距離過渡到50米以下;城牆外側至環城路林帶綠地只允許分散建設少量高度不超過9米的園林式設施。環城路紅線外側建築高度,各以60米距離為過渡區,從24米以下向36米以下、50米以下遞升。

... ...


賴特的很多作品都符合這個條件吧

放個讓我一眼驚艷的

西塔里埃森,大背景是亞利桑那荒漠


謝邀,出於標新立異的目的,我想表達一個稍有不同的觀點 。個人覺得所謂和諧是一種主觀感受,而環境又是一個變數,所以其實並沒有什麼建築是特別不和諧的存在。例如埃菲爾鐵塔,例如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例如畢爾巴鄂博物館--同理,也許有一天你突然就會看那個福祿壽大樓挺順眼的,又或者邊上搞了個天宮主題公園就瞬間融入環境了。但是說到互動,個人同意樓上的觀點,首先它的對外功能是必須滿足周邊需求的,好比海濱建築最需要有個看海的大露台,而如果豎著一堵實牆那顯然是強調你和建築互動而不要去和周邊互動,所以如果這時候用有較大間隙的排竹作為虛掩顯然就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我覺得所有的建築師其實都會有潛意識的建築內外互動的設計手法,所以基本上也沒有多少完全不與周邊互動的公共建築。

好了,走歪了,題豬只是問有哪些,那就找些看著就特別和諧又互動的建築曬一曬。人文或者功能互動建築很難在一張照片裡面表現出來,就貼點喜聞樂見的自然景色。

(應該設計的更像個吸在岩石上的生蚝才好,哈哈哈)

(山坡上長出的尬臉,哈哈哈)

隨貼

隨貼

儀式感

太多了,不貼了,最後上個喜歡的形式主義大師哈哈

Santiago Calatrava的作品收尾


謝邀。第一個想到的是隈研吾在長城腳下建的竹屋。他的理念是「讓建築消失」。


其實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和環境和諧的建築,所謂的和諧也只是我們傳統價值觀的和諧,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對環境影響最小而已。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和諧建築的宗旨,刻意地造景,擬態都不應該算做建築,只是工程而已。雖然我們一直再做工程。


一想就想到了哈爾濱大劇院,外表潔白如雪,線條優美,像一座潔白的雪山,冬天下雪的時候和周圍的雪景融為一體。

下面是百度上的圖

不是讀建築的,只是個人見解,見諒


謝邀,

首先,個人認為與周邊環境和諧互動必須滿足:1、建築功能性要符合城市或周邊需求。2、建築外觀要融入周邊環境。

這裡舉個例子:

難波公園

位於日本第三大城市大阪核心區,寸土寸金,在有限的地塊中,設計出一個城市的綠肺,同時作為一個商業綜合體建築,滿足市民,遊客的生活與消費。整個建築層層上升,每層都有綠植作為視野阻擋,削弱了它作為建築的本質,使人步入其中彷彿真正位於公園。如今,難波公園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建築,他對大阪整個城市的社會價值更加超越建築本身,城市標誌、旅遊勝地、休閑廣場、購物中心。

同時舉個反例(僅代表個人觀點):

撫順生命之環

位於遼寧撫順,高155米,鋼構重3500噸,建築的功能性近乎於「0」,據說建設初期僅作為景觀建築,其餘功能性全無。而且建築位於7度抗震等級區,(作為地標應該會按8度設計,結構知識不是很專業,見諒),成本一定是成倍增長(最終耗資1.12億)。僅為建地標而建的建築竟然不考慮功能,在國外或許可行,但在天朝,土地資源本就緊張,很多老百姓連房子都買不起,卻花費大量土地資源建設這樣的建築,應該不只老王本人認為這樣的建築真的與周圍毫無和諧感(中國很多地標大多如此)。

順便吐槽,在天朝,ZF很接受所謂垂直綠化建築(比如報批報建時建築屋頂作綠化,建築隔層設綠化挑檐等,大抵會很容易通過),但實際開發商幾乎不會這樣做,ZF之後也幾乎不管實際效果,那麼就失去報批報建環節的意義,很多ZF希望得到的東西實際並未實施。最終損失的,是我們作為市民的利益。


amangiri,一定要去住一次!


好吧,謝邀,看了下答案大家高大上的緊啊,都是現代大師作品

個人覺得與自然和諧做得最好的還是我大天朝無名的匠人們

始皇陵,雖然還是個謎,但是真的融入了自然~哈哈

莫高窟

樂山大佛

懸空寺

中國建築史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愛我中華~


西班牙的Selgas cano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他們自己的辦公室是個很好的例子 你可以搜索關鍵字「Selgas cano office」看了你就知道了


SANNA的蛇形畫廊吧。


謝邀 最近在研究日本建築師 個人認為在環境與建築的關係性這方面很多日本新生代的建築師都有過探索 例如藤本壯介的tree Skyscraper、houseNA 石上純也的extreme nature 空了上圖


第一反應想到想到軒轅殿了

整體應該是依託 天圓地方的 古代理念建成的

外景

和橋山融合在一起,感覺有點像遊戲外景


集美萬達。


哇,這不是考研題么……貝老的漢考克大廈,國家美術館東館...


我做過的的史密斯住宅解析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小組6個人,我負責周邊環境的解析,史密斯住宅位於的坡面為密(植被)疏(空地)密(住宅和植被)疏(海岸),層次結構讓史密斯住宅融入了環境


樓上及樓上上上提到的不少案例個人都沒親身體驗過(多數建築師的封閉現狀)不敢亂評

先說和諧 作為一個形容詞形容一種狀態 形容都是主觀的 見仁見智 有人也覺得國家大劇院是另一種和諧 建築作為一種人工產品 從根上說肯定是與自然環境對立的 現在提的綠色 海綿等可屬低影響度開發 建築行為對環境都有影響 和諧可算地平線式的一個願景

再說互動 只要有環境就有互動 人進出是互動 鳥築巢是互動 水流動也是互動 萬事萬物間都互有聯繫 自然形成互動關係

合一起和諧互動 學生學習很多手段 消隱 架空 出挑 退讓 軸線 切割……為了達到「和諧互動」的目的 是大家找到共同點能對話的平台

個人以為 相對理性的思考 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 以對自然環境最小的破壞代價 向和諧靠近


1.周圍的環境 2.戶主的喜歡 3.符合現代的設計


建築底層架空保留原自然地面的統一完整,天台種植作為建築對大自然植物的彌補。


隨手拍的北京交大逸夫樓窗外景色

沒有濾鏡沒有修圖

沒有理由的好看

這些建築很普通,也很偉大。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自己的建築設計水平?
建築師喜歡的設計類產品有哪些?
國外建築大師的成長過程是否具有可借鑒性?
關於一個聲學公式的推導,聲壓級和聲功率級之間的關係?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