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的天人之約,以及曉夢逍遙子對道家思想的詮釋(設立邯夢線的目的)?

《秦時明月》塑造的曉夢、逍遙子對道家思想的詮釋和討論如何?

《秦時明月》通過人物塑造和人物台詞語言,人物行為,對道家思想的探討。道家思想在《秦時》主題之下的詮釋是否偏離了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


秦時明月對道家和老莊的理解都狹隘化了。首先,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其它諸子百家一樣,都起源於春秋戰國。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諸子百家思考的都是如何重建社會秩序的問題,作為當時很有影響的思想流派,道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即使出世傾向最顯著的莊子,也曾經講過一大堆治國的道理。正像漢初學者司馬談所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我們怎麼能把道家單單摘出來,把它歸到出世的行列中去呢?其次,從道家的來源來看,很多人認為道家學者來自隱者,但是,漢代學者劉向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歷史上,確有許多道家學者出自史官,如老子、太史儋、司馬談等人。可見,道家的來源至少有史官和隱士兩個渠道(其實還有一些出自王侯和其他官吏,如魏牟、關尹、劉安、呂不韋等)。其中史官一系總結了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自然關注的多是安邦治國之道。決不可因為曾有隱士加入道家,就把道家的其它來源掩蓋了;第三、道家不僅僅以老莊為代表,它還包括黃老學派、楊朱學派兩個派別,這三個派別都對如何治國有一整套理論,尤其是黃老道家,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把學術和現實緊密地結合了起來,使先秦學術擺脫了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並在治國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至於老莊派和楊朱派,雖然不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但他們一個開創了政治不服從的傳統,一個開創了個人主義的傳統,而政治不服從和個人主義,都是構建現代社會秩序必不可少的精神;第四,春秋戰國時期,雖然道家三個派別均已出現,但道家這個詞當時並不存在,直到西漢前期,史家司馬談才首次對其進行了命名,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顯然,他這裡所指的道家基本上就是主要以治國安邦為己任的黃老道家;第四,從道家的發展歷史來看,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雖然老莊派、楊朱派都有一定的影響,但真正唱主角的,還是講究經世致用安邦治國的黃老派,在春秋戰國乃至後來的兩漢時期,黃老派不但是道家學派中的正統,而且在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在戰國晚期甚至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當時,不但出現了慎到、田駢、接子、環淵、彭蒙、宋磝、尹文、太史儋等許多著名的黃老學者,而且還有《管子》、《鶚冠子》、《呂氏春秋》、《文子》、《黃帝帛書》、《雜黃帝》等一系列討論治國理論的輝煌巨著問世,根據漢代學者劉向在《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到了漢朝時期,道家共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雖然比儒家「五十家」少了17家,但又比儒家的「八百三十六篇」多了127篇,而且《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書籍,多是依託上古聖君名相,討論治國安邦之道的,比起儒家,可以說入世更深更近,只是後來,漢武帝「獨尊儒家」,入世的黃老派才逐漸衰敗,人才大量流失,著作大多亡佚(《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書籍留存至今的不到15%),到魏晉玄學興起,老莊派取代黃老派成為道家正統,加上後來道教(道教一開始也是入世的)處處模仿出世的佛教,才讓許多人誤認為道家不問世事,只求內心超越,具有隱逸和出世的特點因此秦時明月跟魏晉之後的道家思想接近,跟當時的道家思想差得太遠。

先秦道家,本來就流派眾多,除了莊子一人,其餘都是研究治國安邦的,可能會說,道家無為,有先天缺陷,所以無法治國,這隻能說魏晉之後,道家走上了畸形的道路,所以給人們留下了這麼玄乎的影響,事實上司馬遷早就指出老子一書的主旨是無為自化,即君要無為,民要自化,然後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而曉夢大師作為萬民的一員,不去自化,卻在無為的迷魂陣中誤人誤己,實在是可笑之極。

另外,先秦道家,提到的那樣,其主流不是老莊派這樣的天宗,而是黃老派這樣的人宗,黃老道家和法家都講法術勢,但他們有四大區別:1、黃老道家主張道生法,法家主張法自君出; 2、黃老道家主張兼容百家,法家主張禁絕百家; 3、黃老道家主張寬刑簡政,法家主張嚴刑峻法; 4、黃老道家主張尊重天性(即因循),法家主張利用人性缺陷控制民眾。

