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沒有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微處理器產業?


1 路線錯誤,蘇聯和美國的半導體發展其實很接近於同步,但蘇聯的領導人熱衷搞核戰,覺得真空電子管的抗輻射特性有利於核背景下生存,於是蘇聯就走上了真空管微型化道路,而美國卻走上了用半導體、集成電路的路子,所以從一開始,所以就走了錯誤的路線,美國順著半導體集成電路的路子,在矽谷先是誕生了仙童,後來摩托羅拉、英特爾等開啟了微處理器時代,而蘇聯還在探索真空管微型化的道路上。等到80年代蘇聯發現真空管微型化走到了盡頭走不下去了,這才重新回到主要發展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的路子上,但隨著蘇聯解體,再也趕不上美國的步伐。。。

實際上:

1950年,蘇聯研發出自己的第一個晶體管

1953年,蘇聯就研製出第一台帶有晶體管作為部分元件的大型計算機,但仍有大量的真空管元件。

1956年,研製出蘇聯第一枚硅晶體管

1961年,蘇聯研製出全晶體管的大型計算機 (美國1957年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計算機)

1959年就開了第一家半導體製造廠第一家集成電路生產企業Mikron早就在60年代建成

實際上前蘇聯的半導體物理理論水平也是相當高的,所以那個說是蘇聯領導不重視,只知道發展重工業不知道發展電子工業的,是來搞笑的么?啥都不懂,蘇聯的電子工業雖然沒法和美國比,但也不是想像的那麼不堪,在某些電子元器件設計上,蘇聯的功底和造詣很深。

蘇聯對國防工業的重視,計算機對國防工業有這麼大的幫助,為什麼不重視?早年的大型計算機,美國、中國的都是主要用於國防用途。

2 也是路線錯誤,造成了蘇聯的電子產品普通的傻大黑,真空管做的電子產品普遍存在體積較大、耗能高的問題,尤其是軍工領域,蘇聯的航電系統、導彈控制系統、艦船的信息控制部分,都存在體積巨大問題,這很不利於電子產品的民用化,誰願意購買笨重的電子產品放在家裡?

反觀美國,為什麼會出現英特爾、AMD這些的微處理器企業

1)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都是最早在美國誕生,美國對半導體技術相關技術儲備和研究一直走在世界最前面。

2)1957年世界上第一家半導體公司仙童誕生在矽谷,孕育了後來的英特爾 ,矽谷對英特爾的幫助意義重大,矽谷之所以叫矽谷,也離不開硅半導體,矽谷在資金上和人才儲備上都為美國的微處理器企業早年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3)美國政府早年對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的扶持,無論是軍用領域還是航空航天領域,都積極採購微處理器,另外民用領域IBM也比較大,這樣讓美國的微處理器產業在早期能夠得到積極發展。

4)美國有配套的市場環境和產業鏈支撐,早年一款英特爾和摩托羅拉推出一款微處理器後,會有企業和個人進行採購,去開發相關的電腦硬體和其他電子產品,這促進了微處理器的市場需求,也有像比爾蓋茨這樣的編程天才去研究微處理器開發相關的操作系統,早年的微處理器價格不低,但不乏使用者,這種市場環境保證了英特爾、摩托羅拉能夠有市場動力去進行微處理器的研發升級。

PS:我們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其實也很早,也早就從英特爾8086時代對其進行研究仿製,但我們沒有美國那樣成熟的電子產品市場,即使研發出來了,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軍用領域,而不是民用領域,我們即使用自己微處理器在當時組裝出自己的個人PC,但70/80年代又有幾個人能夠買得起呢?恐怕只有大型國企才有條件購買,這就導致了我們也沒有相應的市場環境支撐。

3 前面的問題,導致蘇聯在半導體道路上走的很猶豫,而對比下美國,

1958年集成電路被應用

1971年摩托羅拉推出6800型微處理器

1971年英特爾推出4004微處理器,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微處理器,標誌著微處理器時代的到來。

其後美國這邊更是突飛猛進,微處理器產業崛起,微處理器發展按照摩爾定律的預測快速發展,蘇聯這邊,才剛剛開始小範圍應用,而且是裝在大型機上,主要用途也是軍用國防領域,前面說了,軍事用途上蘇聯比較強調抗核輻射,這也是為什麼蘇聯早期主要走真空管方向而不是半導體方向,也很難形成什麼像樣的產業。