如果大家看看黃老道家的法治言論,就可以看出他比儒法兩家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具有現代意義。但也正因為更具有現代意義,更注重對公權力的約束,所以也更不受帝王待見,所以漢武帝時期,要堅決拋棄黃老道家擁抱儒法兩家,但民諺說: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至於純用法家的秦朝,二世而亡,更不用提。

黃老道家的法治言論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2、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

3、有道以統之,法雖少,足以化矣;無道以行之,法雖眾,足以亂矣。

3、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4、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創建於 2017-01-26作者保留權利


不請自來,不知道為什麼首頁給我推了這個問題。

在下國內三流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生在讀,

學過一點點點點中哲,感覺對這個問題有一點點點點發言權。

我看過秦時,但是沒@凌霄說的那麼詳實。

我將主要就著凌霄的回答來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首先,題主問的是「詮釋」,那這就很有意思了,顯得很專業。

前一段時間聽了洪漢鼎先生的講座,其間談到一個問題: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並非是經典本身蘊含了多大的真理,或者說經典的作者具有多麼超乎人類的能力,而是在於我們後世對經典不斷的詮釋。

既然用了詮釋這個詞,怎麼可能還是先秦諸子的原意呢?他們的原意重要嗎?

以我淺薄的知識,撇開「南師」、「於師」一眾當代「國學大師」的新解,

較為常規解讀《老子》的方式,主要是依照王弼的《老子注》;

較為常規解讀《莊子》的方式,主要是依據向秀、郭向的《莊子注》。

當然後世還有對注的注,比如說成玄英的《南華真經註疏》。

很難想像拋開這些註疏只看經典本身,我們對於先秦諸子「本身」能有多少直接、準確的了解。

但這並非意味著像我這樣的菜雞就沒辦法稍微回答這個問題,我解釋一下下面幾個盲生髮現的華點,大家可能對問題能有進一步了解。

1.何時有「道家」?何時開始並稱「老莊」?

根據馮友蘭先生的說法,從漢代開始,才有「道家」之名,此前老學和庄學是分列的。

而且,在漢以前,多稱「黃老」,比如齊國的稷下學宮,便是黃老道的根據地。至於為什麼莊子的地位提升,或許與漢末魏晉的玄學轉向有關。

2.老子與莊子某些地方的本體論差異

王弼解老,謂舉本統末;向郭釋庄,言萬物獨化

老子的和光同塵,一般恐怕不和莊子的「與天地並生」同解

兩種本體論可以圓起來,但是那樣味道就不對了

3.道家還能開宗立派?

在先秦諸子中,拉幫結夥,結社搞事那是墨家的專利,

甚至連道家這個名號都沒有,何來的天宗人宗

道教,倒是沿襲了許多墨家的特徵,比如說全真七子這樣的組織,

但是道家不是道教。

——老子帶著七個徒弟拿劍砍人的畫面一定很喜感。

4.無為即無不為 似是向郭之義

5.《莊子》中對儒家人物的借用應當是「寄言出意」

6.會通儒道

總的來說,對道家的詮釋還是問題不太大的,若是對先秦老學、庄學、黃老道來說的話,

我只能說:墨家叛徒逍遙子扯虎皮開班授徒,曉夢大師三百年橫出世領先時代

先寫到這裡,有空再改

之所以答題的一個原因在於,我高中班上就有個女同學叫凌霄,理科班,他母親是我們物理老師,小姑娘還沒畢業就跟了班上一個高大俊朗的小夥子,畢業一起去了廣州。

我倒不是喜歡她,只是難得又有一個女凌霄,算個緣分吧


我覺得章邯曉夢線挺好的,塑造一個不在乎世俗目光(這也符合某些道家的思想吧),敢愛敢恨。大膽追求愛情的高冷女神,女追男,女性不能說更勝一籌吧,也是勢均力敵,不好嗎?很女權,也很有趣,就看玄機能不能把握了。

秦時明月直男癌還是有一些的,大部分都是男強女弱,曉夢大師橫空出世,我很看好她。


@凌霄 劇中的道家實在不是真正的道家,你所說的顏回坐忘指儒家坐忘,不知道你讀沒讀過莊子的寓言篇,不知道有沒有好好的看莊子。莊子書里儘是寓言。就好像他說蝸牛的角上有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為了爭那點兒土地,互相打仗,伏屍百萬,流血可以飄起樹木,可是在身為人類的你不覺得好笑嗎?蝸牛角上的小東西竟然在打仗,就好比豬身上的虱子為了爭奪毛髮上的那一小塊地盤聚集整個家族整個部落和另一方在打仗一樣,我覺得真是有點可笑呢!然而蝸牛的角上真的有兩個國家嗎?你知道這是荒誕不羈的話不可以為信,那你不知道顏回那事也是一樣的嗎?莊子不過是借他人的口來闡述自己的主張而已,偽托知道嗎?就像黃老道家闡述自己的觀點時非要寄託皇帝伊尹以顯得有說服力一樣。莊子為什麼非要寄託儒者?因為儒者最能巧舌如簧,蠱惑人心,又啥事不能幹,滿嘴跑火車,莊子身邊他的國家別的國家中這樣的人還真不少,莊子就借他們彪揚的人來說話以迷惑他們,大概因為他們總是滿嘴跑火車說個什麼話總是要引經據典一番,周公,旦,曰,曰,曰,曰得酸味衝天,莊子就借他們崇尚的儒者來諷刺他們,可以想像,他們那種臉紅脖子粗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嗎?哈哈哈哈哈哈

道家用來指導人只會讓人更加痛苦的原因是,人的認知有限,你給小學生講大學高數講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他聽了一定會迷惑;你給鳥奏人樂自己高興的屁屁的然而鳥卻以為是噪音反而因此焦躁不堪吃不了喝不了最終憂鬱而死,所以說自己不理解的不要強求,也不要妄下斷語,先放著,等你有時間了無聊了再拿過來想想,說不定就會想通,還不通就再放著,總有天你會想通的。


其實秦時明月講諸子百家,側重點都是各家思想的發展史,即發展演變的過程,這其中便會涉及各家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主張,如果各家思想都講的非常全面細緻入微多角度詮釋,那個人覺得這不是在做動漫,動漫所起作用是探微知著,至於動漫所涉及的道家思想及詮釋個人認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只是從什麼角度去看,完整的道家思想根本不是一部動漫所能承載得起的,我主張並支持理性看待,過分苛責試問你能做到嗎?你能敢說你對道家思想理解完全正確和透徹嗎?因為你不贊同動漫的塑造而認為編劇胡編亂造,胡言亂語,認為動漫是垃圾,你不覺得自己很無理取鬧嗎?我也看過大神大篇幅講道家,我也看過懂道家思想的大神非常欣賞動漫的表達,只是每個喜歡道家思想的大神看的角度都不同,這當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一些別有用心或是妄自尊大的人,比起那些人,沈樂平導演和秦時明月的歷史顧問在他們面前就是大神,歡迎不同的觀點和批評,但不歡迎無理取鬧的人,此回答只針對歪風邪氣,不針對正常回答的人,歡迎對號入座


謝謝邀請,我只是注意到一個問題,道家的「道」和後來宋明理學中的「天道」可不是一個東西。

一個絕對客觀獨立的精神存在的「天道」是儒學吸收佛家道家兩家後的自我創造,很多人似乎把儒家中的「天道」帶入到道家的「道」這個概念了。

更要清楚的是,「道」在概念中本身是一個事實上無法描述無法接近無法理解的東西,因而對道的解釋不應當是獨一的。

在老子,是「利萬物而不爭」,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在莊子,是「逍遙遊」,是「齊物論」。

在列子,是「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是「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在史書中的張良子房,是縱橫捭闔,韜略千里。

在淮南子是神奇玄異,是大荒傳奇。

而天人之爭並不是先秦道家的主要探討方向,因而《秦時明月》里的爭端是有些偏離事實的,為了劇情衝突,幾乎每一家思想都有爭論,而本身不爭的道家,也就勉強拿出天人關係來製造衝突,也無可厚非。

單從秦時明月來看,人是有靈眾生,道是無情無形,以有靈求無情,一則是身與道合,以有靈化為無情,二則是求一點性靈,與無情相爭,在道中烙印己身。

人的根基在於一點靈性,而道本身無情無形,無法接近無法理解無法描述,那麼身與道合,合的是「人」理解的「無情」之道,這個「無情」和「道」的「無情」是否同一,沒有人知道。

歸根結底,這些東西是虛構出來的爭端,至於問題本身,莊子的篇名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人間世》。