4 反觀即使是美國,微處理器產業在六十、七十年代也部分用于軍事工業,國防部消耗了部分微處理器產量,民用領域,微處理器早期主要也是用在大型機(主要是IBM)上,個人電腦第一次出現也是到了1976年喬幫主的APPLE1,到了1981年,IBM才正式推出PC這個概念,蘇聯也是到了80年代後才跟蹤美國的電子工業推出國產的PC,但那個時候也離蘇聯解體不遠了。

5 雖然談體制問題很無聊,但是不得不承認,在蘇聯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體制問題,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某項產業的決定權不在市場手裡,而是蘇聯的部長會議決定的,部門之間也會有路線鬥爭,如果按照市場需要,本應讓半導體成為主流,但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的半導體產業並沒有像美國那樣按照市場規律去發展。

6 微處理器產業也牽涉到很多相關產業,微處理器的生產離不開高精密製造設備,例如最核心的光刻機,而蘇聯的精密製造一直比較落後,一直到近些年,俄羅斯的晶元製程也沒有改進到多少

微處理器產業可以參考下日本,日本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半導體產業也是極其發達的,富士通、日立、東芝等日企也有自己的微處理器,注意世界上生產微處理器的不是就只有英特爾和AMD,還有部分日企也在做,只不過日本企業的微處理器只供本國使用,日本的半導體做得好有個原因,有尼康、佳能這樣的光刻機生產廠家,雖然尼康和佳能現在光刻機不行了,但是早年還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日本早年微處理器產業發達原因之一,反觀蘇聯,沒有相關的精密設備,拿什麼去造好的微處理器?

中國現在像做自己的微處理器產業,做自己的晶元,但是光刻機就被卡住,只能買到較大製程的光刻機,在製造工藝上就比英特爾這樣的企業落戶。

7 根本原因,微處理器產業是極其燒錢的,投資一條晶元生產線要耗費的資金不菲,蘇聯的工業底子不如美國,例如英特爾,也是創始人摩爾他們在1968年拿到了一筆在當時堪稱巨額500萬美金投資才創辦了英特爾,做微處理器企業是極其燒錢的。

總結下:蘇聯的電子行業不是沒有研發過微處理器,該領域不是一片空白,也有微處理器產業,只是因為歷史原因,沒有得到大規模使用,也沒有想配套的市場環境和相關產業鏈支持,導致沒有出現英特爾、AMD這樣的商業企業。


先說結論:實名反對以上所有答案!蘇聯在的時期,Intel 和Amd 都只能算嶄露頭角而已,根本談不上有多先進。如果一定要問,也該加上CYRIX和Sis 吧。

其次當時蘇聯半導體工業並不見得比美國差。

蘇聯計算機發展的歷史可分為四個十年:50年代,以第一代計算機為特點,主要應用在最迫切的科學技術問題計算上。在計算機設計,軟體發展和基礎應用理論方面進行了開發性工作。60年代,蘇聯出現了第二代計算機,為計算機的普遍生產墊定了基礎,有了元件生產,計算工業的各分支開始形成。70年代,廣泛發展第三代計算機,並進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在各主要的組織中,計算機應用發展到正規服務的水平,資料庫也正在計算機化。80年代,將建立全國性的計算機網。公共計算機應用將大幅度發展。
蘇聯計算機的發展依靠具有明確目標的若干長期國家計劃。這些計劃有(已實施和計劃實施的有):
第一個計劃是計算機生產。從1971年開始,計算機被作為一個獨立的工業,做了單獨地的經濟核算。1970年花在製造計算機上的總費用達7億1千萬盧布。1971——1975年間,生產計劃為1970年水平的2.6倍。據稱,實際比率將大於這個數字。這一發展時期主要生產ES EVM(或Ryad)計算機。這些機器是由七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聯合生產的。在ESEVM的設計和生產準備中,有2萬人參加。生產中涉及7萬人。

第二個計劃是製造和管理的計算機化的自動化。這些應用所使用的系統稱之為自動控制系統,工業為主要的計算機應用領域,這些系統可分成:自動過程式控制制系統(APCS),工廠自動管理系統(PAMS),分片自動管理系統(BAMS),區域自動管理系統(RAMS)。後三項相當於英國的管理信息系統。PAM只限於一個企業。BAM限於幾個片的指揮機關,RAM管某個行政區,如一個市。

蘇聯自動控制系統的計劃始於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即從1968年到1970年,大約有400多個系統在工業的30多個部門中投入運行,總費用100億盧布,基礎研究的費用尚不包括在內。

蘇共二十四大上宣布,在1971-1975年間,實現了大約2000個自動控制系統,這包括65個全國性的,15個加盟共和國BAMS性的,1000多個PAMS性的和670個過程式控制制系統。1974年有614個新系統投入運行。

另一個計劃是:建立全國性的用於國民經濟核算、計劃和管理的數據收集和處理的自動系統,全國性的自動管理系統(SAMS)。SAMS將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1971-1980年,全面設計和制定標準和步驟,建立一個聯合自動通訊網(UACM)。這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全國數據通訊系統,任何計算機和適當終端都可與其聯絡。第二階段是建立大量的多道存取計算機公用設施。據估計,要求約1萬多個多道存取計算機公用設施。

蘇聯計算機的應用如下表:

1953年 科學應用(MESM) 數學用表(BESM)
1954年 第一個公用性計算機服務站 (STRELA)
1956年 語言翻譯實現 1957 經濟計算(M-Z)
1958年 醫療應用(STRELA)
1961年 過程式控制制 1964年 銀行(UARL)
1966年 下棋程序(M-220)
1967年 工廠管理信息系統(MINSK-22) 下表為蘇聯(70年代當時)使用的主要計算機型號:
1951年 ENIAC 式計算機
1952年 第一台邏輯結構計算機(BESM)
1953年 第一台連續生產線計算機(STRELA)
1960年 晶體管計算機(RAZDAN,DNEPR,MINSK)
1966年 大功率計算機(BESM-6)
1969年 帶有顯示的對話型計算機(MIR-2)
1970年 集成電路計算機(NAIRI-2,M-3000)
1971年 多時系統(AIST-0,SIRENA,BESM-6)
1971年 超小型機(ELECTRONIKA,M-6000)
1972年 ES EVM或Ryad計算機(1010,1020,1030,1040,1050)

第二代計算機有:
蘇聯型號 對應美國型號
BESM-6 CDC 3600
MINSK-32 GE 400
M-220,BESM IBM 7040
MIR-2 無

第三代計算機有:
蘇聯型號 對應美國型號
NAIRI-3 無
ES EVM IBM300
1020 30
1030 40
1040 50
1050 60
1060 70
ES 1010 NITRA 15
ELECTRONIKA DEC PDP-8
M-6000 HP-2116B

其實早在1984年底,全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師範院校的所有數學物理系內,就全部建成了微機專用教室,其中76所院校建有全校規模的微機實驗室(引自俄羅斯聯邦教育部資料)。

1988年,雜誌《Юный техник》的一期讀者問答中,介紹了蘇聯互聯區域網運作的狀況:

來自莫斯科州讀者維克多.彼得羅夫問:我聽說,科學家正幻想著建立全球計算機網路,到那時所有的計算機都將聯通起來,併入一個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制。那如今有沒有採取什麼措施來實現這一構想呢?

《Юный техник》雜誌編者答道:談論全球網路的具體建成時間在目前來說還為時尚早,但國與國之間,甚至大陸間的電子計算機信息橋實驗已經在進行。在我們國家,這樣的工作由全蘇自動化應用科學研究所負責著:在那兒,計算中心的電腦可自由連入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計算機網路,也可自由連入奧地利和芬蘭的計算機網路。
而前不久,還進行過蘇聯——古巴,蘇聯——美國間的電腦信息交換實驗。計算機間的連接在衛星設備協助下得以建立,大大提高了技術信息和貿易信息的傳遞速率。

由此證明,經互會國家間,甚至蘇聯和西方國家間早已存在互聯網。那麼蘇聯軍用級別的互聯網更是早就該完成了。另外,1990年底歐盟才推出第一個民用級的IE,那豈不是說西方之前也沒有互聯網?(笑)

1990年夏天,蘇聯計算機網路РЕЛКОМ (即Russian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現在Рунета的原型)投入運行,其核心部分位於莫斯科庫爾恰托夫核動力研究院。