謝邀 @凌霄 ,人生中第一個知乎邀請啊有點小激動……

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秦時對道家設定最精妙的是分了天宗人宗(似乎可以對應老莊和黃老),兩宗對立不統一,十分有利於辯證全面得表現道家思想……如果嚴格一點,就是玄機眼中的道家思想,這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天宗曉夢最開始出場的時候,一個大寫加粗的瑪麗蘇設定啊……和蕭疏軒舉的逍遙子相比顯得比較非主流:)但仔細揣摩發現這個人物還是很精心的……

逍遙子和曉夢,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一盈一衝,一無情無欲一心懷天下,萬物回春與天地失色,可以說是處處對應。

曉夢所代表的人宗,大約對應道家的老莊一派,比較出世,相對接近我們對道家的直觀認識,逍遙子代表的人宗更接近黃老,楊朱,是比較入世的。

誠如樓上答主所言,單純認為道家是虛無主義顯然是很片面的,道家在諸子百家中的地位十分特殊,它對縱橫家,法家,陰陽家,兵家,以及儒家的影響十分深遠,認為道家是純哲學門派並不正確,道家本身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中也闡釋了為王之道,治下之道,發展一下就是韓非子《喻老》(話說韓非還是荀子徒弟呢……),所以道家有出世瀟洒的隱士(天宗),也有積極入世因勢利導之人(人宗),趙丞相講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半部道德經就能治天下,剩下半部搞搞哲學蠻好……開個玩笑。

「天人之約」,妙台觀劍,逍遙子所謂減少無謂的爭端,曉夢則認為是互證大道,以免走上歧路,以我個人淺見,恐怕曉夢的想法更接近先師本意,畢竟大家都知道分裂不利於發展……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這裡提幾個可供思考的小問題,第一,逍遙子在與星魂對峙的時候,提到「天道」——這其實很微妙,逍遙子似乎以為民心即天道,然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是道家宗師老子所言,就連荀子也說,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天道無情,自有運行的規律,民心真能代表「天道」嗎?答主曾經很無聊得看過「天人之約」一集中逍遙子和曉夢斗陣時浮現的大片字跡,曉夢寫的好像是……道德經?而逍遙子寫的是易經中的篇章,記不清楚了……待答主溫習一下再補充……這似乎也影射了逍遙子偏離「道家」……

而曉夢一定是正確的嗎?逍遙子對曉夢的評價是正因她是少年天才,所以天宗的忘情,對她而言正是無情……太上忘情,不是無情,遊歷人世,遍嘗人情,看透方能看破,是謂「忘情」,必先記得才能忘記,所以曉夢才會困於對章邯的感情,因為她從未體會過,自然不能明白……邯夢線不單是大師動凡心將軍過情關,對兩人而言也是在互相理解中成長,如果玄機願意給一個好結局的話……相信曉夢經歷之後,道行會大大提升的,畢竟這是人生的經驗:)

最後表示先秦時期其實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啥派的啊,張良還被歸於道家呢……所以小聖賢庄是一個在有法家思想的荀子帶領下,有內聖外王的伏念,坐忘的顏路,和法家墨家縱橫家眉來眼去自己後來被歸為道家的張良,的儒家異端組織……嗎?

其實玄機對墨家的設定最符合歷史……黑社會嘛:)

除夕百忙中手機匆忙答題,日後補充完善……歡迎討論:)

最後祝大家除夕快樂雞年大吉~


知乎道家研究圈淪為無知小輩的鬼扯,道教研究圈淪為騙子宵小的邪魅。


一部動畫片而已,關於道家做的設定看起來很唬人,但也僅僅是看起來而已

看看老莊,再看看這部動畫片,非常尷尬


我覺得曉夢的主張不對 我所認為的道家思想 應該是 已識乾坤大 猶憐草木青

不知道是誰說的這句話 但是真的太喜歡了


把天宗跟人宗分開了!

不過不得不承認這部動漫是詮釋道家最好的一部了


嘵夢對應老莊,但其思想和老莊偏離太多,或許等真的嘵夢之後才會成長嘵夢吧


推薦閱讀:

看了现代作者解读反而看不懂《老子》了?
道教徒為什麼認為太上老君存在?
怎麼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解?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反智主義嗎?

TAG:道家 | 動漫 | 莊子人物 | 老子人物 | 秦時明月 |