1990年8月28日,蘇聯電腦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電腦建立了連接。同年9月19日,РЕЛКОМ的程序控制合作社《Демос》(隸屬於莫斯科庫爾恰托夫核動力研究院)為蘇聯註冊頂級域名.su。1990年底,已聯通三十多個組織機構的РЕЛКОМ與EUnet(即歐洲區域網,但實際上EUnet/Relcom在相關國際機構正式註冊運行的時間是1992年)建立連接。
——-

提到蘇聯的民用計算機和遊戲機,突然想起已有人專門撰文論述過。所以作者不再打算「長篇大論」講廢話,直接貼出幾張實物照片以展示蘇聯在這方面的情況。總體來說,蘇聯後期在民用計算機和遊戲機的生產上多是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的計算機架構,獨立進行研製,獨立生產全部元件(包括微處理器)。這反映出蘇聯在微電路方面確實與西方國家存在差距,不過根本沒傳說中那麼惡劣。

蘇聯基於Apple II+架構研製的「瑪瑙-4」型8位元國產電腦,1981-1983研製設計,1984年進入批量生產,主要用於教育教學領域。

(蘇聯基於「東芝Т1100 Plus」架構研製的首款Электроника МС 1504便攜電腦(即筆記本電腦的前身,МС1504是蘇聯第一款便攜電腦,網上流傳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 901是1504的後續型號,91年投產),採用國產處理器КР1834ВМ86(兼容i80C86),86年開始研製,80年代末投產)

蘇聯造滑鼠,來自網站「20世紀展覽館」:http://20th.su)

參考資料:該是終結謠言的時候了--漫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蘇聯-少年中國評論

結論:蘇聯的半導體工業雖然不如美國的先進,但是仿製美國計算機(包括微處理器)早就不是問題了。說沒有出現實在是言過其實。

此外題主對INTEL、AMD的認識也有失偏頗。

在50年代,IA均沒有成立,其母體仙童公司在1957年創立,成為當時第一家把硅晶體管商業化的公司,當時其他的半導體公司都在採用鍺工藝。仙童半導體在1958年就利用檯面型硅工藝生產出第一批晶體管2N697。

在60年代,仙童是第二大半導體公司,僅次於德州儀器。在1968年仙童 的一些員工相繼辭職創立了INTELAMD。

在70年代,INTEL製造出4004等微處理器。但此時INTEL並沒什麼產品獲得市場上的成功。AMD的情況也差不多

在80年代,INTEL在80年代前期主要發力與DRAM產業,後期才專註與微處理器產業,推出了比較為人熟知386,486晶元,AMD情況更糟。

最重要的是在90年代末, CYRIX才破產,破產前也有多款微處理器與IA匹敵,INTELAMD直到90年代末才確立了兩家獨大的競爭格局,其他時候都不是行業標杆,用他們來與蘇聯微處理器產業相對比,實在是關公站秦瓊。

題主以為intel搞的是上面這個。

其實intel到80年代前期主要搞的是這個。

最後,題主既然問為什麼,前面的答主答了很多蘇聯的原因,我來補充下美國的原因。

1.美國沒有進行改革開放,因此蘇聯微處理器產業無法獲取到外資,山寨美國晶元也不可能獲得美國方面的支持。這個可以參考北大微電子中心的遭遇。

2.由於冷戰的關係,西方尤其是美國市場很難向蘇聯打開,而資本主義市場比社會主義市場大。這個可以參考華為的遭遇。而且蘇聯的知識產權在西方也不受保護,一旦蘇聯的微處理器技術超過美國,美國方面一定會想方設法進行山寨。

3.美國及其盟友經常蓄意歪曲蘇聯、中國等的信息技術水平,超算TOP500就是一個例子,蘇聯人根本不關心那個榜單,但是M13拿過第一。中國的天河、 神威系列即便90%以上用的是美國晶元,還是總是被指「超不過兩億台安卓手機」,「數據造假」云云。

可見蘇聯微處理器的發展在西方是既不得名,又不得利。發展得不及美國好也是有很大外部原因的。


當年很多人都不看好讓個人擁有計算機這個思路,大家還是圍繞大型機小型機想辦法,自然搞不成什麼處理器產業。

蘇聯的微機不是發展重點,所以個人產品基本都是IBM兼容機,CPU自然是兼容8086,但是zilog 和 AMD也是靠做兼容CPU或者代工做到世界頂級的。AMD真正打出自己品牌已經是K6了。

其實幹處理器這行的絕對比你想的要多,只不過因為屬於科學史範疇,不是過來人基本不知道。zilog 的Z80,motorola的6800,這才是80年代大多數家用電腦的處理器。IBM PC一統天下導致INTEL的壟斷是後來的事了。


既然是社會主義國家,就不會優先發展個人電腦。


蘇聯高層自身不夠重視。

蘇聯領導人總覺得重工業才是蘇維埃的靈魂,而新興的電子工業不過是「資產階級的花拳繡腿」。

在電子工業興起的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進行的改革仍然是讓蘇聯在重工業的康庄大道上狂奔,以至於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軍事上壓制美國。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輕工業繼續採取一貫的「忽視」態度。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末期,蘇聯經濟很快出現了滑坡,而此時西方的電子工業則蓬勃發展。

其實說到底還是斯大林體制自身的僵化導致蘇聯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受到了極大的束縛。


當時玩電子管厲害的是蘇聯

玩晶體管厲害的是美帝

電子管這玩意兒沒法微型化


這個問題下面的扯淡還是挺多的…………

不是美國贏了,而是intel贏了,intel干翻了做小型機和微機CPU的十幾家廠商,只不過occassionally falls in美國境內而已…(當然這個事情的發生也是有一些原因的

至於那些給蘇聯招魂就更不可描述了………


因為倒閉了。要是還存活的,估摸著應該會有東西相抗衡的,總歸計劃經濟需要電子及網路技術的支持。


晶體管是非常偉大的劃時代的發明


規劃失敗。計劃經濟的短板不靈活。


換一個歷史環境就可能有人問,「為什麼美國當年那麼強大,沒有產生紅星1號這樣的處理器工廠?」「為什麼美國人熱衷於搞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這種華而不實的產業?」「為什麼美國人率先發明了電子計算機,但是電子工業缺遠遠落後於蘇聯?」

我們所見的既成事實只是無數可能中的一種,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未必有那麼多為什麼。

現在的電子工業路線達成了一個奇蹟,但是真的是最優的發展嗎?擠牙膏可不是網友毫無來源的黑。所以人類還是不要對自己那麼自信。


威廉·肖克利[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年2月13日-1989年8月12日)是一位英國出生的美國物理學家和發明家,一生共獲得90多項專利。

他和約翰·巴丁、沃爾特·布喇頓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他並因此獲得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20世紀50-60年代,他在推動晶體管商業化的同時,造就了加利福尼亞州今天電子工業密布的矽谷地區。

生平[編輯]

肖克利在英國倫敦出生,父母是美國人。他在加利福尼亞州長大並於1932年本科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1936年他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目為計算氯化鈉晶體內的電子密度函數。1936-1955年期間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曾任晶體管物理部主任。1938年獲第一個專利「電子倍增放電器」。1947年與他人合作發明了晶體管。1951年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55年,他在加州山景城創立了「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聘用了很多年輕優秀的人才。但很快肖克利個人的管理方法因其公司內部不合,八名主要員工(八叛逆)於1957年集體八仙過海成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後來開發了第一塊集成電路。

快捷半導體[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重定向自仙童半導體公司)

飛兆半導體公司[1](英語:Fairchild Semiconductor)俗稱「仙童半導體」,是美國的一家半導體設計與製造公司,目前總部設在桑尼維爾。曾經開發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集成電路(略微領先於德州儀器公司)。當前半導體行業的重要公司英特爾、AMD等的創始人都來自此公司。飛兆半導體公司在矽谷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終於決定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了,我一直覺得計算機的許多關鍵技術和總體性能蘇聯一直落後美國兩年,中國一直落後五到八年是蘇中計算機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當時的發展階段,落後三年就意味著,同樣的錢,四倍的差距。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政府終於不再有耐心全面支持下去了


說實話,蘇聯製造業不如美國,科研能力不如美國,偷情報能力不錯,看起來很先進,實則自己東西不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小米從英特爾手中購買332件美國專利?
如何看待蘋果混用高通和 intel 的基帶晶元?
如何看待英特爾第八代cpu仍然沿用14nm製程?
晶體管快千倍處理器頻率能上升多少?
如何評價AMD顯卡負責人Raja離職跳槽到intel?

TAG:英特爾Intel | AMD | 蘇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